中国工艺美术鉴赏--- 皮影

合集下载

桐柏皮影的造型审美特征

桐柏皮影的造型审美特征

南宋耐德翁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北宋时期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真正的中国皮影戏艺术。

皮影艺术作为独立的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但其还是有许多共性特征。

皮影造型是民间艺人手工用刀雕绘的皮制品,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戏曲艺术对桐柏皮影的造型影响极大。

本文对桐柏皮影历史背景以及造型艺术特点做了详细分析。

了解桐柏皮影的造型审美特征,首先需从中国皮影的历史渊源来做纵横比较,才能发现它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审美特质以及与姊妹艺术的共性特征。

世界公认中国影戏艺术始于西汉,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发端,当时影戏是为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北宋时期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真正的中国皮影戏艺术。

中国影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形成之后,北宋都城汴京成为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因此这里就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方特点不一,皮影的皮料选择、造型也不一样。

明代以前早期皮影中的造型趋于统一,至清代才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发现,皮影艺术作为独立的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但其还是有许多共性特征。

皮影艺术共性特征南宋耐德翁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皮影造型是民间艺人手工用刀雕绘的皮制品,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由艺人用隔亮纸做成的舞台中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戏”。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很简单,一般由一人操作,配合口述、歌唱和乐器伴奏,包括吹奏、敲击等简单乐器来完成整场表演。

演唱内容大多是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的戏剧剧本,通常充满了寓意和道德教训的意义。

此外,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因为中国皮影制作精巧,演出灵活,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造型美感,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灯影”,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块珍品。

总的来说,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

小学美术《皮影作品赏析》教案

小学美术《皮影作品赏析》教案
举例解释:
-通过讲解皮影戏的起源和流传,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独特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皮影作品的细节,如人物形象的设计、色彩的搭配以及动作的流畅性。
-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皮影制作的基本步骤,强调工艺的精细和技巧的运用。
-组织学生分组创作皮影戏,强调团队协作和每个成员的责任分工。
2.教学难点
4.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一幅具有故事情节的皮影作品,并进行表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欲。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皮影艺术作品。
3.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皮影制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创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完成皮影作品的创作和表演。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皮影戏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皮影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皮影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观看经典皮影作品时,专注的眼神和惊叹的表情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皮影艺术独特的魅力,它跨越时空,依然能够吸引现代孩子们的目光。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皮影作品赏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看过皮影戏或者类似的影子表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皮影艺术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特征赏析

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特征赏析

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特征赏析摘要: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

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流传广泛又独具特色,目前川北皮影最具代表性。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的某些特点,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别致、丰富,雅俗共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关键词: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特征独特川北皮影艺术是川北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其表演艺术独具魅力。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我国皮影艺术的精炼描述。

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主角,但它却犹如一脉涓涓细流,不断地注入到历史的滔滔巨浪中。

皮影艺人在世代的艺术实践中,潜心研究,锐意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

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

皮影戏,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我国民间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一、悠久历史性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

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皮影

皮影

皮影2012-11-26 13:18:25“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发展至宋代时已形成了在民间颇受欢迎的戏剧形式之一。

到了元代不仅在中国民间流传,并融入国际文化,先传至波斯、东南亚,后又流传至欧洲、美洲等地。

皮影戏源远流长,被西方人誉为电影的“开山祖”。

据实物为证,山东皮影戏至少有五百年历史,清末孔府专职皮影戏艺人张盛旺演出时称为兰州皮影,传艺与李克鳌后沿用此名。

1915年自邹县带入济南,后经第二代传人李福增、李福祥,第三代传人李兴堂、李兴时的传承和发展,“兰州皮影”逐渐演绎形成了鲜明的济南皮影戏的地域特色。

从解放前至“文革”前,在曲山艺海的济南享有颇高声誉和重要地位。

济南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分支,它不仅流传于山东省境内,同时也影响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皮影戏起源于东汉,据《中国戏剧市长编》(周贻白著)记载:“汉武帝夫人李氏死,帝思之。

有齐人名少翁能致之,夜设帐张灯烛、帝坐他帐望之,仿佛是夫人之像。

由是后有影戏”。

到宋代,影戏已颇为盛行,在民间是很受百姓欢迎的戏剧形式之一。

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道:“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尤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又据《都城记胜》述:“影戏,凡影戏乃京师初以素纸雕,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镞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等。

到元代,皮影戏的影响流传更加广泛,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且已融入国际文化。

先是传至波斯、东南亚,后又传至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至今,日、美、德、法等博物馆把皮影戏的道具作为珍品收藏。

德国黑森州皮革博物馆,他们收藏展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戏剧道具三千多件,其中有部分皮影剧本和文献,而济南皮影戏第二代传人李福增所创《猪八戒智激美猴王》一剧就在此博物馆陈列。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之剪纸与皮影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之剪纸与皮影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之剪纸与皮影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他仍然活生生的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剪纸和皮影艺术最为使我不能自拔。

一、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或剪画。

它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对纸张进行剪刻而塑造出来的平面造型艺术品。

它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的五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

剪纸的样式可分为:窗花、墙花、顶棚花、门笺、灯笼花、礼花、喜花、刺绣花等;剪纸的类型可分为: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拼色剪纸、色绘剪纸、折叠剪纸等。

剪纸的形象简洁、大方、清晰,极富特色装饰性,因此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

剪纸样式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几乎包括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所有门类。

就我是一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讲,我已经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窗花、墙花、炕花、顶棚花、门笺是室内设计的范畴,灯笼花属于装饰设计,喜花就是装潢设计,刺绣花是纺织品中的刺绣纹样设计。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剪纸的应用无时无刻地存在着。

它本身来讲就是一种装饰门类,将剪纸用镜框装好挂在墙上能成为一幅使居室生辉的装饰画,在刊头、尾花、插画、封面、贺卡、藏书票、邮票、包装设计等方面设计中剪纸形式也十分常见,还可以将其运用在舞台美术、环境艺术、印染设计等领域。

我国的剪纸艺术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流派,每个地区的剪纸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陕西剪纸形式上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单,洒脱、粗犷,注意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和动物为主体;山东剪纸富有韵律感,线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构图夸张不失真;湖北剪纸主题多样、纤细秀美、刀法流利具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独具风格的剪纸,如满族剪纸、傣族剪纸、苗族剪纸,都有其特有的风格特征。

总而言之,通过对剪纸艺术其表现形式、广泛用途、风格特色等的全面了解,我认识到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剪纸艺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淳朴、简单、明了而智慧的美使它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中国皮影艺术探析

中国皮影艺术探析

式 借助灯光 照射影 幕 ,配 以音响 ,由艺人 结合 故事 说 唱 ,同时操 纵皮影人 表演各 种动作 ,由此产生 艺 术效果 。皮影 戏 以秦 腔为 主 ,演 唱者 和操 纵者 配合 默 契 。艺人 们通 过操 纵 杆很 有技 巧 的握 、转 、滚 、 夹 ,武打 场 面是 紧锣 密鼓 ,枪 来 剑往 ,上 下 翻腾 , 热 闹非 凡 ,文 场 的音乐 与唱腔是 音韵 缭绕 、优美 动 听、或 激 昂或缠 绵 ,有 喜有悲 ,动人 心弦 。皮影 戏 的场 面规 模虽 然不 大 ,却 是一 门综 合 艺术 ,唢呐 、 二胡 、鼓 、锣等 唱大戏 的家伙不 能少 。皮影 戏 的操 耍 技 巧和 唱 功 是衡 量 一个 皮 影 戏 班 水 平 高低 的 关 键 。演 出时 ,艺人 都操 纵皮 影人 、乐器 伴奏 和道 白 配唱 同时兼顾 的本领 。皮 影戏能 够 “ 一 口述说 千 古 事 ,双手对 舞百万 兵” 。千 百年来 ,上至 王公 贵族 , 下 至贩 夫 走卒 ,亦 无 论男 女 老 少 , 皆对 之喜 爱 有
“ 皮 影 ”是 对皮 影 戏 和皮 影戏 人 物 ( 包括 场 面 道 具 景物 )制 品 的通用 称 谓 ,它 与 木偶 戏相 类 似 , 在 古 代 统 称 为 傀儡 戏 。皮 影 戏 又 称作 “ 影子戏” 、 “ 灯影戏” ,或是 “ 土影 戏 ” ,有 的地 区称其 “ 皮猴 戏” 、 “ 低 影 戏 ”等 ,综 合 了戏 剧 、音 乐 、美 术 , 集文 人 写作 、艺人刻 绘与 民间演 唱为一 体 ,蕴 含着 丰 富多 彩 的文 化艺术 资 源 ,是我 国民间工艺美 术与 戏 曲巧妙 结合 而成 的独特 艺术 品种 ,是 中华 民族 艺 术殿 堂里不 可或缺 的一颗 明珠 。
影戏对文化、艺术发展 的重要 意义同时分析 了陇 东皮影、山西皮影、唐 山皮影的不同特点。通过对皮影戏研 究

中国皮影戏美术鉴赏

中国皮影戏美术鉴赏
中国皮影戏美术 鉴赏
-
目录
1 皮影工艺与造型之美 2 光影效果与舞台氛围 3 戏剧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4 文化内涵与民俗特色 5 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皮影戏美术鉴赏
中国皮影戏,又称为" 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 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民 间表演艺术
皮影戏借助精巧的皮影 ,通过光影效果和各种 戏剧元素的巧妙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与民俗特色
文化内涵与民俗特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和民俗特色
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鬼神、传 说、历史故事等的信仰和认知, 也体现了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
和创造力
在表演过程中,皮影戏还常常 与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民俗特
色和地域文化特点
5
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13
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尽管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它依然保持着 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许多传统文化爱好者、手工艺人和艺术家致 力于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如培训课程、展览、演 出等,推广和传播皮影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同时,随着科技的 发展和应用,数字化技术也被引入到皮影戏的表演和传承中,为皮影 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中国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表 演艺术形式。通过对其美术鉴赏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3
戏剧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戏剧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皮影戏的表演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戏剧元素,如京剧、川剧、 昆曲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皮影文化介绍PPT课件

皮影文化介绍PPT课件

03 制ma作ke
制作
皮 影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 的 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 制 作 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皮影 艺术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 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制作

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 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
选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合成, 眼
十一个主要部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的影人。 为了表演的 需要,还要装置三根竹棍作操纵杆,也就是签子。
04
分类
classificatio
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高低。

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
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度上下。
温度恰当,皮子脱水发汗顺利,皮内水分挥发了,颜色也吃
入皮内了,皮影色泽鲜美,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

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
制作
第八步缀结
04 分类 classification
01 概sum述mar
y
概述

皮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

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
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

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

很受人们的欢迎。


概述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皮影表演,到了唐宋时期,皮影艺人开始用布代替皮革来制作人物,这样就减少了成本,也使得皮影艺术更加容易流传。

明清时期则成为了流行的戏曲形式,传播到各地,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二、皮影的类型1. 国家级皮影剧种:皮影剧是一种以皮影为表演媒介的戏曲形式。

中国有着多种不同的皮影剧种,其中以北京皮影、山西皮影、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为代表。

这几个地方的皮影剧种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皮影剧种:这类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手工技艺,如北京皮影和山西皮影。

3. 以机械化制作为主的现代皮影剧种:现代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机械化生产,如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

三、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精制的羊皮或者其他动物的皮革。

制作皮影的皮革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才能够达到适合表演的效果。

2. 皮影的剪裁:皮影的剪裁需要使用精细的剪刀和精细的工艺,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来剪裁出不同的形状和轮廓。

3. 皮影的上色:皮影需要经过精细的上色工艺,才能够表现出清晰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表现效果。

传统的上色工艺主要使用的是颜料和矿物质颜料。

4. 皮影的细节处理:在制作皮影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节部分进行精细处理,如头发、面部表情、服饰装饰等。

4. 皮影的操控:皮影的操控是表演皮影戏的关键,艺人需要通过手法和技术来操控不同的皮影,使得它们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和情感。

四、皮影的演出特点1. 反映生活,鲜活形象:皮影剧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时,往往能够以非常生动和鲜活的形式,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生活境况。

2. 叙事性强,节奏紧凑: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往往以紧凑的节奏和叙事形式来进行表演,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

3.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往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多重艺术享受。

中国皮影发展历史(附图文)

中国皮影发展历史(附图文)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皮影场景
发展
中国影戏划分为以滦州皮影为中心的 北方皮影、以陕西皮影为中心的西部 皮影和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 影
旧时候的皮影
皮影历史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 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 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 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 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 名。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 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 影 始祖” 皮影戏又叫做“影子戏”,“灯影戏”, “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 “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 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 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加以音乐。
皮影历史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 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 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 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 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 名。
现代皮影Βιβλιοθήκη 外国小孩体验皮影戏皮影戏延伸发展
表演者利用皮影戏原理进行表演
记忆提取
可爱,灵活,方便,有趣,简单
谢谢观赏
中国皮影史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 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 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 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皮影 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 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 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

皮影

皮影光影间跳动的精灵——皮影二、活动由来:前不久,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泥塑》的综合实践活动,激起了其他年级学生对中华传统民族艺术的研究兴趣。

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甚广,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不少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辉煌一时的皮影如今濒危的处境却未能扭转。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努力弘扬它,振兴它,于是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光影间跳动的精灵——皮影”应运而生。

三、活动目的:1、了解皮影艺术的有关知识,初步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

2、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利用各种学科资源,实现多种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合作精神。

四、活动人员: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五、活动准备:教师准备:皮影动画;皮影艺术的宏观介绍;为学生提供活动场地、准备自编皮影戏的幕布和小鼓;协调各科老师给学生予以指导等。

学生准备:研究问题、档案袋、调查表、记录本、卡纸、细线、竹签、撰写皮影戏台词等。

六、活动时间: 2007年5、6月七、活动过程:活动一:观赏皮影动画《张飞审瓜》(集体活动)活动过程:1、事先准备好皮影动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

3、请学生谈观后感。

4、围绕皮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输理问题,成立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确立下一步研究问题。

活动二:皮影知多少(小组活动)活动过程:1、在综合实践课上,按兴趣分成了八个小组:一、皮影的起源二、皮影的历史三、皮影的分类、造型四、皮影的分布五、皮影的制作六、皮影的玩法七、皮影的收藏和保养八、皮影艺术的明天2、明确小组研究内容,讨论具体分工,落实个人任务,开始分头活动。

皮影

皮影

皮影艺术简介皮影,俗称“皮影灯”、“皮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用驴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由说、唱和音乐相结合、由艺人操作的表演艺术。

这种通过光影展现的“三位一体”艺术,充满独特魅力,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般所说的皮影,包括皮影道具和皮影戏。

前者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后者属于戏剧的范畴。

它既具有平面艺术的品格,又具有表演的戏剧品格,既有对文学的延展,又有对音乐的依赖,成为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皮影的艺术特色一、透光的平面艺术皮影在造型上主要吸收了剪纸的造型方式,透过窗花镂空透光的效果,同时融入了戏曲脸谱、壁画、雕塑、画像石的形态特点,把剧中生、旦、净、丑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形神兼备。

皮影人物造型以侧脸显影为多,忠良者五分脸显影,奸者以七分显影,少量专用脸以正面显影。

雕刻者抓住人物最重要的特征进行适当地夸张处理。

充分利用阴阳雕刻的手段,用阳刻表现正面人物清秀纯真的特点,用阴刻表现花脸、丑脸角色的狰狞。

宋代的耐得翁《都城纪胜》就提到了:“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二、独特的平面艺术皮影是二维度的艺术,而且是通过光影来造型演出的,它不像电影,可以用蒙太奇、定格、镜头推进、特写等手法来表明人物的内心思想过程,也不像戏曲,可以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情来传情达意,它只能依靠影像的动作和后台的念唱来表现。

因此是一种独特的屏幕艺术。

皮影戏“以影显形”,“借光显影”。

皮影是充分利用光影的原理使艺术形象生动起来的,所以适度地控制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表现出虚实结合的效果。

为了让剧本具有更加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皮影艺人还创造了一些方法,造成独特的特技效果,表现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腾云驾雾、神鬼变幻、劈山倒海的场景,再加上各种声光效果,足以让现代人也觉耳目一新。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的鲜明特点
1. 头茬造型 2. 多用驴皮制作 3. 乐亭、滦县乡音演唱 • 4. 独特的掐嗓唱法
唐山皮影的造型艺术
头部是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形通天鼻 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 身子的服饰可分为靠、蟒、铠。衫、袍、氅,衣冠带可 分为:盔、冠、巾帽等 整体造型为头大身小,身段上宽下窄、手臂过膝的特点
制作工艺
唐山皮影大都采用驴皮制作,因为驴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 刻起来也不“闯手”,且“站色”、“站线”性能较好,还防水 防腐防蠹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选皮、浆皮、下料画稿、描 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身子的服饰可分为靠、蟒、铠。衫、袍、氅、衣冠带可分为:盔 冠、巾帽等,服饰和冠带必须搭配准确:皇帝头戴冲天冠,身穿 黄龙袍,大臣头戴王冠,身穿蟒袍
一口诉说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
皮影简介
皮影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艺术品种 是指艺人操纵用兽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 影人 利用光源将其形象投影到银幕上进行说唱 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

唐山皮影的历史
又称冀东皮影、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 滦州影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已有 400多年历史 196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皮影之乡” 2006年5月20日,唐山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山皮影的声音艺术
早期的皮影戏演出中是没有女演员的,小旦角色由男演 员来配唱 采用乐亭一带冀东方言,吐字带有曲调,乡土韵味极浓 主要伴奏乐器是四胡,打击乐器是板,鼓、锣 唱腔按感情分有平调、花调、悲调、凄凉调,游阴调
(皮一影)的操操作作艺方术法
武将上场身一扭,彩旦上场身摇晃, 花旦上场手掐腰、青衣上场两手交 、小旦上场目下瞧

皮影艺术价值

皮影艺术价值

皮影艺术价值皮影艺术源于生活。

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由皮影艺术构成的文化氛围,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国。

皮影戏是我国走出国门、闯入世界最早的戏剧艺术,它自13世纪先后传入亚欧各国到现在,都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等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

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极高的艺术价值。

陕西关中地区是我国皮影发源地,至今仍然有民间艺人在传承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关中皮影的雕刻精细,人物造型多样、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装饰家居的首选之一。

皮影艺术的价值体现○ 穆建朝皮影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种传扬民族风俗文化、体现人们精神生活的独特艺术形式。

它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戏剧理论家齐如山认为,皮影艺术发祥于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最具代表性。

传至明清时代,河北滦州皮影异军突起,进而形成了皮影艺术的东、西两大主体派系;西部以陕西为代表的皮影,人物造型精细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长须长发常是用真头发贴上去的,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

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字形通大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亮。

其他地域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实。

虽说皮影艺术有地域性的风格差异,但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却是一致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

不但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有很多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

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不过,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

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

它为了适合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实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

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

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但仅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能够用双手耍玩娱乐,还能够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

因为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

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皮影

中国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影戏的一种。

中国的影戏,在宋代已经成为市井流行的一种表演技艺,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

皮影戏通过演员操纵皮影来表演,故皮影戏可说是“以声带画”。

影戏艺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它的操纵艺术,驭物为灵的技巧,各地异腔纷呈的音乐、刀笔手法各异的影雕之高,在全世界也可说是首屈一指。

皮影艺术是一种融操纵技巧、唱、念、音乐、绘画、雕刻、声光和故事于一体的民俗艺术,而皮影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丰富多采的剧目,使其成为中国民间特有的工艺美术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国博物馆与民众欣赏与收藏。

皮影的起源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皮影戏源于宗教。

传说方士少翁为汉武帝设帐弄影,以招李夫人之亡灵。

虽然此为传说,且“设帐弄影”也非正式的皮影戏,但皮影戏之源流,可说是源自设灯弄影之技。

北宋末年,皮影戏已非常兴盛,并常在市集表演。

至南宋时,由于社会需求甚殷,首都临安出现了多个专门雕刻影偶的艺人,有专门演出皮影戏的班社,亦有不少出色的艺人,为皇室贵族、富豪达官、平民百姓,甚至军人等,提供娱乐。

在各种庆典节日中,皮影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论在农村或城市,皮影戏是酬神谢恩、官场升迁、寿辰婚嫁等的娱庆及表演节目。

清末民初,影戏流传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流派与类型,总括而言,中国影戏共分为七大影系: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以及潮州影系,各有不同特色。

影偶雕刻之精美、造型之讲究,表演时演与唱的紧密结合、动作效果的营造等,均表现出它与其他民俗表演艺术的相异处。

皮影演出有其独特的模式:影窗的设计;灯光、布景与道具的布置;奏乐与摆台,影偶登场的表演程序等;均体现了皮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皮影与同为民间艺术的木偶戏、手影及纸影戏,彼此的共通点颇多。

手影、纸影及皮影,均属影戏的一种。

有学者更认为皮影戏乃从手影及纸影戏演变而成。

另一方面,皮影戏与木偶戏同为傀儡戏的一种。

两者的出现,对戏曲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步 选皮 • 皮影的材料采用羊皮或牛皮。去毛、刮挺 、去脂,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设计 好的画稿便拷贝在这些皮上。一般细皮用 于女性或儿童,粗皮用于武将或莽汉。各 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 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 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 明。
• 第二步 制皮 • 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陕西皮影为例,通 常有两种方法炮制它的原材料--牛皮:"净 皮"和"灰皮"。 "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 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 ,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 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 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 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
• 第五步 镂刻
• 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 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 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 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 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 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 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刻制皮影有口诀相传, 程序如下: 刻人面--先刻 头帽后刻脸,眼眉刻完再 刻鼻子尖。 刻衣饰花纹-卍字先把四方画,四边咬 茬转着扎。雪花先竖画, 然后左右再打叉。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 外,还有龙凤禽兽、花 树虫鱼、山石门景、亭 台殿阁、军帐兵器陈 设用具,车船马轿、城 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 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 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 特色。
• (4)人物造型卡通化 ∶ •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 、上身、下身、两 腿、两上臂、两下 臂和两手十一件连 缀组成,经人操纵 能做机械性动态表 演。人体比例通常 是上身与双臂偏长 ,以利表演效果。

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 我国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 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 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 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 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 扶持之下,又获新生。
陕西皮影造型非常重 视观赏性,皮影人物 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 线条优美;整体造型 以镂空为主,适当留 实,做到繁简相宜, 虚实相生;繁丽而不 冗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 美,而且整体配合也 美,既充实,又生动, 成为完美的艺术整
• 2、唐山皮影
• 唐山皮影始于金统治时期。 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 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 发明,盛行于乐亭,有 “滦州影”“乐亭影”之 称。为此乐亭县成为我国 最早的“中国民间艺术之 乡——皮影之乡”。 • 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 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 粗犷,女腔清脆婉转。 • 唐山皮影的影人造型优美, 雕镂精细,独具风采。
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 唱功是衡量一个皮影 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 皮影戏各式各样的人、 物、鬼、怪,鲜活逼 真。
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响造型。在造型上包 含了近似剪纸的装饰表现手法外,更有人物造型 个性鲜明、夸张生动、刻镂精工细致、色彩鲜艳 华丽的特点。

• 对于人物的造型,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 (1) 人物造型平面 化∶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 --皮影
• 皮影这种艺术 是活动的影像 比电影早2100年 是完整的戏剧
• 皮影这种艺术 是活动的影像 比电影早2100年 是完整的戏剧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在我国, 皮影戏是流传广泛、古老而独具特色的一 种民间戏曲艺术形式。 皮影艺术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 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真是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 第七步 发汗熨平 • 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 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 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脱水发汗 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温度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 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 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的 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 蒸发的速度快慢。所要求的温度一般在摄氏七十 度上下。如果温度过高则会使皮子缩为一团,工 艺全部报废;温度不足,胶色就不能溶入肉皮, 皮内的水分难以排尽,造成皮影人物的色泽不亮 ,时间长了还会变形。
• 3、北京皮影 • 北京皮影说明代由兰州传 到涿州,后传人北京。 • 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 影”。千百年来,这门古 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 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 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 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 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 马、骡皮,经过选料、雕 刻、上色、缝缀、涂漆等 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 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 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 现。 。
• 第三步 画稿 • 一个皮影班的皮影人物,常常皮影头像有 一、二千个,而皮影身体只有几百个。演 出时,根据剧情需要,只要将不同的头像 插到不同身份的躯干上即可。皮影班有句 行话叫"一个身体七个头",说的就是这情景 。但女性头像一般是不换的,大约是为了 线条的秀美和流畅。
• 第四步 过稿 • 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 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 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 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 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 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接下来是描图样 ,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 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 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 皮影两度空间的造型 特性,极度夸张影像轮 廓造型,对于人物的设 计,面部是刻画的重点, 面部造型一般为五分面 (正侧面)或七分脸的 平面形象。 耳朵位置移 至头部的中心点。
• (2) 人物造型艺 术化∶ • 皮影造型除了受 剪纸、汉画像石画 像砖的影响外,还 从古代宗教壁画、 雕塑中吸取营养,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 结合的手法进行设 计。
• 皮影头茬的数量一般在 200到500之间,影身的数 量则在50到100之间。
• 2、身段 • 身段又叫戳子,有龙袍、蟒袍、官衣、褶 子、靠子、帅袍、监衣等。影戏的服饰款 式纹样受戏曲服饰的影响。 • 身段造型角度与头部造型叫的大不相同, 头部是正侧面即五分头,身段采用半侧面 即七分身子,主要是为了使服饰的外轮廓 丰富自然。 •
美丽的皮影传说

• 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 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 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 • 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 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王氏 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 影还魂术”,武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 ,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展成为皮制,再 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
• 民间艺人将他们对生活的体察及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加 以高度提炼、概括,艺术地再现在衬景、道具上,造型讲 究,雕刻细腻。
• 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有的古朴,也有的追求写 真。 皮影戏中有帝王官宦、武侠剑客、书生员外 、夫人小姐、民女村夫、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 ,无所不有。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 净、丑的戏剧行当设计,用程式化的脸谱来表现 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
• 有关皮影戏的来历,有一传说流传最广:相传汉武 帝时,一方士为解皇帝思念爱妃李夫人亡故之秋, 取海底神石 ,刻成李夫人模样,置于轻纱缦中,灯 光下宛如李夫重现。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 时期呈现出极其繁盛的趋势,并由南至北,形成了 异彩纷呈的地方艺术风格。
•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 纵演员有两个人,即" 上线"和"下线"。支配 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 ,分别叫"主杆"和"手 杆"。
身段
龙袍、蟒袍、官衣、各式褶子、靠子、帅袍、 监衣等
• 靠子:将士穿的铠甲
• 3、衬景、道具 • 衬景相当于戏曲的舞台布景,起着装饰环 境、深化剧情的作用。道具包括的内容更 为丰富,种类更为庞杂,车马船轿、室内 陈设、生活用品等应有尽有。
• 皮影的衬景、道具可以不受 时空限制,极尽夸张之能事 ,但它又受影戏屏幕的限制 ,必须是平面的即二维空间 才能与影偶表现手法统一。
人物的装束与面容 神韵生动形象、夸 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 形象刻画,用色简 练,平涂着色。在 后背光照下,视觉 效果剔透而艳丽。
• (3) 人物造型戏 曲化∶
• 皮影人物造型,是 按戏曲生、旦、净 、丑的模式进行设 计的。各行当脸谱 和行头的程式化造 型,源于舞台戏剧 而又超越于舞台戏 剧。 •
• 2 在皮影头茬中,眉眼是区分人物正、反面角色 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标志。通常看起来,正面 人物一般都是慈眉善目、细眉凤眼,反面人物则 是眉目狰狞、尖眉杏眼。
• 。
• 3 嘴巴有牙齿、胡须两个基础表现点。其 中,牙齿用于指示人物形象的正、反,正 面人物不露牙齿,反面人物则会龇出牙来
• 多个头茬可以用于同一个 影身上的情况十分普遍, 一个头茬用在不同的影身 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 ,影箱中头茬与影身的数 量并不对等,头茬的数量 一般均大于影身的数量。
五、皮影流派与地域特色
• 皮影戏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风 格流派之间的区别,除戏曲唱腔的差别较 大外,皮影的制作材料、雕镂技巧、影偶 形象的造型、花纹的繁简、线条的曲直、 色彩的明暗也有极大的差异。 • 不同风格的皮影受当地民众审美观念和观 赏趣味的驱使。 •
• 1、陕西皮影 • 陕西是中国皮影的发祥地之一,皮影艺术普及、 成熟。陕西皮影分为东西南三路,工艺严谨、制 作精美
纲要
• • • • • 民间皮影造型特点(四方面) 民间皮影造型结构(三点) 民间皮影制作工艺(七大步) 皮影流派与地域特色 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