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法门整理(四谛, 十二因缘, 六妙门,十六特胜,四禅)
四谛法
“集谛”所指的是贪等诸烦恼,能集起六道的果报,分开来说,就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是照见真理的时候,就可断除
的惑;“思惑”是断见惑后,还要经过思维,修习真理才可断除的惑;“见惑”是妄见,不明白四谛的真理;“思惑”是迷情,迷于世间的事情。“见惑”的内容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十种妄见和烦恼。“思惑”的内容只有贪、瞋、痴、慢,而没有种种的妄见;因为在见道时(即照见真理之时)已断去那些妄见了。思惑比较见惑难断,所以有“见断如破石,思断如藕丝”之说。我们众生有了这“见、思”二惑,所以就要造出许多的善业和恶业,也就要被业力牵引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转那轮回的圈子了。
佛教中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因为若果众生没有贪瞋痴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无精进道法为因,又怎能证得涅槃寂灭之果?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应是先因后果,即为集苦灭道,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继则先示以涅槃清净之乐,令其欣慕,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旨要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二、集谛: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依照佛陀的看法,世界的一切皆由于因果关系而生灭起伏著的,无论怎样细微的事象,也不能存在于因果关系之外。由于我们不知世界真如的“无明”,生起种种的执著、欲望,皆由身、口、意三方面所造出来的业,而业力积集为业因,招集相应其业的苦报,产生的苦果。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就是一切种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执”,而执著「我想”为根本,所以苦的根本原因归纳是“我想”。现在很多年青人,就因为“我想点就点”,因此造出种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想做就去做”,不顾后果,就因为“我想”、“我执”太重,把“我”放在第一位。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 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的。又苦果存在之处,常伴以惑业,所以惑业与苦果常互为因果,从无始来即循环相续不已,反覆的受诸生死苦论。因是能招集生死等,故称为“集谛”。
十六特胜
--------------------------------------------------------------------------------
谱曰:十六特胜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徧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十四观离欲者,对识处也。一切爱着外境,皆名为欲。从欲界乃至空处,皆是心外之境。若虚空为外境,识来领受此空,卽以空为所欲;今识处定,缘于内识,离外空欲,故名离欲。凡夫得此,无慧眼照了,谓言心与识法相应;真实安隐,卽生染着。今以观慧破析,知三世识,皆不与现在心相应;故此识定,但有名字,虚诳不实也。
十三观出散者,对破空处也。出者,出离色界;散者,散三种色。又出离色界,心依虚空;消散自在,不为色法所缚,故名出散。凡夫得此,谓是真空安隐,心生取着。今观虚空处定,知是四阴和合而有,无自性,不可取。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为虚空是出散?为心是出散?若心是出散者,过去心已谢,未来心未生,现在心不住,何能出耶?若空是出散者,无知之法,有何出散?旣不得空定,则心无受着也。
三知息长短者,对欲界定也。外凡证欲界定时,都不觉知息中相貌。今此中初得定时,卽觉息中长短之相;觉悟无常,转更分明。证欲界定,故名亦爱;观行觉无常,故名亦策也。
四知息徧身者,对未到地定也。凡外证未到地,直觉身相泯然如虚空。尔时实有身息,但以眼不开故,不觉不见;今特胜中发未到地时,亦泯然入定,卽觉渐渐有身如云影,觉出入息徧身毛孔。亦知息长短相等,见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无常生灭,觉身空假不实;亦知生灭剎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旣空,则定无依。知空亦空,于空不着,亦爱亦策,如前说也。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
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
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
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心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
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
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
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
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诉你“数”。
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
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
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
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
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
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
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
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
【南怀瑾】:转识成智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四真谛是什么意思
四真谛是什么意思四真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苦谛,指世间一切皆苦。
人的生、老、病、死,乃至求不得、爱别离等都是苦的体现。
就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努力追求某些东西,可总是得不到,那种失落感如同在黑暗中迷失方向般痛苦。
集谛,主要解释苦的根源。
它认为苦是由人的欲望和烦恼积聚而成。
人们无尽的贪嗔痴等烦恼,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从而带来无尽的苦。
灭谛,是说灭尽烦恼与痛苦,达到解脱的涅槃境界。
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如同从浑浊的泥沼中挣脱出来,进入到一片宁静、纯净之地。
道谛,则是通向灭谛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八正道等修行方法,如正见、正思维等。
通过这些正确的修行途径,就像沿着一条光明大道前行,逐步走向解脱的彼岸。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感悟到四真谛等佛法教义,旨在引导众生认识痛苦、探寻痛苦根源、追求解脱痛苦的境界,并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达成。
例子1例子2“我跟你们讲哦,四真谛可有意思了。
苦谛就像一个大网把我们罩住。
你看,每天上班累成狗,这是不是苦?生病的时候难受得要死,这也是苦。
集谛就像是这张大网的丝线,是我们自己的那些毛病把这苦织起来的。
比如说我总是嫉妒别人,嫉妒的时候心里就像有只虫子在咬,这种嫉妒就是集谛里说的烦恼。
灭谛就像远方的一道光,想象一下,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没有了,那得多爽啊。
道谛就是通往那道光的桥梁,要是我能像那些高僧一样,秉持正见,正思维,那我是不是也能慢慢走到那没苦的地方去呢?我觉得四真谛就像一个宝藏地图,只要我们能按照这个地图走,就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例子3“你们听说过四真谛不?我给你们唠唠。
苦谛啊,就好像是生活给我们的下马威。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在苦海里划船,怎么划都划不到岸。
就拿我失恋来说吧,那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这就是苦谛里说的爱别离苦。
集谛呢,就像是在这苦海里给我添乱的风。
我为啥会失恋?还不是因为我自己的一些毛病,比如太自我了,不懂得关心对方。
南怀瑾老师讲解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
南怀瑾老师讲解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我们不要离开本题数息,数息有个秘诀的,我把秘密也告诉你们了。
我对你们都很慷慨地布施,法布施。
学密宗不得了了,要你们磕多少头,拿多少供养,还有多少条件,最后拖了一年半载才告诉你一句活。
我不是这样,我把所有的东西知识,完全拿来布施,我能够知道的,也是天下人的。
过去祖师们留下来的,不幸让我知道了,我很不客气的一定把它公开。
我一辈子是这样一个观念,道是天下人的公道,我不喜欢秘密留一手不传人,我认为不道德。
哪一个人说留一手,就算有不死的法门我也不要,因为你这个道德有问题了嘛!要注意学这个精神,道是天下人的公道,应该公布天下,使人人得好处,那才是修道的目的了。
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譬如鼻子气进来出去数一,在你们的观念里,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
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
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
修涅槃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
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让它一齐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
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定盘腿,任何姿势帮可以。
呼吸本来有的嘛。
你注意出息,思想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
呼出去再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氧气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
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
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
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
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docx
南师讲述六妙门“六字决要领”“六字决要领”——南怀瑾讲述其一: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
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
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
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
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
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呵(读如猴)( hou)——心呼——( hu)胃嘘(读如“河威”合音)(hui )——肝吹——肾( cui )嘻(读如“河宜”合音)( hi)亦可读( xi) ——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学弥勒菩萨微笑表情呬(读如“斯” )( si)——肺(括弧内为国语发音)些字本身没有意,你每一口气拉一个字,但是不能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音的嘴形,以听不嘴中音和呼吸的声音准。
看我做(南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 的候,想在心部位的气,病气都吐出来了。
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身体自然会吸气来,完全不用你指,也不用力。
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拼命吸气回来,是的做法。
另外五个字也是一。
好,你每次安那般那,第一,把念都抛开,放松身体。
第二,用六字口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
例如,您得胸口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就用“呵”或者“呬”字。
腰部不舒服可能是的,就用“吹”字。
余法推。
里面可以配合特定的作,可以武,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成嘴中的吹⋯⋯我儿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也要用上不少,把内部打干,气路通了,就自然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去注意呼吸。
我在第一天,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有那里不,再用安那排出病气气。
你如果思想不能清,能真好了出气,思想也会少了。
我人在大或者累极了的候怎么做?是不是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
2023年南怀瑾推荐必背经典
南师怀瑾推荐旳修行必背旳经典1.东西精髓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2.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3.黄帝阴符经4.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5.十六特胜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8.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9.楞严法要串珠南怀瑾10.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南怀瑾1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2.永嘉禅师证道歌13.信心铭三祖僧璨14.十二时颂志公禅师15.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志公禅师16.十二因缘1.东西精髓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先生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济物以慈悲为主线,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易生,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居众以谦虚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济物以慈悲为主线,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即南怀瑾,以下是南怀瑾说过的部分口诀:
1、佛为增上慢人,说一念无生,就坏了大事。
2、学问之道,宜假借之功,佛法叫作方便。
3、佛经所讲,都是方便说,都是从俗谛入手。
4、一切法皆是佛法,先须认清这个观念。
5、佛法是不二之法,二就是两边,不二就是中道。
6、佛法是入世的,不是避世的。
7、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并不是单独求佛就叫做学佛。
8、学佛法,尤其是出家的,千万要记住:小乘不修持成就,绝不能
9、成大乘的天人。
连天人境界都到达不了,人还做不好,就想成佛,那是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
10、打坐念佛也好,研究经典也好,这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我们不能忽略我们平常的生活。
四谛修行具体步骤
四谛修行的具体步骤第•步:先安住清净尸罗-一持戒第二步:净身器一-出离心1. 身心远离。
身远离者,离恶友之杂往,心远离者,离不善之寻思。
2. 喜足少欲。
于所己得之物不嫌其不妙不多是为喜足,于所未得之物不复求少求多是为少欲。
3. 住四圣种。
(0衣服喜足圣种,(二)饮食1 ••足圣种,(三)卧具喜足圣种,(四)乐断修圣种。
第三步:修五停心观1. 不净、停止贪爱2. 慈悲、停止嗔恚3. 缘起、停止愚痴4. 六界、停止我见5. 持息、停止散乱「缘青瘀等 ------- 治显色贪缘被食等--------- 治行色贪甲・不净观<缘虫蛆等----------- 治妙触贪缘尸不动--------- 治供奉贪.缘骨锁------------ 通治四贪乙•持息念:数、随、止、規、转、净第四步:修四念住:片、受、心、法1-别相念住位的修行甲、自相别观1.身念住-观身不净:2.受念住- 观受是苦:3.心念住- 一观心无常:4.法念住- -一观法无我。
乙、共相别观1.观身-空.苦.无常.无我;2.观受-苦.空.无常•无我;3.观心- -无常.苦空.无我;4.观法一- -无我.苦.空.无常。
丙、杂缘法念住1. 二二合缘--- 法身、法受、法心:2. 三三合缘一一法身受、法受心、法身心:3. 四合缘一一身受心法。
2-总相念住位的修行法无我---------------------第五步:生四善根:暖、顶、忍、世第•法1 •暖位的修行:修总相念住后,观智已经发达,可以自由运用,便由苦谛四行相而扩充,遍观四谛十六行和,生第•善根,此中分下中上三品,但所修无异。
这时还是初修,观智还不锐敏。
四谛十六行相:(甲)苦谛下四行相1. 无常(或译非常):待缘故,……非究竟故。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名无常行。
2. 苦:逼迫性故,……如荷重担故。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故名苦行。
3. 空:违我所见故,内离士夫故。
谓观五受阴•相异相无故空,故名空行。
人生最大的秘诀南怀瑾(国学大师南怀瑾)
人生最大的秘诀南怀瑾(国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作为我国的国学大师,其人生最高境界,一直备受大家推崇: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的人生最高境界,便面看似难以理解,什么佛为心道为骨的,其实中心要点就两点罢了。
首先为以下为大家解析这几句话的意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这句话是典型的折中主义,心与体相对,心主宰体;骨与肉相对,骨支撑肉;里与表相对,里决定表。
究其意,无非是说佛道儒为一体用。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你的大脑决定了你的身子和手;首先要有头脑,懂得思考,其次才能决定了你的能力和技能。
通俗来讲,就是做什么事不管你的能力再大、技能多专业,你得有脑子。
下面是墨品风雅书法名家手写真迹南怀瑾人生最高境界书法作品(细节图)墨品风雅书法名家手写真迹南怀瑾人生最高境界书法作品(细节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说的简单点,就是一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潇洒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不要被那些功名利禄所缠身,哪怕自己懂得再多,最终内心还是渴望寻一片欢乐。
南怀瑾的人生最高境界想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
这也是所有的处世哲学中所提到的,不外乎和“宠辱不惊,去意无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一个意思。
所谓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做到豁达的胸襟和波澜不惊、淡泊的内心;这样才能遇到事情处之泰然,不会被太多闲尘往事所乱心。
下面是墨品风雅书法名家手写真迹南怀瑾人生最高境界书法作品墨品风雅书法名家手写真迹南怀瑾人生最高境界书法作品。
十六特胜
安那般那的实修次第:(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尽”,(十六)“观弃舍”。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
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
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
“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
“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
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
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
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
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
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
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四谛
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作者:转载发布时间:2011-04-23 来源:慧灯之光一四谛与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有什么不同呢?二谛是见解的对境,四谛虽然也有见解对境的成分,但主要是以修持方法为重点,始终围绕着如何修持才能获得解脱的主题而宣讲的。
所以二谛与四谛在佛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如果能够了解,就会对自己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如果不广学二谛或四谛等佛教的太多理论,而只是在学到适当的理论后便专修也可以,但除了一些极利根的人以外,就很容易出差错。
譬如,如果只知道人身难得、轮回痛苦的道理,往往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修这些到底能不能得解脱?如何得解脱?修的是不是正法?这些疑问一旦出来,由于没有闻思的智慧,自己就无法解决并由此产生困扰,从而成为修行的违缘。
但是,智慧却可以帮助和鼓励我们,所以,作为修行人,还是应该有一些应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实修的人来说也不但是需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常识。
一、概述四谛的修法就是从出离心、菩提心开始。
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
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
如果没有出离心、不能超越轮回,我们就与六道众生无异,谁也没有能力去度化他人。
如果要超越轮回,就必须断除贪欲轮回的念头,但在超越之后,却不能脱离这个轮回世界。
所谓“脱离”的意思,就是得到涅槃后不度众生,只追求自己的解脱。
声闻缘觉就是不但超越而且脱离了轮回,他们安住在灭定中,因定力有限,所以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度化众生。
但大乘佛法则要求超越却不能脱离轮回。
因为大乘菩萨不论是修空性、无我或大悲心,其目的并不是要逃避轮回的痛苦,而是为了具有更强大的能力,能够更有效、更完整地去利益众生,能够更无私地付出。
凡夫因为没有超越轮回,所以没有任何选择余地,他们身不由己地要流转轮回。
而大乘菩萨虽然超越了轮回,却自愿不离轮回,因为他们深知,要度化众生就必须身处其中,因为在涅槃中并没有众生,所以大乘菩萨不能脱离轮回。
南怀瑾老师讲“四种法界”
南怀瑾⽼师讲“四种法界”【南怀瑾⽼师书法】-------------------------正⽂:“法界”⼆字很难解释。
归纳⼈类的⽂化,中国⼈过去讲“天下”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
宇宙的观念⽐世界⼤,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边⽆际,总还有个范围。
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形相的理念世界。
这个境界⽆量⽆边,《华严经》给它⼀个名称叫“法界”。
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把“法界”观念当作“本体”,以西⽅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彻底,因为法界⼀词⾮常⾮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碍法界、事事⽆碍法界。
⼀般⽂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形相,乃⾄⼈等⼀切事实。
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
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
其事⽆疑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事⽆碍、理⽆碍、事理⽆碍、事事⽆碍”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解释,反⽽画蛇添⾜,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
实际上,法界⽆量⽆边,⾮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
然⽽在思想表达上,⼜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
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
认为佛法不⼀定在打坐和静上,⽽在动上,那⼜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按就不停地跳动。
其实,⼤家都动的很厉害。
学佛要把这两⽅⾯搞清楚。
《宗境录略讲》--------------------------法界是《华严经》常⽤的名词,有四种法界:(⼀)理法界,道理、学问也是⼀种法界。
(⼆)事法界,事实、科技、功夫属于事法界。
(四)事事⽆碍法界,所谓事事⽆碍法界,必须六通具⾜,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觉、知觉的现状。
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
南怀瑾的16堂佛学课加入书架登录•版权信息•前言•第一课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1.佛本多情•2.为天下苍生而忙•3.“妇人之仁”是真正慈悲的表露•4.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学问•5.没钱也一样能布施•6.乐施还要善施•第二课佛在平凡人间•1.在“家”修行才最难•2.吃饭穿衣也修行•3.神仙也要凡人做•4.平平凡凡才是真•5.“佛”就在你心里•6.一脸佛气绝非佛•第三课人生在世,只为“执念”而苦•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2.万事不执著•3.一切众生的“我执”•4.执著是一种妄念•5.执著佛法是虚妄•第四课忍耐一切不如意•1.向人叩头,反被打,不生嗔恨•2.忍辱波罗蜜•3.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4.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5.不受磨炼不成佛•6.忍辱负重不觉苦•第五课不过于追求圆满•1.有缺陷才是圆满•2.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3.把缺陷当作动力•4.永远保持“初心”•第六课学佛是为了修心•1.始终保持内心的和谐•2.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3.心境是没有界的•4.顺境不沉迷,逆境能忍受•5.去除傲慢心•第七课放下得自在•1.放得下难,难得放下•2.上岸何须回头•3.万缘放下自逍遥•4.放下一切,是开始处•第八课做人做佛两不误•1.先学做人,再学做佛•2.肉眼、心眼、天眼•3.心佛众生无差别•4.别让“贪”字害了你•5.摆脱“嗔”的困扰•第九课在福报好的时候慢慢用•1.“财、名”是幸福障碍•2.智慧的众生颠倒•3.享受真正的大福报•4.福报很好的时候,慢慢用•5.做功德是无穷无尽的•第十课心如明镜,不惹尘埃•1.最大的福气是清福•2.平常心就是道•3.心定,则万物莫不自得•4.从复杂中解放出来•5.过分忧虑是一种慢性自杀•6.成佛的一句箴言•第十一课只有学问,没有门派•1.学佛要从科学角度出发•2.不识本心,难以开悟•3.学法还要会思考•4.一切皆可为佛法•5.学无常师,多方求教•第十二课自由自在佛,逍遥人世间•1.不住于相,处处自在•2.人生咸淡两由之•3.顺其自然是最为美好的生存方式•4.凡事只在一念间•5.忘我无我的大彻大悟•第十三课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1.气大不如量大•2.我度众生,众生亦度我•3.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4.尽人事听天命•5.善待生活,一切随缘•6.从内心去原谅别人•第十四课真正的信仰是心灵的恭敬•1.信仰如暗夜灯塔•2.心为修行初渡头•3.真正的信仰在于心灵的恭敬•4.不要盲目崇拜偶像•5.莫忘心灵后花园•第十五课解脱和悟道•1.开悟前必须要走的路•2.开悟与不开悟有什么不同•3.起疑才能有悟•4.释迦佛抬头悟道悟的是什么•第十六课参透生死,生命只在呼吸间•1.云水随缘,随遇而安的境界•2.思考死的意义,收获生的彻悟•3.当下即是佛境•4.静心,方能品出人生真味•5.生不快活,莫若死去是否关闭自动购买?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
“胎息法”历史上的四大流派--我对胎息法的认识之一 关朝
“胎息法”历史上的四大流派关朝胎息法是内功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什么是胎息法从古至今争论不断,未有定论。
我是习武之人,习武练功几十年也练了几十年的胎息法。
为了方便大家对胎息法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首先梳理一下历史上胎息法的几种主要流派并加以简单点评,以供大家参考:一、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历史上主要有葛洪的抱朴子胎息法和彭祖闭气功。
1、抱朴子闭息法:葛洪(公元284-34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名医。
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又有《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良吏传》十卷、《集异传》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八卷、文集三十卷,又杂抄经史百家方技成三百一十卷。
一共有五六百卷之多,所以前人曾感慨说“六朝著述之富,盖无如葛稚川者”(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六朝》)。
《抱朴子.内篇》,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
但本功法并非葛洪所创,而是葛洪根据师传整理而成。
具体练法为每日子后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静心,摒绝杂念。
先鼻缓缓吸气,吸气极满后闭目不息,随即默数数字,自一至百以上。
当闭气至极,则以口缓缓吐气,吸气或吐气皆须极细极微,毫无气息出入之声,以鸿毛置鼻孔处纹丝不动为标准。
练习日久,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字可达数百以至数干,在此期间将自然出现胎息状态。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2、彭祖闭气法:彭祖,姓钱名铿,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言都说他获寿800多岁(据传当时70天为一岁,实为150多岁)。
彭祖闭气功功理主要是把人体肺部的空气吐净,使肺部(包括整个人体内部)形成真空,产生负压状态,并通过这种负压打通肺部经脉。
按中医理论,肺朝百脉,肺脉一开,则百脉俱开。
在人体所有经脉中,哪里经脉与玄关相通则相应的玄关也将被打开。
关朝点评:练习闭气法能使人长寿古文献记载和当今社会都有实例可以证明,从上述闭气法练法的叙述中可以看到,闭气法修炼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以口鼻呼吸的“息停脉止”境界。
观息十六法——精选推荐
十六特胜】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
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
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
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
又十六法,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特胜。
于四念处之观,又修此十六特胜,始于调心,终至非想地。
地地观照,能照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者也。
解有多般,兹录其一。
一、知息入观入息至于气灭。
二、知息出观出息止至于鼻端。
三、知息长短观息长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则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静,则出入息俱长。
四、知息遍身息遍身者,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如似饮气既,统遍身中。
五、除诸身行想受为心行,觉观为口行,出入息为身行。
既息遍身中,患彼觉动粗念,除诸粗故,名除诸身行。
六、受喜七、受乐虽有微喜,乐能遍满。
身识既满,内心喜悦,故名乐。
八、受诸心行既受乐在怀,必有数法相随,倚心乐境故。
九、心作喜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令不沉没,故名作喜。
十、心作摄喜心动散,则发越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诸缘,故名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心不掉散,均等无累,故名解脱。
十二、观无常已得自在,不为沉浮所败,故能观诸法无常,念念生灭,不可乐也。
十三、观出散此身不久当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
十四、观离欲此身唯是苦本,心欲离之,故名离欲。
十五、观灭是心住灭,多诸过患,不欲住故。
十六、观弃舍观此诸法,皆是过患,故名弃舍。
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重点“十六特胜”
【南怀瑾老师】修安那般那之要点“十六特胜”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不由得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长辈也好,嫩长辈也好,真的,好多人有聪慧有智慧,为何出家修道,永久不上路?就由于他不由得。
......真实修安那般那,要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简单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可以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能手。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奥密好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假如你练武功,能够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觉,那是非常的舒服,不可以形容的。
因此获得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人间离开之感,非常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一样了,这个很深了;内心一同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全部邪念妄图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整空;摄是通通掌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起码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整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相关。
下面完整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时间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终究,但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意吹。
(十三)“观出散”,因此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能够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同样,未来要走的时候,一转瞬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因此,我们平时做时间,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时间,都忘掉了“观出散”,要把全部时间、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扔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下左右中中带脉心肾肝肺胃
清洗九窍
洗脑[鼻子吸水嘴吐出]
洗食道[舌尖添小舌头]
洗胃[运气在胃里转]
十一切入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这十种穿入一切,包括身体.
六字诀
打坐以前,念六個字,是吐任脈的氣,把裏面的氣呼掉。
呵(读如“猴”)
心
這三個部分是管五臟
呼
胃
嘘(读如"河威"合音)
肝
吹
肾
這三個字是管六腑,六腑是水的系統.
数
数出息
本来无我把病痛生命都呼出去
按中醫來講,
鼻子呼吸-督脈系統,管中樞神經系統;
開口呼出去-任脈系統,管五臟六腑
随
知息出
不理妄想不是分别无知而知
[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记得知性不是在脑中]
知息入
止
知息长短
止长养息起报身息
观
知道就是观
[哪里难受病痛就忍在那里,并呼出去,用六字诀]
破了无明叫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开悟了
八忍忍;道类智忍;
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呼吸
根本依
三种气[息]
长养气
呼吸
保养用的
报身气
胎儿业报身来的
能量的变动
根本气
精卵结合时的力量/投胎时
动能行阴证到就具神足通
肺是五臟,這裏怎麼又出來肺呢?肺外面有個網膜,像尼龍一樣細得不得了,為什麼我們會發炎、會咳嗽、會生痰呢?因為保護肺的這個網膜的水份不通,所以用“呬”。
嘻(读如"河宜"合音)
三焦
(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呬(读如"斯")
肺
六妙门
“六妙門”不是一個次第,是六個大原則,你說不是次序嘛,有它的次序;你說有次序,不是呆定的。所以叫“妙門”,這個裏頭很奇巧的運用.
还
知息遍身
还到如婴儿乎去病延年
净
除诸身行
无身虚空合一呼吸清静杂念清静三脉七轮通了
见闻觉知都在,不起作用行阴还在
八触
十功德
动、痒、轻、重、冷、暖、涩、滑
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四禅
初禅
离生喜乐
受喜
身心分开如鸟出笼
受乐
二禅
定生喜乐
受诸心行
心念境界到第七识了
心作喜
心境状态心在作意
心作摄
尽虚空大地归一心细如发
三禅
离喜得乐
心作解脱
四禅
舍念清静
观无常
一出一息就是无常一开始入手就在观无常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观出散
一切丢开,放之虚空很重要,与虚空合一
观离欲
灭尽定
观灭尽
灭受[感觉],灭想[知觉]得罗汉果
观弃舍
道,佛丢掉
修法:上座念死,死了,身体舍给众生,就剩白骨,里头有气往来.最后化光,化空.得止
三转四谛
苦集灭道
一转
纯苦无乐
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二转
求解脱
不集不理
三转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修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相应,交感],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
行,有两部分合拢来,就是造业
你打坐得定,就是把行的功能关掉
生命有个根本,这个根本是一片无明,这个无明,叫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