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避免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定量评价则更加科学和精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遗传算法等。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算法则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规划者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浪费和环境破坏。

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报告范文

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报告范文

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报告范文英文回答:Agricultural Soi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port Template.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an agricultural soi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report i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suitability of a given area of l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report will assess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s well as the climate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crop growth. The results of this evaluation can be used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ethods.A soi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typically involves thefollowing steps:Site characterization: This step involve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collected through field surveys, laboratory analyses, and remote sensing.Climate analysis: This step involve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climate of the area, including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wind patterns.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area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rops.Land use analysis: This step involve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current and historical land use in the area. 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identifypotential conflicts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ther land uses.Suitability mapping: This step involves creating a map that shows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areas of land for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map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areas that are best suit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rops.Results.The results of a soi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will typically include the following:A map of the study area showing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area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 table or chart summarizing the suitability of the area for different types of crops.A discussion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suitability of the area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Recommendations for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Conclusion.A soi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s a valuable tool for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t can help to identify areas that are best suit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t can also help to avoid conflicts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ther land uses.中文回答: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报告范文。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7.2 耕地质量评价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

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

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

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

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

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

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实验5 土地适宜性评价

实验5 土地适宜性评价

实验5 土地适宜性评价【实验目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单因素的空间化,本实验以其中的交通可达性分析为例,熟悉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单因素的获取流程,掌握栅格数据相关操作,具有后续知识拓展的能力。

【实验器材】ArcGIS Desktop10.1。

【实验数据】《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分析方法》实验教程福建省上杭县数据。

【实验内容】1可达性分析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给定点到兴趣点(如工作、购物、娱乐、就医等)的方便程度或难易程度的定量表达,可达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资源或服务设施都是稀缺的,资源有效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者的可达性。

因而,可达性已经成为资源或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合理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行进成本分析法(又称费用加权距离方法)通过计算空间中任意一点到感兴趣的区域所需要的时间来表征可达性,充分考虑了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能够较好的实现行进路径与现实道路的你和,是目前较常用的的一种空间可达性计算方法。

行进成本计算采用费用加权距离方法,该方法与欧氏距离激素昂方法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计算一点到另一点的直线距离,而是确定从每一个源像元到最邻近像元的最短加权距离或累计行进成本,其计算的单位不是地理单位,而是成本单位。

费用加权距离方法采用节点/连线计算法则,并采用迭代运算,首先计算研究区内某像元到源像元的所有可能路径的累积行进成本,然后通过比较其大小,最后将最小的累积行进成本赋给该像元,并记录这条路径。

每个像元的行进成本值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对行进的阻抗力不同来定义的,它表征穿过该像元所消耗的单位距离成本。

1.1创建成本距离分析的源文件选择数据文件“jiansheyongdi”中TYPE字段取值为“县城”的要素,构成成本距离分析需要的源文件,命名为“Xiancheng”。

1.2创建成本距离分析的成本文件重点考察道路、水系、坡度和地形起伏带来的行进成本差异.步骤一:根据表1描述,利用缓冲区分析确定要素影响范围,根据成本赋值进行赋值,并将所有要素转为栅格。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实习报告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规划设计研究院实习岗位: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工程师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而土地资源却日益紧张。

因此,开展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参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项目,掌握评价方法、流程和技术要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收集资料在实习初期,我主要负责收集项目所需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资源、地质条件、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要求和方法。

2.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基础资料后,我利用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主要包括创建数据库、叠图分析、空间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

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提取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为后续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3. 评价因子筛选与权重确定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我筛选出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地质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作为评价因子。

并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4. 适宜性评价模型建立在确定评价因子和权重后,我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建立了适宜性评价模型。

通过对各评价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分。

5. 评价结果分析与制图根据评价模型,我对研究区域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GIS软件制作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布图,直观地展示了各区域的适宜性状况。

6. 撰写评价报告最后,我根据评价结果和分析,撰写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报告主要包括项目背景、评价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为项目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流程和技术要点,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XX地质勘测报告土壤性质与农田可利用性评估

XX地质勘测报告土壤性质与农田可利用性评估

XX地质勘测报告土壤性质与农田可利用性评估XX地质勘测报告土壤性质与农田可利用性评估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XX地区的土壤性质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农田的可利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该报告的编制,旨在为农田规划、土壤改良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以下方法对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1. 采样点选取:根据XX地区的地形、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壤类型的分布,合理选取代表性的采样点。

2. 采样方法:按照国家土壤质量标准的要求,在每个采样点的不同深度(如0-20cm、20-40cm、40-60cm等)进行土壤采样。

3. 采样分析:采用常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的分析。

三、土壤性质评估根据土壤采样和分析结果,对以下土壤性质进行评估:1. 土壤质地:经过综合分析,XX地区的土壤质地以黏性土为主,主要成分包括粘土、淤泥等,其颗粒间紧密排列,胶结性较强。

2. 有机质含量:在土壤质量评价中,有机质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采样点的土壤样本进行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显示XX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介于中等水平,适宜作为农田土壤。

3. pH值:土壤的酸碱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XX地区的土壤呈中性到酸性,对大部分作物生长较为适宜。

4.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钾等,是作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通过对土壤样本的化验分析,发现XX地区土壤中养分含量较丰富,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四、农田可利用性评估基于土壤性质评估的结果,对农田的可利用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土壤的适宜性,可以将农田的可利用性评分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优质农田:满足一定土壤质量标准,适宜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的土地。

这类农田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具有很大的农业发展潜力。

2. 中等农田:虽然土壤性质不如优质农田,但仍能够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适宜种植部分蔬菜、水果等作物。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在全球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适宜性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而适宜性分析则旨在找到最佳利用该土地的途径。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资源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价土地的质量和适宜的利用方式,对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坡度、水资源、气候等,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优劣进行客观量化,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适宜性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用地需求,如农业、工业、居住等,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适宜性分析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农业政策或土地规划。

例如,在农业领域,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粮食作物,哪些地区适合发展水果种植。

在城市规划方面,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

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等。

社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人口需求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权重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土地利用决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问题。

不同行业、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争议,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个挑战。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

土地资源评估报告: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问题的解决办法概述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一、土地资源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估时,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开展工作。

评估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可行性。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和专家评价等,还可以利用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评估评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程度是指对土地利用模式、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评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可以通过评估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行为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可以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评价方法。

三、土地利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土地利用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土地闲置、滥用、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等。

土地闲置导致资源浪费,土地滥用和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解决办法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管理和执法,严格控制土地滥用和过度开发。

其次,要积极推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强化土地的环境功能。

五、土地利用决策的参考方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决策者能够准确评估土地的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工具来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六、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

长岭镇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报告一、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目的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应性评价的分类系统由土地适应性纲、土地适应性级、土地适应性亚级、土地适应性单元构成。

本实验以长岭镇宜水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对长岭镇宜水田土地适应性进行分级。

二、准备工作确定评价目的,评价要达到的目标,评价过程采取的方法手段以及基本原理;拟定评价的工作步骤,使评价工作有序快速的进行;根据评价目标以及方法手段,搜集评价区相关的资料,以保证评价工作能顺利进行。

三、划分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是与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地段,它是土地评价和土地量算的基础。

本实验考虑到评价工作的便利性以及资料的可获取性,以长岭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单元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

四、选择影响水田质量的参评因子评价单元确定后,要搞清楚每个评价单元内土地相应的实际性质。

针对评价的土地用途对土地的要求,选择反应土地性质的评价因子,从中选择一些作为参评因子。

参评因子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1、参评因子对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起主导限制作用;2、要考虑参评因子的稳定性;3、要考虑获得有关数据的可能性;4、要考虑参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考虑以上四条原则,集合长岭镇土地实际情况,选择了七个影响水田质量的参评因子,它们分别是地下水埋深、土壤污染状况、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障碍层深度、PH值、有机质含量(表1)。

表1 宜水田类(st)评价因子及指标表因子序号因子名称字段名一级(100)二级(75)三级(45)四级(0)F1 地下水埋深dxsms 0 50 80 100F2 土壤污染状况trwrzk 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严重污染F3 灌溉保证率ggbzl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F4 排水条件pstj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F5 障碍层深度zacsd >=120 95~110 80~90 <90F6 PH值phz 6.2~7.2 7.4~7.7 5.1~6.1 >8.3F7 有机质含量yjzhl 3.1~3.5 2.3~2.8 1.5~2.2 0.6~0.9根据经验以及参考相关的研究方法,根据水田类对土地的要求,将每个参评因子按条件的优劣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赋以相应的分值,这样就可以将每个因子进行量化,即因子的标准化。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可以指导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确定适宜性等级和类别。

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适宜性指数或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劣势和潜力,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报告-模板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报告-模板

某某某市(县)土壤农业利用适宜类评价工作报告第一章工作概述(一)工作背景根据某某文件要求,以某某某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某某某精神,弘扬某某某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遵循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要求,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某某某要求,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筛选测试化验专业机构、统一过程质控;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组织实施方式,到某某某年实现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为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某某某部门办下发的某某某文件,为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结合某某某市(县)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对辖区范围内的土壤开展农业利用适宜类评价。

(二)工作目的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土地适宜类的划定,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的高低和土地限制性大下,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及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以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某某某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1、为某某某市(县)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加,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土地的适宜用途、适宜开发方式、适宜经营管理措施等方面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以某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但是受限于地理条件,部分土地存在坡度过大、土层较薄、土壤质量较差等问题,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作物,需要采取相应的土地治理措施。

其次,我们对土地适宜用途进行了评价。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我们将土地划分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区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的区域,适宜养殖畜禽的区域,适宜发展林业的区域等。

在确定土地适宜用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价了土地的适宜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我们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土地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建议。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该地区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

农业发展潜力
新乡市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土 地生产潜力很大:粮食产量还具有60.4%的增产潜力。 新乡市是一个 农业大市,农业人口421万,占总人口数的80.2%,耕地面积564.6万亩。 种植业以粮棉油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水稻、棉花。 拥有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均在新乡设有农业示范、试验基 地,构筑了农业发展的立体科技支撑体系,是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 科技创新与示范基地。
农业用地各类型占有量
各类型占全市农业用地百分比
2、建筑用地情况分析 1996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156532.0公顷,占全市
土地总面积的18.9%。主要分为居民点及土矿用地、交 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
类型 居民点及土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 未利用地
矿用地
用地
面积 106349.0公 25049.4公 25125.4公 115482.6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前期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不利之处,新乡市为土地适宜 性开发,作出以下调整: (一)农业用地调整 1.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2.适当增加园地。稳定平原区园地面积,利用浅山、丘陵区荒坡 地等适当集中发展园地。 3.逐步增加林地。在重要生态区域,实施一批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四旁”空闲地,建设一 批以速生生态林、经济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 4.稳定草地 5.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
69.86
454500.00
55.09
11702.40
1.42
64511.76
7.82
29.31
0.00
45556.98
5.52
132325.47
16.04
109609.31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
实验报告
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评价
实验目的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的过程。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基础数据,完成北京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
实验要求
1、针对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选取评价指标、设定评价标准,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分:
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00土层厚度cm150100150601003060030有机质含量1002010015201315101310以下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土层厚度表土质地有机质含量权重045035020园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00土层厚度cm100601003060030有机质含量100201001520101510以下园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土层厚度表土质地有机质含量权重02035045林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100土层厚度cm60306030以下表土质地壤土砂土城市河流等有机质含量20102010以下林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土层厚度表土质地有机质含量权重045035020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6、再分别右击“耕地适宜性”、“园地适宜性”、“林地适宜性”,选择“字段计算器”,根据word文档“土地适宜性评价指导手册”中的耕地、园地、林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算出分数,单击确定,其公式为:适宜性=表土质地*指标权重+有机质含量*指标权重+土层厚度*指标权重;
7、右击叠加分析,选择“打开属性表”,单击表选项,选择添加字段:名称为“规划土地”,文本型的字段,字段属性默认;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汇报人:2024-01-07•引言•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优势与挑战•结论与建议0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背景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GIS技术简介定义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

应用领域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提供多尺度、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定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和潜在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土地的农业利用方向和利用程度的评价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

自然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则侧重于土地的开发成本、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考虑。

应用价值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来源收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农业活动等在内的多源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坐标匹配等操作,为后续分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集。

空间叠置分析将不同图层进行叠置,识别农用地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

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S = ΣW i X i (2)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

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

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

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对每个因子的评价计算,都可以是GIS中的一种分析,如距离衰减、重分类、栅格运算等,这也是为什么使用GIS进行适宜性分析的理由。

分析完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描述,情况分两种,一种是针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适宜性分析,结果得分较高的地方即为适宜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地区。

另一种是整个区域的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这种情况即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分值进行排序分类,得到限建区、协调区、适宜建设区等,也可以分为建筑用地、生态保护区等,这种情况的分析结果应用性较强。

下面看几个实例(只列出指标方法和结果分析):实例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的生态因素很多,综合考虑广州科学城用地现状、开发目标、性质以及广州当前城建出现的问题等因素,搜集下述八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文字或图,依据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显著性及资料的可利用性筛选出评价因子。

(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

(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

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4. 4 土地生态适宜划分等级的确定依据单因子分级标准和赋予的权重及加权公式S i = ΣPki W k , i ,对生态因子进行单项处理,即单因子评价;最后对单因子分析结果加权、叠加,得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 在114~418 之间变化,以此制作各适宜类评价单元加权综合指数和出现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各适宜类直方图中加权指数和在空间上的聚散和分布规律,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划分类别适应区区范围,给出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图,这里将沈阳市土地综合生态适宜类别适应区划分为四类,每类综合指数Si 的数值范围为:3.6 < Si ≤4.8 Ⅰ类适宜区: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3.1 < Si ≤3.6 Ⅱ类适宜区:适宜林业、牧草地建设2.1 < Si ≤3.1 Ⅲ类适宜区:适宜农田用地1.4 < Si ≤2.1 Ⅳ类适宜区:适宜自然生态保护区各类适应区含义为:Ⅰ类适宜区:一般坡度为< 5 %的区域,地基承载力大,低产田、景观差、无自然植被区域,适宜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

Ⅱ类适宜区:一般坡度小于20 %的区域,低中产田区,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从生态学及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适宜发展林地、牧草地建设。

而在一定限度内也可适当占用建设用地。

Ⅲ类适宜区:一般坡度为小于10 %,且土壤质地良好、土壤养分充足、水利灌溉便利的区域适宜发展农田,同时,溪流水域影响区且植被良好区域,也适宜大中水域保护区。

Ⅳ类适宜区:一般坡度大于20 %坡地,有山峰、溪流水域及植被景观优良的区域,而且从生态学及保护物种(动物和植物种类) 的观点看只适宜自然生态保护区。

土地最佳生态适宜利用类型为保持市域土地生态环境平衡,依据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建立土地最佳生态适宜性(利用) 模式,给出综合评价模型,从生态学评价角度来分析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最佳生态适宜性利用模式,可以得知:Ⅰ类适宜区,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6188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域东南部平原地区,既沈阳市核心五区及其周围东、西、南、北副城和组团。

Ⅱ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27186 % ,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北部康平、法库县镇以西地区,以及新民县、辽中县辽河以西地区;北部康平、法库低丘坡耕地区,西部柳绕地区及东部坡地,这些坡地分布在波状岗台低和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上,多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的棕壤性土,作为防风阻沙的屏障,适宜林地和恢复牧草地建设。

Ⅲ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59143 % ,其中包括耕地为54103 %,园地为1131 % ,水域为10195 %。

适宜耕地集中在市域中部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浦河流域、浑河流域和辽河以东区域以及处于山前平原地貌的法库县南部地区,而集中在市域中原南部苏家屯、于洪区、辽中郊区,该区域地势平坦、灌溉设施较好、水源充足、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耕型壤质草甸土为主,土壤肥沃养分高,农业生产率也高,更适宜耕地。

另外,沈阳市域大、中河湖水域(辽河、浑河、柳河、绕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蒲河、北沙河、卧龙湖、仙子湖) 、水库、湿地等也计入Ⅲ类适应区之列。

Ⅳ类适宜区,占市域面积5183 %,主要分布在市域东部、北部地区,北部为医诬山支脉形成的低山丘陵地貌,东部为长白山西南支千山山脉形成的低山丘陵地貌,而且东部和北部形成的自然植被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属于自然生态保护区。

东部有白清寨、石人山等自然保护区,北部有石佛寺、五龙山、望海市自然保护区等。

结语通过运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对沈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自然环境特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需求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筛选一定的(生态因子)对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给出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类型区域的土地用途,并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态适宜性模式,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生态发展模式。

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实例三: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用地发展对策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 在潜力和限制性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大连市域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适宜程度得到体现。

评价结果如图版1 图5 中显示, 最适宜区域、不适宜区域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高适宜区的分布与最适宜区的区位关系密切, 与中低适宜区域相间。

由此,从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角度可以把大连市域分为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见图版1 图6) , 并提出相应的用地发展管制对策。

411 优化建设区位于最适宜区域, 范围包括大连中心市区、旅顺口市区、金州市区、开发区、普兰市区、瓦房店市区、庄河市区的建成区及其周围形成的城镇密集区。

优化建设区的用地发展对策: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促进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保持、促进组团式的城市发展, 避免破坏自然环境特点的连绵式建设,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组团间的分工协作, 提升城市竞争力。

412 重点建设区位于以高适宜区为主、与部分最适宜区相间区域, 范围包括开发区、金州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的建成区以外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开发的长兴岛的大部分地区、庄河市的花园口开发区、普兰店市的皮口镇、杨树房镇、瓦房店市的炮台镇、复州湾镇等。

该区域的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集聚区。

重点建设区的用地发展管制对策为: 促进区域内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与城镇密集区中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 加强设施的共享和产业的协作; 防止建设用地低密度、分散式蔓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积极引导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有机集中。

413 限制建设区以中、低适宜区为主, 与部分高适宜区和少量最适宜区相间的区域, 范围包括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除去其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以外的区域, 瓦房店市、普兰店市除其优化建设区、重点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区域。

该区域以农田和部分水源、林地等生态保护区域为基底, 城镇发展基础条件一般, 或其建设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 该区域的用地发展管制对策为: 生态保护优先, 选择部分城镇适度点状开发, 如复州城镇、大郑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