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内古诗词曲对比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湖北黄冈)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6.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悟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针对每一项对诗歌的分析,结合诗歌内容仔细比对,找出错误之处。B项错误在于,这种愁情不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至”,因为前面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诗人的愁情是忧国思亲。
27.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答案】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作用的赏析。先要看到这四个地方本来相距遥远,然后要明确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它巧妙地把这几个地方贯穿在一起,表现诗人行动迅速,从中要分析出诗人的喜悦和迫切归乡的心情。
28. 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4分)
【答案】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联系诗歌内容,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前,从诗人描述的眼前所见之景,借景抒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能分析出诗人因国家沦丧,骨肉分离的伤心之情。乙文写于安史之乱后,突出的是一个“喜”字,从“漫卷诗书喜欲狂”可以看出。因此,这里的泪是欣喜的泪。
二、(2017·四川眉山)有关《天净沙·秋思》和《渔家傲·秋思》两首古诗,下列分析与理解有错
..的一项是
A.这两首古诗词题目都是“秋思”,写的季节都同为秋天,反映的主题都有“思乡”。B.两首诗词写法上,均运用了典故,都写了“思乡之切”与“归家不得”的矛盾心理。C.《天净沙·秋思》语言简约,风格悲凄;《渔家傲·秋思》语言凝练,风格更显悲壮。D.“断肠人”道出游子的思乡之悲,“征夫泪”道出将士的思乡之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天净沙·秋思》没有运用典故,且没有矛盾心理。所以选项B 的理解有错。
三、(2017·浙江湖州)阅读古诗,完成第13题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湖泊。
13、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解析】此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要选择相近的诗,就必须掌握《从军行》描写的内容,从题目可知,这是写的战争题材,“冻泥裂”说明天气异常寒冷,环境恶劣,红旗直上雪山,一个直字写出豪情壮志。因此纵观三首诗,前两首山间、家园安静美好的生活。只有《塞下曲》写的是战争体裁。解答时要围绕内容、情感这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四、(2017·浙江丽水)古诗文阅读(1 8分)
(一)(4分)
晓行望云山 披仙阁上观荼蘼②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宋]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问,满目奇峰总可观①。 仰架③遥看时见些,登楼下瞰脱然④佳: 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 荼蘼蝴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 (选自《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
【注释】①可观:壮观。②荼蘼(tumi):花名。③仰架:仰望花架。④脱然:舒畅喜悦的样子。
12.两首诗题材不同而理趣相似,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浑然莫辨,直待飞去,才知道飞者非花。两首诗都通过动静的变化,揭示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事实。两首诗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难以言传,一经诗人妙笔写出,顿觉幽默风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这两首诗以及相关知识卡片,抓住表现相似理趣关键句“却有一峰忽然去,方知不动是真山!”和“荼蘼蝴
蝶浑无辩,飞去方知不是花。”比较分析出这两首诗饱含的相似的哲理。前者点出“奇峰”实为云雾变幻所致,而那些静止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山峰;后者通过“荼蘼”和“蝴蝶”无法辨认,蝴蝶飞去方知不是花。两句都运用动与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致借景喻理:假的云雾掩盖不了真的山峰。纷飞的蝴蝶冒充不了荼蘼花。我们不要被假象迷惑。
五、(2017·辽宁沈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别夔州官吏①
刘禹锡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②联延喧驿步③,白头俯伛④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⑥。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②青账: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帷幕。③步:码头。
④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附身曲背。⑤《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诗《竹枝词》。⑥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
6.对这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现了他对被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得深切动人。
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
D.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D项“《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说法不妥。诗中看不出有“归隐”之意。就是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
六、(2017·吉林)(甲)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