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重点解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76b8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在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中,我们将通过回忆和思考来了解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让我们一同回到那让人难忘的十六年前的时光。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和小红两个好朋友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
他们来到教室后,发现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什么。
原来今天的课程是一堂关于钢琴的音乐课。
小明和小红对音乐特别感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开始学习。
老师把一首名曲《小星星》的谱子发给了每个学生。
小明瞪大了眼睛,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五线谱。
他们开始仔细观察谱子上的乐谱符号和音符。
小红用手指轻轻拨动了琴键,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小明看着她,学着她的动作,尝试着弹奏钢琴。
当他们用正确的手指按下钢琴键时,发现音符和乐谱符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一条横线代表着一个中央音,一条横杠代表着两个中央音。
他们记住了这些基本音符,并开始用正确的姿势和节奏弹奏《小星星》。
音乐课结束后,小明和小红对音乐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他们决定在学校组织一个小型音乐会,让大家一起分享音乐的乐趣。
他们认真安排了节目顺序,并邀请了同学们参加演出。
在音乐会上,小明和小红分别弹奏了自己喜欢的曲目。
他们用优美的旋律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同学们也纷纷加入到音乐会中,一首首动听的音乐在校园里回荡。
通过这堂音乐课和音乐会的经历,小明和小红不仅学会了如何弹奏钢琴,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他们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除了音乐方面的知识,这堂课还教会了小明和小红很多关于友谊和珍惜的道理。
他们通过相互勉励和帮助,突破了自己的难点,取得了进步。
他们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他们会一直保持着默契和友谊。
总的来说,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程通过音乐课和音乐会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和友谊的珍贵。
通过学习音符和乐谱符号,我们不仅可以学会弹奏钢琴,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3c7a3a83d049649b6658e9.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aefa6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2.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精讲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2439b2b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a.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十六年前的回忆》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1-7自然段):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映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
第二部分(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第三部分(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
第四部分(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后的情形,展现了父亲在面对危险时的坚定和沉着,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文章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李星华深情地回忆了父亲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以及被害后的情形,展现了一位革命先驱的坚定信仰、无畏精神和高尚品质。
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例如,在父亲被捕前,作者描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的情景,以及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的对话,让人感受到形势的险恶和处境的危险。
在父亲被捕时,作者又生动地描绘了反动派的凶狠和父亲的处变不惊,让人为父亲的安危担忧。
文章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
例如,在被捕前,父亲一向耐心回答“我”的问题,但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却严峻地回答,这种态度的转变体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又如,在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父亲毫不动摇,这与敌人的凶狠残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父亲的革命精神和无畏气概。
文章的语言质朴而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倒叙的手法,将读者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让人感受到革命先驱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定信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ca2595866fb84ae55c8d4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十六年前的回忆解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6c222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d.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解析一、整体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那可是很有深度的。
这篇文章回忆的事情距离作者写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六年呢。
1. 文章的基本情况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对父亲的回忆。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看到十六年前发生的那些和父亲有关的事情。
它像是一个时光的窗口,把我们带回到过去那个特殊的时期。
比如说,文章里肯定有很多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呢,就像是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凑出一个立体的父亲形象。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充满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敬意的。
这种情感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就好比你看到一幅画,那画里的色彩和线条都在诉说着一种情感,这篇文章也是这样。
二、内容解析1. 情节方面从情节的开始来说,可能会有一些铺垫,比如说对当时的环境描写,或者是一些小事的叙述,这些小事看似不起眼,但是就像导火索一样,慢慢引出后面的大事。
比如说,可能先描写了家庭的日常氛围,然后随着局势的变化,这种氛围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父亲的一些行为肯定是重点。
他可能做了一些很勇敢或者很坚定的事情,这些事情体现了他的性格。
就像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个英雄人物的传记,那些关键的事件就能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品质。
作者的父亲可能也是这样,在面对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他的行为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事情的高潮部分呢,那肯定是特别紧张刺激的。
也许是父亲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抉择,或者是遭遇了非常危险的情况。
这部分就像是电影里的高潮情节,让读者的心都悬起来了。
最后的结局可能是悲伤的,毕竟这是回忆过去,可能父亲遭遇了不幸。
但是这种悲伤中又蕴含着力量,因为作者通过回忆,把父亲的精神传承下来了。
2. 人物描写对父亲的外貌描写。
虽然文章里可能不会长篇大论地描写父亲的外貌,但是那几笔勾勒出来的外貌特征,肯定是很能体现父亲的特点的。
比如说,可能会写父亲的眼神很坚定,或者是他的发型很普通但是又很整洁,这些外貌描写其实是在暗示父亲的性格。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重点知识归纳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757e46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6.png)
词语扩展:
ABCC式:
怒气冲冲兴致勃勃人心惶惶得意扬扬风尘仆仆
喜气洋洋神采奕奕含情脉脉大名鼎鼎文质彬彬
课内词语:
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
尖锐僻静魔鬼苦刑冷笑残暴匪徒
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
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归纳
作者介绍:
李星华( 1911-1979)河北乐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她整理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课文主题:
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段落大意:
⑴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第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第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我会写:
稚:幼稚童稚稚气稚嫩
避:避免退避避暑避雷针避而不谈
峻:严峻峻峭冷峻峻拔陡峻险峻
啪:啪嚓劈啪噼啪砰啪啪啦
瞪:目瞪口呆瞪眼迷瞪眯瞪
僻:僻静僻陋僻野僻远穷乡僻壤
瞅:瞅见瞅空瞅准让我瞅瞅
靴:马靴皮靴隔靴搔痒战靴脱靴、
魔:魔鬼恶魔妖魔病魔魔王
刑:苦刑判刑量刑徒刑缓刑刑期
哼:哼,走着瞧。
绑:绑带绑架绑腿捆绑松绑
啃:啃声啃气啮啃啃啮啃嚼
袍:旗袍袍子长袍同袍睡袍紫袍
执:执行执笔执着执迷不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631d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b.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玩耍。
突然,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他看着我说:“孩子,明天早上你可能见不到我了。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害怕。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爸爸已经不见了。
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爸爸是去参加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十六年前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爸爸那坚定的眼神,那毅然决然的步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她父亲在十六年前为了革命事业被捕的事情。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英勇和无私。
作者通过“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等描绘,刻画出父亲明知危险却毅然前行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尊重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其深情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9197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a.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6日的早晨,我正在家中做功课,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父亲的秘书宋先生。
他脸色苍白,神情紧张,低声对我说:“李大钊同志被捕了!”我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父亲被敌人带走了。
从那天起,我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之中。
母亲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我和弟弟妹妹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不安。
几天后,我们被允许去狱中探望父亲。
他看起来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坚定。
他告诉我们,他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是正确的。
然而,敌人的残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927年4月28日,父亲和其他20位革命同志一起被押赴刑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高昂着头,坚定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十六年前的那一天,我失去了父亲,但他的精神和信念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用生命捍卫了真理和正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榜样。
《十六年前的回忆》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受审、牺牲过程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从容和勇敢。
父亲的眼神、话语和行动,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也有对敌人的愤怒和控诉。
尤其是对父亲最后时刻的描写,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对理想的坚守,令人震撼。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c7f4c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6.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所作,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解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8077a8b4daa58da1114a2f.png)
第二课时
交流一: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 文讲了什么事情?
交流二: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李大钊成为这样 一个为英雄人物呢?
小结:那一股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读了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李 大钊先生的英勇气概和绵绵柔情。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 习课文,学习作者的深情表达,进一步走近这位革命英雄。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情: 第一件讲被捕之前;第二件讲被捕时;第三件讲在法庭上;第四件讲被 害后。
默读文章写的四件事,思考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整体感知人物: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成为这 样的人?(不畏牺牲,热爱家人,忠诚事业。)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 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第一课时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 亭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 产主义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也 是在北伐时期推动颠覆中国政府的重要人物之一。李大钊同志是中 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 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在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 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
含糊
指导朗读对话
语言描写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旨](https://img.taocdn.com/s3/m/f0a2ac8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c.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旨是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感受,从个人角度出发,深入描述当时的情景和情感,通过细节描写和思考分享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十六年前的回忆带我走进了一个遥远的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年轻而纯真的时候。
当时,我还是一个正在追求梦想的少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那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夏天。
我依稀记得,那时候每天早晨被鸟儿的歌声唤醒,我满怀期待地准备去上学。
那个时候的学校很简陋,但那并不重要,因为我只在乎能够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和成长。
在那个年纪,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放学后,我们经常会去河边捉小鱼虾,互相竞赛谁能捉到更多。
我们还会在草地上放飞风筝,看着它们在蓝天白云中起舞,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记得有一次,班上组织了一次郊游活动,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了一个山区。
那里的风景如画,空气清新而宜人。
我们在山顶上放声歌唱,欢乐和笑声回荡在山谷中,仿佛一切都变得无比美好。
那一天,我们不仅拥有了难忘的回忆,还收获了更多的友谊。
当然,回忆也不仅仅是甜蜜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沮丧。
我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完全失去了信心。
然而,我的朋友们不离不弃地支持我,鼓励我重新振作。
他们的陪伴和友谊让我重新找回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除此之外,十六年前的回忆也让我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那个时候,我们对一切充满了幻想和无限的可能性。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瞬间已经成为了过去,成为了我宝贵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步入社会。
我们背负着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思考着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回忆让我明白,即使岁月如梭,我们仍然应该保持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友谊的珍惜。
最后,我领悟到,回忆不仅仅是往昔的扫描,更是对当下的提醒和警示。
那些美好的经历和挫折的教训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催化剂,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坚定。
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努力奋斗,我们总能找到光明和希望的彼岸。
统编六下语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知识点详解 最新
![统编六下语文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知识点详解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ba22830a2e3f5727a5e9625f.png)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详解一、我会写稚嫩幼稚躲避避免生僻荒僻瞅瞅瞅准靴子雨靴魔鬼魔力严刑拷打刑法执意不肯执笔绑架捆绑绞刑绞盘啃东西啃老长袍袍子埋头含糊局势严峻轻易尖锐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安定占据会意过度二、多音字Mái 埋藏隐姓埋名 Mán 埋怨瞒天怨地Héng 纵横人行横道 hèng 蛮横强横Nán 困难有口难开 Nàn 磨难排忧解难三、近义词被难——遇难幼稚——天真含糊——模糊轻易——容易恐怖——恐惧粗暴——粗鲁严峻——严厉沉着——冷静占据——占领会意——领会四、反义词幼稚——成熟含糊——清楚紧张——轻松坚决——犹豫僻静——吵闹沉重——轻松粗暴——温柔严峻——温和沉着——慌张不慌不忙——惊慌失措五、词语的搭配慈祥的父亲严重的局势紧张的工作尖锐的枪声僻静的小屋恐怖的眼光严峻的态度残暴的匪徒乱蓬蓬的长头发狠狠地拍含糊地回答剧烈地跳动无力地握着六、成语积累表示愤怒的成语:怒气冲冲,勃然大怒,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义愤填膺,怒发冲冠。
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满脸横肉,眉清目秀,蓬头垢面,披头散发。
“不—不—”式的词语: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声不响,不屈不挠,不骄不躁七、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严峻:严肃而厉害。
本文中指李大钊的态度很严肃。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或年纪小。
尖锐:声音高而刺耳,本文中指枪声高而刺耳。
一拥而入:形容众多的人一下子挤了进来。
八、句子解析1.本文开篇有什么特点?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记忆很深刻,语言简洁直接引出作者要回忆的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7c1718316fc700aba68fc78.png)
文本解读
7.想一想:“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能表现得如 此机智和勇敢?
聪聪:因为“我”看到了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 并从父亲身上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丫丫:“我”的机智和勇敢来源于父亲平时对 “我”的教育和熏陶。
文本解读
8.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 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这就形成了首 尾呼应。这样写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清楚; 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一~而~”式词语:一拥而入 一扫而光 一挥而就 一哄而散 一笑而过
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照应了文题,交代了父亲被难的时间, 突出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深刻记忆,奠定了全文 的感情基调。
文本解读
2.对于“我”的提问,父亲平时的态度与此时 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体现了父亲怎样的 特点?
解词语
被难|①遭受灾难。②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 失生命。
幼稚|①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例句:这 个想法非常幼稚。②年纪小。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例句:对于老师的提 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解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 系的人。
轻易|随随便便。例句: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轻 易相信陌生人。
从父亲早出晚归、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张作 霖要派人检查、工友阎振三被抓等事情中,可以看 出当时“局势越来越严重”。
文本解读
4.李大钊难道不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 危险吗?他为什么不肯离开北京?
李大钊当然知道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处境的危险, 但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党,他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 之度外。这体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结构图解
十六年前 的回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复习要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bbcd86f83c4bb4cf7ecd16b.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复习要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复习要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复习要点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1)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六年级语文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ef57290029bd64783e2ccd.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概括段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十六年前的回忆概括段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d4df6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2.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概括段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文章中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十六年前发生的关于回忆的事件或经历。
通过回忆这段时光,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历,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在回忆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意义。
此次回忆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过去,更是对自己历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同时也是对未来人生的一种启示与指引。
通过这段回忆,我们不仅能够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还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向前迈进。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概述、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描述十六年前发生的事件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我在其中的感受与反思。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探讨回忆的意义、事件对我的影响与启示,以及一个简单的结束语来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
1.3 目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回顾和总结十六年前发生的一段重要事件,以激发读者对自己生活中的回忆进行反思和感悟。
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通过对逝去的时光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引导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希望读者在阅读本文后能够对自己的经历和回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感悟,实现心灵的成长和升华。
2.正文2.1 时间背景在16年前的那个时候,正值新世纪初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
全球经济全面融合,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经历了一段极具意义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段回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我终身难忘。
2.2 事件经过事件经过:十六年前的那个夏天,我还是个稚嫩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华。
那时,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组团去旅行,探索未知的世界。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易考点名师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acb7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e.png)
原创连载,转载必究统编版六语下学问点易考点名师梳理(持续更新中)11.十六年前的回忆学习目标: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我会读。
一类字:稚zh ì 避b ì 峻j ùn 啪p ā 瞪d èn ɡ 僻p ì 瞅ch ǒu 靴xu ē 魔m ó 刑x ín ɡ 哼h ēn ɡ绑b ǎn ɡ 啃k ěn 袍p áo 执zh í二类字:霖l ín 阎y án 娱y ú 屉t ì 侦zh ēn 暂z àn 宪xi àn 押y ā 钊zh āo易错音:严峻.(j ǜn j ùn ) 彻.底(ch è c è) 临时..(z àn zh àn ) 稚嫩(z ì zh ì) 宪.兵(xi ān xi àn ) 侦.探(z ēn zh ēn ) 押.下去(y ā y à) 姓阎. ( y án y àn ) 消遣..( y ú y ù ) 瞅.(c ǒu ch ǒu)瞅 被难.日(n án n àn ) 偏僻..( b ì p ì ) 答案:j ùn ch è z àn zh ì xi àn zh ēn y ā y án y ú ch ǒu n àn p ì多音字:埋m ái (埋头)m án(埋怨) 为w èi(由于 为了)w éi(成为 行为)难n àn (被难日 灾难 难友) n án (困难 难为情 犯难)2.我会写。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6f73ff328ea81c758f5789c.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整理1、熟读第5、7、17、19、22自然段。
2、《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的回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3、理解句子:(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问父亲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从这句话看出父亲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这一次却是不耐烦地、含糊地回答我,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对待亲人慈爱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这样写的好处:使整篇显得非常紧凑,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91f41b05087632311212fe.png)
《十六年前的回忆》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1927年的春天,父亲有些反常,原来是军阀张作霖要来检查。
一天,“我”和父亲在家中,突然,闯进一伙人,把我们带走了,在女拘留所里,“我”见了母亲和妹妹。
十几天后的法庭上,和父亲匆匆见了一面,庭后,“我”、母亲还有妹妹被释放了。
第二天的报纸上却写着“李大钊等昨日已执行绞刑”,“我”和母亲昏倒了,因为我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昨天还好好的一个人,就已经执行绞刑了。
课文中心:《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害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一是这是一篇回忆式文章。
二是本文运用了首尾呼应和倒叙的手法写的。
三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四是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一篇的故事。
课文分为四段,分别为:1、被捕前;2、被捕时;3、被审时(法庭上);4、被害后。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
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4)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