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案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1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3670367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0.png)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是一节关于透视原理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绘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表现自我,对于新的绘画技巧和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实例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3.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
2.教学难点: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3.实践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绘画工具、实例图片。
3.学具:绘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街道、建筑、山水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发现其中的奥秘。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大远小的实例,如同一物体在不同距离的视觉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实践,体会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评价,进一步巩固对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理解。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49910c5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6.png)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此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关系时。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透视原理,更加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中景物的大小关系,提高绘画的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了《简单的透视现象》,对透视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五年级的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透视原理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动手实践,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特别是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够运用透视原理表现出来。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3.相关景物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现实生活中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透视原理,特别是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透视原理,表现景物的近大远小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教师总结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绘画中创新,如何将透视原理运用到其他绘画场景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以及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5.景物的近大远小-冀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5.景物的近大远小-冀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5b63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9.png)
5.景物的近大远小-冀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景物的近大远小•学会用深浅不一的线条描绘景物的远近•掌握构成和绘画表现景物远近的方法2. 教学重点•景物的近大远小•用深浅不一的线条描绘景物的远近3. 教学难点•掌握构成和绘画表现景物远近的方法4.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法•数学模型法二、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请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身处在森林中,周围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和漂亮的花朵。
然后询问学生们在想象的场景中看到哪些景物,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景物的大小和远近。
2. 学习具体内容1.介绍景物的近大远小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体验景物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2.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景物的近大远小的线条表现方法,让学生学会描绘出近处和远处的线条差异。
3.引导学生体验景物大小与空间距离的关系,学生将近景物体绘制得更大,远处的物体绘制得更小。
4.举一个实际案例,如一条青蛇在草地上游荡。
请学生们先画出一条身体大小都一样的青蛇,然后让学生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使之更贴近现实。
3. 练习和巩固1.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一个带有近大远小感觉的自然景观图。
2.让学生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绘制一张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图(如:一个公路边上的小店)。
4. 教学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到了景物的近大远小,还学习了如何用深浅不一的线条,描绘出远近景物的变化。
为画好立体的画,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们让学生们认识了景物的近大远小的变化,从而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到了绘画中不同物体的大小和距离。
但是,我认为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实践,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4]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68018d13524de518974b7dc8.png)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并用简洁的线条表达出来。
过程和方法:认识自然界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通过绘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透视规律,感受生活中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使描绘的物体或景物更加的真实生动,使物体有空间感和距离感。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教法、学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游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观看铁轨的图片问学生:“远处的铁轨真的变窄了吗或者消失不见了吗”,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会把桌子变成近大远小的形状,找几个学生上台来观察一下,并说出自己的感想,最后教师总结说:由于我们的视觉关系,所看到同样宽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高低的树木、电线杆、铁轨等等会越来越远,最后消失不见,这就叫做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1、近大远小是透视现象其中还有包括: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2、什么是透视:透视是通过在透明的平面上进行绘画,去观察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
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看图片那些属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不同的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了解一下基本的透视规律,比如说:离我们近的比较清晰,离我们远的比较模糊,从而,达到一种纵深的距离感,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很清楚的去进行绘画。
3、在透视现象中我们还要了解三个点:1视点2消失点3视平线、4透视线,在学习这三个点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和准备一张小正方形的纸,把小正方形的纸放在大正方形的纸上面,在小正方形纸中间的地方上画出一个原点,然后从四个边向中心点划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对于三个点的概念让学生大概的了解一下即可,并不做多余的解释,但是在课件上我们会做一些练习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透视。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710079d0d233d4b04e69d2.png)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认识视平线、消失点、消失线,运用这些知识表现客观空间和主观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演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学的在绘画表现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运用透视学知识表现客观空间和主观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察图片,说说图中树木和道路的大小变化特点。
预设:近处的杨树比较高大,远处的慢慢变小;近处的路宽,远处的路渐渐变窄。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板书课题:景物的近大远小。
二、讲授新课:1、认识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
同学们杨树和道路随着视线的延伸最后汇聚到一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远远望去天地相连的那条线叫视平线,有时它和地平线重合。
随着观察者所处位置的变化,消失点和视平线的位置也会对应的发生改变。
分析感受随着视点和视平线的变化画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运用这一特点根据需要确定合适的消失点和视平线进行绘画表现。
(1)消失点的变化:(2)视平线的变化:2、实践运用,添画灯笼。
3.作品赏析。
(1)村道(油画) 1689 霍贝玛(荷兰),赏析。
霍贝玛是著名的风景画家,他的这幅作品准确的运用了焦点透视规律,使画面空间具有深远感和空气感,令观者如临其境。
“透视”是绘画中研究如何把自然界中的立体空间转换为绘画上的平面空间的一个术语。
西方传统绘画采用的主要是“焦点透视”,它表现在画面上的主要特征是“近大远小”。
(2)学生作品赏析。
《长长的走廊》,这幅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近大远小”的知识?预设:吸顶灯,地砖,墙上的窗户和画。
师:吸顶灯和画它们之间的距离呢?预设:它们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相应的变小。
5河北美术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5河北美术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b25d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a.png)
4.行为习惯方面:
(1)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较为集中,能够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
(2)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堂纪律,能够按时完成课堂任务;
(3)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爱护学习用品。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知识层面:学生对近大远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绘画作品的空间表现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
(1)学生对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2)学生对透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近大远小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巩固和提升;
(3)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空间表现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表达和运用能力有限。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规律进行绘画创作,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学生锻炼了合作、沟通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了审美判断和创意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绘画创作中如何运用近大远小。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d055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3.png)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介绍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讲解和演示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
3. 近大远小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表现方法和实践应用。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近大远小的绘画实践。
4. 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现技巧。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近大远小的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的表现能力。
3. 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摄影、设计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近大远小主题的绘画展览,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011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011](https://img.taocdn.com/s3/m/c67fef05336c1eb91a375d56.png)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
意在从透视学中最基本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基本的透视知识的理解。
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初步了解绘画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并能在画纸的平面二维空间中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已经进入了写实期,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开始留心观察,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明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冀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景物的近大远小》
![冀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景物的近大远小》](https://img.taocdn.com/s3/m/45da704ac5da50e2524d7fe5.png)
1.生生互评
2师生互评
3.总结
五、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深藏着无数的规律,
今天我们观察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发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请同学们认真留心这些规律,下节课一起来说说,这些规律带给了我们什么便利?
引起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的感受。
为了让同学们更简单的理解,请大家伸出手掌,挥动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用你的小手掌遮住观察视线,看看手掌距离眼睛的远近与观察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的手会不会真的一大一小,其实很简单,靠眼睛越近,物体越大,距离眼睛越远,物体越小。
既然我们了解了近大远小的现象,那下一个海上风景的作品就由同学们来完成吧。
教学环节/流程
一、视频导入
二、新授
1游戏,学生参与
2走进校园,观察身边景物。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欣赏图片
四、学生创作。
1.生生互评
2.教生互评
3.总结
五、拓展
复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艺术源自于生活,所以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发现美的规律。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观察一段生活中的视频,在观察视频时,要重点观察视频中主体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播放视频…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刚才郭老师的问题。
生:…
师:是的,我们看景物时由于远近的不同,发生了形体上近大远小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景物的近大远小。
(板书景物的近大远小)
二、新授
1,互动游戏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首先来玩一组小游戏
(1)种小树的游戏,学生说,教师种……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c759e9f18583d0486459ed.png)
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了。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和影像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画现能否表现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透视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绘画工具或手工材料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室内活动。
1、欣赏教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能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2、欣赏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使生活经验及感知逐步清晰起来。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
课题
第1课近大远小
课时
授课时间
第周
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的规律。
2、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或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提高美术课堂中的效率,是本节课的主导理念!本节课在设计与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很多教学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ຫໍສະໝຸດ 美术语言。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学习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学习近大远小透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a9b793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a.png)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学习近大远小透视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今天的社会中,美术教育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具创造力和更加美好地生活。
在美术教育中,学习近大远小透视现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绘画中,颜色、线条等因素都可以为绘画作品增色不少,但对于透视现象的掌握,却是一个绘画作品能否富有立体感、视觉冲击力的关键。
一、教学目的1、了透视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存在的价值;2、学习透视画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掌握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表现及其画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透视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透视概念透视是把三维世界的立体景象绘成平面图像的技术。
透视画就是用透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形影及其空间关系的画法。
2)透视分类实际应用中,透视通常分为单点透视和双点透视。
根据视点的多少,单点透视也可分为前视单点透视和斜视单点透视;双点透视分为对称式双点透视和非对称式双点透视。
2、透视画法基本方法和技巧1)透视空间关系的表现透视空间的表现即前景、中景、景深等关系,体现着透视的主要特征,也是透视画法最基本的部分。
2)透视的角度画工在作画过程中应准确掌握画角、观察角、透视角等不同角度的转变规律,由此使画面达到逼真的效果。
3)透视中的线条运用线条是透视画法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
线条的运用不仅要体现透视关系,而且也要在画面中起到构成和表现作用。
3、近大远小透视的表现及其画法1)近大远小透视概念近大远小透视是指在透视画中,随着物体离观察者越远,其大小及比例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越远越小。
2)近大远小透视的表现近大远小透视可以表现出画面深度感和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分布,可以反映出画面所表现的物体在空间中的距离关系。
3)近大远小透视的画法近大远小透视的画法,需要在绘制物体时,按照其距离观察角度的大小来确定物体的大小、比例及空间位置关系,同时,还需要掌握画面中透视空间的前景、中景、景深等重要部分,以便画面更加逼真、立体、有层次感。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2911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7.png)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视觉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即离观察者近的物体看起来较大,离观察者远的物体看起来较小的原理。
2. 近大远小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将近大远小的原理运用到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到绘画中。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提供一组包含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供学生观察。
2. 绘画材料:准备绘画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 教学视频:制作一段讲解近大远小原理的视频供学生参考。
4. 评价表:制定一份评价表,用于学生展示作品时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如建筑物、车辆、人物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 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介绍近大远小在电影、动画、摄影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近大远小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运用。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或物体进行表现。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注重空间关系的处理,体现近大远小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五年级美术下册《景物的近大远小》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下册《景物的近大远小》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db479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12.png)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对线条、色彩、形状等基本元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空间表现力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近大远小的原理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绘画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一原理表现景物,仍需进一步引导和训练。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素养。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绘画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3.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画面构图、线条、色彩、近大远小的表现等。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分组讨论,互助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表现景物的近大远小关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5.作品展示与评价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6.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同时,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尝试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美的感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欣赏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勇于尝试、大胆表现。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说课稿4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说课稿4](https://img.taocdn.com/s3/m/46c2c45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7.png)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通过观察和描绘近大远小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近大远小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景物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表现,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景物,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生活中的景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供练习册,让学生动手实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景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出近大远小的概念。
2.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3.示范:教师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绘画,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实践。
4.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的景物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和应用,可以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来进行,重点关注学生对近大远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他们的空间感和表现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景物的近大远小冀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景物的近大远小冀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735ba90066f5335b812134.png)
景物的近大远小一、教学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本课应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本课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3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本课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二、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景物的近大远小1、游戏导入: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
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直观感知: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
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教师并板书)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
(出示图片)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图片、分析图片。
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
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
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图片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教师细致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年级下册美术《近大远小》教案
![五年级下册美术《近大远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2b8ad1dd3383c4bb4cd2cc.png)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照、比较和回忆生活现象,体悟近大远小的现象,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感、空间感的艺术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近大远小的艺术规律,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情感目标:在理解近大远小的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观察生活现象、赏析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结合生活实践举例,理解性地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画现能否表现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
描壕远近物体时能否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色彩知识,(近处色彩鲜艳,笔触强烈些,远处色彩灰暗,笔触柔和、概括些),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观察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课件、范画、绘画工具。
学生: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察篮球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平时肯定都很喜欢体育运动吧,相信打篮球也是男同学喜爱的运动之一吧,我们就先来看一段视频,仔细观察视频中的篮球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微视频)师:视频中你看到怎样的现象?是不是我们的篮球被老师由大的换成小球了?哦,不是的,原来球发生了:“近大远小”的现象。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近大远小。
2、揭题并出示板书:《近大远小》二、发展1、了解“透视现象”PPT介绍透视现象:物体通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的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2、观察生活物象,初步认识透视现象请同学们看一下窗外的情景,窗外的“楼房”和“树”离我们很远,看起来变小了,所以一个“窗格”里就能装下“楼房和树”了。
难道是楼房和树真的变小了吗?生:没有,只是看起来小!师:对的,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近大远小的“小魔术”,同学们几乎天天会接触到,不知道同学们平时注意到这些现象了没有?(播放PPT铁路、走廊、树木、花、电线杆、热气球)首先将这些图片顺序播放,让学生通看一遍。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5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5](https://img.taocdn.com/s3/m/b80f1d5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00.png)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5.景物的近大远小》是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近大远小的现象,并学会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来绘制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绘画的基本技巧,对色彩、线条等有了深入的了解。
但是,对于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近大远小的现象。
2.引导学生掌握透视原理,并能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透视原理,并能在绘画中应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近大远小现象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近大远小的现象。
2.示范法:教师示范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练习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近大远小的实例、透视原理讲解等。
2.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一些近大远小的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实例,如景物照片、插图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近大远小是什么意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透视原理,包括近大远小的成因和表现。
通过PPT展示透视原理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的画面。
在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画面的近大远小现象,并解释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尝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景物画面。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4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4](https://img.taocdn.com/s3/m/bb0c1da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b.png)
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是本学期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中的景物,使他们能够发现并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来创作美丽的画面。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于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元素有一定的了解,但景物近大远小的概念可能是首次接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逐步理解和掌握景物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创作出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的画面。
四. 教学重难点1.景物近大远小的原理。
2.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2.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3.自然界中的景物图片或视频4.示范作品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景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景物近大远小的原理,如:近大远小是指在画面中,距离观察者近的景物显得大,距离观察者远的景物显得小。
并通过示范作品,展示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小学美术冀美版 五年级下册 第5课《景物的近大远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冀美版 五年级下册 第5课《景物的近大远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96150d55270722192ef7ab.png)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景物的近大远小》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水彩笔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学情分析~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的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
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1、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的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同学们再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欣赏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问题: 近处的物体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物体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2【导入】二、引导启发~看了刚才的图片,现在同学们再看看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3【讲授】三、感知体验~1、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边环境),教师引导,看了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环节一:找一找,图片中近大远小现象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的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物体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 教师教授视平线、消失点。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004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004](https://img.taocdn.com/s3/m/0649cea04b35eefdc9d33318.png)
小学美术冀美版五年级下册《5.景物的近大远小》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这种现象只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透视规律。
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逐步形成学生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物的近大远小》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1. 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 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
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
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
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学生总结:近处的物体不但看上去大,细小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而且颜色很鲜艳;远处的物体不但变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颜色也较灰暗。
老师小结: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错觉造成的。
…近大远小‟现象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这就是美术中所谓的透视规律。
环节二:连线游戏
学生讨论:怎样表现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如何把他们设计到同一画面中,近处和远处的物体在颜色上又如何区分。
(得出结论:首先要表现出近大远小的关系,色彩的选择上要注意把近处的色彩运用得鲜艳明亮一些,远处的物体色彩要概括模糊一些。
)环节三:找一找建筑生活中的近大远小
课件展示建筑图片
环节四:种树小游戏
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在路的两旁种上小树。
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在课即将结束时,告诉诉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深藏着无数的规律。
很多科学家对这些神奇的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期待着这些规律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今天我们观察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发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规律来造福人类呢?学生思考之后回家画出近大远小的规律能造福人类的画面,也可以制作出立体的造型,完成之后再拿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