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
本文将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并给出相应的翻译。
原文:烛之武者,齐之大夫也。
原降自齐王田常,齐弥留之降也。
烛之武为人一切设之伐五国,拔之而取,雌雉之国以有名,烛之生后,还也。
原文翻译:烛之武是齐国的大夫。
他原先是齐王田常的部下,后来投降到了齐弥留。
烛之武以对五个国家的攻伐计划得心应手,成功攻克了这些国家,并在战功显赫的同时,也让齐国名声大噪。
烛之武晚年时回到了故乡。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的年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烛之武作为齐国的大夫,奉命征伐其他国家,正是靠着他出色的才智和勇猛的战斗力,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烛之武是从齐王田常手下脱颖而出的,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忠诚于国家。
因此,齐王田常对他非常器重。
然而,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变故,烛之武被迫流亡到了齐弥留,这个流亡的过程中也让烛之武充满了磨难和坎坷。
烛之武在齐弥留时,积极准备攻打敌国。
他充分了解战争的形势,制定出一系列可行的战略和策略。
这让他在攻伐五个国家时十分得心应手,成功地攻占了这些国家,为齐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和名声。
烛之武的精明和果断在战争中得到了完全的发挥。
他广泛调查敌方的情报,分析确定了他们的弱点和缺陷,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术来克服这些困难。
他的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在战斗中表现出色。
然而,烛之武并非只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他也关心民生。
烛之武攻占敌国之后,并不对平民百姓进行残杀和掠夺,而是尽可能地保护他们的安全和财产。
这种仁德的行为让他在征战之后,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烛之武的战功传遍了大地,他成为了齐国的英雄。
然而,在烛之武晚年时,他决定放下战争的刀剑,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他选择了与家人团聚,过上平静的生活,享受晚年的宁静。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仁德和智慧同样重要。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2.4《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84张PPT

1、郑既知亡 2、亡郑陪邻
(表面) 3、舍郑利秦
对秦 对秦
对秦
4-5、亡郑阙秦 对秦 (深层)
退出(示弱) 层
有害(离间) 层 深 入
有利(利诱) 步 步
有大害(瓦解) 紧 逼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舍 郑 (利于秦) 晓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赐 晋 (负于秦)利 害
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师:军队。
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犹:
子的独立性,不译。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 3、积累(圈点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之 自悟。”——姚鼐《尺牍》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 那么什么是散文(体裁)呢?
•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
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 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 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 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 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左传》
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 1、实词的意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7、特殊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3.解词义 (1)晋军函陵 军:______驻__军______ (2)是寡人之过也 是:_____这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 鄙:边__邑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词,当做边邑
(4)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___增__加_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_____渡__河_______
第一步:“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
烛之武此次见秦伯的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师,但他
并没有一见秦伯就开始说服,而是第一向秦伯承认郑
国处在危亡的地步,以此赢得秦伯的好感,为接下来
的说服做准备。这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
技能。在策略上,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 --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
第五步: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说完历史,烛之武又回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贪得 无厌,在东边和在西边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且是 建立在使秦国土地减少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领土。这 就使秦伯意识到了如果自己跟晋国合作,不仅不能获 利,而且还会遭受损失:使秦伯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 危险的地步。最后烛之武借此奉劝秦伯要从长远的的 利益考虑这件事。
4 烛之武退秦师
• 学习目标
•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了解文言文的一些 重要语法知识。
•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 能。
•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其书
• 1、本文出自《左传》,对这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 ,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 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是智者?
烛之武: 佚之狐: 郑文公:
游说之 伯 智乐之智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 原文(含选修)

文言文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必修一4)出处:《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必修一5)出处:《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灼之武退秦师译文

灼之武退秦师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佚之狐:郑国大夫。
⑦若:假如。
⑧辞:推辞。
历史背景九月甲午时,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精选14篇)《烛之武退秦师》译文篇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文本译文原文文本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由于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肯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险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假如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
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气薄弱啊。
假如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仆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备,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意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盼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愉快,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荆轲刺秦王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4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5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6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就派秦武阳做副手;7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8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于是出发了;9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10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11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12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13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14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15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16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17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18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鸿门宴1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2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3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4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5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6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7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作业:二、同步导学26---28页
谢谢观赏
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计划,考虑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 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左传》介绍: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 三传”。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 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 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 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一、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利用秦晋的矛盾来离间 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寻思,又把话题引向未
来 的矛预盾言将此进后一的步动恶向化,。灭由郑于之函当后陵时必郑晋将文侵氾公犯南已秦是国中,原秦霸晋
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心存戒心,最终,促使他退兵 助郑。
二、处处为秦着想。第一,烛之武开门见山,承 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国的大夫却 没有半句为郑国祈求的话,相反,却谈了亡郑实 际上是增加了别国的土地,而邻国实力增强就意 味着秦国削弱。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
对秦
亡郑
对秦
舍郑 亡郑 对秦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弊
无害,有小利
, 层
层
深
入
将有大害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利用矛盾。 机
二、善于分析利弊。
智 善
辩
三、善于揣摩心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4《烛之武退秦师》

布置作业
1.请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逻辑顺序复述“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添加一些内容)
2.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两段。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说 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课堂学习
梳理文言知识
(3)其
吾其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
君知其难也( 指导代词,那 )
共其乏困(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失其所与(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
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
“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
自己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 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 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入选全日制高中必修课程。
作品原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 32),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件(49张PPT)

2、下面是根据课文内容写的两副对联,请你补 写下联或上联。
给上联 佚之狐慧眼识珠勇进谏
补下联 烛之武不负众望退敌兵 补上联 佚之狐具伯乐慧眼识千里马
给下联 烛之武有如簧巧舌退两国师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
屈尊自责
动之以情
然郑亡,子亦 有不利焉。
以国家大 义警之
晓之以理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 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 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 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3、“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 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 《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准字音
fán
yì氾南Biblioteka 佚之狐xiá fú
许君焦瑕 夫晋
qĭ
páng
杞子
逢孙
zhuì
夜缒而出
quē
若不阙秦
gōng
共其乏困
二、课文理解分析——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
2、结合注解理解文意,不懂之处质疑 3、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①无能为也已
做
②吾不能早用子
您
③许之
答应
(2)重点虚词
公从之
代词,他
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主谓间助词,取独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3)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式,用“也”做标志。
已经 为什么 对 宾语前置的标志 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2.4《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注释

以:由于。之:的。私:私利,私事。 长者:有德之人。意:诚意 愿:希望。更:改变 忍:狠心。乃:于是。遂:就。私:私 下,暗中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遇:对待。深:过分,刻毒。
皆:都。为:被。戮:杀。没:没收
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 今:现在。闻:听闻,听说。奈何:怎
许:许诺。君:您。济:渡过。设版: 筑城
夫:(fú)发语词。何:哪里,什么。 厌:满足。之:宾语前置标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jiǎn)破赵,虏赵 王,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而进曰
进:上前
此臣之日夜切齿拊(fǔ)心 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拊:捶,拍。心:胸脯。乃:才。今: 现在。遂:于是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驰:车、马快跑。极:非常经。已:完毕,结束。无:没有 。可:能。奈何:对付的办法。
乃遂收盛(chéng)樊於期之 乃遂:于是就。盛:放在容器中。函: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
厚:多。薄:少
若:如果。舍:放弃。以:把(后省“ 之)。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行的使者。之:取独。共:同 “供”。其:代秦使者。乏:行而无资 。困:居而无食 君:您 无:没有 所:……的事。 害:妨害 且:再说,而且。君:您。尝:曾经。 为:给予。赐:恩惠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 愿:希望。以:来。必:必定,一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左传》
问题:假如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能成功吗?
•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及诸侯围 宋,宋求救于晋。楚兵退。
• 公元前638年,宋伐郑,郑求救 于楚,楚伐宋,宋退兵。
问题:假如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能成功吗? 春 秋 形 势 图
上节作业:完成任务单,挑选整合信息,梳理出晋国 与材料中提到的其他国家之间的主要事件和关系。 要求:尽量摘抄材料中的原文信息或用文言词语进行 信息整合。
要求:尽量摘抄材料中的原文信息或用 文言词语进行信息整合。
小组共同完成一份任务单。
基于任务单的信息并结合春秋形势图, 对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的结果进行分析 推断。
春 秋 地 图
小结: 问题:假如郑国向其他国家求援能成 功吗?
信息挑选整合 进行分析推断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 秦穆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 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 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 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 穆之心,讵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 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 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 矣!
晋秦:晋灭虢、虞
审题
晋卫:二晋十日五益年强,大文,公阻卒秦,发子展表提成述取公完关郑整 键立、 词。准确
晋宋: 重耳出亡
晋楚:城濮之战中,楚和晋成为最大的交战国。
晋曹:被晋伐 公元前632年三月,晋师入曹。
晋楚: 楚杀了汉阳很多姬姓的,子玉使斗勃请
战。 公元前632年夏,晋楚于城濮一战,楚师败绩。
完成任务单二,挑选整合信息,梳理出 郑国与材料中提到的其他国家之间的主 要事件和关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1.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与《谷梁传 》《公羊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 秦晋围郑 ;
② 临危受命 ;
③ 说退秦师 ;
④ 晋师撤离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梳理结构层次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
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
实。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
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 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 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 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 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 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 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人物形象赏析
郑烛佚君之之武: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
之武善这于1匹.纳千志谏里士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远一瞩勇个的于2胸杰.自藏出勇责韬之士略 士,;临他危对不天惧下,形遇势事洞冷若静观,能火.谋“善国断危,矣高,瞻 若凡使响精烛。于3之.言武辩辞见士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晋侯与秦伯谁的爵位高?为什么?
知识积累:文化常识(教材注释②)。
②以,连词,因为。
③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晋无礼”。
④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⑤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⑦郑国面临的的形势是—— 晋侯、秦伯围郑,平地起波澜,“山雨欲来风满楼”,“危 如累卵”。
(2)这一段涉及到几个人物? 三个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分角色朗读,读出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朗读指导: “国危矣”—— 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郑伯的话——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
有节—— 不卑不亢
有体——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4)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
——“义”
“夜缒而出”
——“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
——“智”
(5)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 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 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 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③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④既:已经。⑤亡:使…灭亡。 动词使动用法。
⑥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⑦有益于君,状后,“于君有益”。
⑧两个省略句,分别省略了主语和介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它的难处,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 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变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舍弃灭掉 郑国的打算,而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我们可以随时供 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一、解题: 1.“烛之武”与“秦师”,“一个人”与“一支军队”,充满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主要事件; 3.核心人物是 烛之武。
二、《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 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 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 名 春秋左氏传 。
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建议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四、课文内容探究
1.学习第一段。 (1)诵读。
(2)师生共同探究本段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6)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学习第四段。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敝:损 害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因:依靠
及:达到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与:结 交,亲 附
知:同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其:代词,自己
⑧臣之壮也,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⑨犹,尚且。 ⑩无能,古今异义词,不能。 ⑪为,动词,做,干。 ⑫已,同“矣”。 ⑬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代词,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结构语、助词,的。
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⑮(烛之武)许之,省略了主语的省略句。
知识积累:文言文中的人物第一次出现用全称,之后出现用代称或省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自译三、四段。 2.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层次并揣摩其精妙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揣摩烛之武说辞的层次和精妙之处。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3.分许烛之武的形象,感受其爱国热忱。 4.掌握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新郑 秦
郑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祭出大招:以退为进,显自知之明,彰对方立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分解第一招:从客观地理位置入手,显大局观 )//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解第二招:再从时局现状入手,春秋时争人
夺地以增强势力,亡郑之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易:交 换
的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智”
之:代郑国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
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 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 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三、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善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 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 以利为重,以“仁”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四、课后研讨和练习2。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 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一、学习第三段: (1)诵读。 (2)研究性学习。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②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焉:哪里。 利,名使动,使……得利(受益)。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很高兴,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留守在郑 国,就撤军回国。
说:通“悦”,高兴。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就。
(3)赏析烛之武精妙的说辞。 (先看看晋秦围郑示意图)
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五、巩固练习、小结 1.解释红色字:(1)师必退: 军队 (2)辞曰: 推辞 2.翻译:(1)晋军函陵: 晋军驻扎在函陵。(2)贰于楚: 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3.填空:(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许之。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心雕龙》
烛之武退秦师
空白演示 《左传》
Speaker name and title here
老井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重点理解文言实词“贰”“军”“师”“辞”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于+ 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的用法以及文言文中以及主语承前简 称或省略。)
2.整理文言现象。 3.预习《荆轲刺秦王》。
两个“以”,目的连词,来,也可不译。
两个“之”,取独助词。
共,通“供”,供给。
乏困,形作名,缺乏的东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况且,您曾给晋惠公过恩惠,他也曾答应给君王您焦、瑕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河 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 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 所企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越国:越过别国。 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远,形作名,远方的地方(郑国)。 其,代词作定语,它的。
焉,疑问代词,何,什么。 陪:增加。 厚、薄,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若:假如。 以(之)为,以为,古今异义词,把……作为;省略了介词宾语的省略句。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