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整理文言现象。 3.预习《荆轲刺秦王》。
⑧秦晋围郑的原因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⑨说明什么—— 春秋无义战,唯利而已,是烛之武动摇秦晋联盟的社会政治基础。
为何交代驻地—— 为下文埋下伏笔。
(3)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师生共同探讨本段内容。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就一定能撤退。”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三、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善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 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秦 伯——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 以利为重,以“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借口,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2)这一段涉及到几个人物? 三个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3)分角色朗读,读出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朗读指导: “国危矣”—— 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郑伯的话——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
一、解题: 1.“烛之武”与“秦师”,“一个人”与“一支军队”,充满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交代了主要事件; 3.核心人物是 烛之武。
二、《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编年史 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 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 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 名 春秋左氏传 。
了,更不能干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遇到紧急的事才来
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的 请求。 ①言于郑伯,状后,“于郑伯言”。②若,假如。 ③使,派。④师:军队。
⑤从:听从 ⑥之,代词,他的建议。⑦(烛之武)辞曰,辞,推辞;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四、课后研讨和练习2。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 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
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六、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6)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学习第四段。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
敝:损 害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因:依靠
及:达到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与:结 交,亲 附
知:同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其:代词,自己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秦军氾(fán )南
佚( yì )之狐
夜缒( zhuì)而出
共( gōng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 )秦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使杞( qǐ )子、逢( páng )孙戍( shù )之
2.诵读课文,填空。 烛之武 智 /三寸之舌 /妙语 /巧施反间计退秦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文心雕龙》
烛之武退秦师
空白演示 《左传》
Speaker name and title here
老井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重点理解文言实词“贰”“军”“师”“辞”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于+ 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的用法以及文言文中以及主语承前简 称或省略。)
易:交 换
的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去:离开。
“智”
之:代郑国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
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 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 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乏困,君亦无所害。(分解第三招:舍郑之利)//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分解第四招:回顾
历史,令秦警醒)//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终极大招:亡郑利晋
阙秦)”
有理——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高妙的劝说艺术 有利——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①晋侯与秦伯谁的爵位高?为什么?
知识积累:文化常识(教材注释②)。
②以,连词,因为。
③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晋无礼”。
④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⑤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⑦郑国面临的的形势是—— 晋侯、秦伯围郑,平地起波澜,“山雨欲来风满楼”,“危 如累卵”。
⑧臣之壮也,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⑨犹,尚且。 ⑩无能,古今异义词,不能。 ⑪为,动词,做,干。 ⑫已,同“矣”。 ⑬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是,代词,这;之,结构语、助词,的。
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⑮(烛之武)许之,省略了主语的省略句。
知识积累:文言文中的人物第一次出现用全称,之后出现用代称或省略。
焉:哪里。 利,名使动,使……得利(受益)。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很高兴,同郑国订立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留守在郑 国,就撤军回国。
说:通“悦”,高兴。 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戍:守卫。
乃:于是,就。
(3)赏析烛之武精妙的说辞。 (先看看晋秦围郑示意图)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自译三、四段。 2.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层次并揣摩其精妙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揣摩烛之武说辞的层次和精妙之处。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3.分许烛之武的形象,感受其爱国热忱。 4.掌握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
越国:越过别国。 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远,形作名,远方的地方(郑国)。 其,代词作定语,它的。
焉,疑问代词,何,什么。 陪:增加。 厚、薄,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
若:假如。 以(之)为,以为,古今异义词,把……作为;省略了介词宾语的省略句。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词,出使的人。
两个“以”,目的连词,来,也可不译。
两个“之”,取独助词。
共,通“供”,供给。
乏困,形作名,缺乏的东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况且,您曾给晋惠公过恩惠,他也曾答应给君王您焦、瑕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河 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 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 所企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建议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临危受命。 第三段:说退秦师。 第四段:迫晋退兵。
四、课文内容探究
1.学习第一段。 (1)诵读。
(2)师生共同探究本段内容。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且:况且。 尝:曾经。 为,动词,给。 赐,动作名,恩惠。
(晋君)朝济而夕设版焉:省略句;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济,渡河。
所知,“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知道的事。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助词。 东,名作状,在东边。 封,名词使动,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
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五、巩固练习、小结 1.解释红色字:(1)师必退: 军队 (2)辞曰: 推辞 2.翻译:(1)晋军函陵: 晋军驻扎在函陵。(2)贰于楚: 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3.填空:(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许之。
秦
公元前630年
晋
晋 军
新郑 秦
郑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祭出大招:以退为进,显自知之明,彰对方立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分解第一招:从客观地理位置入手,显大局观 )//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解第二招:再从时局现状入手,春秋时争人
夺地以增强势力,亡郑之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③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④既:已经。⑤亡:使…灭亡。 动词使动用法。
⑥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⑦有益于君,状后,“于君有益”。
⑧两个省略句,分别省略了主语和介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它的难处,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 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变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舍弃灭掉 郑国的打算,而让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我们可以随时供 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一、学习第三段: (1)诵读。 (2)研究性学习。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②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有节—— 不卑不亢
有体——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4)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
——“义”
“夜缒而出”
——“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
——“智”
(5)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 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 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 面烘托了这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