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含脂肪病变的鉴别诊断
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ct诊断标准脂肪肝CT诊断标准。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介绍脂肪肝CT诊断的标准。
1. 脂肪肝的CT表现。
脂肪肝在CT上的表现主要是肝脏密度的改变。
正常肝脏的CT值约为40-60 HU,而脂肪肝患者的肝脏CT值明显降低,通常在-10 HU以下。
此外,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在CT上呈现出密度均匀的特点,肝实质与腹壁脂肪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小。
2.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
根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脂肪肝的CT诊断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Ⅰ度脂肪肝,肝脏CT值下降,但仍高于-10 HU,肝脏密度不均匀。
Ⅱ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但肝脏密度仍不均匀。
Ⅲ度脂肪肝,肝脏CT值明显下降至-10 HU以下,肝脏密度均匀。
3. 脂肪肝CT诊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临床资料,脂肪肝的诊断不仅依靠CT表现,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与其他肝脏疾病鉴别,脂肪肝的CT表现与其他肝脏疾病有时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需要与肝脏脂肪变性、肝硬化等进行鉴别诊断。
4. 结语。
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肝脏CT值的改变和密度均匀性进行判断,医生在进行脂肪肝的CT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脂肪肝CT诊断有所帮助。
总之,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脂肪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也正在逐渐上升。
脂肪肝是一种获得性、可逆性代谢疾病,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的5%时可称为脂肪肝。
早期或轻度脂肪肝经治疗后可以逆转为正常。
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有:肥胖、过度的酒精摄人、高脂血症、糖尿病、长期营养不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皮质类固醇增多症、怀孕、长期服用药物、化学品中毒等。
此外,重症肝炎、糖原沉积病、囊性纤维病、胃肠外营养等也可引起脂肪肝。
肝内脂肪含量增高时,肝细胞会出现脂肪变性,以大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偶可见点、灶状坏死,并可伴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脂肪肝进一步发展会转变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导致肝功能明显下降。
脂肪肝一般以弥漫浸润多见,也可表现为局部浸润,导致局限性脂肪肝。
【关键词】脂肪肝;诊断;鉴别诊断脂肪肝一般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可有疲乏、食欲缺乏、嗳气、右上腹胀痛等症状,可伴有肝脏增大体征,血脂增高或正常,肝功能可轻度异常。
1弥漫浸润型脂肪肝弥漫浸润型脂肪肝是脂肪肝常见的类型,其声像图特点如下。
①肝实质前段回声增强,光点密集、明亮,呈云雾状,故有“亮肝”之称(图1A);肝实质后段回声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即回声衰减,且与前段增强回声无明显分界。
隔肌因回声衰减可显示不清。
②肝脏内部管道结构显示欠清,较难显示肝门静脉及肝静脉的较小分支。
管道壁回声亦相对减弱。
因回声衰减,CDFI显示肝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血流充盈不饱满或欠佳(图2A),适当降低频率有助于更清楚地显示肝门静脉血流(图2B)。
③肝肾对比征阳性(图1B)。
正常情况下肝脏回声略高于肾实质。
脂肪肝时,肝脏回声与肾实质回声对比,增强更加明显。
轻度脂肪肝肝脏内部回声改变不明显时,可通过此征象进行判断。
④脂肪肝明显时,可伴有肝脏弥漫性增大,肝形态饱满,边缘变钝。
文献报道可根据肝实质回声、肝内管道及膈肌显示情况,将弥漫性脂肪肝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型。
但超声判断中度及重度脂肪肝往往容易出现误差,而分辨中度及重度脂肪肝的临床意义不大,故可参考上述标准,只对轻度及中、重度脂肪肝进行区分。
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
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肝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消化腺器官之一,其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药物代谢以及解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肝脏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害,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类疾病。
一、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肝细胞变性:肝细胞在遭受损伤后会发生变性,包括脂肪变性、水肿变性等。
脂肪变性主要由于脂肪代谢紊乱引起,常见于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水肿变性则是由于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紊乱引起的。
2. 纤维化和硬化:长期的肝脏损伤可导致肝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纤维化和硬化。
这一过程会对肝脏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其正常功能。
3. 肝细胞坏死:肝脏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肝细胞坏死。
坏死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肝脏病变类型的差异,如慢性病变往往表现为肝纤维化,而急性病变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坏死区域。
二、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治针对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临床通常采取不同的诊治方法,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1. 肝炎的诊治:肝炎是引起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包括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
对于病毒性肝炎,临床常常通过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以及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等来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
治疗方面,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肝保护药物以及补充营养等综合治疗。
2. 脂肪肝的诊治: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引起的,常见于肥胖人群和长期酗酒者。
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肝脏超声检查以及肝酶水平等指标。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减重、戒酒、控制血糖水平等饮食及生活方式改变,以及适量运动等。
3. 肝癌的诊治: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常通过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诊断。
治疗方面,常采用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及肝移植等高级治疗手段,具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肝脏疾病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肝细胞变性、纤维化和硬化以及肝细胞坏死等方面。
脂肪肝的诊断
甘油三脂在 肝细胞内沉积
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及分泌障碍 脂蛋白代谢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肝细胞 脂肪变性
诱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②不良的饮食习惯; ③嗜酒; ④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⑤精神萎靡生活散漫; ⑥有肥胖相关疾病的家族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 (NAFLD) (2002年10月第2版)
对照组 酒精 酒精+EPL
ALT
(IU)
14.8±5.5 20.6±2.4 14.7±5.0
AST
(IU)
37.5±9.5 46.4±8.5 40.7±5.9
GGT
(IU)
11.0±5.7 20.2±10.7 14.3±4.3
每组均为15例,数值以均值±S.D表示. 不同组间显著的统计学差 异见上表所示 (p<0.05)。 ALT: 1-2 and 2-3; AST: 1-2; GGT: 1-2
加用降血脂药物,需适当减量和检测肝功能, 必要时同用保肝药物。
(二)细胞保护和抗纤维化药物
1 生物膜保护剂:
1)必需卵磷脂 2)熊去氧胆酸 3)还原型谷胱甘肽 4)S-腺苷甲硫氨酸 2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1 大豆磷酯酰胆碱
(Soya bean lecithin,易善复)
(OCT)>0.6
6 早期CT测定肝体积增加(>720cm3/m2体表面积)。
饮酒史
鉴别酒精性和非酒精性最重要的条件是:
有无长期饮酒史
ALD饮纯酒精量大于40g/d;ALFLD小于20g/d。
ALD来诊前常因大量饮酒症状加重,
出现黄疸、发热、腹水等症状。
中国医大调查酒精性肝炎19例和酒精性肝硬化
肝脏脂肪检查报告
肝脏脂肪检查报告介绍本文档是关于一位患者的肝脏脂肪检查报告。
肝脏脂肪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评估肝脏脂肪积累的程度来帮助诊断和治疗肝脏脂肪病变。
本报告将解释检查结果,并提供相关的医学建议。
患者信息•姓名:XXX•年龄:XX岁•性别:XX•体重:XXkg•身高:XXcm•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查结果患者的肝脏脂肪检查结果如下:•脂肪程度:轻度•肝脏脂肪指数(HSI):XX•脂肪肝评分:XX•其他结论:XXXX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处于轻度水平,但需要进一步关注。
接下来,将对结果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关的建议。
结果解析肝脏脂肪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肝脏脂肪程度为轻度,这意味着患者的肝脏中有一定的脂肪积累,但脂肪程度并不严重。
然而,即使是轻度的脂肪积累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长期的肝脂肪堆积可能导致脂肪肝及其他相关健康问题。
此外,根据肝脏脂肪指数(HSI)和脂肪肝评分,可以进一步评估脂肪堆积的程度。
这些指标可用于判断肝脏脂肪积累的程度,以及脂肪肝的发展和预后。
健康建议针对患者的肝脏脂肪检查结果,我们给出以下健康建议:1.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合理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并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
2.增加体育锻炼:积极参与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3.控制体重:如果患者超重或肥胖,减轻体重能够改善脂肪肝情况。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制定适合个体情况的减重计划。
4.避免酗酒:饮酒会增加肝脂肪的形成和加重肝脏损伤。
对于已经被诊断出脂肪肝的患者,应尽量戒酒,或遵循医生的建议限制酒精摄入量。
5.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复查肝脏脂肪含量,以监测疾病进展情况,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调整。
结论本报告总结了患者的肝脏脂肪检查结果,并提供了相应的健康建议。
对于患有轻度肝脏脂肪堆积的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以及增加体育锻炼都是重要的措施。
脂肪肝怎么可以查出来
脂肪肝怎么可以查出来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沉积过多导致肝细胞功能异常的一种慢性肝病,常见于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中。
患者常常无任何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
一、检查方法1、生化检查:包括肝功、甘油三脂、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指标,可以反映肝脏功能和脂质代谢情况。
2、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肝脏结构和脂肪沉积情况。
3、穿刺活检:对病情不明确、需要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可以确定肝脏组织病理学状态,也可排除其他病变。
二、治疗方法脂肪肝的治疗应该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以下方法:1、生活习惯改善:适当控制饮食,避免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过度饱餐等错误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运动量,使身体逐步燃烧掉多余的脂肪,帮助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
2、药物治疗:选择降脂、抗糖尿病、改善肝细胞代谢和修复受损细胞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胰岛素、硫酸法尼酮、他汀类药物等,但要注意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3、中药治疗:通过中药改善肝脏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如枸杞子、山楂、黄柏、茯苓等中草药,可以改善血脂代谢、促进肝细胞修复和恢复肝功能。
4、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侵犯到生命安全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如肝移植、肝切除等,但手术风险较大,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三、注意事项1、饮食控制:避免过度饱食、大量饮酒、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等不良饮食习惯,保持健康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减轻肝脏负担。
2、合理运动:逐渐增加体力活动量,进行适量、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帮助身体消耗多余脂肪,促进肝脏健康。
3、避免药物伤害: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肝脏有毒副作用、能导致脂肪肝加重的药物,如疾病一治疗时要注意选用安全、有效的药物,避免药物伤害肝脏。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肝脏B超、生化检查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脂肪肝病变,早期干预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
肝脏含脂肪病变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右叶上的结节状占位 T1WI:略低信号 T2WI:混杂略高信号, 中央见条片状更高信号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 中央条片影无强化
门脉期:持续强化
延迟期:病灶强化略减 退,中央条片影进一步 强化
假结节样脂肪浸润
• 脂肪肝: 均匀性脂肪肝 不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浸润
肝腺瘤的恶变率为8%-13%
大体
镜下
肝腺瘤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类圆形肿块,有新鲜出现
可表现为高密度,部分病灶内新旧出血混杂, 表现为混杂密度 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均匀或较均匀(除外出血、 坏死及脂肪)强化,有时可见供血动脉,门脉 期及延迟期强化更趋均匀,但密度下降近似肝 脏实质密度 约7%-10%病例内可见脂肪变性 约25%病例可见包膜影
• 病理: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及脂肪细胞构成,可伴 有髓外造血组织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
• AML在肾脏较为常见,而肝脏较为罕见
• 发生于肾脏的AML约20%患者合并结节性硬化 • 发生于肝脏的AML约6%患者合并结节性硬化
• 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人群组中,肝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 内含脂肪密度影和发育不 全的骨骼和牙齿
• 可见自囊壁突起的实性结 节影
肝腺瘤
• 以年轻女性稍多见 • 与口服避孕药及肝细胞结节性增生有关 • 服用类固醇药物的男性或糖原累积病患者可发生 • 病理:
大体标本:瘤体切面呈棕褐色或绿褐色,可有脂肪 变性的肝细胞,常可见初血及坏死 镜下:数层因排列紊乱而失去正常肝小叶结构的肝 细胞,内无正常的胆管及门脉,含Kupffer细胞
肝腺瘤
肝腺瘤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1、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是指肝脏脂肪含量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影像学上,肝脂肪变性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呈低密度灶。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脏弥漫性增密、肝脏边缘模糊、脂肪肝斑块出现等。
2、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进行性纤维化和结构重塑的结果。
在影像学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外形不规则,肝表面凹凸不平,肝脏边缘锐利,肝内血管走行不规则,门脉高压等。
此外,肝硬化还常伴有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脾脏肿大、腹水等表现。
3、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肝脏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包虫病表现为肝脏内团块状或占位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为液性密度。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囊肿与肝实质之间有完整的分界、囊壁呈弧形而非凸出等。
4、肝肿瘤肝肿瘤包括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囊性腺瘤等。
在影像学上,肝肿瘤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同时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改变。
不同类型的肝肿瘤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如肝细胞癌出现动脉期强化,胆管细胞癌可出现胆管扩张等。
5、肝结核肝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结核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可出现炎性改变。
此外,肝结核还常伴有肝门淋巴结增大、肝脾肿大等表现。
6、非肝细胞肝癌非肝细胞肝癌是指起源于肝外组织的恶性肿瘤侵犯肝脏。
在影像学上,非肝细胞肝癌表现为肝外占位性病灶直接侵犯肝脏,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
同时,影像学还可帮助鉴别非肝细胞肝癌与肝内肿瘤的区别。
7、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在影像学上,肝囊肿表现为肝脏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囊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液性密度均匀。
肝囊肿通常无症状,且无需处理。
8、肝脓肿肝脓肿是肝脏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脓肿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内部可见气体或液体。
同时,肝脓肿常伴有周围炎性改变。
脂肪肝测量标准
脂肪肝测量标准
脂肪肝的测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1. 肝脏脂肪含量:正常肝脏含脂量2-4%,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见肝组织的1/3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2. 肝脏超声:B超可检出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但脂肪含量低于30%的诊断率不高。
3. FibroScan检查:精确检测肝脏硬度及脂肪变定量,肝脏脂肪含量>5%即可检测出。
无创无痛、便捷快速,诊断可靠、可替代肝穿刺。
4. 肝硬度检测:脂肪肝有肝弹性检测,其中有脂肪衰减的参数,如果担心脂肪肝会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应该要配合医生进行肝硬度的检测,而正常的数值在,如果大于,则提示有肝硬化的可能。
5. 自身检测:量腰围女士腰围≥85厘米,男士腰围≥90厘米,表明患者存在中心型肥胖的情况,而肥胖又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自测BMI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当BMI>24的人群患脂肪肝的风险也会增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发现肝脏脂肪值异常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帮助患者 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组织患者参加脂肪肝康复俱乐部等团体活动,通过互动交流、经验 分享等方式,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家属参与和共同管理策略推广
家属教育培训
对患者家属进行脂肪肝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家属对疾病的 认知程度和护理技能。
肝活检及组织学评估
肝穿刺活检
通过穿刺针获取肝脏组织样本, 进行组织学检查和评估,是确诊 脂肪肝的金标准。
组织学评估
对肝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和纤 维化等病变情况,判断脂肪肝的 病变类型和程度。
XX
PART 03
鉴别诊断与并发症评估
REPORTING
与其他肝病鉴别
病毒性肝炎
家属心理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
家属参与康复计划
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共同监督患者的饮 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 和影像学上有一定相似性,但病 毒性肝炎患者常有病毒感染史,
且病毒标志物检测阳性。
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 其临床表现和脂肪肝相似,但酒精 性肝病患者有明确的饮酒史。
药物性肝损害
某些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表现为 脂肪肝样改变,但停药后肝脏损害 可逐渐恢复。
并发症筛查与评估
预后判断
根据患者的肝功能、肝脏影像学、并 发症情况等指标,判断脂肪肝的预后 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 划。
浅析肝含脂病变的影像诊断
局限性脂肪肝
局 部 脂 肪 的 浸 润
局限性脂肪肝
包 膜 下 分 布
肾衰并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腹膜透析液中加入胰岛素所致
多灶性脂肪肝
多灶性脂肪肝
多灶性脂肪肝
原因不明,过度的酒精摄入可导致,需与朗 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
多灶性脂肪肝
类 似 肿 瘤 转 移
病灶周围性脂肪肝
胰岛素瘤肝转移,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所致
肝脂肪瘤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少见良性肿瘤,无恶变,常伴有肝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 的女性,中老年肥胖者。
分型:
单纯性脂肪瘤
冬眠瘤(生长极缓慢的棕色脂肪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可见于正常冬眠动物)
混合性脂肪瘤(当混合性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时,也称为血管 平滑肌脂肪瘤)
肝脂肪瘤
平扫: 边界清楚 脂肪密度 可有细间隔 不强化 占位效应
病理上根据各成分比例可分为4型: • ①脂肪瘤型,以脂肪细胞为主,脂肪含量>70% ; • ②混合型,最为常见占70%左右,各种成分均存在; • ③肌瘤型.以平滑肌细胞为主,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的要状小梁组成,脂
肪含量<10%; • ④血管瘤型,以厚瞻血管为主或以扩张的血实为主。
酷似单纯脂肪瘤。但病灶内 脂肪组织的含量有很大差异 (5% ~90%),T1WI 化学位 移成像有助于检出少量脂肪。
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类 型可分为四型:分化良好型、黏 液样型、圆形细胞型及多形型, 通常是多型细胞混合存在。
特点:体积巨大,无黄疸
转移瘤
极少数肝脏转移癌存在局灶性的脂肪,如恶性畸胎瘤、肉瘤肝转移等。 肝脏含脂肪的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且原发病多为含脂肪恶性肿瘤,部 分病例先发现肝脏转移瘤,后发现原发病变。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与病理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与病理鉴别诊断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超声检查是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能够直观地观察肝脏内部的脂肪沉积情况,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重点介绍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与病理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声波的传导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主要观察肝脏的回声特征和脂肪沉积的程度。
正常肝脏的回声为均匀的中等回声,而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回声会增强,呈现为高回声。
脂肪肝的超声图像通常呈现为肝脏回声增强,肝脏内部可见散在的低回声区域,这些低回声区域即为脂肪沉积所致。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肝脏的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进一步判断脂肪肝的程度和并发症。
然而,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的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脂肪肝与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纤维化等在超声图像上可能存在重叠的表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脂肪肝的超声图像也受到检查者经验和仪器设备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检查,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进行进一步确诊。
为了进一步明确脂肪肝的病理鉴别诊断,肝组织活检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肝组织活检通过穿刺肝脏获取组织样本,然后经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脂肪肝的程度和并发症。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观察脂肪肝的脂肪沉积情况、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然而,肝组织活检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适应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慎重考虑。
总之,超声检查是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能够直观地观察肝脏内部的脂肪沉积情况,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然而,在脂肪肝的鉴别诊断中,超声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肝组织活检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明确脂肪肝的病理鉴别诊断,但也需要慎重考虑其风险和不适应症。
脂肪肝超声诊断
脂肪肝的超声表现及诊断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一、病理与临床表现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异常,系因过量饮酒、肥胖、蛋白质缺乏、妊娠及慢性肝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和药物毒性作用等引起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微滴堆积所致。
正常肝脏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在脂肪肝时其含量可高达40%—50%,绝大数堆积在肝内的脂肪是甘油三脂以微小滴状形式分散在肝细胞浆的无结构部分,随后相互融合成大脂肪泡。
轻度脂肪肝多无自觉症状,主要在超声健康体检中发现。
较重病例表现为肝大、肝区痛及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脾肿大、以及男性阳痿及女性月经过多或闭经等。
严重的脂肪肝患者最后将演变为肝硬化。
二、声像图表现:(一)肝脏形态改变脂肪肝肝实质回声增强,致使肝包膜显示不清,肝脏轮廓模糊,肝脏体积均匀性增大,各径线的测值都超过正常。
(二)肝实质回声改变有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回声增强,脂肪堆积越多,回声越强。
同时,并存明显声衰减,肝区回声增强由于积聚于肝细胞内脂肪微粒产生的弥漫性超声散射引起。
根据浸润范围,脂肪肝可分为两型:1.弥漫性脂肪肝:均匀性脂肪浸润累积全肝,声像图表现为整个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即所谓的“明亮肝”,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方生衰减。
2.局限性脂肪肝,肝脂肪堆积一般较轻,可分为三个类型。
1)叶段性脂肪肝:脂肪肝堆积局限一个或多个肝脏叶段。
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范围与肝脏解剖分叶分段相符,呈扇形或地图状延伸至肝表面,残存部分正常肝组织,显示为不规则低回声区,凡是无脂肪浸润的肝脏叶段回声正常。
2)团块性脂肪肝:临床少见,为正常组织内出现脂肪堆积,肝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回声增强区域,形态欠规整,但边界清晰,直径多小于5cm。
其余部分肝脏回声正常。
3)小叶间脂肪堆积:为成片脂肪组织堆积在肝脏横窦周围、胆囊床、第一肝门和门静脉、肝静脉主支周围。
声像图表现为不规则的片状低回声,边界清楚,可呈三角形、长条形或类圆形等多种不规则形态,无球体感,内部回声均匀,正常肝组织内管道结构可穿越通过,此型很难与弥漫性脂肪肝残留正常组织鉴别。
肝脏含脂肪病变的鉴别诊断
图10女,33岁。SET1WI:肝右叶前上段一直径4.0cm的病灶(↑)呈弥漫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 图11同图10病例,(脂肪抑制)FMPSPGR:T1WI的高信号消失,表明该病灶含丰富脂肪(↑) 图12同图10病例,(脂肪抑制)FMPSPGR,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显著强化。超声引导下活检前MRI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活检后病理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混合型)
病理显示成熟的脂肪组织以上腺皮质细胞异位到肾上腺外组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组织学上,hepatic Adrenal Rest Tumor(HATT),有低柱状上皮细胞和立方上皮细胞构成,非常类似于肾上腺皮质肿瘤。
内部有脂肪成分是它的一个特征。
CT
MRI
良性病变
肝脏脂肪变性(steatosis) 典型表现是韧带周围或者门脉系统周围--脂肪变性。 通过病变的位置分布以及 从其内部穿过的,不变行的血管,可以很好的诊断。 当然,多发结节性的脂肪变性可以类似转移瘤。
图1和2是局灶性脂肪变性
(2)多发结节性的肝脏脂肪变性
A同相位T1WIGRE序列,肝内多发稍高信号病灶。 B反相位T1WIGRE序列,成为低信号。
发生于肝脏的AML有6%的患者合并有结节性硬化。
03
在影像学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含脂肪,术前可做出定性诊断,但因瘤内所含脂肪、平滑肌及异常血管的比例不同,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大体病理通常见肿块为球形,质较软,呈淡黄色或灰色,可伴有灶性出血坏死,多无包膜。
光镜下,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异常厚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熟脂肪组织构成,可伴有髓外造血组织。其中平滑肌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常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呈多边形,胞浆丰富,伊红色或透明,有时含有色素颗粒。细胞核可出现显著的异型性,并见多核巨细胞,核仁明显。瘤细胞可成片或成团分布或形成梁索状,并有血窦分隔。多形性上皮平滑肌细胞是病理诊断上的难点,常误诊为肝细胞癌或腺癌。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肝右叶脓肿
CT平扫(A、B)示肝脏右叶内有一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间可见少许分隔。增强扫描(C~H)见病灶周边及分隔 部分有轻到中度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病灶周围可 见充血带
肝右前肝脓肿
MRI平扫示肝右前一 不规则异常信号区, T2WI(A、B)呈等高混 杂信号,T1WI(E、F) 呈低等混杂信号影,边界 不清晰;增强扫描(N、 O)病灶强化更加明显, 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中 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
则边界清楚。
3,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 肝门推移。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4,肝硬化表现
5,增强扫描:常规增强扫描只能观察到门静脉期 或肝实质期,肿瘤呈不规则强化, 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央坏死区 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6,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采用专用压力注射器以2.0~3.0ml/s速度 注射80~100ml对比剂,开始注射后延迟 16~20s开始扫描为动脉期;延迟50~60s开 始扫描为门静脉期;延迟至110~120s扫描 为平衡期。
【影像诊断】 三、MRI 1,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在 T1WI像上为均匀稍低 信号,质子像上呈均匀稍高信号。
2,T2WI像上随回波时间(TE)延长,信号逐渐 增高,重T2WI像上信号更高,称为灯泡征。 3,形态特征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T1WI) 血管瘤强化表现同CT所见。
肝右叶下段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诊断】
三、MRI检查 1,MR平扫示脓腔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即T1WI为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2,脓肿壁的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 3,Gd-DTPA增强后脓肿呈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 4 , MRI 对脓肿周围的水肿显示敏感性高于 CT ,呈 T1WI略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称谓“晕环征”。 如果发现环形强化和在脓腔内有气体影,为典 型肝脓肿表现。
怎么凭借彩超判断脂肪肝程度 (2)
怎么凭借彩超判断脂肪肝程度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积累大量脂肪,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随着富贵病和肥胖症的增加,脂肪肝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正确地评估其程度、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
彩超是一种常用的诊断脂肪肝的方法,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彩超评估脂肪肝的程度、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利用彩超评估脂肪肝程度脂肪肝的程度可通过彩超图像来评估。
通常情况下,彩超检查可将脂肪肝分为三个级别:轻度脂肪肝(Grade I)、中度脂肪肝(Grade II)和重度脂肪肝(Grade III)。
以下是三个级别的特点:1. 轻度脂肪肝:肝脏回声均匀,肝脏边缘锐利,肝包膜清晰。
2. 中度脂肪肝:肝脏回声减弱,肝脏边缘模糊,肝包膜模糊。
3. 重度脂肪肝:肝脏回声极度减弱,肝脏边缘模糊不清,包膜模糊。
除了以上三个级别,彩超图像中还应注意以下情况:1. 特别注意肝脏内的其他病变,如结节、病变等。
2. 注意脂肪肝的型式和分布。
脂肪肝有两种类型:弥漫性和局限性。
弥漫性脂肪肝是指脂肪分布在肝脏的整个区域内,而局限性脂肪肝是指脂肪仅在肝脏特定部位积累。
3. 注意胆囊、脾脏和肾脏等脏器是否有异常。
二、脂肪肝的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是脂肪肝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
脂肪肝患者应该通过饮食控制来减轻肝脏的负荷。
应该减少红肉、肥肉、奶油和高热量的食品摄入。
应增加高纤维和低热量食物的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全麦面包、糙米和瘦肉等。
同时,应该增加足够的水分摄入。
2. 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有助于减轻脂肪肝病人体内脂肪的积累。
有研究表明,脂肪肝病人进行长期的有氧运动锻炼,如步行、骑自行车或游泳等可以改善肝功能,减轻脂肪肝程度。
3. 药物治疗对于脂肪肝的病人,药物治疗需要谨慎。
如果有营养不良或其他心脏疾病,应该优先考虑改变饮食和锻炼习惯。
目前有一些药物即使有较好的药效,但其副作用较大,如乙酰谷胺酯等。
治疗脂肪肝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染色显示细胞内脂肪空泡
(6)肝脏脂肪瘤
• 内部为成熟的脂肪组 织。 超声为均匀高回声
•
(7)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ngiomyolipoma)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它是由不同 含量的脂肪组织、平滑肌和异常血管组成,具有一定特征 性影像学表现。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与肾脏血管平 滑肌脂肪瘤伴发。 发生于肾脏的AML有20%患者合并结节性硬化。 发生于肝脏的AML有6%的患者合并有结节性硬化。 在影像学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含脂肪,术前可做出 定性诊断,但因瘤内所含脂肪、平滑肌及异常血管的比例 不同,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
• FNH • 脂肪瘤, •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局灶性或弥漫性肝内脂肪浸润, • 手术后网膜填塞形成的假肿瘤, • 肝细胞腺瘤, • 囊性畸胎瘤,格利森被膜形成的假性脂肪瘤(pseudolipoma
of the Glisson capsule), •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黄色瘤(xanthomatous lesions
in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 肝脏肾上腺剩余瘤(hepatic adrenal rest tumor)
综述
• 恶性的含脂性病变有
• HCC • 原发及转移性脂肪肉瘤 • 肝转移瘤
影像技术
• 超声上是高回声的,在某些区域是低回 声,可以有声影 。
病例
• 平扫CT显示肝右叶 不均匀密度占位,内 有脂肪。平扫CT显 示肝右叶不均匀密度 占位,内有脂肪。
(10)格利森包膜假脂瘤
• 假脂瘤是肝被膜包裹的变性的脂肪组织。 是位于腹膜腔的分离的结肠网膜的一部分(阑 尾?),并纤维包裹。 当此病变接近肝脏时,会与肝脏包膜接触。 鉴别诊断包括浆膜转移瘤以及肝包膜下的纤维 化坏死结节。 影像学上,显示为边界清楚的肝脏表面结节性 病变,中心脂肪或者软组织密度。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3 种组成部分在肿瘤中有的可明确区分。 通常,当脂肪含量稍多时,影像上可显示其特征。以脂肪为主(脂 瘤型) 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注意与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相鉴别。 当以异常血管为主时,影像学表现与肝血管瘤有些类似之处。50 %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因缺乏脂肪而无特征性表现。 对缺乏此特征者,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应与肝内其他含脂肪的病变肌肿瘤 肿瘤相鉴别。
• 小肠的肿瘤--合成 血管活性肠肽的肿瘤 --肝转移
讨论
• 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明确含脂肪病 变的鉴别诊断
病灶强化程度较动脉期下
降,假包膜出现轻度强化 (↑)。超声引导下活检 前MRI诊断:含脂肪血供
丰富的肝细胞癌;活检后
病理诊断:肝脏高分化透 明 细胞癌
• 活检后病理诊断:表现: (T1WI上高信号、T2WI上低信号,脂肪抑制后T1WI上的高信号无异常变化 病理基础:胆汁淤积、脂肪变性、胆色素及含铁血黄素沉积
根据瘤内脂肪含量的不同分为 四型
• 混合型(mixed) 脂肪瘤型(lipomatous≥70%fat) 肌瘤型(myomatous≤10%fat) 血管瘤型(angiomatous)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特点主要 取决于肿瘤内脂肪的含量及异常血管所 占的比例。
肿瘤内存在脂肪是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 给出一个病例 原发腹膜后畸胎瘤浸入肝脏 增强ct显示囊性含脂肿块,有壁,肿瘤 内有钙化。
•
病理显示成熟的脂肪组织以及血 管
。 (9)肾上腺剩余组织瘤,是肾上 腺皮质细胞异位到肾上腺外组织
• 可以是无症状,也可以分泌激素。 组织学上,hepatic Adrenal Rest Tumor(HATT),有低柱状上皮细胞和立方上皮 细胞构成,非常类似于肾上腺皮质肿瘤。 内部有脂肪成分是它的一个特征。 影像学上,常有包膜,显示大体可见的脂肪成分, 以及富血供。 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者HCC有时难以鉴别。
肝脏含脂肪病变的鉴别诊断
MR
一般情况:
• 不含有脂肪病变的病灶:肝血管瘤、局 灶性结节增生、肝细胞癌(多数)、肾 上腺嗜铬细胞瘤、肾细胞癌、转移性肿 瘤。
• 含有成熟脂肪组织的病变:肝脏脂肪瘤、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上腺髓样脂 肪瘤、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发生脂肪变性(脂滴)
综述
• 良性的含脂性病变有:
• 增强扫描见肝右叶边界清楚的,不均匀强化的肿块,内部有脂肪 密度(箭头) 大体切片显示病变内含有脂肪
• 图10女,33岁。SET1WI:肝右叶前上段一 直径4.0cm的病灶(↑)呈弥漫高信号为主的 混杂信号
• 图11同图10病例,(脂肪抑制)FMPSPGR: T1WI的高信号消失,表明该病灶含丰富脂肪 (↑)
图1和2是局灶性脂肪变性
(2)多发结节性的肝脏脂肪变性
• A同相位T1WIGRE 序列,肝内多发稍高 信号病灶。 B反相位T1WIGRE 序列,成为低信号。
(3)肝脏手术后的假肿瘤 (网膜添塞)
(4)肝细胞腺瘤
• 在CT上,7%可见脂肪成分。 在MRI上,35%~77%可见脂肪成分。
• A同相位T1WIGRE序列。 B反相位T1WIGRE序列。 C大体切片显示出血。 D腺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脂肪空泡--腺
• 图12同图10病例,(脂肪抑制)FMPSPGR, 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显著强化。超声引 导下活检前MRI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活检后病理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混合 型)
CT
(8)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
• 真正的肝脏囊性畸胎瘤非常少见。文献 中仅有个案报道。 多数称为肝脏囊性畸胎瘤的其实是腹腔 或者腹膜后的畸胎瘤浸入肝脏。 发现含有脂肪、液体以及钙化的肿块, 要考虑囊性畸胎瘤可能。
(11)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 黄色瘤
• 肝脏受累少见,通常见于广泛的LCH。 通常病变特异性的位于门脉周围,分成四种不同的组织学 分期:
• 增生; 肉芽肿; 黄色瘤; 纤维化。 超声上,均匀的高回声。 CT及MR上可见脂肪信号。
恶性病变:1、HCC
• HCC 小于1.5cm的高分化HCC常有弥漫性的 脂肪变。 小HCC中35%内有脂肪成分。 不同于肝细胞腺瘤的均匀分布的脂肪成 分,HCC的脂肪常是散在分布的
血供的变化和脂肪变是提示局灶癌变的重要征象
肝脂肪肉瘤 (liposarcoma)
• 是肝内少见的恶性间质成分肿瘤。占所 有肉瘤的15%。腹膜后及肢体脂肪肉瘤 很容易转移,但只有10%的有肝脏受累。 大部分的肝脏脂肪肉瘤是转移性的。 只有几个原发的肝脏脂肪肉瘤有文献报 道
脂肪肉瘤肝转移
转移瘤
• 肝脏的转移瘤是没有 脂肪的。
男,61岁。(脂肪抑制 FSE)T2WI:肝右叶前 上段见一直径3.0cm的病 灶(↑)呈混杂高信号, 肝硬化背景明确
图2同图1病例, SET1WI:病灶为弥漫高 信号(↑) 图3同图1病例,(脂肪抑 制)FMPSPGR:T1WI
的高信号消失,表明该病 灶含丰富脂肪(↑) 图4同图1病例,(脂肪抑 制)FMPSPGR,动脉期: 病灶(↑)轻度强化 图5同图1病例,(脂肪抑 制)FMPSPGR,门脉期:
• 大体病理通常见肿块为球形,质较软,呈淡黄色或灰 色,可伴有灶性出血坏死,多无包膜。
光镜下,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异常厚壁血管、平 滑肌细胞和成熟脂肪组织构成,可伴有髓外造血组织。 其中平滑肌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常以上 皮样细胞为主,呈多边形,胞浆丰富,伊红色或透明, 有时含有色素颗粒。细胞核可出现显著的异型性,并 见多核巨细胞,核仁明显。瘤细胞可成片或成团分布 或形成梁索状,并有血窦分隔。多形性上皮平滑肌细 胞是病理诊断上的难点,常误诊为肝细胞癌或腺癌。
• CT上脂肪成分的CT值为-10~- 100HU。
• MR,脂肪在T1WI上为高信号。脂肪抑 制序列(细胞外脂肪),以及化学移位 成像的反相位GRE 序列是低信号(细胞 内脂肪)。
CT
MRI
良性病变
• (1)肝脏脂肪变性(steatosis) • 典型表现是韧带周围或者门脉系统周围--脂
肪变性。 通过病变的位置分布以及 从其内部穿过的,不 变行的血管,可以很好的诊断。 当然,多发结节性的脂肪变性可以类似转移瘤。
瘤的脂肪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 外
多发的腺瘤CT表现,显示细胞外 沉积的,肉眼可见的脂肪成分
(5)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
• FNH内部脂肪成分极少见,散在分布。 肿瘤周围可以有脂肪变--肿瘤压迫周围 肝脏造成缺氧,或者机制未明的肿瘤相关 副作用
• a为增强T1WIMR b为轴位反相位T1WI显示散 在的肿瘤外围低信号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