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经》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提升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其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诗经》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3. 采用问答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其背景和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语言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经》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领略《诗经》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 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诗经》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欣赏;3.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1.2 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对两首诗歌有所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2 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4.2 教师详细讲解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5.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6. 总结拓展6.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6.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喜爱和感悟。
7. 布置作业7.1 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高一语文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理解两首诗的文学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两首诗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关雎》和《蒹葭》的文学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三、教学难点两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1.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经》吗?知道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吗?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赏析诗歌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提问:请大家举例说明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蒹葭》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蒹葭》,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蒹葭》,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蒹葭》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对比分析将《关雎》和《蒹葭》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提问:请大家从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5.赏析诗歌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等。
提问:请大家举例说明这首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
6.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经》二首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味,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1. 《关雎》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蒹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比兴手法。
2. 《蒹葭》中“伊人”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诗经》原文及译文。
2. 《关雎》和《蒹葭》的相关资料。
3.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让学生对这部古代诗歌集有所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关雎》和《蒹葭》原文,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三、课堂讨论1. 《关雎》赏析:a. 讨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比兴。
b. 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和淑女。
2. 《蒹葭》赏析:a.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和白露。
b. 探讨“伊人”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c. 比较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四、诗歌朗诵1. 学生分组朗读《关雎》和《蒹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邀请学生上台朗诵,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 布置作业:a. 将《关雎》和《蒹葭》的译文背诵下来。
b. 结合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尝试运用《诗经》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诗歌朗诵,使学生了解了《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并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经》,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诗经》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力。
3.3 词语解释与翻译:(1)解释《诗经》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指导学生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4.3 词语解释与翻译:评估学生的词语解释和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诗经》文本;5.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6.1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6.2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2)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3)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诗歌手法。
(2)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深入分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对比分析和应用拓展等环节,学生对《诗经》的两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鉴赏。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今后需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互动机会,提高课堂活力。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3 教学内容拓展《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如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2)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2)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3.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诗歌的文本、注释、译文和相关的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诗经》文本,提前阅读和了解两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4.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艺术特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的运用,意象的描绘等。
6. 诗歌背诵教师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两首诗歌,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分享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练习题目的解答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案】《诗经两首》《米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请听题: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 --------- 现实主义2, -------------------------------------- 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半五国风”(三)初读课文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 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伐檀》和《硕鼠》;(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两首诗;(2)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寓意;(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文学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领悟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2)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掌握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释义;(2)深入解读诗中的寓意和哲理;(3)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自主解决生词和古文释义;(3)学生概括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指导,总结诗中的修辞特点和意象寓意。
4. 探究学习:(1)学生深入解读诗中的寓意和哲理;(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的异同;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2)强调诗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两首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伐檀》和《硕鼠》;3. 深入解读诗中的寓意和哲理,思考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4.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
(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文学和文化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两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文学和文化意义。
2. 《伐檀》和《硕鼠》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诗经》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研究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相关内容,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伐檀》和《硕鼠》,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经》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
5.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解读。
6.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进行点评,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伐檀》和《硕鼠》为例,深入剖析《诗经》的艺术特色。
3.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伐檀》和《硕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能够对《诗经》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诗经》中的民谣和赋的表现手法;(3)结合文化背景,感受《诗经》的历史价值和审美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传承和发扬《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2.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2. 《诗经》中的民谣和赋的表现手法的鉴赏;3. 结合文化背景,对《诗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主题;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理解和文化背景;5. 鉴赏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入解读两首诗歌;6.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联系现实生活;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案】《诗经两首》《采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
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
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4、朗诵这三章。
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
因此。
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5、解读4~5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
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
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
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
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
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
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6、解读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既是写景更是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
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
“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
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四)细读文章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2、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3、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重点分析)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1. 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读)6节:悲身处何时:冬季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迁移——(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迁移——(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
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4、小结:1本诗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
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
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五)拓展阅读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教师朗读,可有配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六)结语,布置作业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氓》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