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刘博
(延边大学 2013级人文地理)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内容标准,按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根据各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几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

1.引言
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本文就根据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多极化大都市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介绍
2.1 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特征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

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
(1)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

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

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

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2.2 国际化大都市基本特征
从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国际化大都市共同点(见下表)。

类别基本特征备注
空间分布位于某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镇群中(城镇集
聚区、都市带),形成了与之影响相对应的支
撑腹地和城市体系
纽约位于纽约城镇群
伦敦位于伦敦城镇群
交通区位
大多通江达海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立体交通网
络(海陆空体系)
地理特征
中纬度、气温适中、适度降水、(海拔较低的)
平原
城市性质国际政治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内金融中心、
国际交通枢纽、国际文化信息智力中心等
主导支配国际分工,位于分工
体系的上层,是相关规则、信
息技术、管理、资金
等方面的汇集与发散中心
消费层次拥有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城市人
群整体收入消费水平处于国际或区域领先水平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大多处以后工业时代,发展模式已转
型为内涵式发展,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高新
技术产业、信息、创意产业为主
占GDP80%左右
城市功能金融中心、跨国公司管理总部、国际性机构聚集地、第三产业集聚、文化智力创意中心、世界交通枢纽等
人口数量特征
均为规模性城市,人口为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
城市人口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备,运行高效。

往往是国际性交通
枢纽(陆路交通、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香港
文化往往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或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罗马、巴黎
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演变为多中心莫斯科
3.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状况
3.1 北京
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首都必须放在经济中心或足以对各个经济中心实现有效控制的地方。

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首先是中国的心脏,中央各中枢机构、各行业的主管部门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全国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虽然80年代以来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有所弱化,但首都仍然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中心,同时也是行政性金融中心。

上海、深圳等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北京对其仍具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这种支配作用甚至已涉及到过渡时期的香港。

其次北京是接纳外国驻华机构最多的城市。

大都市是以国际交往为前提的,北京已充分具备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提。

北京在中科院历次举办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均列各省市之首。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信息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信息层次高,具有宏观导向性,传播范围广,对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具有勿庸置疑的指导意义。

北京拥有70多所高校,700多个科研机构, 120万科技人才,人才密度全国第一。

北京拥有全国最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线将首都与全国各地紧密联结起
来。

首都机场经过两次扩建,其水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国机场中的“第一巨人”;首都拥有通往全国各个大中城市的直达铁路线;京津塘高速公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5年5月开通后,北京到塘沽的路程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运力提高了5倍,相当于北京拥有了直接的出海口;北京的市政交通通讯设施是全国各城市中最好的,正在建设中的电信网络将使北京市的电话装机容量在本世纪末达到700万门,相当于发达同家的同期水平;本世纪末完成光缆铺设10000公里,形成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网络。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信息中心,对全国经济的带动和支配作用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正由于这种城市性质,北京对环渤海地区各个城市的直接经济带动十分有限,各城市对北京的依附作用也不明显。

北京要奠定其21世纪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必须壮大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城市的凝聚力,在区域内形成以北京为龙头的合理的产业分工。

3.2 上海
长江三角洲位于整个国家海岸线的中点,黄金水道长江将它与我国的中西部纵深地区联结起来,具有无比优越的区位优势。

区域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润,人文荟萃,交通发达,隋唐以后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这一区域土地面积9.95万平方公里,人口7341万,94年国内生产总值6890亿元。

在这个只占全国百分之一的土地上,居住着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9%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里分布着14个大中城市,下辖74个县市。

相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来说,这一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更为广阔,城市的密集程度更高。

处于这些城市龙头地位的上海市,正好位于沿长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海经济开放带所组成的“T”形结合点上,左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右有嘉兴、杭州、宁波为两翼,后有长江沿岸城市为附骥,为上海城市功能的扩散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以依托的经济腹地最为辽阔。

自近代以来,上海工业产值就稳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本世纪30-40年代,上海更被誉为“远东第一都”,有“东方纽约”之称。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生产中心,大都市的功能日渐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重新焕发了大都市的风采,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上海以浦东新区开发为契机,从重塑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出发,进行城市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靠全国,面向世界,力争在201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

拥有全国最大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这是上海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契机。

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资金集散地,初步形成了以证券、外汇、资金拆借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1995年各类证券的交易量超过了6万亿元,资金拆借总量超过2200亿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后,年外汇总成交量将超过600亿元,上海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级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生成地。

近两年,众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驻上海,目前已有150家,其中38家是营业性机构,他们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不少大银行,如美国最大的国际银行--花旗银行将原来设在香港的中国区总部迁到了上海;接着法国东方汇理、英国渣打、汇丰、荷兰银行等国际著名大银行将中国总部迁到上海。

居世界资产总额第一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全球最具规模、财力的头号证券公司--美国美林集团等等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纷纷在上海落户,另外还有4家国外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了营业机构,这些都大大加快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上海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南北两翼及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上海市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精神,提出“九五”期间,上海商品流通,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的商贸共同发展;上海的工业产业结构要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要在注意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的建设。

以“高起点”进行规划,以高科技进行装备,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上海市近期的工作目标。

规划中的中心城,覆盖浦西和浦东750平方公里,是城市的主体和极核,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中枢和行政、文化、科技中心,是现代化水平最高,集聚效益最大,综合功能最优的城区,将采取多心开敞式组团结构与轴向发展相结合的高度密集型的架构。

中央商务区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标志,周围配以若干副中心和各类经济、信息、文化、科技中心,具有强大的集聚与辐射能力。

两个辅城(宝山、闵莘)和六个二级城市、若干个小城市层次分明。

上海将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放在郊区,把郊区作为扩展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后方基地,将城镇建设成为都市中的乡村,将农村建设成乡村中的都市。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其功能定位可以取美国的纽约作参考。

3.3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作为曾经的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世人谓之“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城西安建设大都市的先决条件。

西安的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西安还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全国交通、信息、航空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北地区连通东中部的重要门户。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经济区由“一核、一轴、三辐射”组成,而“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如今,西安正在向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路上全速迈进。

在经济发展上,西安实行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两轮驱动战略,GDP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到2020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美元,将基本达到国际化大都市人均生产总值水平。

在城市规模上,西安按照“九宫格局”、“一城多心”的架构,拉大城市骨架,形成东接临潼、西连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城市布局和主城区、卫星城、城市组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总面积约1280平方公里。

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将通过“六区四基地”来实现,作为西安经济板块的重要组成,西安高新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连续多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经济增速。

成立于2004年的西安浐灞生态区,因为拥有12000多亩的水面让很多人改变了对西安的看法。

2008年,以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己任的西安金融商务区正式在这里落户。

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的浐灞生态区被誉为西安的第三代新城,也是每两年一届的欧亚论坛的永久会址。

2011年,这里还将迎来一个世界性的园艺展会。

目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一年后,就在这片工地上,一个美轮美奂的生态园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浐灞生态区出来后,就是与之毗邻的西安国际港务区。

这里同样是一片工地,西安国际港务区在推进国际化的大西安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有望在年内通过审批。

正在建设中的沣渭新区是西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城市功能新区。

目前的沣渭新区大部分项目仍然停留在图纸和沙盘上,但西安通过沣渭新区的建设,正在和另外一个千年古都咸阳加速融合。

4. 对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些思考
我国应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以促使三大城市迅速完成集聚过程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借鉴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秀成果,敢于试验,勇于探
索;同时这也是一项国家工程,必须置于优先扶持发展的地位。

国际化的大都市必定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无不如此,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对于一个金融中心来说可谓必要条件。

上海因设立了证券交易所,已成为我国的融资中心,1995年净拆入资金估计可达千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各项事业的发展。

北京要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国际化大都市,仅凭行政手段集聚国内有限的资金,完成其集聚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在北京或其周围城市设立中国北方的证券交易所,与沪、深相互呼应,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完成资金聚集过程。

深圳证券交易所目前直属深圳市政府领导,不受广州市甚至广东省的节制,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要树立广州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必须重新构筑深圳与广州的关系,要将深圳纳入以广州为龙头的都市群带中,予以功能定位,恰当的作法是,将深圳建成这一都市群的金融中心。

由于区位差异、发展起点差异、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差异等,我国存在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国际化过程也将存在由东而西,由沿海到内地的先后发展次序。

建议本世纪内,首先在京、沪、穗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运作机制,初步具备国际金融、贸易、信息中心的雏形,在沿海其他城市形成国际化的运作体系。

下世纪初,以沿海国际化城市为先导,带动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结束语:文章简介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内容,并对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和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城市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阐明了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从功能结构到空间布局特征_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实践比较研究_安蕾
2.试论我国沿海地区国际化大都市建设_刘慧
3.走向国际化大都市_北京与上海的比较_孙雪蕾
4.西安_向国际化大都市挺进_张敏洁
5.我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问题分析_王茂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