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史1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

中国古代的船舶与航海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航海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利用海洋资源进行航行和贸易活动。

中国古代船舶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海洋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航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船舶多样且独特。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发展完整的木质船舶工艺和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种类的船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航行任务。

其中,大型帆船是最著名的一种。

在宋代,大型贸易帆船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杰作。

这些大型帆船被称为“海禁船”。

它们通常有数层甲板,船体扁平,从船首到船尾呈修长的直线形状。

这种船舶结构使得航行时更加稳固,并且可以容纳大量货物。

海禁船的航海能力非常强大,能够在恶劣的海况下稳定航行。

相比之下,当时的欧洲人还不具备这种大型贸易船舶的建造能力。

中国古代船舶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船舶的非常规设计。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龙骨船被广泛用于徐州湾地区的沿海贸易。

它的船身被设计成龙脊状,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

龙骨船利用船身上凸起的龙骨,可以增加船舶的稳定性,并提高船只在海上的航行能力。

除了船舶的设计和构造,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也非常发达。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关键的航海工具和技术,如指南针、海图和造船术等。

其中,指南针的发明被认为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中国古代指南针使用磁石指引船只的航向,在航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不仅局限于近海贸易,还包括了远洋航行。

在明代,著名的探险家郑和率领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

这些航行使得中国人首次到达了非洲和阿拉伯地区,并与当地的人民进行了交流。

郑和的航海活动表明,中国古代人民在航海技术、船舶建造和海上贸易方面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水平。

然而,中国古代航海历史的辉煌并没有在后来得到持续的发展。

在明代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逐渐衰落,导致了中国在航海技术上的相对落后。

这主要由政治和经济因素所致。

清朝时期,中国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拥有强大的海军,派往北伐朝鲜,南征越南。

西方商船由罗马操控的红海航向中国,中国船舶则向西与之贸易。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人们已懂得使用钉子建造船只,并在船上设置横梁,即横隔舱的前身。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中国已跟印度及斯里兰卡维持稳定的海上交往。

这时期最著名的航海故事是僧人法显(约337—约422)独自西行取经返国遭受暴风吹袭。

这艰险的航程反映出当时的对外交通,仰赖的是出众的航海技术如观星导航等知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安史之乱后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中国通向西域的陆上交通为外族彻底阻隔,唐室遂被迫开辟海上贸易。

当时行走这条航道的多是外国的船舶,从印尼打捞出满载唐朝贡物的阿拉伯三角帆船便是明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古代中国航运的黄金时期。

海上贸易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较佳的造船技术与经改良的导航装备使更大更安全的海船得以建成。

这种海船可以远航西至印度与阿拉伯,东至日本与朝鲜。

国内的河流与运河网络客运交通业十分频繁。

为了与蒙古骑兵在海滨之地交战,宋廷组成了一支灵巧的江河水师,其中配置的各式战船包括具爆破威力的联环舟与用以追击敌船的车轮舸。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亦成就了不少伟大的海上事业,曾派遣4400艘船舰攻打日本。

1292年,500艘由泉州出发的船舰只花了数个月便抵达爪哇,充分显示出蒙古人卓越的后勤组织、航运技术及航运力。

蒙古大汗忽必烈派使节到海外国家建立藩属关系,各地向中国输人贡物以换取元室的保护。

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乘商船出海,著书记述由亚洲至桑给巴尔(Zanzibar)及阿拉伯海一带的风土人情。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摘要:一、中国古代航海史概述1.古代航海技术的起源和发展2.古代航海活动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二、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1.郑和下西洋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3.西方航海家对中国航海技术的影响4.中国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正文: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航海活动就是中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古代航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已经开始使用船只进行水上运输和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航海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许多重大的航海事件和杰出的航海家。

一、中国古代航海史概述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船只进行水上运输和贸易,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航海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朝时期,中国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古代航海活动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等。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他率领的船队访问了30 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也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他们的航行路线对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了30 多个国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船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他们的航行路线和航海技术对后来中国的航海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也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1519 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穿过太平洋,到达菲律宾。

他们的航行路线对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西方航海家对中国航海技术的影响随着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方航海家对中国航海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

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

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商代,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进行一些海上贸易活动。

然而,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航海与探险历史始于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率领七次航海远征,将中国的声望和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段历史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人的勇气、智慧和开拓精神。

在郑和的航海远征中,他率领的船队穿越了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等地,到达了遥远的非洲东岸。

这些航海远征不仅仅是为了贸易,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的实力和文化。

郑和的船队携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其他珍宝,与当地的君主和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互信和友好的关系,为中国开展更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郑和的航海远征也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非常先进,郑和的船队搭载着巨大的宝船,船上设有舱室、厨房、仓库等设施,能够在漫长的航程中提供足够的食物和住宿。

此外,郑和的船队还携带了各种导航仪器和地图,能够准确地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向。

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得航海远征更加安全和顺利。

除了郑和,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航海家和探险家,他们也为中国的航海与探险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明代的徐霞客是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和旅行家,他游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记录下了详细的地理和民俗资料。

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成为了中国古代旅行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壮丽的历史,更是中国人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的体现。

中国人通过航海与探险,不仅拓展了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力,也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勇于冒险,敢于探索,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然而,尽管中国古代的航海与探险历史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国的航海与探险精神逐渐减弱。

这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关。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航海史的历程

中国的航海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自古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探索并开发了海洋。

以下是中国航海史的主要发展阶段:1、独木舟与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简单的独木舟和筏作为交通工具,沿着海岸线进行短途的贸易和渔猎活动。

这些早期的航海者展示了人类对海洋的初步探索和挑战。

2、帆船时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的航海者开始使用风力驱动的帆船进行远洋航行。

这些帆船成为了中国航海史的重要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之一。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中国航海事业迎来了一个高峰。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来的航海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中国航海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

郑和率领的远洋船队在28年的时间里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的航程超过万公里,成为了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壮丽篇章。

5、近代航海的兴起:在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港口,并允许外国船只在华航行。

这使得中国的航海活动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

6、现代航海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海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自行研制了多种新型船舶,包括远洋货船、油轮、军舰等。

同时,中国的航海教育、科研和港口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7、海洋权益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的保护成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对海盗活动的打击,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了对海洋权益的保护。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及其发展历程航海术是人类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而中国在古代也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

从最早的竹筏到后来的木船、帆船,中国人逐渐开发出一套完整的航海技术,并在海上贸易、探险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竹筏时代中国最早的航海工具是竹筏,它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竹筏适合于近岸的海上活动,但对于跨海贸易而言,它显然不足以胜任。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船舶工程师还是在竹筏上做了很多实验,并发明了许多竹筏的变体,如橹筏、浮筏、桥式筏等,提高了它们的使用效率。

二、木船时代随着时代进步,中国船舶工程师在大量实验和创新中发明了顶格、龙船和板船等木质船只,使中国船运行远离了海岸。

据传,商代时期,周文王在岐山一带就有船舶留存,这表明中国人在跨海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汉代时期,中国的木船已逐步向外扩展,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和中东海盗战争,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航海基础。

三、帆船时代唐代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时期,曾出现了“初南航”、“二南航”和“三南航”,前两次航行中国人前往印度洋和波斯湾,后者则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海域。

盘梯山壁画中绘制的也是唐代出海画面。

唐朝时期还创造了文字海图,武则天时开始有重要的海上商贸,开辟了中国对外贸易。

宋朝时期,中国船舶工程进一步发展。

船体采用“六和一”或“八和一”榫接法,结构稳固,水性优良。

领先欧洲几个世纪。

宋朝时期的船队曾到过印度、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而在明朝时期,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发起过海上战争,但在海上贸易中却表现出相当实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是中华民族航海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四、总结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最初的竹筏到后来的帆船,中国人不断创新、实验和探索,在海上探险和贸易中获得了重要成就。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取代了许多传统船只,但中国古代的航海文化仍然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

中国航海技术发展史

中国航海技术发展史

中国航海技术发展史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那可真是一段超级精彩的历史!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咱们老祖宗就开始琢磨怎么在海上闯荡啦。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靠着简单的木筏和独木舟,那真的是勇气可嘉呀!虽然简陋,但也是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后来呀,慢慢有了帆船。

那帆船可比之前的先进多啦,借助风力,能跑得更远。

而且古人还聪明地发明了各种导航的法子,比如看星星、看太阳的位置。

想象一下,在茫茫大海上,靠着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找到方向,多厉害!到了唐宋时期,那航海技术更是突飞猛进。

咱们中国的船只越来越大,结构也更结实。

船上还配备了各种生活用品,就像一个移动的小家。

而且和外国的贸易也越来越频繁,把咱们的好东西带出去,把外面的新奇玩意儿带回来。

再往后,到了明清时期,虽然有过一些限制,但航海技术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造船的工艺更加精细,航海图也绘制得越来越准确。

如今呢,咱们中国的航海技术那叫一个牛!有超级大的轮船,还有各种高科技的导航设备和通信系统。

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咱们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厉害!稿子二亲,来和你讲讲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故事哟!想当初,咱们的祖先刚开始尝试航海的时候,那条件可艰苦啦。

就是几块木板绑在一起,就敢往海里冲,真是胆子大!不过这也是探索的开始嘛。

慢慢地,有了能装更多东西的船。

这时候的船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冒险基地,人们带着希望和勇气出发。

而且啊,为了能在海上不迷路,大家想了好多办法,观察风向、水流,可聪明啦。

到了古代比较繁荣的时候,航海变得更热闹了。

港口来来往往都是船,货物满满当当。

那时候的船员们可都是勇士,乘风破浪,去发现新的地方。

再后来呀,虽然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咱们中国人从来不会轻易放弃。

一直努力改进造船的技术,让船跑得更快、更稳。

现在可不得了,咱们有现代化的大船,能装好多好多的东西。

还有卫星导航帮忙指路,在海上就像在自家门口一样熟悉。

中国古代航海史

中国古代航海史

中国古代航海史开篇上古⼈的航海 学术界⼀般都认为中华⽂明起源于黄河长江周边的区域,由于⼟地肥沃适宜居住进⽽形成了农耕⽂化。

尽管我过农耕为主,但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域离不开航海。

在11000⾄7500年前,北京的⼭顶洞⼈.⼭东的⼤坟⼝⼈,浙江的河姆渡⼈,都是傍河⾯海⽽居的。

近代在⼭顶洞和北京昌平县的雪⼭遗址中,均发现钻了孔的海贝或海螺壳串制的装饰品,在浙江河姆渡百越⽂化遗址中,还发现了海鱼⾻。

这些出⼟⽂物,⾜以说明沿海居住的先民.主要是靠渔猎为主要⽣活来源的。

在河海边的⼈们为了获取⽣活资料逐渐形成了具备航海特⾊的龙⽂⼭和百越⽂化。

也是这两个⽂化分⽀开始了中国航海的最初序幕。

⾸先我们来谈谈航海⼯具。

航海⼯具简单来说就是载⼈货渡河渡海的⼀种有形载体,航海⼯具的产⽣源于上古⼈民渡海的欲望。

当⼈们发现海中有⼤量的资源,河对岸有更多的猎物,他们就思索如何才能渡河。

聪明的⼈类从⾃然界的浮性得到启发,通过选择浮性好的物体来渡河《物原》⼀书上说:“隧⼈⽒以鲍济⽔,伏羲⽒始乘俘”。

说明上古⼈是跨着⼀根树⼲,或是抱着⼀个葫芦作为浮具渡⽔的。

《易经》上有“包荒(kang)冯(ping)河”这样⼀句卦辞,“包”即匏的假借同义字,就是葫芦; “荒”是空虚的意思,“冯”意即是单⾝游泳渡⽔。

“包荒冯河”便是抱着空⼼葫芦游⽔渡河。

这种渡⽔浮具,后来⼜发展到把数个葫芦⽤绳⼦绑到⼀起,以提⾼渡具的浮⼒,名之谓“腰⾈”。

即可以捆在背上,扎在腰间,解脱出抱持葫芦的双⼿,再配合上双脚⽤四肢划⽔,⽐原来便利了许多。

后来⼈类开始饲养牲畜的时候,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浑脱兽⽪充⽓后制作的⽪裳浮具。

这些简单的渡⽔浮具,在历史上延续使⽤了很长时间。

随着⼈类的不断实践改良,航海⼯具不断⾰新。

 1.1.2 筏 尽管出现了漂浮⼯具,能渡河了,但过河后⼈⾝体湿漉漉的,影响了形象影响⼼情,⼤冬天的还容易受寒。

聪明的⼈类⼜开始思考解决这⼀问题的途径,他们发现将有浮⼒的物体绑扎在⼀起可以加⼤浮⼒,⾜以可以承受⼀个⼈的重量漂浮在⽔中,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筏。

世界航海历史中国航海历史

世界航海历史中国航海历史

世界航海历史中国航海历史航海,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活动,扮演着连接不同地域与文化的桥梁。

世界航海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中国航海历史也是无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会对世界航海历史以及中国航海历史进行概括,以展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中国在航海领域的贡献。

一、世界航海历史1.古代航海在人类历史早期,航海主要以河流和海岸线为导航方式。

古代的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利用尼罗河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进行贸易,这可以被视为最早的航海活动之一。

古代腓尼基人则是早期大胆的航海者,他们通过地中海的航路探索新领域,并在商业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大发现时代大发现时代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欧洲国家开始开拓新航路,探索并征服新大陆。

哥伦布的航海发现了美洲大陆,并为西班牙帝国扩张奠定了基础。

此后,葡萄牙的达·伽马和荷兰的亨德里克·哈尔德尔亦开始寻找新的航路,打通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贸易路线。

3.探索与殖民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航海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探险家和航海家。

葡萄牙人亨利王子致力于非洲海岸的勘探,开辟了葡萄牙在非洲海岸的殖民地。

英国的詹姆斯·库克和荷兰的威廉·布伦特则在18世纪成为伟大的航海家,他们的航海探险为英荷两国带来了财富与荣耀。

4.现代海洋探索20世纪的海洋探索见证了人类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

从探险家到科学家,航海为人类社会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詹姆斯·卡梅隆在20世纪末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改变了对这艘沉船的理解;雅克·皮耶库的深海潜水则提供了对海洋底部生态系统的前所未有的了解。

二、中国航海历史1.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上贸易和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建立了丝绸之路的海上分支,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

郑和的航海活动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航海事件之一,他的七次航海使中国的贸易网络扩展到非洲和印度洋地区。

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野史

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野史

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野史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是一段充满传奇和荣耀的历史。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通过大胆、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积极拓展国界和贸易路线。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历史,探讨这段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和影响。

第一节:大禹治水之后的航海探险自大禹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大禹治水有功之后,他的学生和继任者开始尝试航海探险。

他们修建起了许多船只,并勇敢地驶向东海和南海,开拓新的陆地。

这些航海探险为后来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汉代的航海探险在汉朝时期,中国的航海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当时,汉朝政府派遣了郑和等航海家领导的船队,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探险。

这些航海探险具有战略和商业意义,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理知识,也扩大了对外贸易。

第三节:唐宋时期的航海探险唐宋时期,中国的航海活动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开发了新的航海技术,例如使用罗盘和航海图。

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中国的船队越过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远航到中亚、非洲以及阿拉伯地区。

这些航海探险不仅促进了政治和经济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播。

第四节: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成为了中国航海历史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郑和率领的船队七次下西洋,穿越印度洋,到达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地。

他不仅建立了广泛的贸易网络,还带回了许多奇珍异宝。

郑和七下西洋对于中国的航海探险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作为海洋国家的地位。

第五节:航海探险的影响与启示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航海探险拓展了中国的疆域,增加了陆地和海洋资源。

其次,航海探险促进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联系。

此外,航海探险也为后来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

结论:中国古代的航海探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大禹治水之后的航海探险、汉代郑和等的航海探险、唐宋时期的航海探险,以及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等里程碑式的航海活动,中国人开创了辉煌的航海历史。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中国航海史概述二、中国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1.郑和下西洋2.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3.明朝的海禁政策4.近现代中国航海业的发展正文一、中国航海史概述中国航海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已有发达的航海事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开始制造舟船,并逐渐发展出海洋贸易。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航海事业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繁荣。

二、中国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1.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明朝永乐年间,为了展示国威,扩大对外交往,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

郑和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疆拓土,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不仅证明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先进,还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2.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自汉代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的贸易逐渐繁荣。

唐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成为国际性的贸易港口。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向外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引进外国的香料、宝石等物品,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3.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活动。

这一政策导致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使得中国逐渐失去了在世界航海领域的领先地位。

虽然明朝后期海禁政策有所松动,但已经错过了发展航海事业的最佳时期。

4.近现代中国航海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国航海业逐步走上复兴之路。

从 19 世纪末开始,清政府逐步放宽海禁政策,鼓励民间兴办航运业。

20 世纪初,中国航运业取得了显著成果,船舶数量和吨位不断增加,航运网络不断扩大。

进入 21 世纪,中国航海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中国的航海史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许多重大的航海事件塑造了中国的航海文化,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航海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一、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被誉为中国航海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领导远征船队七次下西洋,探索了非洲东海岸、印度洋等许多地方。

这些航海活动加强了中国与海外贸易的联系,促进了中外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郑和的航海活动对于世界航海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郑和船队造访非洲郑和船队造访非洲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在郑和的领导下,船队曾多次到访非洲东海岸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人民进行友好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不仅深化了中非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郑和船队的航海活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巅峰时刻。

三、中国航海技术的传播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航海技术的传播。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探索航海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郑和的航海活动中,中国航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郑和船队在非洲东海岸的各个港口播种了中国文化的种子,并将中国的航海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

这使得中国航海技术得以向世界传播,并且为后来的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石遗址的发现中国航海史的又一重大事件是石遗址的发现。

在广东台山发现的石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航海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航海遗址之一。

这个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代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航海技术和航行能力。

石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古代航海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五、南海岛屿的探索和劝降中国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包括南海岛屿的探索和劝降。

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并通过航海活动加强了对这些岛屿的控制。

中国航海家积极探索南海岛屿,积极与南海岛屿上的渔民进行交流和贸易往来,并在航海活动中强调中国对南海岛屿的主权。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中国航海史重大事件

我来讲讲历史上最古老的沉船―乌鲁布伦沉船。

1982年,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乌鲁布伦海域水深60米处,发现了一艘船体已几乎完全腐蚀,只剩下轮廓的“沉船”。

残骸四周散落着锈迹斑斑的金属杆和古代水手生前的遗物,露出一堆堆的青铜锭和长方形的不明金属锭。

这些金属锭应该是这艘船舶运往其他国家的贸易货物。

考古学家也从中取得了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船上的货物包括乌木制品、河马牙、象牙、玻璃以及不计其数的琥珀和珠宝饰品.此外,还有青铜器、金银器、铜锭、锡锭等金属制品.可以说整艘船只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公元前1600年,爱琴海地区正处于迈锡尼文明时期。

豪华的青铜制品和金银器皿是王室贵族的最爱。

沉船中的大量青铜锭,表明当时爱琴海地区与古埃及的贸易往来已是相当频繁。

由于青铜工具和武器的发展,世界上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如爱琴海地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中国等。

.
首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名单公布,大连海事大学等入选。

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素质船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弘进”轮船员救助事件
新修订的海上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
中国首艘具有自主航行能力的智能船智飞号顺利开展海上测试。

国际海事组织imo决议指定船员为关键工作者
中国三颗交通VDES卫星首发成功,为全球天地一体海上安全通信贡献力量。

中国首个超大型油轮联营体正式对外运营。

中国首艘万吨级海巡船在广州列编。

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开展境外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沿海捎带业务试点。

中国物流集团挂牌成立。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近代航海事业是指从19世纪开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航海领域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进程。

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的挑战。

在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是1860年的《天津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得到了在中国沿海贸易的权利。

这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建造工艺。

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航海基础设施。

1872年,中国第一艘现代化军舰“定远”号下水,标志着中国航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艘军舰采用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装备,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海上实力。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还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获得了德国在中国的船只和船厂,使得中国的造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航海组织的建设和活动,与国际接轨。

然而,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航海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国共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航运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船只和港口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航海事业的重建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船舶建造和海运业的发展。

1950年代,中国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货船和客船,并逐步恢复了国际航运业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代,中国大力引进国外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航运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船舶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重要一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代航海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船舶数量和船舶吨位逐年增长,中国的港口也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工作,为国际航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

中国古代航海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航海历史的国家。

在许多世纪以前,中国人就展开了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海域。

他们的航海技术和船舶构造不仅在当时称霸东亚海域,并且对后来的航海探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木制的船只进行河流和近海的航行。

这些早期的船只主要是用羊皮充气,然后涂上沥青以防水,也有用木板拼接而成的。

这些简单的木船通常只能进行近海的航行,但仍然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世纪,汉朝的国际贸易开始兴起,这促使中国人进一步发展航海技术。

当时,中国突破了近海航行的限制,开始跨越海洋进行远洋航行。

中国人开始使用罗盘和星盘来导航,这为后来的航海技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当时中国还发明了水平耐航式舰船,这种船舶结构更稳固,能在海上抵御风浪,使船只更加适合远洋航行。

公元7世纪,唐朝的繁荣使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船只在设计上进行了改进,使船舶更加稳固,操纵也更加便利。

除了改进船舶设计,唐朝还在船上配备了更加精确的导航工具,如香炉罗盘和观象仪等。

这些改进使得中国的远洋航行更加准确和安全。

唐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探险活动也扩大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国的航海家孙吴出使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孙吴在其航行日志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旅程和遇到的人民。

这些文献记录是我们了解当时中国航海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的航海历史在宋朝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宋朝时期,中国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宋朝的大型海船“木贼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这种船舶结构巨大,可以搭载大量货物和乘客。

宋朝的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航海家郑和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人物。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航海家,他带领船队七次远洋航行,到达了遥远的地方,包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地。

郑和的航行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巅峰,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贸易。

郑和的航海活动将中国的声誉传遍了世界,树立了中国为强大海洋国家的形象。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中国航海史:鉴真东渡日本 篇一: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李宝 航海 147,201410111227 【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

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 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

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 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 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 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

所以本文从鉴真东 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 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 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

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 种强烈的优越感。

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 11 年 6 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日本 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

笃信 “普度 众生”的鉴真大师, 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 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 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 21 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 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

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 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 年),鉴真买了一搜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 而下。

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 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 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 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 又因风向不对, 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

中国航海文化简史

中国航海文化简史

中国航海文化简史中国航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敢的结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通过航海活动开拓了海洋,建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网络,同时也传播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追溯到早期的航海历史,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简单的航海活动,主要是依靠木筏和简易船只进行沿海渔猎和贸易。

随着社会的发展,船舶的形式和航海技术逐渐改进,中国人开始勇敢地远航探索。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航海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北方的战国诸侯国通过海上贸易与南方的楚国保持联系,同时还有一些探险家在西太平洋地区进行了远洋航行和地理探索。

中国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率领七次航海远征,将中国的影响力传播到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仅仅是进行贸易,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和友好交流。

他的船队不仅携带了丰富的商品,还带去了中国的书籍、技术、艺术品等,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贸易和探索,中国航海文化还与军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人民使用船只进行海上防御和军事行动。

宋朝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达到了巅峰,大量的战船被建造出来,用于抵御外敌的入侵。

著名的岳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领船队在钱塘江战胜了侵略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航海文化逐渐融入了海洋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

这些海上贸易网络连接了中国和亚洲、非洲、欧洲等地,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中国的航海活动也为世界带来了许多新的发现和发明,其中包括指南针、造船技术、航海图谱等。

中国航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航海教育和科研的推动。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学院和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航海人才和推动航海科技的进步。

航海教育涵盖了航海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海事管理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航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航海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通过航海活动开拓了海洋,传播了文化,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友好交流。

中国航海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海发展史简介

中国是古代世界的造船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海上航行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远洋航海的国家之一,而且于唐代开创了延续约七百年、世界上仅有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根据汉代王充《论衡》记载,周成王时有“越裳献雉,倭人贡畅”活动,越裳,为古南海国名;雉,一种珍贵的野鸟,倭人,指古代日本人;畅,一种宝贵的物品,该材料说明,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初海上往来已是常事。

现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航海活动,最初都是沿岸航行。

从沿岸航行到远洋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进步。

世界上最早的远程离岸航行,现知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航海家皮忒阿斯驾舟从古希腊的属地马西利亚出海,沿伊比利亚半岛、今法国海岸到了不列颠岛,再沿其东海岸向北至达奥克尼群岛,又折向东至易北河口。

公元前后王莽辅政时,又开通汉武航线南道:由黄支国出航,航行八月,至皮宗,行程一千七百海里;再行二月,经今新加坡、越南胡志明市,达日南或徐闻、合浦,航程至少为一千七百海里。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疆土广袤,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独占鳌头。

据《旧唐书·贾耽传》《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那时(公元8世纪)唐代对外交通有7条线路,其中海上交通线2条,一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由今广州出发,故称为广州通海夷道。

宋代300多年统治,鉴于北方有辽、金,西部有西夏,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而海上交通比唐朝更为发达,宋朝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开辟的古代大航海时代。

吴钩在《生活在宋朝》一书中说,宋朝经济繁华,非农业税接近85%,农业税变得微不足道,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华的时间段就是宋元时期。

元代不但承继宋制,还大力收纳航海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曾任南宋提举泉州市舶三十年、拥有大量船舶的蒲寿庚。

因此,元代的海上丝路在宋朝基础上更有发展,涌现多个航海家。

至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从1405~1433年。

其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帆船,长44丈、宽18丈多,9桅12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如何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对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的开辟也大大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然而我们要问,为什么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形成的呢?汉代以前中国是否具备了大规模远洋贸易的能力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古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统治者对于海疆的开拓以及汉代沿海的商贸活动等方面加以考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吧。

关键词:1.海上丝绸之路2.商业贸易3.航海技术4.海疆开拓为了更好的了解探求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西汉当时的历史背景。

西汉是继秦之后的强大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西汉建立后,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史称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不断发展,西汉开始主动寻求与外国对话,并且先后出现了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推动了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

那么当时的西汉又是如何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呢?一、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次造船技术的飞跃,第一次就是在汉代,其中最著名也最能体现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

据《史记》载,“时欲击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

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也。

” 元狩三年(公元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 楼船体势高大,分上下三层,船上设备一应俱全。

当时仅昆明池中就有这样的楼船数百艘,其它还有先登、艨艟、赤马、槛、露栈等舰船。

又有记载称武帝“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船上起宫室。

”,后汉时“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

”这样的记载未免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汉代造船业的发达。

远洋航海,有一个核心技术,就是风帆的使用。

因为单靠人力,几乎不可能进行远距离的持续航行,只有凭借自然力,并使船具备了抗击风浪的能力,才能将海外贸易成为现实。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风帆的使用上限,也可看作中国古代开始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大致时间。

有人认为甲骨文上“凡”字即是“帆”,把“戊戌卜,方其凡”译成“戊戌这一天,船上必须挂帆”还《周礼》的“十二辰风”看作是对季风的描述。

进而推断,中国在商代就具备了海外贸易的能力。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过于牵强。

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魏时的刘熙在《释名》一书中最早对帆作了解释:“随风张幔曰帆,帆,泛也,使舟疾泛泛然也。

”而最早对帆的描述见于东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马融所作的《广成颂》“然后方余皇,连舼舟,张云帆,施霓帱,陵迅流,发棹歌,从水讴...”另有东汉丹阳太守万震所作《南州异物志》中载“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斜移,相聚以取风吹。

风后者激而相射击,亦并得风力。

若急,则随宜增减之。

斜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

”考虑到东汉时风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笔者与大多数学者一样,认为风帆的最早使用可能是在西汉。

相比西方,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普遍使用风帆了,这个时间应该说是比较晚的。

除了风帆技术,西汉时还对楫和棹加以改进,发明了橹。

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技史》中称赞“橹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

”另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舵的国家,从出土的陶船模型,我们判断至迟在东汉,人们已把西汉时的船尾桨改装成船尾舵,使船只更容易把握航向。

在汉代,还普遍采用了横隔舱的造船结构,加固船体的同时,也增强了船舶在风浪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在中世纪,阿拉伯人还只用平镶法造船,而我国在西汉时已采用榫连法拼合了。

大海中航行,很容易迷失方向,汉代虽然还没有指南针,人们根据日月星辰辨别航向,“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

”汉代已知利用季风航行,顺风顺水,不仅快速而且安全。

由上分析,随着造船与航海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风帆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国在西汉时期已基本具备了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条件。

二、统治者对于海疆的开拓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很早就对中国“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的地理状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自上古时代起,我们的先民就从未停止过对于广袤海洋的探索。

春秋时期,一些滨海国家的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比如“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的齐国,“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水属苍天,下不知所止”的吴国,还有“南至於句无,北至御儿,东至於鄞,西至於故蔑,广运百里”的越国。

尤其是“同俗并土,西州大江,东绝大海”的吴越两国,“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

”《诗》曰“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古有箕子举族东迁,自胶州湾渡海至朝鲜,教其民田蚕织做,一说自为“东海丝路”之始。

前468年,越人自海路徙都琅琊,“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二千八百人伐竹柜为桴”后于379年还都于吴,又兴师动众。

圣人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更有齐景公者,“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

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

”(汉著《说苑》)然亦有人比对东南亚、美洲等地文化与中土文化之异同,以为中国先民自商代已涉海至于彼岸,繁衍生息。

笔者认为,虽然商人近海贸易频繁,而根据之前从技术层面分析,时人并不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故此说有失偏颇。

至秦王横扫六合,海内归一,称帝建制,大兴土木,令蒙恬将兵30万北击匈奴,塞防已固,继而专心经营海疆。

史载,秦始皇“使尉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坛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持饷。

”历来学者多把秦皇的南征单纯看作扩张版图的举动,可是当时的楚国在中原看来已是蛮夷之地了,何况更南方的岭南地区呢?对付威胁更大的匈奴外加修长城也只用了30万人,那么秦人举倾国之兵南下,究竟意欲何为呢?当时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着被称为“越人”的民族,他们以造船和航海见长,史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早在西周时,就有“于越献舟”一事。

曾经称霸一方的勾践建立的越国,即是越人的一支,后为楚国所灭,越人散居东南各地,而其中的扬越一支,更长于沿海贸易。

我们注意到,秦军的最后的聚集点是番禺(今广州),而根据《史记》载“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扬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

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考虑到广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后历史时期一直作为中国南方最大最重要的港口的事实,我们有理由作出这样判断:秦征岭南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与越人争夺出海口,从而开辟海上贸易通道;因为之前秦人实际控制的出海口过于偏北。

经过几年征伐,秦国的版图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沿海地区。

在远征岭南的同时,秦人还用了4年时间开凿了灵渠,我们一般认为灵渠的开凿是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以便于秦军粮草物资的转运,可是我们从地图上看,那条37公里的渠道却是沟通了整个长江与珠江水系,即是说,秦国的船队可以从长江流域任一地方通过湘江——灵渠——漓江一直到珠江口的番禺(广州)进而直接远航海外。

秦始皇陛下曾五次出巡,其中四次巡视海疆。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历代学者多认为此举是为求仙,也有认为是移民或者是避祸。

笔者认为,此实为始皇陛下开拓海疆之举。

《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当时秦主理想中的“四至”即为“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扶桑)”始皇既非庸主,笔者以为,其数番东巡以及随后的“求仙”壮举极有可能是为实现其“东至扶木”的战略构想。

就好象后来明成祖遣郑和下西洋一样,有谁会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战略举措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建文帝呢?联系秦始皇征岭南以夺海口、开灵渠以通江海、巡海疆以慑域外、渡扶桑以探新土,我们发现始皇陛下是一个热衷于海外活动的君主,只可惜,秦二世而亡,因此,开辟海上贸易通道的使命留给了汉代的君主。

汉初内忧外患,实行休养生息,并无多大建树,当时的南越国垄断了南方沿海的商业贸易。

武帝雄才大略,外攘匈奴,内消诸藩,然后“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发兵浮海,陈舟列兵,席卷南下”灭东瓯,平闽越。

甚至还“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以征(卫氏)朝鲜,置四郡。

其中杨仆一路,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规模渡海作战。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皆将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战船2000余艘,于次年攻灭南越,至此,整个东南沿海再次归入中央政府统辖。

我们看到,在平定东南海疆的一系列战役中,汉朝水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武帝一生七次巡海,积极开拓海疆,探索域外航线,且每次出巡都是随从数万,率船队涉江过海,比如第三次(公元前106年)出巡,“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

”经过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开拓与探索,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最终形成。

三、工商业的发展与沿海商贸活动海上丝绸的形成,还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人口数量的增加,青铜、纺织、冶铁、造船等技术的改进,以及各国间交流的频繁,工商业迅速繁荣,出现了像临淄、邯郸这样“张袂成阴,挥汗成雨”的中心城市,也出现了众多像弦高、范蠡、吕不韦这样“一掷千金”的富商大贾,形成了新兴的商人阶层。

1957年出土的楚国金节中,明确规定了鄂君启通商的具体路线,以及车队的上限(每次50辆)和船队的上限(每次150辆),从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贸易规模之巨大。

商人“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利,起富数千万。

”秦灭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长期来看,对于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汉承秦末丧乱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时,“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于是,一度凋敝的工商业又重新繁盛起来,史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34] 国家的统一,提供了良好而稳定的贸易环境,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造船技术的革新,商业的繁荣,为形成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商品来源。

至此,西汉时期已经具备了开辟海外贸易的一切条件。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也许,用这句话来形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再合适不过了。

汉代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远涉重洋提供了物质条件,统治者对于海疆的开拓,将这个古老的农业国家与海洋联系了起来,还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重新繁荣的商业贸易,当这一切条件结合到一起时,我们终于在两千年前的汉代,看到了一条横亘东西的古老航线,看到一个文明古国与周遍民族的和平交往,也看到了风浪中满载着财富与希望的船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