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开挖支护措施设计计算 1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基本方程: (1) 横向力的平衡 Fx=0 (2) 桩底端力矩平衡 MB=0
5)基坑稳定性验算
(1)支挡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
(2)地基强度验算; (3)坑底抗管涌验算。
基坑底部抗 隆起验算
i w
h
ha
hd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方法介绍 排桩、地下连续墙计算
(1)无支撑:
注意:计算底端D处的土压力计算 即为D点桩前被动土压力减去桩后主动土压力
需要用到顶部反弯点C处的土压力相等的条件, 同时注意被动土压力的修正。
计算过程: (1) C点处:pa=pp,求出y; (2) 对AC段等值梁: MA=0 ,求出P0及其它; (3) 对CD段计算段: MD=0 ,求出x; (4) 求出t0=x+y,实取t=(1.1~1.2)t0; (5) 作出内力分布图,得到Mmax及Qmax。
关键点在确定荷载分布模式,目标在结构设计。
多采用荷载-结构法(上部结构设计方法),实际 应考虑岩土体-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天然材料的复杂性,决定岩土力学的某种程度 的不确定性,致使分析计算难以严密理论,需要引 入一定的经验。
作业题
P95 复习思考题 4.1、4.4、4.6
P95 习题4.1 要求:按规范法计算,注意其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P95 习题4.2 说明:按理论土压力分布模式(理论法)计算,单支 撑设置点为地面下1.0m处。
(1)浅埋
R A
自由端法
R AR
A
R
A
D
D
D
D
Ea Ep
S B
t0
S
M BR
M S R B R
S R
B
基本待求量:t0、R
平衡方程:Fx=0,MA=0
(2)深埋 等值梁法
R A
AC梁为AD梁上AC段的等值梁
R A
h
B
K
K源自文库
y t0
C
P0
C
D T R
P0
x
S
C S D
接近底端反弯点
实际底端T为固定端
计算底端D按简支处理
(4)解析计算基本方法 静力平衡:一般为二维问题,所以有3个方程, 主要2个(横向力、力矩); 边界条件:顶、底部边界条件(力、位移条 件)。 (5)外荷载 结构两侧土压力和水压力 要点:边界条件 荷载分布模式
常见3类边界条件:
(1)自由端【如:桩顶端】 MA=0,QA=0 (2)铰支端(活动或固定) 【如:浅埋桩底端或其它】 MA=0,xA=0 (3)固定端【如:深埋桩底端】
注意运用连续梁剪力与弯矩间的微分关系。Q=0时,有Mmax。
计算要求、构造要求 配 筋 设 计 若按极限状态法设计: 对于一般纯受弯构件:
As M max f y h0
As bh0 f cm 0.8 fy fy 1 0.0033 Es
min max
MI 实际设计计算时可用简化公式: As 0.9 f y h0
确定最小埋深:对桩底力矩:Mp/Ma=K≥1.2γ0 (2)单支撑: 同教材方法 (3)多支撑:
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确定最小埋深
(4)抗管涌要求: hd/(h-ha)=Kw≥1.2γ0
h
hd ha
本讲小节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属于岩土结构设计,要具备 两方面知识基础:岩土力学、结构力学(含材料力 学)。 单支撑及多支撑注意等值梁法的应用;无支撑板桩 计算时注意力的平衡分析。
对于剪切验算,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文献。
还应注意构造要求
2)多支撑板桩
R1 R2 R3 R4 B C S D K A
理想模式-等弯矩或反力布置法
支撑点处等弯矩或等反力布置
实际模式常用等值梁法
3)板桩墙-无支撑板桩计算
A
AA
A
AA
A
A A
自由端
D
DD
D K
DD F KK
FF
D
D D F
F
K G
透水性较弱的土体: 如:一般的饱和粘性土。
地面
h
地下水位面
M
z
坑底
psat
• 合算: 土重度用饱和重度,水压力不再算。
强调:适于透水性较弱的土体,如:一般的 饱和粘性土。
6.3 具体结构计算
板桩式挡墙
地面 地面
板桩
坑底
板桩
建立平衡方程 关键: 确定边界条件
重要环节:计算最小埋深
1)单支撑(内撑或锚拉)板桩计算
地面
坑底
第六讲 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的 分析计算
板桩式挡墙专题部分
6.1 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一般原理
(1)结构受力机理 开挖卸荷,释放约束,需要结构提供支撑, 以维持土体稳定。
(2)计算目的 进行结构设计(选材、截面、配筋等) (3)计算内容
计算结构内力(含弯矩图、剪力图等)及支 反力,确定荷载分布模式。
G G M T B T
K K M M B B
S
SS
B
BB
R
S RR
SS T
TTB
BB
R
RR
S
S T S
简支端
R
R R
注意:运用剪力与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确定最大弯矩位置
4)地下连续墙计算简介 方法之一:山肩邦男近似法
两个重要假定: (1)施加下一道支撑时,不影响上道支撑的反力; (2)施加下一道支撑时,上部支撑及支挡结构的 位置不变。
A B y x A
xB=0,yB=0,θB=0
6.2 水土压力的分算与合算
透水性较强的土: 如:砂土、粉土及孔隙比较大或横向渗透系数 较高的粘性土。
地面
h z M
地下水位面
坑底
p’
p’+pw pw
• 分算: 土体重度用浮重度,再加静水压力。 注意:计算静水压力值一般略高于实测值,因 为渗漏等原因。 强调:适于透水性较强的土,如:砂土、粉 土及孔隙比较大或横向渗透系数较高的粘性土。
5)基坑稳定性验算
(1)支挡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
(2)地基强度验算; (3)坑底抗管涌验算。
基坑底部抗 隆起验算
i w
h
ha
hd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方法介绍 排桩、地下连续墙计算
(1)无支撑:
注意:计算底端D处的土压力计算 即为D点桩前被动土压力减去桩后主动土压力
需要用到顶部反弯点C处的土压力相等的条件, 同时注意被动土压力的修正。
计算过程: (1) C点处:pa=pp,求出y; (2) 对AC段等值梁: MA=0 ,求出P0及其它; (3) 对CD段计算段: MD=0 ,求出x; (4) 求出t0=x+y,实取t=(1.1~1.2)t0; (5) 作出内力分布图,得到Mmax及Qmax。
关键点在确定荷载分布模式,目标在结构设计。
多采用荷载-结构法(上部结构设计方法),实际 应考虑岩土体-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天然材料的复杂性,决定岩土力学的某种程度 的不确定性,致使分析计算难以严密理论,需要引 入一定的经验。
作业题
P95 复习思考题 4.1、4.4、4.6
P95 习题4.1 要求:按规范法计算,注意其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P95 习题4.2 说明:按理论土压力分布模式(理论法)计算,单支 撑设置点为地面下1.0m处。
(1)浅埋
R A
自由端法
R AR
A
R
A
D
D
D
D
Ea Ep
S B
t0
S
M BR
M S R B R
S R
B
基本待求量:t0、R
平衡方程:Fx=0,MA=0
(2)深埋 等值梁法
R A
AC梁为AD梁上AC段的等值梁
R A
h
B
K
K源自文库
y t0
C
P0
C
D T R
P0
x
S
C S D
接近底端反弯点
实际底端T为固定端
计算底端D按简支处理
(4)解析计算基本方法 静力平衡:一般为二维问题,所以有3个方程, 主要2个(横向力、力矩); 边界条件:顶、底部边界条件(力、位移条 件)。 (5)外荷载 结构两侧土压力和水压力 要点:边界条件 荷载分布模式
常见3类边界条件:
(1)自由端【如:桩顶端】 MA=0,QA=0 (2)铰支端(活动或固定) 【如:浅埋桩底端或其它】 MA=0,xA=0 (3)固定端【如:深埋桩底端】
注意运用连续梁剪力与弯矩间的微分关系。Q=0时,有Mmax。
计算要求、构造要求 配 筋 设 计 若按极限状态法设计: 对于一般纯受弯构件:
As M max f y h0
As bh0 f cm 0.8 fy fy 1 0.0033 Es
min max
MI 实际设计计算时可用简化公式: As 0.9 f y h0
确定最小埋深:对桩底力矩:Mp/Ma=K≥1.2γ0 (2)单支撑: 同教材方法 (3)多支撑:
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确定最小埋深
(4)抗管涌要求: hd/(h-ha)=Kw≥1.2γ0
h
hd ha
本讲小节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属于岩土结构设计,要具备 两方面知识基础:岩土力学、结构力学(含材料力 学)。 单支撑及多支撑注意等值梁法的应用;无支撑板桩 计算时注意力的平衡分析。
对于剪切验算,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文献。
还应注意构造要求
2)多支撑板桩
R1 R2 R3 R4 B C S D K A
理想模式-等弯矩或反力布置法
支撑点处等弯矩或等反力布置
实际模式常用等值梁法
3)板桩墙-无支撑板桩计算
A
AA
A
AA
A
A A
自由端
D
DD
D K
DD F KK
FF
D
D D F
F
K G
透水性较弱的土体: 如:一般的饱和粘性土。
地面
h
地下水位面
M
z
坑底
psat
• 合算: 土重度用饱和重度,水压力不再算。
强调:适于透水性较弱的土体,如:一般的 饱和粘性土。
6.3 具体结构计算
板桩式挡墙
地面 地面
板桩
坑底
板桩
建立平衡方程 关键: 确定边界条件
重要环节:计算最小埋深
1)单支撑(内撑或锚拉)板桩计算
地面
坑底
第六讲 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的 分析计算
板桩式挡墙专题部分
6.1 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一般原理
(1)结构受力机理 开挖卸荷,释放约束,需要结构提供支撑, 以维持土体稳定。
(2)计算目的 进行结构设计(选材、截面、配筋等) (3)计算内容
计算结构内力(含弯矩图、剪力图等)及支 反力,确定荷载分布模式。
G G M T B T
K K M M B B
S
SS
B
BB
R
S RR
SS T
TTB
BB
R
RR
S
S T S
简支端
R
R R
注意:运用剪力与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确定最大弯矩位置
4)地下连续墙计算简介 方法之一:山肩邦男近似法
两个重要假定: (1)施加下一道支撑时,不影响上道支撑的反力; (2)施加下一道支撑时,上部支撑及支挡结构的 位置不变。
A B y x A
xB=0,yB=0,θB=0
6.2 水土压力的分算与合算
透水性较强的土: 如:砂土、粉土及孔隙比较大或横向渗透系数 较高的粘性土。
地面
h z M
地下水位面
坑底
p’
p’+pw pw
• 分算: 土体重度用浮重度,再加静水压力。 注意:计算静水压力值一般略高于实测值,因 为渗漏等原因。 强调:适于透水性较强的土,如:砂土、粉 土及孔隙比较大或横向渗透系数较高的粘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