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

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新课程目标价值体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几个重要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的新理念
本章思考题
谈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谈谈如何作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新课程标准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矛盾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中国近代语文课程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中国当代语文课程建国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建国初语文名称的确定及语文教育改革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新时期的语文教育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背景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新课程目标价值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几个重要转变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的新理念本章思考题谈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中国当代语文课程
建国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
建国初语文名称的确定及语文教育改革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 21世纪语文 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章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把握新世纪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 教学重点: 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矛盾
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中国近代语文课程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

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鱼七七
近代中国语 文教育的发

鸦片战争一 1919年 “五四”
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 立—1960年
1960年—— 当代
学制
语文改革运动
1923年国语课程 纲要的制定 课程标准
50年代的教育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90年
代 当代
一、 1840年鸦片战争一1919年 “五四”运动
• 4、90年代初: ●不过到了90年代初,思想教育重新得到加强。1991年颁布的《中小 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开篇指出“江泽民同志指示 ‘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 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为了在语文教 学中全面、有效地贯彻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 教育,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则 专门阐述了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例如,1980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1988年 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初审稿)》进一步提出要正 确处理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只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忽视思想教育:又要防止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空谈思想教育。
三、1960年-当代
•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 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 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 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大纲对语文教育的思 想性只字未提,可见,工具论的提出是语文为政治服务走向极 端之后的一种矫枉,对学科建没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

下 ,解放 区 的语 文 课程 设 置 力求 实 际 、精简 、集 中、 连 贯 , 所 编 教材 强 调 政 治 ,注 莺实 际 ,讲 究 实 效 。
( _) 从教 育 内容 来看 ,在近 代 语 文教 育发 展 巾太 平 天
提 倡 白话 文 。 l 世纪 9 年 代 与 白 话文相 适应 的 困语 运动 蓬 9 O
朴 素 的道 理 却是语 文教 育 的最 小规 律 ,与 人们 今 天 常说 的
“ 文 学 习的 外延 和 生 活 的外 延 { ”是 一 道理 。 语 等
( )从 教 育 内容 来石 , [头 语 音不 断 发展 , 出现 口头 ] 文学 。 这 时 划 ,人们 在 生 产实 践和 社 会交 往 中 ,靠 f耳授 _ = = l
活 动 巾 t有 较 人 的 比重 。这 种 以文 字读 写 训练 为 基础 的 教 学
( )从 教育 方 法来 看 ,首 先 是继 承 占代 语 文教 育 的方 三
次 是在 语文 教 学 中强 调记 忆 ,对 课 文 巾好 的段 落 或精 美文 章 的全 篇 ,要 求 熟读 、 背诵 , 并在 此基 础 上领 会 字 、词 、句 、 篇 的 内在含 义 。 再次 是注 蓐 讲解 ,讲解 成 为课 掌 教学 的 主要 方 法 。除 此 之 外 ,我 的一 些 语 文 教 育家 , 经 过 艰 苦 的 探
展 , 以致创 造 了谚沿 、歌 谣 、神 话、 寓 苦等 【头 文学 。而 谚 ] 语 、歌 薛、神 话、传 说 是我 困语 文 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另 外 , 代 的乐府 民歌 ;魏 晋南 北朝 的 田园 I水 文学 :唐 代 的 诗歌 、 J l J
传奇 、 散文 ; 明代 的 散文 、小 说 ;清 代 的小 说 ,都 是 我 国语 文教 育的传 统 内容 ,有 不 少作 品 被选 入 现代 语 文教 材 , 作为 语 文教 学 的 内容 。 ( ) 从教 方 法 来石 ,m现 以 文字 读 写训 练 为基 础 的 二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

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

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

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

”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回顾随着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回顾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演变。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倡导着现代化的语言和思想。

此时,已有不少语文教育新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如胡适、钱钟书、吴宓等人,他们关注的是句法、语法、文学和思辨等方面。

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共和国国家开始建立。

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法规,语文教育也逐渐得到正规化。

各种语文教育体系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发展。

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中国的语文教育也随之而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普及,教育和语文教育成为了新中国建国和发展的支柱。

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大幅度的改变,重点变成了以后代国际文化为中心,其它学科的教学也相应地贴近了现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此时,新的语文教育改革也相应进行。

主体方面,国家逐步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语文教育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德育。

形式方面,学习媒介的改变引起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数字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总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经历了新文化、民国、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在越来越高水平,为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

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钟银玲[摘要] 建国以来,语文课程经历了数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时代的背景,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媒体等各个方面或多或少的改变或创新。

本文通过对在八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的变革的分析研究,将建国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划分为四个阶段,找出语文课程变革过程中认识上的不足和操作上的缺失,并提出改进意见,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开始不断地探求语文课程知识、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前进,社会要求的改变,知识的更新,观念的变革和研究的深入,对语文课程也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位于知识前沿的各大学者,对语文课程变革的研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文献综述]本文旨在讨论新中国中学语文课程的变革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为了做好这个论文,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笔者撰写的论文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现将文献相关内容作如下分析:1、史料:我查找了7次课改所颁发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于语文的课时计划安排,得出以下数据:颁布的教学计划科目初中高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1950年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语文7 7 7 6 5 5《1952年中学教学计划(草案)》语文8 8 7 7 6 6 6 6 6 6 6 6《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语文9 9 8 8 7 7 6 6 6 6 5 5《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语文8 8 8 8 7 7 6 6 6 6 5 5《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汉语3 3 3 3 2 2 1 1 1 1 1 1《1957—1958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汉语2 2 2 / / /文学5 5 5 5 5 5《1958—1959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语文7 6 6 5 5 5《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语文讲读5 5 5 5 5 4作文2 2 2 2 2 2习字1 / / / /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语文6 6 5 5 4《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语文6 6 6 5 4 41990年《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语文/ / / 4 4 5图1 1950到1990年间颁布的教学计划中中学语文每周的课时数统计表对比可知,建国初期,我国教学科目贫缺,主要科目是语文和数学,所以这个时期语文的周上课时数最多,最高达18节,后期语文的周上课时数趋于平稳,平均每周6节,这说明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前进,并且慢慢趋于稳定,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性。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当时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针对贵族子弟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语文教育逐渐向一般民众普及。

以下是对中国语文教育史的简要编写。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主要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培训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官员。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各国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能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优势,语文教育逐渐开始对一般民众进行普及。

各国开始设立公立学校,培养人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孔子,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语文教育开始迈入全民普及阶段。

秦朝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了全面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语文教育。

秦始皇统一文字,建立统一的文字系统,并推行标准化的语文教育。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繁荣时期。

汉武帝推行科举制度,使得语文教育更加系统化。

在这个时期,阅读、写作、辩论等技能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宋朝时期:宋朝时期,中国语文教育达到了高峰。

此时,诗词、古文、文言文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审美素质,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主导的语文教育形式,学生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功名和地位。

此时,朱子学成为主流,强调字义的训练和识字能力的培养。

近现代时期: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注重对现代文学和科学知识的教育。

中华民国时期,采用了西方的教育制度,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国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语文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语文教育体系。

当前:当前,中国的语文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素质教育的阶段。

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和诗词学习外,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贵族子弟的专门教育到全民普及的阶段,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当时已有一些
小册子在传播古代本土语文教学和技巧。

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文教材
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教材结构逐渐完善,形成文章、记叙、书法、政
治文献和经学等教材内容。

后期,字典、小说、史书以及绘画等都成
为中国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在21世纪经历了新的变革。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教育法》的出台,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大量改编和更新,更多
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思想和水平,其教材内容由中西合璧,兼及中外文化,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的中国语文教材结构也在改善。

教材
内容不仅包括中国本土文化,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
及跨文化理解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集体活动、互动式学习和游戏
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目的。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3.汉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2.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3.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当代语文教育1.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2.改革开放以来的语文教育改革3.21世纪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五、结语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承载着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使命。

从古代到现代,语文教育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本文将简要梳理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二、古代语文教育1.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西周时期,官方设立“国学”和“乡学”,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其中书艺即为语文教育。

此时,语文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强调道德教化。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竞相传播,语文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经典教育,还出现了解释、阐述经典的论说文和史传文等。

3.汉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汉代,语文教育逐渐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设立太学,选拔官员。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汉字书法成为教育的重要部分,蔡邕、钟繇等书法家的出现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唐宋时期的语文教育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完善,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提升了文章的地位。

宋代的书院兴起,朱熹编订《四书》,语文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儒家思想。

2.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明清时期,语文教育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继续发展。

文章写作技巧日趋成熟,出现了一批著名文章家,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方苞等。

3.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现代,西方教育传入我国,语文教育开始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语文教育开始关注实用性和普及性。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郭沫若等倡导新文学,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发展历程研究
原则和任务。
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 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和科学性,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
原则和任务。
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 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强 调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中国百P年ar中t 学Fo语ur文课程 标准(教学大纲)的成
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和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利用现
1
代科技手段,提高教
育质量和效率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
践能力
创新教育:鼓励学生
3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
精神和能力
国际化教育:加强国
4
际交流与合作,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终身教育:建立终身
5
学习体系,提高全民
素质和竞争力
结 学 论语 :文 P总课a结程r t中 标S国 准i x 百 ( 年 教 中 学 大纲)的发展历程和成 就,为现代教育和未来 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百年中学语 文课程标准(教 学大纲)发展历
程研究
目 录
Part One.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 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的发展背景
Part Four.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 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的成功因素和 经验教训
Part Two.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 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的发展历程
Part Five.
中国百年中学语文 课程标准(教学大 纲)对现代教育的 启示和影响
本)》发布,强调语文 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2000年:《全日制普通 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发布, 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语文教学在我国发展的大致历史

重要的教育学家---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
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 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 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 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 教育家。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对改进现代 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 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 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 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 此外,叶圣陶促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 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 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同时也将成 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 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言文教 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 文教育。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 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古代语文教育期 (前语文教育期)
1.言文教育期 2.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的基本轨迹
1、语文教育渗透于 生产劳动和生活 2、文字的出现和学 校的萌芽促成了言文 教育
•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
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 影响。
孔子的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是什 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关的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年)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年)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教师的“教”拓展到学生的“学”。

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接受。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

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年)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被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 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 这部份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 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 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讲述上层 社会,第四部份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 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 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 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 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 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进步思想,充满个性解放及 民族觉醒精神的文章,几乎成了宣传五四时代精神的 战鼓和号角。
28
民国教材热销不仅仅是怀旧 折射现世教育之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 梅菊发自北京 由叶圣陶 主文、丰子恺插画, 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 本》重印本,上市没多 久就卖断了货,连出版 社都没货。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 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 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 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 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 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 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田里的麦熟了》、《我被缚住了》……几乎 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 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 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 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 胜”。
民国语文老教材
33
《一箩麦》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麦。 劈劈啪!劈劈啪! 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 劈劈啪!劈劈啪!……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

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

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1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

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

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2 清末的语文教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

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包括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朝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

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以吏为师”、“颁挟书令”等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但“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这是秦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禁私学”、“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教育制度。

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秦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传授。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独尊的地位,经学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统治者使用经学治世,朝廷取士、学校育才均以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经学与古代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是一部以解释《五经》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写作于战国,成书于秦汉。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

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个,共19篇。

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

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作为教学用书,二是作为指导写作的“词语手册”。

扬雄《方言》两汉交替之时的语言学家扬雄,用27年时间所著《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 了解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把握新世纪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 教学重点: 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与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矛盾
中国语文课程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
中国近代语文课程 中国现代语文课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新课程目标价值体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几个重要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的新理念
本章思考题
谈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及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谈谈如何作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中国当代语文课程
建国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
建国初语文名称的确定及语文教育改革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 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
语文新课程标准
出台背景 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