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3.6探索规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表达规律》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方法,探索并表达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探索数列的规律、探索图形的规律、探索事件的规律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如数的规律、图形的规律等,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推理能力。

但七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规律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也需要考虑到。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探索与表达规律的意义,掌握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方法。

2.能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方法,探索并表达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方法。

2.如何将探索得到的规律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规律的存在。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方法,主动探索数学规律。

3.小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反馈评价教学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探索与表达规律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如卡片、小球等。

4.教学评价工具:设计相关的问题,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规律现象,如日历中的星期循环、四季更替等,引导学生对规律产生好奇。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1,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数列的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数字与图形的变化规律。

这一章内容既巩固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针对数字与图形的规律探索,可能还存在对规律的发现、总结和应用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发现、总结并应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发现、总结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发现数字与图形的规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规律。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案例、教学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引导学生关注数字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系列数字和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变化规律。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具体的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探索与表达规律(1)》名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探索与表达规律(1)》名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 3.5探索规律(1) 教学设计课题 3.5 探索规律(1) 单元第三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七学习目标1.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4.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观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教师以儿歌:1 只青蛙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1 声扑通跳下水;2 只青蛙2 张嘴,4只眼睛8 条腿,2 声扑通跳下水;探究规律,创设情景:思考: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声扑通跳下水;n 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声扑通跳下水。

通过解决问题,引入本课:探索规律(1)。

学生齐声唱儿歌,探索随着青蛙数量的增加,探究有关数量变化规律,从而引入探索规律(1)教师以儿歌为载体,让学生探索随着青蛙数量的增加,嘴、眼睛的变化规律,通过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从而自然引入新课.,讲授新课2、出示课件做一做: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日历中数字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计算,探索、分析、交流、辩证、归纳,总结出通过探索日历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学生实际上已经经历了整式加减运算的两个步骤,新的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总结日历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1)如图“十”字形框,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解:这五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五倍(2)如果将方框改为十字形框,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如果改为“H”形框呢?解:这七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七倍(3)你还能设计其他形状的包含数字规律的数框吗?解:这五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五倍师生共同总结出:日历中的数字规律:日历每行的规律 n n+1 n+2日历每列的规律 n n +7 n+143.出示课件试一试:重阳节快要到了,为了弘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某市文化局决定在重阳节这天在该市文化广场举办一个千人书法大赛活动。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索规律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索规律教案-北师大版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经历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符号表示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验证探索的规律.过程与方法:2。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3.体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共同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小明是一个善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一天他发现家中月历上,数与数之间有一些奇妙的关系,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结合自己刚刚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进一步的探索,结果小小月历表上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知道小明有什么发现吗?说说看。

(电脑显示月历表)(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1)都是连续的自然数.(2)每一行中的数比上一行对应的数多7)小明都做了哪些方面的探索?问题:下图是2002年1月的月历在这个月历表中,十字框出5个数,问(1)日历图的套边方框中5个数之间有那些关系?这5个数的和与中间一个数有何关系?(2)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十字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 (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二、分析探索、问题解决: 1。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点评:上、下两数的和=左、右两数的和=中间数的两倍 五个数的和等于50,50=5×10,即是中间数的5倍。

(教师框出另一个十字框,学生通过计算回答,并用字母表示完成下表)1结论:不论那个月的月历都有 a a a a a a 57117=+++++-+- 2.独立思考,发现新知:在这个月历表中,正方形套边框出9个数,问:(1)月历图的套边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这个关系对其他方框成立吗? 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4)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 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 (畅所欲言,学生点评,得出结论)(对于(4)可视学生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认识,如:上下、左右、对角、全体、局部等,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每列上下两数之和、每行左右两数之和、对角两数之和都等于中间这个数的两倍.②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3817871671617=-++++=++-+-=-+++-=++++-三、知识理顺、得出结论:探索规律,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题目的条件(包括有规律的算式、图表、图形等信息),从简情况或特殊情况入手,进行归纳,大胆猜测探索,得出结论,再通过实例验证。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探究规律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探究规律

3.5 探索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为与创新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实际情境中探索并发现规律、能够利用字母表示规律。

难点利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法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代数式,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学生自己准备的日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2012年的日历学生:2012年某月的日历,长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打开准备好的日历,看看日历中的日期排列有什么规律?师生活动: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日历,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日历的准备情况,分小组讨论,让部分学生介绍手中的日历.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作如下总结:1月的日历,共31天,6行7列,日历是按星期排列,每行有7天,上下行也相差7天;2月份的日历,今年(2012年)二月29天,共5行7列,上下行也相差7天;5月份的日历,有7行7列…….二互动新授提出问题:给出日历图,提出问题:如图:(1)日历中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和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2)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3)这个关系对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4)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日历,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思考的结果与同伴交流.师生活动:提出问题:在以上的日历中,我们用1×3方框任意套日历,日历中被套住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所提的问题,鼓励形式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将发现的关系板书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这三个数之和是中间的3倍;(2)下面的数依次比上面的数大7;三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间的数;中间的数减7是最上面的数,加7是最下面的数;(3)任意两数之差都是7的倍数;(4)三个数的积都是偶数…….提出问题:在以上的日历中,我们用3×1方框任意套日历,日历中被套住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鼓励学生继续讨论,表扬学生发现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三个数的和一定是中间数的3倍,这三个数依次大1…….提出问题:在以上的日历中,我们用3×2方框任意套日历,日历中被套住的6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先肯定学生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鼓励形式继续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或学生自己总结:前竖行三个数相加+3=后竖行三个数相加得和;这6个数的平均数=(最大+最小)÷2;最大数减最小数=15…….在上面的基础上,师生互动完成逐步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串”师生活动:先由学生分组根据上面的分析,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随时解答学生遇到或提出的问题,学生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整理到练习本上,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学生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可以给出如下结论供学生参考:(1)9个数之和为90,90=9×10.将方框移到其它位置,仍然能发现这9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9倍;(2)如果用a表示中间的数,这9个数的和等于9a;(3)成立.因为这9个数可以表示为:a-8+a-7+a-6+a-1+a+a+1+a+6+a+7+a+8=9a,即这9个数之和为9a.此题还可以利用其它的表示方法.(4)①两条对角线上的各数之和也相等;②一条对角线端点上的两数之和等于另一条对角线端点上的两数之和;在4×4方框中,也有类似这样的规律;③在十字形区域中,五个数字之和等于中心数的5倍.三巩固拓展例1:如图是2012年某月份的日历.现用一矩形在日历中任意框出4个数,,请用一个等式表示a、b、c、d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行来看,每一行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1,即有b-a=d-c=1;从列来看,每一列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大7,即有c-a=d-b=7.解:观察月历上的数字可知:a+d=b+c或a+b=d+c-14.故关系式为a+d=b+c或a+b=d+c-14.例2:如图所示,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可得一条折痕(图中虚线),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的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得到3条折痕,如图(2)所示,连续对折三次后,可以得到7条折痕,那么对折四次可以得到15条折痕,如果对折n次,可以得到()条折痕.A.2n-1 B.2n-1 C.n2-n+1 D.n2-1师生活动:让学生先动手对折,发现折痕与对折的次数之间的关系,一边对折,一边记录,进行比较归纳:第1次对折,折痕为1;第2次对折,折痕为1+2;第3次对折,折痕为1+2+22;第n次对折,折痕为1+2+22+…+2n-1=2n-1.故选B.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师生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清楚地认识了日历中各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折纸活动,从中体会有关规律,寻找出完美的答案,探究出一般的结论;解答探求规律题的一般步骤:观察、比较、归纳、验证.五板书设计探索规律1.引例规律:2.例1:例2:3.小结:课后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小明在一本有一千页的书中,从第1页开始,逐页依顺序在第1页写1,第2页写2、3,第3页写3、4、5,…,依此规则,即第n页从n开始,写n个连续正整数.求他第一次写出数字1000是在第几页?()A.500 B.501 C.999 D.10002.某校九(1)班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开展的一次学党史知识手抄报活动中,一个由5人组成的小组里所有同学均相互传阅自己制作的手抄报,则该小组的同学共传阅()A.5次 B.15次 C.20次 D.25次3. 如下表,从左到右在每个小格子中都填入一个整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则第2011个格子中的数为()A.3 B.2 C.0 D.-14.填在下面各正方形中的四个数之间都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m的值是()A.38 B.52 C.66 D.74二、填空题5.一个自然数的立方,可以分裂成若干个连续奇数的和.例如:23,33和43分别可以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分裂”成2个、3个和4个连续奇数的和,即23=3+5;33=7+9+11;43=13+15+17+19;…;若63也按照此规律来进行“分裂”,则63“分裂”出的奇数中,最大的奇数是_________.6. 根据图中数字的规律,在最后一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字_______.7. 观察下列等式:1、32-12=4×2;2、42-22=4×3;3、52-32=4×4;4、()2-()2=()×();…则第4个等式为______,第n个等式为_______.(n是正整数)8. 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下表所示:那么第7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是__________天文单位.三、解答题9.有规律排列的一列数:2,4,6,8,10,12,…它的每一项用式子2n(n是正整数)来表示.有规律排列的一列数:1,-2,3,-4,5,-6,7,-8,…(1)它的每一项你认为可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2)它的第100个数是多少?(3)2006是不是这列数中的数?如果是,是第几个数?10.如下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小正方形再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再将其中的一个小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如此循环进行下去;(1)填表:(2)如果剪了100次,共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3)如果剪了n次,共剪出多少个小正方形?(4)观察图形,你还能得出什么规律?课时作业设计答案1.B2.D3.A4.D5.416.7387.观察几个式子可得①32-12=4×2可化为:(1+2)2-12=4×(1+1);②42-22=4×3可化为(2+2)2-22=4×(2+1);故第4个等式为62-42=4×5;第n个等式为(n+2)2-n2=4×(n+1).8.109.解:(1)它的每一项可用式子(-1)n+1n(n是正整数)来表示.(2)它的第100个数是-100.(3)2006不是这列数中的数,因为这列数中的偶数全是负数.当n为奇数时,表示为n.当n为偶数时,表示为-n.10.解:(1)结合图形,不难发现:在4的基础上,依次多3个.即剪n次,共有4+3(n-1)=3n+1.(2)根据图形,还可以发现: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上一次的一半,面积是上一次的正方形的面积的41. 如果剪了100次,共剪出3×100+1=301个小正方形; (3)如果剪了n 次,共剪出3n+1个小正方形;(4)观察图形,还能得出的规律是:剪了n 次,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原来的n 21,面积是原来的2)21(n.。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表达规律》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数学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和字母表示的规律等,通过这些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规律探索和归纳总结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

但学生在探索复杂规律时,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规律的探究兴趣不够浓厚,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复杂的数学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发现数学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思考,共同探索数学规律。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数字变化规律的图片、图形变化规律的例子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规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数字变化规律的图片和图形变化规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尝试归纳出规律。

《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整式及加减3. 5 探索与表达规律第 1 课时教学设计1、探索具体问题中蕴含的一般规律,经历收集数据一分析数据一总结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2、用字母表示及代数式运算解释具体问题中蕴含的一般规律或现象,体会借助代数式表达将问题“一般化”的优越性探索具体问题中蕴含的一般规律,借助字母表示及代数式运算解释具体问题中蕴含的一般规律或现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杨辉三角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情境1:“一物生来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 日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让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出我们需要的数据,其中还蕴涵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1)我们经常用到的日历中的数字之间都有哪些关系呢?◆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2)日历上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与方框正中间和数字有什么关系?(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提示:用a 表示方框中间的数,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日历中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1)相邻的两个数字后者比前者大1,下者总比上者大7;(2)一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是中间数的9倍;(3)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

十字形中的数字有何规律?你是如何验证的?规律: 十字形中五数之和=5×中间数“H”形中的数字有何规律?你是如何验证的?规律: “H”形中七数之和=7×中间数“M”形中的数字有何规律?你是如何验证的?规律: “M”形中七数之和=7×中间数三、应用新知用棋子按下列方式摆正方形: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第n 个正方形需要多少颗棋子?用棋子摆成以下图案,并填写表格:①填写下表:②摆第n个图案需要颗棋子.四、归纳小结1. 基本方法:2. 基本思想:探索规律不仅是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更主要的是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这种探索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了解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北师大七年级七年级数学----探索规律(1)

北师大七年级七年级数学----探索规律(1)

七年级数学----探索规律课题:第三章字母表示数探索规律(一)课型新授课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2、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6节——“探索规律”的第1课时。

从学习内容上说,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应用电脑水平有所提高,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想一想:下图是某月的月历,小组交流,有何发现?并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日历中的数字,找出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如一行中的前后两个数,一列中的上下两个数,左下右上和左上右下两个数各有什么关系?(2)假若把日历中的某一天设定为a,你能用a表示相邻的日期吗?(3)日历图的套色方框中的九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4)这个关系对其它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5)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6)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它关系吗?请用代数式表示。

教学目的:教学中用屏幕显示日历图中的套色方框,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串,然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师生共同经历探索数量关系二、做一做 餐桌摆法一(1)1张餐桌可坐6人,2张餐桌可坐 多少人?3张餐桌呢?餐桌摆法二变式问题:在桌数相同时,哪一种摆法容纳的人数更多?小组交流教学目的:让学生自由探究、相互交流,既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探索与表达规律(一)——图形变化类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3.3探索与表达规律(一)——图形变化类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探索与表达规律(一) ——图形变化类
·数学
1.(2022新课标)了解代数推理. 2.能用代数式表示并借助代数式运算验证所探索规律的一 般性,并对具体现象做出解释.
抽象能力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数学
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1)从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出发,观察各个数量的特点及相 互之间的变化规律; (2)由此及彼,合理联想,大胆猜想; (3)善于类比,从不同事物中发现其相似或相同点; (4)总结规律,作出结论,并验证结论正确与否; (5)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要善于变换思维方式,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以采用横着看、竖着看、斜对角看等方法,有时题目的问题
也是找规律的方向.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数学
2.(北师7上P96)观察如左图所示的日历图. (1)日历图中的数有什么规律? 横着看:每横行中相邻两数相差 1 ; 竖着看:每竖行中相邻两数相差 7 ; (2)日历图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 什么关系?
·数学
(1)框中的四个数的关系是 对角两数的和相等 ; (2)在图中任意画一个类似(1)中的框,设左上角的一个数为x, 那么其他三个数怎样表示?你能求出这四个数的和吗?
解:(2)其他三个数分别为x+2,x+8,x+10,四个数的和 为x+(x+2)+(x+8)+(x+10)=4x+20.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一)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一)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探索与表达规律(一)》教学教案执教人:汪晓勇学校:毕节金海湖新区文阁中学执教时间:2016年12月13日3.5探索与表达规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去括号、合并同内项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是自己养成大胆尝试,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自己从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法设计:沿着“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模式展开。

学法指导: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将以“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日历等。

课堂导学案:探究在你所设计的图形区域内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并能通过代数式证明你的结论。

我设计的图形是____________,图形区域包含___________个数字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活动四:用棋子摆成以下图案,并填写表格:①填写下表:图案编号(2)(3)(4)(5).....棋子个数11172329②摆第n个图案需要5+(n-1)×6 或6n-1颗棋子.规律的应用变式研究,拓展思维,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三小结1、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3.6探索规律2篇

北师大版数学七上3.6探索规律2篇

课题 3.6 探索规律课时安排 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数学活动是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过程;通过交流合作,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学会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索数量关系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小时侯我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今天我们不妨重拾童年趣事,利用手中的火柴棒搭建一些常见的图形,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规律:活动一:探索常见图形的规律,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三角形⑴填写下表:⑵照这样的规律搭建下去,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注意引导学生概括“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①寻找数量关系;②用代数式表示规律③验证规律。

★练习:四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五棱柱呢?十棱柱呢?n棱柱呢?活动二:探索具体情景下事物的规律问题1.若有两张长方形的桌子,把它们拼成一张大的长方形桌子,有几种拼法?问题2.若按图2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课后反馈3.6探索规律⑴一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

⑵按照上图方式继续排列桌子,完成下表:问题3.如果按图3的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⑴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呢?n张呢?⑵教室有40张这样的桌子,按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1张大桌子,则40张桌子可拼成8张大桌子,共可坐人。

⑶在⑵中,改成每8张桌子拼成1张大桌子,则共可坐人。

活动三:探索图表的规律下面是2000年八月份的日历:⑴日历中的绿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⑵这个关系对其它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⑶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⑷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5 探索与表达规律 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 优质课教案_5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5 探索与表达规律 探索数字与图形规律》 优质课教案_5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 探索与表达规律(1)数学教学案【课 题】3.5探索规律(1) 【总课时】2课时 【备课时间】2016.12. 一.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问题情境,学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法则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能力目标: 建立符号感,能有条理地、清晰地用代数式运算解释具体问题中蕴含的一般规律或现象. 与求知欲.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 从实际情境中探索并发现规律、能够利用代数式表示规律.教学难点 : 寻找不同规律,感受规律的多样性,并验证所得规律. 三. 温故知新:1、假期快到了,有的同学要乘火车回家,发现这条火车路线上共有7个站,且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都不相同,(1)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2)有多少种不同的车票?3、小明过生日时有10个朋友参加,那这块蛋糕小明至少要切几刀才够他们分享的? 四. 预习检测:1.三个连续整数中,n 是中间的一个,则其它的两数可以表示为其和为_________。

2.找规律填空: 1,4,9,16,25 ,______ ,______ … … 第n 个数可以表示为_________ 。

4、如图,图1中有__个角,图2中有__个角,图3中有__个角,以此类推,若一个顶点出有n条射线,共有__个角。

五. 新知突破模块1:凭你的经验,完成下图2015年1月份的日历表。

日历中的横行、竖列、斜向之间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一:请找出同一直线上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设中间数为a)1. 横行三个相邻的日期数的关系:(后者比前者____)能用字母表示吗?规律一:2.竖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的关系:(下者比上者___)能用字母表示吗? 规律二:3.左上右下对角线上相邻的日期数的关系:(右下者比左上者___)能用字母表示吗? 规律三:4.右上左下对角线上相邻的日期数的关系。

(左下者比右上者___)能用字母表示吗?规律四:探究活动二:同一直线上无论位置怎样的相邻三个数, 首尾两数之和= ×规律五:无论位置怎样的相邻三个数,中间的数是其余两个数的 。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索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4.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些有趣的规律。
3.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日历、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引导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并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探索这些规律呢?”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
4.布置课后作业:分层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探索规律的方法和数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完成课本第3.5节的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检验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及时反馈,针对性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课堂小结,巩固拓展: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
2.教师以等差数列为例,示范探索规律的过程:首先观察数列的特点,然后归纳出通项公式,最后运用类比方法推广到其他数列。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101中学 第三章《探索规律(一)》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北京101中学 第三章《探索规律(一)》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

第三章《探索规律(一)》教案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6节——“探索规律”的第1课时。

从学习内容上说,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应用电脑水平有所提高,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以上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习。

数学七年级北师大版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课题:探索规律(教案)

数学七年级北师大版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课题:探索规律(教案)
-数列规律的表达: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如代数式,准确表达数列的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列规律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如计算数列的第n项、数列的和等。
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数列2, 5, 8, 11, 14...,学生需要能发现这是一个等差数列,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3。
-学生应学会用代数式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an = a1 + (n - 1)d,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n是项数。
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我感觉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计划这样做:
1.使用更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和图表,来直观展示数列的规律。
2.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列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构成的。它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数列在计算物体下落距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数学七年级北师大版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课题:探索规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七年级北师大版上册第三章第五节“探索与表达规律”,课题为“探索规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梳理数的规律:通过观察数列,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列中的规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索与表达规律》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达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并能够用语言、字母、图形等表达出来。

3.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探索规律的方法和步骤。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规律的方法、步骤以及规律的表达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6.探索规律(一)一、学生起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6节——“探索规律”的第1课时。

从学习内容上说,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

从学生学情来讲,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现代教学手段不论是在城市中学还是在农村中学都进入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学生应用电脑水平有所提高,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与以往相比也均有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

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以上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的教学过程:首先特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游戏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提供一个有趣的背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生活中日历的观察与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本章学习过的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代数式的值等知识去探索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去验证规律;最后在巩固练习和评价小结的基础上结束本课的学习。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由学生充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对规律的探索和验证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用语言、符号、字母表示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经历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游戏激趣、引入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变式训练、联系拓广——知识渗透、开阔思维——独立作业、巩固提高——归纳小结、评价升华”。

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走近游乐园——游戏激趣、引入课题内容:提供能够吸引学生、且富有相应数学内涵的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从事探索性活动。

如:请同学们伸出左手,一起做下面的游戏:从大拇指开始,像图中显示的这只手那样依次数数字1、2、3、4、5、……,请问数字20落在哪个手指上?可先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可针对学生在数数字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给出适当提示:如果大家觉得数字大不好数,过程太长,而且数也比较费时,那么请你想办法找一找有没有一种既简便又准确的方法。

当学生说出数字20刚好落在无名指上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继而追问:你们能很快地说出数字200落在哪个手指上吗?2000呢?鼓励学生采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进行思考、讨论。

最终引导他们概括规律,并说 出理由。

如,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得到的下表,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大拇指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12 3 4 5 9 8 7 6 1 … 1 1 2 3 4 56 7 8 910 11 12 1317 16 15 14……学生:除了第一排5个数字以外,其他的可先按从右到左、再从左至右的顺序,每8个数一组,故我们只需把要数的数字减去5,再除以8,将得到的余数从无名指开始先向左数、再向右数就可以知道落在什么地方了,比如:数字200,先计算(200-5)÷8=24……3,所以,我只需从无名指开始向左数3就可以了,数到3时刚好落在食指上,即200落在食指上。

采取类似的办法:(2000-5)÷8=249……3,所以数字2000也落在食指上。

目的: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本节课作好情感、方法和思维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效果:当要学生数数字200、2000时,学生一定会觉得麻烦,必然会把学生置于一种急于探究的氛围之中。

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去数数了,而是想办法解决这一矛盾。

教师再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这样做既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找规律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新方法。

老师再强调“生活中常常遇到探索规律的问题。

在节本课中我们一起来重点探讨日历中的规律”时,学生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教师同时板书课题“6.探索规律(1)”。

教学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迈入探究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内容:探索教材中的问题: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教师可先放开,让学生自己发现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探索其中的规律,再让学生讨论套色方框中九个数,并投影下列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1)观察日历中的数字,找出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如一行中的前后两个数,一列中的上下两个数,左下右上和左上右下两个数各有什么关系?(2)假若把日历中的某一天设定为a,你能用a表示相邻的日期吗?(3)日历图的套色方框中的九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4)这个关系对其它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5)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6)你还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它关系吗?请用代数式表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思考态度,对他们的所有合理猜测给予鼓励,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同时,对学生在解释过程中使用的数学表达式的准确性、规范性提出必要的要求。

目的:教学中用屏幕显示日历图中的套色方框,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串,然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师生共同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计算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其符号感;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发展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有不同设法,分别尝试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探讨、归纳来总结规律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

效果:本环节一开始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了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的目的。

再者,由于给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时间较为充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又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串,达到了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计算验证规律的过程的目的。

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有机滲透了辩证思想。

另外,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说是效果非常好。

第三环节跨入演练场——变式训练、联系拓广内容:继续求解上述日历中的规律问题。

在肯定上述探索过程、结果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以必要的思考空间:在日历中,若从其它区域上考察,你还能发现哪些规律?如果我们不限于日历,还可以扩大范围,比如在一个10×10的方框中框出9个数,(大屏幕投影下表)请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 16[17 18 19 20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70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目的:通过对日历中其他区域的探索,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用列代数式等不同的表示规律的方法,再次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二是让学生自由探究、相互交流,既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留下探究的课题,目的是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欲望。

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探究、纷纷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归纳和验证等步骤就得出了多种规律来,如学生得出了“十”字型、“H”型、“W”型等多种情形下的不同的规律,得出了各种结论,还用所学的知识验证了这些规律。

(注意:若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时不能得出结论,教师可适当出示上面的图形以开拓学生视野,给学生铺路搭桥,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形来探索规律,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

)第四环节 二进探究园——知识渗透、开阔思维内容:师生共同活动,完成教材第124页随堂练习题——折纸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此时,应适时要求学生展示思考过程和结果,发展其运用数学符号表达的技能。

目的:借助前面所学探索规律的方法让学生寻找折痕的条数,并让学生叙述寻找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和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探索规律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这既是对探索规律过程的再次体验,也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再培养。

效果: 由于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留心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困惑。

提出了“一边对折,一边记录、一边比较和归纳折痕的条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课堂上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课堂气氛因此显得格外活跃,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学习效果好。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在同学们折叠有困难时可动手操作或用课件演示折叠过程,二是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要在黑板上板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归纳,寻找折痕条数的方法。

第五环节 再进演练场——独立作业,巩固提高内容:解决教材第125页问题解决第1题和第2题。

完成一些进一步的问题,如: 瑞士中学教师巴尔末成功地从光谱数据59,1216,2125,3236,……中得到巴尔末公式,从而打开了光谱奥妙的大门,按照这种规律写出的第七个数据是( )。

A 、7781 B 、7081 C 、7764 D 、7064 目的:本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