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论文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时空演变及预测分析》范文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时空演变及预测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d438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b.png)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时空演变及预测分析》篇一一、引言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是典型的荒漠化地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时空演变1. 历史演变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毛乌素沙地的土地逐渐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风蚀作用加剧,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荒漠化问题更加严重。
2. 空间分布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沙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和湖泊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也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三、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预测分析1. 影响因素分析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对荒漠化具有重要影响。
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预测模型构建为了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需要构建合适的预测模型。
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结合历史数据和影响因素,建立荒漠化预测模型。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
3. 预测结果分析根据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面积和程度将继续扩大和加剧。
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问题。
四、防治措施建议针对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问题,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建议:1.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5b64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0.png)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提出了增加植被覆盖、水土保持等措施,并建议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治理工作。
未来展望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治理工作,逐步改善荒漠化土地的生态环境,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启示,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关键词】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探讨、技术手段、政策措施、未来展望、研究总结、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球大约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损失。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亟待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与措施。
在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已经影响到农田和牧场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的严峻形势,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促进荒漠化土地的整治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技术手段应用,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建议,旨在为提高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6e8f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6.png)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基于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
在荒漠化土地现状分析中,发现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通过分析荒漠土地的原因,发现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在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对比中,对比了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技术,并探讨了各技术的优缺点。
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对策方面,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等措施。
最后通过荒漠化土地治理效果评估,评估了各种治理措施的效果。
通过本文研究,总结了现状及对策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土地、沙漠化、治理、现状、原因、技术对比、对策、效果评估、成果、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荒漠化土地治理是一项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长期以来,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等因素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荒漠化土地的扩张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还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对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以逐步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荒漠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的指导下,我们将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技术和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及原因,探讨不同的治理技术,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方案。
通过研究,旨在为有效治理荒漠化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的恢复和改善。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论文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af4656e83d049649a6658d5.png)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论文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论文1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原因。
1. 1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影响。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本质不同,但其危害确是大同小异。
土地荒漠化地区的农业损失相交于水土流失地区会显得相当严重。
在荒漠化地区播种,极易受到大风影响,幼苗常被风沙掩盖,影响光合作用,更甚者得不到正常生长;荒漠化也易使草场草地退化,牧民们的正常收入会得到严重影响。
而水土流失的同时,也会使得农作物的水分流失,土壤的物理性质遭到损坏,农作物得不到应得的营养补寄,产量减少,会造成食物短缺。
虽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现象不同,但两者都是会造成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给地区经济,人们健康,以及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阻碍,影响当地的发展。
1. 2 原因。
导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点。
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其气候,地貌,植被以及土壤本身性质等等,都是客观的存在。
我国分布着大量黄土,这些黄土缺少植被保护常常容易被侵蚀,加上我国绝大地区都是季风气候,夏季雨量较集中,常易导致水土流失。
而人为的破坏和不合理的,缺乏科学性的移动地表土壤,过度放牧等等常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2 水土保持的措施分析。
2. 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的措施,主要还是在改变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等工程方面,可根据地理位置以及作用不同,来分坡面治理工程(如梯田、坡面蓄水工程,山坡截流沟等)、沟道治理工程(如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以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中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1)山坡防护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有利于改变小地形,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可将雨水或融雪水就地拦截,使其深入农田、草地、林地等,防止形成面径流,又可增加农作物和林草的土壤水分。
另外,也可将未能拦截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池或者蓄水工程待用。
( 2)山沟治理工程。
土地沙漠化论文
![土地沙漠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8a60e6b8f67c1cfad6b875.png)
土地沙漠化探索历城区柳埠镇中心小学田秀华指导教师:张厚霞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简单地说土地沙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大家一定想知道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吧!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下面我就以中国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土地沙漠的一系列情况:中国土地沙漠化个别部分地区的情况根据对中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中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
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
我之所以给大家说这些是为了告诉大家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论文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912a8d561252d381eb6e65.png)
西部土地荒漠化探究论文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
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
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
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
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
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
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
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97a27fa98271fe910ef9b0.png)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土地沙漠化危害治理论文
![土地沙漠化危害治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f5adf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b.png)
土地沙漠化危害治理论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愈发严重。
土地沙漠化是指土地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而出现质地和结构破坏,导致土地变成荒漠或半荒漠状态,丧失原有的林木和各种生态系统价值,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土地沙漠化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了荒漠化区域的大面积失水。
大量的水分被蒸发和渗透到了地下,导致沙漠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
这种状况极易引发土壤盐渍化和碱化,加重了荒漠化的过程,给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人类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沙漠化的地区因为植被的退化,表土保持力大幅下降,而极端的风沙天气常年不断,沙尘暴落地后覆盖在地表和农田,导致种植的作物死亡,泥沙淤积,进一步破坏土地适宜种植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另外,由于荒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陆地面积也在逐年缩小,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率加剧,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
土地沙漠化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政策的领导。
中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推广节水耕作技术,加强对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防御等。
在法律制度方面,建立健全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法律法规,严格的管控政策和科学技术支持有助于彻底解决土地沙漠化问题。
治理荒漠化的方法需要注重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这需要充分发挥人类、自然和科技的优势,协调推进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创新管理,建设以农业、土地、林业、畜牧业、水利等综合性工种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它还需要调整土地结构和种植模式,加强土地管理,推广科技和先进技术,推动荒漠化问题彻底解决。
总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危害极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和管理,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生活条件。
我们每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优化耕作方式,节约用水,全面推广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为保护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水利建设的角度思考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论文
![从水利建设的角度思考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e4972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3.png)
从水利建设的角度思考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论文第1篇:从水利建设的角度思考土地沙漠化的治理论文1前言赤峰是京津、辽沈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赤峰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不仅关系赤峰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更对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赤峰市还有近186.67万hm2荒漠化土地需要治理,受立地条件限制和资金短缺的影响,治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通过加强水利建设改善土地沙化的问题有其现实的可能*。
2土地沙化对水利的影响2.1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赤峰市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一7℃,最多风向大部分乡镇为西北风,局部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在2—3m/s。
受土地沙化的影响,大量的风沙随风进入水源地,导致区域内河床增高,很多水利工程出现不同程度的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缩短期使用寿命。
严重的,水库甚至因淤积而报废,不但影响农业用水,同样影响到工业用水。
2.2土壤水吸收的影响土壤表层沙化覆盖加厚,将增多土质毛细管孔隙数量,一定程度上增强土壤的透水*能,土壤含水量锐减。
虽沙表面蒸发不大,减少了大然水的消耗。
但是由于风旱同期,首先沙土高温蒸发降水,又减弱厂降水的有效利用,加重厂旱情。
2.3水土保持的影响春季在大风作用下,疏松而裸露的地表土极易遭受风蚀。
由于耕作层的日益变薄,土壤出现粗粒化,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丧失,致使地力减退,影响粮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强化思考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彝良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的特点,根据彝良县在五小水利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建后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关于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山区;五小水利;水利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水利工程彝良县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在彝良县不可能建立太多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而彝良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水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66587f5901020206409c07.png)
论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_生命环境论文生命环境论文近年来,土地沙漠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水的减少、作物产量下降、土壤侵蚀以及过度土地利用等引起的土地退化现象。
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6万k2的速度增加。
土地沙漠化正影响着世界上36亿h2的土地(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
每年消失的土地可生产2000万t的粮食,威胁着大约100个国家的10亿多人的生活;每年由于土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420亿美元之多。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防治策略,以提供大家参考。
1 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成因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
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
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纳于人为原因:(1)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更耕种。
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地区是世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地域之一,从而发展成世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壤本来甚为肥沃,不过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2)干地(定义为降水量低且降水通常由雨量小、不稳定、时间短、强度大的风暴造成的那些地区)覆盖了全球40%的陆地面积,供养着世界上1/5的人口。
这些干地的沙漠化是由于植被和可利用的水减少、作物产量下降以及土壤侵蚀引起的土地退化,它起因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增加或者政治、经济压力(例如,需要经济作物来增加外汇)造成的过度土地利用,通常由自然发生的干旱启动或加剧。
目前,沙漠化的速率是每年6万平方千米或每年0.1%的总干地面积。
这对于70%的干地(全球陆地面积的25%)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土地沙漠化的危害2.1 土地退化严重,农牧业减产(1)土地沙漠化造成的草场退化使得草场载畜量下降,畜产品产量和质量随之降低。
试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的论文_0
![试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的论文_0](https://img.taocdn.com/s3/m/c58fc7fb360cba1aa911da28.png)
试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论文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主要成因气候因素[2]。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
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亿美元,旱作农业亿美元,草原亿美元。
数据显示: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
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
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
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
黑龙江省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论文
![黑龙江省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0aeedb26fff705cc170a37.png)
浅谈黑龙江省荒漠化及其防治措施【摘要】本文论述了黑龙江省荒漠化现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荒漠化;危害;防治措施土地沙化已成为全球性灾难,是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我国是世界上沙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总面积130.8万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其中沙漠、荒漠占45.3%,沙漠化土(沙地)占11.2%,戈壁占43.5%,沙漠化相当严重。
我省沙化土地面积378571.4hm2,沙土耕地432993.1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6%,分布较为集中,给该区的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所以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利用是摆在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1.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状况黑龙江省沙区处于我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东端,主要集中于我省西南半干旱地区,分布在嫩江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统称嫩江沙地。
地理位置:东经122°10′~125°10′,北纬43°30′~48°30′。
沿嫩江干流两侧宽242km,长400km的范围内,形成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区。
表1 沙地面积分布情况表沙区范围内杜蒙、泰来、龙江、齐市郊、富裕、甘南、肇源、大庆及讷河九个县(市、区)、105个乡(镇、场)。
其中杜蒙为完整沙区县,其余八县(市)是部分沙区县(市)。
在274.7万hm2,沙区总面积中,有沙漠化土地面积37.8万hm2。
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是杜蒙县,面积16.5万hm2。
最小的是甘南县,面积仅0.3万hm2。
各县(市)沙地分布情况见表1。
2.沙漠化原因2.1森林遭受破坏伐木开荒,种植农作物;雨水冲刷裸地,出现沟壑,导致水灾;在干旱时期,风把干燥表土吹走,造成山地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这就是沙漠化的开始,也是破坏森林造成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2.2土壤盐渍化导致田原荒废没有排水设施的农田经过灌溉或水淹之后,盐分上升到地面,出现大面积的盐碱地。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几百万公顷,可耕地因盐渍化、治泽化而变成荒漠。
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3b17656bec0975f565e26f.png)
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摘要区域尺度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P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区域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和P含量,但是叶片N/P无显著差异,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含量N/P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N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P含量,灌木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磷比,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研究区植物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和N/P含量差异显著.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但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含量以及N/P 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生态化学计量学;叶片;生活型;养分氮和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资源,在植物体内存在功能上的联系[1,2].因此研究氮磷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2~4].植物体内的氮磷含量和氮磷化学计量比不仅受到植物生长环境中土壤氮磷养分可供给性的影响,而且土壤其它养分的可供给性、环境水热条件、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植物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低估[5~7].近年来,全球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得到了普遍重视.Reich等[8]借助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分析了全球452个样点1 280种植物叶片的氮磷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已经开展了许多全国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5,9,10].尽管这些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叶片氮磷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全面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关系的化学计量比格局和元素相互作用与制约的规律.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包括中国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和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11,12].这些区域在地域上较大的跨度使其生态系统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揭示这些变异性对于探讨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分布在我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214种植物为对象,探讨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典型区域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1研究区概况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主要包括位于中国西北典型干旱荒漠区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高原,位于北方中东部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这些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一般降水量不多,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北方中东部至西北区域由多到少,又由少到略有增多.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年平均降水量略多,接近500 mm;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区和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准噶尔盆地年降水量有所增加,约100~25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变化一般在-4~16℃之间,分布趋势从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气温逐渐升高,至准噶尔盆地气温又逐渐降低.由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气候干燥、地表物质疏松,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形成风沙天气.这些区域风沙日一般在20~100 d左右,其中沙尘暴天气多达35~60 d,浮尘超过100 d.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成土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低山和丘陵大部分由古生代的火成岩、变质岩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组成,地面普遍覆盖着一层厚度不大的粗屑的风化残积物或残积-坡积物;盆地则多堆积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物质,其成因有冰积、洪积、洪积-冲积、冲积、湖积和风积等,黄土仅见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部分地区.由于母质较粗,使得在其上发育的荒漠土壤往往性状不很稳定、层次分化弱,并且多表现为薄屡性和粗骨性.与其他地区相比,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物种相对贫乏.分布于西北荒漠区域的种子植物总数仅1 000余种.准噶尔盆地在20万km2的面积上才500种左右,塔里木盆地(50万km2)不到200种.尽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不高,但却含有大量古老残遗种类.分布于这里的植物很多是第三纪,甚至是白垩纪的残遗种类———古地中海干热植物的后裔.并且由于生态条件的极端严酷性,这里发育了一大批本地特有属和特有种.著名的特有属有四合木属(Tetraena)、绵刺属(Potaninia)、革苞菊属(Tugarinowia)、百花蒿属(Stilpnolepis)和连蕊芥属(Synstemon)等.1.2研究方法1.2.1数据来源本研究中的植物叶片N、P含量数据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从野外直接采样测定的数据;二是来源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专著中的数据.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植物叶片氮磷数据主要是通过野外采样获得的,共计137种植物.其他区域的植物叶片氮磷数据主要来源于Han等[13]和侯学煜[14]给出的部分数据,共计77种.总计获得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214种植物叶片氮磷数据,其中准噶尔盆地28种,塔里木盆地14种,阿拉善高原16种、毛乌素沙地56种、科尔沁沙地57种、浑善达克沙地43种.研究中所需要的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温度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各研究区域代表旗县气象站.每个研究区域选择5~8个气象站,收集各气象站30 a(1970~2000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数据,然后分别对各研究区域内所有气象站的相应气象要素进行算术平均,以平均值代表该研究区域内的气候状况.1.2.2野外采样及分析在各研究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植物群落,选择植物群落内的优势植物进行调查.对于野外选定的植物种,选择8~10株生长良好、没有遮阴的个体作为取样植株,选取样株时尽量选择大小一致的植株.在选定的每株植物采集15~20片完全伸展、没有病虫害的成熟叶片.带回室内以后,将叶片放入60℃烘箱内烘干48 h.随后将烘干的叶片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测定粉碎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叶片N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叶片P含量采用高氯酸、硫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1.3数据分析首先对每个研究区域中同种植物的叶片N、P含量的测定值计算平均值,然后分析不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以及N/P的分布范围和变异特征;并且将所有植物种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分类,同时将草本植物分为禾本科植物以及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两种类型,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以及N/P的分布范围和变异特征.其中乔木植物21种,灌木植物56种,禾本科草本植物31种,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6种;最后分析所有植物叶片N、P含量和N/P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6.0 forWindows,Chicago,USA)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了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首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然后进行ANOVA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数据的正态分布采用One Sample Kolmogorov-Smirnov进行检验.2结果与分析2.1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布特征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分布的偏度值<1,但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而叶片P含量和N/P的偏度值均大于1,呈偏态分布,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p<0.05).可以看出,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存在很大的变异性.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的变化范围为6.8~52.1 mg/g,平均值为(24.45±8.1)mg/g,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7倍以上.植物叶片P含量的分布区间为0.13~7.5mg/g,平均值为(1.74±0.88)mg/g.植物叶片N/P的分布区间为4.6~52.4,平均值为15.8±7.5.2.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比较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乔木、灌木、禾本科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禾本科植物和乔木植物的叶片平均氮含量分别为(17.4±4.6)mg/g和(20.5±6.5)mg/g,显著小于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的叶片N含量(p<0.05).对于植物的叶片P含量,只有非禾本科植物的P含量显著偏高(p<0.01),平均值为(2.07±1.03)mg/g,其他生活型植物之间叶片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灌木植物相比,禾本科植物、乔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小的叶片N/P,其平均值分别为12.3±8.9、13.7±4.5和14.2±6.9.2.3不同研究区域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磷比的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植物叶片平均N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叶片平均磷含量和N/P在不同研究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植物其叶片P含量平均值相对较高,分别为(1.9±0.99)和(2.07±0.65)mg/g,而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的植物其叶片P含量平均值相对较小,分别为(1.37±0.48)、(1.41±1.74)和(1.46±0.61)mg/g.相反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的植物叶片N/P显著小于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植物叶片N/P.由此可知,相对于分布在半干旱区沙地的植物,分布在干旱区(年降水量<250 mm)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较低的叶片P含量和较高的叶片N/P.2.4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P含量与各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5,p=0.019),而叶片N/P 与多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93,p=0.016),也就是说随着降水量增加,叶片P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叶片N/P呈下降趋势.但是叶片N含量与多年降水的相关性较弱(r=-0.693,p=0.127).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各研究区多年平均温度和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没有明确相关性3讨论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与其他相关研究区的植物叶片氮磷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研究中植物叶片氮含量(p<0.001),说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含量,这一结论证实了干旱荒漠环境植物叶片平均N含量相对较高的假说[15].尽管如此,但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氮含量平均值仍然明显小于Skujins[16]报道的干旱荒漠区植物叶片N含量平均值(>30 mg/g).这在其他的研究报道也得到证实,Killingbeck等[17]通过研究不同干旱荒漠区域78种植物叶片N 含量发现,叶片N含量的平均值为22.0 mg/g,<30 mg/g.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P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与Elser等[18]基于全球398种植物的测定结果接近,但是明显大于Han等[13]、任书杰等[9]和Reich等[8]的分别基于中国753种植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和全球1 251种植物的研究结果.由于中国土壤磷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被认为是基于中国区域或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物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的形成原因[13].但是研究报道指出中国土壤磷含量变异幅度较大,从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呈增加趋势[19],说明在中国区域内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磷含量,这可能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P含量明显大于Han等[13]和任书杰等[9]研究结果的主要原因.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平均值与Han等[13]、任书杰等[9]和Reich等[8]报道的结果基本相近,但是显著小于Elser等[18]基于全球298种植物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N含量较高造成的.植物的N/P是反映环境中养分制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当N/P<14时,群落水平上的植物生长主要受N 限制;而N/P>16时,植物生长主要受P限制[20].本研究214种植物中,有87种植物的叶片N/P>16,但是有99种植物的叶片N/P<14.根据这一结果,很难就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受N或P限制做出判断,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区叶片P含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本研究中虽然不同研究区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含量差异显著,造成叶片N/P在不同研究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而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养分限制不同.但是,影响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的因素是复杂和综合的,不同群落的养分限制性大小受众多因素所控制,并且植物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使氮磷化学计量比更加复杂.相关分析显示,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目前,较低的N/P指示植物生长主要受氮素限制已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对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N/P究竟能否反映植被生产力受到磷素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有些研究认为高的N/P意味着植被生产力主要受磷素限制[21],而有些研究认为受到磷和氮的共同限制[22].由此可见,通过植物N/P评价植物生产具体受到哪种养分的限制尚需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进行判断.不同生活型或分类群植物在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植物生活史、形态、生理等多个方面.许多研究发现,不同功能群或分类群植物叶片的某些性状存在显著差异[23~26],这种差异通常被解释为植物遗传特性或适应环境的结果.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乔木、灌木、禾本科植物以及非禾本科植物等生活型之间的叶片N、P含量N/P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同,所表现出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较大.Wright等[27]报道,草本植物与灌木和乔木植物比较,单位质量叶氮含量较高.但是在本研究中,非禾本科植物叶N含量与灌木植物叶片N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乔木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N含量.Aerts[15]也证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小的叶片N含量和P含量,并且本研究中只有非禾本科植物的P含量显著较高(p<0.001),其他生活型植物叶片P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资源利用对策随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不同存在较大变异.尽管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的变异通常被解释为植物遗传特性或适应环境的结果,但是叶片的N、P含量以及N/P在大尺度尤其是全球尺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Reich等[8]分析了已发表文献中全球452个样点1 280种植物叶片的N,P及N/P分布与纬度和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平均温度降低,叶片N,P含量显著增加,而N/P显著降低;Han等[13]对我国753种陆生植物的研究表明,叶片N、P含量随着温度降低而显著增加,但N/P与温度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郑淑霞等[10]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126个植物样品的叶片N、P含量与温度和降雨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而N/P 比值随着温度和降雨量的减少而明显增加.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含量以及N/P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p>0.05),这与上述的研究报道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尺度,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空间尺度变化较小引起的.另外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用多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值来反映每个研究区域的温度状况,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研究区内的温度变异.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含量以及N/P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19)和负相关(r=-0.893,p=0.016)关系.说明在北方沙漠化地区,由于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因素,因此植物可能通过调控对养分的利用对策以适应水分的制约.4结论(1)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种植物叶片N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叶片P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叶片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和P含量,但叶片N/P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即保持相对稳定.(2)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含量N/P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当较高的叶片P含量;灌木植物叶片N/P相对偏高,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3)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4)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叶片P含量随着降水量增多呈增加趋势,叶片N/P呈下降趋势.但叶片N含量随降水增多无趋势性变化.参考文献:[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生态学报,2008,28(8):3937-3947.[2]Niklas K J.Plant allometry,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stoichiometry,and interspecific trends in annual growth rates[J].Ann Bot,2006,97(2):155-163.[3]He J S,Fang J Y,Wang Z H,et al.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of China[J].Oecologia,2006,149(1):115-122.[4]Hedin L O.Global organiza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nutrientinteractions[J].Proc Natl Acad Sci,2004,101:10849-10850.[5]He J S,Wang L,Flynn D F B,et al.Leaf nitrogen:phosphorus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J].Oecologia,2008,155(2):301-310.[6]Aragao D V,Fortini L B,Mulkey S,et al.Correlation but nocausation between leaf nitrogen and maximum assimilation:Therole of drought and reproduction in gas exchange in an understorytropical plant Miconia ciliata(Melastomataceae)[J].Am JBot,2005,92(3):456-461.[7]Coste S,Roggy J C,Imbert P,et al.Leaf photosynthetic traits of14 tropical rain forest species in relation to leaf nitrogenconcentration and shade tolerance[J].Tree Physiol,2005,25(9):1127-1137.[8]Reich P B,Oleksyn J.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J].Proc Natl Acad Sci,2004,101(30):11001-11006.[9]任书杰,于贵瑞,陶波,等.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12):2665-2673.[10]郑淑霞,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8):965-973.[11]Wang T.Progress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of China[J].J Geogr Sci,2004,14(4):387-400.[12]董光荣,靳鹤龄.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J].第四纪研究,1998,2:136-144.. .。
我对土地荒漠化的观察和思考
![我对土地荒漠化的观察和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2669a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a.png)
我对土地荒漠化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
近些年,我经常有机会去中国西北部的边远地区。
在不断地车游中,我看到了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情况。
开阔的黄土地上,曾经茂密的草原已经基本消失,只剩下零星的灌木和枯黄的草丛。
风吹起的黄沙弥漫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这不是天然形成的灾害,而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多年来,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让这片地方的植被遭受不小破坏。
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块土地的能力支撑植物生长日益减弱。
严重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生态破坏,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很大打击。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改变方式。
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有效的监管;大力推行篮柳林、柳柏林等抗旱植被的人工造林;传播的理念,采取节约有效的灌溉方法;发展可持续的放牧业模式,限制过度放牧。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遏制和扭转土地荒漠化的趋势,恢复珍贵的生态资源。
我们每个公民也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
通过这些观察和思考,我更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申论热点:防治土地荒漠化600字
![申论热点:防治土地荒漠化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9a8240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66.png)
申论热点:防治土地荒漠化600字
防治土地荒漠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气候变化、土壤侵蚀和人类的不当利用。
要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我们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实施植被保护和恢复政策,加强对沙漠和荒漠化地区的管理,积极推行植树造林、人工植被种植、防护林修建以及草原复植等活动,有效的减少土地的荒漠化。
二是加强土壤改良,解决土地沙漠化的问题。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施肥、补偿原生土壤、缓慢施水、引入外来动植物种等方法来使土壤恢复更好的肥力,从而减少土地荒漠化现象。
三是强化灾害应急管理,针对干旱、旱涝、风沙等灾害,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如建立灾害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防止灾害的发生,以及阻止土地荒漠化的发展。
四是开展水土保持教育,普及水土保持的知识,增强人们的环境责任感和保护意识,使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有更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势头。
以上是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所能采取的一些措施,但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共同为保护环境、减缓土地荒漠化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努力。
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
![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1c03d784254b35eefd341d.png)
小组成员:张月20093349宋颖20093350李智会20093359钟昀20093371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李智会钟昀资料整理:宋颖张月PPT制作:宋颖李智会报告:张月钟昀演讲:李智会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控制教师:唐永金班级:农学 09组员:宋颖李智会钟昀张月2011年12月5日我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成因现况危害防治【摘要】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
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正文】一.沙漠化的定义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亚湿润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①“沙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②“沙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沙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③“沙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沙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我国《防沙治沙法》中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现状1.沙漠化的成因(1)气候变化异常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2faab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6.png)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然而,该地区长期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这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进行研究,对于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现状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方面。
其中,沙漠化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此外,荒漠化还导致了气候变化异常,加剧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三、荒漠化治理的必要性荒漠化治理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治理荒漠化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当地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荒漠化治理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通过荒漠化治理,还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荒漠化治理措施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防止土地沙漠化。
同时,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草地改良:对退化的草地进行改良,提高草地产草量,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合理利用草地资源,防止过度放牧。
3. 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植树种草等措施,保持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化治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5. 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荒漠化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研发推广适合内蒙古地区的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五、结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地改良、水土保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减缓荒漠化的进程,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荒漠化论文
![土地荒漠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30218db9d528ea81c77980.png)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摘要: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灾难,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当属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
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开展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防治执行政策;内蒙古;一、什么是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①由荒漠化的定义可知,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人类没有加之以保护,反而进行过度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
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第一,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这种荒漠化现象主要存在于我国内蒙古等地区。
第二,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f663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8.png)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文献1 作者:张三 出版年份:2010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理技术
研究和推广适合荒漠化地区的治理技术,如节水灌溉技 术、耐旱作物品种选育等。
生态经济
探索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经济 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04
国内外土地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库布齐沙漠治理
总结词:库布齐沙漠治理是中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一个 成功案例。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社会 联动等多方面的努力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 研究。首先,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实地 调查获取荒漠化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数据,分 析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数据分析方法 ,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估和优化,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 防治方法。
国内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尽管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是 荒漠化问题仍然存在,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展荒漠化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和保护生态环境 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探讨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 其防治方法,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政策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国际合作:撒哈拉沙 漠治理涉及多个国家和 地区,国际合作是其中 的重要方面。各国共同 制定治理计划和政策, 交流经验和信息,共同 推进沙漠治理。
2. 科技创新:在沙漠治 理中,科技创新发挥了 重要作用。各国科研机 构和企业开展合作,研 发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种 植技术、水资源利用技 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有力 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荒漠化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姓名:王晓莉班级:土管10.2 学号:20105826
【摘要】通过对前人研究土地荒漠化类型划分成果的学习消化并结合自己多年对土地荒漠化研究,提出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划分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以主导营力和表现形式为划分指标,不但将全国划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化学作用和人为直接作用等 4个类型,而且从不同类型中再细分出侵蚀劣地,侵蚀裸岩、裸土,堆积沙砾地,土壤劣化;风蚀劣地 ,风积半流动沙丘,风蚀裸地,土壤粗化、贫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碱化地,三废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弃土、石、渣堆积,人工挖掘劣地等 13个亚类,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形成等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类型;成因;防治策略
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1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1.1 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1.2 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
这种情况如发生在红土及红色岩系地区就称之为“红色荒漠化”,发生在石灰岩等地区,表土被冲刷成为石山荒漠化,而在泥石流滑坡等活动濒繁的河谷地区就出现砾质荒漠化(砂石化)。
2沙漠化的成因
2.1放牧过度
甘肃玛曲县各类牲畜总量在过去几十年呈直接增长,由20世纪50年代的24万头(只、匹)增至80年代的6万头(只、匹),1998年达70.53万头(只、匹),据统计1989年草场超载量为35万个羊单位,1998年超载达40多万个羊单位;内蒙古由于过度放牧,导致13.3万多公顷草场严重退化,后山地区已有175户牧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过牧直接导致草本植物生长量下降,覆盖度降低,某些地段地表裸露,使固定沙地或砂丘活化,在风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植被稀疏地段造成风蚀突破口,沙砾撞击、生草层被掩埋或风蚀流动,植被衰退死亡,促使荒漠化的形成。
2.2沙源充足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第四纪时期(Q),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历史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沙源。
地层中的古风成沙,记录了沙漠在中更新世(Q2)以前已经存在大片沙漠,而且风成沙与黄土、古土壤或湖相地层迭覆出现的特点,证明沙漠并非从一形成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震荡变化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
2.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的失误也是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20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造成全国森林的严重破坏; 60年代的大量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森林和草原,使陡坡耕地大量增加; 80年代无序地开发矿藏,加速了工业荒漠化的进程。
2.4农垦异常
在内蒙东部草原,开垦的最初2年内,种植春小麦的单产大约是750kg·hm-2,随着土壤风蚀的加重,单产急剧下降,甚至颗粒无收,最后只好弃耕。
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荒漠化就是历史时期人类过度农垦造成的。
国外也有类似教训。
美国本世纪初开发西部大平原、前苏联本世纪中叶开发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结果都引发了难以控制的尘风暴和土地普遍荒漠化。
可以说,草原农垦的历史,也就是草原荒漠化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沙荒地区的过度农垦和牧区的滥垦草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3解决沙漠化的措施
3.1探索防治荒漠化的新机制
加强科研监测,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发生机制、发展趋势和防治对策,为防止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
确立荒漠化生态评价基准及指标。
加强监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荒漠化监测体系,实施重点工程跟踪监测,科学评价建设效果。
建立荒漠化预警系统———遥感监测及网络系统。
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鼓励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多学科参与工程建设,拓宽学科领域,攻克难题,创建一个科研、生产和推广紧密结合的新型的工程结构。
3.2恢复植被
恢复植被,提高植物的生产效益,扭转生态平衡为本区林业经营的总目标。
所以,营林活动首先应着重于因地制宜筛选适于沙丘及沙地生长的植物物种进行固沙造林。
此外,还应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减轻土地压力。
3.3加强政策扶持
落实好国家林业治沙信贷扶持政策,允许林业生产经营者以森林资产抵押申请贷款,减免林业税费,取消一切对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的不合理收费。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林业开发和建设。
坚决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4坚持抓好机关和队伍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全面推进党务工作;二是全面抓好林业执法队伍、管理队伍和科技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林业队伍;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管理为服务,真心实意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4结论
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诸方面考察了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时空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近五千年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往
往超过了自然因素。
人类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大大加速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而科学的土地开发及合理的环保措施则能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扼制、延缓、逆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双怀.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15-21.
[2]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张红旗.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J]. 地理科学,2004,01:68-75.
[3]李香云. 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因素分析[J]. 干旱区地理,2004,02:239-244.
[4]刘淑珍,柴宗新,范建容. 中国土地荒漠化分类系统探讨[J]. 中国沙漠,2000,01:36-40.
[5]朱震达,崔书红. 中国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J]. 中国沙漠,1996,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