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 国际政治学导论:目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学习目的:获取专业基础知识 明确国家交往基本原理 研究和解决特定问题 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方向 促进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 二、基本概念1、 中国政治学科的基本分类2、 国家政治学与一般政治学国家政治学: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政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 国家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国家政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的各种关系之总和研究范畴:1848-1945:属于国际关系史1945- :属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区别:出发点各有不同。
研究行为体的政治联系、权力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属于前者范畴。
研究行为体的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联系,寻找一般规律、特征、趋势,为后者范畴三、研究对象1、 国际社会(宏观层面)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a) 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b) 体系内各大力量的对比、组合形成格局 c) 体系内运行的机制与规则,构成国际秩序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国家政治学原理外交学2、行为主体(微观层面)国家行为主体(主权国家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世界性政党和宗教组织、个人)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3、问题领域的研究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如战争与和平、民族主义、全球化等优势: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发展变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寻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4、一般规律的抽象与演绎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利益论、综合国力论、外交学、国家对外战略论边际关系研究:相互依存论、国际冲突论、国际合作论、地缘政治学、沟通理论、博弈理论、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等国际体系研究:国际机制论、国际制度论、一体化理论、均势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四、研究方法1、传统研究方法a)历史描述法: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际政治学考试
国际政治学考试国际政治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国际政治问题。
以下是一份国际政治学考试的样题及答案,供您参考:国际政治学考试样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哪项不属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范畴?A. 国家间的关系B.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C. 国际政治经济D. 国内政治制度2.联合国的主要职能不包括:A.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 处理跨国经济纠纷C. 提供人道主义援助D. 管理全球资源分配3.权力平衡理论主张:A. 小国应该避免和大国正面冲突B. 国际关系的和谐是稳定的基石C. 大国之间的力量均势有助于维护国际稳定D. 小国可以通过联合起来对抗大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4.下列关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加B. 全球化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C. 全球化削弱了主权国家的作用D. 全球化提升了国际组织的影响力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是: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 雅尔塔体系C. 布雷顿森林体系D. 联合国体系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分析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3.阐述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讨论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结合现实主义理论,分析当前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及其根源。
3.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试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进行论述。
国际政治专业 研究生
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攻国际政治学科的学生。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国际组织、国际法、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学科。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通常包括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研究,以及撰写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
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的主要课程可能包括:
1. 国际关系理论:学习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它们在解释国际政治现象中的应用。
2.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以及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的问题。
3. 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关注国际安全环境、军事战略、核扩散、恐怖主义等问题。
4. 外交政策分析:研究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5. 国际组织与多边主义:研究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运作机制、功能和影响。
6. 区域研究:研究特定地区(如亚洲、欧洲、非洲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以及地区内国家之间的互动。
7. 方法论课程:学习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
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可能包括:
1. 政府部门:如外交部、国防部等,从事外交、国防、国际合作等工作。
2.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从事项目管理、政策分析、国际合作等工作。
3. 学术研究: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4. 非政府组织:如人权观察、国际红十字会等,从事项目管理、政策倡导等工作。
5. 媒体和出版:如新闻机构、出版社等,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编辑、翻译等工作。
国际政治学就业方向
国际政治学就业方向国际政治学就业方向国际政治学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各级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单位和教学科研机构工作及到企事业单位、进出口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相关的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国际政治、国际法、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国际政治学专门人才。
从事外交政策研究、对外宣传、国际新闻采编、教学科研和行政项目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有:高中政治教师、初中政治教师、财务人员、幼儿园园长、高端租赁顾问等。
国际政治专业就业前景全貌:有些宏观有些基础国内这几年开设国际政治类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国际政治类专业”指称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这几个专业,其中本科开设有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
毫无疑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和分析者。
国际政治类专业即使在西方也并不成熟,国内起步更晚。
国内国际政治类专业的三个老牌院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其设置国际政治系有近50年的历史。
虽然现在招收国际政治类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大多院校的国际政治专业是从历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政治学与行政系、新闻学系,还包括一些经济类专业发展而来。
简要说:这些系拼凑师资组建而成。
由于该类专业需要知识、能力积累,所以在本科学习阶段,概论性多,主要有:国际政治学概论、外交学概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史、国际组织概论、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史概论……有的同学面对一大堆概论可能会觉得头疼,但这些正是深造的基础所在。
所谓“师傅领进门”,指导进行阅读和研究;而“修行看个人”则要求自身具备有竞争力的综合素质,比如学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政治素质等。
当然,不得不承认,面对这类需要理论积累、深度研究的专业,对于本科生学习完直接就业的帮助的确不大。
如果你对此类专业涉及领域感兴趣的话,做好深造的打算是必要的。
大同:历史、理论、时政三足鼎立总体而言,该类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当代国际政治实践(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理论和时事政策三大块。
国际政治学课后题答案
国际政治学课后题答案一、原题:1. 什么是国际政治学?2. 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3.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二、答案:1. 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军事、国际文化等。
2. 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国际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军事、国际文化等。
国际政治学还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3.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它以实际的事件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数据为研究依据,以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推理和推断为研究结果。
比较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以比较的方式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历史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以历史的方式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理论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以理论的方式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实验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以实验的方式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调查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以调查的方式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文献研究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以文献的方式研究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以及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影响。
政治学概念知识:国际政治
政治学概念知识: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国际政治经济、国际法、世界政治文化等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全球化,国际政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
一个稳定、和平、繁荣的国际政治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重要。
在国际政治中,关系密切的国家称之为盟友或同盟国。
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实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国家之间也有敌对关系,这种敌对关系可能因为地缘政治、文化差异、竞争利益等原因而产生。
国际政治也与国际法密切相关。
国际法是指一套规定国家与国家之间行为的规则,包括国际法院所解决的争端、国际协议、国际组织的行为等。
国际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国际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时都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行事。
这种行事方式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等。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国家的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等。
在一些国家的眼中,世界是由强者制定规则的。
因此,各国都在争取增强自己的实力,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
经济实力早已成为国际政治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和媒体也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元素。
新闻传媒的效力和影响越来越大,国家间通过网络、媒体等向世界传递信息,影响着外界对其形象和政策的认识。
与此同时,国际政治也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
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攻击等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的,需要国际合作才能够得到解决。
总之,国际政治是一个充满着机会和挑战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政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这个时代,各国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来应对变化的世界格局。
只有共同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度,提高国际规则水平,才能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实现国际政治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第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主要四点: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连词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自由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第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总是同世界降级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四,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替,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第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第三,区域化的趋势将有所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它的四个基本特征: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际政治专业
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概述国际政治专业是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是国际关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专业的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性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该专业的深远影响。
一、国际政治专业的定义国际政治专业是以国际关系学科为基础,以研究国际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各国之间的政治互动、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全球治理等问题,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推动国际关系领域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二、国际政治专业的发展历程国际政治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近代国际关系学的兴起。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政治专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理论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演变,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一系列学派相继形成并相互交锋。
三、国际政治专业的重要性国际政治专业在当今世界至关重要。
首先,国际政治专业是理解和解读复杂的国际社会及其演变的关键。
它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的框架,为国际关系学者和从事国际事务的人员提供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其次,国际政治专业对于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国际政治,国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诉求和意图,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促进国际事务的合理和平等发展。
再次,国际政治专业对于全球治理与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核武扩散等需要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来解决。
国际政治专业提供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国际政治专业的未来趋势在未来,国际政治专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国际政治专业需要不断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专业需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度。
国际政治学培养方案
国际政治学培养方案国际政治学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政治学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
以下是具体的培养目标:1. 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前沿问题,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跨学科知识。
2. 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政治现象,提出有见解的见解。
3. 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和谈判。
4. 了解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
5.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责任感,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6.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竞争力。
7.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工作。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可以采用以下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设置涵盖国际政治学基础、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课程,以及跨学科的选修课程。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国际政治现象的实地考察、模拟谈判、国际组织实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 学术研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师资力量:聘请具有国际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
5. 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6. 学分制管理:实施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灵活安排学习进度和时间。
7. 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素养。
通过以上培养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国际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该培养方案还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家和国际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国际体系、国际组织、国际交流和国际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国际政治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格局、国家之间的互动以及全球事务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国家间的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合作与冲突等问题,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规律和特点。
国际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摩西在古代的政治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家行为、国际合作与冲突等。
国际关系理论是国际政治学的基石,它通过对国际体系的性质和结构、国际政治行为的动力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理解和预测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国家行为是国际政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国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决策。
国际合作与冲突是国际政治学的另一个核心领域,它关注国际间的合作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在国际政治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学派。
现实主义是国际政治学的主流理论,它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自由主义则强调国际法、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建构主义注重国际社会和观念对国际政治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学派和理论,如依赖理论、批判理论等。
总之,国际政治学对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的发展非常重要。
它帮助我们了解国际冲突和合作的原因、进展和结果,为我们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学习国际政治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
国际政治学概论答题示范
一、填空(省略)二、名词解释题1、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共同体。
4、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5、国家实力:也称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6、无政府状态:一是指没有政府或缺乏控制;二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导致的没有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三是指由于不存在政府而人人享有完全自由的乌托邦社会;四是指单纯的缺乏秩序(与政治和政府无关)。
因此根据常识,人们常常认为无政府就意味着混乱(chaos)和无序(disorder)或者(是缺乏健全的、真正有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法律体系,不存在一个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或国际机构来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即使有某种国际机构,也缺乏强制性的力量和措施来保障国际规范和法律执行的国际社会。
)7、蝴蝶效应:用混沌学的语言说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将一个很小的微观扰动放大为宏观行为的能力。
8、集体安全: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9、国际冲突: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反抗行或敌对性的相互作用,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的不同而处于自觉地对立之中的相互行为和相互活动。
10、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11、国际政治的全球化: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政治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出现全球性的问题。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 4政党 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源:全球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一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国际非政府组织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 ,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间接性●功能性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第二讲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概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一、权力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三、国际权力结构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2.什么是“权力分配”所谓“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第三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2,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6,国际合作的基础●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 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谈判或讨价还价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作用与限度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便利与限制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与无政府状态有关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第四讲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 “安全”概念的界定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安全关系的概念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现实主义1,古典现实主义◆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第三节安全战略一、战略与安全战略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2,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 和欲求 want; 3,国家利益的产生◆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1,传统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2,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1,实力政治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 ;◆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2,合作安全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3.战争的基本特征◆使用暴力◆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二节战争的起因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均衡被打破◆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二、集体安全1. 集体安全的概念●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 集体安全的性质●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三、第三方介入1. 第三方介入的概念●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2. 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一、联合国概况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最具普遍性◆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手段◆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2.强制行动◆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大国支持◆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国内、国际因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演进状况:近代以前,国内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因素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与全球化的发展有关;◆如何区分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变动刺激着国际政治理
论的创新。在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以及现实主义与其他 理论流派的论争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现实主义严格 说来并不是一种大一统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群”, 其内部存在多个分支,并且这些分支之间的差异单凭既
有的传统现实主义(古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结构
现实主义)的划分已不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如何对这些分支作进一步的考察,厘清究竟是
哪些理论假设为各分支所共有,而又是哪些假设造成 了各分支之间的差别,这方面的探讨既可加深我们对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政策含义的理解,也有助于今后现
实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国际政治各理论流派之间
展开更清晰的对话。
近年来在西方现实主义流派中渐渐凸现出的进攻性现
实主义(offensive or aggressive realism)、防御性现实 主义(defensive realism)和新古典现实主义(neoclassical realism)三个分支。
防御性现实主义
• 代表人物:斯蒂芬· 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 ra ) • 基本思路:如果一个国家是理性的,那么它可以 通过计算扩张的得失损益,通过从以往搞侵略扩 张的国家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制衡而最终导致 失败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说,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并不必然导致激烈 的冲突和战争,它也会促使国家采取温和、慎重 和有节制的政策。
•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
国际大班花名册
•
如何解释民族国家的行为,这些国家追 求什么?关于政府发言人在对外政策中力图 实现的目标和目的,决策者是怎样下决心的, 而后分析家们又是怎样解释的?
国家利益容易被利用,成为政客推动政策的手段: 拿破仑以法兰西利益为借口,发动了对俄战争,最 终走上了通往滑铁卢的绝望之路; 林肯认为,对于美国来讲,联邦的分裂比内战更痛苦; 希特勒也是用德国国家利益的名义为其扩张政策而辩 护; 斯大林以苏联利益的名义,消灭或驱逐了数百万俄国 的农场主和反苏维埃分子; 小布什:攻打阿富汗、攻打伊拉克都是打着美国国家 利益的旗号。 小泉:参拜、与东亚各国闹僵也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帜 安倍:不参拜、快速修补中日关系也打着国家利益的 旗号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名词解释1、国际社会:国家产生以后,国家取代氏族公社成为国际社会的组成单位,并形成了国际社会。
是以国家为要行为体,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各种国际行为主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世界共同体。
国际社会是各国活动的大舞台。
它表现为民族国家等各种行为主体为追求利益与权力、争取正义与平等、维护秩序与安全、实现和平与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各领域开展的竞争与合作、对抗与共处、矛盾与依存的复杂关系。
各行为主体竞争合作、分化组合、兴衰成败,描绘出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卷。
当今世界由于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使每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对各国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2、国际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结构是指国际社会中各种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按一定原则或方式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关系式样、国际社会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宏观地了解国际关系架构,是我们进行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前提。
国际社会是一种复合构造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国际社会进行分析。
3、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或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非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
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4、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需求,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利益。
在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都要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
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
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学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学科领域。
国际关系学(International Relations,简称IR)是一个广泛的
学科,研究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国际系统的运作。
它关注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国家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分析国际政治冲突和合作的形式和机制,以及探讨国际组织、国际法等制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广泛,领域涵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安全、国际法等多个方面,集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国际政治学(International Politics)则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
支学科,着重研究国际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它关注的是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演化和变革,分析国家间的权力关系、领土争端、战争与和平、外交政策等问题。
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的动力机制、冲突与合作的模式,以及各种因素对国际政治行为的影响。
与国际关系学相比,国际政治学更加突出对国际政治权力、实力、外交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际关系学是一个更加宏观、综合的学科,涵盖了更广泛的内容,而国际政治学则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特定分支,更加关注国际政治的权力和行为。
国际政治学
主要是研究和认识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集团的行为表现、结构体系、基本特点、政治思潮,并探讨国际政 治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当代国际政治已发展为一种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体系,国际政治参与者日益增多,各 种矛盾与竞争日益深化,新科技革命影响不断扩大,因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它主要包括:
第一,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其他 各种关系的整体上,探索国际关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特别在当代,应对国际多元政治中的国际关系及其种种表 现,在理论上进行科学的探讨和认识,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决策和外交实践是十分重要的。
系统的比较方法主要描述国际关系史或外交史,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研究者力图揭示在类似的国际条 件下,某种现象的重复发生,告诫人们重视国际政治发展的历史规律。
80年代后期,国外一些学者热衷于“案例研究”,他们按照一般的调查方法设计出调查提纲,带着同一组问 题去考察许多不同的案例,希望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建立一些模式,得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如在国际冲突 的研究中,一些历史学家同政治学家合作,分析历史上的若干事例,企图找出哪些因素容易将国际矛盾和危机激 化为大规模武装冲突。其他形式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政治同国内政治的比较、各国对外政策的比较、决策过程的 比较、国际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比较、对外交产生影响的政治文化的比较等。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使国际政 治学同比较政治学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即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超国家权威或世界政府,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独立和生存。
2.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的现象。
一个国家即使是出于防御目的增强军备,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作出反应的威胁。
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一种困境。
3.集体安全:又称集体安全保障。
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4.国际机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简答1.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受到关注,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民主和评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间无战争。
它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第二,民主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毫无疑问,民主国家认为,战争不是解决它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
民主和评论的基点实际上是国内因素决定论,即认为,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
存在的问题:一是民主的标准问题;二是无法解释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一样好战。
2.霸权稳定论答: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1)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2)霸权国不但可以稳定国际政治秩序,还可以营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
霸权国实力越强,国际社会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越是稳定,随着霸权国实力的衰退,全球秩序趋于动荡不安,已有的国际制度也开始失去其应有的效用。
缺陷:霸权和平具有脆弱性,体现大国意志的强权色彩。
3.世界体系论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多卷本的专著《现代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而不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单个国家内孤立地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出现的,它由“中心区、关边缘区和边缘区”这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
三个不同的组成区域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属和贸易市场的运转。
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
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
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主不不可能存在。
评价:世界体系论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动作机制;但其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和世界体系未来展望时带有局限性和历史悲观主义色彩。
4.地缘政治学答:即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
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
英国地缘政治家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
作用: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论述1.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四次论战。
答:1)20世纪30—4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
理想主义强调国际制度和规范的作用,主张实行集体安全和建立国际共同体。
而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力,国家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权力和安全。
2)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二次论战:传统主义与科学行为主义之间的论战。
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争论的一方是英美的传统派学者,他们主要通过历史、哲学、法律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捍卫者有布尔、霍夫曼等人。
另一方则大量借鉴行为主义革命的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逻辑或数学证据上,强调通过严格的经验证实程序来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国际关系中的科学行为主义派别,代表人物有卡普兰、多伊奇、辛格等人。
3)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权力VS制度)。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的根源在于国际体系的性质。
国际体系由于缺乏国家之上的权威而导致互相的不安全、冲突及对于有组织的暴力的依赖。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利益不是不可协调的,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国际机制进行合作。
4)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第四次论战: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论战。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分别强调国际体系中权力和制度等物质结构的重要性。
而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
物质结构是行为体的实力分配及其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是行为体占支配地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认识等文化因素。
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
2.概述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答:国际体系也就是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国际格局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和局面1)威期特伐利亚体系(1648年建立):1648年,威期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近代国际关系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和约确立了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和约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和约缔结之后,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
2)维也纳体系(1815—1914):1815年的《维也纳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并形成了多极“均势格局”。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大国,如英、法、德等国,它们各霸一方,通过相互结盟对付另一方,并以划分势力范围的方法保持彼此之间的平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宣告其瓦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1919年的巴黎和会及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平衡。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自20世纪30年代起,该体系被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一系列侵略行径所打破。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4)雅尔塔体系(1945—1991):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谅解协议。
实质是美苏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丧失了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论战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特征。
5)一超多强体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论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当前国际格局的基本性质是“一超多强”,即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西欧英法德、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大国在国际事务中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处于格局更替过渡期,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古典现实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新现实主义对其进行了哪些“修正”?答: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力,国家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权力和安全。
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核心就是权力政治,论证的起点则是权力与利益,他认为,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都是为权力而斗争;国家外交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即为了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国家利益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本国的生存和安全。
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实力的地均等使得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保持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手段是“均势”。
新现实主义对古典现实主义的修正:A.古典现实主义的性恶论将国际冲突的根源追溯到人性,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性,而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B.古典现实主义认为“理性”的政治家就是孜孜不倦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权力,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
而新现实主义把权力看作一种使用的手段,在紧要关头,国家所最终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C.古典现实主义将因果关系看作是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国家那里寻找原因。
新现实主义承认,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与结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理解会把人引入歧途,如果人们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单位层次,又注重结构层次,就能够全面地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与延续。
4.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新自由制度主义有了哪些发展?答:理想主义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
主要观点是:1)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性本善,可通过建立和巩固国际合作实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人类在进步过程中可逐步消除战争思想。
2)提倡公开外并,认为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5)强调法律与道德的作用,认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新自由主义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
新自由制度主义承认了国家是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利益不是不可协调的,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国际机制进行合作;军事力量等“硬权力”越来越成为常量和背景因素,相互依赖而产生的“软权力”越来越发挥更大的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