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以反正统文化为旗帜的美国嬉皮士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以反正统文化为旗帜的美国嬉皮士运动

——基于美国文化多元性的论述

[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美国社会的典型变形时期。不管从国内还是国外环境都有可能促成美国新生文化的产生。此时,更多的年轻人把握着年轻的社会,随之变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着整个美国文化。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反正统文化运动悄然而生。这场运动不仅仅颠覆了美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还对整个世界的主流价值思想作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反正统文化嬉皮士运动美国文化

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美国嬉皮士运动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王恩铭在《美国嬉皮士运动-对正统文化的反抗和颠覆》一文中,从对反正统运动的对正统文化的反作用上入手,阐述了嬉皮士运动的作用。赵利娟的《平等的考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与民主党政府》则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嬉皮士运动在其政治革命和美国社会运动中的影响和地位。宁光霞的《嬉皮士运动的形成与消亡浅析》阐述了嬉皮士运动的始末,更加全面的展示了嬉皮士运动的来龙去脉。

同样,也有学着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嬉皮士运动在整个美国社会的位置。孔淑华的《探寻人性的复归-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嬉皮士运动》从存在主义去分析反主流文化,从而解释人性的复归之路。罗望阳的《嬉皮士文化没落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这篇文章则是整体上把握对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代表着新生代的美国,需要嬉皮士的反正统文化。

一、反正统文化

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以特有的方式对主流文化中诸如工作伦理、功利个人主义、性压抑、科技至上论等观念的反叛。它与同时发生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冲击美国社会的巨大浪潮,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与当时的美国的社会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美国青年学生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往国内学者研究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时强调掀起“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美国青年对资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反叛精神。

美国文化之有今天的多元局面,当然有美国社会结构近一二十年变化的原因,但从根源上讲,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运动是催化剂。六十年代美国文化运动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打破了文化的雅俗界限,为日后美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开辟了一条名正言顺的道路,变边缘文化的部分内容为当今美国主流文化;换句话说,当今谈论美国主流文化,不能不考虑昔日边缘成分今日已部分融入主流。

二、嬉皮士运动的文化标志与兴起

(一)文化标志

文化标志往往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民族最显性的区别于其他群体或者民族的印记。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同样也有自己文化标志。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我认为这个标志有下面三个方面:

嬉皮士的雏形是30年代居住在哈莱姆等黑人聚居区的美国黑人青年——颓废派(hipster),他们寻求感官刺激,纵情于性欲,沉湎于毒品,陶醉于爵士乐。第一,“毒品文化”是嬉皮士反正统文化运动所有反抗形式中最明显的标志。基本上所有的嬉皮士都曾经有过吸毒的经历,他们假借毒品的刺激,进行一场“幻觉革命”,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开启人的感觉器官,开启人的细胞智慧,开启人的内心世界。唯一能逃离和摆脱这个世界的办法是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扬只有通过吸食毒品才开始真正的看清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二,摇滚乐是嬉皮士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众所周知的甲壳虫乐队,就是反正统文化最大的颂唱者。其歌词的意思大多是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挑战,宣扬“颓废了的一代”内心独白。表达了嬉皮士对美国正统社会的失望以及反正统文化孜孜以求的自由世界。嬉皮士希望通过震撼的摇滚乐,震醒已经沉睡的美国的非主流文化。这就是“爱与迷幻的视觉宣言”。第三,“性开放和同性恋”则是嬉皮士运动的性文化代表。金斯伯格在普遍把同性恋者看作是变态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袒露自己的同性恋性倾向,号召同性恋者勇敢“出柜”,也要求他们的异性癖好得到社会的尊重。嬉皮士们把这些都归结到主流文化的性压抑,认为这是其社会问题的根源。

(二)嬉皮士运动的兴起

1.黑人民权运动的展开

20 世纪60 年代上半期,黑人运动风起云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富裕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成为当时人们对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穷人中人数最多的是黑人,他们的贫穷更被种族歧视加深。1960年四名黑人大学生在餐馆遭到拒绝后,采取静坐的方式进行抗议,这一方法很快传播,黑人们以此向种族隔离发起挑战。1961 年地“自由乘客”运动展开,尽管过程是十分的辛酸,但终于让美国当局宣布取消洲际汽车上的种族隔离。随着黑人政治力量的壮大,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平等的权利。随着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杀,让人们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愤怒,激起了人们的反抗斗志。可以说,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大大促进了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等的高涨。

2.个人主义的膨胀

古德曼指出:美国社会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对美国社会现状深感不满的人,都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处于一种局外人的境地,会感觉与社会脱节,被孤立。50年代的美国人,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上感到压抑,对现实感到迷茫,青年们渐渐迷失了方向,不再向他们的父辈那样积极进取,勇于冒险了,而是沉迷于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享受,慢慢的他们的个性被磨平,只想安安稳稳地生活,大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所谓的“和谐”,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极度压抑着他们的个性,个人主义最终走向灭亡,渐渐被人忽视。而到60 年代,由于嬉皮士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仍然是个人主义,强调个性,追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这与主张平庸保守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冲突。虽然社会在发展,但却没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为了张扬个性,找回自我价值和存在感,青年们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三)文化层面上的反主流文化

第一,存在主义是流行于美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的精髓。

存在主义重视存在、人生,但这存在不是指人的具体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存在主义认为精神的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曾经一度是美国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无疑,这和嬉皮士运动所倡导的精神异曲同工之妙。这样,也就造成了美国文化因素的复杂多样的特点。存在主义的产生历史背景:(一)两次世界大战给这德法两国带来了经济危机,同时资产阶级一向奉行的理性、人道、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都遭到了破坏,人们也面对着精神的危机。随后,这种危机感在西方广大资本主义国家蔓延了。(二)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加深了,人没有了自由,变成了机器的附庸,人们为此感到不安,开始关心人的本质等的问题,于是产生了存在主义。

20 世纪60 年代的青年们不愿意受社会传统和秩序的束缚,厌倦压制人性的机器文明,想追求人的真本性和自由,所以他们身穿奇装异服,头留长发,满嘴粗话,吸毒、酗酒、偷盗等无所不为,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极为沉沦。存在主义首要探讨的是人的存在问题,而嬉皮士人生哲学的核心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生存问题,存在主义和嬉皮士运动的结合提供了契机,为嬉皮士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时美国社会正处在资本主义矛盾激烈冲突的时期,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他把社会看成三个不同的领域——技术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这些领域间的不相调和造成了社会的各种矛盾。经济领域要求角色专门化和分工精细化,人的个性被压制甚至泯灭,人变成了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