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摘要:当今世界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的运用和研发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则需要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此处主要谈论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二因素论”,“三因素论”,”二层次三因素论”,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当今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理论很多,这里将选择几个经典的理论谈谈:
一,”二因素论”: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等人编写的《教育学》中,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及其以外的某些生理特点及健康状况等;二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自然、文化、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1]
二“三因素论”,在批判“二因素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因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并认为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相对于环境影响来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三因素论”曾一度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公认的观点。
三二层次三因素理论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提出了影响人
的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分“可能性因素”“现实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称为“二层次”在二层次中共含有三大类的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可分为个体自身条件(包括先天与后天)和环境条件(包括大环境、小环境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实性因素是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虽然三个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意义,但是”二因素论”和“三因素论”有其缺陷。二因素论只是停留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两个因素上,忽略了教育在对人身心发展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三因素论虽然把教育独立列出来肯定了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上的作用,但是三因素论忽视了人内部和主观能动性这个因素重要的作用。二层次三因素理论较为全面地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个角度,来回答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无论这三种因素可能存在其优缺点,但这种理论有其在历史和社会上存在的意义和理由。所以我认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生物因素:包括1,机体生长和成长的规律2个人的健
康状况3先天的但非遗传的各种因素4遗传素质四个方面。
生物因素特别是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如一个先天失明的人不能发展视觉,成为一个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不能发展听觉,
成为音乐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或染色体畸变者,无论外因条件如何优越,都无法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二)社会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倾向于自然环境,是基本的物质环境是物质原料基地。社会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为人发展提供的总的条件和背景。小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在这里将主要谈谈家庭和社会:1家庭是影响人发展最初也是最长的社会因素。如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居然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后来是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据他父亲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这个事例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2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如沪上一名知名的画家在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上课后教师没有准时到课堂,于是他和一些同学在黑板上乱涂。老师进来,其他同学“哄”地一下逃回座位。当时,因为他画得太专心,没有注意到教师已经到来,等他发觉,教师已经站在他背后,他一下呆如木鸡,垂下头,等着老师一顿狠骂。但是,出乎意料,老师却仔细地欣赏起他的大作,并鼓励他好好学下去。至此以后,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作画,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正是学校教育中教师发挥的影响。
(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个体参与时间的丰富程度
及努力程度,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决定性因素。在学校老师教书教得再好可是如果学生不愿意自己努力学习,那都只是徒劳的。
人们对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研究范围正在在逐步扩大,研究考虑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或者更加深入,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会更有利于未来的教育,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叶澜. 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1986(3)
杨桂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551700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0.160-163
罗玉莲.教育学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