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派作品风格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乐派作品风格赏析

在所有古典音乐的范畴中,境界最高、音乐也最深奥的要属古典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音乐声响的组织非常严谨,是种纯粹用声音来描写音乐的作品、能够一亲芳泽、更能懂得细细品味她的,是少数族群的专利。她能升华我们的性灵,提升美感经验,更能触及心灵深处,与时下的流行歌曲、民谣、戏曲、电影配乐、甚至是当红的百老汇歌舞剧只是碰触耳朵,刺激耳膜的音乐截然不同。

台湾名作家张继高先生在他的〝乐府春秋〞中点出了古典音乐的精神:『「古典音乐」(应该说是serious music)是一种极度精致,而且十分昂贵的东西。有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它的享用者都是少数。既不可能变成多数,也没有必要变成多数。因为这一小撮人往往就能代表一个社会中的思想菁英,和成就力量。』这是广义的对古典音乐的看法。而在古典音乐中的狭义的古典风格。特别指的是1750-1830所产生的古典乐派,可说是音乐史最珍贵的部份。德国的哲学家Winckelman,他是如此美妙的诠释古典:「古典是高贵的执朴,是宁静的巨大」。古典讲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均衡,在平衡、端庄、宽大的基础上往上堆,是一种高贵,境界高的音乐形式。

古典时期所占的年代只有短短的100年(1750-1830),却产生了

三位音乐巨匠~海顿、莫札特、贝多芬,这三个名字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就像绘画中的三位一体,是那么的自然且不可分割,他们代表古典乐派,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他们透过一种特定结构—奏鸣曲(Sonata)表现出古典的内涵,这种不同性质的涵盖,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古典时期。

三人之中,海顿最年长,莫札特最早逝,贝多芬最年青叛逆。

海顿(1732-1809):一辈子都在宫廷中担任乐长,非常小心翼翼的服侍他的贵族主人。全身从头到脚都具备了封建色彩。音乐是在对主人察言观色中产生。即使在1790年之后,他离开宫廷,但是骨子里对主子誓死效忠的封建思想已根生地固。

海顿的一生都在为贵族工作,是那种对主子小心翼翼的服侍,知进退的那个时代,他的音乐听起来很乖巧,是有智慧的那种乖,乐句很工整,很有条理,音乐是在对主人察言观色中产生。举个例子来说,海顿的小夜曲的数量相较同时代的莫札特、贝多芬就多的多;这种乐器编制少,轻轻的不会干扰贵族衬着月光在后花园喝酒、聊天谈情说爱的音乐,因工作需要而应运而生,且深受主人欢迎。贵族夜夜狂欢,海顿的工作产量相对就提高,于是海顿的小编制曲子,诸如夜曲、室内乐数量很可观,当然也作的最好。海顿不只室内乐作得好(共84首),他的交响曲也以量取人,他总共作了104首有编号的交响曲,

人称交响曲之父。虽然海顿的交响曲以量取人,但说实在的,现在还经常被演出的只有十多首,倒是室内乐被演出的机会较多,其他如钢琴奏鸣曲,三大册52首,至今也只演出个5、6首左右。而其他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其他乐器协奏曲就机乎很少被演奏。生前最大巨作〝创世纪〞、〝四季〞在岁末年终会出现在音乐厅应应景、亮亮相,19齣歌剧、14首弥撒偶而出现在演奏上零星点缀,至于歌曲好像就乏人问津。事实上大部份海顿的作品还是不错,只不过以产量与演出率的比例看来,海顿的作品算是较冷门的。或许被忽略的原因是他的音乐太过简单,有些音乐家甚至认为海顿的作品太小孩子气了。其实海顿的作品看似简单,可是其中却暗藏玄机,他能利用简单工整的乐句创作出充满智慧的作品。大家不是常说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吗?这正是海顿的极简风格。

海顿在音乐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于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他奠定了这两种音乐的音乐形式。海顿的音乐风格很平易近人,很健康朴实、很直接,带点土气,两只脚直挺挺地踩在地面上向上看,不经矫饰。不像莫札特天才般的音乐象是在上方往下府视一样,一般大众总是用崇拜的心情看天才创造天籁。但是听海顿就没有矮半截的感觉反倒象是有同一鼻子出气般的豪气,很乡土。

说到天才,在浩瀚的古典音乐领域中,我们要寻找符合天才资格的人俯拾即是。象是贝多芬、莫札特、孟德尔颂…都是从小即展露头角,以天才儿童自居,他们能创造出如此曼妙的音符,没有一点儿天份是作不来的。况且他们的作品能千垂百鍊,仍受到大家的喜爱,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但是如果我们再追根究底,让答案再浓缩,只能选出一位天才,那么在这天才的国度里,我们寻寻觅觅,这位得到上天恩宠的人,不作二人之想的必是阿玛迪斯·莫札特。

一般大众对莫札特的天才认知多半留在他三岁会弹琴,五岁能作曲,十岁完成第一出歌剧,十二岁担任乐队长的表象中,跟一般人比,这种对音乐早熟的成就确实是高人一等,想想自己三、五岁在作什么?可能还含着奶嘴,一句话都说不完全,更别谈写首曲子。

但是说实在的,你再多读些音乐家的人物生平,你会发现,这种人真的还蛮多的,越接触,越显自己平凡。但是在我的认知中,莫札特的天份能打败群雄的最佳理由是,他像是音乐界的十项全能。他写作任何种类、任何形式的音乐,而且在每一领域的成就总是排名第一的。这种全方位的音乐家,真的难得。大部份音乐家都有其擅长之处,甚至一曲成名的也大有人在。

反向思考一下,人称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最拿手的就是声乐的作品;即使有乐圣之称的贝多芬,作品种类也很繁多,但是我们多半想

到贝多芬就想到他的9大交响曲,更专业的想到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他的歌剧好像就较乏人问津。再下去的柴可夫斯基,大概就只有那三大芭蕾舞剧,能在你脑海荡漾。

作家是有极限的,能在某一领域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已是非常难能可贵,而天才的莫札特,他就是那种例外,他的才能无可限量,任何领域的作品都难不倒他。他象是来自天堂的音乐使者,特别得到上天的恩宠,振笔一挥,闪耀着天才的光芒,凡人无法比拟。

当然坊间对他的天才行径也喜欢津津乐道;据说,莫札特在意大利罗马,听过一次阿赖格亚演唱〝求主垂怜〞就能将其背诵下来,后并誊写成乐谱。这首〝求主垂怜〞曲在当时是只有教会的人才可演唱,谱是不可外流,而莫札特能凭记忆将它谱成乐谱,轰动了罗马,还荣获教皇的授章,天才之誉,不径而走。

如果说:〝英年早逝〞也是天才的必须具备的美丽条件之一,那又有谁的天才形象比莫札特更凸显。莫札特的童年,可说是在马车上渡过的,今天到慕尼黑,下个月到米兰、之后又趋车前往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维也纳…,这种紧凑的舟车劳顿,虽然使莫札特声名远播,但也赔上了健康。莫札特之所以在35岁就离开人间,过度的工作压力必是最大的原因。

除了生理方面的沈重负担外,心理上自小背负着众人的期望,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