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众文化现状的批判

合集下载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受到大众喜爱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娱乐文化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与现代娱乐文化中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娱乐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崛起,中国电影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输出品。

同时,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此外,中国年轻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也推动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

最后,消费文化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牌的崛起、奢侈品的流行以及购物中心、线上购物平台的兴起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此外,咖啡文化、快餐文化等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购买物品,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消费欲望的深思。

总之,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现象。

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国大众文化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

研究和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提高文化自信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当代大众文化批判与发展中 国书法艺术

当代大众文化批判与发展中 国书法艺术

当代大众文化批判与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如洪流般席卷而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为显著特征,迅速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

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成为大众消费的主要对象。

这些文化形式往往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和短期的商业效益,注重形式的新奇和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深度和持久性。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中国书法艺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在当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书法艺术逐渐被边缘化。

一方面,大众对于书法艺术的了解和欣赏水平普遍较低。

很多人只将书法视为一种书写工具,而未能认识到其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困境。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少。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一味的批判,而应客观地分析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手段为书法艺术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形式,书法艺术可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同时,大众文化的创新思维和多元表现形式也可以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例如,将书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艺术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书法艺术的展示增添新的元素和效果。

要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书法教育是关键。

学校应将书法纳入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社会上也应开设各类书法培训班,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机会。

其次,要鼓励书法艺术家进行创新。

在继承传统书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

同时,书法艺术家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普及书法知识,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面临着一些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认同模糊、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文化衰退、信息泛滥等等。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分层不再像过去那样明确。

人们的职业、地域、教育背景等因素导致身份认同的多样化,也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

这种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给大众文化构建带来了困扰,因为大众文化的构建往往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作为基础。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在价值观念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开放,传统的价值观念逐渐被重新审视和改变。

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得大众文化构建变得更加复杂,因为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逐渐衰退,这也是大众文化构建不足的一个方面。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程度减弱,传统文化在大众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种传统文化衰退的现象导致了大众文化构建缺乏根基,无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信息泛滥和碎片化也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变得碎片化。

大众文化构建需要一个有机、系统和连贯的过程,但信息泛滥和碎片化导致了大众文化的碎片化,并且使得人们很难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面对这些不足之处,当代中国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解决问题,推动大众文化的构建。

政府应当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从教育、媒体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和推动。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到大众文化的构建和传播中,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人们需要提高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分辨能力,避免信息泛滥和碎片化对大众文化构建的干扰。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一)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一)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一)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理论大众传媒论文摘要: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化生态被描述为大众文化兴起继而泛滥的年代,对此,批评界多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大众传播媒介理论作为立论的主要武器进行批判。

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发现,那种认为以平民趣味的标准化和虚假的个性化作为大众文化意义的意识形态阐释是值得质疑的。

从实证的社会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的繁荣的确是20世纪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但间题在于,它是否当真替代了古典艺术。

关于这个问题,利维斯的观点比较明确。

在他看来,高尚文化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东西:“依靠少数人,我们才能拥有从过去人类最宝贵的经验得益处的能力;他们保存了传统中最微妙,最容易遭到破坏的部分,依靠他们,才有了安排一个时代人类更好生活的内在标准,才有了不是那边,而是这边才是前进方向的意识,才有了中心在这比在那更好的意识。

他批评民主情绪造成的文化危机,即公众改变了社会文化的品位和传统。

从他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说通俗艺术夺走了高雅艺术的接受者,因为高雅艺术本身就是少数人的东西,他焦虑的是社会艺术文化活动的主流变成了平民趣味而不再是高雅的少数人。

不过从社会成品构成的角度看,大众文化并没有替代高雅艺术,因为对平民而言,高雅艺术本来就不属于他们。

当代中国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当80年代的人们抱怨高雅艺术滑坡,大众审美趣味降低时,忘了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此前中国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并不比这时高。

以前之所以不存在滑坡的问题,只是因为那时的高雅艺术团体是由政府资助维持的,毋须计较观众的多少,更何况当时的大众在审美方面也没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和权利,所谓滑坡不过是因为社会审美需要的差异和层次显现出来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并不是被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阴谋所俘获,而是文化工业放大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并使之合法化。

也就是说,平民趣味被推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前台。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在不断发展和变迁中,但也面临着不足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的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缺乏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

一些流行文化产品和娱乐节目往往以模仿、复制西方文化为主,缺乏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这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商业化倾向,缺乏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了盈利的产业,一些文化作品和节目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轰动效应和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这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普遍存在着“浅薄化”、偏商业化的倾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缺乏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探讨。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传媒垄断和信息封闭的现象,使得公共舆论和文化生态缺乏多元化和开放性。

在当代中国,一些主流的传媒机构和文化产业集团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他们掌握着大部分的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使得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和观点难以得到传播和展示。

这导致了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单一化”和“封闭化”的倾向,限制了大众对不同文化观点和表现形式的接触和了解,也削弱了公众的文化参与和创造性。

要解决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树立自身独特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通过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产品和作品,为大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选择和体验。

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

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

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前言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来自电影、音乐、电视剧、游戏等领域的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普遍性,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繁荣,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

比如,一些大众化的文化产品缺乏深入思考和审美精神,出现了许多商业化的陈腐作品。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众文化的美学批判,从审美角度讨论大众文化应该如何发展,切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流行于社会各个层面并能够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文学等。

大众文化源于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崛起。

在这之前,文化产品的生产都是手工制作,由于成本过高,以致无法普遍传播。

而工业革命的爆发也使得文化产品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经济,大众文化得以发展壮大。

大众文化制造了大量的娱乐产品,满足了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消遣需求。

大众文化的美学问题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壮大后,大众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美学问题。

大众文化的美学弱化是指文化产品过分追求受众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审美上的深层要求。

这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具有强文化消费特征的大众化文化产品上。

比如一些电影、电视剧和游戏等文化产品,因为追求观众的“呼声”,在叙事、情节和造型上都出现了充满套路化的陈旧模式,这种模式弱化了审美上的创新和个性化,使大众在短暂的娱乐消费之后忘记去思考这个产品中潜在的文化内涵,进而逐渐丧失了自主思考和审美能力。

解决大众文化的美学问题在大众文化美学批判的发展过程中,业界学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解决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强调专业性专业化是提高美学品格以及美学能力的关键,在大众化文化生产中,应该注重培养专业的节目创作者,也应该发掘那些有潜质的青年人,为这些青年人提供创作大众化娱乐文化产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深入探讨这一领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深层意义并实际实践。

当代文化现象的批评和思考

当代文化现象的批评和思考

当代文化现象的批评和思考当代文化现象的批评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文化现象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但是在这些文化现象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混淆是非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批评和思考。

一、网络文化的批评与思考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中最为重要和发达的文化形态之一,同时也是最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文化。

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语言、梗和卡顿,很容易引起群体性的模仿和传播,甚至蔓延到现实中去。

例如,“鸡你太美”、“我不会告诉你我爱你”等网络用语,看似卖萌而无害,但是这些用语已经开始占据甚至替代了现实中的正常用语,引起一些人们的语言困扰和混淆。

此外,网络文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网剧、视频等。

其中,一些游戏和剧集中涉及到的暴力、恐怖、色情等元素,容易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

因此,对网络文化的批评、监管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二、娱乐圈文化的批评与思考娱乐圈文化是当代文化现象中的热门现象,也是最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之一。

娱乐圈中有不少明星和作品备受年轻人追捧和喜爱。

但是娱乐圈文化中也存在不少负面和不健康的因素。

首先,娱乐圈中很多明星存在着身份、人品、品行不端等问题,这对于青少年较大的影响。

他们在某些时候对于明星的目光和追捧,会将不良的行为视为正常,并不会引起警惕。

其次,娱乐圈的商业化和崇拜性对新人和艺人的培养构成了压力。

青少年与娱乐圈之间的距离虽然越来越近,但是现实中成为艺人的道路并不那么美好和简单。

未成年人要在商业礼赞的背景下,将自己规划好人生路线,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

三、人际关系文化的批评与思考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文化现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在关于人际关系文化的问题讨论唯独翻炒“996给员工带来的问题”、“同龄人森林里的不出声的痛”等,语焉不详,显得过于浅薄。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批评人际关系文化的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网络社交,它是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新形式。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

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批判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深深渗透到了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推动着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对物质享受的需求。

然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中消费主义的现状、影响以及批判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现状呈现出哪些特点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广告、媒体等渠道不断向人们灌输购买更多、更好、更贵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的理念。

人们开始追求名牌、奢侈品,将消费作为获取快乐和满足感的主要途径。

消费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主流价值观。

然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过度的消费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追求新潮的商品和享受,人们频繁更换手机、服装等物品,大量的旧物品被丢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其次,消费主义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在追求奢侈品和名牌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不惜倾家荡产,而另一些人却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再者,消费主义使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心灵空虚和精神困惑。

人们沉迷于物质世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导致心灵的贫瘠和精神的空虚。

针对大众文化中消费主义的现状和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进行批判和反思。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心理。

消费并非唯一的幸福来源,我们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我们应该倡导简约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消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只有摒弃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和尊严。

消费主义不应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物质享受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社会贫富分化等负面影响。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初欧洲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方式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

然而,这种大众文化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成为了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的文化形式。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特点使得文化产品失去了原本的独特性和个性。

这些产品往往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被推向市场,成为了一种消费商品。

而消费者的需求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导致他们追求的是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而非真正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指出,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变得单一和僵化。

这种文化现象往往通过媒体等渠道传播,使人们无法自主地思考和判断,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大众文化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他们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商业利益和意识形态。

其次,他们通过对媒体的研究,揭示了媒体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此外,他们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在分析大众文化时,法兰克福学派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而微观层面则关注个体在消费文化产品时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这种综合的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大众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借鉴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并借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文化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同质化、商品化、浅表化等。

本文将首先概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随后引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分析工具。

通过对理论的深入解读,本文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旨在为理解和解决中国大众文化中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霍克海默德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视角。

他们的理论核心在于批判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认为这些特性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和个体批判能力的丧失。

霍克海默德指出,文化工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制造了一种虚假的统一性。

在这种模式下,文化产品不再是表达个性和批判现实的工具,而是变成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这种标准化和同质化的文化产品,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多样性,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伪个性化”的特点。

虽然这些产品看似多样化,实际上却隐藏着统一的意识形态。

这种伪个性化通过制造消费者对个性表达的幻觉,进一步巩固了文化工业的控制力,使人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霍克海默德还批判了文化工业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通过制造浅薄的快乐和即时满足感,钝化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能力。

这种文化消费模式让人们沉溺于短暂的快乐中,从而忽视了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批判和反思。

霍克海默德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揭示了文化工业如何通过标准化、商品化和伪个性化,实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构建。

本文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表现、构建挑战、传播与影响、对社会发展重要性以及建设策略等方面进行剖析。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

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强与推动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相关策略来引领大众文化走向更为积极向上的发展方向。

未来,我们期待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构建和发展,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为积极贡献。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构建、现状、挑战、传播、影响、重要性、社会发展、策略、未来展望1. 引言1.1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大众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许多外国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导致国内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受到挑战。

与此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逐渐减弱,导致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在娱乐产业方面,现今中国大众文化普遍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和浮躁的问题。

一些影视作品和娱乐节目过分注重商业利益,而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在传播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上缺乏深度和内涵。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品质和影响力,也使人们在娱乐消费中难以得到真正的精神满足和启发。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商业化趋势的影响下,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为了提升中国大众文化的品质和影响力,亟需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引导和推动中国大众文化的构建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当下社会的文化现象,揭示大众文化不足的原因和问题,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策略。

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状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历史进程,探索文化变迁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不断深入,大众文化在中国也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文化构建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共同观念,提高文化质量,丰富文化内涵,减少文化分裂,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但是,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众文化不足。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的问题。

一、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流行文化产业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然而,这一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国际水平。

中国文化产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的文化产品过于依赖便宜的演绎和借鉴,欠缺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原创性。

二、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维度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中,注重的是表面上的处理,而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维度。

这导致当代中国的民众缺乏全面、深入的文化知识和血肉联系作为文化的东西。

三、缺乏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文化多样性本应当是一个强大的优势,但事实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甚少。

文艺作品中隐藏许多的暗示信息和文化桥梁,而当下的人对这些信息和桥梁缺乏敏感度和理解力度。

因此,人们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加强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

四、文化作品统一性过强在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中,文化作品统一性过强。

虽然这种情况确保了大众文化的普及性和质量,但是也导致了文化的缺乏多样性。

文化作品缺乏个性化,艺术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也被削减或标准化。

五、文化的时空局限性过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时空局限性过强,无法很好地融合国际文化、跨文化和地域文化。

这导致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泡沫和不真实的,难以获得许多别的文化之间真正的认同和关注。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面临着众多的问题。

大众文化不足导致了文化的贫瘠和文化分裂的增加,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步伐。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大众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教育,推动艺术家的创作,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以丰富和扩展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做出努力。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构建在不足的状态下,需要在文化产业化、创新和国际化等方面迎头赶上,才能切实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首先,在文化产业化方面,目前我国的娱乐产业仍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特别是美国。

虽然我国建设了许多高端的文化设施,但大众文化的产业化还有待发展。

从市场角度来看,影视、音乐、游戏等都是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内容和品质并不完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审查和监管问题,这导致了市场发展的不稳定和滞后。

应该加大对于大众文化产业的投入,加速文化产业化的过程,提升文化产业的供给质量以及人民的文化需求。

其次,在创新方面,大众文化的构建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变革。

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容易扩展到大众文化之上,高科技的推广也为文化的创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可是,许多传统文化可能未能像这些新兴技术和领域那样迅速地拥抱变化,也没有及时融入到大众文化创新的内容之中。

在这一方面,我们希望继续推进以人为本和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任何文化的领域中。

加强文化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度和文化素质,促使人们形成更加自主和多元的大众文化习惯。

最后,在国际化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并将其普及到国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和国外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提高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化水平,提高中国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进行改善和完善。

加强文化产业的投入,推动创新与变革,提高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达到构建大众文化的目标,并让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潮流之中。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构建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大众文化不足的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构建。

我们需要明确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下,形成的一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文化形态。

它以大众喜好为导向,倾向于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流行电影、流行文学、流行艺术等方面。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构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程度过高。

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媒产业的崛起,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

一些商业化的流行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并非出于对文化的真正关注和热爱,而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获取经济利益。

这使得大众文化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流行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深度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了一些低俗、劣质、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内容趋向单一化。

在当代中国,由于一些商业巨头的主导和垄断,大众文化的内容趋向单一化的现象也日益显著。

一些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过于娱乐化,往往以流行潮流和商业利益为取向,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这使得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和精神需求的追求。

大众文化的品质亟待提升。

在当代中国,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的品质问题也备受诟病。

一方面,一些商业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这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缺乏审美品味和文化底蕴,内容浅薄、平庸乏味,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产品的需求。

我们呼吁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为大众呈现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亟待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

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

大众文化存有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之系列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要求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20世纪后半叶,我国大众文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崛起,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但同时产生出了多重社会效应,其负面效应与我国的文化发展指导思想不符,这种现象促使我们用批判的态度思考其价值,以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

1大众文化的内涵大众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著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大众文化能够通过以下几点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

其一,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

现代工业发展迅速,传媒技术日益发达,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传播平台;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流通体系生产销售,获得利润,形成文化产业,为大众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

所以大众文化不只具有文化属性,它还具有商品属性,要谋求经济效益。

其二,大众文化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由大众直接参与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受众范围广泛,既涵盖城市市民,也涵盖了广大的农村农民。

大众文化植根、来源于日常生活,从中汲取营养,所以离开日常生活,所谓的大众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变得毫无意义;大众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和消费者,人们的文化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

其三,大众文化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的愿望愈发强烈。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求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高雅文化的说教功能,以其活泼、轻快的文化形式来生产快乐。

综合以上分析,所谓大众文化就是工业社会以来,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把社会普通大众作为主要对象,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精神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消闲报刊等文化类型。

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

公共理性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判

一、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辨析在我们谈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时,强调更多的往往是它的娱乐性。

这并没有错,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往往会遮蔽大众文化的其他特质和功能,比如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

在我看来,娱乐固然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最为重要的特征,像某些民间艺术,比如二人转,同样具有极强的政治性。

政治功能应是大众文化最为重要的根本属性之一,这一点从大众文化的兴起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大众文化的兴起一方面显然源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财富激增,大众开始在经济的驱动下寻求娱乐和放松,但这种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传统(工具)理性禁钢的反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在感性上的解放。

因此,反叛与解放是大众文化兴起的两大最重要的政治功能,这对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兴起同样适用,比如改革开放之初,邓丽君歌曲的流行正体现了这一点。

对大众文化政治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范式上,我国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也主要倚重这几种理论资源。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消极意义上批评大众文化的被操控性和欺骗性。

这种研究方式总体上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反启蒙”,它始终在算计着大众,并利用一切手段去操控大众,妨碍自主的、独立的个人的发展,使个人无法自觉地为他们自己下判断,做决定,最终也就阻止了人类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生产力允许他们达到的解放程度,使大众失去对社会的反抗力。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大众文化,并强调他们创造自身文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对权力集团的抵抗,这在其研究亚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仪式抵抗》及其他集体性的著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相比较这两种研究范式,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文化霸权(hegemony)理论既不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把大众文化看作是自上而下地对大众的欺骗和操控,也不是像伯明翰学派那样,过分强调大众对统治者的抵制作用,而是把大众文化理解为是被统治群体的反抗与统治集团的收编之间斗争的场所,是各种文化力量“交战的场所”。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一些人对大众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认为它过于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深度和价值。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批判过于片面,忽略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文试析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质疑。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是一些人对其批判的主要原因。

这种批判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迎合市场需求,以盈利为导向。

无论是电影、音乐、游戏还是其他娱乐产品,它们都是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听众和玩家,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外,大众文化的娱乐化也成为批判的重要对象。

这种批判认为,大众文化过于注重娱乐和消遣,忽略了人们对于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需求。

大多数大众文化作品都是轻松愉快的,充满了笑料和娱乐元素,缺乏深度和实质内容。

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然而,一些人认为这种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过于单一和片面,忽略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比如,大众文化可以极大地促进人们的社交和交流。

通过喜欢同样的音乐、电影、电视剧和游戏,人们可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这种联系和友谊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到娱乐,也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孤独,增加幸福感。

此外,大众文化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虽然一些批评者认为大众文化缺乏深度和意义,但是许多大众文化作品却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人类情感和世界观。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结论对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批判,我们并不应该一味地接受或者否定。

相反,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其优点和缺点的同时,做出客观的评价。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社交联系和文化启蒙也不能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在珍视大众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它的质量和价值,让它真正成为创造性、有意义的文化形式。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

从大众文化不足角度浅谈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文化消费和文化创新等方面。

在大众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不足,寻找解决之道,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存在着不足。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根基,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大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透,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当代中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大众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存在着不足。

文化消费是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行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中国,文化消费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文化产品的广告宣传和商业包装,一些“流行文化”正在取代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和低俗化;文化产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侵权盗版、低俗媚俗等,严重影响了文化消费的品质和水平。

当代中国需要加强文化产品的质量培育,提高文化消费者的文化素养,遏制低俗文化的蔓延。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文化创新是大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当代社会,文化创新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导向,一些文化产品更加迎合市场需求,而忽视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一些文化创新在审查和监管的压力下受到了限制,导致了文化创新的困境。

当代中国需要加强对文化创新的支持和激励,创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文化创新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众文化的描述与透析在前工业社会,民众也拥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民间文化”。

普通民众享受着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娱乐方式。

然而,我们所讨论的大众文化却与这种乡俗的或市井的文化不同,尽管它同样是通俗的,但从世界范围看,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文化时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对于“大众文化”,究竟是由Popular culture还是由Mass culture译来,应当如何为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理论上并无统一的说法。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目前社会上所流行的“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有着相当固定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含义和用法,只有在全面考察大众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具体内容后才会真正明确。

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钱焕琦主编.做历史的同时代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近20年来,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当人们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中走出,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时,发现了自己对于精神产品的渴求。

文化的大众化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最初的几年里,由于当时的主流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以及原有思维方式的惯性,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美学意义上,文化产品都体现出中国传统中固有的时代感、历史感、责任感,以及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主旋律也得到了大力弘扬。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艺术作品在内容、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并由此导致了其功能上的一次大转折。

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逐渐进人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流行音乐与卡拉0 K、通俗小说、热门影视剧、成人漫画、时装表演、广告艺术等充斥文化市场。

人们从文化产品中所得到的收获,主要地不再是美的享受,而是身体的放松或放纵,是感官的刺激、情绪的排遣与宣泄。

与此同时,创造、风格、艺术被策划、工艺、炒作所替代。

从此,中国文化从文化的大众化走向了大众文化的时代。

“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媒介……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

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

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

”①在这种文化中,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化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得到了不适当的抑制,而其感官的刺激功能、游戏娱乐功能却得到了强化,快乐成了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

从流行小说的变迁历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大众文化①陶东风、金元浦:《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文艺研究》19舛年第5期。

钱焕琦主编.做历史的同时代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的发展轨迹。

在80年代,出于对以往过度宣传政治内容的厌倦与逆反,以及对已经久违了的远离政治的情感生活的向往,人们争相阅读那些表现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和大智大勇、刀光剑影的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这类书籍往往远离现实生活,基本上属于娱乐消遣性作品;到了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使知识分子身陷文化困境,小说创作也出现了趋利的倾向。

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成了写作的一个价值取向。

文学作品开始媚俗趋众,大众化便被引向了世俗化。

在2000年的中国图书市场上,“新新人类文学”的作品可谓名噪一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卫慧所著《上海宝贝》和棉棉的《糖》,其作者也被称作“文学新人类”。

事实上,“新新人类文学”正是大众文化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典型。

这些作品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个人化写作”,作品中刻意地暴露私生活,描绘人在表露感官欲望、提供新奇刺激、追求物质享受中的“叛逆性”,并表现出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的空虚、冷漠、颓废和浮躁心理。

其所描绘的人物大多属于城市中的“边缘人”角色,场景则以酒吧、旅馆、舞厅以及更具现代色彩的电脑操作问为主,酗酒、吸毒、做爱、人际冲突等成了主要的故事情节。

由于这类作品的文本以其过度的铺陈,更多地呈现了现实生活的生动性,更细腻地表现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其怪异但极富想象力的比喻与叙述句式所致的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由于其所描述的故事情节的新奇性,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时间盗版不断,伪作叠出,在大学生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然而,在充分地领略了“新新人类文学”的新奇性后,我们还看到了它背后所隐藏的消极性:其中所描绘的生动、新奇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节,已经成了部分大学生效仿的对象。

这说明,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这些人精神层面的颓靡与堕落,感受到她(他)们对理性的绝对否定,对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精神的排斥与反叛,以及对欲望的疯狂追求与恣意满足,使人们听到了与高昂时代发展的不和谐音调”,①而且已经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口大众文化的性质学术界从以下三个视角对大众文化进行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大众文化性质的理解:其一,在“雅俗之辩”视角上,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批评标准,从精神性质上将文化划分为高低雅俗两个层次,大众文化被认为在表现形式上有创意、有灵气,对精英文化有启发和助益,但在内容或品位上则不是苍白平淡,就是粗俗低劣。

尽管大众文化在地位迅速提高的同时,也与精英文化有着“上升”与“下沉”两种互动,也逐渐能被平等地相待,但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雅俗共赏”、“共创经典”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精英标准,将大众文化认定为“低”“俗”文化,仍然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倾向。

其二,“两种文化”理论对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地深化。

这种理论认为,真正的大众文化是不存在的,大众文化也是社会中心权威的、主体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其三,从大众对文化的接受看,大众文化担当了“语义的游击队”的角色。

作为一种“民间策略”,它“与社会的权力中心既不处于完全的合作关系之中,也不构成正面的、激烈的冲突,而是一种全民参与、以展示自身活力和创造力为目的、体现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丰富的文化活动”。

②需要强调的是,大众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并不存在本质上的高下之分,并不是天生就处于卑下的地位,它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所具有的通俗性、大众性表明,它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要。

同时,大众文化也在日益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在与精英文化的互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准和品位,使内容、形式上都开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将健康深刻的思想、优美和谐的艺术寓于其中。

现在,还根本无法给大众文化的未来走向下一个明确的结论,因此,对大众文化的性质的前述理解也只是根据现状所作的一家之说。

口大众文化的价值倾向系统就文化产品对人们的人格、精神产生影响而言,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问题。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大众文化正是通过其全新的价值取向发挥巨大影响的,它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倾向实现的。

大众文化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心态,更是一种观念体系。

在大众文化的价值倾向系统中,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文化的社会功能的价值倾向系统,也即大众文化对文化本身的价值的认识与体现,或日“大众文化有何价值”的问题;二是大众文化的内容中包含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倾向所构成的价值倾向系统,它主要反映在文化的“语境”中,因为词语是价值的居所。

从前一系统看,大众文化是为实现其自身的消费价值而存在,而不是以对大众进行文化影响为宗旨的,其制作的格式化、机械化和数量上不断膨胀,明确地昭显了这一点。

从后一系统看,大众文化携带着多元的价值观念走向大众,使整个社会原有的价值系统陷入了混乱:空洞的说教固然依其必然性在逐步地退出历史舞台,饱含革命理想与激情的革命浪漫主义与描绘火热的现实生活的革命现实主义也Et渐退出了人们的文化视野;真、善、美、爱、神圣等一系列包含价值取向的词汇更多地被赋予了世俗的、低层次的含义。

大众文化的整个价值倾向是不明确、不确定的,既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有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还有“价值中立”的态度和对现有各种价值观念的颠覆,甚至还有提出要在根本上反价值,取消一切价值。

芜杂的多元价值观构成了所谓价值倾向“系统”,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之后,其影响和作用也就是杂乱无章的了。

这显然与先进文化所追求的“多元而有序”的状态相去甚远。

也许正基于此,周伦佑指出:“所有的困惑都是价值的困惑,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出现的危机都是价值危机。

”①在价值倾向问题上,如不注意引导和加以警觉,大众文化将会导致崇高精神的失落。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激进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使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充溢着一种特定的美学精神,即从生命的意义出发,坚定地信仰和追求“崇高”的价值体验。

实际上,作为以“人世”为特征的中国儒家思想的必然延伸,这种美学精神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理性的执著追求,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道德进步的急切要求,以及对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极度关注,这些都是它的具体体现。

然而,尽管这种审美精神激扬了人对生命的神圣性与崇高性的认识与实践,却无力帮助人们克服现实人生的具体矛盾。

于是,人们对文化的教育功能被滥用产生了反感,理想主义受到了冲击,救世的使命遭到了生活的嘲笑,现实使这种无法克服的矛盾曲折地通过某种精明的消解表现出来。

更多的人不再将思想驻足于沉重的理性和庄严的生命追问,而是以自己的身体感受着实实在在的生活。

“好好活着”成了一种现实中流行的价值倾向,“崇高”因为无法为现实所认可而陷人了尴尬的境地。

“人们不再把确定生活的远大精神当作一个现实目标,也不再把重建生活的崇高意义视为行动前提。

……在这种取消了精神的理想和崇高性的日常过程中,人们所产生的,是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性表达和表达的快乐,一种最基本的生活热情的自我感动。

”②应当说,大众文化并不是大张旗鼓地反对崇高,崇高精神的失落只是一种客观结果;同样地,大众文化也并非必然地消解崇高。

在这方面,在对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本的王朔小说进行解读时,王蒙就其价值取向作了“躲避崇高”①的概括,可谓一语中的,因为一般地说,它们往往没有崇高的动机,也没有引导人们走向崇高的客观效果。

在大众文化中,无论是价值倾向模糊的内容还是具有反价值的内容,无疑都构成了对崇高的消解。

这种消解所依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大众文化),对人们的精神会有更深刻、更普遍、也更长远的影响。

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那里,都曾有过类似的教训。

2.“双刃之剑”:大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不能不涉及大众文化的意义、作用与影响问题。

在一般意义上说,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在政治上能够促进社会的祥和、安定和民主化进程,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经济上,不仅其自身内含着一种先进的经济运作方式,还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文化还有着巨大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功能表现在启蒙益智、道德潜化、审美引导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