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凝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并与现代化的思潮相结合。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

一、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的折磨,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

这种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的前途命运,形成了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此后,中国逐渐走向了一条以民族振兴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推崇科学、民主和启蒙的思维方式。

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和改革。

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

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

中国发展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迅速发展。

同时,中国加强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第三阶段: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阶段,中国将致力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将继续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感。

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还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和平发展和国际交流。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

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

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

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

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

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

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

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

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摘要】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起到近现代的挣扎与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角色转变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发展,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许多历史变迁。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型态不断涌现,展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特点。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表明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未来,中国知识分子应当继续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历史轨迹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历史轨迹、意义、定义、古代、兴起、近现代、挣扎、探索、新中国、角色转变、改革开放、多元发展、当代、新型态、总结、未来发展方向、社会责任、使命。

1. 引言1.1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意义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历史意义不可忽视。

他们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学识与才智,成为社会中的精英群体,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是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他们通过努力学习和致力于文化创作,为社会提供了新的思想和精神动力。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身兼多重角色,既是文人雅士,又是社会精英,承担着道德引领和社会治理的责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思想与智慧,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的文明传统和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光芒。

1.2 中国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国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产物,兼具社会与精神层面的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一般指具有高等教育、较高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人群。

中国知识份子是怎样被集体驯化、被趴下的

中国知识份子是怎样被集体驯化、被趴下的

中国知识份子是怎样被集体驯化、被趴下的知识份子到今天,已不能成为一种阶级了。

照阶级理论的先驱们坦言,他只能作为激进阶级的附庸和协从者的角色而存在。

为什么一个最能明白文化渊源又应该最能理解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体堕落成为了奴性文化的坚决拥护者,而不惜奴才自污以媚取自存,究其原因,请听听老学者的分析吧。

《天狼启示录》可以这样说,大一统既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是中国的传统地理思想。

地理上的大一统,也就意味着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这两个大一统的稳定,又会出现了一个思想上的大一统。

王阳明说过:撼山中贼易,撼心中贼难。

对于传统统治者来说,他们最恐惧的,当是知识分子的思想。

如果任由这些人自由思想,胡思乱想,那世界就乱套了。

所以,统治者都喜欢统一思想。

比如老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独裁,被人简称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思想,一个脑袋。

不用说,老蒋是在继承中国的传统政治。

不过,这传统也是来之不易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在两千年的时间里几经打劫,直到明清时期才完全趴下,成为一个脑袋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劫,首先打断的是知识分子的脊梁骨!韩非云“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秦皇一听,知音啊。

大一统之后,收天下兵器,铸造铜人。

可是在始皇眼中,书也是兵器,所以,下令广收天下书,并效仿东方鲁、齐等国的博士官制度,设博士70名,用他们通古今、备咨询。

博士之下,又有诸生2000余人。

这些博士约相当于我们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有点弄不清自己的位置,总之,在给始皇拍马屁的时候拍出火星来了:博士长官仆射周青臣,说秦皇乃千古第一帝;博士淳于越说,应该效仿三代的分封制,这样才能统治长久,“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周青臣当面拍马屁,加重了皇上的过错,不是个好东西!秦皇判断不出谁的马屁好,就把马屁下移给丞相李斯,李斯就把这马屁加了点油盐酱醋:儒生们懂个屁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禁之便”。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与品格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与品格



这 与 当时 民众 的文 化 水 平 普 遍 偏 低 有 关 , 得 能读 书写 字 的人 就 被 当 作 知 识 分 子 。 这 显 然 是 认 识 上 的 偏 差 , 如 官 僚 和 高 级 管 理 人 使 例
赵 宝 熙 : 识 分 子 与 社 会 发 展 , 夏 出 版 社 ,0 3年 版第 1 。 知 华 20 8页

划分 , 即从 事 以创 造 知识 、 播知 识 为 主要 目的 的职 传 业 , 以包 括从 事 教 育工 作 与研究 工 作 的教 师 、 者 可 学
和专家 。 @还 有一 种 说 法 认 为知 识 分 子 是 专 门从 事 ”
的定 义 , 知识 分子 的角 色显 得 比较模 糊 。 ①② Nhomakorabea③
《 辞海》 把知识分 子定义为“ 有一定 文化科学 知识 的脑 力劳动 者 . 具有较 高文 化水平 、 从事 脑力 劳动的人 。如 科技工作 者 、 艺工作 文
原 方 : 识 分 子 论 , 海 三 联 书 店 ,0 5年 版 第 7页 。 知 上 20
者 、 师 、 生等 ” 教 医 。
力 , 且 由 于 占有 文 化 资本 而 被 授 予 某 种 特 权 。⑤ 并 ”
德 国哲 学家 曼 海 姆 在 《 意识 形 态 与 乌 托 邦》 书 中 , 一
对知识 分 子做过 一 个经 典 的界定 :知 识 分子 是 一个 “ 自由漂流 的群 体 , 非 一 个 有 自己特 殊 利 益 诉 求 的 而
中共浙江省委 党校学报 21 0 0年 第 2期
中 国知 识 分 子 的历 史 轨 迹 与 品格
口 楼 栋
摘要 : 中国的知识 分 子 伴 随 着 中 国几 千年 的 文 明史 而 成 长 , 们 有 过 灿 烂辉 煌 的黄 金 时 他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身份与职业

中国历史上的100种身份与职业

我国历史上的100种身份与职业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使得我国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身份与职业。

这些身份与职业既包括了统治者、文人、农民、工匠等基本职业,也包括了诸如妓女、刺客、酒徒等非常规职业。

这些身份与职业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历史。

1. 君王:君王是我国古代统治者的称号,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等古代王朝。

君王是古代我国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绝对权力,其身份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君王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权力和威严,也承载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2. 儒生:儒生是古代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代称,他们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传承着儒家学说,从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等工作。

儒生在我国古代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影响着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3. 农夫:农夫是古代我国社会中的基本劳动力,他们辛勤耕作,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系着社会的基本生活。

农夫的身份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是我国社会的支柱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工匠:工匠是古代我国社会中从事手工制造的人裙,他们擅长制作陶器、铁器、木器等工艺品,为古代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工匠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地位不低,他们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创作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商人:商人是古代我国社会中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裙,他们通过商品交易、运输和营销等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商人的身份在我国历史上既受到了重视,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排斥,但他们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6. 道士:道士是古代我国社会中追求佛道之人,他们传承着我国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从事宗教仪式、修炼和传教等活动。

道士代表着古代我国社会中的宗教力量,他们对于我国人的信仰和心灵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五四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五四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五四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分子五四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发生的年代是在1915年到19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外形势动荡不安,思想文化领域也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

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正在寻求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以颠覆封建文化的枷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创造条件。

这就是新文化运动诞生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改革,推进“国家独立、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方面的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古代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要求建立现代文明,开创国家富强的新未来。

新文化运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事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精神是新文化运动中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它是中国现代青年气概的象征,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发展。

五四精神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五四精神,是因为在1920年5月4日,一群学生们走上北京的街头,要求废除追随列强的条约,宣扬民主自由、光明理智的社会道德。

这个运动成为了抗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压,对革命光荣传统的宣扬,对人民群众的动员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催化,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著名而重要的事件。

五四精神的基础在于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爱国思想、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奋斗精神、独立自主、科学先进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青年,引导了他们加入了各种革命斗争,壮大了中国民主派的力量。

五四运动的纪念日也通过青年人的努力成为了“全国学生爱国运动日”,将革命传统和爱国精神传承至今。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精神的形成为当今社会奠定了伟大基础。

在当代的中国社会,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发展的时代,知识分子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回溯历史,总结经验,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精神,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积极投身于各种行业,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视野,创新创造,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历史

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历史

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化历史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运动之一。

它在文化、哲学、政治和社会等方面都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走过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和不自由,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运动来改变这种状况。

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发源于北京,由胡适、陈独秀等青年学生发起,最初还只是一种文化批判运动,呼吁拒绝继承传统文化的套路,主张摒弃旧的观念和思想,寻求新的思想和文化形式。

但这种运动很快扩大到了更广泛的意义上,在国内引起了轰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股百年风云的潮流中,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它在文化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提倡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精神,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新文化。

新文化主张科学、民主、自由和人性,强调人权、理性和革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化运动之先河。

它鼓励人们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成为新的知识分子阶层的产生和壮大的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还在哲学和思想上创新,它主要采取西方现代文明为依据,提倡科学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中国传统思想颇有不同。

比如胡适在《文章选集》中提出了“变革中国,就必须变革中国人”,反对结构性的官僚体制,主张消灭“一切即成的传统教化”,改变人们思想上的落后和旧有惯诫所导致的社会背景。

而陈独秀则强调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宣传科学民主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另外,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次高峰,反对中西方殖民势力,提出“国门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口号,掀起了对旧政治体制进行深刻反思的热潮,也成为中国民族志愿运动的炽热奋斗期,为了中国的民族复兴,青年学生们为之献身。

最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有所帮助。

它的民主、科学和自由精神,把观念和思想都固定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上。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中国化之回顾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中国化之回顾与反思
国化 发展 历程 基本 一 致 , 经早 期探 索 、 步成 熟、 历 初 曲折 发展 、 乱反 正、 新 发 展 和理 拨 创 论升 华等 阶段 。马克 思主 义知识 分子 理论 中 国化 的 9 0年 的历程 启 示我们 , 须 坚持 以 必
马克 思主 义知 识分 子理 论 为指 导 , 彻底 摆 脱在 知识 分 子理 论 和 政 策上 的 “ 苏联 式” 械 机 模 仿 , 学认识 和 正确评 价 知识 分子 的社 会地 位和 历 史作 用 , 学制 定和认 真 落 实党对 科 科
一 马克 思主 义知 识分 子理 论 中 国化 是 中 国共 产 党 运 用马 克思 主 义知 识 分 子 理 论 , 即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知识分 子 的立 场 、 观点 和方法 , 确处 理 和解 正 决 中国革命 、 设 和 改 革 实践 中 出现 的知 识 分 子 建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科 学 发 展 , 有 重 要 的 理 具
究。 ( 南 河 新乡 4 30 ) 5 0 7
基 金 项 目 :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9 J 7 0 1 ) 河 南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0 9 D 0 3 、 南 省 高 教 0 Y A 10 7 、 2 0 B J0 ) 河
等 学 校 青 年 骨 干 教 师 资 助 计 划 (0 0 G S一 6 ) 阶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21G J 03 的
主义 中 国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自 立 并 领 导 中国革 命 开 始 , 今 已经 走 过 9 迄 0年 历 程 。全 面 梳 理 9 0年 来 马 克 思 主 义 知 识 分 子 理 论 中 国化 的 基 本 历 程 , 于 我 们 准 确 把 握 马 克 对 思 主 义 知识 分 子 理 论 , 以其 为 指 导 , 力 做 好 并 着 新 世 纪 新 阶段 知 识 分 子 工 作 , 断 推 进 中 国 特 不

1895-189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1895-189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1895-189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
隋丽娟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1895-1898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维新思想的产生极其对社会的影响加以探讨,以追寻其思想的历史轨迹.【总页数】3页(P156-158)
【作者】隋丽娟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5
【相关文献】
1.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系国运之兴衰——新中国60年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演变历程及启示 [J], 曹振鹏
2.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之一 [J], 王卫平
3.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序 [J], 傅国涌
4.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100年
——"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2020)综述 [J], 王静;容晖
5.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J], 李时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历史发展轨迹

中国历史发展轨迹
藩镇势力的创痛,使宋代矫枉过正,尚文轻武,造成长期衰弱。从宋代起,科举制度日臻成熟,文化教育日 益普及,自此,中国在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割据时期。中央集权愈发加强,社会阶级也日趋消融。
自宋代以下的中国社会都相类似。"在政治上,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在社会上,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 的保护。在经济上,仍在一个有宽度的平衡性的制约制度下,避免过贫和过富的尖锐对立。"
我们用了大的篇幅来描述封建社会之形成和消亡,一是因为,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原点,"冥冥中必会发生 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二是能尽量抛弃我们脑中固有之概念,来重新认识当时实际的情 形。三是有助理解历代有儒家所谓"复古",不是他们愚蠢扁狭,不知与时俱进,实是建立一种国家高度控制的均 产经济和和谐社会的理想,这是后话。
西汉平民学者自下层而来,较之春秋战国气焰抑低,敦笃、稳重、谦退、平实,借助神化孔子,要求王者尊 其为教主,拉平学者与王者地位。
学者士人集团掌握政权,形成当时社会中心指导力量。
门第社会
——东汉中晚期至隋
但从东汉中期,"终于慢慢形成了一各固定的阶级。一则是教育不普及,二则是书籍流通不易。虽然在法律上 并没有特许某个家庭以世袭的特殊权益,但只要这个家庭将学业世袭了,在政治上的特殊权益,也就变相的世袭 了。于是东汉以下由了世家大族所谓门第的出现。
中国历史发展轨迹
书籍
01 封建社会
03 郎吏社会 05 科举社会
目录
02 游士社会 04 门第社会 06 现代社会
鉴于古史渺茫,讨论从西周开始。西周初建,周王室将大批宗室亲戚分封各地,以便统制。先由天子分封诸 侯,再由诸侯分封卿大夫,逐步扩张。实质上,这种封建是武装集团的向外垦殖,作为一个农耕部族,这一批批 的农垦部队,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地,圈地筑城,长期囤驻。一面耕垦自给,一面建立起许多军事据点。如此,一 是便于对付旧殷王朝之反动,一是防御四围游牧人侵扰。可见,西周之封建,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是派一帮贵族 王爷到各地剥削勒索、作威作福,而实是一个开疆拓土之过程,守土垦荒之事业。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科举考试自隋代创立,经唐宋等朝发展,到明清时期业已形成复 杂完备的庞大体系,读书人即基层知识分子需要历经童生试、乡试、会 试直至殿试的层层淘汰,最终获得跻身封建官僚队伍的权利。由于中国 古代森严的等级社会现实,通过科举跻身统治阶级,是绝大部分知识分 子改变自身困苦命运的唯一方式,因而科举考试在中国古代具有极大的 影响力。
不难看出,一部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中国封建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一方 面,儒家思想体系直接参与了封建时代的思想专 制与精神独裁;另一方面,封建集权政治的增强 又促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最终,经过上述漫长 的历史演进,孔子所创立的,以维护社会等级秩 序为出发点的儒家思想演化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 礼教体系,一套完整的封建思想独裁武器。
唯万
有般
读皆
——
价 值中
书下
高 品 观 国
的古
。 , 真 代
实知
写识
照分

相关链接: 科举考试 八股文
儒家礼教文化与科举考试制度给知 识分子带来了什么?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利用儒家礼教文化与科举考试分别从思想 与制度上牢牢地钳制住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换言之:中国的
知识分子失去了思想的自由与求真的精神,而自由、独立与 求真的精神正是知识分子的灵魂所在。当知识分子沦为封建
《 宗 教 裁 判 所 》 戈 雅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的心腹大臣
之一,而方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 对其忠贞不二。1042年燕王朱棣发 动“靖难之役”,不久南京沦陷,
朱棣命方孝孺为其起草继位诏书, 方疾书“燕贼篡位”,棣曰:“汝 不顾九族乎?”方怒斥:“便十族 奈我何!”棣厉声道:“汝焉能遽 死,当灭十族!”最终朱棣在九族 上又加一族,将其亲朋故旧计873 人在方面前一一凌迟处死。

九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未来。

九年级历史课程是中国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时期,其中包含了许多重点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中国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

它的爆发和推进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深远影响是学生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兴起,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学生应该了解到这场运动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一代的觉醒。

学生应该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世界历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冲突之一,它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了解到这场战争的原因、影响以及中国在战争中的地位。

2. 二战及其后果: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应该了解到这场战争的原因、进程,以及导致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3.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是二战结束后东西方矛盾的重要表现,对世界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学生应该了解冷战的导火线、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变化。

三、古代史1.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涵盖了商、周两个朝代的兴衰。

学生需要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交替时期,标志着中国的统一。

学生应该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阶段,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学生应该了解这些朝代的兴衰原因、主要事件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中国古代社会史社会变迁古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与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史社会变迁古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与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史社会变迁古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与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从原始社会的形成开始,到封建社会的兴起,再到近代社会的发展,每一次的变迁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与变革。

一、思想观念的演进与变革古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与变革始终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

最早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原始宗教和巫术的信仰,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城市化的发展,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学派相继兴起。

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与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儒家倡导的仁爱、礼教等观念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佛教的传入则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原始氏族制到奴隶制、封建制再到官僚制的演进与变革。

在奴隶制时期,社会主要以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国家以奴隶主统治,奴隶为劳动力。

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起,人们开始以封建王朝为核心,封建君主通过宗法制度来巩固统治地位。

最后,随着官僚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官僚统治为特征的时期。

三、经济发展的演进与变革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与变革过程中,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原始社会的渔猎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过程。

例如,商鞅变法的推行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而近代的工商业革命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社会结构的演进与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与变革还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结构不断发生着变革。

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结构主要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而在官僚制度建立后,官员的地位逐渐成为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

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结构也不断演变,近代以来,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工人、知识分子等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的结构更加多元化。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变化的轨迹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变化的轨迹

作者: 齐鹏飞;张卜京
出版物刊名: 贵州文史丛刊
页码: 7-14页
主题词: 毛泽东文艺思想 文协 文艺运动 历史伟人 特定角度 中国文艺协会 红军战士 西北战地服务团 西战团 革命加恋爱
摘要: 毛泽东的一生密切关系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几十年来的悲欢祸福,甚至关系到几代中国人的人格深层结构的塑造。

毛泽东作为一个历史伟人,他一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功劳和过失,是一个由多侧面、多阶段构成的并在他与现代历史人物的具体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复杂而又有统一性的整体。

对于这个整体,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人们既可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和总结,也可以而且也需要作阶段性的特定角度的研究和述评。

然而无论是在毛泽东逝世前还是在其逝世后,国内外研究毛泽东的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全传”性质的总括,而专门研究或述评毛泽东的政治理沦和实践中某一侧面的‘侧传’则非常罕见,至于对毛泽东在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毛泽东在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的研究和述评则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齐鹏飞、张卜京两同志别辟蹊径地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变化的轨迹》为总题,撰写了一系列毛泽东与当代著名知识分子关系的文章,本刊特辟专栏予以连载,以期共同探讨解决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正确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就世界范围来说,知识分子是个相当晚出的社会群体,按雅斯贝斯“历史轴心期”的理论讲,他大约诞生“在公元前500 年左右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1),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也不例外。

所以如此,那是因为知识分子承担了人类的一项特殊使命——“认识你自己”。

而人类发展史则告诉我们,这一使命不可能过早的出现。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但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却为人类由“自在” 状态进入“自为”状态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不过,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在完成这一共同的使命时,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所走的道路也截然不同。

那么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他们是怎样实现自己的特殊使命的?他们是否完成了这一特殊使命?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完整地勾画出他们曾经走过的一条历史轨迹。

确切地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

这是个什么时代呢?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这样概括说:这是个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的时代,是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的时代。

透过历史的表象,我们肯定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存在了数千年的氏族国家突然崩解了,历史渐进的链条被无情地斩断了,神圣的传统遭到了空前严厉的挑战,战争和苦难使人们陷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沮丧中,谁也无法知道向前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显然,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这一民族正处在上升或下降的十字路口上。

而只有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个民族才急切需要理性之光为之照亮前方的黑暗。

首先从黑暗中走出来的是当时称作士”的平民知识分子。

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所熟悉和景仰的老子和孔子。

他们所以能够以先知先觉的姿态站到时代的最前沿,就是因为在那个大部分是文盲的世界里,他们却拥有渊博的知识”这不仅使他们能够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反观自己。

通过反思,他们发现眼前的这个世界正在溃烂;通过反思,他们发现人性正在堕落,于是他们产生了拨乱反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挽狂澜于既倒。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2)和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3)的主张无论怎么不同,其实都是这种“救世精神”的表现。

然而如何“救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他迈出的第一步始,就放弃了走“启蒙”之路。

他们认为“上智与下愚不移”(4);慨叹“智者过之,愚者不及”(5),因此不想像乔达摩和耶稣那样,成为“普渡众生”的殉道者。

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世”之路:寻找“内圣外王”的现世“明君”,积极用“知识”靠拢“强权”,幻想以“帝王师”的身份,假现世明君之手,还“乱世”一个太平。

这条由老子、孔子奠定的、用知识与强权调情的“救世”之路,一直被后世的知识分子沿着走下去。

也许有人反对说:到了战国时代,知识分子群体难道不是一个游离于“强权”之外的自由社会群体吗?他们不是狂妄地喊出过“士贵君轻”(6)的狂妄口号吗?他们不是标榜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的独立人格吗?他们不是表现出“朝闻道,夕死可也”(8)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吗?不错,春秋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是个很复杂的群体,其中既有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改革家,也有一些等而下之的摇唇鼓舌之士、引车贩浆者流、鸡鸣狗盗之雄,但无论高下,他们确实都少有后世知识分子那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奴性。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必须看到,战国时代毕竟是个特殊的时代,当时“七雄”兼并,大打出手,天下还不是一家的天下,因此在“主卖官爵,臣卖智力”(9)的政治交易中,知识分子这根“毛”还可以飘来飘去,挑挑拣拣,没必要非附在某一张皮上不可。

犹有憾者的是好景不长,当知识分子们望眼欲穿的大一统局面实现之后,从前吃百家饭的这个集团,就只能附在一张“皮”上——威严的帝国皇帝身上——求生存了,只不过当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可悲的下场罢了。

可见,中国知识分子走到后来这步,并非是偶然的失足,而是一种必然,一种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先天性缺陷注定的必然。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曾非常自负地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10)但在我们看来,“无恒产而有恒心”与其说是知识分子值得自负的优点,还不如说是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因为正是这点使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不得不成为附在“皮”上的一根“毛”,试想,一个“无恒产”的社会群体能够有“恒心”吗?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且看一看战国时代非常流行的“养士”制度,不是什么都明白了吗?所谓“养士”制度,无非是战国时代各国在政治角逐中制定的策略之一,目的是利用知识分子的“知识”致敌于死,从而夺取天下。

于是各国当权者大兴“养士”之风,曾几何时,历史上那些目空一切的君主、贵族、权臣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突然间开始变着法儿地去礼贤下士,让他们食有鱼,出有车,开康庄之衢,委上卿之位,这么以来,把个知识分子刺激得空前活跃,所谓“处士横议、百家蜂起”指的就是这种场面。

而知识分子们似乎也被捧得有点忘乎所以了,以为自己真的成了历史大舞台上不容小视的主角。

可惜的是,他们始终没有意识到,不管你扮演的角色多么举足轻重,既然你是为人所“养”,那就得为人所“用”,否则你这根“毛”就无所依附,而一根没有依附的“毛”,在一个强权社会中又有什么价值呢?。

可见,中国知识分子在起步之初,他的弱点就已暴露无遗,难怪二千年后的毛泽东总是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来敲打今天的知识分子。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在他承担起理性认识这个世界的任务时,竟毅然决然地宣布“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11),放弃了对自然界的探赜索隐呢?原因很简单,既然中国知识分子一开始就与强权联姻,为强权所“养”,那他就必须提供强权所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科学,也不是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东西,而是君王们需要的“帝王术”。

以老子的“人君南面之术”和孔子的“德政仁治”始,直到战国时代的杨墨、孟荀、黄老、申韩等学派,尽管彼此自是相非、形同水火,但反本归宗,他们搞的无不是这套东西。

其中不能说没有例外,譬如庄子就试图超越为帝王服务的政治学,就人的自由和文明的异化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批判,然而面对强权和暴力,这位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深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12),只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13),不得不仓皇地逃进自我封闭的精神牢笼中,苟全性命于乱世。

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承认,初登历史舞台的先秦知识分子们毕竟把我们这个古老农业的民族的文化推到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们在传统和功利的双重挤压下,为我们民族今后的文化走向也造成了多方面的、难以摆脱的消极影响,其中有二点是必须提到的:一、思维模式上的一元独断论。

孔子说:“易有太极”(14);老子说:“道生一”(15)。

一元独断论必然导致二元对立论,孔子说:“是生两仪”(16);老子说:“一生二”(17)。

儒、道两家虽然彼此相绌,但是思维模式却是一致的,先秦诸子大都尊而行之,以此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有庄子想跳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8)的思想藩篱,却以“不谴是非”而不了了之。

正因为我们民族在思维模式上囿于一元独断论、二元对立论,于是才有历史上的“大一统”;有“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主”;有“严华夷之辨”;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有“阶级斗争为纲”;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二、心理上的救世主”情结。

先秦时代的知识分子面对着“暴师经岁,流血满野”(19)的空前大劫难,确实表现出空前的“救世”热情,问题是谁是“救世”的主体?此时此刻,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呼唤着救世主——“圣人”的出世。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20)孔子说:“甚也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21)孟子更是坚定不移地相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22)荀子则焦急地期待着一个“庶人隐窜,莫敢仰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23)的“绝对圣王”。

而他的高足弟子韩非则努力论证这个“绝对圣王”不是什么别人,而是一个深知“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24)的独裁君王。

在这里,只有庄子发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25)的呐喊。

可是在一片甚嚣尘上的英雄崇拜声浪中,他的呐喊又有谁愿意倾听呢?这种“救世主”情结被先秦知识分子们牢固地植入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它使后世的独裁君主们找到了神化自身的灵光,也为苦难深重的愚民们预设了一张难以充饥的画饼,回顾中国历史上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寻找“大救星”的造神运动,我们就不难想象这种“救世主”情结的消极影响是何等难以克服。

不管怎么说,先秦时代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因为这时的知识分子毕竟可以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时代还允许他们坚持独立的主张,保持独立的人格,当权者还能够倾听他们的话语,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时刻,所以将其称之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决不为过。

然而凌空出世的秦始皇在横扫六合,混一宇内之后,立刻将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永远地结束了。

为了建立一系万世的大帝国,对他来说,他既不需要知识分子充当什么“帝者师”,也不需要知识分子兜售自己的主张,相反,他需要的是尽快地建立起意识形态霸权,彻底禁绝过去知识界那种“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26)的“自由化”局面,他认为既然是“朕既国家”,那世界就只能有一种思想、一种声音,而知识分子的任务只能是为“绝对权力”服务。

这无疑给刚刚从战国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们当头一棒,使他们顿时陷入痛苦的两难选择中:是服从真理,还是服从权力?还没等他们对此作出回答,秦始皇就用“焚书坑儒”给予他们以最严厉的警告:或者跪下双膝,成为帝国的顺民;或者从肉体上被消灭!但实践证实,秦始皇的知识分子政策不足为训,他根本不懂“逆取而顺守”的政治学原理,结果把这一群体推向自己的反面,使他们在反秦风暴中成为一只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想站到强权的反面,关键是你如何把他们纳入帝国政治的权力圈之中。

真正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是后来的汉武帝,他在认真地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还是应该把知识分子“养”起来,以便为己所用。

然而知识分子再搞战国时代那种“处士横议”的妄动是绝对不允许的,从今以后规定知识分子必须“贩卖”我皇帝认可的主张,搞得好的,“劝以官禄”;“攻乎异端”者不仅会丢掉饭碗,而且仍然有一个深坑在等待着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对知识分子来说怎么办呢?是彻底放弃追求真理的职责,为当权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从而博得个荫妻封子、荣华富贵;还是因说三道四、指点江山而被抛进阴冷黑暗的深坑中?两千年前的知识分子面对着强权和利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