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与疾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注射异性血清或蛋 白制剂,以及输血、输液后的热原反应等。
3、产热、散热异常: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后所致的产热过多:因 慢性心力衰竭、重度脱水、大量出血、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疤痕、 先天性汗腺缺乏症、鱼鳞癣或包盖过严(常见于小儿)所致的散热 障碍等而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
常用的物理降温法
1、降低室温:
尽量加强通风,使室温降至25~30℃。
2、冷湿敷(或置冰袋) 于头部
适用一般高热病例。 :
3、酒精擦浴:
用35~50%酒精,擦至皮肤发红; 腋下及腹股沟、颈部宜重点洗擦: 可连续施行,直至体温明显下降。如使用不当,在幼婴儿亦可引起
严重情况,故亦应慎用。
症状与疾病
常用的物理降温法
症状与疾病
发热的生理变异及影响因素
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症状与疾病
什么是发热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日内 体温变异超出1℃时,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 有发热感,均可称之为发热。
便血、 黄疸、意识障碍、眩晕、晕厥、惊厥、不自主运 动、排尿量与排尿功能异常、血尿、淋巴结肿大、脾 肿大、睡眠障碍、瘙痒
症状与疾病
生命体征 体温 呼吸 脉搏 血压 生命体征监测
症状与疾病
发热
正常人体温为37℃左右, 正常情况下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一般波动在36.3~37.2℃之间。 发热是一种抗病能力
在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 理性防御反应。
症状与疾病
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口温 口腔内舌下所测的温度 腋温 腋窝部位夹紧时所测的温度 肛温 肛门内所测的温度,比较准确而可靠
➢ 测量肛温要使用专用的体温计。
➢ 测量体温一般须测三分钟以上。
➢ 时间太短,所测的体温值可能偏低。
症状与疾病
体温的调节与变化
临床上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低热 (37.3~38℃ )、中等热(38.1~39℃)、高热 (39.1~41℃) 、超高热(41℃以上)。
症状与疾病
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为临床上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表现为低热,常 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
在 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感染已愈而体温调节仍未恢复正常 ③夏季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多见于幼儿,且多发生于
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
期也可有低热现象,还有婴儿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常等。
症状与疾病
发热特点
起病的诱因、缓急、病程,发热的时间、 程度、热型,有无畏寒、寒战、无汗、
大汗或盗汗。
症状与疾病
伴随症状
伴随症状
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脾 肿大;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单纯 疱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头痛、嗜睡、 昏迷、惊厥;肌肉关节痛等,以发现有无足以
症状与疾病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细胞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 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缺血性损害: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 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 反应等。
症状与疾病
非感染性发热
2、抗原 - 抗体反应: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恒定或变化的两个基本要素。体温的调节 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
•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 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管舒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 作用而散发热量。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温升高,散热占 优势则体温降低。
✓ 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 功能和血容量等等,都对体温调节发生重要影响
症状与疾病
非感染性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热
4.中枢神经调节失常:
如: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
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症状与疾病
非感染性发热
症状与疾病
症状与疾病
临床症状有哪些
发热、 头痛、胸痛、 腹痛、疲乏、水肿、 脱水、 发绀、 出血倾向、贫血、咳嗽、 咳痰、 咯血、 呼吸困难、 心悸、 低血压、 高血压、休克、
吞咽困难、 食欲不振、 消瘦、 低血糖、 食欲亢进、 肥 胖、 恶心与呕吐、 口臭、反胃、 烧心、腹泻、便秘、 呕血、腹胀(胃肠胀气、腹水、腹腔巨大肿物)、
4、温水擦浴:
用38℃温水间歇擦浴,因温水易耐受,而不致发抖, 此法一般用于过高热、昏迷且循环尚佳者;
降温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包括体温、循环及呼吸 情况);
对腋下、腹股沟及颈部大血管浅表部位应着重擦洗。 也可用38℃温水浸湿布敷裹,并频频调换之。
使病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 过高或长期的发热不利健康,必要时还应考虑针对发热给予适当
的退热降温措施,减轻发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症状与疾病
注意 非过高热而一般情况尚可,或非过高热
之儿童病例,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
因为过低温、过多出汗易诱发虚脱、休克;且 降温后可掩盖疾病真象而产生“假安全感”。
症状与疾病
引起发热的因素。
症状与疾病
发热的预后 在很多急性传染病中,一定限度的体温
升高常常表示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而发热不显著,甚至体温不升的病例, 其预后却大多不良
症状与疾病
发热病人的处理原则
降温措施一般来说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类。
发热病人的处理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 对于发热病人首先应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