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86-28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10.12677/tcm.2018.75048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Xiaochan Jin, Yuefeng T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Shanxi

Received: Aug. 22nd,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

Abstract

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icking therapy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making acupoints, medicines, moxibustion trinity, acting on the body together.

Through 15 year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this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 variety of dis-ease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external, gynecological, pediatric and other diseases. The typical cases of treating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past year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Rhinitis, Eczema, Sequelae of Fracture,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金晓蝉,田岳凤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

摘要

隔药饼灸结合了贴敷疗法与艾灸疗法的特点,使穴位、药物、艾灸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机体。通过临床十五年的观察,该疗法对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疗效,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的疾病。

选择近一年内治疗各科疾病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并对其效应机制分析、探讨。

金晓蝉,田岳凤

关键词

隔药饼灸,鼻炎,湿疹,骨折后遗症,膝骨关节炎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隔药饼灸是在隔物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适宜的药饼置于穴位与艾炷之间,结合中药与艾灸的作用,利用艾灸燃烧的热力促进药物渗透入腧穴,从而达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治疗作用,以用于治疗各类疾病。艾灸、中药、腧穴三者的联合运用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也扩大了疾病的主治范围,对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择选病案整理分析如下。

2. 临床医案

2.1. 鼻炎

徐某,女,50岁。2017年11月29日初诊。主诉:鼻塞、喷嚏反复发作10年余。患者自诉10年来,不论四季,反复出现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并逐渐加重,遇冷、劳累尤甚,右侧严重。平素怕冷,易于感冒。饮食、睡眠、二便均可。舌淡苔白,脉细数。诊断:鼻炎(肺卫气虚)。治则:益气固表,扶正祛风。处方:①药饼灸取穴:大椎、陶道、风门(双侧)、肩外俞(双侧)、身柱、肺俞(双侧)、秉风(双侧)、夹脊。药饼处方:防风20 g,白术15 g,黄芪20 g,白芷15 g,苏梗15 g,薄荷10 g,苍耳子10 g,川芎10 g,荆芥15 g。药物研成粉末,制成药饼。每穴3壮,隔日灸。每穴3壮,隔日灸。②针刺取穴(双侧):通天、曲池、列缺、合谷。治疗3次后,鼻塞、喷嚏症状明显改善,继续原处方治疗一个疗程9次后,诸症消失,精神状态极大改善。

按语:患者身体消瘦,易感冒,其发病责之于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药饼以玉屏风散为基本方以益气固表,扶正祛风。取督脉穴大椎、身柱,大椎为“诸阳之会”“阳脉之海”,可鼓舞全身阳气,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两肺俞之间,与肺脏联系密切,两穴合用加之艾灸温通作用,取温阳固表之功。“阴病行阳”,取背俞穴肺俞以治肺脏病症,风门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且大椎、陶道、风门、肩外俞、身柱、肺俞、秉风、夹脊,除腧穴本身的治疗作用外,皆位于背部肺脏附近,同时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药饼灸之,将药饼益气扶正,与艾灸温阳固表及腧穴疏通经络三者紧密结合,协同作用。

2.2. 湿疹

张某,女,58岁。2018年6月6日初诊。主诉:湿疹反复发作6年余,加重4月。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散在红色丘疹,下肢尤甚。予西药口服、外用治疗1个半月后治愈;后又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4月前四肢部再次复发红色丘疹,左下肢尤甚,经西药对症治疗后,微有缓解,但仍无明显疗效,自觉瘙痒难忍,影响日常生活,遂来就诊。患者饮食、二便、睡眠均可,舌体胖,舌质淡苔白,脉沉。诊断:湿疮(湿疹)。治则:健脾利湿止痒。处方:①药饼灸取穴(左侧):下肢阿是、跗阳、中封、外丘、悬钟。药饼制备:当归15 g、川芎9 g、赤芍10 g、生地12 g、苦参10 g、蛇床子12 g、白

金晓蝉,田岳凤

蒺藜12 g、白鲜皮12 g、地肤子12 g、荆芥10 g、防风10 g、薏仁15 g、苍耳子10 g、蝉蜕9 g、甘草6 g。②针刺取穴(双侧):曲池、血海、三阴交、阴陵泉。治疗1次后,下肢患处瘙痒感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丘疹已由红转淡,患处出现皮屑。

按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湿蕴是湿疹发生的本,故治疗湿疹以健脾祛湿为要。选取足太阴脾经合穴阴陵泉以运脾化湿,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清胃肠湿热,三阴交、血海以健脾利湿,补血活血止痒。药饼以利湿祛风止痒的药物制备而成,置于皮损局部,以皮损部位为腧,通过艾灸燃烧的温通效应,直接将药物作用于皮损表面,既有利于发挥中药外敷的作用,又能内透入里激发经穴效应,标本兼治,以达到健脾利湿止痒。

2.3. 骨折后遗症

杨某,女,35岁。2017年10月11日初诊。主诉: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0月余。患者于17年1月(孕期35周)摔倒,致肩锁关节二度脱位,活动完全受限,予以推拿手法复位治疗一次。产后4天X 线片显示:右侧肱骨头下外侧及大结节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因在生产期,一直未行治疗,现右肩关节疼痛,阴雨天加重,外展、上举、后伸等活动均明显受限。饮食、睡眠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查体:右侧肩前穴处压痛,前屈约90?,外展约70?,摸背约第3腰椎。诊断:肩痹(肾虚湿阻)。治则:补益肝肾,祛湿通络。药饼灸取穴:肩中俞(双侧)、肩外俞(双侧)、肩髃(右侧)、肩髎(右侧)、肩前(右侧)、肩贞(右侧)。药饼处方:熟地24 g、山茱萸15 g、生山药12 g、丹皮9 g、茯苓15 g、泽泻12 g、柴胡15

g、白芍12 g、当归20 g、苍术15 g、防己12 g、鸡血藤15 g、干姜12 g、续断15 g、杜仲15 g、甘草6

g。每穴3壮,隔日灸。以上处方灸治4次后,患者右肩外展、外旋活动范围增大,灸治7次右肩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治疗至11次右肩关节上举、后伸已自如,治疗2个疗程后,右肩关节压痛消失,上举、外展几乎不受限,摸背可至第8胸椎。

按语:骨折后遗症多因骨折后缺乏功能锻炼,调养失宜,复感风寒湿邪,使骨折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软组织的损伤[1]。局部组织粘连则“不通则痛”,缺血循环障碍则“不荣则痛”。选取肩三针为经验要穴,配合局部腧穴肩中俞、肩外俞,以艾灸之,以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疏利经气,“通则不痛”。

药饼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为方,灸之则更添温补气血之功,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荣则不痛”。

2.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张某,女,56岁。2018年4月2日初诊。主诉:双膝关节疼痛4月余,加重1周。患者4月前自觉右膝关节有弹响声,继则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予口服骨康胶囊,疼痛有所缓解。近1周双膝关节疼痛加重,遂来诊治。查体:右膝关节局部皮温低,轻度浮肿,浮髌试验(-),左膝关节皮肤无明显红肿,双膝关节压痛。饮食、睡眠可,便秘,舌红、苔薄白、脉沉缓。诊断:膝痹(肾阳虚衰)。治则:温补肾阳,逐瘀通络。药饼灸取穴(双侧):血海、梁丘、犊鼻、鹤顶、内膝眼。药饼处方:附子6 g、干姜15 g、鸡血藤15 g、防己15 g、川牛膝15 g、续断15 g、杜仲10 g、桂枝15 g、白芍12 g、甘草6 g。

每穴3壮,隔日灸。药饼灸治疗1次后,膝关节浮肿明显消退;治疗8次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改善,基本活动较为灵活,治疗15次后,诸症消失,无其他不适。

按语:膝痹多由气血营卫亏虚,外感风寒湿所致。血海为脾经腧穴具有补血养血,活血化瘀之功,同时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补血养血以祛风。梁丘为足阳明胃经郄穴,善治疗痛证,且兼补益后天气血,膝眼为常见压痛点。血海、梁丘、犊鼻又为膝三针,配伍使用能疏利关节,畅通气血。

《济生方》中有“痹症皆因体虚,腠理空虚而外感邪气而成”,患者年过半百,阳气渐衰,失于温煦,则双膝畏冷、发凉。艾灸功善逐寒湿、通血脉、扶阳气,将艾灸与补肝肾,通经络的药饼合用,不仅能

金晓蝉,田岳凤

发挥二者的双重作用,还能激发膝关节局部经气,促进药物直达病所。同时艾灸所具有的抗炎作用[2],能清除无菌性炎症,缓解关节浮肿,与药饼联合灸治,疗效显著。

3. 讨论

隔药物灸疗法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不仅对隔蒜灸、隔盐灸、隔雄黄灸、隔瓦甑灸等多种灸法均有详细记载,还有用隔面饼灸治疮疡肿毒、隔雄黄灸治下痢、隔盐灸治疗霍乱等方法的记述。至唐代,隔物灸迅速发展,孙思邈首创隔附片灸治疽痈,隔面饼灸治恶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了隔豆豉、薤、黄土、面饼、附子等多种创新灸法。明代杨继洲在前人基础上运用了隔姜灸、隔硫磺蒜饼灸、隔槐皮灸等灸法,进一步丰富了隔物灸的种类[3]。

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隔药饼灸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今众多临床研究发现隔药饼灸对消化、内分泌、运动、神经等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杨周雨[4]等用隔药饼灸治疗脾虚湿蕴证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认为隔药饼灸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常小荣[5]等临床运用隔药饼灸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实验认为隔药饼灸对高脂血症患者前列腺素(PGI2)-血栓素A2 (TXA2)的调节可能与直接促进动脉壁PGI2合成有关,因而具有调节体内脂质代谢,防治高脂血症的作用。左政[6]等对30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隔药饼灸,对比发现隔药饼灸能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治疗,疗效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我们前期多年实验研究表明,隔药饼灸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防治疾病[7]。

现今我们所采用的个性化的隔药饼灸疗法是基于前贤单味药的基础上、依托经方发展而来,经十余年的实践,临床应用范围和取效的病种都在不断扩大。阶段性的总结经验,对隔药饼灸疗法的推广和临床效应的评价都大有裨益。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4062, 81373742)。

参考文献

[1]陈翔, 吴莉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后遗症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2): 163-165.

[2]姜劲峰, 王玲玲, 徐斌, 等. 抗炎–艾灸温通的效应机制[J]. 中国针灸, 2013, 33(9): 860-864.

[3]刘荣, 马隽晖, 陈敏华, 等. 隔物灸溯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 33(7): 3147-3149.

[4]杨周雨, 张理顺, 李益筠, 等. 隔药饼灸治疗脾虚湿蕴证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8): 56-58.

[5]黄洁, 曾文洁, 常小荣. 常小荣运用灸法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3): 21-22.

[6]左政, 姜云武, 管遵信, 等. 隔药饼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3): 218-220.

[7]田岳凤, 李雷勇, 王军, 等. 隔药饼灸对不同年龄健康人红细胞CD58表达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0, 30(11):

933-935.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6-6067,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tcm@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

隔物灸技术基本操作

隔物灸技术基本操作 一、简介 隔物灸属艾炷灸法中的间接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步骤 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 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虛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

泡较大,遵医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柱、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 (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4)隔附子饼灸: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的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个艾柱,一般灸5-7壮。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隔物灸操作规范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隔物灸属艾炷灸法中的间接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 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二、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间接灸时,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步骤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

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86-28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10.12677/tcm.2018.75048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Xiaochan Jin, Yuefeng Tian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Shanxi Received: Aug. 22nd,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 Abstract 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icking therapy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making acupoints, medicines, moxibustion trinity, acting on the body together. Through 15 year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this therap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 variety of dis-ease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external, gynecological, pediatric and other diseases. The typical cases of treating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past year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Herbal-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 Rhinitis, Eczema, Sequelae of Fracture,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隔药饼灸应用的临床效应分析 金晓蝉,田岳凤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2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 摘要 隔药饼灸结合了贴敷疗法与艾灸疗法的特点,使穴位、药物、艾灸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机体。通过临床十五年的观察,该疗法对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疗效,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的疾病。 选择近一年内治疗各科疾病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并对其效应机制分析、探讨。

艾灸注意事项(禁忌 方法 图解等)

艾条灸注意事项: 1、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6、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 7、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8、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 9、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 10、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11、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 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 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 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 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 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 2. 益气升阳。气虚 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 回阳 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4. 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5. 温肾 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6. 祛风解 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 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 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目的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

操作流程 1.评估. 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 艾炷灸法.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 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 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 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 小艾炷如 麦粒大(见图艾炷)。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 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 点燃艾炷后, 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剧痛, 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一次。数天后即现灸疮,

督灸疗法

督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督灸疗法是指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并使之发泡(但也可不发泡,临床观察不发泡对AS治疗作用稍差)的一种特殊的艾灸法,是在传统中医外治的基础上的新技术。我们的前期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bylities简称AS). 治疗范围: 1.我们主要用于治疗AS、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疾病。从中医辨证的角度 讲,尤其适用于气虚、阳虚证。 2.预防疾病和治疗亚健康。 3.督灸的作用机理 中医方面:督灸可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使治疗直达病所。此法是运用经络、腧穴、药物、艾灸、发泡的综合作用为一体,充分发挥温肾壮阳、行气破於、拔毒散结、祛寒利湿、通督止痛的功效。 现代医学方面:前期研究发现督灸可降低HLA-B27基因的表达,升高B-内啡呔含量,并在此基础上调节免疫紊乱,减少免疫反应性炎性损伤,调节细胞因子,降低骨破坏指标,控制病情,改善畸形。 另外,督灸有很好的预防保健作用。 督、任、冲一原三岐,督灸为阳脉之海,因此督灸可沟通全身经络。督灸作用于督脉上,通过督灸的综合作用激发、协调诸经,从而发挥经络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二)操作方法 1.施灸部位:取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为施灸部位。

2.施灸程序: (1)选择体位:令患者裸部俯卧于床上。 (2)取穴:医者用拇指指甲沿脊椎尖端按压“十”痕迹。 (3)消毒:以75%酒精棉球沿施术部位自上而下常规消毒3遍。 (4)涂抹姜汁:沿施术部位涂抹姜汁。 (5)撒督灸粉:沿施术部位撒督灸粉,使之成线条状。 (6)覆盖桑皮纸:将其盖在药粉上面。 (7)铺姜汁:把姜汁牢固地铺在桑皮纸上,要求下宽上窄呈梯形。 (8)放置艾炷:在姜泥上面放置橄榄形艾炷。 (9)点燃艾炷:点燃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然自灭。 (10)换艾炷:连续灸完3壮。 (11)移去姜泥:灸完3壮后取下姜泥 (12)轻擦灸处:用湿毛巾轻轻擦干净灸后药泥。 (13)放泡:灸后4-6小时自然起泡,第二天放泡。放泡时,以75%酒精棉球自上而下常规消毒3遍后,用消毒针头下缘平刺,泡液自然流 出,再以消毒干棉球按压干净。 3.疗程:每月治疗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三)注意事项 饮食.起居.功能锻炼. 1.忌食肥甘厚腻.寒凉及辛辣之品:酒类(特别食啤酒),肥肉,水产品, 辣椒.香菜.韭菜等。以清淡素食为主,多食用植物蛋白。 2.起居有常,不熬夜,节房事。

隔物灸法

隔物灸法操作规范 【概念】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适应症】 1、颈腰椎疼痛、肌肉酸胀、腰肌劳损、肩周炎、痛经、软组织挫伤疼痛。 2、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的慢性疾病。 3、慢性肠胃炎、体虚易感冒、口腔顽固性溃疡等。 【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药饼(如附子片、盐、姜片、蒜片等)、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纱布,黑色中性笔。 【操作步骤】 1、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臵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

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臵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臵一薄姜片,上臵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4、隔附子片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臵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术中观察】 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及进展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及进展 摘要: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上班族,甚至一些中学生也常有颈项酸痛不适,头痛头晕的现象,颈椎病症状复杂 ,缠绵难愈。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非手术疗法是颈椎病的基本疗法,近年来针灸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字:颈椎病年轻化针灸治疗。 病因病机 颈椎病属中医学“骨痹”、“痿证”、“眩晕”等范畴。它的病因有多种说法,如先天性椎管狭窄或异常学说,颈椎间盘退变理论,慢性劳损理论,头颈部外伤学说。普遍观点是肝肾亏虚或劳倦过度耗伤精血。营卫气血失调,复感受外邪.颈项部经脉气血阻滞;或因跌仆损伤,动作失度,损伤颈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所致。贾福奎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肾、脾虚,风寒湿邪入侵,痹阻太阴经脉,使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胡军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非单以风火痰虚为患,瘀血阻络是其主要病机,故其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要,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活血化瘀药对头痛、眩晕的影响。张威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污秽之血不行,乃至瘀血内结”,使局部的经络气血循环受阻所致。 1 单纯针刺 单纯针刺疗法有体针腹针毫针等疗法。体针疗法中张冷等[4] [4] 张冷,黄丽萍.“关刺”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J].吉林中医药, 2007, 27(6): 40-41应用“关

刺”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采用“关刺”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观察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显效率62. 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有明显改善。结论:“关刺”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确疗效。何常春等[5] [5] 何常春,尹林玉.经筋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09, 15(4): 66-67采用经筋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经筋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30例,对比观察2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 7%,对照组为73. 3%,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筋针刺组比传统针刺组更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腹针疗法中杜健民等[6] [6]杜健民,王升旭,黄泳.薄氏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 2007, 28(6): 531-532应用薄氏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方法:患者全部运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配合中脘-下脘排刺的方法进行。结果: 4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接受为期18次的腹针治疗后,有28例达到临床痊愈, 18例好转, 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 88%。。毫针疗法中梁兆晖等[ 7 ] [ 7 ] 梁兆晖,杨宇华,于鹏,等. 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疗效及影响因素的 Logis2tic回归分析 [ J ].中国针灸, 2009, 29(3) : 173.取大椎、颈百劳、肩中俞穴。套管进针 ,针刺深度达肌肉层 ,每穴得气为度 ,留针 20 min,期间予以红外线照射 ,隔日 1次 ,治疗9次为 1个疗程。结果:本组 53例 ,有效 40例 ,无效 13例 ,总有效率75 . 5%。。刘月芝[ 8 ] [ 8 ] 刘月芝.通调督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J ].中国针灸, 2007, 27 (4) : 255 -257.取穴 C3~C7夹脊穴、风池、风府、大椎、脑户、后顶、百会、前顶、神庭。采用毫针 ,大椎沿棘突方向针刺约25 mm, C3 ~C7 夹脊穴直刺 15 ~25 mm,风池向鼻尖方向针刺 15 ~25 mm,风府直刺 15~25 mm,脑户、后顶、百会、前顶、神庭均沿督脉针尖向后平刺 ,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定义: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直接灸。 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1、无瘢痕灸:将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当艾炷燃到2/5左右,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充血起红晕为度。 (1)操作方法 ①点穴:施灸之前先要点定穴位。患者体位应保持平直,处于一种舒适而又能持久的位置。暴露灸穴,取准穴点,并作一记号。点定穴点后,嘱患者不可随意变动体位。 ②置柱:用少许蒜汁或油脂先涂抹于灸穴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粘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多用中、小艾炷。近年来有贴敷艾炷的新型产品面世,可直接贴敷于穴区施灸。 ③燃艾:用火点燃艾炷尖端。如为中等艾炷,待烧至患者稍觉烫时,即用镊子夹去,另换一壮;如用小艾炷灸,至患者有温热感时,不等艾火烧至皮肤即持移去,再在其上安一艾炷,继续按上法施灸。对某些病程长和症情顽固者,亦可在患者感到灼热后,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块较艾炷略大一点之红晕,隔1~2小时后可出现水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2)主治病症:哮喘、眩晕、急慢性腹泻、肱骨外上髁炎、急性乳腺炎、皮肤疣等病证。 (3)注意事项: ①无瘢痕灸艾炷的大小宜介于隔物灸与瘢痕灸之间,一般以花生米大至绿豆大为宜。具体治疗时须因人因病而选。 ②一般情况下,无瘢痕灸后,灸处仅出现红晕,如出现小水泡,不须挑破,禁止抓瘙,应令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注射针具吸去泡液,用龙胆紫药水涂沫,均不遗留瘢痕。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焦前用大蒜捣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炷施焦。每炷必须燃尽方可继续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产生化脓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须征得患者的同意。对施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疼。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术部位化脓(称“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留下瘢痕。 (1)操作方法 ①点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麦粒或绿豆大。 ②燃艾:用火燃着艾炷后,医者应守护在旁边。待燃至患者感觉疼痛,医者用手轻轻拍打或抓爬穴区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施灸时的疼痛。艾炷燃尽,用浸有生

康为电子灸与传统艾灸作用的比较测试报告

康为电子灸与传统艾灸作用的比较测试报告 摘要采用计算机灸法研究测试分析系统对康为电子灸与艾条灸、药饼灸、WS301C频谱仪的致热作用模式,以及热幅范围、皮肤温度、热透深度进行了同步测试和比较。结果提示:康为电子灸存在特定的致热模式和较好的热透深度,并在传统艾条灸、药饼灸刺激方式上有所提高。 主题词电灸器针灸研究“热”是灸疗作用的主要特点,温热刺激腧穴表面的皮肤,热度的高低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就构成了刺激量。人们一般认为单纯强热刺激就能获得较好疗效,于是设计了电子灸、电热灸、电风灸、频谱灸等治疗仪。以往研究表明,不同操作方式的灸法对皮温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并有其内在规律,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差异,对灸疗仪的研制至关重要。我们借助计算机灸法研究测试分析系统对康为电子灸(下文简称康为灸)与艾条灸等进行了多项测试,看到了一些规律,提出一些分析意见,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测试对象康为灸是哈尔滨康为电针医械有限公司出品的KWJ-01型灸用仪器,光谱范围0.7~6μm,输出功率为23μA。艾条采用直径1.8cm,长20.5cm的扁鹊牌温灸纯艾条。药饼以丁桂散合附子等中药复方,共研细末,适量黄酒、蜜、麦芽糖等调和,压制成厚1cm、直径2.5cm、重7.45g的灸用药饼。频谱仪选用市售WS301c频谱仪。 1.2 测试条件计算机灸法研究测试分析系统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共同研制,依靠计算机艾灸温热测试分析专用软件支持,连接艾灸测试仪与双导温度热敏头。测温范围设定30~75℃,最大时域0~20min。双踪模拟记录。 1.3 实验方法直接测试将测试物直接作用于热敏头,由计算机系统收集和记录数据,描绘出温度曲线。分为康为灸、艾条灸、隔药饼、频谱仪4组,相同时段内以两路检测,从30℃以上开始记录,20min观察结束。康为灸强度、脉冲速率由仪器自动默认设定,照射高度依据临床使用温感测试距离,即防护罩边缘热敏头8cm,中心光斑直径5.5cm,光线入射与水平面垂直。艾条灸操作以2根艾条合用,行雀啄灸法,低点距热敏头2cm,停滞2s,每分钟25次。隔药饼灸选用1号艾炷模,制成底径与高均为 2.5cm、重1.5g艾炷。频谱仪热源距热敏头20cm。 皮下测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的背部和大腿肌肉层进行实验。将热敏头置于去毛后的皮下,或置于皮下1cm厚度的肌肉下,同时观察康为灸与艾灸从兔皮上热度透入情况。灸法操作方法和过程同直接测试。 1.4 观察指标主要测试观察以下4个方面:(1)致热模式:20min内各测试对象温度曲线升降势态;(2)热辐范围:水平面上同心圆从内至外温度辐射范围和变化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益气升阳。气虚 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4.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5.温肾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6.祛

风解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目的 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操作流程 1.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艾炷灸法. 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拇、 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见图艾炷)。 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 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

脐灸疗法

脐灸疗法,是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一种中医特色技术。 肚脐皮肤薄,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药物在脐部穿透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而发挥作用,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 神阙穴位于脐部,属任脉。任脉维系诸阴经,督脉总督诸阳经,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同时,冲脉乃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具有溢蓄经脉气血的作用,故脐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都有密切的联系。 一、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脐通冲、任、督、带四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督带与生殖及妇人的经带、胎、产息息相关,故药物温脐可以调理冲任,理气养血,固经安胎。临床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崩漏、不孕及胎产诸疾,黄褐斑、面色萎暗和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等证。 二、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部通行全身诸经,所以通过脐部治疗,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适用于寒湿痹阻、脉络不和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诸病症,及由于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瘕瘕积聚(囊块肌瘤)诸疾。 三、敛汗固表,涩精补虚

脐疗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调整体质,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帮助入睡。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带下、久泄、梦遗、滑精、惊悸、失眠等。 四、健脾和胃,升清降浊,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脐疗可增强脾胃机能,使升阳得升,浊阴下降,以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用于胃痛、反胃、痞满、呕吐、泄泻等。脐疗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畅通、经络隧道疏通,能促进代谢,缩减脂肪。用治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等。 五、强壮保健,养生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活化细胞、润肤驻颜、紧致肌肤的作用。具有补脾肾,益精气,抗老驻颜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和预防保健,回春延年。

药饼制作

1.药饼的分类:现代,随着隔药饼灸的应用范围扩大,临床上出现多种药饼。大致可分为二类:一为针对某些病证的如骨质增生药饼、溃疡性结肠炎药饼、足跟痛药饼、硬皮病药饼等;一类为根椐中医治则而制作的药饼,如活血化瘀药饼、健脾益气药饼、补肾药饼等。 2.药饼制作法:分为三类。 (1)药汁浓缩法:按配方称取各味中药,加水适量煎2次,去渣,再以文火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赋形剂;亦可根椐要求,部分药物煎汁浓缩,部分药物研末成粉,二者混和调匀后加入赋形剂。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薄饼。 (2)研末调和法:可配方称取药物,研极细末,一般要求过200目筛,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椐临床需要临时用调和剂调和,再用特制的模子压成药饼。截止到2013年,常用的调和剂有醋、酒、乙醇、姜汁、蜂蜜等。 (3)研末混合法:先按上法研成极细末备用,临用时椐症情可分别选用大蒜、嫩姜、葱白等其中之一,与药粉各取适量,一齐捣烂,用模子压成药饼。 3.药饼灸法:根据病证选用药饼。隔药饼灸,多取经穴,亦可用阿是穴;可只取单穴,亦可多穴同用。应用时,将药饼置于穴位上,将中或大壮艾炷隔饼灸烧,患者觉烫时可略作移动,壮数多少据症情而定。灸疗过程中,如药饼烧焦,应易饼再灸。 例子 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阙 治法: 药饼制备:附子6g、肉桂6g、丁香6g、党参6g、黄芪6g、白术6g、香附3g、陈皮3g、麦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将诸药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和作成大约直径2.5cm、厚0.5cm的圆形药饼两个,备用。用法:二穴同取,用时每穴取一药饼,上置大艾炷,施灸,每穴灸5壮, 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饼制备:将川乌、乳香、没药、川芎等中药配制好后,烘干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和,制成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置于肱骨外上踝压痛最显著处,安放艾炷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现深红晕为宜。另配合针刺:取患者患侧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转手法。病程2个月以上者,可对阿是穴作远点透刺,并行提插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针刺与药饼灸每隔1日交替进行,每6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过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会、大椎、大抒、风门、肺俞。 治法:

艾灸常用顺口溜必成养生高手

艾灸常用顺口溜必成养生高手 艾灸给予了人们丰富的养生之道,常用艾灸有一定的好处和功效。艾灸常用顺口溜你听过吗?下面是整理的艾灸常用顺口溜,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一、艾灸护五脏,身心好顺畅 艾炷灸心俞、膏肓和足三里,可行气活血,宁心安神 艾条灸阳陵泉,疏肝理气,胁肋不再疼痛 艾条灸肺俞,宣肺理气,小儿肺炎去无踪 艾条温灸足三里、关元,强胃健脾,贫血不贫 艾灸神阙穴,补益肾阳,消除水肿 二、用好“美容灸”,灸出健康好气色 隔姜灸神阙,力去皱纹,留住青春 艾条灸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祛除眼袋不用愁 艾条雀灸曲池、合谷,巧治青春痘,脸如蛋白 隔姜灸神阙,有效祛除黄褐斑,不再黑脸 艾绒温筒灸丰隆、水道和水分,安全减肥,有效瘦身 艾条灸关元,美发秀发不脱发 三、灸走小症状,根除大隐患 艾条灸风池、肩中俞,可治寒湿型颈椎病 隔姜灸百会,不再无故眩晕

悬灸外关、足临泣、风池,偏头痛不再来 艾条温灸翳风、风池,清除落枕的困扰 艾灸神阙,治疗口腔溃疡又快又好灸走小症状,根除大隐患 艾条灸大椎,治疗风热感冒效果好 温灸神阙、关元,温阳祛湿止腹泻 艾灸下巨虚大肠俞,给肩周炎患者松“膀” 四、我的情绪,艾灸做主,巧用艾灸调理七情 艾柱灸涌泉,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 艾灸鬼哭穴,放飞焦虑的心情 艾灸神门、三阴交,神经衰弱不再来 艾条灸气海、中脘、神阙、足三里,远离抑郁,走出消沉 艾灸常用顺口溜(热门)五、有“艾”更健康,灸出男性的迷人魅力七情 艾条灸血海、气海、阳陵泉,能有效调理慢性前列腺炎 艾条灸关元、中极、命门、肾俞,让你不再有早泄的尴尬 艾条温灸关元、肾俞与命门,治疗阳痿,重振雄风 艾柱灸中极、曲骨、膏肓,补肾藏精,不再遗精 六、女人更需要“艾”,艾灸是女性健康的秘诀 隔姜灸三阴交、气海、血海,调顺月经不调 艾条悬灸至阴穴,通则不痛经 隔药灸关元,不再无端闭经 艾灸隐白、大敦,灸到血止,不再崩漏

雷火灸在妇产科的应用

雷火灸在妇产科中的应用 概念 雷火灸是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柱,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红外线辐射力和药化因子、物理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的传导,达到温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用特点 热力:通过热力和红外辐射作用,达到循经传导和调节微循环的作用。要去:药物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经络:药物渗透到穴位,产生温经通络,调畅气血等目的。 普通艾灸的区别 材料 1.雷火灸是艾绒和多种药物按比例配置。 2.艾灸只含单纯的艾绒,成分固定。 温度 1.雷虎破旧燃烧时最高的温度240度。 2.艾灸平均为78度,最高不超过92度。 燃烧时间 1.雷火灸:2小时左右。 2.艾灸:1小时左右。 疗效 1.雷火灸:火力猛,药力渗透性强,以病灶为主。

2.艾灸:见效缓慢。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1.妇科病。 2.痛症。 3.鼻症。 4.眼疾。 5.耳疾。 6.男科病。 7.亚健康。 8.脾胃疾病。 禁忌症 1.眼外伤、青光眼底有明显出血、充血症状及各种疾病的出血期。 2.高血压并发症、心衰、发热禁忌。 3.哮喘病人避免吸入烟雾,在通风良好处使用。 4.孕妇及崩漏慎用。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合谷穴、三阴交。 6.对老年人、小孩禁用猛灸手法。 常用灸具 1.双孔灸盒 2.单孔灸盒 3.梅花灸具 4.悬灸棒灸盒

操作流程 1.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施灸方法及部位穴位。 2.评估:环境温度、主要症状既往史、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雷火灸过敏史、哮喘病史及是否妊娠、患者体质及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3.告知:悬灸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取得患者合作,嘱患者排空二便 4.物品准备:雷火灸条、温灸盒、治疗盘、打火机、酒精灯、弯盘、灭火罐、纱布、治疗巾、计时器。 5.患者准备: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施灸:再次核对,将点燃的灸挑火头朝下放入温灸盒内,盖上木塞,摆放在患者施灸部位上,盖上治疗巾,20-3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 7.观察及询问: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询问有无不适。 8.告知:注意保暖,避免感染风寒。 9.整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注意事项 1.用灸时,皮肤应与火头保持一定距离,切记直接接触皮肤。 2.治疗中,及时吹灰,保持红火,随时注意患者的表情。 3.温灸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烫伤。 4.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暖。 5.治疗后,请勿立即洗澡,以免影响疗效。 6.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患者,治疗时火力较小,饥渴者应先进食。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二、操作方法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操作步骤 ①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

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③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一般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④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 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 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

韩国、日本治未病研究概况-柳承希

215 第18卷 第1期 2016 年 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1 Jan .,2016 [ 41 ] 李文菊,严兴海.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 床研究[ J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 ( 4 ):31-32. [ 42 ] 王小娟,周恒,郭璇,等.舒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 动力及ENS-ICC-SMC 网络超微结构的影响[ 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 ( 24 ):134-139. [ 43 ] 张震.三九胃泰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D ] .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 44 ] 万辉勤.舒肝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 J ] .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 ( 12 ):1394-1395. [ 45 ] 黄颖.四磨汤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及血浆 胃肠激素的影响[ D ]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 46 ] 陈秋萍.疏肝和胃法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 D ]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 47 ] 石亮.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D ] .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 48 ] 肖硕实.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MTL、GAS、VIP 的 影响[ D ]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 49 ] 刘善芝.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6例疗效观察[ C ] // 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 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南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学会,2009:2. [ 50 ] 贺会刚,李小芬.大黄建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 J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 ( 12B ):45-46. [ 51 ] 张洪宇.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8例[ J ] .现代中 西医结合杂志,2011,20 ( 19 ):2398-2399.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学术思想不仅奠定了后世医家对治未病研究的基石,而且形成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至今中国对治未病的研究最为丰富而完善,而且对韩国、日本的影响较为深刻。在本文通过研究韩国和日本古今治未病的发展概况,以拓展今后治未病研究之思路。 1 韩国对治未病的认识和研究 从1970年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 高,韩国的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至今,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方面上,韩医学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对养生方面有欠妥之处。 1997年Sun-Dong Lee 教授[1]首先提出韩国“未病”研究的必要性,而他将“未病”分为健康未病、潜病未病、前病未病、传变未病。Jin-Ha Min 等[2]揭示现代治未病思想的意义,现代治未病思想由西医的预防医学和韩医学的养生观结合而形成,而可能补救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Sang-Jae Lee 等[3]说明治未病为改善和调整半健康(虚弱)状态的一种积极方法,而且提示韩医学辨证为未病诊治的重要因素。 1.1 《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对治未病的研究 1.1.1 《东医宝鉴》对治未病的研究 (1)《东医宝鉴》的概述。《东医宝鉴》于1610年由许浚编著,该书对韩医药学的基础理 韩国、日本治未病研究概况 柳承希,任艳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摘 要: 未病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出发而建立的中医独特理论。“上工治未病”思想已被广泛接受,其学术思想从古代就影响了韩国和日本,不仅奠定了两国医学的基础,而且促进了本民族独特的医学发展。 关键词:治未病;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四象医学;汉方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1- 0215- 03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简介:柳承希(1973-),女,韩国首尔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通讯作者:任艳玲(1963-),女,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方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E-mail:yanlingren@https://www.360docs.net/doc/7316591343.html,。 A Survey of Korea and Japan on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LIU Chengxi,REN Yanl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Theory of the undisease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s a guide,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from an overall point of view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CM special theory.“Work o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has been widely accepted,the academic thought from ancient times has affected South Korea and Japan,the two countries not onl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edicine,and promote the nation's unique med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Dongyi Baojian ;Dongyi Choushi Baoyuan ;Sasang medicine;Kampo Medicine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1.0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