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与规划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建设应急避难所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旨在为周边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具备良好的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二、施工步骤1. 场地平整对选定的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去除杂物和障碍物,确保场地平整坚实。
例如:使用推土机和装载机等设备,将场地内的土堆、石块等清理干净,然后进行碾压,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平整度。
2. 基础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包括地基处理、基础浇筑等。
如: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处理,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然后浇筑混凝土基础,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3. 主体结构施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包括搭建钢结构框架、安装墙板等。
例如:选用高强度的钢材搭建框架,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安装防火、保温的墙板,提高避难所的舒适性。
4. 配套设施施工进行水电、通风、照明等配套设施的施工。
如:铺设给排水管道,安装照明灯具和通风设备,确保避难所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 装饰装修对避难所进行内部装饰装修,使其更加美观舒适。
例如:涂刷环保涂料,铺设地面材料,安装座椅等设施。
三、材料清单1. 钢材:用于搭建主体结构框架。
2. 混凝土:用于基础浇筑和地面铺设。
3. 墙板材料:防火、保温的墙板。
4. 给排水管道:用于供水和排水。
5. 照明灯具:提供照明。
6. 通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
7. 座椅等设施:提供休息场所。
四、时间安排1. 场地平整:[具体时间区间 1]2. 基础施工:[具体时间区间 2]3. 主体结构施工:[具体时间区间 3]4. 配套设施施工:[具体时间区间 4]5. 装饰装修:[具体时间区间 5]五、质量控制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 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例如:对钢材的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等进行检测,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方案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方案1. 引言面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学校应该具备有效的应急预案。
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是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探讨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设置方案。
2. 避难场所选址的原则(1)安全性原则:避难场所应远离潜在的危险源,如高地震区、洪水易发区等;(2)便利性原则:避难场所应位于学校内部,方便学生和教职工迅速到达;(3)气候条件原则:避难场所应考虑到不同季节的温度和风向变化。
3. 避难场所的建筑要求(1)结构稳固:避难场所应符合相应的建筑标准,能够承受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2)紧急出口:避难场所需要设立紧急出口,确保人员的顺利撤离;(3)通风设施:避难场所要有一定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空气流通。
4. 应急设施的配置(1)医疗急救设备:避难场所应配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创伤包等;(2)饮用水和食品:避难场所要储备足够的饮用水和非易腐烂的食品,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3)紧急通讯工具:避难场所应配备手机、对讲机等通讯工具,方便与外界联系。
5. 应急预案的宣传与演练(1)宣传教育:学校应加强学生和教职工的应急教育,提高意识和应对能力;(2)演练活动:定期组织演练活动,让学生和教职工熟悉避难场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
6.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1)应急小组: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应急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2)应急培训:应急小组成员应定期接受应急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资源整合:学校应与政府、社区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7. 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1)巡查和维护:学校应定期巡查避难场所,保持设施的完好性;(2)清洁环境:避难场所需要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传播;(3)储备更新:定期检查和更新储备物资,确保其可用性。
8. 规范避难场所的使用(1)明确规定:学校应制定相关规定,规范避难场所的使用;(2)严禁乱投乱放:避难场所内严禁乱投乱放,保持环境整洁;(3)合理利用:避难场所在非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其他用途,如阅读室或文体活动场所。
关于防震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为切实加快我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校综合防灾能力,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根据市县教育局防震减灾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我校应急避难场所使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救结合,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平安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厚田。
(二)科学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按时序报批建设。
在进行民用建筑、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并将人防工程合理的列入其中,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三)安全可靠。
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开敞空间,尽可能远离高大建(构)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及核等放射物品存放处;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选择室内公共场馆作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四)因地制宜。
根据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按规定标准和要求修建的防空地下室,并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赋予公园、绿地、防空地下室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
(五)快速通畅。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2条以上与之连接的疏散通道,其宽度、纵坡及转弯半径应符合城市道路次干道的要求,以保障避灾群众快速、无阻到达避难场所。
(六)平灾结合。
在遇突发事件时,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三、避难场所位置教学楼假山前到校门口之间的硬化路面。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及时的疏散和避难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
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场所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震频发区域附近且易于人们到达的地方,例如学校、体育馆和公园等。
同时,选择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大量的灾民,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2.建筑结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固和安全。
建筑结构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安全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通风设施等,以应对特殊情况的发生。
同时,需要规划和建设适当数量的紧急出口和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的顺利进行。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级保护: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多级保护的能力,以满足不同程度地震灾害的需要。
建设者需要根据当地地震震级和历史数据,评估场所的抗震能力和适用范围。
2.分区布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避难需求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
人口密集区域和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应设立数量较多的避难场所,以满足人们及时避难的需求。
3.综合利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例如,在学校和体育馆等场所发生地震时,可以迅速转变为避难场所,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安全的场所。
4.配套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供水、供电、卫生和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的完备性将有助于提高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人员生活的便利性。
5.科技支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地震监测系统和生命探测器等设备,提升场所的监测和救援能力。
这些科技手段能够及时反馈地震信息和人员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建设规划
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建设规划近年来,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不断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和灾难。
为了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生命安全,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建设规划是学校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灾害来临时,学校要做到能够快速、有效地组织撤离人员,并及时进行救援和处置。
因此,学校应规划合适的演练场所,用于平时的培训和日常应急演练。
下面将从场所选址、建筑设计、装备设施等方面展开描述。
一、场所选址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的选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场所应该远离危险区域,如河道、山脚等。
其次,应尽量选择空旷的场地,以满足大规模人员集结的需求。
最后,地理位置便利,交通便捷是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
二、建筑设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的建筑设计应以安全和实用为原则。
建筑物的结构应坚固牢固,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等。
建筑的主体部分可以采用简洁的设计,避免过于复杂,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建筑内部应考虑人员疏散通道和应急照明,以确保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三、装备设施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需要配备一系列的装备设施。
首先,应备有足够的灭火器和消防设备,以保证在火灾等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扑灭火源。
其次,应配备应急通讯设备,以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与外界及时联系。
另外,还应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援。
四、人员配备演练场所不仅需要合适的场地和设施,还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
学校应当组织专门的防灾减灾教职员工,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演练场所还需要有定期维护和检查的人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故障的及时修复。
五、安全教育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的建设规划还应包括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学生和教职员工需要了解常见灾害的预防和应对知识,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方法。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演练活动,加强学生对应急程序和设施的熟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资源整合学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场所的建设规划还要考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
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地震发生之前,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应急响应。
本文将按照编写应急预案的以下步骤进行撰写,来详细介绍地震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
1. 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响应、有效管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预案的范围应该涵盖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各个阶段,及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职责和权责。
2. 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应急预案编写团队的成员应该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地震应急管理人员、物资供应商和社区居民代表等。
该团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制定应急预案的过程中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3.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在编写应急预案之前,必须进行地震风险评估和分析。
这可以通过收集历史地震数据、分析地震的发生规律和趋势,来确定地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人口分布、建筑物结构和地下设施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4. 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采取的具体行动。
这包括组织人员撤离、寻找避难场所、救援行动和恢复重建等。
应急响应流程应该清晰明确,确保各级单位的职责和行动步骤,避免出现混乱和冲突。
5. 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地震发生后,资源的调配非常重要。
在编写应急预案时,应该详细界定不同资源的来源、储备和调配渠道。
这包括救援人员、医疗设备、食品和饮水等各类资源的调配计划。
同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物资储备和替代方案,以备长时间应对灾害的需要。
6.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灾害时期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对于救援和救灾工作至关重要。
在编写应急预案时,应该明确沟通和协调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并建立起相应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引言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城市管理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灾害频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服务体系,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制定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案,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危害程度。
1.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系统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包括灾害的概率、强度、影响范围等。
而灾害预警系统则是指通过监测、预测和预警技术手段,及时提供灾害发生的预警信息,使城市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中,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因素,合理划定各类用地的界限,避免在潜在的灾害区域规划和建设。
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加强对于易受灾区域的建设管理。
3.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城市排水系统、供水系统、交通道路、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应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其抗灾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了提高城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抗灾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1.避灾场所选择与规划避灾场所的选择应考虑到市民的人口分布、流动情况以及易受灾区域等因素。
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选择适宜的避灾场所。
例如,在地震灾害中,应选择坚固的建筑物或震后容易修复的建筑物作为避灾场所。
2.避灾场所的建设与维护避灾场所的建设应符合相应的安全建筑标准和规范,确保避灾场所在发生灾害时的安全性。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抗震、防风、防水等因素。
同时,对于已有的避灾场所,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功能完好。
3.避灾场所的管理与服务避灾场所的管理与服务包括场所的日常管理、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响应、灾后救援等工作。
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
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地震灾害,规划合理的地震应急避难所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首先,地震应急避难所的选址至关重要。
避难所应当远离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如滑坡、泥石流等;同时要避开高楼大厦、高压线等有安全隐患的建筑物。
选择平坦地势,方便设置设施和运输物资。
还要考虑就近设立,方便避险群众及时到达。
其次,地震应急避难所的建设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
建筑物结构必须牢固,符合地震抗震设计要求,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不发生倒塌事故。
另外,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完善,包括通风设备、给排水系统、照明设备等,保障避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再次,地震应急避难所的管理机制需要健全。
应建立健全的避难所管理团队,包括专业抢险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保障在应急情况下的有效组织和协调。
同时要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避难群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最后,地震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预案要科学合理。
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疏散路线、避难所内部物资储备、医疗救援措施等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和完善。
预案的实施要求清晰明确,能够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有效地调动应急资源。
综上所述,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选址、建设设计、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等方面。
只有规划科学合理,才能在地震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障避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规划建设,共同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以上是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一、引言随着灾害事件的频发,学校作为人口密集、安全风险高的公共场所,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意义、目标以及实施步骤。
二、意义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灾害事件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并且对学校师生的安全构成威胁。
规划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能够提供重要的避险和保护功能。
其次,良好的规划可以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和应变能力。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规划了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减少他们的恐慌和困惑,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三、目标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目标是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具体而言,这包括:寻找、确定和改造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落实设施与装备的需求,并保证其可靠性和实用性;制定应急避难场所使用的规程和流程,确保有效的组织和指导。
四、场所选择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择位置相对安全、建筑结构坚固的场地。
例如,远离潜在灾害来源的高地、开阔的操场等。
其次,场所要充分考虑人流量和容纳能力。
同时,避免选择与周边居民构成冲突的场所,以免引发社会矛盾。
五、装备需求应急避难场所需要配备一系列设施与装备,以应对不同的灾害形势。
首先,在物质方面,应配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医疗器械、药品等生活必需品。
其次,在设备方面,要配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防护装备等。
此外,还应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如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
六、改造与建设如果已有的场地不符合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就需要进行改造和建设。
改造包括加固建筑结构、安装防护措施等。
建设则可选择模块化建筑,以便快速搭建和撤离。
改造和建设阶段要确保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并参考专业人员的建议。
七、规程与流程制定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需要制定规程与流程,以确保有序和高效。
规程应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条件和时间,避免信息混乱和错过最佳时机。
流程则包括了如何组织疏散、分配资源、统计人员等步骤,每个环节都要详细制定,并经常组织演练和训练。
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可行性报告
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可行性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旨在提供有效地震灾害应对措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
我们对地震紧急避难所的选址、设计和建设进行了全面考虑,并评估了其可行性。
第一部分: 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难所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
本报告旨在研究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 地震紧急避难所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点是建设地震紧急避难所的首要任务。
我们考虑了地震频率、地震烈度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了各个潜在地点的优劣。
根据我们的评估,我们建议在地震频繁且烈度较高的地区建设地震紧急避难所。
第三部分: 地震紧急避难所设计地震紧急避难所的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稳固性和功能实用性。
我们建议采用抗震设计标准,并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承受力能力和人员安全。
此外,地震紧急避难所还应具备通风、供水、通讯等基本设施,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
第四部分: 地震紧急避难所建设与管理建设地震紧急避难所需要充分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
我们建议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筹集资金,并落实监督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此外,在地震紧急避难所的运营和管理方面,应建立科学的机制,定期检查设施状况,提供培训和教育等。
第五部分: 地震紧急避难所可行性评估为了评估地震紧急避难所的可行性,我们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地震紧急避难所的建设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它能够有效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提升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合理的选址、稳固的设计和有效的管理将确保地震紧急避难所的功能和效益。
我们强烈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地震紧急避难所的建设,并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
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随着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以及恐怖袭击频发,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成为了社会发展当中一项重要任务。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临时庇护,有效减少灾害造成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就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进行探讨。
一、紧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和重要性紧急避难场所,顾名思义,是指在灾难来临时,供人们短时期内避难的地方。
它可以是学校、体育馆、医院、地下室、公园等公共场所,也可以是一些特定建筑物或设施。
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它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的庇护环境,保障其生命安全。
其次,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减少混乱和恐慌。
此外,合理的场所布局还能够提供生活、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二、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要素在进行紧急避难场所的设置规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场所选择:选择附近地理条件适宜和交通便利的场所,如公园、学校等。
此外,要与当地政府、救灾机构等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最佳的场所选址。
2. 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确保各个紧急避难场所能够及时收到灾害警报,并迅速响应。
3. 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卫生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洗手间等。
此外,还需确保场所内的建筑物和设施符合防护要求,能够承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侵袭。
4. 物资储备:储备足够的紧急物资,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急需。
5. 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紧急避难场所使用规则,培训相关人员,确保避难场所的运行和管理能够高效有序。
三、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以下是某市紧急避难场所设置规划的案例,供参考:1. 场所选择:选定位于市中心的两处体育馆作为紧急避难场所。
这两处体育馆地理位置便利,交通便捷,能够为周边居民提供及时的庇护。
2. 预警系统:在体育馆内部安装监测设备,并与市公共安全监测中心实现联网。
灾害警报发生时,监测中心将通过系统自动向体育馆发送警报,同时触发紧急求助机制。
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应急预案
附件: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应急预案二○○七年七月目录1 总则 (3)1.1 编制目的 (3)1.2 编制依据 (3)1.3 适用范围 (3)1.4 地震事件 (3)1.5 工作原则 (3)2 组织体系及职责 (4)2.1 指挥机构及职责 (4)2.1.1 指挥长 (4)2.1.2 副指挥长 (4)2.1.3 指挥部办公室 (4)2.2 工作机构和职责 (4)2.2.1 学院职能机构和职责 (4)2.2.2 学院其它机构及职责 (6)2.2.3 学院地震应急工作机构 (7)3 应急响应 (9)3.1 紧急避震和人员疏散 (9)3.2 启动预案 (9)3.3 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9)3.3.1 校内信息 (9)3.3.2 政府信息 (9)3.3.3 公众信息 (10)3.3.4 通信保障 (10)3.3.5 宣传 (10)3.4 分级响应 (10)3.4.1 Ⅰ级响应 (10)Ⅱ级响应 (13)3.4.3 Ⅲ级响应 (13)3.4.4 Ⅳ级响应 (15)3.5 监督检查 (15)3.6 应急结束 (15)4 后期处置 (16)4.1 恢复重建 (16)4.2 物资补偿 (16)4.3 伤亡人员善后 (16)4.4 捐赠 (16)4.5 保险 (16)4.6 责任与惩罚 (16)4.7 预案更新 (16)5 保障措施 (17)5.1 应急经费及物资保障 (17)5.2 应急队伍保障 (17)5.3 安置场地、疏散通道 (17)5.4 通信保障 (17)5.5 宣传、培训、演练 (17)6. 附则 (18)6.1 预案实施 (18)6.2 预案备案 (18)6.3 预案修订 (18)6.4 预案实施时间 (18)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应急预案1 总则编制目的使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应急工作能够协调、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校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编制依据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存几率。
本文将探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建设的相关问题。
1.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是确保场所功能完善、便于人员疏散和安全的关键。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势较高、稳定的地区,远离潜在的灾害源,如河流、山体滑坡等。
其次,场所应拥有充足的空间,能够容纳周围居民的疏散需求。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应当完备,包括有足够的应急物资、医疗设备、通讯工具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情况。
2. 场所建设要求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场所的结构稳固性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应符合抗震、防火等相关标准,建筑结构要经过专业的认证和评估。
同时,应设置易于人员疏散的通道和紧急疏散指示标识,确保地震时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撤离现场。
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场所的气候适应性,保证在各种自然灾害条件下都能提供必要的防护和救助。
3. 场所管理与维护除了规划和建设阶段,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同样至关重要。
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演练和应急演练,让居民熟悉应急程序,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同时,对场所设施和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另外,场所管理者还应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便于及时响应和调度资源。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防范地震灾害、提高社区抗灾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标准化的建设和有效的管理,可以为居民在地震发生时提供有力的保护和救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方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都应该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地震安全的社区环境。
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水源充足
确保附近有可靠的水源,满足避难人 员的饮水需求。
布局与设计
01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应急避难的需求,将场所划 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安置区 、医疗救助区、物资储备区等。
03
考虑可持续能源供应
在场所内规划可再生能源设施, 如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等,以
备不时之需。
02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确保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顺畅,避 免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混乱和拥堵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应考虑长期可持续性, 既满足当前需求,又适应未来发展变化。
选址原则
远离危险源
避难场所应远离地震断裂带、火山、 水库等潜在危险源,降低灾害发生的 风险。
地势开阔平坦
选择地势相对开阔平坦的区域,有利 于搭建临时帐篷和安置设施,同时也 有利于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
交通便利
避难场所应靠近交通干道或交通便利 的地方,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 救援和物资运输。
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泥 石流、水灾等次生灾害 ,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
害。
其他重大自然灾害的危害与影响
01
02
03
洪水灾害
洪水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基础 设施和农田,影响农业生 产。
台风灾害
台风可能带来强风、暴雨 和风暴潮等灾害,造成房 屋倒塌、道路淹水、电力 中断等危害。
干旱灾害
干旱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 恶化等危害,影响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护人 民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
及时救援
在灾害发生时,应急避难场所可以成为救援力量 的集结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
防灾科技学院应急避难场所设计与规划
析
没有指示牌,无形中制造了慌乱和无序
⑤一些消火栓、防火帘等安全设施无法起
这些问题影响到了人员应急疏散的质量,包括:人员最佳的疏散路线(最短路问题), 每个隔间具体人员疏散量(最大流问题),人流速度、密度等,这在后文关于制定合理的应 急疏散方案有进一步介绍。
标记; (2)校园内建筑群(师生公寓楼等)记为单一建筑,校园内建筑“点化”,即所有建筑
全部以“点”标记; (3)校园内建筑附带的花园、停车场等,将其与建筑看作整体研究; (4)将 M 楼东边的停车场视为空地(灾害发生后经过简单整理,可以迅速“升级”为
空地),M 楼西边的未利用的地域同样视为空地(该地域平整,无大型障碍物,化为空地的 范畴)。
A 小路 S(i)
小路
B
O
C
小路
P1 D
E
小F路
G
小路
小路
N
I
H P2
小路
J K
P3 L
小路
M
P4
S(i):各建筑到达 主干道路的时间 i:表示A,B,C---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简易图示
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临时居住区能够提供的服务人数是多少呢。 我小组将防灾科技学院的各建筑占地面积作出统计(面积数值“向下取整取零”,例如: 283.7 我们记为 280,1879.2 我们记为 1870)。统计数据如下表:
Y(65) 0 Y(67) Y(68)
P7 Y(35) Y(36) Y(37) Y(38)
Y(75) Y(76) 0 Y(78)
P8 Y(45) Y(46) Y(47) Y(48)
Y(85) Y(86) Y(87) 0
之前我们已经将分区的人数记为,H1,-- ,H4。那么应急避难中需要转移的人数公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1.确定需要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和功能。
根据灾害的种类和预测情况,确定所需避难场所的面积和容纳人数,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灾害需求,制定相应的功能设施和配套设施。
2.选择适宜的场所。
根据地理位置、地质条件、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
考虑到地震、洪水、火灾等不同类型的灾害,建议选择高处或远离潜在危险区域的地点。
3.进行场地规划设计。
根据规模和功能确定场地的布局和建筑的平面布置。
考虑到容纳人群的需要,规划适宜的人员承载能力、疏散通道、卫生设施等。
4.确保建筑安全。
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防灾安全技术要求,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抗震性、防火性能等。
采用可靠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5.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根据场所功能的需要,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供水和排水设备、电力设施、通信设备、储备物资等。
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救援支持。
6.加强宣传和培训。
制定相关宣传计划,向社区居民和员工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使用规则。
组织定期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居民和员工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7.加强管理和维护。
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和流程。
定期进行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性能完好。
8.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
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人员疏散和救援流程等。
组织定期的演练和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和员工应对灾害的应急能力。
9.建立协作机制。
与相关部门、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和协作流程,形成合力应对灾害的格局。
10.持续改进和优化。
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经验,不断改进和优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其能够发挥应急作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减地震灾害规划与学校避难场所
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建設公園、廣場、綠地等災害應急避難場所,配備食品、飲用 水、衣 被 等 救 災 物 資 和 基 本 醫 療 設 備,幷 確 保 能 够 正 常 使 用,保 障 避 難 人 員 基 本 生
活……"
提 出 國 内 應 基 於 地 震 災 難 發 生 後 受 災 人 員 避 難 的 需 要,除 了 公 園、廣 場、綠地,各 級 人 民 政 府 須 在 保 證 學 校 按 照 抗 震 設 防 烈 度 要 求 建 設 的 前 提 下,同 時 考 慮 利 用 學 校 規 劃 建 設 爲 應 急 避 難 場 所,主 要 原 因 如 下:
内地避難場所規劃的相關政策與標準
規 劃 避 難 場 所 對 於 内 地 的 規 劃 師 並 不 是 新 鮮 事,更 不 是 汶 川 大 地 震 之 後 才 產 生 的 概 念。其 實,内 地 在 國 家 政 策 上 早 已 肯 定 了 規 劃 建 設 避 難 場 所 是 防 減 災 害 以 及 緊 急 救 援 的 組 成 部 分,多 年 來 甚 至 不 斷 強 調 建 設 避 難 場 所 的 重 要 性 和 必 要 性,制 定 了 相 關 的 政 策、規 劃 指 引 和 標 準( 表 一 至 三 )。 此 外 , 全 國 也 實 施 了 統 一 的 避 難 場 所 標 識 系 統 。
範工程。
國 務 院 / 2008 年 6 汶 川 地 震 灾 後 恢 復 重 建 條 安 排 臨 時 住 所 確 實 存 在 困 難 的 , 可 以 將
(3) 學校的設置與人口分佈有著直接對應的關係,以社區、村鎮為基 本設置單位。在城市,學校的數量多而密,且一般位於交通便利 之處,其所在位置及通道路徑廣爲當地居民熟悉;在村鎮,學校 是最主要的公共建築之一,亦為村民所認識。因此,基於學校的 分 佈 特 性,適 宜 將 學 校 加 以 利 用 為 應 急 避 難 場 所,以 配 合 地 區 的 救災規劃。特別對於地處山區的村鎮、城市,可供發展用地少, 難 以 安 排 大 量 平 坦 綠 地 作 避 難 場 所,只 能 利 用 抗 震 標 準 高 的 中 小 學來進行災難避震。
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可行性报告
地震紧急避难所规划与建设可行性报告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规划与建设地震紧急避难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告将对地震紧急避难所的规划与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地震紧急避难所的需求分析(一)地震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对所在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历史地震活动情况以及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
这有助于确定避难所的建设规模和布局。
(二)人口分布与密度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和密度,以确定所需避难所的数量和容量。
人口密集的区域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避难所,以容纳更多的受灾民众。
(三)交通便利性避难所的位置应便于民众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到达。
靠近主要交通干道、公交站点等,确保人员能够安全、快捷地疏散到避难所。
二、规划原则与选址要点(一)规划原则1、安全性原则选址应避开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如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等。
2、就近性原则尽量选择在居民区附近,减少疏散距离和时间。
3、容纳性原则根据人口规模和预测的受灾人数,确定避难所的面积和容量。
4、多功能性原则避难所不仅要满足临时居住需求,还应具备医疗救助、物资发放、应急指挥等功能。
(二)选址要点1、公园、广场等开阔场地这些地方空间开阔,有利于搭建临时帐篷和安置受灾群众。
2、学校、体育场馆具有较大的室内空间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厕所、水电供应等。
3、地势较高且平坦的区域避免积水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三、建设内容与设施配备(一)基础设施建设1、临时居住设施搭建帐篷或简易房屋,提供基本的住宿条件。
2、供水系统确保有稳定的清洁水源供应,设置饮水机和储水设施。
3、供电系统配备应急发电设备,保障照明和基本用电需求。
4、排水系统建设有效的排水设施,防止积水。
(二)医疗救助设施设立临时医疗点,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及专业的医疗人员。
(三)食品和物资储备建立物资储备仓库,储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保暖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方案引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提供适当的应急避难场所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讨论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方案,包括场所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调配和资源供应等方面的安排。
一、场所选择在选择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场所容量:避难场所应能容纳居民、受伤人员、老年人和儿童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容量要足够,确保所有人得到安置。
2. 场所位置:场所应选择在高地或地势较高的地方,避免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带来的威胁。
同时,要考虑场所周边是否有足够的逃生通道和紧急避难设施,如医院、供水站等。
3. 场所结构:场所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抗震、防风、防水能力,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通风和空气质量: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以保证空气质量良好,避免疾病传播。
2. 卫生设施:场所需要提供足够的洗手间、浴室和垃圾处理设施,确保人们的生活卫生条件。
3. 电力和供水:场所要有稳定的电力和供水系统,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4. 通信设施:场所需要配备通信设施,以便与外界联系、获取灾情信息和寻求援助。
三、人员调配为了保证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运营,需要合理调配人员资源:1. 工作人员:应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医疗人员、安全人员等,以确保场所的安全和秩序。
2. 志愿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协助运营场所,并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避难群众。
3. 人员培训:要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适当的培训,提升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救援技巧。
四、资源供应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需要保证足够的资源供应,包括食品、水、药品等:1. 食品和水:要有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储备,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2. 药品和医疗设备:要有紧急医疗设备和基本药品供应,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伤病情况。
学校应急避难设施规划
学校应急避难设施规划学校是一个汇集了大量学生和教师的地方,安全问题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始终关注的焦点。
在紧急情况下,为学校师生提供安全的避难设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学校应急避难设施规划,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第一部分:明确目标和规划内容任何成功的规划都需要明确目标和规划内容。
学校应急避难设施规划的目标应该是确保任何紧急情况下师生的安全,并尽可能减少伤亡。
规划内容应包括避难设施的位置和类型、避难时的行动方案、教职员工的培训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
第二部分:合理确定避难设施的位置合理确定避难设施的位置是规划的基础。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远离潜在危险区域,例如河流、高压线等。
其次,应尽量选择地处学校中心位置的区域,方便师生快速到达。
此外,考虑到不同学校的建筑结构和条件,避难设施的规划也应因学校而异。
第三部分:不同类型的避难设施根据学校的规模和特点,可以规划不同类型的避难设施。
例如,小型学校可以设置室外避难点,如露天操场或校园绿地。
而大型学校则可以考虑设置室内避难设施,如地下室或负一层。
同时,规划应注重通风、照明和防火等因素,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第四部分:制定合理的避难行动方案制定合理的避难行动方案对于应急避难设施的规划至关重要。
例如,在发生火灾或地震等突发事件时,需要清晰地指导学生和教职员工采取什么行动。
对于每一个紧急情况,应制定详细的行动流程,并进行定期演练,以确保每个人都熟知避难方案。
第五部分:加强教职员工培训教职员工的培训是应急避难设施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行动流程,并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模拟演练和紧急预警系统的使用培训,可以提高教职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第六部分:建立有效的报警和通讯系统建立有效的报警和通讯系统是保证应急避难设施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考虑安装报警器、通讯设备和监控系统等,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通知和指导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校区各建筑的占地面积
建筑物名称
建筑面积(平方 米)
层数
占地面积(平方 米)
B
9743
5
1960
A
4500
5
900
D
4865
4
1220
M
16975
12
1450
O
3569
2
1800
N
1268
2
630
H
4800
5
960
G
3000
2
1500
K
16000
1
16000
J
13069
2
6550
L
S(待测)
1
S(待测)
i4,n 8
为:
(Hi * Pn) 。于是我们将其中的最小值:Min {人数 1,人数 2,人数 3,人数 4 }
i1,n 1
取出,对应的 Cos {P5,P6,P7,P8}点,我们将其作为物资发放点,指挥部的备选点。两
者中至于选哪个,要结合地震来临时的震级,带来的损失来看,如果损失严重的,则优先选 择指挥部;如果损失情况一般,则优先选择物资发放点。把其中的第二小的数值对应的点作 为另一者的选址。
(3)除道路外,内部地区(红色线条范围内)是一些操场、篮球场、绿地等空旷地区, 没有楼房的设立,这样的话,为人群提供了宽阔的临时避难基地。
上文我们提到防灾科技学院建筑分布的合理性,可以概括为“中心空,四周满,由外到 内的疏散”。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
①同等楼层,不同的建筑类型
(一)供电是市政解决,设计复杂的电路线路问题,我们不予考虑; (二)物资发放点,针对于灾民的最基本生理需求; (三)指挥部是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承担着发布最新消息,统计伤亡人数和 初步损失的任务; (四)应急医疗则负责治疗灾民,不仅是肉体之伤,还包括心理上的创伤; (五)消防可以和供水点结合在一起,一是防止火灾二次灾害的发生,二是向灾区提供 水源。 对于以上提到的二、三、四、五点,这是需要我们规划的,考虑的因素应有: 1、物资发放点、指挥部到各需求点的距离; 2、指挥部周围的安全系数要高,不宜人多; 3、应急医疗要选取在交通方便的地势,涉及到伤员运输问题; 4、消防和取水处尽量安排在人群较多的地方。 对于到需求点的距离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满意,我们可以利用运筹中最短路的知识解决选 址问题。为了方便分析问题,我们将临时避难居住区分为了大的四个区,记为 P1,P2,P3, P4 区,相应的居住人口数为 H1,H2,H3,H4,各个分区的中心到 C,E,F,I(P5,6,7,8) 点的距离 X (ij)用下面的路矩阵形式表示:
至于,应急医疗的选址,我们将其建立在 C 点,它是四个点中离校园出入口距离最近 的,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及时地将患病人员送至附近的医院。
将最后一个点设为消防和取水处。模型建立完毕。
4 模型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这里我将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列举出来: (1)模型相应的程序编写还未完成; (2)分区并未包含全部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遗漏地区可能包含一些重要避难场所; (3)模型还需进一步优化,例如消防和取水处的选址与物资发放处矛盾时,是重视人
X(85) X(86) X(87) 0
我们规定: D(0):
其中的任一元素表示相应两点间无转接点时最短路路长; 一阶路矩阵 D(1): 其中的元素表示相应两点间可能以点 P1 为转接点的所有路中路最短的路的路长; K 阶路矩阵 D(K): 其中的元素表示相应两点间可能以点 P1,P2,----Pk 为转接点的所有路中路长最短的路的 路长。 n 阶路矩阵 D(n) 其中的元素 X(ij)就是可能以点 P1,P2----Pn 为转接点的所有路中路长最短的路的路长。 根据以下公式;
2 防灾科技学院主要建筑优、劣势分析 下图是我小组绘制的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理想分布图:
小路
小路
建筑物 2
A
C
小路
建筑物 2
小路
D 建筑物 2
E 仓库
小路
小路
I
小路
建筑物 2
小路
J 建筑物 2
体育场
建筑物 2 B
F 建筑物 2G
建筑物 2 H
K
主
L
干
小路
道
M
路
建筑物 1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主要建筑分布图
从防灾科技学院现有的建筑分布特点来看,人群集中地(A、B、C、D、H、I、M)大 致沿主干道路,分散在校园四周,这样的分布有以下几条合理的理由:
(1)对于集中地的人群来说,主干道路是学院的中心轴,一旦发生较大等级的地震时, 利于人群的疏散和转移,不至于造成人群的拥堵,是一条极其重要的“生命线”;
(2)对于指挥人员来说,主干道路是一切救援车辆的必经之路,命令的发布以及物资 的调配可以及时到达人群当中。
1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可作为避难场所的建筑和场地分析 当地震发生时,学校内部可供利用的避难场所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学校的空旷场地。例如,操场,绿地等; (2)学校校舍。例如,教室,宿舍,场馆等。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建筑物有:(从南至北次序)办公楼、四号楼、学生公寓、五号楼、
食堂、篮球场、教工公寓、医务室、图书馆、操场、体育馆、六号楼。从这些场地和建筑的 可利用条件来看,可考虑的次序为:
P2
-- 0
--
--
Y(25) Y(26) Y(27) Y(28)
P3
- - --
0
--
Y(35) Y(36) Y(37) Y(38)
P4
-- --
--
0
Y(45) Y(46) Y(47) Y(48)
P5 Y(15) Y(16) Y(17) Y(18)
0
Y(56) Y(57) Y(58)
P6 Y(25) Y(26) Y(27) Y(28)
I
13361
5
2700
E
1900
1
1900
C
6800
4
1700
F
2100
1
2100
(红色标记的为临时居住区,未标记的为其他功能区)
计算临时居住区的总面积,得到: A+B+D+G+H+K+L+M+N+O=39389+S(待测) ------单位:平方米,全部居住区面积 然后,根据历次地震灾害后灾民的人均占地面积(需要经验统计,目前我小组还没有这 方面的数据),暂且设为 S(人均),于是: 应急避难临时居民区的饱和人数为:[39389+S(待测)] / S(人均) ------单位:人 我们计算出临时居住区的饱和人数后,要与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的现有居住人数进行比
A 小路 S(i)
小路
B
O
C
小路
P1 D
E
小F路
G
小路
小路
N
I
H P2
小路
J K
P3 L
小路
M
P4
S(i):各建筑到达 主干道路的时间 i:表示A,B,C---
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简易图示
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临时居住区能够提供的服务人数是多少呢。 我小组将防灾科技学院的各建筑占地面积作出统计(面积数值“向下取整取零”,例如: 283.7 我们记为 280,1879.2 我们记为 1870)。统计数据如下表:
综上所述,绘制如下简易图。 其中,我们定义:A,B,C---N,O 为建筑的标号,用 i 表示;S(i)为各建筑到达主干 道路的距离。红色区域含义为:该区域处于学院的四周,在这一区域,我们遵循防灾科技学 院分布特点,将其设为人员临时居住区,居住区为单层,并在每个人员居住区设立一个应急 的临时卫生间。
经过加固,有着钢混色彩的 B 楼和砖混构造的 C 楼
②同等楼层,同等建筑类型,不同保护措施
问
楼底设有减震装置的 A 楼和未设有类似装置的 C 楼
题
③建筑出入口数量的不均匀分布
B 楼开放的出入口有三个,I 楼的出入口有三个,C 楼的出入口只有一个
分
出口,但是 C 楼居住人数却远多于 B 楼
④校园道路上缺乏相应的指示牌
P5 X(15) X(16) X(17) X(18)
0
X(56) X(57) X(58)
P6 X(25) X(26) X(27) X(28)
X(65) 0 X(67) X(68)
P7 X(35) X(36) X(37) X(38)
X(75) X(76) 0 X(78)
P8 X(45) X(46) X(47) X(48)
应急避难场所是人们在受灾时躲避灾难、临时居住的安全场所。2008 年新出台的国家标 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国标)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定义为“为应对地 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 的安全场所”,并对地震应急场所的等级、场地选择、安全性、配套设施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提出了分等级、分层次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大致分为:临时避难场所、短期避难 场所、中长期避难场所和长期安置。介于防灾科技学院(南校区)的规模和性质,长期安置 显然不合理,以下所设计的避难场所仅是满足临时、短期、中长期的需求。
操场(空地)
体育馆
食堂
办公楼
教室
公寓楼(师生) 生)
图书馆
医务室
对于可利用的校内场地和建筑,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平灾结合原则,我们又可将其分为: (1)平灾转换方便的,灾后可立即投入使用的。例如,操场,体育馆,宿舍; (2)平灾转换较便的,灾后需要整理的。例如,食堂,办公楼,教室; (3)平灾难以转换的,不适合作为避难场所。例如:图书馆,医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