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合集下载

关于金融制度创新理论与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分析

关于金融制度创新理论与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分析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与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分析摘要金融制度创新是指为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风险的不断变化,通过改革金融制度的规则和机制,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并分析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介绍了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包括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金融创新理论。

然后,通过对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分析,指出了当前金融制度创新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引言金融制度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制度创新成为各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制度创新理论,并分析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对于推动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2.1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金融制度创新理论的起源,它强调通过改革制度规则和机制来促进经济发展。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受制于制度环境,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经济才能实现高效运行。

因此,金融制度创新应当注重制度设计和制度改革,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2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对传统制度经济学的扩展和深化,它强调制度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契约理论和治理理论等重要观点。

契约理论认为,经济主体通过签订契约来规范经济关系,而金融制度创新应当优化契约的设计和执行。

治理理论则强调金融制度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治理结构,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2.3 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理论是对金融制度创新的特定研究领域,它关注金融产品、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健康。

因此,金融制度创新应当注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满足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多样化。

3.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现状与问题3.1 现状描述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金融市场改革、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机构改革等。

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发展

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发展

金融体系改革与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改革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金融体系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稳健、充满活力、具有高效市场功能的金融体系,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资源配置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金融体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一、金融体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拓宽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渠道,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

2. 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体系改革强调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减少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通过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3. 促进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金融体系改革鼓励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金融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二、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与现状1. 重要性: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当前,我们面临的金融挑战包括金融机构过度集中、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不匹配等问题。

因此,通过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现状: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在金融市场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并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和自由交易。

其次,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和机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措施1.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机制。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一)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一)

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综述(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维持和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

相反,金融体系的崩溃却可能导致一国经济的整体崩溃。

正因为如此,金融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存在诸多争论和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对金融发展理论做一个综述,以期能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能有所裨益。

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发展理论是由麦金农和肖两人各自在1973年创立的,麦金农和肖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各自著作中都提出发展中国家走金融自由化道路的激进主张。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亚当·(AdamSmith)等人的自由思想是麦金农和肖理论的渊源。

金融发展理论的另一渊源是有关金融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

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出版)一书中,强调了金融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为了试用新技术以求发展,纯粹企业家需要信贷,“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

格利(johnGurley)和肖(EdwardShaw)1960认为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金融的作用在于把储蓄者的储蓄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生产性投资水平。

HughPatrick(1966)指出,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上,可以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

另一种是“供给领先”,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W.Goldsmith)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

他的理论主要包括:其一,首先提出并系统分析了金融结构概念,分析并提出金融结构衡量指标及金融结构类型。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反思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反思

现 代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史 也 是 金 融 发 展 的 历 史 , 融 机 金 构 、 融 市 场 、 融 产 品等 金 融 因 素 日益 在 经 济 中 占据 着 金 金
( ia ca Itr 1t n R t , I 指 某 一 时 点 上 现 存 金 融 Fn n i ner ai ai FR, l e o o
维普资讯
文 章 编 号 :0 9—9 9 2 0 ) 10 1 0( 0 2 7—0 1 0 1—0 7
金 融 发 展 理 论 的 演 进 和 中 国 金 融 体 制 改 革 反 思 的
E voL UT ON oF Fl l NANCl AL DEvEL oPM ENT THEORY AND RET RosP ECTI oN ON CHI NA’ NANCI Y EM - s FI AL S ST RE FORM
国 金 融 结 构 、 融 工 具 存 量 和 金 融 交 易 流 量 的 主 要 经 金 济 因 素 。金 融 发 展 的 变 化 就 是 指 金 融 结 构 的 变 化 。戈 德
史 密斯 采 用 了定 性 分 析 和 定 量 分 析 相 结 合 , 际 横 向 比 国
力价格 、 限制 储 蓄 者 与 投 资 者 的金 融 交 易 等 手 段 , 成 金 造 融 机 构 的 高单 位 成 本 和 低 利 润 、 场 过 度 的 贷 款 需 求 以 市 及 大 量 的游 离 于 组 织 化 金 融 部 门 之 外 的 地 下 资 金 市 场 ,
而进行大量 融资 的工具 , 优 先发 展“ 长 的发 动 机” 以 增 的 关 键 —— 工 业 部 门 , 缺 乏 有 效 的 税 收 手 段 并 正 在 经 历 使 着 持 续 预 算 赤 字 之 苦 的政 府 轻 易 取 得 收 入 来 源 ( 泰 勒 贝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指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价廉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金融发展旨在创造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和增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当今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促使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和改革。

金融发展的思想是金融发展进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如何实现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二、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发展过程的理论基础,对金融发展过程提出了原则、基本方向和分类标准。

金融发展理论是一个比较完备的金融体系理论,它以金融经济学和金融机构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政策、制度性金融变革、金融投资、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探索金融体系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行完整的分析,并且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三、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原则:(1)完善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它将制定体系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框架,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2)激励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政策将激励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的活动表示鼓励,使金融机构更有效的运作;(3)促进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金融发展理论规定,要以涵盖更多的社会经济领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的功能;(4)加强金融风险控制:金融发展理论视金融风险控制是金融发展的关键。

金融市场的开放,可以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而同时也会增加金融风险。

所以必须加强金融风险控制,保护金融投资者,以促进金融服务的发展。

四、金融发展理论的应用:金融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助于实现金融系统完善ai、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技术改革、金融服务可及性提高、金融投资者保护以及金融机构稳定发展等。

金融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健全的金融政策,可以帮助机构完善金融体系,并可以指导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结论: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发展的理论依据,为金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价廉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有效分配和增量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并有助于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从金融发展理论看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
1 0 2 0元 , 其 中约 7 0 0元来 自民间借贷 , 约占 6 8 . 6 %。 对东 、 中、 西部 5个
效的分散地 区的风险 , 又有国家信用作为最后的贷 款人 , 人们一般不会 对国家的信用产生怀疑。 所以他们面I 临 挤兑风险的概率是 比较低 的, 而
经济增长的积极 意义 ,而没有全面考察 金融 自由化过程中的收益与成
险的能力较弱 。 作为 区域性金融明显带有 区域局限的特征 , 组织和经营 活动范围受 区域 限制 , 没有 自己的 网络 系统 , 异地存取 , 转帐结算 , 支 付, 清算不便开展 。 在经济联系 日 益 密切 的背景下 , 这种区域性 、 小规模
在发展 中国家金融体系 中, 利率水平 、 金融产 品创 新 、 业务领域等都 被 严格的限制。金融抑制政策几乎是 2 O世纪 8 O年代之前所 有赶超 战略 的国家共同采取 的金融政策 。隐藏在金融抑制 背后 的经济逻辑便是一
度, 造成 金融信 号失 真 , 削弱了中央对 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 , 降低了资 金分 配效率 。另外 , 民间金融 的隐蔽性 , 使有关部 门无法追查其实际业 务状况 ,造成部分税收的流失 。以近几年经济迅猛发展的鄂尔多斯为 例,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超常规 、 跨越式发展 和当地政府宽松的政策 环境 , 催生 了众多民间金融组织 。据不完全统计, 其民间融资 占贷款总 量的 8 0 % 左右, 单笔贷款数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 等, 有 的达 几千万 元( 如房地产) 。此外, 农村牧 区的农牧 民也在从 “ 典 当行 ” 借贷, 用于盖 房、 子女上学 、 养殖和小产业经营 。 可 以说, 鄂尔多斯市 民间融资 已覆盖 了所有 的城镇 、乡村, 城镇居 民涉及 民间融 资的 占 2 0 %, 农 牧 民占 1 5 % 左右。过多的社会 资金流向政府难 以控制 的民间金融 . 意味着 国 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 , 不利于 国家和地方统筹安排生产建设。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概述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金融服务覆盖不足、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金融服务不足、信贷资金短缺、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章将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成就,分析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将结合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分析其原因和症结所在文章将提出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

金融深化理论梳理和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启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深化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课题。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的改革等方面。

金融深化的理论梳理对我们认识金融体系的深层次特征和规律,指导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金融深化的理论梳理入手,结合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探讨金融深化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一、金融深化的理论梳理1. 金融深化的内涵和特征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

金融深化的内涵主要包括:(1)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金融市场是金融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至关重要。

(2)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

(3)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转型。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其改革和转型对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融深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化的需求和制度化的改革。

市场化的需求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所驱动的,它促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制度化的改革则是为了优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二、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1.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金融深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不断完善和创新。

沪深交易所的合并重组、证券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等都为金融市场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也是金融深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保险产品等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更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3. 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转型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转型更是金融深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内在机制。

文章首先回顾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为中国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理解这一关系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探究中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节将详细阐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变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其中,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是几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金融结构理论主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结构会发生变化,从简单的银行体系向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

这种金融结构的演变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金融抑制论则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和限制会阻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这种干预可能表现为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等。

这些干预措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资本配置的低效率,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理论体系改革论文

金融发展理论体系改革论文

金融发展理论体系改革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金融体系FINANCEEVOLUTIONTHEORETICSANDOURFINANCIAL SYSTEM’’’’SREFORMATIONCHENLiu_qin(TianjinEconomic&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Tianjin30020 2,China)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financecontrolanditslocalization,fina ncedeepenanditsdisfigurementinherently,financerestrainanditstro pismonthepolicy,putforwardthat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 onshouldconfirmthefinancedeepenasanultimategoalofthereforma tion,takethefinancerestrainasanessentialmeasure,andharmonizeth econnectionbetweencurrencyfina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Keywords:Financecontrol;Financedeepen;Financerestrain;Finan cialsystem;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现状我国金融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的转变。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日益便捷。

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1. 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发展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使得资金能够更加高效地流向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

此外,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2. 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金融发展通过为产业升级和优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

3. 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的提升金融发展通过提升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通过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四、我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挑战。

如金融市场结构不够合理、金融服务不够普及、金融监管不够完善等。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金融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政策建议与展望针对我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一、概述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金融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历程,以提供有关金融发展的全面视图。

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组成、性质及相对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物物交换到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再到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崛起的演变过程。

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

金融功能演进的研究则追溯到古代的货币交换,并随着金融结构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早期货币经济时期,金融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单的支付、储备和借贷。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功能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投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功能的发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风险分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金融因素等。

这些理论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理解金融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及其动因,以及将金融发展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展开。

研究背景与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不断演进,金融发展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也预示着金融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过程中,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家和实践者,而且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金融理论与实践的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的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因此我国在金融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也属于基础性和初级性。

当时,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信贷计划进行调节,这种计划性的货币政策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调控效果,但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通货膨胀,资源浪费等。

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比较单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还处于发展初期。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环境开始发生改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而且银行业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金融理论中出现了一大批学者,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如“中国财政金融改革中的重点问题”、“中国货币供给结构和金融政策设计”、“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瓶颈与对策”等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并且也对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90年代,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金融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建立银行之间的竞争机制,建立法人银行等,这些都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国内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更加明显,这又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到了21世纪,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在这个阶段,国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各类金融机构也不断涌现,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也日益扩大。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对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渐向全球化、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等方向转移。

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

金融发展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金融发展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在 一个 国家 的 经济 发展 战 略 中, 金融 发 展战 略
应该 占据非 常重 要的位置 。这是 因为金 融机构的发
展 不仅可 为经 济主体提 供其正 常生产运 营所 需要
的资金 , 更重 要 的是 金融是 一种服务 , 可以为企业 它 间的短期 资金 周 转提 供融 资 服务 , 足人 们储 蓄 的 满
的多 样化 。
着重要 的作 用 , 因此 , 须对 我 国农村金 融体 系 的建 必 设 给予高 度 的重视 改革 开放 来 , 为适 应 农村 经 济 发 展和 改 革 开
放 的需 要 , 我国对农村 金 融进 行 了一 系列的改 革 , 特
别是 1 9 4年 的金 融体制 改革 , 出了农 业银 行要 向 9 提 国有商 业 银行 转轨 的发 展方 向 . 成 立 了农 业 政 策 并
仅 发展严 重停 滞不前 , 而且 出现了一 定程 度的倒 退 ,
主要表现 为 : 随 着改革开 放 的不 断深 入 , 伴 商业 化 的 农 业银 行 为寻 求 自身 的 利益 和 规避 风 险 的需 要 , 不 断 撤 井农 村 网点 , 收 贷款 权 限 , 军城 市 , 上 进 导致 农
李 明 贤
( 湖南 农 业 大学 经 济 管 理学 院 、潮 南 长 沙 {0 ) 11 8 2

要: 介 了 金融 发 展 理 论 及 我 国 农村 金 融 发 展 的 现状 , 折 丁我 国农 村 金 融 发 展不 足 的 原 因 , 分 并提 出 了 相 应 的
对策 。
关 键词 : 融 发 展 理论 金 农村 金融 : 国 中 中 图分 娄 号 : 3 4 4 F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I 金 融 发 展 的 理 论 及 当 前 我 国 农 村 金 融 的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理论基点及体系构建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理论基点及体系构建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理论基点及体系构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理论基点及体系构建一、引言科技金融是指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在新经济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创新升级,还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因此,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科技金融的概念与特征科技金融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运用科技创新和金融技术,为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形态。

其核心特征包括技术先进性、风险高度、市场深度、服务质量、政策指导性等。

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初期,我国科技金融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基金和政策性银行来支持科技创新。

随着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我国科技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创新不断涌现,科技金融机构不断增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金融发展中,我国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科技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预期和收益预期不一致,导致科技创新项目融资困难。

其次,创新主体的质量和能力也是影响科技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再次,金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满足科技金融的需求。

五、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点主要包括金融与科技融合理论、创新创业理论以及金融市场基础理论。

金融与科技融合理论强调科技与金融的紧密联系,通过金融技术和创新创业理论的结合,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金融市场基础理论则强调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对科技金融的重要性,指导科技金融市场的建设。

六、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体系构建为了推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需要构建完备的科技金融体系。

首先,应完善科技金融的政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其次,需要健全科技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建设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金融平台等。

再次,要加强科技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确保科技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历程。

通过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揭示了金融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当前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理论;实践一、引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挑战,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要求金融体制也相应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面临着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三)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和暴露,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一)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强调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实现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融深化理论,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三)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产业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金融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金融市场逐渐完善,金融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个阶段来讲述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1年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针是“一、二、三、四”即发展信贷合作社,发展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企业银行,发展农村中小型企业银行等四大商业银行。

在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理论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展开的,金融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产品等方面。

在金融实践方面,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金融领域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银行主导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市场主导的转变,实现了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金融业界开始引入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积极吸收国际金融市场的营销理念、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控制理念等,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

1992年至2007年是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国金融业迎来了快速的改革与发展。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舞台。

中国的金融理论逐渐引入了现代金融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验证和完善。

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的金融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展开的。

中国的金融理论开始注重市场化金融体系的构建,国际化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金融业的产业化转型等。

在金融实践方面,中国金融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加速国际化进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并逐步向世界金融舞台迈进。

中国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的金融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金融市场的交易量逐年上升,金融衍生品的品种逐年丰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年提高。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
• 包括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
金融结构类型
• 金融结构可以分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
• 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以间接金融为主
• 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以直接金融为主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 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 不同类型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
• 需要调整金融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方向与政策建议
金融改革方向
• 中国金融改革未来应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 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政策建议
• 政府应继续推动金融创新
• 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CREATE TOGETHER
DOCS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
• 金融深化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实证研究显示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 金融深化对金融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05
金融发展理论与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内涵与类型
金融创新定义
• 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体系中引入新的金融要素或对现有金融要素进行重组
• 金融创新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 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与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政策建议
• 政府应鼓励金融创新
• 提供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
金融风险防范
• 加强金融监管
• 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06
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与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

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

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

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

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

3、导致市场分割。

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

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而大量小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

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

”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

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他们首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

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标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货币价格(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变化,由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资金的供求变化和流向,刺激社会储蓄总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便利资本的筹集和流动,有效地解决资本的合理配置问题,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促进资本形成,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它既弥补一般货币理论忽略发展中国家货币特征的缺陷,又克服了传统发展理论忽略货币金融因素的不足,突出强调了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一理论及政策建议得到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积极支持和推广,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透过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金融深化暗含这样一个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信息是完善和公开的,并存在一个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且市场中的主体是理性的。

但现实经济使得金融深化理论假设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为:1、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贵的信息搜寻成本。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面临两大约束,一是利率限制导致的利率约束,一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信息约束。

金融深化理论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由于信息约束,放任金融市场自由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市场失灵,导致金融体系动荡。

2、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对金融自由化存在制约。

金融市场的落后是政府过度管制的原因,而过度管制又导致金融市场的更加落后。

忽视市场落后,取消政府管制,就会带来市场混乱。

金融深化理论主要研究和强调的是后者,忽视前者对放松政府管制,即金融深化过程的制约。

超越或滞后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自由化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混乱和不稳定。

3、金融深化使得国际流动资本对开放资本项目国家货币的投机更加容易,使小国经济或落后经济容易出现经常性的波动,它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器的作用,相反任何促使经济增长的努力都被非正常的波动所侵蚀,这些国家为了经济的稳定,不得不采取适当的官职措施或非完全的金融深化措施。

4、金融深化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很不适应。

金融深化理论表面上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提出的政策主张应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但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以私有制基础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实际上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和目标对于小国或经济落后国家而言并非是美好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明证。

三、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进入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成就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应用到政府行为的分析中。

但很多经济学家分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前提下金融领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6年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认为政府对金融部门选择性地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提出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并且可以预测的,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本人认为它对我国制定金融政策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金融约束是一种选择性政策干预政策,政府金融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刺激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发展,并促进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是与金融抑制截然不同的政策。

金融约束的前提条件是稳定的宏观环境、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

最关键的是金融抑制是政府从金融部门攫取租金,而“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而不是直接向民间部门提供补贴。

”租金创造并不一定要靠利率限制来达到,政府也可以采用金融准入政策、定向信贷和政府直接干预等创造租金,只要政府使银行和获得了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得到的收益而政府并不瓜分利益,这就可以说政府为它们创造了租金。

通过创造经济租金,使银行和股本增加,从而产生激励作用,增加社会利益。

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府应控制存贷款利率。

即将存款利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要保证实际存款利率为正值),减低银行成本,创造增加其“特许权价值”的租金机会,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激励其长期经营。

只要存款利率控制适度,则金融约束是有好处的;如果控制力度过大,资源配置将受到扭曲,金融约束将会蜕变为金融抑制。

只要干预程度较轻,金融约束就会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2、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政策。

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并不等于禁止一切的进入,而是指新的进入者不能侵占市场先入者的租金机会,如果没有市场准入的限制政策,银行数目的增加将使资金市场竞争加剧,租金下降,激烈的无序金融竞争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甚至还可以导致银行倒闭,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

为保护这种租金不至于消散,一个重要的保护手段就是限制进入者的进入,以维持一个暂时的垄断性存款市场,对现有存款市场的少数进入者进行专属保护。

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可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外部效应。

3、限制资产替代性政策。

即限制居民将正式金融部门中的存款化为其他资产,如证券、国外资产、非银行部门存款和实物资产等。

金融约束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尚不规范,非正式银行部门的制度结构薄弱,存款若从正式银行竞争流向非正式银行部门会减低资金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正式银行部门的发展。

而资金若由居民部门移向国外,则会减少国内资金的供应,扩大国内资金的缺口,对国内经济尤为不利。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压抑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状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下的作用,因此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目前,金融体系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金融体系的混合性,即政府限制行为与市场行为并存,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政府管制逐渐放松,相对独立的货币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从上面对有关金融理论的初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考虑:1、确定金融深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

前面分析到,金融深化理论与实际金融有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亦存在其内在缺陷性,但这并不构成金融深化的客观需要,尽管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及欧美的一部分学者对金融深化产生了怀疑,认为全球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各国金融发展的明显差异使得金融深化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金融混乱和不和谐。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1)从自由化的进程来看,在政府对贸易和金融的管制放松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的增长,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

(2)东南亚金融危机重要原因是危机各国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不适当的金融深化措施导致的。

实施金融深化的国家常常把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监管或放开不管,过分地追求金融深化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可持续增长所必须的协调的金融因素,忽视完全金融深化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制度刚性要求。

比如,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先有或者同步进行金融体系市场化或完善化,这是金融深化论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因而,我们应客观的对待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践,绝不能因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行金融深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就认为金融深化与金融危机二者之间有某种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