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已完成)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
内伤发热之阴虚发热,可选用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龟甲鳖甲膏等;气虚发热,可选用补中益气丸;气阴两虚发热,可 选用生脉饮;气郁发热,可选用加味逍遥丸;阳虚发热,可选用金 匮肾气丸、参附注射液等;血虚发热,可选用人参归脾丸、八珍丸、 阿胶补血膏、当归补血膏等;血瘀发热,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提出“内伤发热” 这一病名。李用粹的《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之 外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血 发热、疮毒发热、阳郁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 血虚发热、内伤发热(主要是气虚发热)、骨蒸发热 11种。王清任《医林改错》及唐容川《血证论》对瘀 血发热的特点及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王清任的血 府逐瘀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内伤发热
【学习目标】
1.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与病证 鉴别、辨证论治。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3.了解内伤发热的中医适宜技术、转
归预后、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 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或仅自觉发热、五心 烦热而体温不高。
1.临床特征
中医内科学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或五 心烦热而体温不高。少数可以出现高热,但无恶寒、脉浮等表证, 或虽有怕冷,但得衣被而缓解。其热可时作时止,或发作有时,常 伴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知识链接
1.临床发热诊断标准腋温>37°C,或昼夜体温波 动〉1°C。
(三)简易治疗技术
中医内科学
1.艾灸疗法悬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适用于阳 虚发热。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45章内伤发热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45章内伤发热ppt课件
ppt课件
(一)病因
7、阳气虚惫 寒证日久 气虚及阳 虚阳外浮 脾肾阳虚
ppt课件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2.病位:气、血;肝、脾、肾 3.病性:虚——阴阳气血不足
实——气滞、血瘀、痰湿壅结阻遏
ppt课件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起病慢,病程长,反复,低
ppt课件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7阳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阳虚证症候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浮大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
ppt课件
六、预防与调护
忌饮食,调情志
ppt课件
七、结语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 三、鉴别诊断 四、分证论治
ppt课件
八、病案分析
女,48岁。近二年月经不定期,延期多见。 阵发性哄热、面色潮红、汗出、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易因小事而发怒并 哄热阵热表现更明显。心悸,梦多,口干, 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数。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理化检查:性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兴
奋性明显亢进。
ppt课件
4气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气虚证症候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
ppt课件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5血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血虚证症候 舌脉:舌淡,苔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ppt课件
五、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6阴虚发热
症状:内伤发热证候特征+阴虚证症候 舌脉:舌红苔少或无苔,苔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

中医内科学课件-41-内伤发热wqs

中医内科学课件-41-内伤发热wqs

二、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内伤发热 病因 病机 虚实 起病 病程 发病特点 由内因引起 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 多属虚证 缓 较长,或有反复发病病史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手足心热,表 现为高热者较少,热多时发时止 恶寒 兼见症状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外感发热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热度较高, 随病种的不同发热类型 有所差异, 发热多呈持续性, 外邪不除, 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 其恶寒得衣被 而不减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
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 3.宋·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五脏热病学说的基础上,提
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为阴
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剂。 4.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辩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其所 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 化。 5.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
内伤发热
湖北民院科技学院
目的要求
• 1、掌握内伤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其治疗
原则及各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 2、熟悉内伤发热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 3、了解内伤发热的预防调护。
内伤发热
• • • • • • •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三、讨论范围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 内伤发热的范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
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
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
不明的发热,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沈英森内伤发热
唐容川《血证论·发热》也论述了瘀血发热的多 种表现和治疗。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对于湿郁发热
历代医家多有论及,而以清代薛雪、吴鞠通贡 献最大。
薛雪 《湿热条辨》指出其病位在脾、胃、三焦 与肝,并从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诸 方面辨证用药,对后世治湿郁内伤发热颇有启 示。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虽以冶外感病为中心, 然其所创三仁汤等诸方及藿香正气散加减诸法, 对内伤湿郁发热作出重要贡献。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内伤发热病因病机示意图
忧思过度
劳倦过度一脾胃气虚
饮食不节
气脏
久病失血
血腑
脾虚化生乏源 -血虚失养 阴 功
热病、郁病伤阴一阴虚内热 阳 能
房劳过度一阴亏阳衰
亏失
情志不遂一肝失条达
虚调
跌仆损伤一瘀血内结
脾虚失运
饮食不节 - 痰湿内停
气虚发热— 中气下陷 虚火内生
血虚发热-阴血亏虚 无以敛阳
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 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 温并不升高。
发热的同时,分别伴有气郁、血瘀、湿郁 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症状。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肝经郁热 2.瘀血阻滞 3.内湿停聚 4.中气不足 5.血虚失养 6.阴精亏耗 7·阳气虚衰
性的治法。 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
伍清热。 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
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 应以补为主。 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三、分证论治
1.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

中内科学之内伤发热PPT课件

中内科学之内伤发热PPT课件
三、肝郁发热
❖ [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用行间、侠溪、风池、大椎、
曲池、内关,用泻法。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四、瘀血发热
❖ [证候] 发热或潮热,胁腹刺痛,拒按,痛 有定处,甚则面色黯黑,肌肤甲错,烦躁不 安或如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
❖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治法] 宣畅气机,清热化湿。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五、湿阻发热
❖ [方药] 三仁汤加减。头重如裹,加白芷、藁 本。胸闷脘痞,加佩兰、苍术、郁金、陈皮。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丰隆、内 关、公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足三里,用泻法。
感谢观看
❖ 阴液亏损 虚内热。
阴不济阳
阳气偏盛 阴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中气不足
❖ 中焦脾胃气虚 虚阳外越 阴火上冲, 或卫外不固 营卫失和 发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肝郁化火
❖ 肝气郁于内 郁而化火 发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瘀血内阻
❖ 瘀血内结 热
气血不通 营卫壅遏 发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内湿停聚
❖ 饮食不节 脾胃受损,健运失职

液不运,积聚生湿 郁久而化热
第二节 内伤发热 病机病因
主要病机
❖ 阴阳失调 ❖ 气血不足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第二节 内伤发热 辨证论治
辨治要点
❖ 内伤发热的一般特点:
发热缓慢,病程较长; 发热而不恶寒,或怯冷得衣被则解; 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且多感手足心热; 可伴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
症状定义
❖ 凡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或失调而引起的、以 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体温计测试温度的差异 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其基础体 注意体温计测试温度的差异 由于年龄不同和个体差异, 温也不同。如小儿代谢率较高,体温也较成人稍高; 温也不同。如小儿代谢率较高,体温也较成人稍高;老年人及虚弱体 质者代谢率低,其体温也较青壮年稍低;妇女经期体温低, 质者代谢率低,其体温也较青壮年稍低;妇女经期体温低,而排卵及 妊娠期高;剧烈运动和食后体温可稍高。另外, 妊娠期高;剧烈运动和食后体温可稍高。另外,内伤发热中的五心烦 热或仅自觉发热其体温并不升高。因此, 热或仅自觉发热其体温并不升高。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体温计的测试 结果为诊断内伤发热的依据。 结果为诊断内伤发热的依据。 2.注意分辨证型 《证治汇补 发热》中载:“经曰:阴虚则内热, 发热》 注意分辨证型 证治汇补·发热 中载: 经曰:阴虚则内热, 此一端也,其他除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 此一端也,其他除感客邪之外,有劳力劳色、气郁火郁、伤食伤酒、 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 挟瘀挟痰、疮毒虚烦、皆能发热,宜熟辨之。”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发 热特点及兼症详细区辨内伤发热的类型: 热特点及兼症详细区辨内伤发热的类型:①发热为阵阵微热或情绪激 动时易发热,属气郁发热; 发热为午后潮热、 动时易发热,属气郁发热;②发热为午后潮热、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 属阴虚发热; 低热、汗出恶风、早上或上午较甚者, 者,属阴虚发热;③低热、汗出恶风、早上或上午较甚者,或劳则发 属气虚发热; 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某一局部发热,属瘀血发热; 热,属气虚发热;④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某一局部发热,属瘀血发热; 以低热为主,又伴血虚证候或有出血史者,属血虚发热。 ⑤以低热为主,又伴血虚证候或有出血史者,属血虚发热。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笔记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笔记
内伤发热:以内伤为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导致的发热
内伤发热病缠绵,气血精亏脏腑偏,情志饮食劳倦因,孟浪发散或苦寒,阴虚内热清骨散,补中归脾气血研,血府逐瘀神方妙,丹栀逍遥热郁肝。
气血阴阳虚,痰热气血瘀
43
内伤发热
虚证
阴虚发热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阳虚发热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温补肾阳,引火归原。
金匮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实证
气郁发热
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做劳。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痰湿郁热
身热不扬,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三仁汤
三Hale Waihona Puke 滑通竹夏朴血瘀发热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不欲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滋阴清热
清骨散
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血虚发热
低热,头晕心悸,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弱。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 因病机
❖ 3.掌握临床证侯特征、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4.掌握证治内容
思考题
❖ 1.何谓内伤发热? ❖ 2.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可以归纳为哪两类? ❖ 3.如何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 4.治疗内伤发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 5.试述肝郁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的临
病因病机
❖ 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 (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
❖ 病久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虚实夹杂。以 淤血日久损及气、血、阴、阳为多见。
诊断依据
❖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 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 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 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 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
床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
内伤发热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 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 程长,病势轻重不一。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 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但有时可以是 高热。
定义分析
1、病因——内伤 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 3、临床表现——发热为主。多以低热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为特征
❖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鉴热别均为诊发断热,应相鉴别。
起病 病程 热势
恶寒
兼症
病机 治疗
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
缓慢
较急
较长
较短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 大多较高 热者较少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 得衣被而不减 温
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

结缔组 织疾病
内分泌 疾病
慢性感 染性疾

原因不 明的发

发热
02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 病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病理性质
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 致者属实;
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湿郁发热, 湿热阻滞少阳枢机,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加青蒿、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2.血面白少华,唇甲色淡, 舌象:舌质淡, 脉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
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 的病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04 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 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 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热由感
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05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 属实者,宜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 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分证论治
1.阴虚发热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 兼症: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象: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 脉象: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 范文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 范文

01
02
03
04
运动调摄
运动原则:适度、 适量、适时
运动方式:选择适 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
运动时间:每天保 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如30分钟至1小时
运动强度:根据个 人身体状况,选择 适当的运动强度,
避免过度劳累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方案。
3
扶正祛邪:在治疗 过程中,既要扶正, 又要祛邪,以达到 阴阳平衡,恢复健
康。
2
整体观念:注重整 体观念,治疗内伤 发热的同时,也要 关注患者的整体健
康状况。
4
标本兼治:在治疗 过程中,既要治标, 又要治本,以达到 彻底治愈的目的。
常用方剂
柴胡桂枝汤:适用 于外感风寒,内有 郁热,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口干咽 痛,舌苔薄白或微
腑功能异常
病机
病因:外感六淫、内 1 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性:虚实夹杂,寒 3 热错杂
病位:脏腑、气血、 2 阴阳失调
病势:反复发作,缠 4 绵难愈
临床表现
01
发热:体温升 高,持续时间
较长
02
头痛:头痛程 度不一,持续
时间不定
03
乏力:全身乏 力,精神不振
04
食欲不振:食 欲减退,消化
功能减弱
桂枝加芍药汤:适 用于外感风寒,内 有郁热,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口干咽 痛,舌苔薄白或微
黄,脉浮数。
3
内伤发热的预防 与调护
生活调护
01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02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保证充足的休息
03Βιβλιοθήκη 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内伤发热课件
避免烟酒,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情志调养
01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
03
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 减轻心理压力
04
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与家人、 朋友多沟通交流
内伤发热的现代 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02
03
外感内伤:外感六淫,内伤脏腑, 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
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 乏力:精神不振,
持续不退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胃口 不佳,食量减少
睡眠障碍:失眠 多梦,难以入睡
口干口苦:口干 舌燥,口苦咽干
大便异常:大便 秘结,排便困难
舌苔变化:舌苔 厚腻,舌质红
脉象异常:脉象 细数,脉搏加快
内分泌失调等。
病理研究显示,内伤发热可能 与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 常、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
诊断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方法,
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治疗方面,实验研究正在探索 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
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临床应用前景
内伤发热的诊断 和治疗:通过现 代研究,提高诊 断准确性和治疗 效果
04
内伤发热是一种 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发热性疾病
病因包括感染、 炎症、肿瘤、免
疫系统疾病等
临床表现多样, 包括发热、乏力、
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 疗、主要关注 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
面。
实验研究发现,内伤发热的病 因包括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02 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中医内科学课件:内伤发热

病案2
张女,34岁,2006年12月19日就诊。主诉: 近4年月经来潮时辄有低热,常伴有鼻塞流涕、 咽痛、头痛,头痛以两侧及后颈部为主,经 期一般持续1周,月经量多,周期尚准,本月 22日月经将至。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
证属热入血室,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 克,半夏12克,黄芩15克,党参15克,甘草 6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丹参12克,防 风12克,苍术9克,青蒿12克,竹叶10克, 大枣10枚,7剂。
4.气虚发热证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 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 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阳,调
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 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 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 阳,又能透泄热邪。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辩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 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淤、痰湿所 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 的内伤发热属虚。若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表现虚实 夹杂证候者,应分析其主次。
2.辨病情轻重 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 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证多,均为病情较重 的表现。反之病情较轻。若内脏无实质性病变,仅属 一般体虚所致者,病情亦轻。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 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 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 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 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 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 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 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 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郁发热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 气郁日久 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 化火生热 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 数。
痰湿郁热 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 痰湿内蕴 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 壅遏化热 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血瘀发热 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 血行瘀滞 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 瘀热内生 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 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2.血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 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 ,脉细弱。
证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木香健脾理气。
加减:(1)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 乌补益精血;
证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既能 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加减:(1)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 糯稻根固表敛汗;
(2)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加桂枝、 芍药调和营卫;
(3)脾虚夹湿,而见胸闷脘痞,舌苔白 腻者,加苍术、茯苓、厚朴健脾燥湿。
8.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发热》最先明确提 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拟定的气虚柴 胡汤及血虚柴胡汤,可供治疗气虚发热及血虚 发热参考。
9.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将外感发热以外 的发热分为郁火发热、阴郁发热、骨蒸发热、 内伤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 虚发热、血虚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瘀 血发热、疮毒发热共11种,对发热的类型进行 了详细的归纳。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 实证──由气郁、血瘀、痰湿所致的内伤发热 虚证──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 发热 虚实夹杂证──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既有正虚 ,又有邪实表现者
2.辨病情轻重
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 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症 多
实证:饮食失调,劳倦过度──脾胃受损──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不能化生阴血
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湿郁发热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调达──气郁化火 恼怒过度───肝火内盛──气郁发热 外伤出血──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血瘀发热 外伤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血虚发热 发热 虚证:久病体虚,失于调理──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 (1)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2)血虚阴伤,无以敛阳 (3)阴虚阳亢,水不制火 (4)脾肾阳虚,虚阳外浮
10.《医林改错》及《血证论》二书对瘀血发热 的辩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围】
• 凡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发热,均属内伤发热 的范畴。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 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及部分慢性感染 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具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节辨证 论治。
证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加减:(1)呕恶加竹茹、藿香、白蔻仁和胃 泄浊;
(2)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 ;
(3)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 ,寒轻熱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 阳。
7.血瘀发热证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 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 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 点、瘀斑,脉弦或涩。
外感发热 感受外邪所致
正邪相争 多属实证
急 短 大多热度较高,随病种的不同发热类 型有所差异,发热多呈持续性,外邪 不除,发热不退 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 被而不减 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
三、相关检查
发热,尤其是较长时间的慢性发热涉及多个病 种,必要时可作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协 助诊断。
加减:(1)短气甚者,加人参补益元;
(2)阳虚较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温肾助 阳;
(3)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运 中焦。
5.气郁发热证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 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 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日久,解郁泻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 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 草培补脾土。
加减:(1)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 皮理气解郁;
(2)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 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
(3)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 母草活血调经。
6.痰湿郁热证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 ,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 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虚实夹杂证──宜兼顾之。虚中有实者,治宜 以补为主,兼乎清;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 ,兼乎补。
三、证治分类 内伤发热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阴虚发热
血虚发热 气虚发热
症状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 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
数。 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 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
温补阳气 引火归原
疏肝理气 解郁泻热
燥湿化痰 清热和中 活血化淤
金匱肾气丸 加减
丹栀逍遥散 加减
黄连温胆汤 合中和汤加
减 血府逐瘀汤
加减
1.阴虚发热证 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 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清骨散加减
强调:
1.发病: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 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 虚等。
2.转归: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 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 、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 见。其它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 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 发展为阳虚发热。
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 蒿、秦艽清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
加减:(1)盗汗较甚者,可去青蒿,加牡蛎 、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
(2)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制首 乌滋养阴精
(3)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 藤养心安神
(4)兼有气虚而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 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二、病证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
病因 病机 虚内因引起 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 多属虚证
缓 较长,或有反复发病病史 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手足心热,表 现为高热者较少,热多时发时止
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
头晕、神倦、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质淡,脉细弱。 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 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 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
弱。
病机 阴虚阳盛 虚火内炽
血虚失养 阴不配阳
中气不足 阴火内生
治法 滋阴清热
益气养血
益气健脾 甘温初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
归脾汤加减
补中益气汤 加减
阳虚发热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 肾阳亏虚 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 火不归原 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 脉沉细无力。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
发热,而低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 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 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 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投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 症。
内伤发热
【概述】
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特点:1.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2.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 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文献摘要】
1.《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 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3.预后:内伤发热的预后,与起病的原因、患者的 身体状况有密切关系。据临床观察,大部分内伤 发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少数 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虚经一定时间的治疗 方能获得明显疗效。而兼夹多种病证,病情复杂 ,以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则其疗效及预后均 较差。
4.脉诊对病情的判断有较大的意义,如《张氏医通 ·热》说:“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 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 利下不止者死。”
(2)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3)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虚,若仍有少许出血者 ,可酌加三七粉、仙鹤草、茜草、棕榈炭等止血;
(4)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去黄芪、龙眼肉, 加陈皮、神曲、谷麦芽等健脾助运。
3.气虚发热证 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 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 ,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5.金元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辩证及治疗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以其所拟定的补中益气汤作为治疗的主要方 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李氏在《内外伤辨 惑论》里,对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 的论述。
6.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 重要性。
7.《景岳全书·寒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 详细的论述,特别对阳虚发热的认识,足以补 足前人之所未及,其拥有归隐、李中堂、大补 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 方剂,值得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