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合集下载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老舍小说创作的特色|
一|、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描绘北京的大杂院儿、小茶馆、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各种山水胜景在老舍笔下成了一张张色彩鲜明地图画,充满了诗意美。

同时,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像繁缛的规矩礼节,办婚丧大事的讲究排场图阔气,“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等等,都为其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北京味。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创造的最能显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

如车夫、艺人、暗娼、巡警、职员、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不善于从政治角度审视社会,而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软弱胆怯、自我封闭和眼光狭隘的弱点,同时也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秉性。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有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有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传记体小说,还有意识流小说。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其语言风格是俗白,简练,纯净,生动,又风趣幽默。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

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

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

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

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老舍散文艺术的地理特质

老舍散文艺术的地理特质

老舍散文艺术的地理特质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地理特质而闻名。

老舍的散文艺术展现了他对北京城市生活和北方人民的热爱,同时也揭示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老舍散文艺术的地理特质。

老舍的散文作品深深地扎根于北京这座独特的城市。

他以北京为背景,以城市的街巷、建筑和人物为素材,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

例如,在他的散文《茶馆》中,他以茶馆为舞台,通过各色人物的对话与争吵,表现了老北京的底层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以城市为背景的描写,使老舍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老舍的散文作品对农村生活和乡村人民也有着深刻的关注。

他以农民为主题,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怀。

在他的散文《骆驼祥子》中,他塑造了一个乡村出身的主人公祥子,通过他的奋斗和命运的变迁,展现了农民的生活艰辛和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老舍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城乡差异和社会阶层的不公平现象。

老舍的散文作品也关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他关注和批判了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呼吁社会正义与公平。

例如,在他的散文《骑自行车的人》中,他通过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展现了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观念的沦丧和自私行为的蔓延。

老舍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

老舍的散文艺术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质。

他以北京城市和北方农村为背景,描绘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和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关注城市生活和农村人民,通过对人物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北京城市和北方人民的热爱与关怀。

同时,他也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呼吁社会正义与公平。

老舍的散文艺术在地理特质上独具一格,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老舍(1899年-1966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擅长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城市的繁华与人情,其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分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与城市风貌描写,展示其对于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刻洞察和独特体验。

一、京味文化的展现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文化展现了鲜明的京味,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贯穿在整个小说中。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生动地描绘了北京的胡同、茶馆、车马、北京话等京味元素,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老舍以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写,呈现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

他通过描绘胡同巷弄中的人们生活场景,表现了老北京的热闹与喧嚣。

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破旧但充满生活气息的茶馆,里面坐满了各色人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鲜活夺目的京腔让读者沉浸在北京独特的城市韵味之中。

其次,老舍善于通过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北京话的精髓。

北京话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特色。

在《四代同堂》中,老舍巧妙地运用北京话,为读者塑造了一群真实可爱的老北京人物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北京文化的烙印。

二、城市风貌的描绘老舍的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大小事物描写以及对城市风貌的描绘都极其细腻。

他凭借着对日常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城市演变的洞察力,成功地把北京的风物人情娓娓道来。

其一,老舍善于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来突出北京城市风貌中的独特美感。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他以生动形象的文笔描绘了早晨中胡同中的喧嚣和熙攘,透过胡同里的人来展示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其二,老舍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也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描写。

他善于将作品中的人物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北京的特色建筑,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宫殿和寺庙等,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城市画卷。

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老舍的作品既描绘了北京的文化与城市风貌,也通过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风格:京味十足,幽默诙谐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语言大师,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还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使得他的文字既接地气又充满魅力。

本文将从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以及个性化对话五个方面,详细剖析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地道京腔,展现老北京风情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北京为背景,他善于运用北京市民的俗白浅显话语,充分展现了老北京人的个性特征。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大量使用儿化词和北京方言,如“老梆子”(老家伙)、“嚼谷”(食物)等,这些词汇不仅让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这种地道的京腔京韵,使得老舍的作品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京味文学的代表。

老舍的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方言使用,而是通过这些语言细节,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

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

通过这些语言,老舍成功地将北京的市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市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了研究北京文化的重要文本。

通俗明白:大白话讲述深刻道理老舍的通俗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更是为了让作品更贴近生活。

他通过这种语言风格,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深度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轻松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时,这种语言风格也使得老舍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使得他的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不同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幽默诙谐:俏皮语言,深刻讽刺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用俏皮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让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的悲哀。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作品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入社会底层,生动描绘人民生活。

老舍的作品大多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骆驼祥子》、《茶馆》等。

他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描绘,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第二,独具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深刻理解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骆驼祥子》中的道德情感、《茶馆》中的国粹艺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第三,语言简练,感情真挚。

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明快,直观生动,让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和感受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充满人文关怀,引人深思。

第四,大胆创新,艺术表现力强。

老舍在创作中大胆创新,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骆驼祥子》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一代人的命运、人生和人性。

他的作品艺术表现力强,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总之,老舍的作品风格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浅谈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儿”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老舍语言风格中的地域特色,从不同角度浅析了老舍小说语言中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关键词:语言风格京味儿地域正文:老舍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善于运用纯正的北京口语进行文学创作。

他对北京话,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北京人特有的性格、习俗、心理都了如指掌的。

所以他特别能把握住北京人独特的味儿。

老舍先生被公认为“京味小说”流派的宗师。

①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充满着浓浓的京味,体现着他的小说的语言的地域风格。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所提到的山水名、地方名、大街小胡同名及店铺名都是十分真实的。

举个例子,在祥子被大兵抓走时这样描写:“祥子拉着自己的新车,由新街口,出西直门,过高亮桥,被大兵抓走”。

通过类似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似乎跟着祥子满北京遛了。

不仅是地名,书中还描写了北京特色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

其中有一章中详细描写了北京的祭节,以及人物的语言风格。

“既决定了不利用幽默,也就极自然决定了文字要极平易。

”②这是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文中写道。

他运用北京口语刻画人物形象,平易近人,新鲜活泼。

比如书中有“鼓逗”、“抠搜”、“挤兑”、“扫搭”等词都显现着浓浓的北京风味儿。

老舍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语言特色在《四世同堂》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四世同堂》成为一部地道的“京味小说”。

书中相近描写了祁老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第一章写道: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出一种“文化性格”。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既充满了对北京蕴含着的高雅、含蓄、精致的美的赞美,以致对这种美被毁灭而产生的感伤,同时也包含着对北京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感到叹息不已。

这使作品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另外,这种“京味儿”在《二马》、《离婚》的细微处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最新】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

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

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

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

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老舍创作题材特色。民间习俗与用场生活

老舍创作题材特色。民间习俗与用场生活

老舍创作题材特色。

民间习俗与用场生活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

老舍作品语言文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京味”,所谓的“京味”就是老舍先生所说的寻找北京口语真正的味道,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老舍先生在创作的时候,往往将文言文与白话文结合起来,让文字幽默生动。

在写作的时候,老舍先生提倡用方言写作,这样让作品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由于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贡献,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

比如在《我这一辈子》里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老北京,开头的时候,裱糊匠有一段叙述:“在那个年代裱糊匠是不愁没饭吃的。

那时候,死一个人不像现在这么省事。

这可并不是说老年间的人要翻来覆去死上几回,不干脆一下子断了气……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

一年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人,我们便有了吃喝。

”简简单单一百多个字,将社会的经济、民俗等内容均涉及到了,而且文字内容贴合实际,正是一个裱糊匠应该说的话,听完这段介绍,一个鲜活人物的形象就在我们脑海中了。

深入浅出的语言,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到人物语言描述,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曹雪芹也是刻画人物的高手,他会根据人物身份、角色,运用不同的语言。

老舍先生在写作的时候,也善于根据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的语言。

比如在《四世同堂》这部长篇小说中描写了四位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太,李大妈的心宽体胖和古道热肠,天佑太太的慈祥可爱,马寡妇的胆小怕事,日本老太太的见多识广和精明。

不同性格差异,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红楼梦》中对大观园几个丫鬟性格的描写,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舍先生曾在写《骆驼祥子》时,受到他的朋友顾石君的帮助,学习了很多北京口语字词。

从而使他的笔下丰富了很多,可以灵活运用口语,给他小说中的文字增加了些许亲切感和活泼感。

正是这种生动、直白的方言,让人觉得作品的语言是活的,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点[精华]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老舍戏剧的北京地域民俗特征

老舍戏剧的北京地域民俗特征
39
们的大缎子 ,川绸 ,更体面的常四爷 。辛亥革命后 ,民 国时期 ,男子的辫子剪了 ,女人也梳起“时行的圆髻”, 但穿着仍没有多大的变化 。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 灰色大衫 ,但袖口瘦了 ,而且罩上青布马褂 。”唐铁嘴 虽然“还是那么瘦 ,那么脏 ,可是穿着绸子夹袍 。”抗战 胜利后 ,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京 城鱼龙混杂 ,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装束 。这里既有“穿 着洋服 ,挟着皮包”的小刘麻子 ,也有“穿着绸子夹袍 , 新缎鞋”的小唐铁嘴 ,还有“穿军便服 ,高靴 ,带马刺 , 手执小鞭”的沈处长 。可谓栩栩如生 ,反映着不同时 代 、社会的特征与变迁 。另一方面服饰也反映着人物 自身的性格特点 。在老北京 ,长衫是社会地位的象 征 ,也是文人“清高脱俗”的表现 。所以秦伯仁《( 秦氏 三兄弟》) 天气虽热 ,还“不肯脱去大衫 ,表示他有读书 人的修养”;程疯子《( 龙须沟》)“搬到贫民窟来 ———可 还穿着长衫”,以示不放下艺人的架子 ;方老板《( 方珍 珠》)“换了件半旧的袍子 ,匆匆的进来”迎客 ,以便不 失江湖场面的礼节 。这些人物各自复杂的性格特点 和心理特征便通过这一件衣服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 观服可知俗 ,服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民俗例证 。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戏剧 老舍 北京 民俗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北京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城中诞生了老舍 。老 舍是小说家 、散文家 、诗人 , 更是一位杰出的戏剧 大师 。他从 30 年代末开始戏剧创作至 60 年代去 世 , 一共写下了近 40 个剧本 , 其中很多是以北京 为背景 , 以北京人为素材 , 以北京的变化为线索 的 。处处充满着鲜明的北京地域特征 , 处处展现着 生动的京城民俗风情 。
行 。主要指交通运输 。“交通在人类社会发展和 人类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λϖ 它在生产 、 生活实践中产生 , 同时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 志之一 。在老北京 , 也经历了一个从手提肩挑到洋 车 、三轮车 、汽车直至火车 、飞机的发展过程 。这 些在老舍的剧作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 。

老舍作品中鲜明的地域观浅析

老舍作品中鲜明的地域观浅析


上新汲 的水 ,就 跟驴马 同在水槽 里大灌 一气 。” 用“ 奔” 不用“ 走” ;
审美价 值 。更表 现出作 者对 故乡 了如 指掌 的熟谙 和驾 轻就熟 的描
写技 巧。正如作 者所说 : “ 我 生在
用“ 灌” 不用 “ 喝” , 可见其渴之甚 ,
思水 之切 。 在烈 日下 , 有的车夫 中 暑发病 , “ 一头栽 到地上 ,永不起
学教 育
老舍作 品 中鲜 明的地域 观浅 析
回夸 煜
内容摘要 : 《 骆 驼祥子》 是老舍先 生的小说代表作。其语言带着老舍 的浓郁 的“ 京味儿” , 极具特色。本文 以 《 骆驼祥子》 为例 , 试 图从其人物、 环境 以及语言风格 , 来窥探作 品中浓郁 的地域色彩 以及老北京的民俗 文化 。

把城市底层 社会生 活和城市 贫苦
人 民 的命 运 引进 了创 作 领域 , 并 获得 了巨大成 功” 。 特别是对 于北
京地 区生 活风光 、民情风俗 和文
刘 四爷 、 小福子 、 曹先 生等一 系列 下 层市 民及普 通市 民。他们几 乎 都 是北京人 , 都在 北京城求 生存 。
关键词 : 老舍 骆驼祥子 地域色彩 京味儿

“ 在现代文 学 中, 老舍第 一个
他的职业是 拉洋车 ,围绕在 祥子
周 围的还 有他 的 同行 以及 虎妞 、
于“ 吃” 的小 事件 的细节描 写。例 如 ,祥子从军 营历尽 磨难逃 了 回 来, 他 首先做 的第 一件事就 是 “ 到 桥 头吃 了碗 老 豆腐 : 醋、 酱油 、 花 椒油 、韭菜末 被热得 雪 白的豆腐
还 特 别 善 于描 写 完 整 的 行 动 路 线 ,例如样子 牵着骆驼 从军 营逃 回的具 体路线 是 :磨石 口—金 顶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简述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有:(1)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2)老舍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

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

老舍的作品对此则常有明显表现。

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

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

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

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3)老舍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了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他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

老舍散文的艺术特色

老舍散文的艺术特色

老舍散文的艺术特色一、朴素直白,京味十足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

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坐上一整天的积水潭,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菜果子等,老人都深深的爱着。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全,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1)一个腊八蒜就能被他说的如此的色味双全。

再看他的写的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

”(2)单看这几个词谁也不会联想到花生,就是老舍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只会使我们联想到一个邻家的女孩,相貌平平干干净净的令人越品越喜欢。

就像老舍先生的文风和语言,永远都是那么的和蔼亲切,他从不会为诱惑读者故意雕饰文字,他不板面孔、不摆架子,也不说空话,以他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形式,贴近生活情感内容,真真切切的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全凭自己的思想牵着笔头,自然、率真地从心底流淌出来。

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

”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吧!老舍先生被称为“20世纪的‘京味’文学宗师”。

在他的散文当中,无不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京味儿。

记得舒乙先生是这样看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的,他认为老舍先生的京味儿和现在的一些作家是不同的,他不是那些把京味故意作为写作的手法来用的,更不是那种京片汤子话。

的确是啊!他的京味儿是不自觉地带出来的,温文尔雅,自自然然的。

像“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门道”放在这里是绝对要比“途径”“方法”等更为贴切。

“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是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当时的教材作了改动,是“非要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估计当时的编辑也一定下了一些苦心来改,但是当我读到原文时,才觉出这个“拉倒”与“可”的味道其实是大不一样的。

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浅析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即北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它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老舍作品从“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描述北京的风土人情”、“剖析北京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表现出浓郁的“京味”。

本文将简要分析老舍作品的地域性特点——京味。

关键词:京味风土人情文化精神语言特征老舍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风格独特。

其剧作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真实,语言精练,“京味”是老舍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和语言特色。

老舍作品大多为用北京话描写北京人、北京事,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老舍作品素材描写北京人、北京事。

老舍取材的着眼点,是凝聚了他多年生活经验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和小胡同里发生的一切。

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

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

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2.语言特征老舍作品大量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化语言描写北京人和事,纯正、漂亮的北京话使其作品具有一种极活泼的流动性。

北京方言运用,例:《骆驼祥子》中祥子回家晚了,虎妞冲着祥子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作得出来!你明天再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

”其中“绕世界胡塞去舒服”,“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招翻”北京方言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化,活泼化,集中体现出北京味。

儿化韵运用,《我这一辈子》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感悟:“年头儿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胳臂扭不过大腿去,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

骆驼祥子中地域文化景观

骆驼祥子中地域文化景观

骆驼祥子中地域文化景观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在现代文学中,是老舍第一个把城市底层社会生活和城市贫苦人民的命运引进了创作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特别是对于北京地区生活风光、民情风俗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出色描写,清醒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与特有的幽默讽刺格调,以及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俗白、凝练诙谐的文学语言,使得老舍成为独具一格的现代小说艺术巨匠,并被尊称为“京味”小说的始祖。

这里,我们仅从他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来探讨其独特的地域风味。

一、人物描写:北平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老舍出身于市民阶层,他比别人更能确切地了解本阶层所具有的一切。

在他一生所写的15部长篇和70多部短篇小说中绝大部分是反映市民生活的,所塑造的人物也多是市民阶层的小人物。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职业是拉洋车,围绕在祥子周围的还有他的同行以及虎妞、刘四爷、小福子、曹先生、夏太太等一系列下层市民和普通市民。

他们几乎都是北京人,都在北京城求生存。

老舍通过这些人物写了他们的奋斗与追求,幻灭与希望,抒发了悲怆与愤懑的激情。

但作者不是简单地教谕读者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更多的是写出做人的艰辛,写出人物经历的痛苦与磨难,并且作者不是单单孤立地塑造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是透过他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和联系,表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独特的北京文化性格。

1、多礼作为“礼仪之邦”的首善之区北京,是中国道德传统的渊薮,而市民阶层由于自身的保守性,就特别有利于保存这种文化特点。

在老舍作品中,这种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鲜明地方性的文化特点,成为浸透在人物风度、气质中不可剥取的东西,而且这种繁琐的礼仪不仅是一种“礼多人不怪”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仰,它的本质在于追求某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祥子一直在积攒着自己血汗挣来的钱,一分也舍不得花,想买辆属于自己的新车,然而“节越来越近了,一晃已是腊八,欢乐或忧惧强迫着人物去计划、布置……他想好,破出块二八毛的,得给刘四爷买点礼物送去,礼轻情意重,他必须拿着点东西去,一来为的是道歉,他这些日子没能去看老头儿,因为宅里很忙;二来可以就手要出那二十多块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即北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它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老舍作品从“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描述北京的风土人情”、“剖析北京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表现出浓郁的“京味”。

本文将简要分析老舍作品的地域性特点——京味。

关键词:京味风土人情文化精神语言特征老舍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风格独特。

其剧作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真实,语言精练,“京味”是老舍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和语言特色。

老舍作品大多为用北京话描写北京人、北京事,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老舍作品素材描写北京人、北京事。

老舍取材的着眼点,是凝聚了他多年生活经验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和小胡同里发生的一切。

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

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

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2.语言特征老舍作品大量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化语言描写北京人和事,纯正、漂亮的北京话使其作品具有一种极活泼的流动性。

北京方言运用,例:《骆驼祥子》中祥子回家晚了,虎妞冲着祥子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作得出来!你明天再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

”其中“绕世界胡塞去舒服”,“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招翻”北京方言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化,活泼化,集中体现出北京味。

儿化韵运用,《我这一辈子》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感悟:“年头儿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胳臂扭不过大腿去,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

”《黑白李》人力车夫感到了电车开行带来的生存危机的恐惧:“电车道快修完了,电车一开,我们拉车的全玩完!这可不是为我自个儿发愁,是为大家伙儿。

”“年头儿”“我自个儿”、“大家伙儿”儿化韵的不断使用,使得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北京色彩。

二、北京的风土人情1.乡土味老舍作品中常常出现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墙,天桥的杂耍,白塔寺的庙会,厂甸的春节,乃至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无不浸透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

老舍作品中,常常会设计婚宴、寿宴、丧礼等北方的风俗民俗,《骆驼祥子》中有一段用北京话描写北京祭节的风俗画。

“卖糖瓜的都着了急,天暖,再加上雪花,大家一劲儿往糖上撒白土子,还怕都粘在一处…街上的人都显出点惊急的样子,步行的,坐车的,都急于回家祭神,可是地上湿滑,又不敢放开不走…”这里,用的是北京白话,描绘出在北京街头上祭灶的风俗。

2.传统味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传统味”可以称做“古味”、“文化味”。

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是文明古国,守仪之邦,北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历代王朝的故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这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记,从古老的礼仪风俗,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积淀于北京人的心灵之中,体现出北京人独有的那种精神气质,如人际交往中重礼节、讲规矩,比较宽容、谦和,也较豁达,善于自我解嘲,有某种幽默感,比较重视文化素养等。

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方面对北京人的思想束缚也较重,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接受新事物、新风气比较缓慢,封建的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的残余较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旗风对北京人的心态习俗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上述传统中的长处和短处得以强化表现愈加鲜明。

这一切使北京笼罩着一股比较浓厚的古气,其中有古雅、古朴、古老,也有陈旧、迂腐种种味道。

3.市井味写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

这种下层市民,大体属于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例如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职员以及主要以体力谋生的洋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匠人、佣人等,即旧社会所谓“引车卖浆之徒”。

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简陋,谋生条件又较艰苦。

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一些素朴美德,如勤劳、善良、宽厚、克己;同时又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和传统规范的影响,下层市民的许多弱质、缺陷,如自私、狭窄、虚荣、平庸等所谓“小市民”习气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例如,《骆驼祥子》祥子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堪称车夫里的佼佼者。

即便如此,他也摆脱不了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剥削和被压榨的命运。

他拉散座时为车份而担忧,拉包月时又备受欺凌。

例如,他为杨宅拉包月,不仅要马不停蹄地拉车,而且要挑水、扫地、买东西,甚至还得遭受辱骂。

“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

”小说用特写渲染杨太太的吝啬:当她为客人代付一毛车钱时,“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

在夸张的漫画笔法之下,这群财大气粗却又吝财如命市井味。

以上三股味是互相渗透,融会一气的。

这三种味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精神气质。

当然,就具体环境和人而言,他们的侧重有所不同。

比如,在北京中上层的官绅之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四合院里,传统味就更浓些。

而且往往被官气、洋气、书生气等冲淡了原有的“乡土味”和“市井味”。

在京郊农民身上,“传统味”、“市井味”就相对淡化,“乡土味”显得更浓。

唯独在北京市内,钟鼓楼下,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市井味”最浓,而“乡土味”、“传统味”也以种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

所以“京味”在这部分人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

京味的表现不但因人而异,还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从历史上看,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京味,同民国以后就大为不同,解放前后的京味又不一样(这从老舍的《茶馆》可见一斑)。

至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思潮、新风气的涌人,久京味变化更大,不可—概而论。

三、北京的文化精神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反映北京文化北京下的北京市民的文化精神: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表现出复杂的情感,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地欣赏、陶醉,以致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

1.官样文化北京是中国几朝故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有其独特的“个性”;而自“天子”至社会三六九等,又蕴含了极其丰厚的不同侧面的文化韵味。

官样文化被当成一种时尚,渗透到民间,使得整个北京城被一股浓郁的官样气氛笼罩。

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稍有可能便要追求体面、排场且要精巧的生活艺术;性格谦和、温厚却又懦弱、散漫,甚至苟安于现状。

这种种特征,都集中鲜明地体现在老舍作品中塑造得最为精彩和成功的老派市民身上。

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即使在快要成亡国奴的当口,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要怎么过:“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而《离婚》中的张大哥,在儿了被抓走后,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

老舍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而表现,他更关注的是文化氛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

老派的规矩不光是祁老太爷和张大哥这样的老派市民在坚守,即使是一个大字都不识的车夫小崔,和时时受着新思潮冲击的青年知识分子祁瑞宣,也在不知不觉中受着它的束缚。

小崔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却在因不肯让冠晓荷坐车而挨了大赤包的一个嘴巴子后不敢还手,原来是北京的礼教“好男不和女斗”在他身上起了作用。

而祁瑞宣在听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并没有“高呼狂喊”,就因为“他是北平人”。

无一不反应出北京城里人在官样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一种官样特征。

2.享乐文化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

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满族男子,可将必胜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与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

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

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而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并且妄自尊大,具有一种皇天在此的优越感。

《茶馆》——外面兵荒马乱,二茶馆里面却在解决一只鸟的纠纷,旗人后代喜欢喝茶、养鸟、斗鸡,喜欢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把生活艺术化。

3.保守文化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

老舍笔下有那么一个群体家境尚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而表现守旧、中庸、封闭、不思进取、迂腐。

他们是典型的老派市民,身上负载了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压迫着自己也压迫着别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极端守旧、闭塞。

因循守旧的保守市民,《离婚》里的张大哥,这是个带有几分漫画色彩的喜剧形象。

他对生活,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敷衍”,他的生活哲学是中庸、苟安,十分害怕和抗拒这种墨守陈规的生活哪怕一儿地被打破。

不思进取、迂腐的老牌市民,《二马》中的二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庭院抽烟、喝茶,雨天隔窗观雨、养养花给邻居老太太养养狗,在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北京下显得格格不入。

二马的行为刻画出了当时北京文化对人的熏陶,导致二马不思进取,迂腐的形象。

封闭、排斥新事物的老派市民,《黑白李》人力车夫感到了电车开行带来的生存危机的恐惧:“电车道快修完了,电车一开,我们拉车的全玩完!这可不是为我自个儿发愁,是为大家伙儿。

”体现老派市民对新事物的排斥和新事物出现得恐慌。

结语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

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