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问题已经落地两年有余,而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却鲜有人论及,这显然不对称,也不正常。若教师没有核心素养,缘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我以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应该引起教育界更多的关注。

一、价值取向:内外兼修的品行格调

素养,是指相对稳定并主导行为的个人品质,既包括了素质所指的个人禀赋、才能、品德、情趣等方面的特质,又涵盖了由于长期修炼而形成的“三观”及其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因此,素养不同于素质,更加强调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内心修为决定才华、才能和才干;它不仅仅对人品端正给予关注,更强调人格高尚和人格魅力。而核心素养要高于一般素养,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的最高层面的身心一致、学用结合的优秀风范和典型品格,值得每个人敬重和追求。

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从不同角度多有关注,表达了不同时期对于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中国历史上的至圣先师孔子对教师素养下过三条定义:其一,孔子曾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教师应当博古通今,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善于推陈出新,才能做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其二,孔子对教师的要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教师必须站在知识的高度上,并且终身学习,乐于从教。其三,孔子要求教师“优己达人”,即“修己以敬”“修己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教师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帮助别人成为优秀的人。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洋洋洒洒地写下《劝学篇》,对教师的本质和作用给予界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一个好教师必须有

君子之品格风范,做到“德操然后能定,能是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所以,中国历史上把教师称之为“君子”“先生”“贤者”,是对其素养品性的高度肯定。

到了唐代韩愈那里,对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功能作用就更加详尽地阐明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今天人人耳熟能详,说明教师必须悟道、解道,才能“传道”;必须专业、精业,才能“授业”;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做到“解惑”。而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

到了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知识普及和专业分工深化,教师的社会地位已不如农耕时代。教师必须走下神坛,接受教育民主的现实,但同时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美国“实验主义教育”鼻祖杜威因此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要求教师必须超前性地理解社会和生活,创造教育的民主、自由、平等、和谐氛围,给予学生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长志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经典大作《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要和学生的兴趣愿望相挂钩。“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是,如何让学生“入迷”呢?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不仅要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去吸引学生。

总之,在中外教育名家看来,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师之本是教师素养,若没有优秀或卓越的教师,教育的成功则无从谈起。

但是,中外教育名家并没有对教师素养给定一个共同约定、简明扼要、直抵本质、持续作用的“教师核心素养”的论断,这就给教师成长留下了悬念,也让我们在这方面的探讨更有现实意义。

关注guɑn zhu

福建教育学院/黄家骅

核心素养

17

关注guɑn zhu

就目前我们可以参考的文献而言,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解有这么几种:一是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要求教师要遵守教师岗位职责的有关规定,做到遵循规程,善用工具、有效教学、积极育人——

—这是一种教师核心素养的“低配”,即把核心素养等同于职业品质,缺乏高度和厚度。二是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教育学生的素养,前者强调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后者强调教师有效教学和用心育人的素养——

—这是一种教师核心素养的“分配”,即把核心素养分割为“自身拥有”和“自我实现”两个部分,有一定道理,但似乎把“素养”过程外在化、技能化、行为化,而没有准确把握“素养”是来自实践但高于实践的本质,并把素养的相对静态稳定性无限扩大为绝对动态现实性。三是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切实掌握的几种能力,如“懂大数据分析,有成长性思维,善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等——

—这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窄配”,表面上看似侧重于教师的新思维、新能力、新技术,但实质上仅仅从狭窄的管道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不利于教师把握系统而正确的成长目标。四是认为教师核心素养就是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怀、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沟通生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这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宽配”。毫无疑问,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师核心素养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教师专业化相对教师职业化而延伸,是从更宽域面实现了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然而,教师核心素养更侧重于“核心”,它主导教师专业化,却没有专业化那么宽广的域面(即过于注重外延维度以及实现)。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解读,列举条款甚多,如教育情怀、教育技能、育人艺术、创新能力等,更多是从教师的“关键能力”视角上说明,还是不能抓住教师核心素养的本质,这里就不一一赘言了。

所以,对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不缺观点,但缺逻辑生成的体系;并不缺从古今中外教育史实的借鉴,但缺有中国特色(中国情怀)的视角;并不缺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但缺高度概括的价值取向。解决上述不足之处,正是对教师核心素养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在。

二、简约表达: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最重要、最关键、

最核心的素养。在弄清“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关注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教师的核心素养必须遵循大道至简,以简驭繁的简约性原则。作为教师,其定位是教书育人;其角色是传承知识乃至传承文明;其作用是改变学生命运,在微观上改变家庭的命运,在宏观上改变民族乃至国家的命运;其方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本质是“大爱在心,大爱无疆”;其境界是修身正心——

—这一切决定了教师的内心必须是高尚的、向上的、智性的、唯美的,教师的外表必须是平和的、优雅的、阳光的、干练的。所以,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工作性质,决定教师特定的核心素养应该有怎样的“初心”和“模式”,而不是盲人摸象或管中窥豹式的碎片化理解。

基于上述的理由,我们把教师这个群体最本质的一面作了揭示——

—那就是孔子所说的“优己达人”,只有“做优质的自己”,成为优师,践行优教,善至优品,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才可“授人以渔”,乃至“澄怀观道”。所以,“优己”而“达人”,先“优己”后“达人”,这是教师秉持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核心素养有众多表达:有的人认为教师应当有家国情怀、高尚道德,应该有责任担当,应该热爱生命,等等。若是作一概括归纳,无非是“人文情怀”。还有的人认为教师应当有国际视野、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应当有批判性思维、建构性能力,等等。实际上不外是“科学精神”。“人文情怀”是对人的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包含了大爱仁心和慈悲宽容,这是教师天天面向学生必须秉持的一种情怀或态度;而“科学精神”则是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保持本真,同时敢于探究,勇于创新,这是教师常年面对知识、信息和各种实验实践必须坚守的一种精神或作风。

所以,“人文情怀”有大爱,“科学精神”有大为,这二者各执一端,但互相映衬,互相作用,互相补充,成为教师核心素养的两大界面,或者说两个轮子。只有这“双轮驱动”,才能让教师有爱有为,尚文明理,做到“优己”而“达人”。

三、实践落地:新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

进入新时代,教师提升核心素养的要求更为迫切。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之下,教育的形态和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及其构成也急剧改变。尤其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