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索 自然 规 律 ,究 天 人 之 际 , 古 今 之 “ 穷 变” 强 调 建 立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关 系 。 ,
“ 天人 合 一 ” 想 不 但 在 古 代 是 先 进 的 , 思 而且 在 当 今社 会 F益显 现 出 正确 性 。 t
122 从 “ .. 问天 ” “ 到 观天 ”人类 开 ,
关 麓 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
当代
中 圈分 类 号 B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l0 0 O一3 6 (o 2O —0 0 —0 33 2 0 ) 5 o 5 6
“ — 人 合一 ” 想是 中 国古人 看 亡 思 / 、 人与 自然 关 系 的 基 本 态 .待 度 。中 国 人 自古 以 来 就 注 重 思 考 和 探
的探 索
12 1 从 “ 天 ” 敬 天 ”人 类 对 .. 畏 到“ ,
所至其极” 《 子》 , (庄 ) 明确提 出了宇 宙
的无限性 。《 艺文类 聚》 描述“ 天地 浑沌
如鸡 子 , 生 其 中 , 盘古 万八 千 岁 , 地 开 天 辟, 阳清 为 天 , 浊 为 地 。开 始 探 索 宇 阴 ”
上的 空间 , 指 自然 界 和 自然规 律 , 与 泛 是
人、 人类 相对 应 的概念 。 12 中 国古 代 对 “ ” “ ” 系 . 天 与 人 关
天 下 万 物生 成 的尝 试 , 自然 哲 学 萌 芽 是
和发 育 的 表 现 , 现 出 人 类 思 想 的 火 闪 花 。早在 先 秦 , 国 人 已 开 始 把 时 间 与 中 空间 联 系起 来 建 立 宇 宙 观 。“ 天远 而 无
熊志 辉

■ ■ ■ ■ ■ ■ ■ _

“天人合一”系统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系统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系统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代先贤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理解。

其中涉及的系统思维更是文化之大成,思想之精髓。

“天人合一”作为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体现着传统系统思维的重要价值,内涵丰富深远。

本文将“天人合一”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梳理“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系统观点,进而探究“天人合一”对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系统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一、“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笔者认为“天人合一”蕴含了中国古代宇宙系统观、生态系统观以及社会系统观内涵,对处理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的宇宙系统观内涵。

老子将“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本身即是一个宏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宇宙就是一张规密的“天网”,有其本身的自然法则,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尊其规则繁荣,逆其规则灭亡。

所以,宇宙间的天、地、人必须相互联系,共同履行繁衍生息的责任与义务。

《淮南子》继承老庄的宇宙系统观,更为系统的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力万物。

”[2]并将宇宙与自然界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科学史学家李约瑟非常推崇我国道家思想,说它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著名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也曾说过:“中国去构建自己的环境哲学,阐发自然之道……否则,世界上不会有地球伦理学,也不会有人类与地球家园的和谐相处。

”认真梳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系统宇宙观,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系统哲学智慧,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

试谈_天人合一_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_兼及_天人合一_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试谈_天人合一_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_兼及_天人合一_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年第 2 期
试谈 天人合一 观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兼及 天人合一 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董彩荣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 合肥 ! 230601)
摘 ! 要 :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全新 战略。中 国传统 天人 合一 观包 含着丰 富的人 与自然 和谐的 生态内 涵 , 对于现代的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 可持续发展 ; 天人合一 ; 思想渊源 ;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 K203 !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 文章编号 : 1008 6021( 2007) 02 0119 05
[ 9]
兼及 天人合一 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然的独立性以及人对自然的自由性三个阶段。而人 与自然的矛盾分化与对立在第三个阶段表现最为突 出 , 这种对立的关系问题, 实际上是以人的社会化了 的生存需要为基础, 以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中介 , 人 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思想作为中国整体自然观 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 , 在环境污染、 资源缺乏、 生态危 机已成为全球忧患的今天 , 却发现它已向我们提供了 一种人与自然良性互动、 共生共同的生存模式。人与 自然的共生共荣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必然 以破坏环境作为前提 , 而尊重自然也不意味着自然会 牺牲人类的生存发展权利。这种生存理念可以促使 人与自然之间互利互生, 协同进化和发展 既通过 保护环境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 也通过提高人的生活 质量来保护环境 , 从而使环境的优化与人的生存状态 的优化相得益彰 , 形成正反馈的关系。也就是说 , 一 方面, 人和自然万物共享生存和发展权, 并以一种互 相依存、 互相开放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存链。环 境 , 物种的命运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人 , 而人的生存状 态也取决于资源与环境, 双方应该互以 友善 的态度 对待对方, 实现共生。另一方面 , 人与环境各自通过 对方而使自己获利, 通过改善对方的生存状态来改善 自身的生存 , 建立一种良性互动机制 , 使人与环境的 存在状态都得到改善或优化 , 增加新的内涵和能量 , 发展、 改善、 提高和优化, 而这种变化是一种互利互惠 的因果关系。 3 天人合一 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指导探索中国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中华民族生 存之根基, 安邦之根本。因此, 中国先哲们在追求 人 与天一 的生存理想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 保护土地、 水、 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并实现 永续利用 的实践要求和实践措施。比如, 利用动物要 谨其时 禁 , 捕杀动物禁止用灭绝性之工具, 要留有余地 , 不 能一网打尽。 网开三面 , 里革断罟 ; 天子 不合 围 , 诸侯不掩群 , 反对大规模的灭绝动物种群的捕鱼 行为和狩猎行为 ; 主张严格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 因 时制宜 , 进山采林,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 则斧斤不入 山林, 不天其生 , 不绝其长 , 并设立了专门管理山 林资源的 山虞 、林虞 、 川虞 , 制定了明确的相关 法律, 在长期的生态保护实践中 , 建立了一系列比较 有益的合理条件保护植被管理制度 ; 规定要遵从生态 12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 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浅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浅析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它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于“天人合一”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中国人热爱于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于中国当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现代意义“天人之辩”是我国古代哲学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古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而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传统哲学试图从物质大自然找到人类精神现象产生根源的一种尝试,也表现了古代哲人极为重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顺从、适应的协调关系。

尽管在这种传统思想中夹杂着一些唯心主义的糟粕和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也不乏有一些合理的思想精华,特别是显现了中国人智慧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贯穿于其中的精神实质(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一致),对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庄子的思想里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天人合一,真正能做到天人的人一定是圣人。

所谓圣人就是完美、心灵自由的人。

庄子认为圣人、或称为致人,与大一(即宇宙)是一体,宇宙永在,因此圣人也长生不老”。

可以从中看到在庄子眼里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是充满智慧的圣人,并且能够超越现实的界限和宇宙为一体,思想在宇宙之中,并翱翔于宇宙之中达到真正的致乐。

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流变及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地位,并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种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占主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包含四个字,但内容却很复杂。

尤其是“天”和“人”的内涵,是因时代、学派而异的。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商周时的天人关系讲的是一种神人关系。

如商朝之前的事事问卜,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对神采取的是一种盲目屈从的态度。

西周继承了这种思想,但有了新的发展。

明显地赋予神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惩罚人类。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转换到了现实世界。

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的代表人人物是孟子。

他说的“天”主要指的是道德之天,把道德扩大到自然的范畴。

他的“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道德的合一。

他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即“尽心、知性、知天”)。

人之性在于人之心,固尽心能知性,而人性又是天赋于的。

我们可以从他所倡导的“人性本善”看出。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来具备善性,而这种善性又是天赋予的,可以看出人性与天性是一致的是相通的,他还将仁义忠信等看成是“天爵”,这些东西不是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而是人固有的,所以人德是合一的,即“天”与人是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天”主要指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在于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强调要以自己为法,不受治于任何他物,人与自然都要顺乎自然规律。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资源·环境-60-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7期(总第483期)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张晓璐(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摘要]“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是我国农业文化条件下的精粹,它提倡的人与自然统一思想影响深远,至今我国农业结构仍然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治理理念。

探究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农业发展;优化;效益[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1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探索天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对天人之间关系问题回答最为深刻的即“天人合一”。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独具一格。

作为中国影响深远的儒家、道家更是各有自家见解。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内核,起源于周易,由孔子正式提出,发展壮大于孟子。

易经卦象,象征天地人三才,而将人放在中间核心位置,更加说明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肯定。

这个思想表示: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阴阳交汇、八卦相生而成,因而是统一的。

它强调以天、地、人三道统摄六十四卦。

天地运行的规律构成自然界的法则,人类文明的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法则。

这两者互为补充,成为了一个统一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孔子从社会和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与天一”。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孔子借用“天意”来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伦理秩序。

此外,《孟子·公孙丑上》中也有“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同时,道家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探究,老子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老子《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些思想充分表达了人,天,地,自然是不可分割的。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这种自然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人类的行为应该符合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种自然观对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将人类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应该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

这种思想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认为,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规律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他们在研究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关注人类的发展和福祉。

这种思想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们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重视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这种自然观对于环境保护思想、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应该在现代社会中,重视这种自然观的意义,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一、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理解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的实质。

它表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叙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提供更多了社会化进程所需的观测工具和思维模式。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人建立关联。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源自于人类的天道观。

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知识匮乏,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这种超人的力量便是天。

在此期间,人对天的态度是畏多于敬,怕多于服。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

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

由于从孔子、子思到孟子,他们这一套维护剥削制度的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很有用,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的统治。

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西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

后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天是指头上的天空,而实际上天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广泛含义,日月星辰运行是天文,四季交替是天时,昼夜循环是天道,风雨雷电是天气。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天其真正的内涵是泛指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代表着决定物质资源思想的主体。

人的思维意识和天客观存在是一体的。

天道的变化和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是有关的。

这种一体性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关联性就是天人感应。

合一,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人类自我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

人类依附大自然而存在,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水源&&同样,自然在人类生存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发展至今,凝聚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发扬者对其的看法和态度。

这个思想的发展与今日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有了很大的差别,单纯的讲,古代这种思想中有一定的奴性。

先秦儒道“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先秦儒道“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类 文 明秩序 就 可 以达 到 圆融 统 一 的状 态 。而 这也

天人 一体 的整体 哲学
正 是 现 代 生 态 伦 理 学 的 核 心 关 切 及 追 索 目标 。 因 此,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 “ 天人 合 一” 也 是 引 导人 们正 确 处 理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 生 态 思 想 。
性 正 是 通 过 对 自然 的 改 造 来 体 现 , 从 而引 发人对 自
然 肆 无 忌 惮 的 破 坏 。与 此 相 反 , 在这一点上 , 先 秦 儒 道 的“ 天人合 一” 观 并 没 有 将 自然 与 人 割 裂 开 来 , 而是 以天道 与人 道统 一 为思想 核心 , 强 调 人 与 自然
来诸 多有 益启示 。

方 式上 强 调 天 道 与人 道 、 自然 与 人 为 的 沟 通 和 统


自然 的 和 谐 , 并 将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纳 入 到 道 德 思 考 的范 畴 中, 在 这 种 理 念指 导下 , 人 们 往 往 能 比较 好 地 处 理 人 与 自然 环 境 的 关 系 , 自然 的 生 态 秩 序 与 人
王欣龙 先秦儒道“ 天人 合一” 生态思想及其 当代启示
2 9
盾 — — 阴 阳— — 的相 互 作 用 和 演 变 的 规 律 , 这样 ,
实现 与天地 万 物 一体 , 对 天 地 施 以仁 爱 之心 , 也 就
万 物 生 成 的 过 程 就 被 统 一 到 了 天 地 整 体 之 中 。道
“ 天地合而万 物生, 阴 阳接 而 变 化 起 ” ( 《 荀 子 ・礼 论》 ) , 人 与 自然 万 物 都 是 在 “ 天 地 合 气” 的运 动过 程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的原则。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高效快捷,往往忽视了与自然保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

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念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相互融合,找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2.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应该以自然为师,融入自然之中。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重拾与自然相互关联的观念,意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万物生长
中国古代自然观注重了万物生长的循环规律。

古人观察到四季更替、草木生长,意识到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循环规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4. 尊重生命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强调对自然万物的尊重。

古人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人与自然万物应该相互尊重。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自然的态度,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共同建设一个生命共同体。

5. 忍让与适应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还蕴含着忍让与适应的智慧。

古人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学习,懂得顺应自然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行为。

当代社会重要的思考点是,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面对逆境
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智慧,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_天人合一_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_天人合一_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熊志辉提 要 本文阐述重新认识和弘扬“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对指导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作用和国际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 当代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5-0005-06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不但在古代是先进的,而且在当今社会日益显现出正确性。

1“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流及其完善过程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

1.1 “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 “天人合一”语出北宋张载的《正蒙》,但“天人合一”观念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

“天人合一”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

“天”的原义指人头,后引申为头上的空间,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

1.2 中国古代对“天”与“人”关系的探索 1.2.1 从“畏天”到“敬天”,人类对自然被动感知。

《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对自然力量的“畏”逐渐演变成了自然崇拜,产生了泛灵论(万物有灵论),将自然事物和自然力量本身看成有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

而“畏”的结果,是“报”。

《礼记》提到,祭祀的目的,除了祈福,罚恶外,还有报恩。

进一步则转变为“敬”。

周初的“诰书”如《尚书・康诰》、《诏诰》,多次使用“敬”字,连圣人孔子也“敬鬼神”。

这一时期的自然观表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人对天的意识是单向的,没有将“人”与“天”联系起来;二是人对天的态度总体上是被动的,缺乏主体意识,处于屈从地位;三是人对天是动物式的反应,缺乏理性认知。

1.2.2 从“问天”到“观天”,人类开始理性认识,萌生了科学探索。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凤班级-学号:0572014年 5 月可修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本着实事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使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an object, whether from the Confucian Heaven now with peopl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Heaven,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man and nature, take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so that the values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develop.Key word: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Revelation1、古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可修编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曹西贝摘要:“天人合一”思想自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天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本文主要从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明理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探讨,进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道家;董仲舒;张载天人合一,最初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产生的《易经》,它是《易经》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认为人从属于天,天和人就是合一的,不可分割。

《易经》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而后又运用“近取诸身”的方法,将八卦比作人身体的八个部位。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八种事物或现象,这八种现象与人的生命有密切的关系,被看作生命中不可的条件,至此,“天”、“人”就完全合一了。

《易经》强调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这说明了天地之道和人之道是缺一不可,不能分割的整体,我们不能片面地孤立事物,而是要考虑事物的整体性。

一、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商周时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萌牙阶段,此时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天”主宰“人”,但是已经开始与“德”联系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儒家天人观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

[1](一)、儒家经典的“天人合一”思想先秦时期可谓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道家等纷纷出现“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天人合一”思想已从人格神的关系,上升到了现实世界,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儒家的“天人合一”始于孔子,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具有畏天命,知天命的天命观。

他认为天命至高无上,人们应该敬畏天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孔子在此说了解他的只有天,是自然的天,他认为,“天”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并且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义。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对天地自然有独特的看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天地自然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寄以深切的关怀与同情。

这是一种自然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的回顾,探讨了这一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实质以及对我们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自然价值观现代意义【Abstract】Chinese culture has a unique view of the natural worl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garding the world as afundamental condition of human existence, the attitude ofnatural persons should be sent to deep concern and sympathy.This is a natural concept of value embodied "harmony withGod" which is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thinking. Theado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Recalling natural to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values background, rationale,we are dealing with real people and natural relationsinspirational significance.【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 natural values modern significance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世界是和谐的、统一的、变化的,反映在自然价值观上即是承认自然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天人合一”思想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注解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医学典籍《内经》也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
“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哲学的深层涵义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和内在价值,天地万物生命的流行发育,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

换句话说,人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主体,是自然大生命的承担者、呵护者、实现者。

目前中国正在全方位、快节奏地朝着工业化的方向驰进。

当代中国人既遭受着现代化的尚未完成之苦(落后、贫穷) ,又遭受着现代化
运动中大量暴露出来的弊端之苦。

对于中国人来说,工具理性是必要的,否则便不能促进发展;价值理性的重建也同样是必要的,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否则便不能和谐发展。

我们应以古代“天人合一”哲学传统作为价值理性的哲理基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2]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一方面需要认识、利用和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关爱和尊重大自然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

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驾驭工具理性,着眼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在21世纪共建“与天地共生”的和谐的生存世界,这是“天人合一”哲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也是这一古老哲学命题所蕴含的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工业化背景下,人们常常以一种征服者、占有者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界成为一片毫无生趣任人宰割的死寂的天地。

与近代工业文明不同,深谙“天人合一”哲学的中国人,从来不是被动地遭遇自然,而是主动地追求自然,热烈地邀请自然。

自然山水对于他们远远不是单纯的“外物”或客体,而是精神和生命中须臾不可缺少的要素。

他们栽花、累石、植松、贮水、筑台、种蕉、插柳、踏青、赏月、登山、观潮,都是为了邀请自然进入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中。

自然界并不只属于人类,而是所有的生命所共有的,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其他生命的发展状况,不能只为自身的发展而强占其他生命的资源,与其他生命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可以与它们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共同享有整个自然界。

同时要认清各种生命之间的联系,任何两种没有不同的生命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的把力作用在同一种生命体上而忽视了对另一种生命的作用。

比如说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而大规模的捕杀野狼,却导致野兔的数量急剧上升,草场被破坏,风沙加重,从而导致前些年的沙尘暴频繁发生,这其实都是忽略了生命之间联系性的结果,但人类却总是把自己置于无辜的受害者行列中。

同时,中西方的人类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自然就像人类一样,是由上帝创造的,应该被人类征服和利用;而在中国,人们认为人类来自于自然并终将回归自然。

[3]所以,人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国人必须认清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别,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来自于自然并终将回归自然[4],因此,人类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同时,中国应该认清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天人关系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晓凡. 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2008.NO.3.
[2] 李振纲.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46卷
[3] 程爱民.论梭罗自然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4] 康秀娟.“天人合一”和循环经济.[商业时代], 2005(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