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
【摘要】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因此本文从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f0值灭菌应用、灭菌效果验证方面进行探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以此保障灭菌过程均匀完善,提高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在探究后总结,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还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应用适
当的灭菌工艺,并且严格执行gmp管理,以此保障良好的无菌生产体系,这就要求注射液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无菌安全,避免微生物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完全灭菌,以此保证注射液产品的无菌安全。
【关键词】注射剂;生产过程;微生物;质量风险控制
注射剂是一种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生作用的药品,为此要严格控制注射液微生物污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部生产过程中的灭菌成为保障该注射液药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工序,同时灭菌过程均匀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注射液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1]。1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
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用药的顺应性来保证制剂无菌水平。一般湿热灭菌条件采用121℃×15min、121℃×30min、116℃×40min的程序,以此必须保证邪君后的微生物存活率≤10-6,即没100万个注射剂中存活微生物不得超过1个,以此保证灭菌后制剂的无菌保证水平。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灭菌效果,应在密闭的制剂灭菌容器内,进行加压高温灭菌,若压力和灭菌时间不当,则不能有效杀死所有芽孢和细菌繁殖体。对于含糖类注射剂和氨基酸类营养性注射液,高温灭菌条件会影响药物产生不稳定性,因此注射剂选择适应的灭菌参数时,要保障高温灭菌的安全性,也要保障注射剂的稳定性,以此能够即可有效去除微生物,确保药剂治疗的稳定性。若灭菌方式方法不当,灭菌温度低、灭菌时间短,达不到灭菌目的;灭菌温度高、时间长,注射剂会产生杂质。因此,要正确选择适当的灭菌温度,保证注射剂质量[2]。
2 f0值灭菌应用
f0值是灭菌周期验证中所应用的术语。高温高压灭菌程序中,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是标准灭菌时间,是一个可靠的灭菌参数。f0值的计算直接作用于生产灭菌过程的设计和灭菌效果。通常包装材料性能等因素会引起不同的升温速度,包括容器大小、形状及热穿透系数;灭菌产品溶液的粘稠度和容器的填充量;容器在灭菌器中的数量和分布。溶蚀由于f0值会随上述因素温度变化而呈现出的指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温度即使有很小的差别也会影响f0值,由此测定灭菌物的实际温度有利于灭菌器和灭菌技术的验证。3灭菌效果验证
为控制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必须进行全效可行的灭菌效果验证,高温高压灭菌时,需要对灭菌器的空载、满载分布进行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标试剂挑战试验,同时,再采用
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
3.1空载、满载分布试验空载、满载分布试验是为了检查灭菌器内腔的热分布情况,检查灭菌器内腔是否有冷点,达不到高温高压灭菌的目的。试验中,将温度探头均匀分布在灭菌器内腔各处,再进行灭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记录各个温度点[3]。
3.2热穿透试验热穿透试验是在热分布基础之上,确定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检查该点f0值是否在无菌保证值之上。试验中,按照注射液的工艺灭菌温度进行操作,检测出“最低温度点”,将此点与注射液接触,监测其温度,记录数据作为热穿透试验数据。
3.3生物指示剂试验生物指示剂能够有效确认监控的灭菌效果。根据热分布试验和热穿透试验的结果,通过生物指示剂试验,对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验证,以此检查确认灭菌效果。通过灭菌器内腔中的“最低温度点”进行灭菌,灭菌后再进行无菌过滤,将注射液放置50~60℃观察48小时,记录生物指示剂变化,同时与未灭菌的注射液进行对比,观察灭菌效果[4]。
一般情况下,无菌检查以抽样检查为主,并不能完全保证无菌水平。为此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还是保证生产过程中应用适当的灭菌工艺,并且严格执行gmp管理,以此保障良好的无菌生产体系,这就要求注射液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无菌安全,避免微生物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完全灭菌,以此保证注射液产品的无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卫星.除菌过滤器的选择与小容量注射剂的无菌质量风险[j].机电信息,2010,13(8):215.
[2]霍秀敏.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09,14(10):106.
[3]李永亮,张宏飞.注射剂无菌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2008,09(1):208.
[4]任安民,李秋菲,绳金房.注射剂无菌检查的方法学验证试验[j].西北药学杂志,2009,10(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