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人学习“识人”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组织行为学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正确的、合理的识人识才非常重要。

在组织单位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

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是否组织需要的人才。

慧眼识才、量才而用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识别与运用人才,减少判断偏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一、识人识才需要综合考察姜太公“六守”识人原文: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

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

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出自:姜子牙《六韬·文韬·六守》译文大意:对于如何科学的选择人才,姜太公首先对周文王如此回答:选人就是要坚持“六守”选人的方法,即“仁、义、忠、信、勇、谋”。

文王又问姜太公:“怎样才能慎重选择具有这六种操守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是否傲慢狂妄;委以重任,看他是否改变忠诚之心;使之办事看他是否隐瞒欺骗;遇见危难,看他是否临危不惧;遇到突发事件看到是否能随机应变。

如给他财富而又谦虚守礼,就是仁爱的人;如果他地位高贵而又不傲慢专横,就是正义的人;委之重任而又心志不改。

就是忠实的人;使之办事而又忠实可靠,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能够对应突发事件应付自如,就是智谋的人。

李悝的“五视法”识人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

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

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用人标准,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学习借鉴。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少年时的周恩来总理就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用刁钻的问题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看其反应如何。

因为能言善辩者一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向对方提出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同时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就是把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具有牺牲精神。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

当然,诸葛亮先生在这里不是提倡饮酒,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观察人本性的目的。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就是让他有利可图,看他是否廉洁奉公。

文强落马震惊全国,经受不住金钱、美色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 只会危害国家利益, 损害政府威信, 伤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是否口是心非。

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谋而合。

古人识人之法(上,1-19法)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收藏,终身有益

古人识人之法(上,1-19法)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收藏,终身有益

古人识人之法(上,1-19法)教你怎样识人不走眼,收藏,终身有益《古人识人之法》六戚法所谓“六戚”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六戚法就是观察一个人在六戚中他的行为表现,从而得出对一个人的认知。

用六戚之法察人,人的忠孝爱敬便可一目了然。

《尧典》中,四方诸侯之所以推荐舜,就是因为他能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们不至于沦于邪恶。

四方诸侯就是从父母兄弟的角度来观察舜的。

六戚之法,虽然有一定的准确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在德、识、才三个方面,只注意了“德”,而忽略了“识”和“才”。

原文:《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扬侧陋。

”帅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

如何?”岳曰:“瞽子。

父顽,母嚣张,象傲。

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

”帝曰:“我其试哉。

”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嫠降二女于妫芮,嫔于虞。

四岳之荐舜曰:“父顽,母嚣,象傲。

克谐,以孝蒸蒸,义不格奸”者,是观之以其父母兄弟也;嫠降二女,是观之以其妻子也。

父母兄弟妻子谓之“六戚”,《吕览.论人篇》所谓内则用六戚者是也。

译文《尚书.尧典》尧帝说:“啊!四方诸侯,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有谁能够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

”四方诸侯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

”尧帝说:“那你们这些地位显赫的人也可以从地位卑微的人中推举贤良。

”于是众人提议说:“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人,其处境困苦,叫虞舜。

”尧帝说:“是啊,我也听说过这样个人,他究竟怎么样?”四方诸侯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其父亲心术不正,其母亲喜欢说谎,其弟弟象非常傲慢。

但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他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家人,使他们不至于沦于邪恶。

”尧帝说:“那就让我来试试吧。

”尧帝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通过她们考察舜的德行。

于是尧帝命令两个女儿到妫水之湾,嫁给虞舜为妻。

四方诸侯推荐舜时说的“其父亲心术不正,其母亲喜欢说谎,其弟弟象非常傲慢。

古人识人方法

古人识人方法

古人识人方法一、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作者:甘雨时间:2013-12-16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
八大古人经典识人术是指被誉为“古代识人之典范”的八位历史名人所创造出来的识人方法,他们分别是:
1、老子:“识人之道,观其志。

”老子认为,要识人,首先应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如果他的志向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2、孟子:“识人之道,观其行。

”孟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要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他总是为别人着想,并尽自己的本分,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3、庄子:“识人之道,观其心。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他的内心是纯洁的,他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4、孔子:“识人之道,观其言。

”孔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如果他的言行举止得体,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5、韩非子:“识人之道,观其情。

”韩非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如果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6、墨子:“识人之道,观其事。

”墨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做事的方式,如果他能够做到务实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7、荀子:“识人之道,观其衣。

”荀子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穿着,如果他的衣着朴素而整洁,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8、魏文帝:“识人之道,观其赏。

”魏文帝认为,要识人,必须观察一个人的赏罚,如果他的惩罚刚正不阿,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信任的人。

古代识人之法大全

古代识人之法大全

古代识人之法大全古代识人之法大全庄子(战国):是远使之而观其忠。

忠,即忠诚也。

我们常说的山高皇帝远,就是说离领导远,自然难以监督。

倘若人在远方,又能自觉地忠实地执行上级政令,这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这是我们考察使用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近使之而观其敬。

敬者,恭也,也有谨慎之意。

意思是常与领导接触,并在周围工作,会因相熟而丧失约束,因为熟而忘乎所以,那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人。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不乏其人,他们在领导左右.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说话办事十分放肆,有的甚至参与决策、干预决策,影响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形象。

因此,选好在领导周围工作的人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领导的形象,还关系到党的事业成败。

三是烦使之而观其能。

烦者,多也。

不断地增加一个人的工作量能考察他的能力。

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是因为他有超越一般人的工作能力,能解决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是卒然向焉而观其知。

这里的知主要是指应变能力。

个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最能反映他的应变能力,我们在用人时,学历要看,但不能唯学历。

一个光能抠书本而没有应变能力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称职的领导。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从来没有人从事的伟大而新兴的事业,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还有许多问题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必须当机立断。

应变能力,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稳定大局,提高政府威信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就是说在限定的时间内让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而观察他是否守信。

如果能完成,说明遵守信约,具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

做人、做事,特别是在领导岗位,必须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这一点显得至关重要。

六是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仁,这是特指廉洁、清正。

把金钱、财物委托给他全权处理,观察其是否廉洁。

因为金钱、财物最能诱惑人、腐蚀人。

一个人在金钱、财物面前不检点,有贪占行为,那就是不仁。

一个不廉洁的人,哪怕他有再大的才能也不能用。

古人教你如何识人

古人教你如何识人

古人教你如何识人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曾经对魏文侯说,想要认识清楚一个人,就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观察:
1、居视其所亲。

第一,要注意看他平常都跟谁在一起,亲近哪些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够得到君子认同的人,本质不会差;相反经常跟一群狐朋狗友花天酒地的人,就很难让别人有靠谱的感觉。

这也是为何孟母要三迁择邻的原因。

2、富视其所与。

第二,看他是怎么支配自己的财富,是如葛朗台般视金钱如性命的守财奴,或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受,还是能够接济朋友,视钱财如粪土。

3、达视其所举。

第三,看他处于显赫之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这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大姑八大姨;还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穷视其所不为。

第四,看这个人处于困境的时候的操守如何,是否能坚持原则,独善其身,不拿底线做交易,不出卖良心。

5、贫视其所不取。

第五,看他贫困潦倒时能否洁身自好,不食嗟来之食,不取不义之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古人识人术大全

古人识人术大全

古人识人术大全KUNGFU小生2022-02-21 07:21一、姜子牙识人术—《六韬·选将》1、问之以言,以观其辞;2、穷之以辞,以观其变;3、与之间谋,以观其诚;4、明白显问,以观其德;5、使之以财,以观其廉;6、试之以色,以观其贞;7、告之以难,以观其勇;8、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二、曾国藩识人术1、“邪正看眼鼻”2、“真假看嘴唇”3、“功名看气概”4、“富贵看精神”5、“主意看指爪”6、“风波看脚筋”7、“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三、李鸿章识人术1、五官,以双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为最好;2、看皮肤,以肤色粗黑,双手茧多为最好;3、看说话,以木讷寡言为最好。

四、孔子识人术1、视其所以2、观其所由3、察其所安。

五、薛文清(明)《读书录》1、闻事不喜不惊者,可以当大事;2、听谤不怒不怨者,可以处烦嚣;3、遇难不避不畏者,可以担重任;4、用心不忮不求者,可以举大略;5、做人不浮不躁者,可以固根本。

六、老子识人术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七、李构识人术1、居视其所亲2、富视其所与3、达视其所举。

4、窘其所不为。

5、贫视其所不取。

八、《吕氏春秋》1、喜之以验其守2、乐之以验其僻3、怒之以验其节4、惧之以验其持5、哀之以验其人6、苦之以验其志九、鬼谷子识人术1、喜之以验其守,2、怒之以验其节,3、苦之以验其志。

十、庄子九征识人术1、远使之而观其忠2、近使之而观其敬3、烦使之而观其能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6、委之以财以观其仁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8、醉之以酒而观其则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十一、诸葛亮《知人之道》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十二、《胡冰诌鉴》—夏侃1、学毕,无以致用,不器。

古人秘传的识人七步法

古人秘传的识人七步法

古人秘传的识人七步法
1.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

—庄子
我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可靠,可以通过将他人远离自己办事和接近自己办事,然后暗中观察他人的一言一行,继而得出结论!
2.“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诸葛亮
主要分两个部分:一,让他人做事,二,让他人说话。

让他人做事,不厌其烦地使唤他人,用以观察他人的抗压能力和工作能力强不强。

让他人说话,通过和他人的对话,来辨别他人是否知识渊博、志向远大、应变能力强、有深远见识。

3.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左宗棠
我们不可信任那些贪财的人,更不可对他们托付重事,因为这种人会因钱财的多寡而变节。

4.“告之以危而观其节”和诸葛亮的观人术口诀“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庄子
一个人能否成大事,胆量和定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想考察一个人的胆量,我们可在鼓舞他们士气后,向他们托付危险的大事,这样可以尝试出一个人胆量。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诸葛亮
通过特殊情况与他人的约定,考察这个人是否诚实守信。

如果这个人能在危急关头都能诚实守信,平时小事时也必定很讲信用,则可以向他托付事项。

6.“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庄子
让某人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看他在不同群体、不同场合中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一直合乎情理,是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忠臣可靠、表里如一是选人用人的最基本标准。

7.“醉之以酒而观其侧”—诸葛亮
酒品如人品,一个连酒后都不失态,可见其定力超常,自控力超
强,是个正人君子,可堪重任。

关注我,天天看干货!。

古代智者的识人大法

古代智者的识人大法

李克在回去的路上,经过翟璜家门口,翟璜问李克魏文侯决定了谁来担任国相,李克说:“肯定是魏成,不会是你。”翟璜愤然作色,很不服气地说:“西河守吴起是我举荐的;国君担心邺这个地方难以治理,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讨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拿下中山后,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治理,我推荐先生;国君之子找不到合适的师傅,我推荐屈侯鲋。我有什么比不上魏成呢!”
孔子的识人大法是他在经历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训后,逐渐总结出的一套独特的知人方法。孔子的知人大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意思是:“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孔子强调了要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他交什么朋友和做事的方式方法,还要了解他的心理状况,再看看他言行是否一致,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品德和才能了。这就是孔子独有的识人之法,可以说是世上最简明最适用的识人之法。
一般来说,一流的人才必有一流的识人之法。
诸葛亮的识人之法有七句话: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说明诸葛亮是从志、变、识、勇、性、廉、信这七个方面来识人的。
曾国藩的识人之法有四句话:“功名看气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理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
古代智者的识人大法
2013-04-26 | 阅: 转: | 分享
腾讯空间
人人网

跟姜子牙、孔子、管仲这些古人学读心识人!

跟姜子牙、孔子、管仲这些古人学读心识人!

跟姜子牙、孔子、管仲这些古人学读心识人!识人是一门学问。

识人首先要读懂人心,读懂人心的善恶、读懂人心的舍得、读懂人心的公道、读懂人心的信仰。

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使得古圣先贤们总结了很多读心识人的方法,如战国时的魏人李悝、秦人吕不韦,三国时的诸葛亮等。

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对识人和用人依然有古为今用的价值。

姜子牙的'六征'识人法姜子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在识人用人方面,提出了洞察人心的'六征'识人法,即'问之以言,以观其详;穷之以辞,以观其变;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问之以言,以观其详这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与之谈话,向他询问、听他的回答,言谈是观察一个人的最佳途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谈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此人的性格和品行。

•穷之以辞,以观其变在谈话当中,不仅要听对方说,还要有技巧地提问。

如果要考察一个人,以通过连续不断地发问来观察对方的反应。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意志不坚定在面对连珠炮式的发问时,必会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

如果一个人本来就谎话连篇,在连续的发问下就很容易语言混乱、自相矛盾、答非所问。

•明白显问,以观其德如果想要考察一个人的品行,可以告诉他一些无关紧要的秘密,观察他的反应。

有的人对于别人的秘密能够守口如瓶,即使有人询问也假装不知,这样的人是靠得住的。

而有的人刚刚听说一个秘密,就忙着四处散播、以此为乐,这样的人不仅不宜与之深交,最好也不要合作。

•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要看一个人是否廉洁,可以让他到容易拿到灰色收人的职位上,如果是唯利是图的人,就会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回扣等,而如果是廉洁的人,即使处在这样的位子上也会坚持自己的原则。

•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做事情除了需要能力之外,也需要勇气和毅力。

尤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的人能够迎难而上,越是难题越要挑战,想尽办法也要解决。

古人鉴别人才之方法

古人鉴别人才之方法

古人鉴别人才之方法第一篇:古人鉴别人才之方法古人鉴别人才之方法三国时期魏国人刘劭,有一本《鉴人资源》,说人有八种才干:“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才;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才;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才;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才;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才;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才;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才;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才。

”翻译成现代语言,这八种才干分别为:聪明而能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思考而能够在旧基础上更新,创新;智慧而能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善于沟通而能说服别人;反应敏捷而能避免失误;坚于防守而能抵御对手;主动出击而能获得胜利;能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批驳对手而赢得胜利。

鉴别人才其实与选择木材有异曲同工之妙。

伐木工人在砍树前,总是先从外型上打量,看树木是否笔直挺拔,再考察质地,是缜密结实呢,还是疏泡松脆,然后再敲敲打打听一听,鉴别其品种质地,用这一系列方法来判断树木能否当大用。

鉴别人才也是如此,第一步是目测,见一见面,有一个初步印象后,再进一步考察其品德和才能.老板招员工,岳父看女婿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还从未听说连某人的模样都不知道,就鉴别其品行了。

选才、招生中目测这一关,实际上就是从人的外貌形象上来考察人才.这种方法不一定准确,也没有科学依据,但使用频率却很高。

中国古代学者不仅认识到人才鉴识的意义,也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人才鉴识的方法。

《庄子·列御寇》曾借孔子之口提出了九种鉴别人才的方法:“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测,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1、派一个人到远处工作,就可以了解他是否忠实;2、让一个人在身边做事,就可以观察他是否恭敬;3、在复杂的情况下,派一个人去处理事情,就可以知道他的能力大小;4、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让一个人回答,就可以了解他的智力高低;5、在紧迫的情况下与一个人相约,就可以考验他是否守信用;6、放手让一个人去管理钱财,就可以看出他是否贪心;7、告诉一个人有危急情况,就可以观察他是否有气节;8、让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就可以看出他是否遵守规矩;9、让一个人在男女混杂处居留,就可以观察他是否好色识人心法,各有巧妙,所谓识才不只是看看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这么简单。

中国古代识人谋略

中国古代识人谋略

中国古代识人谋略中国古代识人谋略用人首先要知人识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古人有言曰:“知人则哲。

”用人首先要知人识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古人有言曰:“知人则哲。

”善于识人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许多企业在识人时屡屡失误,如何识人呢?中国古代的识人术想必会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以智慧。

中国古代识人的方法很多,从多角度对人才进行识别,较为典型列举如下。

孔子的言行观察法:“君子远使求之而观其忠。

烦使之而观其能。

猝然问之而观其智。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委之以财而观其廉。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从人的言行得失对人才进行判断。

通过言行考察人的“忠、能、智、信、廉、节。

”王阳明心志审度法:“躁於其心者,其动妄。

荡於其心者,其视浮。

忽於其心者,其貌惰。

傲於其心者,其色矜。

”吕望的知将八征说。

吕望认为一个人够不够当将帅,可以通过八个方面予以考察得到。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三曰与之问谍,以观其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

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

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诸葛亮的知人性说:“夫知人性,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据此诸葛亮提出知人识别人才的七条标准:(1)“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有意用是非去试探他,看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用言词论辩来同他辩论,看他是否有应变的智慧;(3)“咨之以智谋而观其识”,即向他请教智谋,看他是否有真知灼见;(4)“告之祸难而观其勇”,即告诉他有祸难,看他是否有敢于赴难的勇敢精神;(5)“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即用酒把他灌醉,看他是否失态而丧失人的本性;(6)“临之以利以观其廉”,即用利去引诱他,看他是否廉洁;(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限期叫他完成某件事情,看他是否守信用。

老祖宗的这2句识人口诀,经典实用,教你准确看人

老祖宗的这2句识人口诀,经典实用,教你准确看人

老祖宗的这2句识人口诀,经典实用,教你准确看人记住老祖宗的这2句识人术口诀,教你看透人心,一看一个准老子《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物志·序》则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由此可见,能够知己知彼、知人善任,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特别对于领导等管理者来说,识人、知人是第一要务。

国学大师曾仕强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很会用人。

一个只会用自己的人,一辈子做不了大的事情。

一个人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事情,都是很小琐碎的事情;只要稍微大一点,你就必须要透过很多的人,彼此合作,你才有办法!”这一点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最大区别,也决定了2人的最终成败。

正如刘邦所说:“韩信、张良、萧何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俊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任用,这是他所以被我擒杀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会用人”,但正确用人的前提是“会识人”。

如何学习识人技巧呢?就应该多学习借鉴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这2句#识人术#口诀,非常经典,可以帮你看人八九不离十。

记住老祖宗的这2句口诀,教你一分钟识人,一看一个准!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学习!1、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释义: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内心,便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

首先看“心者貌之根”,这句话代表老祖宗也认可“相由心生”的说法。

至于说如何正确以貌取人,我们还要借鉴其他识人术口诀。

比如,曾国藩说:“神正则人正,神邪则人奸”,《菜根谭》中说:遇到表情阴沉、沉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对他推心置腹表露内心;遇到满脸怒气自以为是的人,在他面前就要小心提防不多说话。

人到四十岁就应该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因为人的相貌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你的长相就是你灵魂的模样。

大智慧者必面色谦和,大善者必面色宽容,大骄傲者往往面色谦逊平和。

有巨大成就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等等。

向古人学习:观人貌、识人心。古人说:人不...

向古人学习:观人貌、识人心。古人说:人不...

向古人学习:观人貌、识人心。

古人说:人不...向古人学习:观人貌、识人心。

古人说:人不可貌相。

蔡澜却说:人绝对可以貌相,我就是一个“以貌取人”的人。

既然如此,我们怎样“以貌识人”呢?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古人的“识人大法”吧:一,冯梦龙:大约看好人、坏人之法,只从“义、利”二字上着眼,便可十得七八。

二,武三思:我不知道什么才叫做“好人坏人”,凡是对我好的人,便是好人;对我不好的人,便是坏人。

三,曾国藩:正邪看眼色。

一个眼神飘忽,眼珠乱转的人,不会是什么正人君子;而眼神清朗正气,目有定睛的人,必然是心无邪念之人。

四,战国时期,李悝“识人五法”:一是,居视其所亲;二是,富视其所与;三是,达视其所举;四是,窘视其所不为;五是,贫视其所不取。

五,吕不韦“六验识人法”:喜之,以检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乐之,以检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怒之,以检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惧之,以检验其是否临危不乱,有胆有识。

哀之,以检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苦之,以检验其是否坚韧不拔,吃苦耐劳。

六,诸葛亮“识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

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七,蔡澜:什么时候能学会看人?年纪大了自然懂得;人活到老了,就学会了看人。

看人是一种本事,是累积下来的经验。

“人不可貌相”,是错误的;“以貌取人”,是很有道理的!错不了的。

---End---敬请关注@六福雅士风趣幽默,谈史论道[握手]。

千古识人术,看人一看一个准!

千古识人术,看人一看一个准!

千古识人术,看人一看一个准!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千古识人术,看人一看一个准!编辑/中国道医
千古识人术,看人一看一个准!来自道医00:0002:58
点上方绿标收听本文主播语音版
看人看人品,交人交真心。

这个年头,为人处事要小心。

与君子为友,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情分;与小人为伍,会得到血淋淋的教训。

而如何识人,古人早有经验之谈。

一、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有礼、待人温和、遵守规则。

二、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三、富则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都花在什么地方。

四、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知易行难。

五、止则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质。

六、习则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

七、穷则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有大出息。

八、贱则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活得有境界。

知人识人:古籍中至少有182个“观其”可借鉴

知人识人:古籍中至少有182个“观其”可借鉴

知人识人:古籍中至少有182个“观其”可借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说完这句话后,孔圣还是给出了个“九征识人法”——君子(王)识人,或人识君子:“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猝)然问焉而观其知(智),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则(仪态),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表里不一)人得矣。

”此见《庄子·列御寇》。

九征,即人品素养的9个方面:忠、敬、能、知、信、仁、节、则、色——通过如此9个“观其”而得人之“九征”,咋看都不像是阳谋呢?有似于今之“钓鱼执法”。

《六韬·龙韬·选将》中,姜太公则以“八征”教周武王识别“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中外不相应,也即孔圣给出“九征”前所另言之“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釬”。

八征,即:辞、变、诚、德、廉、贞、勇、态;涉及8个“观其”,手法手段和前述“九征”差不多,都是基于人多表里不一而思考并提出的。

同一试,可看出不同“征”,比如试之以财,贪则不廉亦不仁——仁者爱人,不爱财物,不自私身外之物。

上所引二书之外,谈到“观(视、知、论、效、察、别、验)其”以知人识人的古籍古书还有不少,如《大戴礼记》《化书》等(下文中所引皆简称书名前两字,个别再加章节一字),此录20种(见文后所附);或互相抄袭,或删节篡改,或别有发挥,不考虑重复,累计“观其”等竟有182条之多!——这肯定不是古籍中“观其”之类的完全统计。

泛泛182条,其所知人识人之“征”也即品质素养却不外乎如下12方面,知识之途径、方式不同而已。

德守《逸周》(《大戴》):“贫贱(穷)者观其有德守。

”贫贱卑微而能安之若素、安贫乐道,那这个人就是有德有守的,是靠得住的。

古人识人方法(二十)---英雄法

古人识人方法(二十)---英雄法

古人识人方法(二十)---英雄法转自:大道无恒的博客识人难,难识人,人难识。

请看古人的识人方法二十英雄法我们常说的"英雄"一词,是由含义不同的两个字"英"和"雄"构成。

"英"和"雄"是指人才的两种素质,“英才”和“雄才”就是同时具有这两种素质的人才,但两种素质在他们的才能中的比重是不同,且差异很大,尽管如此,作为人才的一种素质,这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若想取得成功,这两者缺一不可。

原文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

故人之文武茂异者,取名于此。

是故聪明袖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

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

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处变。

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

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

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

体分不同,以多为目。

故英雄异名。

然皆偏至之才,人臣之任也。

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刘邦、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

英分少,则智者去之。

是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

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

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

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

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

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

英能得英,不能得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