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优质教案5: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教学设计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掌握含有“或”,“且”,“非”的命题的构成.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抽象的逻辑联结词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发现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q”“p∨q”“非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p∨q”“非p”.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宜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置一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联想,归纳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从中体会逻辑的思想.(2)通过简单命题与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对比,明确它们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构成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特点.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且(and)”问题导思1.观察下列三个命题:①2是6的约数;②2是8的约数;③2是6的约数且是8的约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命题③是将命题①、②用“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2.以上三个命题的真假情况是怎样的?[答案]均为真命题.概括定义1.定义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2.真假判断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是假命题.二、“或(or)”问题导思1.观察下列三个命题:①27是7的倍数;②27是3的倍数;③27是7的倍数或是3的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命题③是将命题①②用“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2.以上三个命题的真假情况是怎样的?[答案]①是假命题,②③是真命题.概括定义1.定义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2.真假判断当p、q两个命题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三、“非(not)”问题导思1.观察下列两个命题①4是16的算术平方根;②4不是16的算术平方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命题②是对命题①的全盘否定.2.以上两个命题的真假情况是怎样的?[答案]命题①为真命题,命题②为假命题.概括定义1.定义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非p,读作“非p”或“p的否定”.2.真假判断若p是真命题,则非p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非p必是真命题.四、例题[解析]例1 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解: (1)p且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由于p是真命题,q是假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2)p∧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由于p是真命题,q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3)p∧q:35是15的倍数且是7的倍数.由于p是假命题,q是真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例2 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1既是奇数,又是质数;(2)2和3都是质数.解:(1)改写为:1是奇数且1是质数.由于“1是质数”是假命题,所以该命题为假命题. (2)改写为:2是质数且3是质数.因为“2是质数”与“3是质数”都是真命题,所以该命题为真命题.例3 分别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并判断真假:(1)2≤2;(2) 集合A是A∩B的子集或是A∪B的子集;(3)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或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1)该命题是“p或q”形式,其中p:2=2; q:2<2;因为p是真命题,所以原命题是真命题.(2)该命题是“p或q”形式,其中p:集合A是A∩B的子集;q:集合A是A∪B的子集;因为命题q是真命题,所以原命题是真命题.(3)该命题是“p或q”形式,其中p: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q: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因为命题p,q都是假命题,所以原命题是假命题.例4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 p: y=sin x是周期函数;(2) p: 3<2;(3) p: 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解:(1) ﹁p : y=sin x不是周期函数,命题p是真命题, ﹁p是假命题.(2) ﹁p:3≥2,命题p是假命题, ﹁p是真命题.(3) ﹁p :空集不是集合A的子集,命题p是真命题, ﹁p是假命题.五、课堂训练1.命题“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是()A.“p∧q”形式的命题B.“p∨q”形式的命题C.“非p”形式的命题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 A2.若p是真命题,q是假命题,则()A.p∧q是真命题B.p∨q是假命题C.非p是真命题 D.非q是真命题[解析]根据“且”“或”“非”命题的真假判定法则知D正确.[答案] D3.命题“在△ABC中,若∠C=90°,则∠A,∠B都是锐角”的否定为________.[答案]在△ABC中,若∠C=90°,则∠A、∠B不都是锐角4.已知p:x2-x≥6,q:x∈Z,若p∧q和非q都是假命题,求x的取值集合.解:∵非q是假命题,∴q为真命题.又p∧q为假命题,∴p为假命题.因此x2-x<6且x∈Z,解之得-2<x<3且x∈Z,故x=-1,0,1,2,所以x取值的集合是{-1,0,1,2}.5. 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方程x2-3=0没有有理根;(2)有两个内角是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1是方程x3+x2-x-1=0的根.解:(1)这个命题是“非p”形式的命题,其中p:方程x2-3=0有有理根.(2)这个命题是“p且q”形式的命题,其中p:有两个内角是45°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q:有两个内角是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这个命题是“p或q”形式的命题,其中p:1是方程x3+x2-x-1=0的根,q:-1是方程x3+x2-x-1=0的根.6. 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1)菱形的对角线垂直且平分;(2)9的算术平方根不是-3;(3)不等式x2-x-2>0的解集是{x|x>2或x<-1}.解:(1)是“p∧q”形式,其中p:菱形的对角形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2)是“非p”形式,其中p:9的算术平方根是-3;(3)是“p∨q”的形式,其中p:不等式x2-x-2>0的解集是{x|x>2},q:不等式x2-x-2>0的解集是{x|x<-1}.7. 分别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q”“p∧q”“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p:6是自然数,q:6是偶数;(2)p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q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p :函数y =x 2-2x +2没有零点,q :不等式x 2-2x +1>0恒成立. 解: (1)p ∨q :6是自然数或是偶数,真命题. p ∧q :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真命题. 非p :6不是自然数,假命题.(2)p ∨q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平分,真命题. p ∧q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假命题. 非p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不相等,假命题.(3)p ∨q :函数y =x 2-2x +2没有零点或不等式x 2-2x +1>0恒成立,真命题. p ∧q :函数y =x 2-2x +2没有零点且不等式x 2-2x +1>0恒成立,假命题. 非p :函数y =x 2-2x +2有零点,假命题.8. 分别指出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 ∨q ”“p ∧q ”“非p ”形式的真假; (1)p :3是无理数,q :3是实数; (2)p :4>6,p :4+6≠10.解:(1)∵p 为真命题,q 也为真命题.∴p ∨q 为真命题,p ∧q 为真命题,非p 为假命题. (2)∵p 为假命题,q 也为假命题.∴p ∨q 为假命题,p ∧q 为假命题,非p 为真命题.9. 已知a >0且a ≠1,设p :函数y =log a (x +1)在(0,+∞)上单调递减,q :曲线y =x 2+(2a -3)x +1与x 轴交于不同的两点.若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求a 的取值范围.解:y =log a (x +1)在(0,+∞)内单调递减,故0<a <1. 曲线y =x 2+(2a -3)x +1与x 轴交于两点等价于 (2a -3)2-4>0,即a <12或a >52.又a >0,∴0<a <12或a >52.∵p 或q 为真,∴p ,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 又∵p 且q 为假,∴p ,q 中至少有一个为假, ∴p ,q 中必定是一个为真一个为假. ①若p 真,q 假.则⎩⎪⎨⎪⎧0<a <1,12≤a ≤52且a ≠1, ∴12≤a <1. ②若p 假,q 真.则⎩⎪⎨⎪⎧a >1,0<a <12或a >52,∴a >52. 综上可知,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12,1)∪(52,+∞).10. 命题p :关于x 的不等式x 2+2ax +4>0对一切x ∈R 恒成立,命题q :函数f (x )=-(5-2a )x 是减函数,若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设g (x )=x 2+2ax +4,由于关于x 的不等式x 2+2ax +4>0对一切x ∈R 恒成立,所以函数g (x )的图象开口向上且与x 轴没有交点,故Δ=4a 2-16<0,∴-2<a <2,∴命题p 中a 应满足-2<a <2. 函数f (x )=-(5-2a )x 是减函数,则有5-2a >1,即a <2.∴命题q 中a 应满足a <2. 又由于p 或q 为真,p 且q 为假,可知p 和q 一真一假.(1)若p 真q 假,则⎩⎪⎨⎪⎧-2<a <2,a ≥2,此不等式组无解.(2)若p 假q 真,则⎩⎪⎨⎪⎧a ≤-2,或a ≥2,a <2,∴a ≤-2.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2. 六、课堂小结1.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的步骤: (1)确定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构成形式; (2)判断其中简单命题p 、q 的真假; (3)由真值表判断命题的真假. 2.真值表解读真值表3.命题非p是对命题p的全盘否定,p和非p的真假性相反,要区别于命题p的否命题.逻辑联结词的意义又可结合集合的运算理解,利用p∧q,p∨q,非p形式命题的真假可以得到一些集合的关系,确定其中参数的范围.。
数学教案-逻辑联结词2篇
数学教案-逻辑联结词数学教案-逻辑联结词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数学之逻辑联结词教学目标:1. 理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常见的逻辑联结词的用法和逻辑关系;3. 能够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1. 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逻辑联结词:非、与、或、蕴含、等价;3. 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表和真值运算法则;4. 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逻辑联结词的作用,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就要带伞。
”中的“如果...那么...”就是逻辑联结词。
Step 2: 介绍常见的逻辑联结词(15分钟)讲解非、与、或、蕴含、等价等常见的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和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解释和使用。
Step 3: 讲解真值表和真值运算法则(15分钟)通过真值表的组成和真值运算法则来说明逻辑联结词的运用和计算方法。
Step 4: 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数学问题(20分钟)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运用逻辑联结词来分析和求解。
如:“如果一辆公交车早上7点到达车站,那么我肯定能赶上7点半的火车。
但是今天公交车7点半才到,我是否能赶上火车?Step 5: 练习和巩固(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Step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2. 练习题和答案;3. 白板和彩色笔。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3. 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拓展延伸:1. 给学生布置更多的练习题,提高他们对逻辑联结词的应用能力;2. 引导学生思考逻辑联结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辩论、推理等。
(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教案的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可以有所调整。
九年级数学《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数理逻辑入门教案
九年级数学《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数理逻辑入门教案[教案]课程名称:九年级数学《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数理逻辑入门教学目标:1. 了解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简单的逻辑联结词的用法和运算规则;3. 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什么是逻辑联结词2. 逻辑联结词的分类3. 逻辑联结词的用法4. 逻辑联结词的运算规则5. 实际问题的逻辑推理和解决方法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道谜题:“有三个人,一个说谎,一个说真话,一个随机说话,你必须找出谁在说谎。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与同伴讨论。
二、探究逻辑联结词(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并提供一些例子。
2. 学生根据例子,尝试总结逻辑联结词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三、逻辑联结词的分类(15分钟)1. 将逻辑联结词分为联结词和量化词,并解释其区别。
2. 分别列出不同类型的联结词和量化词,并让学生举例进行分类。
四、逻辑联结词的用法(20分钟)1. 教师介绍逻辑联结词的常见用法,如“与、或、非”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运用逻辑联结词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展示。
五、逻辑联结词的运算规则(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逻辑联结词的运算规则,如“与、或、非”的真值表和运算法则。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完成给定的逻辑运算题目。
六、实际问题的逻辑推理与解决(3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各自的思考过程和答案。
七、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复杂的逻辑联结词的运算与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谜题和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通过探究逻辑联结词的概念、分类、用法和运算规则,并运用实际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教学设计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让学生思考: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否命题有什么区别?
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结论,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因此在解题时应分请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例:如果命题p:5是15的约数,那么命题-p: 5不是15的约数;
P的否命题:若一个数不是5,则这个数不是15的约数。
显然,命题p为真命题,而命题p的否定与否命题均为假命题。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
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p: y = sinx是周期函数;
(2)p: 3<2;
(3)p:空集是集合A的子集。
解略.
6.练习巩固:P218练习第3题.小结
(1 )正确理解命题“「P”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2 )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 .
.作业P18:习题1 . 3 A组第3题教学后记:。
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1.6逻辑联结词说课稿教材分析本章第二部分“简易逻辑”。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的理解概念,正确的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本小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和高中学过交、并、补知识后,掌握了简单命题的推理方法的基础上,首先给出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然后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学生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正确理解和准确应用。
课时内容教学目标:1、命题的概念,“或”、“且”、“非”的含义;2、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3、理解、掌握判断复合命题“非p”、“p且q”、“p或q”的形式的真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2、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或”的含义的理解及对复合命题“p或q”真假判断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现式教学教学过程设计:[生]自学课本25-26页到例1上面的内容。
[师]强调命题的概念,注:“可以判断真假”是关键。
可以通过课本实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命题的概念,还可补充同步13页1、2,也可由学生说一些语句,然后大家去判断是否是命题。
[师] 指出“或”、“且”、“非”叫逻辑联结词;接下来由课本④、⑤、⑥命题介绍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是复合命题。
分类:“p且q”、“p或q”、“非p”三种形式通过例1使学生可以正确判断命题形式及构成的简单命题。
课堂练习:26页1、2[生] 自学27-28页到例2前的内容[师]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记忆真值表;[生] 总结规律:(1)“p”与“非p”的真假相反;(2)“p且q”形式,同真为真,其它为假;(3)“p或q”形式,同假为假,其它为真。
[师] 总结:关键是判断p,q命题的真假,再利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教案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逻辑连接词(例如:and,or,but)。
2.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想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表达清晰、连贯句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逻辑连接词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逻辑连接词及其用法3. 练习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句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连接词的定义、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逻辑连接词的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逻辑连接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常见的逻辑连接词(and,or,but)及其用法。
3. 示例:给出例句,让学生理解并模仿运用逻辑连接词。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连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练习成果,互相纠正、启发。
6.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逻辑连接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对逻辑连接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两个句子或想法。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逻辑连接词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逻辑连接词的运用能力。
3. 观察学生在日常课堂发言和写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逻辑连接词的情况。
六、教学拓展1. 引入更多逻辑连接词:除了and,or,but之外,介绍其他常用的逻辑连接词,如because,so,if,then等。
2. 练习运用更多逻辑连接词: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的逻辑连接词进行句子连接。
七、课堂活动1. 逻辑连接词接力: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说出一个句子,下一个句子必须用逻辑连接词与前一个句子连接。
2. 逻辑连接词辩论: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比赛,要求使用逻辑连接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说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体会生 活中无“且”字,但本质是一样题目的说法,并 让学生在探讨和回答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积 极兴趣。
四、教学过程
五、实际应用 反馈释疑
例3:命题p:已知a>0,且a≠1,函数
,在(0,
+∞)内单调递减;命题q:函数
与
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如果p∧q为真命题,求实数a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总结规律,并结合串联电路 加深对问题规律的理解,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四、教学过程
四、拓展新知 探究性质 例2 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 它们的真假: (1) 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 (2) 2和3都是素数。 在能用“且”改写成p∧q形式的数学命题中,通 常有“······ ······”、“······与······”、 “ ······, ······”等词语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使学生形 成如下感知:两个命题可以合并成一个命题,并 且在本节课中只取其中一个含义,合并成的新命 题也可以判断真假。这为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 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教学过程
二 实践探究 总结规律 一般的,用逻辑联结词“ 且”把命题p和q连接 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 q”.
注:逻辑联结词“且”与日常用语中的“并 且”、 “及”、“和”相当;在日常用语中常用“且” 连接 两个语句。表明前后两者同时兼有,同时满足 .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在举例及辨别的基础上,合 理给出且命题的定义,形成且命题的 直观印象,总结且命题的抽象概念。
四、教学过程
思考:逻辑联结词“且”的含义与集合中学过的 哪个概念的意义相同呢? 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 念.A∩B={x︱x∈A且x∈B}中的“且”,是 指“x∈A”、“x∈B”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 思。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下
高一数学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高一数学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高一数学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逻辑联结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数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六节逻辑联结词。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程是逻辑的入门知识,而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的理解概念,正确的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从知识上看,逻辑联结词与集合、充分与必要条件两个知识点密不可分。
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而本部分内容,既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的简单命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掌握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解决问题(3)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1、正确理解命题“P∧q”“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P∨q”.(三)教学过程:1、引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
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
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
(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 与结论q的区别)2、思考、分析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①12能被3整除;②12能被4整除;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2)①27是7的倍数;②27是9的倍数;③27是7的倍数或是9的倍数。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在第(2)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或”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或“或”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第4课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2.会判断含“且”“或”“非”的命题的真假及相关应用.前面我们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文艺批评家在路上,遇到歌德走来,不仅没有相让,反而卖弄聪明,一边高傲地往前走,一边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局面,只见歌德笑容可掬,谦恭地闪在一旁,一边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问题1: 歌德表达的意思是,对一个命题p的结论的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非p”,即是“p的否定”.问题2: 常见的逻辑联结词有“或”“且”“非”.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1)用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或q”.(2)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问题3: 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1)命题的否定是否定命题的,而命题的否命题是对原命题的和同时进行否定.(2)命题的否定的真假与原命题的真假总是的,即一真一假;而否命题的真假与原命题的真假无必然的联系.问题4: (1)复合命题是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决定了复合命题的真假,复合命题的真假用真值表来判断.(2)常见关键词及其否定形式附表如下:1.命题:“方程x2-1=0的解是x=±1”,其使用逻辑联结词的情况是().A.使用了逻辑联结词“且”B.使用了逻辑联结词“或”C.使用了逻辑联结词“非”D.没有使用逻辑联结词2.有下列命题:①2是偶数,又是素数;②10的倍数一定是5的倍数;③梯形不是矩形;④明天早餐吃面包或鸡蛋.其中可使用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3.命题p: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共线,q: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共线,则命题“p∨q”为.4.分别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q”“p∨q”“p”形式的命题:(1)p:π是无理数,q:e是有理数;(2)p: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q: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一个内角.含有逻辑联结词命题的构成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48是16与12的倍数.(2)方程x2+x+3=0没有实数根.(3)属于集合Q或属于集合R.判断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的真假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的真假.(1)p:3>3,q:3=3;(2)p:⌀⫋{0},q:0∈⌀;(3)p:A⊆A,q:A∩A=A;(4)p:函数x2+3x+4=0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q:方程x2+3x-4=0没有实根.命题的否定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1)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已知a,b∈N,若ab能被5整除,则a,b中至少有一个不能被5整除;(3)若x2-x-2≠0,则x=-1且x=2.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方程x2+x+1=0没有实数根;(2)他是运动员,又是教练;(3)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艺术上有缺点,而且政治上有错误.已知命题p、q,试写出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1)p: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q: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相等;(2)p:2∈{1,3,5,7},q:2∈{2,4,6,8};(3)p:1∈{1,2}, q:{1}⫋{1,2}.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并判定其真假.(1)p:若x2+y2=0,则x,y全为零;(2)p:若x=3且y=5,则x+y=8.1.已知命题p:2+2=5,命题q:3>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p或q”为假,“非q”为假B.“p或q”为真,“非q”为假C.“p且q”为假,“非p”为假D.“p且q”为真,“p或q”为假2.已知p:⌀⊆{0},q:{1}∈{1,2}.由它们构成的新命题“p∧q”“p∨q”“p”中,真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0个3.命题“若a<b,则2a<2b”的否命题为,命题的否定为.4.分别指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q”“p∧q”形式的复合命题的真假.(1)p:在集合{x|0<x<2}中,q:在集合{x|x>1.5}中.(2)p:方程x2-3x-1=0有两正根,q:方程x2-3=0有两实数根.(3)p:集合{x|1<x<2}是集合{x|x>0}的子集,q:集合{x|1≤x<2}是集合{x|1<x<4}的子集.(2013年·湖北卷)在一次跳伞训练中,甲、乙两位学员各跳一次,设命题p是“甲降落在指定范围”,q是“乙降落在指定范围”,则命题“至少有一位学员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可表示为().A.(p)∨(q)B.p∨(q)C.(p)∧(q)D.p∨q。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说
当使用逻辑非时,表示某个条件不满足;而当使用 逻辑且时,表示所有条件都满足。
03
逻辑非和逻辑且在逻辑运算中经常一起使用,以构 建复杂的逻辑表达式。
与其他复合联结词的关系
除了逻辑或、逻辑非之外,还有其他复合联结词,如逻辑异或、逻辑与非 等。
这些复合联结词在功能和使用上与逻辑且有所不同,但它们在逻辑运算中 都有各自的应用场景。
真值表
当p为真,q为真时,p∧q为真;当p为假,q为假时,p∧q为假。 当p为真,q为假时,p∧q为假;当p为假,q为真时,p∧q为假。
逻辑联结词(且)的运算性质
幂等性
p∧p为真,即一个命题与其自身"且"运算结果 为真。
吸收性
p∧(q∨r)等价于(p∧q)∨(p∧r),即"且"运算可以 吸收"或"运算。
在化学中,逻辑联结词(且)用于描 述化学反应的条件和产物。通过使用 “且”操作,可以连接多个反应条件 和产物,构建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模 型。
在生物学中,逻辑联结词(且)用于 描述生物体的生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通过使用“且”操作,可以连接多个 生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揭示生物体的 复杂行为和生态适应性。
THANKS
3
"且"是双条件性的,即A∧B与A和B都有关系。
02 逻辑联结词(且)的运算规则
运算规则
01
逻辑联结词"且"表示两个命题同时成立,记作 p∧q。
02 当p∧q为真时,p、q必须同时为真;当p∧q为假 时,p、q至少有一个为假。
03
"且"运算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即p∧q等价于 q∧p,(p∧q)∧r等价于p∧(q∧r)。
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1. 引言在学习逻辑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逻辑联结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逻辑联结词用于连接不同的思想、观点和论证,帮助我们建立清晰、连贯的逻辑关系。
本教案旨在介绍一些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 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逻辑联结词的作用和重要性; - 掌握一些常用的逻辑联结词; - 能够运用逻辑联结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3. 教学内容3.1 逻辑联结词的定义和作用•逻辑联结词是连接句子、短语和观点的词语,用于表达逻辑关系。
•逻辑联结词帮助我们建立起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逻辑推理。
3.2 常用的逻辑联结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逻辑联结词及其用法:3.2.1 因果关系•因为:用于表达一个观点或论证的原因。
例如:因为下雨,所以我带伞出门。
•所以:用于表达一个观点或论证的结果。
例如:John学习刻苦,所以他考试成绩很好。
3.2.2 对比关系•但是:用于表达两个相对互补或相对矛盾的观点或论证。
例如:他很聪明,但是他不努力。
•而且:用于表达两个相对互补或相对增强的观点或论证。
例如:这家餐馆的菜很好吃,而且价格便宜。
3.2.3 条件关系•如果…就…:用于表达一个假设和其可能的结果。
例如:如果你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
3.3 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练习,以加深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用合适的逻辑联结词填空:•我非常喜欢运动,但是/所以每天都去健身房锻炼。
•妈妈生日即将到来,我打算买一件漂亮的礼物,而且/因为她对珠宝很感兴趣。
2.请学生用逻辑联结词连接以下句子,形成连贯的段落:•我非常喜欢读书。
•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4.逻辑联结词是逻辑思维和表达的关键部分。
通过掌握一些常用的逻辑联结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思路,表达清晰的观点和论证。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逻辑联结词的作用和运用。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以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苏教版选修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教案1(苏教版选修1-1)逻辑联结词(1)教材:逻辑联结词(1)目的:要求学生了解复合命题的意义,并能指出一个复合命题是有哪些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并能由简单命题构成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
过程:一、提出课题:简单逻辑、逻辑联结词二、命题的概念:例:125 ①3是12的约数②0.5是整数③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
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如:①②是真命题,③是假命题反例:3是12的约数吗? x5都不是命题不涉及真假(问题)无法判断真假上述①②③是简单命题。
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开语句(条件命题)。
三、复合命题:1.定义:由简单命题再加上一些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复合命题。
2.例:(1)10可以被2或5整除④10可以被2整除或10可以被5整除(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垂直且平分⑤对角线互相平分(3)0.5非整数⑥非"0.5是整数"观察:形成概念:简单命题在加上"或""且""非"这些逻辑联结词成复合命题。
3.其实,有些概念前面已遇到过如:或: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x?2或x3 } 且:不等式 x2?x?60的解集 { x | ?2 x3 } 即 { x | x?2且x3 }四、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如果用 p, q, r, s......表示命题,则复合命题的形式接触过的有以下三种:即: p或q (如④)记作 p?qp且q (如⑤)记作 p?q非p (命题的否定) (如⑥)记作 ?p五、小结:1.命题 2.复合命题 3.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六、作业:gkstk。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基本流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一、教材分析(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的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
常用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所以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要正确的使用逻辑用语首要的就是准确的使用逻辑联结词,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部分内容逻辑联结词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将要在高二年级一个文科普通班中进行讲授,该班的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还算良好,但整体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基础知识,同学们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对关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思维能力就更差了。
普遍学习不够积极不够主动。
在这个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他们的基础量比较差,有许多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及能力都没有,计算也不会,基本的分析能力也欠缺。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常用逻辑用语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已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掌握含有“或” ,“且”的复合命题的构成,并能判断含有“或” ,“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基本流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的运用逻辑用语表达自己的思维。
常用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所以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要正确的使用逻辑用语首要的就是准确的使用逻辑联结词,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部分内容逻辑联结词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将要在高二年级一个文科普通班中进行讲授,该班的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还算良好,但整体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对于基础知识,同学们普遍掌握的不够扎实,对关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思维能力就更差了。
普遍学习不够积极不够主动。
在这个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较多,他们的基础量比较差,有许多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及能力都没有,计算也不会,基本的分析能力也欠缺。
通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常用逻辑用语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知识层面:学生在已初步掌握了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知识,已初步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层面:学生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掌握含有“或” ,“且”的复合命题的构成,并能判断含有“或” ,“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2)能力目标:
通过发现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逻辑联结词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能否掌握和判断一个事物并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以及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复合命题的理解和应用应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依据现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识水平,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在本节采用发现法为主,以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老师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依据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学习,真正实现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摸式。
2、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模拟归纳等手段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置一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探讨,联想,归纳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从中体会逻辑的思想。
(2)通过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对比,明确它们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复合命题构成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主要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
王惠,张红,李欣同学中的一位在放学后把教室打扫干净了,事后,老师问他们三个人是谁做的好事。
王惠说:“是李欣做的”;李欣说:“不是我做的”;张红说:“不是我做的”。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的是实话,你能判断是谁做的吗?由于学生已具有一些生活的简单的逻辑常识,所以此问题解决不难。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极大地体现了逻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2)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如果上一环节解决了如何引出问题,那么本环节将解决如何认识问题。
在有
了上面知识的引入,相信学生已对逻辑知识有了良好的兴趣,紧接着对学生说:要解决以上的这种问题,就需要学习以下的知识。
由于命题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的能力,为此,有如下的设计:
Ⅰ、出示如下的题目:
下列三个命题(1)12能被3整除;(2)12能被4整除;(3)12能被3整除且12能被4整除
提问:怎么理解“且”?这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给出且命题的符号表示。
思考一下命题中的“且”与集合中学过的哪些概念的意义相同呢?紧接着通过串联电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逻辑联结词“且”的意义。
在刚才理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讲解教材14页例题1和例题2,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命题P,命题q,命题p且q的真假关系,然后找学生进行汇报,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加以总结(同时出示真值表,让学生填写),完成由抽象到具体的分析过程,并引导学生得出“一假必假”的结论。
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Ⅱ、用研究“且”的方法去研究“或”,需要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或者”有两类用法:其一是“不可兼”的,如“向东或向西”;其二是“可兼”的,而我们仅研究“可兼”的“或”在数学中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比较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我相信学生应对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有了一定的理解。
(3)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性知识必不可少的。
为了加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为此用18页的习题1.3 A组第1题和第2题进行课堂练习,并与同桌进行小声交流。
在学生做题时,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他们的情况及时地采取措施调整,待完成练习后我将把这些答案收集起来,叫几个学生来回答,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看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情况,针对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给出解决的方案,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及时的加以强调和总结,并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加以表扬。
(4)课时小结,反思提高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5)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的新知识,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准备,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
因此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A、书面作业 18页练习B
B、完成练习册相应练习并预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