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
《真相画报》与“视觉现代性”当我们谈论现代性时,往往涉及到的是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
然而,视觉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却常常被忽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视觉现代性的概念,并通过《真相画报》这一具体案例,分析其如何体现视觉现代性的特点。
视觉现代性是指运用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
它强调的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
在《真相画报》中,这种视觉现代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真相画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它创办于1914年,旨在通过图像和文字揭示真相,推动社会进步。
从封面设计到排版风格,《真相画报》都体现了视觉现代性的特点。
在视觉表现上,《真相画报》采用了简洁、大胆、创新的设计风格。
其封面上的图像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揭示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时,杂志选用了一幅士兵在长城上放哨的照片,表达了人民在动荡时局中的无奈与坚守。
画报内页也大量使用插图、漫画、照片等多元化的视觉表现形式,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
在内容上,《真相画报》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杂志通过揭露社会黑暗面,呈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报道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领域。
视觉性、现代性和媒介考古作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对于理解这一领域的本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探究它们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界别与逻辑。
视觉性是指人类通过视觉感官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性被视为一个主导性特征,强调图像、符号和设计与我们生活和文化表达的关系。
视觉性在视觉文化中的地位,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包括艺术、社会、心理、历史等多个领域。
现代性是指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与变革。
这种变革带来了新的媒介技术和视觉表达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图像、符号和设计的理解和使用方式。
文学思潮
总结: 确立五四文学思潮的性质必须选择现 代性的视角,从文学思潮的精神气质这一 本质方面进行考察。五四文学具有批判封 建主义、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精神气质 其文学特点也与启蒙文学特点相似。所以 五四文学的性质是启蒙主义。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体现了争取现代性的主 题,主要有: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代表作 有鲁迅《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反封建礼教主题,代表作有鲁迅的《祝 福》、《伤逝》;个性解放的主题,代表 作有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沉沦》等。
五四文学的性质是什么?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主义?)
现代性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关于五四文学的性质早已盖棺定论: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而以现实主义为主流。 事实上,五四文学思潮的性质问题才刚提 出,远没有得到展开和解决,还有许多问 题有待于探讨。 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选择现代性的视觉, 引进启蒙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考察。建主义, 客观写实与主 呼吁现代性。 观表达融为一 体
反对资本主义, 纯粹的客观写 批判现代性。 实
浪漫主义
反对资本主义, 纯粹的主观表 反思现代性。 达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特点
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特点
批判封建主义、呼唤现代性。从鲁 迅到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批判的 矛头始终对准封建主义。 高举启蒙理性的大旗即科学与民主。 受到科学主义(达尔文进化论)和 人文主义(宣扬人道主义,提倡个 性解放)的强烈影响。 把客观写实与主观表达融合为一。 例如:鲁迅《阿Q正传》在客观写 实中糅合了明显的主观性; 郁达夫《沉沦》在主观表达的同时 展开了客观的描写 五四文学主张平民文学,白话文运 动的内涵就是平民主义。主要写农 民、小市民和平民知识分子等小人 物,关注他们的命运、同情他们的 遭遇,体现了鲜明的平民精神。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一、概述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民族危机深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以批判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
它借鉴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批文学家以文学为武器,展开了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从早期的维新派文学到后来的“五四”文学,再到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这些文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在今天看来,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实现更加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1. 现代性的定义与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从广义上讲,现代性指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在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人们开始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解放。
在文学领域,现代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的质疑和超越。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之一,强调文学应服务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通过文学作品来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巨大变革,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现代性等。
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启蒙思想家们认为,要救国救民,必须进行思想启蒙,推动社会变革。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念。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家们强调民族自强、民族复兴,呼吁抵制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想观念。
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提倡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向。
社会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主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创新、多元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在探索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是多元而复杂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面貌。
通过对这些思想观念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 例题1:简述启蒙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解题方法:1.回顾启蒙思想的定义和核心价值观。
2.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映启蒙思想的具体情节和主题。
3.举例说明启蒙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例题2: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用?解题方法:1.阐述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对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一书的思考
作者简 介 : (98 )女 , 高楠 16一 , 陕西韩城人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 。 09
・
4 ・ 9
代 民族 国家建设阻碍现代性发展的阶段; 定性 8 年代为启蒙主义 , 0 进而认为是现代性得以继续发展的阶段 。 现代性就是由上述三个 阶段构成的一个漫长过程 , 所以,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中国现代性的未完成 , 造成 了文 学现代性的未完成 。因此 , 中国现代文学处于一个薄弱的发展状态, 不成熟” 即“ 状态 , 具体表现则为 : 浪漫主
2 1 年 3月 01 第 2 卷第 1 7 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J u lo h a x nsiu eo d c t n o ma fS a n iI tt t fE u a i o
M a 2 1 n 0 1
V0 7 No 1 L2 .
对 杨春时《 现代性与中 国文学思潮》 一书 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 0 . 1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58 2 1 ) 1 0 9 5 10 - 9 X(0 1 0 一O 4 —0
《 文艺评论  ̄0 0 2 1 年第 1 期刊登了梁冬华《 现代性视野 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评杨春 时( 现代性与 中 国文学思潮>一文, 》 客观地介绍了杨春时一书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 并强调了书 中所立之意 , 将其学术亮点归 纳为以下 :其一, “ 界定了现代性的涵义” “ ;其二 , 论证了现代性与现代 民族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其三 , 根据 现代性理论重新界定了文学思潮的概念”“ ;其四 , 以现代性理论重新叙述中国文学思潮” 。文章末尾总结道: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 一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它不仅因新颖的现代性研究视野而提出了许多有 意义的学术命题 , 而且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写作范式 。[细细读完这本著作 , ”1 ] 感到梁冬华所言甚为 公允 , 这本书确实为我们重写文学史打开 了一个窗 口, 书中很多地方的精彩论断无不给人 以启发, 特别是这
现代性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欧洲现实主义依据的是实证主义哲学;自然主义 依据的是生物学,而“五四”文学既没有受到实 证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更没有受到生物学的重 大影响,主要是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
• 3、“五四”文学主张与文学实践的不一致 • 一是,欧洲现实主义距离“五四”文学时期近,“五四”文学
受到现实主义余波强大影响,“五四”文学自觉地学习和引进现 实主义;而欧洲启蒙主义距离“五四”时期较远,因此虽然继承 了启蒙主义精神,但却没有得到承认;
• “五四”启蒙主义者很少从批判现代性的角度来 理解现实主义,而是从科学精神的角度来理解现 实主义。
(三)“五四”启蒙主义的中国性
• “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是从欧洲引进的,但中国特殊的 文学传统及其历史条件,使中国“五四”启蒙主义文学 有自己的特殊性。
• 二是,外来文学思潮传播要受到本国文学实践选择、改造、同
化,从而使外来文学思潮发生了变形(仅仅是资源);
• 三是,对现实主义理解仅仅停留在写实手法上,没有深入到精
神气质即历史规定的层面上,如还有周作人、茅盾的文学主张、 陈独秀的文学理论。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 文学; •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 文学; •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 文学。
•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 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 ,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阐 明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心急 ;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而美好。 生活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 日子终会到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当越过艰难 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 普希金的诗歌启蒙色彩相当浓厚。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内容提要: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不那么单纯了,具有复合性。
在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
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也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五四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回应。
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或者表示赞成,或者表示反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性决定的。
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性。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
所谓外发性是指现代性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
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
这就注定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具有外发性。
中国的现代性是从西方引进的,确切地说,部分是西方列强强迫我们接受的,部分是我们自觉地引进的。
在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
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也必然缺乏本土文化传统的支援意识,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它的历程必然是曲折迂回甚至是有反复的。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摘要:1.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背景和起源2.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3.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5.启蒙文学思潮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正文: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一、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背景和起源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源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是我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意识形态化走向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人们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进行反思,追求真理、民主、自由、平等,从而催生了启蒙文学思潮的兴起。
二、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1.理性主义: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理性,主张用理性分析现实,反对盲从和迷信。
2.人本主义:启蒙文学思潮关注人的命运和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呼唤人的觉醒和自我解放。
3.批判性:启蒙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封建主义、宗法制度、专制主义等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4.普世价值观:启蒙文学思潮倡导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普世价值观,强调人类共同的命运和价值追求。
三、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代表人物:如巴金、茅盾、鲁迅等,他们是我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先驱和代表。
2.代表作品:《家》、《春》、《秋》、《子夜》、《阿Q 正传》等,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启蒙特色,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和贡献1.推动思想解放:启蒙文学思潮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挑战,有力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促进文化多元化:启蒙文学思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提高民众觉悟:启蒙文学思潮关注民众的命运,呼唤民众觉醒,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觉悟。
4.推动社会进步:启蒙文学思潮对封建制度、专制主义等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五、启蒙文学思潮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1.局限性:启蒙文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传统的思想观念,未能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革命古典主义的文学典型:样板戏
• 样板戏人物总而言之就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 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他们在精神上无限高尚、高大 ,但是却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因此他 们是一群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英雄。 是按照神话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来的。
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表现
• (五)新时期启蒙文学的历史意义
• 第一,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终结了革命古典主义; • 第二,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使中国重 新向世界文学开放,融入了世界文学的大潮; • 第三,启动了文学现代性,成为中国文学现代发展的新起点; • 新时期文学带有多种文学思潮的因子,特别是新时期后期和后新 时期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新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冲击波)、现 代主义(后朦胧诗、先锋文学)等; • 第四、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史新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发挥了推动 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建设的历史作用。
• 四、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一)新时期启蒙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
• 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任务的急迫性,革命取代了启蒙,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以后中断了,但是在20世纪80 年代得以恢复,形成了新时期启蒙主义思潮,是思想解放和改 革开放背景下的心启蒙运动,是“五四”文学思潮的回归。 • 1、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2、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与传统文学制度的松弛 ,其中以朦胧诗文学思潮为标志; • 3、民间发起的一场新启蒙运动。
• (二)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 新时期文学的思想倾向是争取现代性,这一点就确定了它 的启蒙主义性质。 • 1、“左”的思潮受到批判; • 2、“伤痕文学”:蒙昧与文明的冲突 • 3、朦胧诗:不仅表现对社会的关怀,更表达了自我实现 的追求,是启蒙立场的积极表现; • 4、“反思文学”进一步挖掘“文革”及“左”的思潮的 历史根源。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一、背景与意义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指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文学界兴起的一种以启蒙为主题的文学运动。
这一思潮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人们对文化、思想的追求逐渐增强,启蒙文学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旨在唤起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的追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概念与特点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以文学的形式,传达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主,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
同时,这些作品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的种种不公进行揭示与抨击。
三、创作主题与倾向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创作主题,主要是围绕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展开。
作者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与诉求。
同时,他们也倡导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投身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创作形式与技巧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文学作品,以小说、诗歌、戏剧等为主要形式。
这些作品在创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紧凑安排,语言的生动表达。
同时,这些作品也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意识流等,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五、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民主、自由、人权的追求。
同时,这些作品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六、未来展望与评价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未来,这一思潮的文学作品将更加丰富多样,涉及的主题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启蒙文学也将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思潮一种现代性反应
粤海风□杨春时文学思潮:一种现代性反应文学思潮是大规模的文学运动,是一定时代产生的共同的审美理想在文学上的自觉体现。
从根本上说,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
文学思潮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现代性的产物。
现代性是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的力量,其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首先,文学独立是形成文学思潮的第一个条件,而现代性使文学独立成为可能。
在现代性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文学还没有获得独立,它还处于宗教(西方)或礼教(中国)的桎梏之下,文学的自觉还没有形成,因此也没有可能形成文学思潮。
现代性发生之后,宗教或礼教统治瓦解,文学获得独立,于是才可能产生文学思潮。
其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是文学思潮发生的第二个条件,而现代性使这种变革成为可能。
现代性发生之前的传统社会,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学主张和文学风格,甚至产生了某些文学流派,但是,却没有产生对社会变革的自觉意识,也没有形成反传统的审美理想,因而也没有产生自觉的文学思潮。
而现代性产生以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变,迫使文学对现代性做出明确的反应,于是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思潮。
此外,现代性还为文学思潮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
欧洲最早发生的文学思潮是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
传统国家是朝代国家,其合法性在于神意,君主不是以民族代表的身份而是以神的名义进行统治。
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在于民意,国家以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治,这是理性精神在政治领域的实现。
现代民族国家的充分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其前身或初级形式是被吉登斯称为“绝对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国家。
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动员一切政治的、文化的力量。
特别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绝对主义国家”时期,更需要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的支持,以造就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
因此,新古典主义高扬理性,强调国家意识形态;讲求规范,把文学形式理性化。
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总之,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 对历史反思的深化过程,从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不仅继 承了“五四”的传统,而且也是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得到 深度的开掘。
• (三)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
• 50~70年代的小说创作贯穿着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1958年后是“两结合”。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还是“两结合”实际上都是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形式。这一时期 主流小说的古典主义特征突出地表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带 有浓厚的革命色彩。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主流小说的创作 实践,其主流小说主要顺应政治“意识形态、崇尚理性、规约性 强”的古典主义色彩以及“革命的古典主义”。 • 主要特征: • “典型环境”描写、“典型化”人物塑造、英雄主义崇高风格
• “朦胧诗”文学思潮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食指、北 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 ”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一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 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 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 写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 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崛起,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崛起。
•
• 寻根文学思潮 • 真正大规模打出“文化寻根”大旗是在1985年。
在此以前,作家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 的批判方面,过于强大的政治压力使文学的实验无法健康正常地 发展。1985年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在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关系 下直接带动了文学上的实验,唤起作家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 关注。 • 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不约而同发表了各自的宣言,包括阿城、 郑义、韩少功、郑万隆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一章 第二节 启蒙的文学思潮 )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一章第二节启蒙的文学思潮)启蒙文学思潮,是批判文学思潮的延伸,也是批判文学的成果,因为,批判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而“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1、启蒙文学思潮兴起的背景(1)对传统和传统文学批判的深入。
(2)在引进西方文学中,“人”的发现。
(3)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需要。
新文学先驱们对传统文学及文学观批判的结果,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从来没有人的观念”(周作人《人的文学》),表现在文学思想上就是见物不见人。
“文以载道”,以千年不变的道为圭臬,“复古”则以既定的物的规范来限制人的创造,而“我注六经”的思维方式,则使人完全沦为“经”的奴仆。
所以,旧文学观念的每一种形态,无一不是压抑人性的,“我们所以不满意于旧文学,只为他是不合人性,不近人情的伪文学,缺乏‘人化’的文学”®,比照西方文学,旧文学及其观念的这种非人化的弊端就更为明显,“西洋近世的文学全遵照这条道路发展:不特他的大地方是求合人情,就是他的一言一语,一切表词法,一切造作文句的手段,也全是‘实获我心’”。
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学的发展,就是因为充满了人的信念,人的色彩,人的情调。
而以西方文学为楷范的新文学的倡导者们,从对中西两种文学的正反比照中,引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是‘人的文学’”°。
于是,人,这个万物的灵长,第一次鲜明地出现在了中国文学旗帜上。
在睿智而神俊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神奇而悠韵的传说,神秘的斯芬克司向所有经过它面前的活物提出同一个谜语,即: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凡是解答不了这一谜语的活物,都将被它吞没。
世界充满了恐怖,而聪明而富有智慧的俄狄浦斯却解开了这个谜底,他肯定地回答,这是人!人的发现,成了智者走向胜利的起点,也成了挡路者羞愤地摔下万丈悬崖的原因。
而新文学先驱们对于人的发现,正是新文学走向新生的最伟大的宣言。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轫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更全面地说,是因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
本文从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等角度揭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及其不同走向。
一、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文学的回应现代性是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的力量,其核心是理性精神。
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政治实体,它区别于传统的王朝国家,是民族利益的代表。
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从被动到主动地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性;同时,也开始了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斗争。
这就是说,中国存在着启蒙与救亡双重历史任务。
启蒙,就是从西方引进科学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革除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的积弊。
于是,就有了西方科学知识和人文思想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前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引进、学习就已经形成热潮,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思想先驱都禀承西方科学、民主思想而加以变造,发动了一场旨在改造人心、改造文化的“新民”运动。
这种热潮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高潮。
同时,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运动也在兴起。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王朝国家陷入危机,民族意识觉醒,反帝救亡,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开展起来,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都体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现代国家的历史要求。
在这种运动开展的同时,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成为与启蒙主义对峙的主要社会思潮。
本来,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但是在中国,二者却存在着冲突。
由于中国现代性没有本土的思想资源,只能从西方引进,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必须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历史的吊诡:一方面,争取现代性必须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必须反对西方,这意味着反对现代性。
这就是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更深层的含义。
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主导着中国现代历史:五四以前,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与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革命运动同时发生;而五四时期则偏重于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紧迫性,五四以后,现代性退潮,现代民族国家压倒了现代性,形成了延续大半个世纪的革命运动。
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文学思潮杨春时徐晋莉(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文学思潮不是苏联文学理论中所谓“创作方法”的应用。
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反应。
现代性开启了时间性,也开启了文学的历史,形成了文学思潮,并推动了文学思潮的变迁。
关键词:现代性;时间性;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大规模的文学运动,是一定时代产生的共同的审美理想在文学上的自觉体现。
从根本上说,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
为了论证这个命题,我们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
首先,要清理文学思潮概念,批判传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思潮是创作方法的应用的观念;然后再考察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一创作方法还是文学思潮关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在苏联文艺学体系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创作方法,二是文学思潮,而创作方法是本质性的,文学思潮是一种外在形态,文学思潮是创作方法的应用。
在这种观念下,文学的历史就成为某种创作方法交替使用的结果,诸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
而且,由于创作方法是“反映现实的方法”,因此有科学的(现实主义)和不科学的(反现实主义)之分,文学的历史就成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历史。
对文学思潮的这种理解至今还有相当的影响,成为研究文学史的障碍。
为此,必须首先破除“创作方法”概念,恢复文学思潮的原本内涵。
“创作方法”是苏联文艺学体系特有的概念,西方文艺学没有这个概念。
尽管歌德曾经使用过“创作方法”这个词,他说自己和席勒使用不同的创作方法,一个从客观世界出发,一个从主观世界出发,但对于这个概念并没有严格界定,也没有把它列为文艺学的基本概念。
在西方文艺学体系中,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并不属于创作方法概念,而属于文学思潮概念。
苏联“拉普”派最早提出了“创作方法”概念。
“拉普”派从哲学方法论演译文学方法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
他们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树立,甚至荒谬地提出了文学“打倒席勒”的口号。
“拉普”派对哲学方法论的生硬搬用,对文学规律的粗暴践踏,导致它的垮台,“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也随之遭到批判和抛弃。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杨春时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复合性。
在接受过程中,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
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民族国家 20世纪文学思潮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征决定的。
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
所谓外发性是指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
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
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
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
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 五四 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
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
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
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西方50文章编号:0257-5876(2005)12-0050-08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看作“创作方法”的产物。
而这种创作方法论仅仅肯定了现实主义(以及附属于
它的浪漫主义)的合法性,而排除了启蒙主义等其他文学思潮的存在。
同时,国内外文学史也大都没有把启蒙主义作为独立的文学思潮,而
仅仅当作一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文学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缺失。
这两种原因,导致五四文学以及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被抹杀,
并被错误地冠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名称。
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而不是什么创作方法的产物;同时,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
的文学思潮,是与其他文学思潮并列的独立的文学运动。
因此,运用现代性理论重新界定各种文学思潮,包括启蒙主义,是研究中国文学史
的理论前提。
本文正是从现代性角度,重新考察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
潮的历史。
本文共分三编。
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
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
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
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
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
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
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
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
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
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