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人生》中的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似的悲剧之爱——《红与黑》、《人生》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杨海荣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 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0,""(1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李莹奋斗的悲剧和不同的结局 2003
2.郭成芳自我实现与悲剧人生 2004(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刘金玲.王彦玲相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爱情婚姻的跨文化对比 文
教资料2007,""(27)
《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分别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和中国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着相同的爱情婚姻选择,最后却遭
遇不同的命运.其中,夏洛特与薛宝钗都选择了无爱情的婚姻,结局却截然不同.前者得到了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常相厮守的丈夫,后者却被丈夫无情地抛弃了
.伊丽莎白和林黛玉都向往真正的爱情,但她们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伊丽莎白最终嫁给了自己的爱人,林黛玉却因与爱人无缘结婚而悲愤致死.这反映出东
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也反映出两位作家奥斯汀和曹雪芹拥有相同的爱情婚姻观,却有着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
2.学位论文韩雪认知视角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2008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是一种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但是仅仅把隐喻作为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来研究是不够的。随着现代科学和人类认知学科的发展
,隐喻的作用开始获得了新的认识,隐喻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语言和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
手段和认知的基础。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我们每时每刻的思维和认知活动都离不开隐喻,它为我们提供理解自然世
界的途径,使我们的经验概念化。语言使用中的隐喻是隐喻性思维的外在表现,而文化背景知识则是隐喻的语言环境,是隐喻概念形成的源泉。
隐喻使我们能够用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概念。情感是人类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爱情又是一切情感中最久远、最神秘的情感
。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爱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爱情并不是难以表达的,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概念内容,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爱情
、歌颂爱情。基于以上因素,本文以“爱情"概念隐喻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对英汉歌曲中的“爱情”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东西方爱情概念系统的
异同。研究发现,爱情这一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具体的概念获得理解。在英汉语中两民族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运
用了一些相同的隐喻,但同时也使用了
不同的隐喻。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隐喻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的观点。英汉两民族都通过旅途、战争、心等概念系统来理解爱情。这些相似点反映了
英汉爱情隐喻源于相同的情感体验,具有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然而不同点也是存在的,英文中有“爱是交易”、“爱人是可口的食物”等爱情隐喻
,而中文中则有“爱是姻缘”、“爱情是丝”等独特的爱情隐喻。这些不同点反映了文化在建构隐喻概念时起了重要的作用,英汉两民族在生活环境和
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英汉爱情隐喻的不同。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它对人类理解抽象事物和客观世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大量的英汉对比,为现代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些证据,同时为
隐喻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跨文化视角。作者希望该文章对深入了解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以及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起到一定作用。
3.期刊论文张华游戏相同规则不同--徐坤和王朔调侃爱情之比较 -昌吉学院学报2003,""(4)
在神圣爱情遭遇消解的潮流中,徐坤和王朔都对爱情采取过调侃游戏态度,但两人在看似相同的表象下却潜藏着根本性的差异:王朔的调侃和贬损对象
多指向女性,有着明显的男权中心文化痕迹;徐坤则以近乎中性的视角,显示出爱情赤裸裸的滑稽、荒唐,还爱情以"世俗"本相.
4.学位论文王丹丹英汉语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2008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传统的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突破了修辞学的界限,对隐喻的本
质与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论述,证明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它普遍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是人类用来了解周围世界
的概念工具。
情感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情感体验也是诗歌所传达的基本内容。爱情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爱情是诗歌的一个重要
的主题,同时诗歌也是隐喻最常出现的场所。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爱情这一情感,诗人们经常把它隐喻化。
在国外,不少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去研究诗歌隐喻。在国内,除了蓝纯(2001)对秦观词中的比喻和借代做了语料分析外,还未有其他人从认知角
度对某位中国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国内外同时针对某一主题的诗歌的隐喻的分析更不多见。
由于不同民族既具有基本相同的身体经验,又具有不同的文化经验,这就决定了隐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存在着
不同的文化特征。沿着这些思路,本文选择与人类密切
相关的“爱情”这一概念,考察了大量英语和汉语诗歌的诗句。最后得出结论:
1.英汉语诗歌中都有“爱情是联合”,“爱情是植物”,“爱情是生病”,“爱情是火”,“爱情是容器中的液体”,“爱情是旅程”和“爱情的客
体是食物”等隐喻概念以及“爱情产生的生理结果代表爱情”等转喻原则。
2.英语诗歌中有“爱情是商品交换”,“爱情是有价值的物体”,“爱情是太阳”,“爱情是星星”,“爱情是运动”,“爱情是游戏”,“爱情
是魔力”,“爱情的客体是所属物”和“爱情的客体是神”等隐喻概念;汉语诗歌中多用和农业有关的物体以及身体器官尤其是内部器官如肠,心等隐
喻爱情,一些自然意象如月亮等也被用来隐喻爱情。图腾文化在中国文化尤其在诗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凤和凰等图腾形象也经常被用来隐喻爱情。
3.隐喻是诗歌中的灵魂。英汉语诗歌中的爱情隐喻源于日常语言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隐喻概念,是诗人们对日常语言中某些烂熟的比喻和借代进行
提炼和拓展,由此创造出来的一些鲜活意象。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英汉语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从一个角度窥见了两种语言文化背后的思维规律,得
出诗人在作品中创造的隐喻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式,证实了由于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相对性导致了这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相
似性和相异性,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
5.期刊论文王书艳.WANG Shu-yan相同的境遇 不同的命运——嘉莉和苔丝对金钱与爱情的不同抉择之比较 -黑龙
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3)
嘉莉和苔丝,文学作品中的两位著名女性,境遇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比较两人在相同的境遇下对金钱和爱情作出的不同抉择,不难找出导致她们不同
命运的直接原因,以此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寻求爱情的现代女性留下思考的空间.
6.期刊论文吴宾凤商务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异同表象的研究与实践——谈中美文化中相同愿望的相似表达 -济南
职业学院学报2008,""(2)
中美文化在爱情、婚俗、对待孩子未来方面表达相同愿望时具有相似性:都用植物果实象征爱情;在婚礼上都希望一对新人早日生儿育女;在婚礼上都
有"闹婚"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都有合吃食物的习俗:婚俗特点非常相似;都在孩子出生后用"抓阉"这种方式试探孩子对未来的选择.
7.学位论文孙靓英汉古典爱情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2008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古典爱情诗歌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
论为基础,构建一个英汉古典爱情诗歌中的
概念隐喻的分析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阐释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第一章为引论,首先从进行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入手,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即英诗中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的爱情概念隐喻,选该题的动机主要
有以下三点:1)人们通常运用诗歌表达爱情,分析中英两国的爱情诗歌来总结爱情概念隐喻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2)英国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
在两国的诗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十四行诗和律诗都有固定的韵律,这也是作者选这两种诗歌为研究材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对本文的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及资料收集方法进行了概述。
第二章为文献回顾。作者回顾了前人对隐喻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以往的学者们对隐喻定义的不同理解,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昆提兰的代替论
,索尔的语用学方法,到布莱克的互动论,进而汲取其精华确立了本文的隐喻辨认标准: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隐喻,即:隐喻是将源语域
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的互动的结果。这一标准侧重于隐喻的认知层面。最后作者简述了对情感隐喻的探索。
第三章是对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进行了阐释。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经验现实主义说明隐喻映射具有经验基础,它植根于人类的生理
构造,身体经验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正是因为隐喻具有这种认知共性,不同民族的隐喻才会呈现出跨文化相似性。然后对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系统性等进行了概述。
第四章和第五章对英国十四行诗和中国律诗中的爱情概念隐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第四讨论了两国诗歌中相似的爱情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即“爱情
是一个整体”,“爱情是梦”,“爱情是植物”,“爱人是花”,然而基于文化,地域等差异,中英两国人民对相同的概念隐喻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阐释
和理解。第五章对比分析了两国诗歌中不同的爱情概念隐喻,十四行诗中用“火”,“交易”,“战争”等来描述爱情,而汉语律诗中用“恨”,“愁
”,“相思”等来描述爱情;十四行诗中用“神”,“主人”“小偷”和“星星”等来描述爱人,而律诗中主要将两个爱人喻为不可分开、相互依赖的
两种事物,如:“比翼鸟”,“连理枝”,“鸳鸯”,“龙凤”,“琴瑟”等。这种差异性因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对情感的影响
,并且必须通过探讨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模式来进行解释。
第六章运用已建构的分析模型去阐释影响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原因。通过研究,本文发现
古希腊和罗马的神化和圣经强烈地影响了英语十四行诗中
爱情的概念化。而汉语律诗中爱情的概念化则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中国道教的阴阳理论,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医药的五行理论,封建社会制度等
等。自从远古至今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英国是一个临海的岛国,两国人民对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为结论篇。本文所做的对比研究为现代隐喻理论提供了更多的论据,有助于把隐喻理论置于更广泛的跨文化视角之下来研究。同时,本文可
以使人们对爱情这个概念有更好更清楚的理解,有助于某些认知现象的普遍地位的建立以及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对某些文化问题的理解。
8.学位论文房爱英中英爱情隐喻差异及其理据的认知研究 2007
上世纪90年代,以Lakoff &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的出版为标志,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隐喻由传统修辞学中
可有可无的角色陡然上升为一种普遍认知思维方式,。众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著述撰文,对隐喻的本质,分类,结构
,工作机制以及特征等进行阐述。主要观点有: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概念隐喻在思维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日常生
活中大量使用的隐喻表达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具有系统性,无意识性,不对称性等特征。根据概括程度不
同可分为属层,种层:根据内容可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狭义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的构成具有体验性的基础,意象图式是体验的直
接生成物,先于概念产生,也就是说,人类共同的身体结构,生理,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是概念隐喻产生的根源,正是人类身体结构,生理反应等
的相似性决定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相对性一不同的文化模式引发概念隐喻的差异性。当然,与其它理论一样,以上理论也受到不少
批评,其中Quinn等从人类学的角度认为隐喻的作用主要限于我们理解世界,是用以表达预先存在的文化模式,从而否认基本概念的隐喻性构成,没看到
文化模式本身就是基于具体之上的抽象概念,其表达属不同域之间的映射。总之,认知语言学目前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论证人类抽象思维是否全部
或至少部分是隐喻性的,二是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与文化相对性。要探讨这些问题,途经是进行跨文化及语言的研究,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
第二代认知语言学认为,情感属于人类基本的概念范畴,本质上
是抽象的,其语言表达和概念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这一普遍存在的认知工具
来进行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Fesmire 1994,Kovecses 1986,1988,1990,1991,Lakoff & Johnson1980,Lakoff,1987,Lakoff & Kovecses 1987),主要包括愤怒,喜悦,悲伤,恐惧,爱情,欲望,惭愧,吃惊等基本情感的概念化隐喻研究。例如
,愤怒的源域有:容器里的高温液体(She is boiling with anger),火(Her anger issmoldering),疯狂(The man was insane with rage)等等,这些
隐喻分别概括了愤怒意义的不同侧面,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并没也不可能穷尽这一概念的方方面面,随着新隐喻的不断出现及其词汇化和概念化,用来表
达该情感的源域也处于增加或变换之中。问题是用来映射各种情感的源域是否是各个情感概念所特有?它们之间是各自孤立,还是彼此联系的?研究表明
(Kovecses 2000):大多源域并非只限于某一基本情感域,而是跨基本情感域应用的,并且很多超越了情感范畴,应用范围扩展到其它的,更大的概念系
统。譬如,HAPPY IS UP(We had to cheer him up.),SAD IS DOWN(He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既分别应用于高兴和悲伤基本情感域
,又可进一步概括为GOOD IS UP 及 BAD IS DOWN等,而EMOTION ISFORCE(I was overwhelmed by happiness.) 隐喻又把各种情感隐喻串联为一个连贯
统一的系统,并且与事件(Event)等概念系统相连。当然,也存在只适用于情感域的源域,不过为数较少。也就是说,隐喻概念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以
各种方式与其它的或更大的概念体系相连,也即,隐喻概念系统只是人类一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这一推论需要更多学科,更进一步的实证及理
论支撑。本文通过爱情这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类情感的概念化的中英对比研究,试图对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和问题进一步提供佐证和探讨。通
过大量语料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英爱情隐喻同大于异,这一点,在属层,表现得尤为明显,理据主要从概念的体验性进行了分析;不同主要体
现在种层,譬如,隐喻爱情是两者的结合(LOVE IS UNITY OFTWO...),在这一属层上,中英两种语言是没有异议的,但在种层上,英语使用的是一个
整体的两部分的结合,而汉语则是两个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不同事物的结合来隐喻爱情;。也就是说,在概念化爱情时,中英处于上位的概念系统基本
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化为某种事物时产生了差异。这一结论也支持了认知语言学的有关主张。
另一不同点是,中英爱情容器都涉及内脏,但英语只局限于“心”,而汉语则使用了“心,肝,肠,腔,隔膜
等很多脏器,也即,汉语使用的内脏
种类明显较多,而且,“心”作为爱情的容器在汉语中比在英语中重要性更大。综合来讲,汉语爱情表达突出阴柔之美,多借助于借喻(风,花,雪,月
,丝,网等等),从而更加委婉含蓄,英语表达则更大胆直接,更富阳刚之气,例如,在表达爱情的强度方面,古汉语更多地使用爱情是水的隐喻英语则
更多地沿用爱情是火。我还注意到,现代汉语中不乏爱情是火的例子,这一事实提示我们:现代汉语中爱情是火的隐喻是外来的,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
爱情是战争的隐喻。另外,与英语一样,汉语也有其独特的爱情习语形成的隐喻表达(月老,缘分,吃醋,等等)。
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中英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深受孔孟之道、阴阳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汉语爱情隐喻也就不可避
免的打上这些文化因素的烙印。另外,通过论证,文化差异的相对的性也得到进一步明确:文化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反映,影响并限制其语言对隐喻的
选择,由于不同文化处于动态交流碰撞之中,因此,这种选择也反映在一种语言对另外一种语言隐喻的选择上,结果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现象:有些
隐喻在文化同化过程中更容易被另一种语言接受,借鉴,和沿用。
9.期刊论文汪云芳.范春芳浅析英汉语境中爱情隐喻之异同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2(2)
隐喻不仅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爱情是人类的重要情感之一,为了表达这种抽象的情感,人们往往把它隐喻化.在英汉两种
语言中用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各自语言的独特性.其相同的原因是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及物质经验,具有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则是导致两种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独特性的根源.
10.学位论文邵慧爽明末清初世情小说爱情表达方式研究 2010
爱情表达方式即男女之间为表达爱情所采取的行为或沟通方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已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学传统,源远流长。尤其在明末
清初世情小说中,爱情表达方式不仅对于男女爱情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根据爱情表达方式在小说中的
不同表现,可将明末清初世情小说中的爱情表达方式分为诗书传情、赠物达情、媒妁说合、自媒私奔、托梦与人鬼交际五种,每种表达方式都有着深远
的文学传统、民族文化心态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爱情表达方式还深受作家创作心态的影响,对于作家来说,描写一个书生和佳人的相爱不仅仅只是作
为一种情节的需要
,还寄托了社会下层文人的理想,和对于社会各阶层读者口味的迎合。
不同时期的爱情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时代和文化思潮的改变使不同时期的爱情表达方式各具特色,明末商品经济浪潮带来的文人创作心理的世俗化
,肯定了人追求幸福和爱情的欲望,表达方式也随之更加大胆、自由。清朝入关后,随着对明亡的反思,礼义廉耻又重新被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制度
,加之康乾年间对思想和文字的禁锢,小说中的男女相爱又重新回到满口封建道德、发乎情而止于礼的模式。在《红楼梦》中,描写的相当一部分爱情
表达方式都是源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的继承,可以说这些表达并没有走出以往小说中常见的套路,而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表达则力求突破,开创
了小说爱情表达方式上新的高峰。明末清初世情小说中的爱情表达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中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其主要的模式和行
为。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idwx201011091.aspx
授权使用:华中师范大学(hzsfdx),授权号:2e93ef3b-c438-4b74-9e88-9e520168ab8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