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精品备考复习 《蒹葭》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

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

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必背篇目:《蒹葭》,感谢您的阅读!《蒹葭》选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5
爸爸默默地进屋去了,那女人马上跟进去,喋喋不休地说那毯子太昂贵。爸爸像往常一样,逼得没法只 好发火了。她一转身要走,正好遇到想进屋的彼得。她又转身嚷道;“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 爸爸望着彼得,眼里露出了尴尬的神情。
彼得忍不住了,对爸爸说道:“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爸爸 和那个女人都愣住了。
修辞手法 3
一、考情简析
初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比、夸张 (比拟排三大家,两反一问对着夸)
修辞手法是赏析题最常见的角度,贯穿整个中小学,都是超高频考点。通常单纯的修辞角度赏析会是 3 分左右。
这部分的学习需要大家特别留意。
二、常见题型
1.试分析画线句的妙处。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
课程导入
古诗词:【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 (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3.第⒀段划线句子“爸爸望着彼得,眼里露出了尴尬的神情”一句中,“尴尬”揭示出爸爸此时怎样的心理活 动?请你试着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 分)
只是买条毛毯给爸爸,这女人这么计较,还当着孩子的面和我吵,真让人难为情!
4.请说说题目的含义?(2 分) 表面是指一床大毛毯;实际上是指彼得对爷爷的爱心。

2021年重庆中考语文35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2021年重庆中考语文35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2021年重庆中考语文35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1、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蒹葭》第一章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怅然若有所思的心情。

2.在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且被谱上了曲演唱,成为了歌曲的一部分。

2、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6.《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3、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蒹葭》知识点解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被广泛传诵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赏析、主题意义等方面对《蒹葭》进行知识点解析。

诗歌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被编入《诗经》中。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古代诗歌。

其中,《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儿女情长的描写而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蒹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佚名。

佚名是指作者的身份无从考证,因此被称为佚名。

然而,《蒹葭》一诗却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对作者抱有深深的敬仰之情。

诗歌赏析《蒹葭》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共有四句,每句各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

诗歌以描述蒹葭这种植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首句:“风吹蒹葭几度凋,雪欲穷时犹有苗。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风吹蒹葭凋谓蒹葭在风中凋谢的次数无法计数,而雪欲穷时犹有苗则表达了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仍有蒹葭的新苗在寒冷中顽强生长。

这些景物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不断迁移和特点。

第二句:“古屋无柱知其春,三衙共宿水悠悠。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古屋中度过寒冬的情景。

古屋无柱表明房屋已经破败不堪,然而仍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种对生命的顽强和对未来的期盼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衙共宿水悠悠则表明人们一起寻求庇护所,面对未知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第三句:“行尽山封人独归,见花应识春归否。

”这句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展示了人们对归家的渴望。

山封人独归表明诗人经历了艰难的旅程,最终只有他一人能够返回家园。

见花应识春归否则表达了对回到春天的期盼,诗人希望家人和朋友能够在他回归时触发花开春来的变化。

第四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

”这句诗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达诗人对归家的疑问和思索。

诗人对自己归宿的目的地产生了疑问,同时也对白云的离去感到忧伤。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2.分析诗歌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答案】 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 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 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 求索,也暗示“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 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 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 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 望而不可即。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2.诗中“长”“跻”和“右”三字用得极妙,请作赏析。 【答案】 三个字分别是“漫长” “登高” “弯曲”的意思,从漫长、登高、曲 折三个角度写出道路的艰难险阻,表现出主人公寻找意中人的艰难与执着。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古诗词曲 第23首 蒹葭(统编教材八下)实用课件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 咏的对象。诵读《蒹葭》,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蒹葭》(选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水中的沙滩15、涘(s):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蒹葭》中考语文备考复习2021

《蒹葭》中考语文备考复习2021

《蒹葭》中考语文备考复习2021语文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蒹葭》中考语文备考复习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蒹葭》中考语文备考复习2021选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中考语文必备知识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J1.茶几jī2.畸形jī3.羁绊jī4.羁旅jī5.放荡不羁jī6.无稽之谈jī7.跻身jī8.通缉令jī9.汲取jí10.即使jí11.开学在即jí12.疾恶如仇jí13.嫉妒jí14.棘手jí15.贫瘠jí16.狼藉jí17.一触即发jí18.脊梁jǐ19.人才济济jǐ20.给予jǐyǔ21.凯觎jìyú22.成绩jì23.事迹jì24.雪茄jiā25.信笺jiān26.歼灭jiān27.草营人命jiān28.缄默jiān29.渐染jiān30.眼睑jiǎn31.间断jiàn32.矫枉过正jiǎo33.缴纳jiǎo34.校对jiào35.开花结果jiē36.事情结果jié37.结冰jié38.反诘jié39.拮据jiéjū40.攻讦jié41.桔梗jié42.押解jiè43.情不自禁jīn44.根茎叶jīng45.长颈鹿jǐng46.杀一儆百jǐng47.强劲jìng48.劲敌jìng49.劲旅jìng50.痉挛jìng51.抓阄jiū52.针灸jiǔ53.韭菜jiǔ54.内疚jiù55.既往不咎jiù56.狙击57.咀嚼jǔjué58.循规蹈矩jǔ59.矩形jǔ60.沮丧jǔ61.龃龉jǔyǔ62.前倨后恭jù63.镌刻juān64.隽永juàn65.角色jué66.口角jué67.角斗jué68.角逐jué69.倔强juéjiàng70.崛起jué71.猖獗jué72.一蹶不振jué73.诡谲jué74.矍铄jué75.攫取jué76.细菌jūn77.龟裂jūn78.俊杰jùn79.崇山峻岭jùn80.竣工jùn81.隽秀jùnK1.同仇敌忾kài2.不卑不亢kàng3.坎坷kě4.可汗kèhán5.恪守kè6.倥偬kǒngzǒng7.会计kuài8.窥探kuī9.傀儡kuǐL1.邋暹lāta2.拉家常lá3.丢三落四là4.书声琅琅láng5.唠叨láo6.落枕lào7.奶酷lào8.勒索lè9.勒紧lēi10.擂鼓léi11.赢弱léi12.果实累累léi13.罪行累累lěi14.擂台lèi15.罹难lí16.潋滟liàn17.打量liáng18.量入为出liàng19.撩水liāo20.撩拨li áo21.寂寥liáo22.望liào23.趔趄lièqiè24.恶劣liè25.雕镂lòu26.贿赂lù27.棕榈lǘ28.掠夺lǜeM1.抹桌子mā2.阴霾mái3.埋怨mán4.耄耋màodié5.联袂mèi6.闷热mēn7.扪心自问mén8.愤懑mèn9.蒙头转向mēng10.蒙头盖脸méng11.靡费mí12.萎靡不振mǐ13.静谧mì14.分娩miǎn15.酩酊mǐngdǐng16.荒谬mìù17.脉脉mò18.抹墙mò19.蓦然回首mò20.牟取móu21.模样múN1.羞赧nǎn2.呶呶不休náo3.泥淖nào4.口讷nè5.气馁něi6.拟人nì7.隐匿nì8.拘泥nì9.亲昵nì10.拈花惹草niān11.宁死不屈nìng12.泥泞nìng13.忸怩niǔní14.执拗niù15.驽马nú16.虐待nüè。

《蒹葭》全文与注释

《蒹葭》全文与注释

《蒹葭》全文与注释《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诗歌。

全诗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字词进行逐一注释。

“蒹葭”:指芦荻,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

这里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冷、凄迷的氛围。

“所谓伊人”:那个人,指心中所思念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追寻她。

“溯洄”:逆流而上。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又漫长。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露水还没有干。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陡峻。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众多的样子。

“白露未已”: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

“已”:止,完。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首诗以蒹葭起兴,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

诗中的主人公为了追寻心中的“伊人”,不管道路如何艰难险阻,都不断地上下求索。

然而,“伊人”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一种缥缈、虚幻的感觉。

整首诗意境优美,韵味悠长。

它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追求的过程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同时又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蒹葭》运用了反复咏叹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不仅描绘了芦苇的不同形态,也在回环往复中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同时,通过“溯洄”“溯游”的动作描写,以及“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地点变化,展现了主人公追寻的艰难与执着。

8年级下册二、蒹葭—广东省2021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pt精品课件

8年级下册二、蒹葭—广东省2021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pt精品课件
中考状元
·生物
内容描述
原诗默写
蒹葭苍苍 ,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
白露为霜 。 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 所谓伊人 , 爱的人啊,就站在水的 在水一方 。
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
溯洄从之 ,
寻,道路又艰险又漫
道阻且长 。
长。顺流而下去追寻,
溯游从之 ,
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宛在水中央 。
全诗赏析 内容: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展现了一幅萧 瑟冷落的秋景图,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清落 寞的气氛。三、四句点明主题,写主人公思见 伊人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逆流追寻时 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表现手法:以蒹葭起兴,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 的秋景图,既交代了时令、环境,又为全诗渲 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
溯洄从之 , 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 道阻且右 。 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
溯游从之 , 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 宛在水中沚 。作用
一轮教材过关篇 第2 部分 8 年级下册 二、蒹 葭 — 广东省2 0 2 1 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 p t 精品课件
一轮教材过关篇 第2 部分 8 年级下册 二、蒹 葭 — 广东省2 0 2 1 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 p t 精品课件
上页 栏目导航 下页
一轮教材过关篇 第2 部分 8 年级下册 二、蒹 葭 — 广东省2 0 2 1 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 p t 精品课件
中考状2.元下·列生对物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一轮教材过关篇 第2 部分 8 年级下册 二、蒹 葭 — 广东省2 0 2 1 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 p t 精品课件
上页 栏目导航 下页
一轮教材过关篇 第2 部分 8 年级下册 二、蒹 葭 — 广东省2 0 2 1 届中考语文系统复习p p t 精品课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全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迂回。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洲。

注释①“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② 白露:清晨的露水。

③伊人:所爱的女子。

④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溯游:顺流而下。

⑤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⑥晞(xī):干。

湄:岸边。

⑦跻(jī):道路高而陡。

涘:水边。

沚:水中陆地。

⑧右:向右迂曲。

易错知识点1.《蒹葭》中,“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

不是衰落的景象!“白露为霜”中白露,是写清晨白露,是清晨,不是黄昏!“所谓伊人”,伊人指女子,不是男人!溯洄:逆流而上,不是顺流而下。

溯游:顺流而下,不是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2.《蒹葭》选自《诗经》中的【风】。

或“国风”“秦风”3.全诗的主旨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空灵的意境,不是真实的)4. 《蒹葭》主要的写作(表现)手法是:起兴,不是比喻!《蒹葭》典型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唱5.《蒹葭》所表达的主题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思想感情: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热烈地追求,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但并没有绝望的情绪!感情是凄美惆怅,不是热烈奔放的情感!是求之不得,不是追求到!6.《蒹葭》:时间:一个晚秋的早晨。

《蒹葭》中考复习优质课件

《蒹葭》中考复习优质课件
②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 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③三章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 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 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 “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朗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自由读后,思考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 表现的?
音韵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基本句式是四言,节奏鲜明而短促。 ②押韵。③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重章叠句:回环复沓,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 的表达效果。 示例: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 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跻/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
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1.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地追求伊人的?
①侧面烘托: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烘托诗人 凄婉惆怅的心情。
②直接描写: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道路遥远,崎岖(溯洄 、溯游;道阻且长、且跻、且右),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着专一。
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课后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做三首古诗在《试题研究》上的诗文赏 析,分别在P137、P148。
拓展延伸
(统编教参问题探究)《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 运用了“兴” 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 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 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 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 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 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 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蒹葭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蒹葭

2021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蒹葭
阅读《蒹葭》,完成1‐3题。

(7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
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
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
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案:(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
答案:(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意思对即可)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
答案:(3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1。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蒹葭》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中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蒹葭先秦·无名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解释】1.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2.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3.葭:初生的芦苇。

4.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5.为:凝结成6.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7.伊人:那个人。

8.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9.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10.溯洄:逆流而上。

从,跟随,这里指“追寻”的意思。

11.阻:险阻,难走。

12.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13.宛:仿佛。

14.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15.晞(xī):晒干。

16.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17.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8.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古诗曲复习:蒹葭

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古诗曲复习:蒹葭
【主旨】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
蒹葭萋萋⑧,白露未晞⑨。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⑪。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河边芦苇青苍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与草相接的地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险又高而陡。顺流而下去寻找,仿佛就在水中高地上。
蒹葭采采⑫,白露未已⑬。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⑭。
溯洄从之,道阻清晨露水还没有干。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寻找,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课下重点注释】①蒹葭: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④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⑤从:跟随、追寻。⑥阻:艰险。⑦溯游:顺流而下。⑧萋萋:茂盛的样子。⑨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⑪跻(jī):(路)高而陡。⑫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⑬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⑭涘(sì):水边。⑮右:向右迂曲。⑯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2021年贵州省中考语文古诗曲复习:蒹葭
《诗经·秦风》
原文
译文
赏析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④从⑤之,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茂盛,秋深露水结成霜。我心中所爱的人啊,就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好像在水的中央。
内容理解: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3蒹葭

最新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精炼古诗词曲鉴赏3蒹葭

23. 蒹葭
(《诗经》)
版本导航:◎统编八下第12课;◎语文九下第15课;◎苏教九上第16课。

【主旨:这是一首抒情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
的惆怅与伤感。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金题演练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这是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萧瑟冷落的气氛,三、四句即点明追寻“在
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是在深
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索凄迷的意境。

C.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
状,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 这首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该诗意
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浓郁。

1
23. 蒹葭
1.(2分)B 【解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以蒹葭起兴。

B项中“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
的手法”赏析有误。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内容:全诗三章,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环境),三、四句交 代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五至八句描绘主人公追寻所思慕 的对象的情状。 写法:◎重章叠句。前后三章重章反复,只换了个别的字,不仅使诗歌有 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起兴。每 章的前两句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 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 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更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思慕之切以及可望而 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答案】 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 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 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 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
2021届中考语文精品备考复习 古诗词曲鉴赏
目录(河北·中考 )
知识 方法
• 考点 1 • 考点 2 • 考点 3 • 考点 4 • 考点 5 • 考点 6 • 考点 7 • 考点 8 • 考点 9
解释句子含意 描绘诗歌画面、情境 内容理解及分析 赏析诗歌语言 分析句子的作用 作家作品 分析主旨及情感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表达技巧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 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化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 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 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 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3.《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 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 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 时间的推移流逝和主人公的深情执着;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 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 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 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 凸显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知识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2016年以单篇的形式考查 作家作品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抒情诗。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诗歌精讲
蒹葭①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④,道阻⑤且长。溯游⑥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⑨。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每章的后四句写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险又遥远 (高而陡/艰险而向右迂曲),但主人公并未放弃,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 的痴情、执着及内心的焦虑与忧愁。 炼字:“宛”是“好像、仿佛”的意思。它将实景与想象结合,创造了 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⑪,白露未已⑫。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⑮。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译文: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 的另一边(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遥远。顺流而下去追寻 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我 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高而陡。顺流而 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早的露 水还没有干。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 又向右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伊人的身影却无处不在。诗人起笔写 晶莹的露珠已凝成霜,而思慕的伊人却在水的一方。“伊人”虽音容体 貌均无,却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 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身影无处不在。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诗歌主旨 本诗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之景的
描述,将水边清秋的景物与凄婉、惆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主人公对 意中人的思慕之切及苦苦寻觅意中人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统编教材思考题探究
1.《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 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本诗做具体分析。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课下注释: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 那人,指所爱的人。④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 追寻。之,代“伊人”。⑤阻:艰险。⑥溯游:顺流而下。⑦萋萋:茂盛的 样子。⑧晞(xī):干。⑨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⑩跻 (jī):(路)高而陡。⑪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⑫未已:没有完,这 里指还没有干。⑬涘(sì):水边。⑭右:向右迂曲。⑮沚(zhǐ):水中 的小块陆地。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品析:三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 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上游 到下游的变化,以及“长”“跻”“右”的道路变换、“央”“坻” “沚”的地点变换,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 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八年级下册 第23首 蒹葭 《诗经》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 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说说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答案】 《蒹葭》中写“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营造 了一种若隐若现、如梦似幻、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起兴,引出对“伊人” 的寻求,顺理成章,具有“起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