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以及阅读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图片、幻灯片等。

2.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3.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活动:2. 分发地球模型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地球模型的表面。

引导学生描述地球模型的形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如陆地和水域。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

4.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如山脉、河流或海洋。

要求他们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展示和讨论: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地球表面特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如山脉和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给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个地球表面的海报。

要求学生使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8. 让学生交换海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并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12.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参观山脉、河流或海洋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的差异,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初步使用地球模型进行科学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地球表面的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的差异。

2.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地球模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9册,课本P60-61页。

2. 实验器材:地球模型、海洋模型、相关图片资料。

3.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思考。

教师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地球是个圆球状的,有陆地和海洋。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 观察探究:使用地球模型和海洋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

2. 引导提问:教师以图片为辅助,问学生:“你认为海洋和陆地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海洋是蓝色的,陆地是黄褐色的。

”教师进一步解释:“这是因为海洋有大量的水,而陆地主要是由土地组成。

”3. 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上没有被水覆盖的部分,而海洋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

步骤三:探索实验(25分钟)1. 实验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使用地球模型进行探索实验。

2.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地球模型和相关资料。

b. 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c.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粘土或彩泥模拟陆地和海洋,将它们贴在地球模型上。

d.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地球模型,并描述模型上的陆地和海洋。

3. 展示讨论:学生观察他人的地球模型,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比较不同同学的模型。

步骤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教师给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 地球表面由什么构成?b. 陆地和海洋有什么不同?c. 地球为什么有陆地和海洋?3. 学生思考,个别回答。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地球的表面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能够描述地球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

3. 能够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地球的表面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外部是什么样子的。

2. 提问:你们了解地球的表面有哪些特征?步骤二:地球的外部结构1. 介绍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解释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厚度约为5到70公里,被陆地和海洋覆盖。

3. 解释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由固态岩石组成。

步骤三: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1. 讲解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 用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步骤四:地理现象解释1. 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飓风等。

2. 讲解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危害性,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五:地球保护1. 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地球表面的重要性。

2. 提出保护地球表面的建议,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尊重自然等。

步骤六:总结1. 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地球表面的内容。

2. 提问:你们对地球表面有什么新的理解?步骤七:拓展1.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地球表面之外的其他天体的特征。

2. 示范解答或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评估方式: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绘图或写作的方式描述自己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2. 课堂上通过问答方式进行学生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回答和解释。

资源准备:1. 图片、示意图或影片,展示地球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2. 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讲解内容或写下学生的回答。

备注:教案中的步骤和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最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最新
重难点
重点:描述地表的特征,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教具
学具
地形图、地形地球仪、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的特点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学生交流
教学
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知道模型能够表示地表特征,在课后还需要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制作地表模型。这需要学生调用所学的地表相关知识,综合数学、美术等方法,合作完成地表模型的设计、制作活动,提升了科学探究的实效。
三、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1.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用地形图可以表示出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的特征,所以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模型。
2.提问:猜猜看,这是什么?表现出了哪种地形呢?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们也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地表模型吗?
学生交流
学生观察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你能再次清楚地判断南京属于什么地形吗?因为丘陵占比最大,我们说南京地区属于丘陵地形。
5.猜测: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陆地上的地形,地形图中表示海域的颜色也有差异,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除了陆地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海底也有。在海底,我们也能看到高耸的山脉,平坦的高原和平原。所以,在地形图中,这些特征也有所反应。

《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

《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

《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认识常见的地形地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特征。

2.难点:描述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问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等。

2.展示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讨论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

3.拓展应用
1.讨论地形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总结
1.回顾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特征。

2.强调观察和分析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
1.绘制一幅简单的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图。

地球的表面科学教案设计

地球的表面科学教案设计

地球的表面科学教案设计课题:地球的表面科学年级:初中二年级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2、掌握地球表面的不同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科学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的构成:大陆、海洋、冰川、河流等;2、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湖泊等;3、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内部地质力,外部风化侵蚀力以及地壳运动等。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观察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图表等教学工具,给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不同地貌类型,并详细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Step 3:图像分析(10分钟)提供一些地球表面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已学知识分析这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以逐个呈现图像,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Step 4:小组活动(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貌类型,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该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表面是如何形成的?2、不同地貌类型有哪些?教学延伸活动:1、约定时间在户外进行地貌观察和考察;2、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实验,模拟不同地貌形成的过程;3、鼓励学生开展阅读、询问家长或互联网搜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科学。

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和小组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填空、选择题或书面问答等;3、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估本课的教学效果和收获。

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或平板电脑;2、地球表面科学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资料。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地球的表面 - 小学科学21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水域和地形。

2.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

3. 探索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

4.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表面特征a. 陆地: 山地、平原、高原、沙漠等b. 水域: 海洋、湖泊、河流等c. 地形: 山脉、河谷、火山、岛屿等2. 地球表面的变化a. 季节变化: 春、夏、秋、冬的特征和变化b. 天气变化: 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3. 地球表面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a. 动植物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植物和动物种类b. 自然资源: 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询问学生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山、河和海洋等。

2. 概念讲解:a. 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其中陆地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沙漠等不同地形。

水域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b. 地球的地形由山脉、河谷、火山、岛屿等组成。

c. 地球的表面会随季节变化以及天气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3. 实验探究:a. 实验1: 制作一个模型,模拟山地、平原、高原和沙漠等地形,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征。

b. 实验2: 利用水、沙和小石子,创建河谷和山脉模型,观察水流对地形的影响。

c. 实验3: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迁徙等现象。

4. 拓展讨论:a. 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不同地形、天气现象和动植物种类。

b. 探究自然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如土壤的肥沃程度、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矿产资源等。

5.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可以自行整理笔记或绘制图示,总结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四、教学评估:1. 完成练习: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检查他们对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3.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教学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老师简单介绍。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有关大气、水、岩石的图片,明确认识)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

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二、新授(一)制作地表模型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它们做出来呢?4.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5.分组讨论设计图。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6.讲述布置要求: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各组去参观。

下面我们四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方的模型,材料都已经放在你们的实验桌里了,注意不要把东西弄到地上,不要把地面桌面弄脏。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画模型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教科版(2017)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教科版(2017)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地形地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表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周围的地形和地貌?”比如,我们学校的周围是山地还是平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地球的表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分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识别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这一部分,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点: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地形,以及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点。
-举例:以我国的地形地貌为例,讲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其在地图上的识别方法。
(2)地球表面的变化: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现象,了解其成因及对地球表面造成的影响。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1《地球的表面》(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教案名称:探索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 掌握地球的岩石类型和地貌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质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岩石样本、地图等教具。

2. 可视化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你还记得我们讲了什么吗?”2. 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你知道地球的表面有哪些特点吗?”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15分钟)1. 展示地球模型:“这是一个地球模型,请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2. 提问:“你们觉得地球的外部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认识到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构成。

4. 展示地图:“这是一张地图,请你们看一下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

”5. 引导学生讨论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不同特征。

三、了解地球的岩石类型(15分钟)1. 展示岩石样本:“这是一些岩石样本,请你们观察一下,可以分辨出它们的不同特征吗?”2.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岩石进行分类,如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指导学生关注岩石的颜色、质地和形状等方面的特征,并介绍不同岩石类型的形成过程。

4.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岩石类型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15分钟)1. 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请你们看一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之处?”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貌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

3. 使用可视化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地球上的著名地貌(如喜马拉雅山脉、大峡谷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多样性的原因。

4.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质现象(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表面的变化:“你们觉得地球表面是静止不变的吗?”2. 提示学生地球表面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和特征。

2.理解地球的大气层和大洋,以及它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意义。

3.能够描述大气层和大洋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4.能够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和所处的海洋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大气层和大洋的构成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大洋的重要作用和长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观察图片“地球的表面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表面。

2. 讲解地球的表面特征(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地球表面的了解,介绍地球表面的构成和特征。

2.通过图片展示大陆、海洋等构造,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构成。

3. 讲解大气层(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介绍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和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4. 讲解大洋(10分钟)1.询问学生对大洋的认识,介绍大洋的结构和特征。

2.通过图示及陈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大洋的作用和影响。

5. 活动:使用地图工具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25分钟)1.引导学生打开地图软件,搜索世界地图。

2.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洋的位置及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帮助学生成为地理的认知者。

6. 总结归纳(5分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构成及其特征和大气层、大洋的作用。

五、作业请学生们设计一份海洋保护手册,介绍如何保护大洋。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的课题为《地球的表面》,教材来源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将通过PPT讲解和课堂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引出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的事实。

3. 学生可用地理仪器测量全球范围不同地表的卫星图并比较它们。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形式介绍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涉及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平原、山脉、森林、草地等。

2.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个别地形如火山、沙漠及海洋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3. 在介绍过程中,需要突出以其它星球的地形和地貌的对比。

三、实践环节(20分钟)1. 教师将地球表面分成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的卫星图纸张贴在墙上,让学生分类贴标签。

2. 指引学生观察本地图形,比照卫星地图,为不同地形和地貌创立标签。

3. 学生小组讨论不同地形和地貌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并在讨论结果后汇报给全班。

四、课堂回顾(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口语测验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各组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五、课堂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作业,答题反映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总结: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知道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以及不同地形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学会用地理仪器去测量不同地表的高低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PPT 讲解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轻松愉悦地掌握了知识。

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教案及反思)教案及反思:小学科学39《地球的表面》一、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 掌握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 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2. 教学内容:- 地球的表面组成:陆地和水域。

- 陆地的分布情况:大陆、岛屿、高山、平原、沙漠等。

- 水域的分布情况:大洋、海洋、湖泊、河流等。

- 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 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4. 教学准备:- 地球模型- 图表、图片等教具- PPT或黑板和彩色粉笔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2)呈现:使用图片或PPT展示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并让学生观察。

(3)讲解:通过讲解,介绍地球的陆地和水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包括大陆、岛屿、高山、平原、沙漠等陆地特征,以及大洋、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特征。

(4)实践: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附近的地理环境,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处地区的陆地和水域特征,然后向全班呈现。

(5)总结: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让他们总结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6)拓展:邀请地理相关专业的家长或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

6. 巩固练习: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球表面的理解,设计一幅地球表面的插图,并附上简单的说明。

7.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你身边有哪些陆地和水域特征?- 这些地球的表面特征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反思这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主动学习。

通过地球模型的呈现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表面组成。

小组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1《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1《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1《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课程名称:地球的表面年级:五年级学科:科学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教学时间:一节课(40分钟)主要内容:1. 认识地球的表面结构2. 探究地表物质的变化3.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发生的现象2. 掌握地球物质的变化的过程3. 掌握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认识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让学生看一张地球的图,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表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地壳、地幔和地核)步骤二:呈现老师用实物和图片等素材呈现地球物质的变化过程,包括:蒸发、冷凝、凝固和熔化等。

步骤三:探究老师组织学生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地球表面物资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如放一块坚果在桌子上,让学生拿到放在手心中,观察坚果的变化。

步骤四:总结老师与学生总结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峰、谷、盆地、高山、平原等,同时让学生以这些地形特征创作一幅地貌图。

步骤五:实践老师组织学生到校园中去实地观察地形特征。

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步骤六:作业老师布置以地形特征为主的作业,并依据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继续进行地球物质变化的实验或者在家中找到更多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地球表面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物质的变化蒸发、冷凝、凝固、熔化地形特征山、峰、谷、盆地、高山、平原等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会发生地球物体的变化,以及认识了不同的地形特征。

在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教学和自己的观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科学实践能力。

同时在作业的安排中,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进行更多的地球领域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自知并得到更多的科学实践知识。

2.1《地球的表面》(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1《地球的表面》(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农业:地形影响农业种植和养殖方式
交通: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建设
建筑:地形影响建筑的设计和建设
3.地形形成的原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等
气候变化:气候类型、降水量等
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
4.地形资源的保护
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地形资源、防止过度开发等
可持续利用:考虑地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此外,学生们在四年级的科学课程中也接触到了地形知识,如山地、平原和海洋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们对地球表面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来探究自然现象。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掌握知识。
1.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地形认识。
2.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在实践活动环节,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在教学资源拓展方面,可以通过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资源拓展方面,我提供了丰富的地形知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形成的原因和地形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资源,但部分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指导和鼓励。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地形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形的特征,增强实践能力。

苏教版科学《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1

苏教版科学《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1
3.小结: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是构成地球的气体;有岩石,岩石是构成地球的固体;还有水,水是构成地球的液体。还有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
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提问: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呢?
了解地形可分为平原、山脉、河流等
1.出示地形地球仪,提问:在这个地球仪上最多的颜色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2.师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上所表达的意义。
认识各种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3.出示世界地形图,提问: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哪些地方是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南极应该在哪里?北极应该在哪里?
4.学生回答。
5.小结:我们的世界一共有七大洲、四大洋,海洋在地球上占到了大部分,陆地上又是高原多,平原少。我们的家乡地处长江下游,这里属于平原,和世界上很多大江大河的下游一样,这里也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努力学习,长大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
7.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8.学生制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模型
1.谈话:刚才我一直在各组“旅游”,你们设想的这些地方真的很漂亮,(举例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我的这张明胶片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它们了,愿意吗?
2.讲解:这个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的更准确些。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岩石
大气层
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例:河流湖泊、沙漠、铁路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沙、石、橡皮泥、平面图绘制纸张
预习要求
阅读课本第17-19页,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教学过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这些是哪里?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的地表形态,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其实除了这些美丽的不同的地表形态,我们的地球还有许多许多不同的地表形态。
3、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画地形图,教师巡视,及时的提供一些帮助。
4、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地形图并作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评价并加以肯定和表扬。
四、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出示课本第18页地球平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
2、引导学生用手指着地球平面图并相应的介绍相应的平面图。
教师引导:一、想好做什么地表形态,这种地表形态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动手制作;二、用什么材料,可以用细沙、小石子,还有橡皮泥等等;三、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元合作进行。
4、学生分小组进行地表模型的制作,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
5、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地表模型图并做适当的介绍,教师相机加以肯定,表扬制作的比较好的地表模型和合作的比较默契的小组。
1、刚刚大家欣赏了许多形态不一的地表形态,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看到的这些地表形态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并且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这样一个模型?
3、指导学生分组做地表模型
出示课本第18页的地表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表模型是什么样子的?
海洋用蓝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绿色表示,山地、沙漠用黄色表示,冰川用白色表示。
3、学生根据这幅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教师相机指导。
展示学生绘制好的地表平面图,并且把学生绘制的地表平面图和书上的图片进行对比,看一看有没有把这幅图上的不同地形ຫໍສະໝຸດ 绘制出来,绘制的大小是否与原图相符合。
4、教师小结: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精确的全景式的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往往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不过,70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利用更为先进的卫星在天空中拍摄地面,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准确。
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地球的表面》。
3、板书课题:2、地球的表面
二、制作地表模型
课题
2、地球的表面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3、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沙、石或者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点。
4、能够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三、指导画地形图
1、出示课本第18页的地形图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形图的特点以及地形图的制作方法。
2、教师强调地形图制作的要领:先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注意在描的时候要利用地形图上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一些,最后在画好的图后面放张白纸,这样地形图就成功了。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中国地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表形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



3、教师小结:在地图或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而黄色则表示山地、沙漠,白色的表示冰川。
五、学会根据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
1、出示课本第19页上的上面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张图片上面的地貌特征并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些不同的地形用什么颜色去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