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
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
个体人性的解放。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其二,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就是教“学”(教会学习) ,学生就是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学会如何生活、学会珍惜、弘扬生命价值) , 不能强加太多工具主义的目的。教学目的无他, 求学生个体可持续生长发展而已。教学的价值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它源于生活,体验生活, 高于生活, 为了生活。教学意味着以引起和满足师生的积极需要为基点, 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 由祛魅的“科学世界”返魅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由僵化的成人生活回归到灵动的学生生活;意味着从追求外在于学生的、抽象的、遥不可及和虚幻的“全面发展”回归到学生当下现实生命的、内在的、可持续性的发展[3]。其三,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后现代主义在对启蒙运动以来“完人”教育目的观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之上,主张学校的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特点及生活特殊性的人,同时注重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4]。
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告诉我们,在教学目的方面,当下我国大
学要克服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过分重视大学教学的社会功能,忽视学生天性的张扬,限制或束缚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二是过分注重教学的工具主义的目的,把大学办成了超级商场,局限于满足学生的现时需要,淡忘了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三是强调教学要造就完人, 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强调个性服从全面, 差异服从统一, 这样教学的结果导致了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的抑制。因此,我们的大学要真正做到:尊重和弘扬学生的天性;本着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和幸福的关切,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顾及学生不同的需要、特长、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批评了现代主义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以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传统为导向,主张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封闭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直线性、统一性、可预测性、确定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使学生难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现实世界[5]。根据消解中心(不仅消解人这一中心,而且还消解理性、科学知识的中心地位)和反基础主义(抛弃客观知识论,提出应重视认知活动中人的主动参与,认为任何一种知识的形成都渗透了人对对象的处理)的思想,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观。其一,从课程内容说,课程应由“一切给定”变为“一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