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合集下载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根底上产生。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根底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开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

此时,后现代主义到达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开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确实切定义。

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那么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确实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

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摘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一)概念阐述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

①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

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

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

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

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

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人性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

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

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如何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潮,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挑战,这使得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鼓励学生积极质疑、批判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索者。

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单一的标准和模式。

在教育中,这意味着不再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功与失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才能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而是增加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评价体系上,也不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

传统的教育往往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而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传授抽象的知识,而要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案例来讲解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意识。

此外,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相对被动。

而后现代主义主张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关于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探究

关于后现代主义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探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是对教育管理的理想化设想,所以新时期在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后现代主义入手。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明确学生教育管理发展方向,增强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下面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重视反思批判,对学生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宽容性特征,这些与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心性和本质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对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中理论至上的模式进行了重新解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教育模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结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应用,人们开始探索突破现有束缚的限制,重新审视被人们看作是“真理”的内容,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指导,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现代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定位问题,逐步发现了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新定位。

在此基础上,基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由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指导能够看出应该追求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方法的改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并且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项目,指导学生成才。

由此,在对各项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提出应该重视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隐私教育和咨询服务等方式加以探索,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指导、激励等,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尊重差异性,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进行创新后现代主义理论表现出对差异性和偶然性的强调,认为教育管理活动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应该注意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相应暗示,突出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差异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由此在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注意从课程组织、教育方式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革新角度体现出一种迥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并且重视对学生主体性、个性化特征的挖掘,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实现良好的发展。

浅谈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的启 示 。 ( ) 现代 主 义 的教 学 目的 观 一 后
性 发展 的生态式激励评价 , 让学生 充满 自信 , 每个个体都 各得其所 , 始终 获得可持续发展 的动力 。它强凋教学 评价应该 体现差异 的平等观 , 即使 用不 同标准 、 要求 , 评价不同的对象 , 主张接受和接收一切 差异 , 承认 和保 护 学 习者 的丰 富性 、 样 性 。 多 从现实意义来看 ,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有许 多先进 的课程观念 , 它重 视 学 生 的 差 异 性 , 张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建立 师 生平 等地 位 、 强 师 生 问 的交 主 加 流 、 除学科界限 、 用动态的观点来组 织和实施 课程等 , 都是针对现 消 运 这 行教育的弊端提出的 , 为现行教育提出了新 的思路 和视角 , 具有很大 的现 实意义 。 三 、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的 启 示 对 大学 阶段 的教学在很多方面不 同于基础英语 教学 , 它在 教学上不再 绝对以课堂讲解和灌输为主。有效的课 堂交互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 的知 识 , 于 提 高 学 生 的 交 际 能 力 和 运 用 语 言 的综 合 能 力 都 有 重 要 的作 对 用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后现代教学观来 体现 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有 批 判 性 的公 民 。 ( ) 现 代 主 义 的课 程 观 二 后
在教学实践中 , 组织以学生为 中心 的教学模式 。教师首 先收集相关 教学资料 , 提前将任务布置 给学生 , 并 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 教学模块。教师提出并 分配学 习任务 , 让学 生利用 图书馆 、 网上 资源 , 自 主搜索 、 思索 、 分析 、 论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 自信心尤其对性格 内向 、 讨 害 羞或语言能力较 弱的学 生给予更 多的鼓励 和表扬 , 充分 调动学生 学习英 语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 成一 种以学 形 生 为 中 心 的 教学 。把 英 语 学 习变 成让 学 生 运 用 英 语 去 表 达 自 己 , 展 人 发 际 交 往 , 进 人 际 间 的沟 通 、 解 和 友 谊 的过 程 , 导 学 生 用英 语 表 达 、 促 理 引 交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否 定 中心 和 等 级 , 掉 本 质 和 必 然 。 这 种 多 元 、 放 、 动 去 开 互 的教 育 观 冲 击 着 传 统 的现 代 主 义教 育 观 , 刻 表 现 出 对 不 确 时
育 目的 的重 新 估 量 , 得 个 性 得 到 尊 重 , 学 生 个 别 差 异 的 使 对 强 调 , 体 现 出 对 人 的 主 体 性 和 创 造 性 的重 视 , 有 利 于 培 更 这 养 出具 有 批 判 能力 、 可 多 元 文 化 的社 会 公 民 。此 外 , 名 认 著
为 师 生 共 同探 索 新 知 识 的 发 展 过 程 。 这 种 课 程 观 把 学 生 真 正 当 成 了课 程 的 主 体 , 利 于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的 建 立 。 有 第 三 , 对 体 系化 课 程 理 论 , 强 求 内部 一 致 的课 程 范 反 不 式 。后 现 代 主 义课 程 观 认 为 课 程 内容 不 应 是 绝 对 客 观 和 稳 定 的 知识 体 系 , 对 未 来 采 取 更 为开 放 的态 度 。这 就 打 破 了 它 现代 主 义 教育 课 程 观 的僵 死 与封 闭 , 课 程 研 究 提 供 了新 的 为 视野和广阔的前景 。
定 性 、 异性 和人 的 主 体 性 的 关 注 , 其 是 其 与 传 统 截 然 不 差 尤 同 的 教 育 目的 观 、 程 观 、 生 观 都 为 当 下 的 大 学 教 育 带 来 课 师
了许 多 有 益 的 启 示 。

义 的 教 育 目的观 有 利 于 解 决 当前 社 会 的危 机 , 使整 个 社 会 充
主 义 教 育 观 便 是 在 这 一 思潮 影 响 教 育 领 域 后 产 生 的 。
生 的各 方 面发 展 , 并 不 强 求 每 个 受 教 育 者 都 得 到 全 面 发 但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书中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对课程观的影响,强调了个性化、多元化和灵活性。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在当今社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多样化,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再适用于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积极地去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教育需要摆脱固有的束缚,迎接变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打破课程设计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我将尝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课程的多元化,强调了跨学科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让我意识到课程设计需要贯穿各种学科,让学生们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将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读完《后现代课程观》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将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

我相信,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可以走出更加多彩和丰富的教育之路。

抱歉,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些相关内容:我相信,课程观的变革不仅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还需要从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在教育制度层面,我们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让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自由地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只是着眼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鼓励教育与产业、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208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莹【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血液。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解构,由此引发了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变革。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教育目的基础教育一、后现代主义19世纪70年代,“后现代”这一次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潮且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欧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对的,现代主义崇尚理性。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极力批评现代理性,否定具有现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主张(一)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

他们认为由于没有先天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的统一,所以人不能凌驾于时间和生活之上而灵活性的存在和想象性的存在。

然而实践和生活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生成,人具有了不确定性。

由此,后现代主义学者反对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假设,反对现代主义对人完整性的规定。

他们认为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

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人本质的规定上采取了较为宽泛的态度,反对完人教育,他们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也允许学生片面的发展,即发展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

(二)主张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对话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也就是实施非中心化。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非中心化有两层方面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后 现代 主义不 仅是一 种思 维方式 , 也是 一种 教育 文化 思潮 , 更是 一种 教育 艺术 。它 反对 现代 思维 方式 的中心性 、 权威 性 、 单 一性 、 禁锢 性 , 提 倡非 中心性 、 多
元性 、 异 质性 、 创 新性 等 , 为外语 教育 提供 了一个 全新
的, 是 固定 的 、 封 闭的 , 而后 现代 主义认 为课 程应 是开
向和改革方 向。目前应用型本科 高校的英语 教学存在 着不少 问题 , 以后现 代主 义教育观 为指导 , 能
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 的改革措施 , 使 之能真正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关键词 : 后现代主义 ; 应用型本科高校 ;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 分 类 号 : H3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6 0 2 1 ( 2 0 1 3 ) 0 4 ~0 0 8 4 —0 4
放的、 可 调整 的 , 并坚 持建 构主 义课程 观 , 主张课 程 内 容 的生成 性 和适应性 。多 尔认 为 , “ 课 程是 一种 过程 ,
不 是传递 所 ( 绝对) 知道的, 而是 探索所 不 知道 的知识 的过程 ” 。 [ 1 ] 第三, 在教 学 过程 观 上 , 后 现代 主 义 强调 “ 自组织 ” , 认 为教学 是 学 生 自我 教 育 的 过程 , 是 一 种 建 构 的过 程 , 强调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性 , 提 倡 学 生参 与教学 。第 四, 在 教学 方 法 上 , 后 现代 主义 教 育 观提倡 对话 式教学 , 反对 “ 科学” 灌输 , 认 为对 话 性
是 教学 的应然 状态 , 并 承认 异 质 的平 等 观 , 倡 导 因材

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现代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
主导权。

它追求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革新,取代传统教学法
的“一刀切”,以融合技术、科学、文化的个性教学目的,它正在持续
演变着。

现代主义教学观的另一个大的变化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安全”。


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但要求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

老师鼓励学
生多种形式的反思,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掘课程内容的真实意义。


也支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习的体验更为重要。

现代主义教学观还重视学生参与课堂,以“问题解答”、“小组讨论”以及
专业“个性化行动”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此外,它还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利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更
多地探索课堂以外的学习资源,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因此,这种教
学观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
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权。

后现代教育观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观对高校教学的启示

1 目前 高 校 教 学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问 题
高 等 教 育 不 应 局 限 于 单 一 的 教 育 目标 , 而 出 。 现 代课 程 观 认 为 , 后 学生 是 带 着 个 人经 ( ) 学内容 , 1教 方法 手段 没 有 随 着 社 会 是 采 取 比 较 宽 容 的 态 度 , 师应 该 及 时 发 验 进 入课 堂 的 , 们 进 入 课 堂 之 前 并 不 是 教 他 的 高 速 发 展 而 改 变 。 校 教 师 在 授 课 过 程 现 不 同 学 生 的 长 处 , 对 学 生 的 个 性 和 特 高 针 无 所 知 , 识 的 形 成 是 学 生 与 教 师 或 者 知
i 曰 目
ij —: 。 。 4 。 j】 l} i 。 。
科 教 论 坛
后现 代 教 育观 对 高校 昆明 6 0 0 ) 云 5 2 1
摘 要 : 后现代知 识观 多元化 , 从 发展 性和 注重个性 等全新 的思维 方式对转 变高校教 师教 学理 念 , 改进 教 学方法 、 学 目标 学 内容 , 教 教 学生 的 学 习 方 法 等 的 重 新 定 住 , 正提 高 高校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 适 应 现 代 社 会 的 需 求 , 养 创 新 型 实 用 型 的人 才 。 真 以 培 关键词 : 后现 代教 育观 高校教 学 中 图分类 号 : G4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7 -9 9 ( 0l ) 1a -O 2 l 1 3 5 2 1 () l -0 6 7 o 7

的影 响 , 讲 授 传输 书 本知 识 为 主 , 略 了 以 忽 学 生 发 展 创 新 的培 养 。 () 4 师生关 系淡漠 , 缺少 民主 、 平等和信任 。

阐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

阐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

阐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1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基本理念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来思考我国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传统的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以新的课程理论观念来阐释课程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也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和创造文化的过程。

多尔是以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吸收皮亚杰的生物学观点、杜威的经验认识论和对以“泰勒原理”为典型的现代主义课程模式批判的基础上,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中用课程的“4R”标准取代传统的“3R(读、写、算)”标准。

所谓的“4R”,是指丰富性(richness)——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recursion)——课程并没有起点的终点,任何课程活动的终结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关联性(recursion)——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观的联系;严密性(rigor)——它与诠释性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即有目的地寻找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

多尔的课程理论具有建构性特征,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而是通过我们的反思行为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

2 教材及幼儿园教材教材是课程的物化形式,不仅是师生展开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也具有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和经验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体系可以说也很完整,内容也很丰富,框架结构也很有逻辑性,语言文字表达和叙述方法也很严谨。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教学论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评价观等,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培养,从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启示,即解构理性,培养个性;主张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多元性,体现差异。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启示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个向度: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前者主张对西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和彻底否定,其代表人物是福柯(M.Foucault)、德里达(J.Derrida)等;后者主张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时,吸取了“现代性”的某些合理内核,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格里芬(D.Griffin)等。

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新的视角和话语形式解释世界,是以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出现的。

后现代主义复杂而多元,我们通过对福柯、德里达和格里芬等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第一,“非哲学”。

它并非某种游离于哲学运思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思维取向,一种态度,一种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非难的态度。

它对哲学的任务和目的提出质疑,宣告以寻求绝对真理为终极关切、以奠定知识基础为主要任务的哲学观念的终结。

非哲学家各自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拒斥传统的、封闭的、同一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一种异质性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第二,非中心化。

其理论基础是非中心论。

在此看来,人不再是构成一切客观性的主体,宣布对人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与占有欲;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交往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使人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

非中心化思潮既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性的主体,又摧毁了作为中心的、封闭的客体,为人们重新审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空间。

后现代教学过程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学过程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学过程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摘要]后现代教学过程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的自组织性,交往与对话的互动性,创生性及适量的干扰,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过程理论有助于我们改进大学教学工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过程教学启示后现代教育理论推崇异质、多元、重无序的开放教育。

后现代主义者将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文本—读者”关系,学习者可以从自己对事物事实的“前理解”或者“偏见”出发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获得自我解放,以增进学生主体性人格、批判意识和提高师生间的对话水平。

基于这些新的认识,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过程观。

一、后现代的教学过程观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这种自组织是一个通过系统内外部诸要素相互作用,在看似混沌无序的状态下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与文本的互动、对话与交往和适量的干扰,不断实现意义的创生,并随之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交往与对话的互动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系统是线形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学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

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它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

这种过程一个互动的充满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精神互相承领。

(二) 教学过程表现出适量的“干扰”,是一个创造性生成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其运行中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与挑战;知识的习得是教育客体在选择性地接受教育主体的施教信息后,内化为认知、感情、意志,并外化为行动的过程。

教育客体在遭遇干扰或自身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根据自我的求知需求而不断进行的自然内在创生过程。

后现代主义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李海燕1,2(1.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审计学院学生处,江苏南京210029)摘要: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主张差异性、多元性和推崇/对话0等富有建设性观点以及它存在的消极影响,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以及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生;教育管理;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79(2005)03-0128-03P O S T MODERN IS M A S RELATED TO UN I V ER SI TY S TUDENTEDUCAT I ON AND MANAGE M ENTL IH ai-yan1,2(1.Publi c Adm i n i strati on Insti tute,Nan ji ng Nor m alUn i versit y,Nan ji ng,Jiangsu210097,Ch i na;2.Depart m ent of S t uden tA ffairs,N an ji ng Aud itUn i versity,Nan jing,J i angs u210029,C h i na)A bs tract:W h ile post m odern i s m advocates t h e constru cti ve v i e w poi n ts of creativit y,d i ss i m il ari ty,d i versit y and/dial ogue0,it has so m e passive i m pact as w el.l Th e above-m en ti oned aspects con tai n so m e en li gh ten i ng m ean i ngs i n un i versity studen t educati on and m anage m en t.K ey words:post m odern i s m;un i versity studen t;educati on and m anage m en t;en li ghten后现代主义(post m ode rnis m)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福科(Foucau lt,M iche l)、德国的德里达(D erride,Jacques)等。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

课 程 编 制模 式 , 一 种相 对 封 闭 的课 程 体 系 。 这 种课 程 体 系所 是 表 现 出 的 直线 性 、统 一 性 、可 预 测性 、 定 性和 整 体 性 使 学 生 确 的 思 维 也相 对 封 闭起 来 。 以用 开放 的 眼 光 审视 现 实 世 界 。最 难 为 典 型 的现 代 主 义 封 闭 课 程体 系 是泰 勒 的课 程 模 式 。 基 本 原 其
有 批判 意识 的公 民 。 这 种 教 育 目的 观 在 新 一 轮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与 教 学 改 革 中有
节 。他 以 新 的 知 识观 为基 础 建 立 了 新 的 后现 代主 义 的 课 程 观 :
1 程 是 一 种 发 展 的 过程 :. 程 发 展 的 过 程 具 有 开 放 性 和 灵 . 课 2课
认 为预 设 的 目标 往 往 被提 升 而 超 越 于 或 外在 于教 育过 程 本 身 。 从 而 使 得 其 与 学 习经 验 脱 节 ;课 程 目标 与 实 施 和 评 价 方 法 脱
义 者 主 张 ,学校 的教 学 目的 应从 优势 文 化 决 定 论 中解 放 出来 , 肯 定 个 人 经验 及 其 代 表 的 特殊 文化 , 过全 校 教 师 的 热 情 参 与 通 和 其 他 众 多 的 因 素 来 决定 。 不 强 调 学 生 的 各 方 面 的 “ 面 发 全 展 ” “ 面 发 展 ” 更 符合 受 教 育 者 的 自 身特 点 及 社 会 生 活环 境 ,片 的 特 殊性 , 他们 可 以 以 自 己的独 特方 式 成 为 有 能 力 、 有理 想 、 具
后 现 代 主 义认 为 . 代 主 义 的课 程 主 要 是 知 识 中心 主 义 的 现
过 程观 、 生 观 以及 评 价 观 的 反 恩 、 判 与解 构上 , 此基 础 上 师 批 在

最新-高校后现代教育理论启发 精品

最新-高校后现代教育理论启发 精品

高校后现代教育理论启发1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对于后现代主义,很多学者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够给予其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定义能够完全诠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因此,人们意识到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富于变化且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范式变革,极其反对那种条条框框的界定,所以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1]。

从总体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反对西方哲学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和思辨方法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具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本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和整理性,因此其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性及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理性存在严重的质疑。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思想的一种颠搜与批判。

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21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者是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其在学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张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建议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目的。

具有来说有以下几种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批判能力的人,而这类人应该能够清楚认识到文本的集权性与独霸性,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来跨越文化的边际;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社会文化背景来构建和睦相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构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并将平和、安定、和睦相处理念应用于整个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2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应该具备变革性、复杂性及动态开放等特征。

课程的变革性主要表现课程对象的内在性、个性化发展以及模糊教育中的平衡与失衡之间的方向;而课程的开放性则将课程视为一种开放性系统,因此可能导致课程出现变化、流动或者错误现象,这也是系统改革的一个契机;课程的复杂性主要指课程内容不再是一层不变的,课程目标也不是预先设置好的,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其将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
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
个体人性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

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

其二,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就是教“学”(教会学习) ,学生就是学“生”(学会如何生存、学会如何生活、学会珍惜、弘扬生命价值) , 不能强加太多工具主义的目的。

教学目的无他, 求学生个体可持续生长发展而已。

教学的价值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它源于生活,体验生活, 高于生活, 为了生活。

教学意味着以引起和满足师生的积极需要为基点, 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生活, 由祛魅的“科学世界”返魅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由僵化的成人生活回归到灵动的学生生活;意味着从追求外在于学生的、抽象的、遥不可及和虚幻的“全面发展”回归到学生当下现实生命的、内在的、可持续性的发展[3]。

其三,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

后现代主义在对启蒙运动以来“完人”教育目的观的反思与批判基础之上,主张学校的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

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特点及生活特殊性的人,同时注重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4]。

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告诉我们,在教学目的方面,当下我国大
学要克服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过分重视大学教学的社会功能,忽视学生天性的张扬,限制或束缚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二是过分注重教学的工具主义的目的,把大学办成了超级商场,局限于满足学生的现时需要,淡忘了教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三是强调教学要造就完人, 却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强调个性服从全面, 差异服从统一, 这样教学的结果导致了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的抑制。

因此,我们的大学要真正做到:尊重和弘扬学生的天性;本着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和幸福的关切,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顾及学生不同的需要、特长、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后现代主义批评了现代主义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以西方逻辑中心主义、理性主义传统为导向,主张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封闭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直线性、统一性、可预测性、确定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使学生难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现实世界[5]。

根据消解中心(不仅消解人这一中心,而且还消解理性、科学知识的中心地位)和反基础主义(抛弃客观知识论,提出应重视认知活动中人的主动参与,认为任何一种知识的形成都渗透了人对对象的处理)的思想,后现代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观。

其一,从课程内容说,课程应由“一切给定”变为“一切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