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参考文献2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实验动物的微 生物和寄生虫监测、实验动物饲养环 境的卫生和消毒、实验动物饲料和水 源的管理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 实验动物感染微生物和寄生虫的风险 ,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参考文献3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如实 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监测标 准、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卫生标准等 。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有效保障实验 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也可以确保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期驱虫。
吸虫
吸虫主要通过水源传播,控制方法包 括提供清洁水源、加强水质监测和驱 虫。
原虫
原虫种类繁多,控制方法因种类而异,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改善环境卫生和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寄生虫学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型药物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抗寄生虫 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趋势,以提高 防治效果和降低药物残留。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寄 生虫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和可持续 的优点。
智能化监控系统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 实验动物和环境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提高防控效率。
疫苗研制
疫苗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手段, 未来将加大力度研制高效、安全的新 型疫苗。
04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 虫学控制的实践应用
面临的挑战
病原体的多样性
实验动物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 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能 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免疫抑制
某些实验动物可能存在免疫抑制现象,导 致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动物在饲养、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病 原体可能会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员,造成 交叉感染。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2018/4/5 20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6、志贺氏菌(Shigella) 志贺氏菌
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 在灵长类动物中带菌率较高,引起细菌性痢疾
(二)感染方式 1、污染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 2、病毒污染血、尿 ———破损皮肤 病毒污染血、 破损皮肤 革螨等昆虫叮咬———完整皮肤 完整皮肤 革螨等昆虫叮咬 3、带病毒的排泄物通过消化道粘膜感染
3、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1933年Armstrong和Lille首次分离到 1933年Armstrong和Lille首次分离到 LCMV,1935年Ricers和Scott从脑炎病人的 LCMV,1935年Ricers和Scott从脑炎病人的 脑脊髓液中分类到此病毒。同年Traub发现 脑脊髓液中分类到此病毒。同年Traub发现 Traub 小鼠也可以感染LCMV,首次认识到鼠是感染 小鼠也可以感染LCMV,首次认识到鼠是感染 LCMV, 本病的主要传播者。 本病的主要传播者。
大 型
狂犬病病毒 犬细小病毒
的 动 物 接 种 疫 苗
犬瘟热病毒 传染性犬肝炎病毒 犬副 犬

(二)普通级动物的用途
普通级动物的用途 对于普通级实验动物的用途比较完整的解释是
1、教学示教之用; 、教学示教之用; 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 、 之用; 之用; 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 、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
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 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 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 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 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
有害的微生物对实验动物及实验结果造成那些危害? 有害的微生物对实验动物及实验结果造成那些危害? 1、人兽共患病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共43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共43张PPT)
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 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
GB14925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14923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14922.1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
GB14922.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
法、解剖镜下通体检查法等,主要适用于检查蚤、虱、螨等节肢动物。
(2)体内寄生虫:主要检查蠕虫和原虫,可用直接涂片法(粪便、血液、脏器、肠内容物
)、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透明胶纸肛门周围粘取法、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谷
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二)监测意义
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北美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7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清洁与卫生
定期清洁饲养环境和设施, 保持干燥、卫生,减少病 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04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 术
常规的微生物寄生虫学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通过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 分泌物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 分离和鉴定,以确定是否存在细 菌感染。
寄生虫学检测
采用显微镜观察、虫卵计数、虫体 鉴定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粪便、 组织等样本进行寄生虫检测。
真菌学检测
通过培养、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 实验动物样本中的真菌进行分离和 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实验动物样本中的 微生物或寄生虫DNA进行扩增,通过 凝胶电泳等方法进行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片段固定在芯片上, 通过与实验动物样本中的DNA进行杂 交,实现对多种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同 时检测。
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
建立全面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体系,包括定期检测、抽样检测和应 急检测等,确保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饲养环境管理
优化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如降低饲养密度、改善通风条件、加强消 毒措施等,以减少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和感染。
选用健康实验动物
选用经过严格检疫和检测的健康实验动物,避免携带潜在微生物和寄 生虫的实验动物进入实验室。
精细化、个性化管 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实 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将更加注重精细化、个性化 管理,针对不同实验需求和动 物种类制定更加精准的控制方 案。
02
智能化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 断发展将为实验动物微生物寄 生虫学质量控制提供更加智能 化的技术支持,如自动化检测 、数据分析和预警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2、来源
清洁动物来源于SPF动物、无菌动 物、悉生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清洁级动物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7级空 气净化的屏障系统中。其所用的饲料、 垫料、饮用水、笼器具等都经过消毒灭 菌处理。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 、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清洁动物的应用:
清洁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 等级动物。它较普通动物健康,又较 SPF动物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 中可免受动物疾病的干扰,其敏感性与 重复性亦较好。
按对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的控制,可将实 验动物分为四类: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和悉生 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二、表现形式和传播条件


实验动物微生物感染四种表现形式:
实验动物微生物一般有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等四种表现形式。


实验动物微生物传播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动物微生物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 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条件。 实验动物多采用群体饲养,易造成相互传播。

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危害性
少量
可能好 可能好 少 约90% 可能 高
较少
较好 可能好 较少 约80% 可能 较高
多或大量
不准确 困难 高 约40% 不可能 有疑问

总之,使用无菌动物、悉生动物、 及SPF动物和清洁动物,由于有明确的微 生物背景和可控的饲育环境,可大大提 高动物实验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因而得 到广泛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PPT课件

药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如青霉素、头孢
菌素等。
抗真菌治疗
对于真菌感染,使用抗 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进行抑制和清
除。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感染,使用抗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进行抑制和
清除。
抗寄生虫治疗
对于寄生虫感染,使用 抗寄生虫药物如吡喹酮、 阿苯达唑等进行清除。
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
分子诊断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生物传感器技术
将生物识别元件与信号处理系统结合, 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快速、 准确检测。
免疫诊断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血 清、尿液等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 原,对疾病进行快速诊断。
经济影响
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 巨大的经济负担,如医疗费用、劳动 力损失等。
02 常见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疾病
疟疾
总结词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详细描述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预防疟疾的 主要措施是防止蚊子叮咬和使用防蚊用品。
弓形虫病
卫生环境管理
加强对食品、水源、公共场所等的卫生管理 ,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污染。
研发新型药物和疫苗
要点一
药物研发
加大投入,加快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程,提高疾病的 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要点二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病原微生物和 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
04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疾病 的治疗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标准
微生物检测:包 括细菌、真菌、 病毒等
微生物控制:包 括消毒、灭菌、 隔离等
微生物监测:包 括环境监测、动 物监测等
微生物管理:包 括人员培训、设 备维护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监测方法
微生物培 养:通过 培养基培 养微生物, 观察其生 长情况
微生物检 测:通过 微生物检 测试剂盒 检测微生 物的存在

设立专门的监 督机构,负责 监督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控 制的实施情况
制定详细的检 查标准和流程, 确保检查结果 的准确性和公
正性
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纠正存在 的问题,确保 实验动物微生 物学和寄生虫 学质量控制的
持续改进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的发展趋势与展

国际发展动态与趋势分析
国际标准:国际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 技术进步:新技术、新方法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法规政策:各国政府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的法规政策不断加强 合作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评估标准:寄生虫 种类、数量、感染 程度等
评估方法:显微镜 观察、血清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改进措施:加强饲 养管理、改善环境 卫生、定期驱虫等
持续改进:定期评 估、及时调整改进 措施、确保实验动 物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达到预期效果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质量控
制实施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 明确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的质量控制 标准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小鼠肝炎病毒感染
由小鼠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随毒株, 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出现肝炎,脑炎,乳鼠肠炎和进行性消 耗综合症为特征的疾病.常见隐性感染而无明显临床症状. 易感染动物:小鼠.(国内普通小鼠群抗体阳性率为20%50%).多数在应急因素影响下爆发. 该毒株对酸稳定,不同毒株对热的稳定性不同,其中 低毒力毒株和对热稳定的毒株是实验鼠群最严重的污染物.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 2,改变机体的各种免疫应答参数(产生高水平的IL-6, IFN—gamma和低水平的IL-2和IL-l0). . 3,是许多酶系统发生改变,增高某些肝酶活性(异柠檬酸 脱氢酶,葡萄糖—6一磷酸脱氢酶和肝谷一草转氨酶)而 抑制另一些肝脏的酶(P—450, NADAH,肝氧化酶琥珀酸 脱氢酶). . 4,裸鼠感染可严重影响肿瘤免疫学的研究 .
携带动物 猕猴属
在非人灵长类的临床症 状 无临床症状,有时口腔 中出现水疱 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 肝炎 无临床症状
传播方式 咬伤时体液和唾液
人感染症状 上行脊髓炎,脑脊髓炎, 脑炎,死亡 肝炎
备注
所有种类的非人灵长类
接触排泄物
疫苗免疫
SV40
猕猴属
接触分泌物,尿,已感 染的疫苗 接触分泌物和血液
致癌的潜在危险
实验动物按其所感染的微生物影响的侧重点可分 为三类: 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如流行性出血热病 1,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微生物 毒,狂犬病毒等. 2,影响实验动物本身存活率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 影响实验动物本身存活率的微生物 常造成动物传染病发生,影响动物生长,发育, 繁殖,如鼠痘病毒,兔巴氏杆菌,犬细小病毒等. 影响实验结果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多是实验动 3,影响实验结果的微生物 物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甚至参与体内营养代谢, 如大肠杆菌正常状态下可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 K供动物使用.但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手术, X—照射,实验刺激时,大肠杆菌可能会变成条件 致病菌,影响动物状况和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对于普普通通级级动实物验的动用物途的用途比较完整的解释是
1、教学示教之用; 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
之用; 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
人病 体兽 毒
共 患 病细 病菌 原
寄 虫生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不同级别动物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项目
无菌动物
SPF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正确
正确
用动物数
少数
少数
统计价值

较高或可能高
长期实验
可能好
可能好
自然死亡率
很低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准确设计
约 100% 可能
约 90% 可能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很高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 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 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有害的微生物对实验动物及实验结果造成那些危害?
1、人兽共患病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流行性出血热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 猴疱疹病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2、烈性传染病对生产、实验造成严重危害:
(1) 种子群死亡——不能生产; (2) 正在进行的实验死亡——实验被迫中断。
犬细小病毒病
犬传染性肝炎
兔出血热症
犬瘟热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3、隐性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实验动物生物 学特性的改变,获得免疫或隐性感染的动物, 会给人假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寄生虫学概述.ppt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寄生虫学概述.ppt
• 如蛔虫大量寄生,可导致肠痉挛、肠梗阻, 猪囊尾蚴压迫脑组织,可引起癫痫等。
19:46
3、毒性作用
•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虫体死亡的 分解产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
• 如痢疾阿米巴分解溶组织酶,破坏组织, 导致肠壁溃疡和肝脓肿。
19:46
4、超敏反响
• 寄生虫代谢产物以及虫体死亡后的分解产 物具有抗原性,能诱发宿主出现超敏反响。
19:46
⑶保虫宿主
• 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某些脊椎动 物体内,这些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病的重要传染源, 称为保虫宿主
• 又称贮存宿主 • 如华枝睾吸虫成虫除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猫、
狗体内。因此,猫、狗即为华枝睾吸虫的保虫宿 主
如血吸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 人是终宿主
幼虫寄生于钉螺 钉螺是中间宿主
⑴终宿主
19:46
• 被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称为终宿主
• 如华枝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人即是华 枝睾吸虫的终宿主
19:46
⑵中间宿主
• 被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 主称为中间宿主
• 两个以上的中间宿主,依次称为第一、第 二中间宿主
• 如华枝睾吸虫幼虫先后寄生在豆螺、沼螺 和淡水鱼、虾。豆螺、沼螺是华枝睾吸虫 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是其第二中 间宿主
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 的概念
2、描述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3、说出寄生虫病流行的根本环节和防
19:46
第1节 寄生现象与生活史
一、寄生现象 〔一〕寄生生活、寄生虫与宿主 1、寄生生活 一些生物暂时或永久性地 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 得营养并给对方造成损害,这种生活
方式称为寄生生活。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ppt版课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ppt版课件
16
仙台病毒感染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由副流感 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 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在饲养条件恶化, 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流行广,造 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究带 来严重干扰。 1、 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 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 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大鼠 兔
携带微生物 3年前 秒门菌、皮肤病原真菌、鼠痘病毒
近3年

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
皮肤病原真菌、体外等生虫
体外寄生虫
猴疱疹病毒、沙门菌、志贺菌 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毒
猴疱疹病毒、皮肤病原真 菌
小鼠肝炎病毒

嗜肺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鞭毛中

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 菌
9
1 、病毒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 的干扰作用
猴痘病毒 猴狂犬病毒 黄热病毒
中非和扎伊尔的一些物 种
许多种类
非洲和新大陆种
大部分无临床症状,有 时出现发热和丘疹
狂犬病
接触分泌物 伤口接触唾液
在南美猴种从症状不明 蚊子 显到死亡变化
痘病变 狂犬病 黄热
来自非洲猴的检测
11
猴疱疹病毒1型感染 (B 病毒)
由猴B病毒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多数情况下 呈良性经过,仅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 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 期潜伏在组织器官中,产生抗体。人类接触性感染,主要 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 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第三章重点掌握内容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概念。
2、人兽共患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
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 表现。
第一节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 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 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 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 物四个等级,后者包括悉生动物。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弓形虫。
清洁动物生存的环境设施要求
1、设施——屏障设施,严格控制人员、物品 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饲养清洁级动物。
2、人员——经更衣、淋浴、穿灭菌服、戴灭 菌口罩和手套后,方可进入屏障设施。
3、物品——垫料、笼具、饲料和饮水等物品, 经消毒和灭菌等处理后,进入屏障系统。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5、空气——空气经过初效、中效和高效三级 过滤,其洁净度达到7级。
要求SPF动物排除的病原菌
(1)小鼠和大鼠: 1)必须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嗜肺巴斯德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2)必要时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其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控制级别越高,其结果 就越精确越可靠。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表现形式: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
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危害: 1.动物及实验损失 2.威胁人类健康 3.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virus infection)
Lyphocytic choriomenin gitis
virus
狂犬病 (Rabies)
Rhabdo virus
小鼠、仓鼠
类 似 流 行 性 感 冒 的 症 状 ,接 触 感 染 ( 接 触 小 鼠 头痛、肌痛、发热、恶 粪便和尿液);吸入; 心 、 呕 吐 、 喉 痛 、 畏 光 。咬伤,或由节肢动物
如蚊子、蟑螂传播
所有哺乳类
头痛、肌痛、发热、恐 咬伤、皮肤伤口或黏
水、狂妄、抽搐、昏厥、 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
死亡
唾液
细菌性疾病
疾病
病原
媒介动物
人类临床症状
传染途径
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s)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犬 Brucdla Canis 、 猪 Brucella suis
正常菌群
a. 正常菌群受内外环境变化发生菌群失调,将产生数量和位置的改变, 由非致病菌变为致病菌。
3. 真菌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病原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原,病原性弱,为慢性过程,以慢性增生性炎
症为主。
真菌孢子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动物和实验、饲养人员。
4. 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掠夺宿主的营养
(Rabie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Germfree animal GF
三、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 实验动物病毒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鼠痘病毒
a. 实验性结核、X射线、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运输可使隐性感染病毒激
活。
b. 大量内毒素或切除脾脏可改变吞噬细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对病毒的易 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分类
▪合格动物群中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及 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检测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age ▪ 4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传染源 (1)人源性 (2)动物源性
▪引起传染的条件 (1)要有病原性和一定的毒力
(2)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 病原体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
▪适用范围
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以及研制新药,生物制品, 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科学实验。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原体和动物烈 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 和对科学研究影响大的病原体;还不携带 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和对科学实验 影响大的病原体的动物。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是传染病传 播的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 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造成传染病在 实验动物中的流行。而当传染病流行已经形成 时,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在医学和兽医学研究领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但是实验动物一般不采取 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主要由于实验动物的特殊性: 1、应用疫苗或治疗制剂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2、经过治疗或免疫的动物,外表健康,但可能
料和器具的消毒。
▪ 化学消毒 ▪ 是使用化学药物喷洒、浸泡、熏蒸等,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常用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液体消毒和蒸汽消毒。 (1)液体消毒剂:包括石炭酸、过氧乙酸、来苏水、次氯酸等。 (2)熏蒸消毒:包括福尔马林和三聚甲醛等。
实验动物微生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分类
实验动物的体表、粘膜 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
▪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CL
亦称最少疾病动物(minimal disease animal)
此类动物必须是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 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又不 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影响大的 病原体。
▪饲养环境
清洁级动物常来自屏障环境的SPF动物的 经过高压蒸汽消毒;或饮用水经过酸化,饲料经过钴 (co60)辐射灭菌。工作人员需穿无菌服进入屏障环 境进行饲养和实验。
传播途径
▪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直接传染:健康动物与患病动物(包括携带病原体
动物)直接接触而感染。如狂犬病病毒、猴B病毒、艾滋病病 毒等。
①水平传播:实验动物群体中互相的传播。传播途径包括 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粘膜创伤等。如沙门氏菌常经消化道感 染;仙台病毒常经呼吸道;布氏杆菌病常由配种直接感染等。
普通级动物 清洁级动物 SPF级动物 无菌动物 悉生动物
不同微生物学等级的实验动物比较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野鼠的尿污染实验动物的垫料、饲料。 c、实验动物:从外部新购入的实验动物,未经严格检疫和隔离。 d、饲养、实验人员不注意卫生防疫传染病原体;有些人兽共患
病,也可经人传播给实验动物,例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易感动物
1)种类(品种) 2)年龄 3)营养状况 4)机体的抵抗力 5)机体防御器官状况
▪饲养环境 子宫摘除术(剖腹产) 饲育在隔离环境(隔离器内) 一切用品经过严格包装、严格灭菌后,通过传递仓送
入隔离器 通过手套进行间接实验操作。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动物体内外所携带的生命体是已知的
GF动物
隔离环境
植入
GN动物
污染 GF动物
植入
污染
屏障环境
SPF动物
共生微生物丛
病原体
对宿主有益 条件致病
烈性传染病
对动物和实验 产生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群 全部毁灭
影响人类健康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分类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②垂直传播:由母体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例如支 原体、细小病毒等。
间接传播
(一)非生物性传播:a、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b、以饲料、 垫料传播;c、经饮水和饮水用具传播;d、经笼器具传播。
(二)生物性传播: a、节肢动物:苍蝇、蚊子、蟑螂、蚤、虱、蜱、螨等。 b、野生动物:野生啮齿类动物,常携带各种病原体,例如携带
▪饲养环境
SPF动物的饲育,一般是先培育出无菌动物,然 后再将其后代转移到屏障环境中进行繁育建群。工作 人员需穿无菌服装才能进入屏障环境进行饲育或试验 操作。
▪适用范围
适用于大多数科研工作。
▪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GF
无菌动物是指:动物体内外无可检出的一切 生命体的动物。
是带菌或带毒者,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3、对于小型实验动物,治疗措施可能在经济上
不合算
实验动物卫生防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平时的预防措施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3、消毒措施 4、隔离措施
物理性消毒
(1)高压蒸汽消毒:103.4 Kpa, 121.3 ℃ 15-30min。可杀死芽孢在
内的所有微生物。饲料、垫料、器具等消毒。
(2)高热煮沸:器械、笼具、水瓶等消毒100 ℃ (20min)。 (3)干烤消毒:可达180-280℃(15min~30min) ,消毒效果较好。 (4)火焰消毒:温度可达300 ℃,主要用于不锈钢
笼具、金属器械、墙壁的消毒。
(5)照射:紫外线、γ-射线等,用于空气、饲料、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