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理论》书评
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评析
A Probe into Kenneth N. Waltz'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作者: 刘文祥;宋芳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9-281页
主题词: 经典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系统;权力;无政府状态
摘要: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是这一学科知识谱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而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则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力作.本文通过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介绍和分析,试图对国际政治中的这一重要流派进行深入探讨,诠释肯尼思·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2012403001 林世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政1201班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两大流派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其中现实主义更为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到现代德国的汉斯摩根索,都可以认为是现实主义者。
而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则是现实主义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就连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者罗伯特基欧汉也认为:“华尔兹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讲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此书在理论体系上较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有了新的突破,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和系统的方法,强调国际结构中各行为体的互动作用,建构了自己的系统理论。
华尔兹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结构现实主义,成为了新的国际理论大师。
一、《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
由于前面三张实在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所以本篇读书报告从第四章开始。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
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
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系统原因的作用。
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本书简介: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
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
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分9章。
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
第二、三、四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按照作者所言,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读过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一些感想探析单元属性、动机及互动对结构的影响华尔兹在定义系统结构时,抽象掉了单元属性把国家可能有什么样的政治领袖、社会和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信仰等因素抛开,且认为结构的决定因素只是S•F•纳达尔所指出的联系的一个方面,即单元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而忽视了单元的互动。
但我认为,尽管结构是根据单元的排列方式来加以定义的,并且结构是随着单元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单元排列方式的形成存在及变动有其本身单元层次的原因,就是被华尔兹在定义结构时忽略掉的单元的属性、动机及单元之间的互动。
本文就单元的属性、动机及互动是如何影响单元的排列方式进而影响结构的存在及变动这一问题发表以下几点认识。
1尽管结构从表面看只是由单元的排列方式决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造成这种排列方式的原因,这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单元的性质、动机及相互之间的互动。
国际关系读书报告材料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读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一直是国外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学科的必读书目。
对任何国际关系学方面的学者而言,不论他是现实主义的、新制度主义的还是建构主义的,都避不开沃尔兹的理论。
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国际关系方面被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对于初学者,这本书有些难度,尤其是习惯了看中国学者的书,习惯了间接地从别人的分析中接受知识,再来看这本逻辑性极强的书,更是有些吃力。
在此,特将自己的收获写成读书报告,以促进日后的学习。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
作者是美国的学者肯尼思·沃尔兹。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他1924年6月8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48年毕业于奥多比林学院,1951—1952年入伍服兵役。
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布兰戴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并且曾经担任过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会理事、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
”1994年退休,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
他在90年代曾经到复旦大学、大学讲授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师生的欢迎。
沃尔兹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使用武力》(1983)、《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此外他还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如《政治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959)、《康德、自由主义与战争》(1962)、《两极世界的稳定》(1964)、《国家相互依存的神话》(1970)、《和平、稳定与均势》(1988)、《现实主义思想和新现实主义理论》(1990)等等。
关于政治的读书笔记
关于政治的读书笔记【篇一:《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学派的确立。
书中,作者首先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理论?”并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后又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作者首先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就导致了理论的瑕疵与缺陷。
作者所认为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
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和可测量。
“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作者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到的所谓的理论其实质仅仅是规律。
因此作者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而将这些片段相加并不能给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因为要被认知的课题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
同时,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
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关于检验理论的方法程序上,作者在给出检验程序的同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用足够清晰可信的方式来发现和表述理论,以使检验值得进行。
而国际政治领域内现实却是很少有理论能够清晰并符合逻辑地定义其术语,指明各理论变量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作者认为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
作者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
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论检验程序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也就是说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的理论而不是政治性的理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和资本主义灭亡论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从而也就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第一篇:《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学派的确立。
书中,作者首先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理论?”并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后又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作者首先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就导致了理论的瑕疵与缺陷。
作者所认为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
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和可测量。
“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作者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到的所谓的理论其实质仅仅是规律。
因此作者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而将这些片段相加并不能给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因为要被认知的课题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
同时,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
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关于检验理论的方法程序上,作者在给出检验程序的同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用足够清晰可信的方式来发现和表述理论,以使检验值得进行。
而国际政治领域内现实却是很少有理论能够清晰并符合逻辑地定义其术语,指明各理论变量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作者认为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
作者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
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论检验程序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也就是说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的理论而不是政治性的理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和资本主义灭亡论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从而也就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
国际政治理论华尔兹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华尔兹读书报告许多国家今天都在努力应对突发的国际政治问题,而对于国际政
治理论框架的发展,华尔兹提出了一些独特而重要的观点,本文试图
通过回顾华尔兹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论文,来介绍他的思想。
华尔兹曾专注于探索早期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概念的深层次本质。
他的论文探讨了国际政治的关键概念,如国家权力、国家利益、权力
秩序和政策流动。
他指出,国际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涉及
国家的政策和行为,还涉及国家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华尔兹将视野放到国际关系的模式上。
他认为,政府应
该确保国家间形成“适度的权力平衡”,以使国家不会轻易控制其他
国家。
他将权力平衡分为两个维度:“仪式”平衡和“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的核心思想是拥有类似的投资和国际技术能力的国家可能更
有可能促成双边之间的和平与友谊。
华尔兹还讨论了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他认为,国家
之间的经济责任应该受制于政治意图。
这一概念受到了现代贸易协定
所建立,可以防止个别国家发生贸易滥用,促使国家遵守要求和守则,
保持相互尊重。
此外,华尔兹也认为,全球主义是国家能够利用国际
合作来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华尔兹的工作开辟了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新的领域,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
他为提出平衡概念、国际政
治经济学和全球主义的可行性贡献了新的思考。
华尔兹的理论定义了
国际政治的核心思想,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国际政治状况。
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
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
阅读《国际政治理论》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国际政治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以实用经济学和政治多元性为基础的理论。
它指出,不同的国际政治思想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作用。
书中还涉及了许多研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包括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矛盾冲突、经济合作和公共政策、政治军事谈判等等。
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视角来揭示全球政治形势及其背后的动机,从而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它的理论有助于维护各国的和平共处,并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国际政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存的政治难题,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发展与繁荣。
对_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_科学价值的质疑
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科学价值的质疑*吴文兵内容提要本文对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存在的科学性缺陷进行了质疑,认为其理论在国际政治的本体论上存在混乱,也没有遵照实证主义进行研究。
作者认为,温特的理论误解了因果关系,其强调的建构关系科学意义有限;温特理论总体上不具备可证伪性,其核心变量不精确,没有按照常规科学研究的标准建立其理论。
而且,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对一些中国学者造成了误导。
关键词温特建构实证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以下简称《理论》)一书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产生的影响甚至大于其在美国学界的影响。
自从2001年以来,在中国专门介绍、评论温特建构主义并被收录到CNKI数据*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阎学通教授、周方银博士、徐进博士的宝贵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当然,文中的错误与不当之处由作者承担。
《国际政治科学》2010/2(总第22期),第117—134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national Politics117库的期刊文章,至少有154篇。
①有关的学术专著、博硕士论文、编著、译著、会议论文更是不可胜数。
文化、观念、身份、认同这几个概念也随之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术著述中最常见的分析工具。
然而反复阅读《理论》之后,笔者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该书似存在较多的学术硬伤,本文就此发表一些管窥之见。
一、温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矛盾温特说自己理论的科学哲学基础是科学实在论,并认为可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国家和国家体系的本质。
②他认为决定国际社会本质的原则有两个: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由人们的共有观念(shared ideas)决定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第二,有目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由这些共有观念建构的。
③被温特视为“本体”的“理念”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是一个反复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指共有知识、观念、文化、规范等等,也就是说温特所说的“本体”的内涵是不固定的。
国际关系考研题库推荐书
国际关系考研题库推荐书国际关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
考研国际关系专业,需要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国际关系考研题库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能够帮助你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以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实际运作。
#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1. 《国际政治理论》 - 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N. Waltz)- 这本书是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详细阐述了国际政治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2. 《世界秩序》 -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基辛格以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分析了国际秩序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
3. 《国际关系史》 - 保罗·W·施罗德(Paul W. Schroeder)- 该书提供了国际关系历史的宏观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国际体系的演变。
#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 -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这本书将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动态。
2. 《全球化及其不满》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斯蒂格利茨批判性地分析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1. 《国际法原理》 - 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 凯尔森的这本书是国际法领域的经典,为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 - 托马斯·G·韦斯(Thomas G. Weiss)- 韦斯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和运作方式。
# 当代国际问题1.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 罗伯特·J·阿特(Robert J. Art)和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 该书探讨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和挑战。
对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批判与思考
对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批判与思考提要:华尔兹的代表作之一《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在整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为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式,更主要的是将以往的传统现实主义体系化,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理论。
本文试图对华尔兹的这部经典代表作进行批判和思考,指出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的深刻意义正是来自于对它的批判而引出对国际政治理论本体论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国际政治研究视角的转化才促进了当今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况。
关键词:结构现实主义;简化;本体论。
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发表,提出了以国际系统结构为研究中心的结构现实主义,即新现实主义。
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提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为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式,更主要的是将以往的传统现实主义体系化,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理论。
而正是基于对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使国际关系理论响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
本文试图对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进行梳理,旨在引起人们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进一步重视与研究。
一、华尔兹论述中的问题华尔兹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决策是在最低层次做出的,很少产生于其他层次”紧接着又说”在垂直和水平二分法中,国际结构是水平的”[1]既然是水平的、横向与同质的,那么华尔兹在此的”最低层次”是什么?既然有最低层次,那么就必然有相较之的高层次,既然层次有高低之分,国际结构还能称职为”水平”吗?华尔兹认为均势理论能对均势的反复出现做出解释,关于反复就有一个频率问题,什么样的频率能证明均势理论的可信度呢?华尔兹认为”应当以每15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考察在此期间各国的政策与外交,来审视该理论能否解释并广泛的预测各国的行为与反应”[2]为什么是15年?以这个时间段作为反复频率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华尔兹没有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如果对反复的标准没有一个确切定义的话,仅以反复作为验证标准,同样可以证明其他理论,如霸权理论,也是反复出现的;在15世纪是荷兰、19世纪是美国。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摘要】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是这一学科知识谱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而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则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力作。
本文通过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介绍和分析,试图对国际政治中的这一重要流派进行深入探讨,诠释肯尼思·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
【作者简介】肯尼思华尔兹1924年6月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
曾担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
关华尔兹一些独树一帜的观点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是出了名的。
其中《国际政治理论》一书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迄今为止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内容介绍】《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
第二三四章批判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视图对已有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
国际关系三流派之代表作
国际关系三流派之代表作作者:胥慕怡来源:《大学生》2016年第01期刘贞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及特长为国际关系理论、全球市民社会与全球政治、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联合国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全球学的构建与全球治理》(副主编)、《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专著)、《全球议题(第三版)》(译著)、《国际关系学》(副主编)等。
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作者:(美)肯尼思·华尔兹译者:信强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肯尼思·华尔兹所著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被誉为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该书出版于1979年,即冷战时期,可以说它是作者对于冷战的思考以及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思与修正的结果。
该书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迄今为止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曾在《权力∙制度∙文化》一书中对新现实主义做出这样的评价:“沃尔兹理论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肯尼思∙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理论中,其核心观点仍是权力,但是华尔兹同样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它既是对卡尔与摩根索等人所描述的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也是对在现实主义如何适应冷战发展新时期下的思考。
如果说摩根索的古典现实主义首先将国际关系的自然状态归于人性的缺陷;那么沃尔兹则认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与国内社会的等级体制不同,在国际社会中,缺少一个凌驾于各国之上的世界政府,国际社会各个单元之间是等同关系。
在这个类似霍布斯所描的自然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各国要维护自身安全只能依靠自助。
因此,民族国家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护自身的生存,而各国对权力的追求仅仅是为了减少对自我生存的忧患而已。
也就是说,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用手段,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而不是权力。
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
浅析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摘要:在对经典现实主义等国际政治方面相关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肯尼思·华尔兹在其经典著作《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又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文章试图通过对《国际政治理论》这本书理解的基础上,再对肯尼思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进行评析。
关键词:结构现实主义;系统;权力;无政府状态;古典现实主义华尔兹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他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
该书一经出版就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著者凭借该书的精彩内容和影响也被称为国际政治理论的大师。
文章作者试图在通过《国际政治理论》这本书分章介绍的基础上以阐明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要义,在对其的理论要义总结之后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再进行批判式分析。
1、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要义《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一共分为九章。
在第一章中华尔兹主要论述了理论是什么。
作者通过使用比较法对理论与规律进行比较,得出了理论的含义、简化理论的四种方法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的七个步骤。
在理论的含义方面,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理论与规律的不同。
第一,“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中联系为何存在”[1](p6)。
第二,“规律中的每一个描述性术语都是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相联,只有经过观察和实验的双重检验,规律才能够成立。
而在理论中,除去描述性术语之外,还包含有理论范畴。
”[1](p6)。
第三,“规律是对事实的观察,而理论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1](p7)。
第四,“规律恒久,而理论则变化不定”[1](p7)。
因此,“理论是头脑中形成的一幅关于某一有限领域或范围内的行动的图画。
”[1](p9)。
在简化理论的方法上,作者提出了四种途径,即分离、提取、归并、理想化。
当建构出了一种理论后,还有必要对理论进行检验。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陈雯榆14116107005)一、关于作者及本书(一)作者简介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1924—)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
1924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
1948年毕业于奥比多林学院,1950年和195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53-1957年在该校担任助教。
1957后曾在斯沃斯摩尔学院、布兰戴斯大学任教并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1971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于1994年成为该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会长,《世界政治》编委等职务,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
华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是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
华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二)关于本书斯坦利·霍夫曼说:“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自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之后最具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也是新现实主义最早和最重要的代表作”。
罗伯特·基欧汉说:“华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本关于国际政治研究的精英教材,它探讨了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实践运作。
这本书是由美国政治学家保尔·马克斯撰写的,全面介绍了国际政治学的重要概念,诸如“国际关系”,“国际体系”,“国际组织”,“政治精英”,“国家行动”,“多边安全”,“政治利益”,“国际军事行动”,“经济政治”以及“伊斯兰世界观”等,以及如何解释这些概念的视角。
本书认为,国际政治研究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它考虑了政治,社会和经济学,并对势力对抗、统治结构、经济影响以及文化观念等层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深入探索现代国际体系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马克斯在本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实践性的意见,例如通过进行有效的外交活动来避免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以及提高实现世界和平的可能性等。
总的来说,《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教材,它解释了国际政治学在国际关系和全球安全上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政策建议。
本书也为政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国际政治中的趋势和潜在变化,并对国家和国际机构采取行动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浅析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
浅析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在对经典现实主义等国际政治方面相关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肯尼思·华尔兹在其经典著作《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又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是这一学科知识谱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而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则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力作。
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出现以前,国际关系理论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刚刚从传统的人文主义式的思辨中挣脱出来,便马上涌向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怀抱。
与此同时,系统论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才方兴未艾,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国际社会的认知方法和自身理论的构建方法都有了一个巨大的反思。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出现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很难达到肯尼思·华尔兹所认为的要求。
它们更多的是以一种批判性姿态出现,对于传统的理论进行批评和修补,很难称得上是简约的、抽象的、自洽的和可验证的。
这并不是说《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的分析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而是它指出了一个合格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特征,指出了过去国际关系分析中思维方法上出现的混乱与谬误,区分了单元和结构因素,提出了真正的国际系统分析法应该是怎样构建的。
肯尼思·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首次提出对于国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应当从单元层次(人性和国家)及国际社会环境层次两个方面进行。
而在本书中华尔兹进一步论述,认为单元的排列形成结构,单元和结构共同构成国际社会系统。
全书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从第一章到第六章,作者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合格的理论应当是怎样的?系统分析法和还原主义分析法有何区别?系统结构为什么以及如何对国际政治结果起到限制性作用的。
第七到第九章作者采用系统分析法来论证为什么两极系统是最稳定的国际系统,以及大国是如何利用“极权”对国际事务进行管理的。
作者开篇首先对规律和理论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国际政治理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探讨了国际政治的权力、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变动不居和暗藏的规律。
通过这本书,我逐渐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的多层次性和互动性。
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等各个层面都在积极地参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塑造和改变着国际政治的格局。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理论的探讨,让我对国际政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和利益,自由主义注重市场和民主,而建构主义则关注社会建构和认同。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工具,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国际政治现实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本书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不仅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认知和互动,也决定着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和控制,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的角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
例如,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在国际政治中,如何平衡权力和民主、利益和道义、竞争和合作等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促使我不断思考和探索。
总之,《国际政治理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的多层次性和互动性、权力的多元性和流动性、以及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这些思考和疑问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姓名:耿玉超学号:20133190美国作家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1924-)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具有显赫地位。
该书共分为9章,目的有三: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理论的建构和其检验方法。
华尔兹给理论下了两种定义:其一,它被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集合或系列。
但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
其二,即理论解释规律,规律有别于理论,区别之一就在于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构建。
如果假设得到确认,便被称之为规律。
而理论只能通过简化来建立,简化使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得到彰显,并揭示出必然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他抨击了辛格的理论命题,认为他丝毫没有考虑出现干扰变量的可能。
并以辛格为例提出了对理论检验的7个程序,认为有时经过检验,理论似乎被证明是失败的,但这也许是由于某些检验步骤实施不当所造成的。
“在没有任何理论光芒指引的情况下,却试图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就仿佛盲目地向一个看不见的靶标射击一样,不仅要浪费大量的弹药,而且即便击中了靶心,也无人知晓。
”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尔兹的观点。
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集中讨论了几个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思索不同类型理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还原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后果,国际系统也只不过被视为一种后果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
(陈雯榆14116107005)一、关于作者及本书
(一)作者简介
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1924—)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
1924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
1948年毕业于奥比多林学院,1950年和195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1953-1957年在该校担任助教。
1957后曾在斯沃斯摩尔学院、布兰戴斯大学任教并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1971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于1994年成为该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
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会长,《世界政治》编委等职务,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
华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的冲突》(1971)《国际政治理论》(1979)、《核武器的扩散:一场辩论》(1995)等。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是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结构主义理论。
华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二)关于本书
斯坦利·霍夫曼说:“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自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之后最具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也是新现实主义最早和最重要的代表作”。
罗伯特·基欧汉说:“华尔兹理论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将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
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三)作者写作手法与行文方式
写作手法:比较法。
全篇都采用比较方法构建他的理论。
行文的方式和书写的力量:华尔兹的行文方式让我们听到600多年前中世纪哲学家威廉·奥卡姆那句古老格言的遥响,“如无必要,勿增变量”,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一律取消。
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简约的宏观理论是华尔兹孜孜以求的,他认为理论具有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同时理论还是
简约的,简约意味着解释和预测的普遍性。
其实华尔兹的理论非常简单,就三句话:国际政治的结构是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大国间分配、国家的行为是受制于结构中的排列,多么简单、漂亮。
华尔兹的行文方式也异常严谨,对概念界定简约而严格,一种严谨的演绎性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清晰地被表述出来。
华尔兹的书写表面上有点晦涩,但在后几章对政治结构、无政府状态和结构性原因的论述中,逻辑的力量已经不再晦涩,我们感受到的是华尔兹笔端流露出的思想光芒。
通读全书后和宿舍同学讨论,我说如果你接受华尔兹的理论概念并把全书读完,你简直必然要被他俘获,这就是书写的力量,而背后的支撑是学术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
二、内容框架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有9章内容。
按照作者开篇所言(P1),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或三个目标。
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
采取比较法,通过规律和理论二者的一番对照,得出理论的本质涵义及精简理论的四种方法。
在理论的本质涵义方面,从四个角度区分了规律和理论的不同。
首先,理论是来揭示那些恒定的或很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什么普遍存在;而规律只指出这些联系。
其次,规律中的每一个描述性术语都是与观察或实验的过程直接相关的,规律只有经过观察或实验的检验才
能成立;而理论除了描述性术语之外,还包括理论性的概念,理论不能单靠归纳来建立,因为理论概念只能被发明,不能被发现。
再次,规律是‘观察到的事实’,而理论是‘用来解释事实的思索过程’,最后,规律常在,是永久性的;而理论不一定能持久,它有生有灭。
总之,理论是与某种特定的行为或现象有关的规律的集中或组合,是解释规律的陈述,而不仅仅是规律的集中。
理论是对某一领域的组织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描述。
在精简理论的方法方面,他提出了四种方法,即分离、提取、归并、理想化。
当建构出了一种理论之后,还要对理论进行必要的检验。
于是他还提出了检验理论的七个步骤,即:“1、陈述受检验的理论;
2、从其中推导出假设;
3、对假设进行实验的或观察的检验;
4、在采取第二和第三步骤时,运用在受检验的理论中找到的术语定义;
5、去除或控制未包括在所检验的理论之中的干扰性变量;
6、设计一定数量不同的,要求高的检验项目;
7、如果有一个检验项目通不过,检验该理论是否完全失败,是否需要修改和重新表述,或者是否需要缩小它宣称所要解释的事物的范围。
第二、三、四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
同样采取的是比较法,对简化理论与系统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研究和分析国际政治行为和结果时,系统方法和理论要胜过于简化方法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