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的教案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753c3e0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f.png)
屈原列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及历史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爱国人士,被誉为“爱国诗人的典范”。
2.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代表作品。
3.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屈原列传主要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关键词语:怀王、郑袖、上官大夫、张仪、顷襄王等。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屈原与各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讨论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屈原列传。
教学内容:1. 屈原的政治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等。
2. 屈原的文学成就:楚辞、骚体诗等。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否可行?他的文学成就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屈原的文献资料,如《楚辞》、《史记》等。
教学步骤: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推荐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总结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ad74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5.png)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屈原 幼儿园教案
![屈原 幼儿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34175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7.png)
屈原幼儿园教案前言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国家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个伟大的人物,设计了以下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情况和故事。
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屈原的生平以及《离骚》诗歌的内容。
2.通过故事、绘本、手偶剧等形式,让幼儿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意想象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时间内容第一节课屈原生平介绍及《离骚》诗歌学习第二节课绘本分享及手偶剧表演第三节课制作屈原人物剪纸及诗歌朗诵授课方式1.故事引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屈原的生平介绍视频,然后进行讲解和疑问解答环节,让幼儿有初步了解。
2.《离骚》诗歌学习借助课件或者PPT,展示《离骚》诗歌的几首经典,通过朗读、分析,让幼儿了解诗歌内涵,感受屈原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学风格。
3.绘本分享通过图画书、绘本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屈原的故事和图像,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引导幼儿对文化艺术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
4.手偶剧表演准备一些简单的形象化人物手偶,让幼儿分组排练剧目,表演出《楚辞》中的某个章节(如“九歌”等),通过表演和互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艺术素养。
5.屈原人物剪纸与诗歌朗诵通过手工活动,让幼儿制作出可爱的屈原人物剪纸,教授如何背诵《离骚》中的经典诗句,倡导幼儿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强化文化自信。
教学成果通过此教案的深入实施,预期幼儿们将:1.聆听并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化价值,了解屈原精神的深层含义,有助于塑造幼儿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2.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感受和体验屈原的艺术魅力,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
3.提升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够更好地体验和分享文化艺术。
结语此教案主要是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激发幼儿在学习中的兴趣和热情,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预计在幼儿的培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屈原《涉江》赏析教案
![屈原《涉江》赏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ec3a2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9.png)
一、重点难点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5c86c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6.png)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df3ef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8.png)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2一、导入: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2.伟大的诗人屈原(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1bf41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8.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育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03752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2.png)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2228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5.png)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成就及其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历史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①屈原的才华:列举屈原的诗作,如《离骚》《九歌》等,分析其文学成就。
②屈原的爱国精神:分析屈原在抗秦战争中的表现,如《哀江头》等。
(2)分组讨论,解析文言文难点。
①解释重点词语,如“列传”、“怀王”、“令尹”等。
②分析特殊句式,如“之死靡二”等。
③理解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前后照应等。
(2)学生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2)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提起屈原,大家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呢?生1: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生2:对,他还创作了《九歌》和《天问》。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7399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f.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教学年级:高中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4)分析并欣赏《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学习屈原的高尚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3)认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4)分析并欣赏《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汇、古文句式的理解;(2)对屈原思想观念的深入剖析;(3)如何评价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屈原列传》的思想内涵;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屈原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思想品质;5. 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意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收集与屈原相关的资料,如故事、诗歌等;(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讲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历史价值;(3)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如寓言、比喻等;(4)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屈原列传》的重要段落;(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屈原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屈原教案(含板书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dd74ef55270722182ef7d4.png)
《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联系背景资料,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3.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它的由来吗?纪念屈原爱国诗人诗人屈原在该日(五月初五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人物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
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汩(mì)罗江而死。
最大成就:屈原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最长政治抒情诗《离骚》。
《诗经》(现实主义)和《离骚》(浪漫主义)是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诗集《女神》(1921)、《星空》;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虎符》、《蔡文姬》三.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2893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d.png)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
(3)掌握楚辞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特点。
(2)《屈原列传》中的名句及其含义。
(3)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楚辞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2)如何把握屈原的内心情感。
(3)将屈原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让学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对屈原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楚辞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解析《屈原列传》中的名句,体会其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人物评论,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楚辞进行鉴赏,写一篇赏析文章,不少于4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3.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名句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情怀的感悟和实践。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c7dfb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6.png)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5b4b7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5.png)
《屈原列传》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对古文有天生的畏难情绪,毕竟他们现在接触的不仅是白话文,还有网络语言,那么面对相对比较长的经典文言作品,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进入到屈原的世界,同时与当下考试的核心素养结合,是这次教学要突破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屈原,我们都不陌生。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由粽香、龙舟,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的独行者的形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学家的视角,解读更加真实的屈原。
1.解题①“屈原”,传记记载的对象;②“列传”,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2. “楚辞”与《楚辞》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初读课文(一)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第三部分(第10-11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12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
【思考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
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①闻:动词作名词,见识,知识②志:记忆。
③明:明晓④娴:熟悉⑤图议:谋划计议⑥入:名词作状语,对朝庭内⑦出:名词作状语,对外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段最后说“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96aa2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b.png)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格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特点;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 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屈原列传》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3. 教学素材:相关屈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屈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容貌特点;(2)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3)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屈原为何被称为“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屈原列传》,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经典段落,并做好笔记;(3)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你们认为的经典段落,并阐述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分析屈原的人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屈原的人格特点。
4. 深入解读(1)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屈原列传》;(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屈原的象征意义;(3)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屈原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提问: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特点;7. 课后作业(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屈原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屈原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最新-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最新-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838a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f.png)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15、屈原列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国殇》教案
![《国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1f784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75.png)
国殇》教案教学目标:1、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二、介绍屈原及《楚辞》(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以图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陷害。
后楚国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
屈原十分痛心,满怀忧愤,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高峰。
(2)题解。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
《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
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
“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
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
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三、朗读1、教师范读全诗一遍。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
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四、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
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
车轮交错,刀剑相接,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以下六句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
教案:屈原列传
![教案:屈原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2ba9afc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8.png)
教案: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
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
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
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78ac5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1.png)
屈原列传教案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卓越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屈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曲折,他的事迹和诗篇至今为人敬仰。
屈原出生在楚国,他聪明机智,才华横溢。
年轻的屈原曾经在楚国大司马府做官,他非常得楚昭王的赏识。
然而,楚国内忧外患,昭王的心思不再在国家事务上,而是纷乱的宫廷斗争。
楚国内外压力下,昭王开始失去对屈原的信任,并对他怀有猜疑之心。
昭王的失信让屈原心灰意冷,他无法容忍国家的衰败和君王的背信弃义,于是选择离开朝廷,并投笔从戎,义愤填膺地投身于报国之志。
他四处游历,寄情山水之间,向世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屈原以诗歌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代表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
《离骚》中展现了屈原豪情壮志,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待。
他用锐利的笔触痛斥了周朝统治者的腐败和昭王的无能,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民众痛心的情感。
然而,屈原的爱国情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遭到了国王的排挤和迫害。
昭王的手下一再陷害屈原,让他无所遁形。
屈原失去了自己曾经家国的忍受,终于绝望地投入了汨罗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屈原的殷殷之词,他在最后一刻依然怀揣着对国家的希望,选择了自尽。
屈原的死对于楚国和全中国的文化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感染了无数人,他的诗歌至今传诵。
人们用“屈原投江”来形容无所适从和无可奈何的境遇,在这其中展现了屈原为国家和人民所付出的牺牲。
屈原所倡导的爱国精神世代流传,让中国人民不断追求心中的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梦想。
他的诗篇也成为切实的教案教育素材,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歌,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矢志不渝和孤独呐喊,激发起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屈原的一生虽然经历了挫折和厄运,但他胸怀激昂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才华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骨肉离散并不能消弭人们对于他的敬佩之情,而是激励每一个人以屈原为榜样,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诗人屈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