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PPT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武 侯 祠 图 片
-22-
武 侯 祠 图 片
-23-
武 侯 祠 图 片
■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2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修身名言,请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4-
·
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胸怀大志方能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两

句话有什么作用?

点明“淫慢”“险躁”的不利之处,从反面补充论述
,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什么?
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有所作为。
■ “静”与“俭”关系是怎样的?。
文题解读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 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简洁明了。
诫子书
-7-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1张PPT)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 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 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做人治学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 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
课堂检测
但是诸葛亮却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一直很担心,随即和兄长 说道:“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年少成名,在诸葛亮看来并不是一件好事,聪明过早外露, 容易心浮气躁,自我满足,反而成不了大器。
文章思路总结
1.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论证
(1)阐述“静”的价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 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是人生价 值的体现。
合作探究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 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 价值的最高体现。
15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行为操守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用
夫 君子 之 行,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 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静以修身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宁静无以 致 远 达到 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 才
增长 才干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4岁,临终之时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
下。
拓读,启迪“子”心
六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 伐蜀...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赐 琅琊王。”瞻怒,斩艾使。遂战, 大败,阵前死。时年三十七岁。瞻 长子尚幼,与瞻俱没。
从诸葛瞻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读出“君”意
(原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以广才、志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 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 能成就学问。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请在《诫子书》中选择一 个字,为诸葛亮补写“一字箴 言”寄给诸葛瞻。你会选择哪 一个?
说说你的理由。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静,审也。从青, 争声。”自审、内省,以求内心的安静
《说文解字》中解释俭为:“俭,约也。”段玉裁在注 释“约”字时说:“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 意”。俭字本义就是对自己加以约束
◆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前提
内心宁静专一
立志 成才
外在节制欲望
静俭
保障 惜时
学习 基础
读出“君”意
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虽仅有86字,却充满了智慧 之语,这些智慧之语寄托了自己对儿子的无限期望:希 望能儿子勤学励志,能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淫 慢险躁,从而修身养德,治学做人,同时还希望能珍 惜时光,最终成为一名胸怀大志的君子。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内心恬淡, 没有什么可以 明确, 志向
达到 远大目标
夫不慕学名须利 静用也来,,没才办法须学坚定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
淫 慢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来自性。放纵 懈怠振奋 精神 轻薄 浮躁
修养 性情
年与 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随同 疾行,指迅速逝去
丧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 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终因积劳 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定军山,享年54岁。
去 太丘舍去 ——动词,离开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迟缓,速度低。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 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 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 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 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 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 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 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新课导入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y爻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君子 忠臣 智者
慈父
诸 葛 亮
学习目标
一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二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 四 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险要。)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
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学
• 非学无以广才
(动词,学习)
•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成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完成、实现)
• 遂成枯落
(动词,成为、变为)
•行
• 君子之行
(名词,品行、行为)
• 日月之行
(动词,运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去
• 意与日去
(动词,失去)
•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 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淡泊”“宁静” 是“明志”“致远”的前提条件,即作者认为只有做到“淡泊”“宁 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任务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 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 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 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 作用。

《诫子书》优秀PPT课件

《诫子书》优秀PPT课件

《诫子书》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对文学创 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 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诫子书》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对文化交流和 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出师表》、《前出师表》、《草庐 对》等。
生平经历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后 投靠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作为丞相 ,他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致力 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
写作背景
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蜀汉偏居西南,面对内忧外患的 局面。诸葛亮为了教பைடு நூலகம்儿子,写下这封家书 。
家庭背景
诸葛亮46岁才得后诸葛瞻,对这唯一之子寄 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品德与才华兼备的 人才。
,促进家校合作。
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
社区教育
将《诫子书》引入社区教育中,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提高居 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企业培训
在企业员工培训中,引入《诫子书》的道理,培养员工良好的职 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社会公益活动
在公益活动中,组织以《诫子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06
时代背景
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希望通过 家书教育儿子保持高尚品德,不为私欲所动 摇。
作品影响
文学价值
《诫子书》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是中国古代家书的代表作品,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意义
文章强调了修身养德、淡泊名利的 重要性,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 远影响。
思想意义
文章体现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和道 德准则,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 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
才须学也
04 才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谆 谆

分析观点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子 情
能治性(反)
殷殷告诫: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反)
积累拓 展
积累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夜读
梳理文意
句首发 语词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行为、操守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的修 养,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梳理文意
达到 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表:(议论文)奏议的一种。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说:(议论文)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记叙文)杂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4、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5、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6、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7、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 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
本文出处:选自《诸葛亮集》。
文体知识
写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 “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 而定。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 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证明论点
总结论点
论题
论证方法
提出号召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
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
(正面、反面)
课堂小结
提出论点 诫 子 证明论点 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文体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 “尺牍”或“信札”。
诫子书
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 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 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 —《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 的谆谆教诲。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 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 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 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

《诫子书》课件(共26张PPT)

任务1:用蓝色笔作圈画,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与诸葛亮有关的文化常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任务1:用蓝色笔作圈画,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与诸葛亮有关的文化常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 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 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 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 贤相”。
家喻户晓的事迹:三顾茅庐 草船 借箭 赤壁之战 空城计,他被誉为 “智慧的化身”。
本课小结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提出论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正面) 治学: 志、静-学-才
(反面) 修身:俭、静(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课后作业
1.将《诫子书》全文用白话文翻译 2.思考“任务4”中剩下的三个问题,分
享自己的看法 3.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成语或典故
任务1:用蓝色笔作圈画,积累文化常识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 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 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 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 贤相”。

16 诫子书 课件(共22张PPT).ppt

16  诫子书 课件(共22张PPT).ppt
干扰,宁静专一。 是 Nhomakorabea者的目的。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节
俭来培养品德。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


诸 葛


情景导入
作者介绍
书法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成为儒家士人理想的人生规划, 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解内容: 反面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
求,强调与志向是相关的。
合作探究
你认为"远"有哪些深层含义?
合作探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这两句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 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 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 享受而分神劳力。所以“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 的基础上的美德。7和能给你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本层次内容: 从反面论述:修身(诫躁) 说明了淡薄宁静的重要性。
翻译理解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中心论点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论证
做人 学习
正反对 比论证
特色总结——语言
句式骈散结合
课文中既有对仗工整的骈句,也 有简洁明了的散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 感和表达效果。
特色总结——语气
语气徐疾有序
文章语气从容不迫,层层递进,既有 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有对时间流逝的 深切感慨。
问题探究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了哪些重要的品质?
书法展示
柳体集字《诫子书》
马章乘《诫子书》
课后作业 1.选择《诫子书》中的一段文字,用毛笔书法临摹, 感受古文的韵味和书法的魅力。
2.背诵《诫子书》全文,下周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展示, 体会古文的语言美感和思想深度。

谢 谢
节 课 结

课文精讲《诫子书》翻译
原文: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悲哀地守着陋室,(悔恨)又怎 么来得及?
课文主旨
通过《诫子书》,诸葛亮告诫后人要 保持宁静和节俭,强调学习和修身的重要 性,指出放纵和急躁的危害,提醒后人珍 惜时光,立志成才。
诸葛亮的教育思想
修立勤惜 节 身志学时 俭
课文结构
诫子书
课文精讲《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文精讲《诫子书》翻译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 翻译: 君子的行为,以宁静专一来修养 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 诫 子 书 》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 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精品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诫子书》 精品课件(共28张PPT)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 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 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 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 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 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 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 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 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 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只有 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 子 书
诸葛亮
作者介绍
诸葛亮
1.(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书法 家、 散文家、 发明家。
2.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3.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 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 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 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 《诫子书》等 。
展现自我
标准答案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 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 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 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 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 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 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 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 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 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

结局问题
总结论题 提出号召 诚恳告诫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谆


分析观点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教 诲 、 无
能治性(反)
限 期

殷切叮咛: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根据本课内容,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词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__连_词__,__表__目__的_,__来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__振__奋__精_神____________
古文探究
①年与时驰(chí):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②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③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⑤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⑥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用庄重、慈爱的语调读出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之情。 本文朗读节奏划分 示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 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 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 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整体感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 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尝试翻译全文,自主疏通文意。
注意: 1、结合书下注释,尽量逐字翻译 2、如遇困难做出标记,留待稍后解决
夫:助词,句首发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
端词
者的目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之:助词,的 静:屏除杂念 俭:俭朴
行:品行
和干扰,宁静 专一
高尚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修 养身心,依靠俭朴培养品德。
淫:放纵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慢:懈怠
险躁:轻薄浮躁。与“宁静” 相对。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就不能修养性情。
枯落:凋落,衰
驰:疾行,
残。指人年老志
年:年纪 指迅速逝去
衰,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意:意志
遂:最终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无以:没办法
致:达到
明志:明确志向
远:远大目标
不清心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 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成学:成就学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增长才干 志:立志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 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下 志向就无法成就学问。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 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劝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
诸葛亮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词 句停顿。
提示:可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
诫( jiè )子书 夫(fú )君子之行
淫(yín )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 话,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 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 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 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 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立“志”当先,为“学”要实, 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直至达到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长
16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 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 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 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 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深入探究
1.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 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 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 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 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 养开始。
2.阅读全文,由文中的一些警句你联想到了
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 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
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
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234),字孔
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
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
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 年版)。《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 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 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 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 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 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 深切。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 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 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字词释义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操守、 首,表示发端。 品德。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品德高尚的人。 这里指安静,集中 精神,不分散精力。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五、背诵全文。 点拨:理解文意并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suì) /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远而宽阔的境界。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 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 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
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
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
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
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
就学于名师。
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
“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 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 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 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姓名中有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 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 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 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 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 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人们的 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 习,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 不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 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 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 志衰,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 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 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 得及!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 端 今义:丈夫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 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 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险躁则不能治性 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危险,
今义:治理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
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 必须有“静”心,如果一 个人“淫慢”“险躁”, 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 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 对比论证的方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 度阐述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 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 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 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 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 方写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 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 可表明身份,如“学生 ××”、“儿××”等。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夫( fú )

淡泊( dàn bó )
● ● ● ●
淫慢



yín )遂( suì ) zào )
穷庐( lú

险躁(
课文朗读
新课导入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 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
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
文体知识
写 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 日期所构成。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臵写称谓, 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 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 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问候语,第 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 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长者多问候身体,中年人多问候事业和家 庭,青年人多问候爱情和学业,少年儿童多祝 愿健康成长。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 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 晰,语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 要做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 难于理解。结尾,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 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 祝词“此致”“敬礼”,格式是另起一 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 “敬礼”。给长者的信往往写“祝您健 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 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步”。
结构梳理
修身 诫子书 治学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惜时
艺术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 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 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 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 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 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 “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二、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 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 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 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 如何理解的。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
“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
意是什么?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 用意是什么?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 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 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
“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
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 扇爱不释手,形影不离。他这样做不仅表达了他们夫 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 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 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 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 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