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基于GIS和RS榆林地区生态安全动态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和RS榆林地区生态安全动态综合评价的
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榆林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直接关系到
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的整体性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近年来,为
了保障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对榆林地区
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地调查和研究,但是由于涉及面广、
数据多、空间复杂度高,传统的调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对生态安全
评价的需求。
因此,GIS和RS技术成为了研究生态安全动态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利用GIS和RS技术,综合分析榆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2)影响生态安
全的主要因素分析;3)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和动态预测。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遥感影像解译、生态环境参数提取和分析、GIS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构建和动态预测等。
3. 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态环境参数提取和分析,借助GIS和RS技术,实现对榆林地区生态安全动态综合评价,具体成果包括但不限于:
(1)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图;
(2)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和动态预测结果;
(3)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预测和预警;
(4)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和恢复建议。
4.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完整、全面、细致的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加深对榆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认识,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具有较强的政策决策参考价值和社会应用推广价值。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空间变迁。
如何理解和掌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其空间发展、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
四、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南方水乡、北方山区、黄土高原等不同地理环境的传统村落。
通过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
五、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一)空间分布规律通过GIS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南方水乡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传统村落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而在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传统村落分布较为稀疏。
(二)空间结构规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例如,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村落呈现较为规整的网格状结构,而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呈现较为复杂的树状或链状结构。
(三)空间关系规律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受地理环境、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乡村景观的发展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从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
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等四个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
本文在对国内乡村景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分析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obtained very fast development. Rur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mainly from the farmland landscape, the country culture geographic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ry landscape fo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landscape.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地区省级村落
为例
李根;田海宁;郭瑞;闫杰
【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60)1
【摘要】以陕西地区429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研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相融合的方法,从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分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多维度对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陕北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延安和榆林地区尤为突出,而陕南和关中区域除安康和渭南地区分布相对密集,整体分布较为分散,全省已经形成4个集中聚集区域;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分布特征与其所处区海拔高度和水系分布密切相关,低海拔区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且多邻近水源地或沿河流水系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和河流水系分布直接影响陕西地区省级传统村落分布基本格局,地域文化、经济条件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进一步促进了4个核心区域的形成.
【总页数】7页(P91-96)
【作者】李根;田海宁;郭瑞;闫杰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8
【相关文献】
1.山地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为例
2.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要素
——以陕西省榆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3.辽宁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4.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5.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下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 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基于GIS 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作者:金周益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第22期文/ 金周益、沈玉英、王孟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浙江杭州 310231金周益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洞庭湖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8林图、王礼建杭州丽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摘要】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时结合GIS 系统,能够直观得出聚落分布情况,准确预测发展形势,从而为乡村建设提出完善规划。
本文基于GIS 系统,阐述了乡村聚落的分类标准,根据我国地形分布,从山地、水乡、平原三个方面分析乡村聚落分布规律。
【关键词】GIS 系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GIS 即为地理信息系统,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非常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球表层空间中有关地理分布的各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描述,制作直观分布图。
目前,GIS 系统广泛应用于乡村聚落研究中,能够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分布规律。
1、基于GIS 的乡村聚落分类标准聚落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聚落空间是指聚落的外部形态,也称轮廓形态。
乡村聚落的分类标准如下:1.1 乡村聚落形态分类第一,团状村落的平面形态与圆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非常相似,由于其南北轴与东西轴长度大致相近,多呈现对称四边形状。
团状聚落多分布在我国平原或盆地地区,东部广大平原尤为常见。
第二,带状聚落分为三种:靠近水源,沿着河道向两边延伸;为了避免洪水灾害,而沿着高地形成带状延伸;为了交通便利,沿着公路等交通线路两旁分布。
第三,环状聚落多分布在我国山区及湖泊附近。
有些地方称之为" 环山聚落"或" 环水聚落",环绕山脉和湖泊而建,此种聚落需要特定的自然条件,因而数量较少。
第四,散漫型聚落又称为点状聚落,基于GIS系统来看,呈现为点状零散分布形态,实际上是零星散布在地面上的居民住宅,在我国山区深处、大范围牧区非常常见。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不同土地类型区域内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有 明显的差异 。由于河川地地面平缓 ,便于进行农业耕 种和生产 ,交通便利 ,聚落平均密度达到最大 ,为 0. 88 个/ km2 ;其次 , 黄土丘陵类型区的乡村聚落 也 较 为 密 集 ,聚落平均密度为 0. 59 个/ km2 ,聚落的建筑多在黄土 沟坡直接开挖窑洞 ,形成聚落点大多分布在洪水水位 线以上比邻黄土沟坡的独特景观 。在风沙地类型区 , 聚落平均密度仅为 0. 29 ,其中聚落点多分布在水源涵
根据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密度特征与聚落的结构 特征 ,在 GIS 对离散点模糊聚类分区功能的支持下 ,完 成“榆林地区乡村聚落密度分区图”(见图 3) 。
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
的关系 ,由于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 ,加上地区 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 ,有将近一半的乡村聚落的居 住环境仍然较为恶劣 ,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政府部门 应当在加强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加快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法规 ,及时调整乡村聚落宏观 布局规划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 ,促进乡村城镇化的 发展 ,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 ,进一步推 动榆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分布规律的影响 ,根据榆林地区的地理持点 ,确定以下 主要因素作为分析的重点 : ①土地类型 ; ②水系 、水源 ; ③海拔高度 ; ④距交通线距离 ; ⑤距最近城镇距离 。
在 GIS 软件支持下的多层面的信息复合分析法及 缓 冲区分析法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 ,其中 ,
①收稿日期 :2000 - 02 - 12 ;修回日期 :2000 - 05 - 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9971065) ,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 。
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_以湖北公安县为例
收稿时间:2014-04-18;修回时间:2014-06-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11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001100)作者简介:郑文升(1982—),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
主要研究主要研究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
E-mail :zhengwensheng@ 。
※通讯作者:王晓芳(1980—),女,河南许昌人,博士,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规划。
E-mail :wangxiaofang@ 。
当前,我国的乡村聚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根植于小农生产基础及其环境条件下的聚落格局仍然主导着聚落分布,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强烈冲击着传统聚落,在乡村家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以湖北公安县为例郑文升1,2,姜玉培1,2,罗静1,2,王晓芳※1,2(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GIS10.0和Geoda095i 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
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 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
水文、地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
研究认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关键词:乡村聚落;平原水乡;空间分布;格局优化;公安县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4)11-0120-08DOI:10.15957/ki.jjdl.2014.11.019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lainWater Area—a Case of Gong’an,HubeiZHENG Wen -sheng 1,2,JIANG Yu -pei 1,2,LUO Jing 1,2,WANG Xiao -fang 1,2(1.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Simulation ,Huazhong Normal Unversity ,Wuhan 430079,Hubei ,China ;2.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azhong Normal Unversity ,Wuhan 430079,Hubei ,China )Abstract:Taking Gong ’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as the case and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easurement method,especially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e mechanism and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lain water area by applying ArcGIS10.0and Geoda095i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The results show that:distribution of small-scale rural settlement has high density ,the large-scale settlement is contary to the small-scale rural settlement in Gong ’an county.And the Moran ’s I of global and local indicates furtherly that the local agglomeration about the small-scale rural settlement in Gong ’an county is significant,but large-scale settlement agglomeration is weak.Hydrologic,terrain,traffic and other basic geographic conditions still decid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lain water area,while some factors,such as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urban and rural management policy,influenced profoundly on the settlement pattern.Thinking optimization of settlement pattern of the new period nee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at th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settlement system which don't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the construction of center village and diaspora village is not reasonable.An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entralizing popul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it has discussed the scientific layout of rurban community,center village and diaspora village.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plain water area;spatial distribution;pattern optimization;Gong ’an County第34卷第11期经济地理Vol.34,No.112014年11月ECONOMIC GEOGRAPHY Nov.,2014庭住房周期性改善的同时,空心村、留守儿童与老人、城乡“两栖”占地、乡村社区萧条等现象日益普遍,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乡村社会失序、农业规模化经营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问题的重要焦点。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空间分异现象的加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资源,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手段,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遥感影像数据用于获取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社会经济数据则用于分析村落的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GIS技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格式化,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2. 空间数据分析:利用GIS软件,对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提取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
3. 统计分析:对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揭示村落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及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4. 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和差异性。
5. 结果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地图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直观地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
四、研究结果1. 空间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分布在山区、河流沿岸等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
同时,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村落规模、形态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2. 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与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人口较多的村落往往位于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地区。
同时,人口分布还受到政策、教育、医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工具。
聚落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形态的演变与保护对于理解人类历史、文化及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GIS技术对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保护规划策略,以期为聚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GIS技术在聚落形态分析中的应用GIS技术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功能,为聚落形态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对聚落的地理分布、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聚落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空间特征。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GIS技术对聚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
通过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将聚落的地理位置、规模、密度等信息以地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直观地反映聚落的分布特征。
其次,GIS技术可以分析聚落的空间结构。
通过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可以对聚落的内部结构、道路系统、建筑布局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聚落的空问组织规律和功能分区特点。
最后,GIS技术还可以对聚落的形态演变进行分析。
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聚落数据,利用GIS的时空分析功能,我们可以了解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和趋势,为聚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聚落形态特征及保护价值通过对聚落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聚落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文化内涵。
聚落的形态特征包括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首先,聚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明成果。
其次,聚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最后,聚落还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GIS技术的聚落保护规划策略基于GIS技术的聚落保护规划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收集聚落的相关数据,包括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佟玉权【期刊名称】《人文地理》【年(卷),期】2014(29)4【摘要】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
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
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
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自相关;GIS【作者】佟玉权【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相关文献】1.基于GIS的玉溪市道路密度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J], 杨太静; 尚敏2.基于GIS技术的常德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研究 [J], 胡逸哲;陈立芳;贺伦尊;陈欣林;陈端吕3.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流域性特征研究 [J], 董艳平;刘树鹏;许熙巍;苏菁4.基于GIS的城市景观聚集度空间分异研究——以大连市金普新区为例 [J], 李冬蕾;侯英姿;王方雄5.基于GIS的元阳梯田空间分布及其自然要素分异研究 [J], 刘敬;刘澄静;角媛梅;刘志林;许汉华;张华;赵冬梅;吴常润;冯志娟;刘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侯俐爽【摘要】通过分析国内近年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解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综述【作者】侯俐爽【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陕北百姓在该地区艰难的生境条件下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等特征与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等进行融合,自下而上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单元——乡村聚落,其特征具有极强的在地性,引起了国内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1 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根据聚落发展定位的不同可将乡村聚落分为普通聚落、“美丽乡村”“传统村落”①。
本文中的普通聚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来说,该类聚落未实施明确的发展规划,聚落呈无序自发展状态;美丽乡村是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而选出的示范村落,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的更新策略方面,尤其以乡村旅游为典型;传统村落属于乡村聚落中传统风貌特征明显且保存完好、历史文化浓厚、民俗文化典型的一类,是国家为保存、修复国家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民俗历史而选出的典型聚落。
随着近年国家倡导的传统村落申报与评选,在各领域掀起了研究“传统村落”的热潮。
1.1 研究对象陕北地区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多以某大范围自然区或行政区划进行限定。
甘枝茂等人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得出乡村聚落分布不均匀、沿枝状河谷呈递减的特点[1]。
王林林、路春燕等以延安市安塞县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聚落的分布及形成机制[2]。
近年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整个黄土高原大范围的宏大叙事转向以某个聚落或某个庄园为研究对象,趋向于微观剖析,如宦烨晨的硕士论文以陕北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探析陕北乡村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发展可能性[3]。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问题日益凸显。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为研究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GIS技术,分析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优化策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地理、人口、经济等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地理信息数据、统计年鉴、实地调查等。
三、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 数据处理与空间化利用GIS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致等。
然后,将数据转化为点、线、面等空间对象,进行空间化处理。
2. 空间分布特征描述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
包括居民点的密度、分布形态、空间聚类等方面。
同时,结合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
3.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例如,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线、交通干线附近等地区,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和规律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居民点密度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空置和闲置现象。
四、村庄居民点优化策略1. 优化目标与原则优化目标包括提高居民点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优化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等。
2. 优化策略根据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包括调整居民点布局,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发展特色产业等。
同时,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优化方案。
3. 优化策略实施与效果评估将优化策略付诸实施,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通过GIS技术对实施前后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优化策略的效果。
同时,收集居民、政府、企业等相关利益方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优化策略。
《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及保护规划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对于了解聚落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以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GIS技术对聚落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保护规划策略,以期为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数据等。
三、基于GIS技术的聚落形态分析(一)空间分布分析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的聚落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
结合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聚落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二)形态特征分析运用GIS的测量和分析功能,对聚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包括聚落的形状、规模、密度、空间结构等方面,以揭示聚落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
(三)文化内涵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和分析功能,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聚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四、聚落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一)保护原则与目标在聚落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保护原则与目标。
以保护聚落的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二)保护策略1. 强化规划管理: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加强规划管理力度。
2. 修复与整治:对受损的聚落建筑、景观进行修复和整治,恢复其历史原貌。
3. 文化传承与教育:通过文化传承活动、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聚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合理利用与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开发聚落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空间布局变化日益显著。
为了更好地理解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优化其空间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村庄居民点进行空间分析。
GIS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能够有效地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优化居民点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对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收集研究区域的地理、人口、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然后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三、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1. 空间分布形态: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区域的村庄居民点呈现出较为集中的分布形态,但各村庄之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2. 空间关联性:利用GIS的空间关联分析,我们发现居民点与交通干线、水源地、农田等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这些因素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 空间结构特征: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我们发现研究区域的村庄居民点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规律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无序和混乱的现象。
四、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往往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
2. 交通因素:交通干线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引导作用,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居民点的聚集地。
3.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
五、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1. 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土地、水源、交通等资源,优化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人口聚集。
基于GIS的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基于GIS的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王永军;李团胜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06()8
【摘要】采用陕西省1982和1998年2期土地利用图(1∶500 000)截取榆林地
区的部分,借助相关地形图和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3.2和ArcInfo 7.1,对其景观分类进行处理与分析。
结果表明,1982~1998年,草地和林地的面积显著增加,沙地的面积减少最大。
破碎化程度仍然较为严重,景观形状
趋于复杂,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所降低,但幅度不大,其中灌溉水田、旱地、园地、林地、水体、盐碱地、沙地、裸土岩地主要向草地转变;水浇地、草地主要向旱地转变;居
民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工矿用地的主要增加来自盐碱地。
【总页数】5页(P895-899)
【关键词】GIS;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景观指数;榆林地区
【作者】王永军;李团胜
【作者单位】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9
【相关文献】
1.基于GIS的大理海西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J], 姜鹏;周盛君;徐坚
2.基于RS与GIS的通化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J], 宋开山;张柏;于磊;张树清
3.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 [J], 其格乐很;何秉宇;黄玲
4.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J], 高小红;王一谋;杨国靖
5.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J], 胡振琪;王金;杨成兵;韩宇平;彭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的吉林省东辽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GIS的吉林省东辽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吕静;田志朋【摘要】以吉林省东辽县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和遥感处理为研究方法,将30 m分辨率Landsat8遥感影像作为基础研究数据,选取海拔高程、坡度、河流水系为角度对东辽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情况做定量研究.最终得出吉林省东辽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为在自然因素的主导下,东辽县乡村聚落整体呈随机分布,大部分村落分布在217~375 m高度及0~5°的区域上,在距离河流500 m内的区域内分布村落较多.【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18)004【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Arcgis10.2;东辽县【作者】吕静;田志朋【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118;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0 引言乡村聚落是一种以农业人口聚居为主要特点的人类聚落方式,其分布空间、分布特点体现了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人类生产、生活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
乡村聚落的分布受到社会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是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础[2],其中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是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两个最主要因素。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东北重要水系辽河的发源地之一,东辽河贯穿全境,是辽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境内地形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和河谷。
丰富的水资源和地形类别可以为研究自然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提供良好的样本,进而可以以点带面,对整个辽河流域内乡村聚落的研究起到启发作用,也是对河源地乡村聚落分布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同时,东辽县人居历史悠久,据考古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生息。
长期的生活繁衍使东辽县境内聚落形成了稳定的形态和结构,也形成了丰富的聚落特征和文化,对该区域乡村聚落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是整个辽河流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
为例
汤国安;赵牡丹
【期刊名称】《经济地理》
【年(卷),期】2000(20)5
【摘要】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2 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
通过综合应用基于GIS的缓冲区分析、多层面的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
研究结果可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地理信息系统;GIS;陕西
【作者】汤国安;赵牡丹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TU984.12
【相关文献】
1.基于GIS的徐州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J], 单勇兵;马晓冬
2.基于RS和GIS的沙漠-黄土过渡带土地沙漠化分布与变化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
为例 [J], 张莉;王飞跃;岳乐平;李智佩;王岷;聂浩刚
3.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都江堰市天马镇为例 [J], 郭让斯基;冯武;刘林;屈婷婷
4.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J], 金周益; 沈玉英; 王孟凯; 金周益; 林图; 王礼建
5.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忠县涂井乡、石宝镇为例 [J], 谢玲;李孝坤;余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IS”软件技术在榆阳林业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分析
“GIS”软件技术在榆阳林业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分析作者:姜莉芳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9期姜莉芳(榆林市榆阳区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陕西榆林 719000)摘要:GIS技术在榆阳的林业发展建设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有效促进榆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GIS技术在林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GIS技术;林业工作;推广应用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形式,是一门新兴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
该技术能够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以及硬件设施的共同支持下,完成包括大气层在内的地球表层空间内有关地理信息数据的收集、保存、整理、分析、表现,以及对其进行详细描述的一种技术系统。
GIS技术在榆阳区林业中可以应用于林业资源的清查、林业相关专题图像的制作、林业经营区的规划、林业资源防火以及病虫害等方面的工作。
GIS技术具有开放性、先进行、实用性等优点。
1GIS技术在榆阳区林业工作中的应用案例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以及榆林辖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km2,居全省第2。
境内以明长城为界,沿北为风沙草滩区,沿南为丘陵沟壑区。
属于北温带气候,地貌多样。
榆阳区处于鄂尔多斯台地东部,是典型的大陆性边缘季风气候,地理冷暖分明,干湿各异。
我国GIS技术不断发展,并将其逐渐渗透到林业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小纪汗林场和巴拉素林场的林业制图、林业资源清查、林区规划等多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GIS技术值得在各个地区进行推广。
2GIS技术在榆阳区林业工作中的应用体现2.1绘制林业专项图纸榆阳区开展的林业工作中会涉及到造林区域的规划、森林砍伐区的划分设计,以及森林资源的清查工作,以上工作的实施方案设计需要在一张比例合适的地图上进行规划,传统的区域手绘方式具有工作流程十分复杂,制图周期过长,误差大,并且手绘原稿难以有效保存、林业资源改变以后难以及时更新等缺点。
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
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
李雅丽;陈宗兴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1994(17)1
【摘要】本文分析总结了陕北乡村聚落的位置和集镇分布特征,组织形态和平面
形态及五种结构形式。
对这些特点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陕北乡村聚落的合理化发展。
【总页数】7页(P46-52)
【关键词】乡村聚落地理;空间分布;陕北地区
【作者】李雅丽;陈宗兴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42.41
【相关文献】
1.乡村聚落水蚀特征研究——以陕北3个典型乡村为例 [J], 岳大鹏;董美云
2.清代陕北长城外农村聚落地理初步研究 [J], 郭平若;刘祥秀
3.陕北典型地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规律的初步研究 [J], 岳大鹏;甘枝茂
4.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 [J], 侯俐爽
5.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度研究 [J], 董晓璞;邓健;赵满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规律的影响 ,根据榆林地区的地理持点 ,确定以下 主要因素作为分析的重点 : ①土地类型 ; ②水系 、水源 ; ③海拔高度 ; ④距交通线距离 ; ⑤距最近城镇距离 。
在 GIS 软件支持下的多层面的信息复合分析法及 缓 冲区分析法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 ,其中 ,
①收稿日期 :2000 - 02 - 12 ;修回日期 :2000 - 05 - 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9971065) ,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 。
的功能 ,如居住 、生产管理核心等 ; ②有良好的水源 ,可
保证居民饮水和生产的需要 ; ③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
④较适宜的居住环境 ; ⑤少发自然灾害的地理环境 。
恰当的区位不仅是聚落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且也是组
成其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 。
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 ,包括黄土丘陵沟
壑区和风沙区两大地貌类型区 。这里地形破碎 ,水土
汤国安 ,赵牡丹
(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中国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技术手段 ,以国家 1 :25 万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对陕
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区位特征进行了探讨 。通过综合应用基于 GIS 的缓冲区分析 、多层面的复
图 2 信息复合分析处理流程 Fig. 2 The method of multi - layer information overlay
河流两侧 (特别是大河两侧) 往往有较为宽广的阶 地 ,利于聚落发展 。虽然邻近河流地区的面积仅占榆 林地区总面积的 14 % ,而其中乡村聚落的个数却占总 数的 60 %。显示乡村聚落有明显的沿水系分布的特 征 ,且聚落密度随河流级别的增大而增大 。沿大 、中 、 小三级河流分布的乡村聚落平均密度为 0. 68 个/ km2 ,
2 影响因素及其基本信息源
同特征 。近年来 ,由于该地区大型煤田 、油气田等工业
为研究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对乡村聚落空间
基地的建设 ,也给该地区解脱贫困 ,走向振兴与发展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 ,西部大开发决策的制定 ,为榆 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以该地区为样区进 行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点研究 ,对调整榆林地区城乡 布局规划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915 2 ,380 4 ,990 8 ,587
6. 46 16. 80 35. 24 41. 50
1. 25 0. 78 0. 56 0. 32
落分布的密度有明显随海拔高程升高而降低 、随交通 便捷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虽然近年来榆林地区的 交通 条 件 有 了 很 大 的 改 善 , 但 榆 林 地 区 目 前 仍 有 33. 75 %的乡村聚落处于交通不便利的地区 ,加强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是该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 ;聚 落密度随着距城镇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聚落密度在大 城镇附近达到最高 。但绝大部分聚落仍远离城镇 ,反 映了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
0. 81 0. 63 0. 54 0. 17
4 ,028 5 ,025 4 ,008 1 ,102
28. 44 35. 49 28. 29 7. 78
0. 78 0. 61 0. 52 0. 34
3 ,398 5 ,985 4 ,780
23. 99 42. 26 33. 75
0. 79 0. 51 0. 23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专题类型
土地类型 风沙地 黄土丘陵
河川地
水 系
沿大河流分布 沿中等河流分布 沿小河分布 远离河流分布
海拔高程
< 1 ,000 1 ,000 - 1 ,200 1 ,200 - 1 ,400 > 1 ,400
交通条件 便捷 较便捷
不便捷
以河流中线位置为基准自动建立缓冲区 ,落入缓冲区的聚 落被视为沿河流分布 。将聚落划分为沿大河分布 ,沿中等 河流分布 ,沿小河分布 ,远离河流分布 4 种类型 。并在统计 模块支持下计算出乡村聚落点数和密度 。
距公路距离
距城镇距离
距公路 、铁路两侧 1km 的地区 ,交通便捷 。 距简易公路 、大车路两侧 1km 的地区 ,交通较为便捷 。 远离各类公路的地区 ,交通不便捷 。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体现了在不同生产力水 基础地理数据库等最新数字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探索
平下人类生产 、生活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乡村聚 利用 GIS 作为基本技术手段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
落分布的特点 、规模大小 、动态迁移等除受到众多环境 进行系统研究的技术手段与基本方法 。图 1 显示本研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不同土地类型区域内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有 明显的差异 。由于河川地地面平缓 ,便于进行农业耕 种和生产 ,交通便利 ,聚落平均密度达到最大 ,为 0. 88 个/ km2 ;其次 , 黄土丘陵类型区的乡村聚落 也 较 为 密 集 ,聚落平均密度为 0. 59 个/ km2 ,聚落的建筑多在黄土 沟坡直接开挖窑洞 ,形成聚落点大多分布在洪水水位 线以上比邻黄土沟坡的独特景观 。在风沙地类型区 , 聚落平均密度仅为 0. 29 ,其中聚落点多分布在水源涵
5 期 汤国安 ,赵牡丹 :基于 GIS 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3
而远离河流分布的聚落密度仅为 0. 17 个/ km2 ;乡村聚
表 3 不同分析因子对乡村聚落分布规律的影响 Tab. 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to the distribution
因子的制约外 , 还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历史渊 究的技术路线 。其中建立榆林地区乡村聚落信息系统
源 、文化习俗及一些突发性因素 ( 如战争 、灾害) 等影 是本研究的核心工作 。
响 。但在诸多制约影响因素中 ,能够长期稳定影响乡
村聚落布局的仍然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
一个稳定的乡村聚落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 ①具有稳定
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 ,揭示了该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影响的基本特征 。研究结果可
望为该地区的城乡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资料 。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 TP391 ;TU984. 1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技术是研究地学信息空间分布 规律有效的技术手段 ,本研究以已建立的国家 1∶25 万
沿道路通达最近城镇的距离 :5km、5 —15km、15 —25km、 > 25km。
以公路中线位置为基准自动建立缓冲区 ,落入缓冲区的聚 落被视为临近公路分布 。并在统计模块支持下计算出该类 乡村聚落点数和密度 。
利用 GIS 的最佳路径分析法 ,计算各聚落沿道路至最近城 镇的距离长度 ,并依此数据作为评价聚落偏僻程度的依据 。
3 信息提取与处理
养较好 、利于生产和居住的风沙滩地 。
考虑上述各地理要素因子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并 按照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基本要求 ,对专题要 素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码与信息提取 。
提取乡村聚落点位的基本信息源采用国家 1∶10 万 地形图上绘制全部聚落点位 ,由数字化仪将聚落中心 点的地理坐标输入计算机 ,并由最新 TM 卫片的资料进 行检验其精度并作适当编辑与补充 。由于 1∶10 万地形 图上的乡村聚落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制图综合 、取舍掉 较小的聚落 ,但所保留的信息基本上仍能反映聚落分 布的总体规律) 。图 2 为所采用的多要素信息集成与信 息复合分析的基本技术路线 。
表 4 榆林地区乡村聚落密度分区特征 Tab. 4 An illust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fferent
rural settlement density area
偏僻程度
距城镇近 距城镇较近 距城镇较远 距城镇远
乡村聚落 所占总数 聚落密度 个数 百分比/ % / 个/ km
3 ,633 8 ,348 2 ,182
25. 65 58. 94 15. 41
0. 29 0. 59 0. 88
1 ,588 1 ,469 5 ,411 5 ,695
11. 21 10. 37 38. 21 40. 21
流失严重 ,自然条件恶劣 ,交通不便 ,生产力发展低下 , 乡村绝大多数以自然村为主 ,城镇化水平很低 。另外 , 缺乏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 ,距大城市 、特大城市较远 , 因而受其辐射影响较弱 ,这些都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共
图 1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Fig. 1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this research
由国家测绘局 1999 年完成 ,根据 1∶25 万地形图上基础信息数字化 获得原始数据 。
根据 1998 年 1∶25 万 TM 图象解译获得信息 。 1998 年标准 TM 彩红外卫片 。
拟提取要素
乡村聚落点位及有关基础地理要素 。 聚落海拔高度及其它地形因子 。
水系 、交通线 、重要城镇等基础地理信 息。 土地类型 。 用于对从地形图上所提取的聚落点位进 行检验与修正 。
河谷地 ;黄土丘陵 ;风沙地 ;湖平地 。
距黄河 、无定河 、窟野河 1km 范围内的地区 ; 距注入上述河流且水量较充沛支流的 0. 5km 的地区 ; 大河上游及其水量较少的小河两侧 0. 5km 的地区 ; 附近高程的自动分类提取 。
直接利用国家土地资源数据库的土地类型数据 。
表 2 基础要素分类与信息提取方法 Tab. 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asic factors and their deriving methods
基础要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