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6.2《再别康桥》课件 (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6.2《再别康桥》课件 (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ffe84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0.png)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 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 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 素相识,与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朋友。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 了当时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大师的影响。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书写
02 金柳
比喻 特点:婀娜多姿、妩媚多姿
情感: 欢喜爱恋
03 青荇
拟人 特点:无拘无束、轻盈灵动
情感: 迷恋留恋
04 潭水
比喻 特点:缤纷绚丽
情感: 永久眷恋
05 星辉
特点:斑斓,壮丽
情感: 美好留恋 兴奋激动
06 笙箫 夏虫
笙箫代指箫声,化静为动 夏虫,拟人手法,沉默无言
情感: 惆怅 低落 无奈 沉默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建筑美(形式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
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乐美:1、押韵.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 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 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 绘画美:1、色彩绚丽的词句创作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2、通过动作感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 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 素相识,与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朋友。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 了当时伟大的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 大师的影响。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书写
02 金柳
比喻 特点:婀娜多姿、妩媚多姿
情感: 欢喜爱恋
03 青荇
拟人 特点:无拘无束、轻盈灵动
情感: 迷恋留恋
04 潭水
比喻 特点:缤纷绚丽
情感: 永久眷恋
05 星辉
特点:斑斓,壮丽
情感: 美好留恋 兴奋激动
06 笙箫 夏虫
笙箫代指箫声,化静为动 夏虫,拟人手法,沉默无言
情感: 惆怅 低落 无奈 沉默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建筑美(形式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
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音乐美:1、押韵.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 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 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 绘画美:1、色彩绚丽的词句创作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 2、通过动作感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 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再别康桥课件ppt课件
![再别康桥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744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e.png)
再别康桥课件ppt
目录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 • 《再别康桥》的影响与评价 • 《再别康桥》的演绎与传播 • 《再别康桥》的拓展学习
01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
01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到 康桥散步、游览,康桥的美景和 氛围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情感表达
朗诵者应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情感表达 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告别之情 。
声音控制
朗诵者应具备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通过音 色、音量和音高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 美感。
《再别康桥》的音乐演绎
,应选择与 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配乐,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THANKS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研究
语言风格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形式和语言的
创新。
主题内容
中国诗歌多涉及自然、历史、哲 学等主题,西方诗歌则更多涉及
社会、人性、政治等主题。
文化背景
中西方诗歌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 差异,中国诗歌深受传统文化影 响,而西方诗歌则受到现代文明
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02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之一,诗歌中表达了对康桥的深 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当时 徐志摩已经离开英国回到中国,但康 桥的美景和回忆一直留在他的心中。
徐志摩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采用了轻 盈、柔美的语言和节奏,表达了自己 对康桥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音乐表现
通过旋律、节奏和演奏技 巧的表现,将诗歌的情感 和意境融入到音乐中。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目录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 《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 • 《再别康桥》的影响与评价 • 《再别康桥》的演绎与传播 • 《再别康桥》的拓展学习
01
徐志摩与康桥的情缘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
01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到 康桥散步、游览,康桥的美景和 氛围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情感表达
朗诵者应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情感表达 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告别之情 。
声音控制
朗诵者应具备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通过音 色、音量和音高的变化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 美感。
《再别康桥》的音乐演绎
,应选择与 诗歌情感相符合的配乐, 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THANKS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研究
语言风格
中国诗歌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形式和语言的
创新。
主题内容
中国诗歌多涉及自然、历史、哲 学等主题,西方诗歌则更多涉及
社会、人性、政治等主题。
文化背景
中西方诗歌的文化背景存在较大 差异,中国诗歌深受传统文化影 响,而西方诗歌则受到现代文明
和西方哲学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02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之一,诗歌中表达了对康桥的深 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创作于1928年,当时 徐志摩已经离开英国回到中国,但康 桥的美景和回忆一直留在他的心中。
徐志摩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采用了轻 盈、柔美的语言和节奏,表达了自己 对康桥的怀念和留恋之情。
音乐表现
通过旋律、节奏和演奏技 巧的表现,将诗歌的情感 和意境融入到音乐中。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
《再别康桥》 ppt课件
![《再别康桥》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592c4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2.png)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清泉 浮藻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长篙 星辉
笙箫 夏虫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金”——夕阳 映射,摇曳生姿 。
修辞手法——比
喻
柳谐音“留”
感情——无限的 ,象征离别,古
欢喜和深切的爱 人有折柳送别的
恋
习俗。
水草仿 佛在向诗人 招手致意, 表示欢迎, 写出了水草 的清新可爱。
颜色:“油 油的”
姿态:“招 摇”
修辞:拟人
感情:爱与 眷恋
潭水在霞光的倒映下一片红光,与榆荫 、潭水的青绿色相互交融,随着水波荡 漾,形成恍若天边彩虹的视觉效果。
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撑篙、漫 溯、放歌、挥一挥
天高云淡图 金柳摇曳图 碧波青荇图
浮生若梦图 灿烂星河图 惜别康桥图
音乐美
(1)二四句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
溯,歌;箫,桥;来,彩。
(2)节奏感强、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回环复沓,运用叠词。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诗歌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四句,字数 基本为六字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歌的两把钥匙,这节课通过朗 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品析意象体悟作者感情,领 略诗歌的意境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用好 诗歌鉴赏的这两把钥匙。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
清泉 浮藻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长篙 星辉
笙箫 夏虫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金”——夕阳 映射,摇曳生姿 。
修辞手法——比
喻
柳谐音“留”
感情——无限的 ,象征离别,古
欢喜和深切的爱 人有折柳送别的
恋
习俗。
水草仿 佛在向诗人 招手致意, 表示欢迎, 写出了水草 的清新可爱。
颜色:“油 油的”
姿态:“招 摇”
修辞:拟人
感情:爱与 眷恋
潭水在霞光的倒映下一片红光,与榆荫 、潭水的青绿色相互交融,随着水波荡 漾,形成恍若天边彩虹的视觉效果。
2、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撑篙、漫 溯、放歌、挥一挥
天高云淡图 金柳摇曳图 碧波青荇图
浮生若梦图 灿烂星河图 惜别康桥图
音乐美
(1)二四句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
溯,歌;箫,桥;来,彩。
(2)节奏感强、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3)回环复沓,运用叠词。
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诗歌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四句,字数 基本为六字间或八字,诗行排列两两错歌的两把钥匙,这节课通过朗 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品析意象体悟作者感情,领 略诗歌的意境美,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用好 诗歌鉴赏的这两把钥匙。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再别康桥》PPT教学课件
![《再别康桥》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052e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3.png)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意上同中有异, 在节奏上完全相同;
(修辞手法)
回环往复
作用
结构 内容
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增添诗歌的节奏感。
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地深邃隽永,给读者丰富 的联想与回味。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下列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① 为什么是“轻轻的”“悄悄的”的走?
不愿打破康桥的静谧与和谐, 只求默默地与之作别。 热爱与惜别、忧伤与孤寂, 在“轻轻”与“悄悄” 中涌动。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② 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调换语序,突出强调了“轻轻”二字,能够更好 地表达“我”不愿打扰康桥那宁静祥和的气氛, 更好地显示出我离别之际的洒脱与惆怅。
感和画面感
均齐”
影响:“三美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 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 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 乐 美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你有什么发现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 章垿,字槱[yǒu]森,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湖。
徐 志
创作成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
摩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
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
爪》等。
学习经历: 1910年入学杭州府中学堂 1916年入学北洋大学攻读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作为特别生进入康桥大学(现
语意上同中有异, 在节奏上完全相同;
(修辞手法)
回环往复
作用
结构 内容
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增添诗歌的节奏感。
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地深邃隽永,给读者丰富 的联想与回味。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下列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① 为什么是“轻轻的”“悄悄的”的走?
不愿打破康桥的静谧与和谐, 只求默默地与之作别。 热爱与惜别、忧伤与孤寂, 在“轻轻”与“悄悄” 中涌动。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② 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调换语序,突出强调了“轻轻”二字,能够更好 地表达“我”不愿打扰康桥那宁静祥和的气氛, 更好地显示出我离别之际的洒脱与惆怅。
感和画面感
均齐”
影响:“三美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 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 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 乐 美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你有什么发现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 章垿,字槱[yǒu]森,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 南湖。
徐 志
创作成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
摩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
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
爪》等。
学习经历: 1910年入学杭州府中学堂 1916年入学北洋大学攻读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作为特别生进入康桥大学(现
再别康桥课件ppt
![再别康桥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2c583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f.png)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 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在中 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诗歌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情的赞美,以及其 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使它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上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及文化传承价值
父母都是文化人,父 亲是名士徐申如,母 亲是富商之女。
康桥的魅力
康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拥 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 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子前来
求学。
康桥是徐志摩的母校,也是他成 长和成名的地方。
徐志摩与康桥的故事
徐志摩在康桥度过了他的大学时光,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金岳霖、胡适 等。
在康桥,徐志摩受到了英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诗歌《再别康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 的经典之作。
02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徐志摩(1896-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 的灵魂,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还有一个字, 想不起来了。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开始诗歌创作。
VS
通过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形成了 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金柳”、“ 青荇”、“星辉”等,营造出一种独 特的氛围和情感。
传统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再别康桥》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优秀元 素,如对仗、平仄、押韵等,同时又融入了 现代诗歌的自由和开放。
诗中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使得 整首诗在具有现代感的同时,又不失古典的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中 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交流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再别康桥》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d75f35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f.png)
形 式 之 美
新月派的“三美”三美:音来自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感,有停顿,有平仄, 有韵脚,有节奏。
• 绘画美: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 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整齐。
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
三 美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任务三:思考下列问题。
1. 满载一船星辉,诗人想放歌,但为什么不能放歌? 诗人意识到要与康桥离别,悄悄的离去,心情无奈、
依恋,他觉得不能放歌,唯有叹息,生怕打搅仿佛沉睡在 梦里的他所心爱的康桥。
任务三:思考下列问题。
2. 如何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语? 笙箫是一种乐器,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 阶级教育,形成了以“爱、 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 和“康桥理想”;
朗 诵 诗 歌
河 畔( pàn ) 青 荇(xìng ) 揉 碎(róu ) 长 篙(gāo )
再
别
康徐 志 摩
桥
学
1.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
习
的意象选择
目
2. 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标
和形式美
相 关 背 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
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 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教授。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 家。一生中他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 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 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 《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新月 社主要成员之一。作品影响深远,被人 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 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d3556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d4.png)
当堂训练
A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 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 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 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 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 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 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 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 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 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 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 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 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 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 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 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6.2再别康桥/徐志摩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4、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胡适曾经说: “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d3d5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f.png)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品读情感】
星辉:忘情
清潭:执着,
理想
青荇:陶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是有意假装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过的沟渠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作家
俄国 契诃夫 《变色龙》《一个小官员之死 》
法国 莫泊桑 《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项链》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
美国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 诗》《最后一片树叶》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新知储备
1 意象 意境 意象是指蕴藏着诗人浓烈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诗歌整体上所营造的氛围,带给人的感 受。
2 新诗简介 由胡适、周作人、郭沫若等人首创。淡化韵律,
强调以现代人的语言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强调诗歌 的现实意义。
自由
夏虫:沉重 惜别
金柳:欢喜,
离别 云彩: 感伤, 理想
云彩:迷恋, 珍爱
【品读意境】
云彩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夏虫 云彩
作别康桥,略显伤感; 陶醉美景,喜不自禁; 撑船寻梦,纵情放歌; 回到现实,别情依依。
《再别康桥》的“三美”
全诗每句字数基本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音乐美 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与双行错开一格排
始终充满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爽快淋 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7c06b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5.png)
写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1920年至1922年,徐志 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 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 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正是康河的 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 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 “彩虹”有什么特点?
① 把拜伦潭比作天上虹,写出的是潭水的静美,余霞 与诗人的倒影映在潭水中,像天上虹。
② 虹是美丽多彩的,虹还可指诗人丰富多彩的留学生 活;
③ 虹又是容易消失、容易破碎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又说明了彩虹似的梦难以实现。
寻梦
• 作者在寻梦的过程开心吗? • 提示: ①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后文
再 别 康 桥
徐 志 摩
说起离别,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场景?
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 西》)
2.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3.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 白《送友人》)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 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 寻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 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 的眼前展现……
11月6日,在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 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 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 由,一个是美。”
林徽因——爱
结识了影响他生命 ,终生为之倾慕的 一个重要女性-林徽 因。
6-2《再别康桥》课件 (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6-2《再别康桥》课件 (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910f0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0.png)
概括之:抽象与具体结合 现实与回忆结合
诗歌赏析
撑篙漫溯寻梦图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船星辉”象征的是诗人在康桥 的生活。
特意采用“斑斓”一词,表达了自 己热烈的喜爱之情,快乐的心情达 到了极点。
进而因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 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 禁不住想要放歌。
2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 响他生命、终生为之 倾慕的一个重要女 性——林徽因。
3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同时与 英国伟大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 更斯结为挚友。
诗词欣赏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翡冷翠的一夜》。
写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 志摩曾游学于此。
据说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 子,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1
在这里,他形成以 "爱、自在由在、才美"为核心 的人生观。
诗歌赏析
撑篙漫溯寻梦图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一船星辉”象征的是诗人在康桥 的生活。
特意采用“斑斓”一词,表达了自 己热烈的喜爱之情,快乐的心情达 到了极点。
进而因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 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 禁不住想要放歌。
2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 响他生命、终生为之 倾慕的一个重要女 性——林徽因。
3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诗人 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 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同时与 英国伟大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 更斯结为挚友。
诗词欣赏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翡冷翠的一夜》。
写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 志摩曾游学于此。
据说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 子,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1
在这里,他形成以 "爱、自在由在、才美"为核心 的人生观。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0987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7.png)
堂测:请你用两句古诗来宽慰“不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
•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李白《赠汪伦》 •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高适《别董大》(其
一) •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6.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唐]王昌龄《送魏二》
惜别云彩图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内容上: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 情、更加眷恋,层层递进。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 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③“悄悄的”表达了诗人不愿惊动 康桥、不舍离去的情感。
堂测:
• 说说“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区别? • 【明确】“轻轻”有用力小、不想去打扰、不能被破坏等意思,“悄悄”,有
1.挥别云彩图 2.金柳倒影图 3.青荇招摇图 4.榆阴清潭图
5.撑篙寻梦图
6.夏虫沉默图
7.惜别云彩图
结构脉络
色彩绚丽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招手
绘画美 富于动感
荡漾 招摇
揉碎
比喻形象
新娘 彩虹
激情探究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什么 样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鼓励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牵萦
《再别康桥》PPT免费课件
![《再别康桥》PPT免费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ee65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6.png)
我认为《再别康桥》)的诗歌,抒发了一份 )的诗人。
康桥情结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 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 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 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 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吧》。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悟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领会诗歌通过意象传情达意的传统;培养学生 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了 解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 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 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 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 《云游》等。
感受文本的画面美 第四节: 榆阴深潭图
船行深处,行至在榆树下,那榆树下的一泓清泉在作者的眼 中幻化成了最绚烂、最美好的彩虹,那清泉中寄托着作者最美好的 梦。但那美好并没有持续下去,而是被揉碎了,在浮藻间揉碎了, 沉淀了。
感受文本的画面美 第五节: 漫溯寻梦图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康河更深处寻求。寻得满 载而归,寻得一船星辉,破碎的梦似乎又一次重现,以至于作者情 难自禁,想要为寻得梦而放声高歌。
感受文本的画面美 第六节:夏夜离别图
星光璀璨的夜晚,康河的夜景更加迷人,如梦如幻可是诗人不 得不跟康桥告别他心上千般不舍万般无奈,想要和康桥话别诉说离 情,可是伤感百转千回终是默默无语,心中悄悄升起笙箫吹响的离 歌我的心情有谁能懂呢?那沉寂的夏虫该是懂的吧!
《再别康桥》课件(共32张PPT)
![《再别康桥》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c6c14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b.png)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 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提问】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 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总结】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总结】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 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从上节:寻梦,回到离别:现实中,一个但字表 现出心绪:转折与起伏,在缓缓:总体情调中又造 成一种变化:跌宕感。第四、五、六顾:首段和尾 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效 果。)
作品简析 5
现实使诗人: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 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 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 、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全诗感情线索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 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 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 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 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 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2. 试和徐志摩: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忧愁—— 沙扬娜拉!
作品简析 6
最后诗人“悄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 变为第七节:“悄悄:”,在原来轻柔:感情 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色彩。但“挥 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 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洒脱,毫不犹 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 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 丝毫:残损,轻柔:叹息般:韵律与依依别 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提问】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 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总结】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总结】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 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从上节:寻梦,回到离别:现实中,一个但字表 现出心绪:转折与起伏,在缓缓:总体情调中又造 成一种变化:跌宕感。第四、五、六顾:首段和尾 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效 果。)
作品简析 5
现实使诗人: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 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 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 、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全诗感情线索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 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 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 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 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 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2. 试和徐志摩: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忧愁—— 沙扬娜拉!
作品简析 6
最后诗人“悄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 变为第七节:“悄悄:”,在原来轻柔:感情 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色彩。但“挥 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 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洒脱,毫不犹 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 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 丝毫:残损,轻柔:叹息般:韵律与依依别 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835b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d.png)
详细描述
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韵脚 和音韵,使诗歌充满了音乐感。 每句诗的长度和节奏都恰到好处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筑美
总结词
《再别康桥》具有精妙的建筑美,其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每一句诗都是一个 完整的建筑单元。
详细描述
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严谨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使诗歌看起来像一座精美的建 筑。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建了整首诗的完美意境。
意境营造
清新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自然风光, 如金柳、青荇、星辉等,营造出
清新自然的意境。
优美宁静
诗歌所描绘的康桥是一个优美宁 静的世界,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 地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眷恋和离
别之痛。
细腻空灵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 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空灵的世 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
歌的美妙和深邃。
05
再别康桥的意象分析
金柳
总结词
金柳是夕阳照耀下的柳树,是再别康桥中最耀眼、最美丽的 意象之一。
详细描述
金柳在诗中被描绘为新娘,展现出美丽、柔情、温暖和光辉 的一面。它代表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怀念,以及在康桥度 过的美好时光。
青荇
总结词
青荇是河底的水草,柔软而富有生命力,是再别康桥中重要的自然意象之一。
课程安排
第二部分
诗歌解读与艺术分 析(20分钟)
第四部分
课堂互动与提问环 节(15分钟)
第一部分
背景介绍与作品导 读(10分钟)
第三部分
小组讨论与心得分 享(15分钟)
第五部分
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02
再别康桥的背景
再别康桥的背景 徐志摩的生平
• 徐志摩(1896-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还有一个字,再给你一次机 会哦。
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韵脚 和音韵,使诗歌充满了音乐感。 每句诗的长度和节奏都恰到好处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建筑美
总结词
《再别康桥》具有精妙的建筑美,其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每一句诗都是一个 完整的建筑单元。
详细描述
徐志摩在诗中运用了严谨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使诗歌看起来像一座精美的建 筑。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建了整首诗的完美意境。
意境营造
清新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的自然风光, 如金柳、青荇、星辉等,营造出
清新自然的意境。
优美宁静
诗歌所描绘的康桥是一个优美宁 静的世界,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 地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眷恋和离
别之痛。
细腻空灵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 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空灵的世 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
歌的美妙和深邃。
05
再别康桥的意象分析
金柳
总结词
金柳是夕阳照耀下的柳树,是再别康桥中最耀眼、最美丽的 意象之一。
详细描述
金柳在诗中被描绘为新娘,展现出美丽、柔情、温暖和光辉 的一面。它代表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怀念,以及在康桥度 过的美好时光。
青荇
总结词
青荇是河底的水草,柔软而富有生命力,是再别康桥中重要的自然意象之一。
课程安排
第二部分
诗歌解读与艺术分 析(20分钟)
第四部分
课堂互动与提问环 节(15分钟)
第一部分
背景介绍与作品导 读(10分钟)
第三部分
小组讨论与心得分 享(15分钟)
第五部分
总结与作业布置(5 分钟)
02
再别康桥的背景
再别康桥的背景 徐志摩的生平
• 徐志摩(1896-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新诗的灵魂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还有一个字,再给你一次机 会哦。
《再别康桥》ppt课件
![《再别康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5517a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6.png)
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 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 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 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1921年在英国念书时 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 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 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 由道风景好”。
1931年11月19 日,从南京乘飞机 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 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35岁。
新月诗派
新月 诗 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 一 个 重要流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 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 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 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 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 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 《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 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在英国游学时,徐志摩结识林徽因。当时徐志 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却被林徽因出众的才 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 妻张幼仪离婚,决绝地递上了离婚协议书。多少人 说他自私,怨他无情。然而这一切,他都安然消受, 只为心中那个深深的牵挂。
清醒的林徽因: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 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 是他心目中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4
4、在这节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那榆阴下的一潭,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诗人留 学期间经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想。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彩虹似的梦” 既 指 诗人昔日 在 此 地 的
揉碎在浮藻间,
美好生活,也指诗人的生活理想。 ①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往昔回忆、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 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 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 由道风景好”。
1931年11月19 日,从南京乘飞机 去北平,途中飞机 失事,不幸遇难, 死于泰山脚下,时 年35岁。
新月诗派
新月 诗 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 一 个 重要流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 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 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 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 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 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 《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 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在英国游学时,徐志摩结识林徽因。当时徐志 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却被林徽因出众的才 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 妻张幼仪离婚,决绝地递上了离婚协议书。多少人 说他自私,怨他无情。然而这一切,他都安然消受, 只为心中那个深深的牵挂。
清醒的林徽因: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 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 是他心目中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4
4、在这节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那榆阴下的一潭,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诗人留 学期间经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想。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彩虹似的梦” 既 指 诗人昔日 在 此 地 的
揉碎在浮藻间,
美好生活,也指诗人的生活理想。 ①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往昔回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说课课件(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说课课件(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d92f78f121dd36a22d82c0.png)
❖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 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胡 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母校、精神成长地、爱情向往地……
分组诵读,感悟诗歌
❖ 全班按照现有的座位自然分成四组,每组推选出 两名代表。前三组的两名代表中一人负责诵读诗歌 ,一人到讲台负责在黑板上写下听同学诵读时感悟 较深的字词,每组诵读结束后,教师请该组负责写 字词的同学简单谈一谈,写下这些字词的理由;第 四组的两名同学负责给前三组的同学打分,每组结 束后打出分数,并在三组诵读结束后作出点评。
作业
❖ 我们已经步入高中殿堂,回想初中母校的一草一 木,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母校是一种什么样 的情感,参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小诗。
六、方法选择
❖ 这节课主要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品味 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了小组诵读竞赛的情景,让学生在比赛情景中品味 新诗三美和情感;为了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创设小组比赛的同时,创设让学生点评的情景,把 课堂教给学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总的来说,以诵读 为主线,创设比赛情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共同完 成“感受新诗三美、品味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
背景介绍
❖ 1.根据预习,哪位同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徐志摩和康 桥的关系?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 学于此,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 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 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 吧》。
❖ 母校、精神成长地、爱情向往地……
分组诵读,感悟诗歌
❖ 全班按照现有的座位自然分成四组,每组推选出 两名代表。前三组的两名代表中一人负责诵读诗歌 ,一人到讲台负责在黑板上写下听同学诵读时感悟 较深的字词,每组诵读结束后,教师请该组负责写 字词的同学简单谈一谈,写下这些字词的理由;第 四组的两名同学负责给前三组的同学打分,每组结 束后打出分数,并在三组诵读结束后作出点评。
作业
❖ 我们已经步入高中殿堂,回想初中母校的一草一 木,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对母校是一种什么样 的情感,参照《再别康桥》为母校写一首小诗。
六、方法选择
❖ 这节课主要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品味 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了小组诵读竞赛的情景,让学生在比赛情景中品味 新诗三美和情感;为了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创设小组比赛的同时,创设让学生点评的情景,把 课堂教给学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总的来说,以诵读 为主线,创设比赛情景,学生点评,教师点拨,共同完 成“感受新诗三美、品味诗歌感情”的教学目标。
背景介绍
❖ 1.根据预习,哪位同学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徐志摩和康 桥的关系?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 学于此,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 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 切,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 吧》。
再别康桥ppt课件12全面版
![再别康桥ppt课件12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0b0c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d.png)
谁会和你牵手相伴一生,
再别康桥 3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4
再别康桥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再别康桥 5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 7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品味 理解
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感情 的? 诗中再现了哪些画面? 2.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画境
预习反馈
给划线字注音 河畔 (pàn) 青荇 (xìng) 榆阴(yú) 浮藻(zǎo) 长篙(gǎo) 漫溯(sù) 斑斓 (bān 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1
再别康桥 2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走近作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 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 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 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 与品格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 赏与爱戴,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 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 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 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巨星噩耗传来,震 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 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再别康桥 3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4
再别康桥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再别康桥 5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 7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品味 理解
1.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感情 的? 诗中再现了哪些画面? 2.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画境
预习反馈
给划线字注音 河畔 (pàn) 青荇 (xìng) 榆阴(yú) 浮藻(zǎo) 长篙(gǎo) 漫溯(sù) 斑斓 (bān 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 1
再别康桥 2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走近作者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 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 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 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 与品格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 赏与爱戴,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 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 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 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巨星噩耗传来,震 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 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音乐美 • 2、建筑美 • 3、绘画美 • (《再别康桥》是体现诗歌三美理论的优
秀作品)
.
13
(六)课堂小结
• 本课教学围绕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 品味本诗的忧伤柔美,结合作者经历加深 对本诗的理解。
.
14
六、说拓展阅读及作业布置
• 1、课外阅读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 2、运用诗歌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的《死水》 并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300标: • 领略诗歌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 (诗歌单元的学习要求感情与认识相统一)
.
5
三、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 1、教学重点: • (1)掌控“诗歌三美” • (2)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与意境 • (徐志摩为新月派代表诗人,此诗为其最
广为人知的代表作)
.
6
• 2、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整体感知 具体赏析
•
总结深化
.
9
• (二)导入 • 问题导入 :离别情境之于我
• (艺术源于生活)
.
10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课件展示
• (教学现代化的体现,充分利用多媒体信 息承载量大的优势)
.
11
(四)整体感知
• 配乐朗诵欣赏 • 范读、齐读、抽读
.
12
(五)具体赏析
•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与知识迁移能力)
.
15
七、说板书设计
•
•
形式:隔行押韵,音韵和谐,流畅优美
• 音乐美
诗
内容:情感忧伤缠绵,细腻而富于变化
歌
三
色彩:冷暖色调交融和谐
美 绘画美
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榆阴、浮藻、星辉、夏虫
• 建筑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零乱与整齐相统一
.
16
.
17
•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抱负,深 层次理解诗歌情感。
• (本文学情:讲清容易讲深难,学生易将 其思想感情简单化)
.
7
四、说教法与学法
• 1、教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欣赏教学法
• 2、学法 • 朗读法、美读法 • (诗歌学习的要求 追求课堂审美化)
.
8
• (一) • •教 •学 •思 •路
.
1
一、说教材
• (一)说教学地位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 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 (二)说学情 讲清容易讲深难
.
2
二、说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写作背景 • (2)掌握闻一多“诗歌三美”理论
.
3
• 2、能力目标: • (1)背诵全诗,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 (2)初步具备赏析现代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