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2第三单元
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2第三单元学习中学政治一是平常多读多看,孰能生巧,见到与书中不同的表述自然反应过来。
二是在题目中、或在老师帮助下,熟识这些常用的“陷阱”,考试中自然就避开了。
今日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2其次单元,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2第三单元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确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确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心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同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赐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遵守法律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
(国体:国家的性质)国体确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的宏大制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展的必定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课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课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
下面将按照模块化结构,对该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
一、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1.1 国际政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国际政治是指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
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包括国际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全球性等。
在国际政治中,各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的行为都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1.2 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律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律包括对抗与合作、崇尚和平与战争、利益至上等。
在国际政治中,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对抗和合作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和平与战争并存的状态,国家的利益是国际政治的核心。
二、国际政治的发展阶段2.1 古典国际政治古典国际政治是指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以欧洲列强为代表的国际政治。
在这一阶段中,国际政治以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列强竞逐、领土扩张和殖民统治的局面。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际社会积极探索促进和平的途径,提出了《凡尔赛和约》等国际法律文件,以及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出现了冷战格局和世界多极化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际政治关注点逐渐从军事竞争转向了经济竞争和文化冲突,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国际政治的主体3.1 国家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其特点是主权、领土和人民。
在国际政治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开展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合作也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
3.2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指成员国之间自愿结合,并通过共同的协商和协定来进行合作的国际机构。
在国际政治中,国际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评台,用于协调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专题3专题总结ppt课件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由主义的观点是
()
①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②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
由化 ③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
度 ④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A.①②
B.③④
C.的是对公有制与私有
制的认识,①②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美方承诺,努力促进民用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美方欢 迎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并承诺提供各种便利。双方同意,在 国际金融监管、打击非法融资、金融领域税收和执法、保险 消费者保护、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沟通合作。
中美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却有很大不同。在美国, 邮政是国营的,电力和铁路是半国营的,其它经济部门都 是私营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2%左右;美 国私人企业的运营拥有充分自主权,其合法性行为外人和 国家无权干涉;美国每年都有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劳动者 不断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转移出去谋求新职业。 [请您思考] 尽管中美市场经济模式存在较大不同,但是, 毕竟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么,美国的经济模式对我国市 场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和十四大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掌握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充分认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抓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正确的决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2、过程(1)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百年不动摇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2)中共十四大(1992)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例题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思路与技巧: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再现能力。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第3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50)
预习导引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93年11月。
(2)主要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
(3)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
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
(2)主要内容: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就社会主义初级
课课前前预预习习导导学学 课堂合作探究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时间: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 地。 (3)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判断的标准应 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 (4)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课前预习导学 课课堂堂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2345
3.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
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100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1978 97
3
1985 47
19
34
1990 30
25
45
2006 4.63
12345
人民版 必修二 知识要点回顾
回家周知识回顾2011-11-31、“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突出的是两个概念,一是资本主义市场;二是走向世界的。
本专题的内在逻辑是:资本主义市场——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课本展开顺序是这样的:(1)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分散的文明——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征服(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2)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市场的萌生——开辟海外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应市场之需而进行的产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市场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分为三大块商业革命4点价格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P83-845、荷兰兴起的表现有5点(新坐标P81)6、英国的崛起条件3点分成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7、殖民霸权的角逐国家、时间、方向8、早期殖民扩张(这里的早期是什么时候)的特点和影响你清楚吗?9、资料显示:(1)白人殖民者对‚劣等民族‛犯下了种种残暴罪行。
(2)荷兰西印度公司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大量贩卖黑人到美洲为奴,并且获得巨大利润。
(3)英国的圈地运动是羊吃人的运动,农民失去土地其实就是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
问题设计:(1)殖民主义者为自己的暴行披上了外衣,寻找了借口,依据材料一说明他们的借口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殖民者的哪一暴行?殖民者为什么从事这一罪恶勾当?(3)材料三反映了发生在英国的一件重大事件,史称什么?当时为什么会出现‚羊吃人‛的现象?(4)综合上述材料,欧洲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有哪些?材料所反映的那些行为在客观上产生了什么进步作用?问题解析:(1)土著人是‚劣等民族‛,白种人天生下来就是为了剥削。
(2)掠贩黑奴。
美洲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牟取暴利。
(3)圈地运动。
由于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毛纺织业的发展使圈地养羊更有利可图,由此而使大量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土地),被迫充当雇佣工人。
必修2三轮复习知识点梳理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国家的本质: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红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民主的特性:⑴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⑵真实性: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法律、制度、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人民民主专政:对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民主)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专政)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政治权利: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①(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人民主权的重要方式,民主的具体表现)政治自由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政治性义务: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⑴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①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制裁。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提纲专题1-3
辛集二中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耕作技术 1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的国家。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2、原始农业的产生:“”、“火耕”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西汉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增多出现了播种工具;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4、唐代的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水利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平息了水患,发展了水利建设。
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列为专篇。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修凿了沟通了湘水和漓水的4、两汉:关中创造了;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高转。
北方使用用于深井取水。
7、宋代:以水力为动力。
8、明清:出现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井田制实质历程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形式影响赋役制度(二)手工业内涵: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家庭手工业1形式: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的经济形态。
2原料: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3目的:主要供自己消费。
有时也进入领域。
目的:专门负责制造专用和私用物品地位: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影响: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行业之间相互,新技术难以推广,往往管理:1二里头文化与我国相符,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手工业作坊区。
2西周时期,“”制盛行。
战国后期终结。
后演化出官营手工业。
3从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收归官办,政府垄断。
并设立,由“”主办。
西汉还设立了和。
属下工人数千。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专题小结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专题小结知识结构方法归析: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是近几年高考时政热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率出现区,从单选到材料解析到问答题,全部俱备。
其中重中之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方法的掌握:1、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等基本基本概念。
例题1: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思路与技巧:本题主要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通过课本基础知识,加深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解答:B说明:历史概念是学生首先要掌握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这个题目告诉学生,要想将历史掌握透彻,首先要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而概念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例题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特点有()①以引进外资为主②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③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④人才、技术、知识密集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④思路与技巧:本题主要通过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历史概念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而概念本身就包含着特点。
解答:B说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注意要对历史特点全面概括。
组合选择题本身强调的是对题目理解的全面性。
2、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思考、分析各项制度、政策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影响。
例题3: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C、促进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D、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形式思路与技巧:做这类题目时一个比较巧妙的办法是理解好题干内容,然后根据题干内容选出正确的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发展趋势:刀耕火种发展原因:石斧、石铲、石镰铁农具、牛耕(工具技术)木耒、骨耜、大禹治水都江堰、郑国渠、治黄河、坎儿井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②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奴隶主贵族所有)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制,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土地兼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自给自足)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司母戊鼎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杜诗发明水排(冶铁的通风设备)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纺织:①丝织-原始社会末期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织布方法和图案风格吸收了波斯的织法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由陶向瓷的过渡阶段东汉晚期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唐朝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③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⑤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认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⑴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⑵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⑶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例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因为()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思路与技巧:学习过程中注意对历史事件内容和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掌握,如本题,从内容上看,四个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但社会的历史转变,首先在思想上反映出来,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从经济上反映出来。
高一人教版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总结
6.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 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多党合作 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 基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 要机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9.我国的宗教政策
• 基本内容: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
10.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注意公民, 创造美好的人生。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 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 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 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地位: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决定因素: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决定。 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民投身于 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 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体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 力的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大代表
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产生、任期: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 每届任期五年。 责任:代表人民依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中国共产党执政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三)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途径和过程、中国十年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基础知识掌握本章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图片和材料了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⑴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⑵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⑴过渡形式: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⑵政策:采用“赎买”的政策。
⑶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四单元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性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如果是全国人大则在前面加“最高”二字)2、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产生和任期。
人大代表的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一方面,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
另一方面,人大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注意: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4、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5、民主集中制体现?(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地位: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的探索- 旧石器时代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发展与农业革命2. 古代文明的曙光-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早期文明间的贸易与交流- 战争与征服对文明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衰落与新文明的兴起二、封建社会与中世纪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封建制度的起源- 亚洲封建社会的特点- 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2. 中世纪的宗教与文化- 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中世纪的文学与艺术3. 中世纪的结束与早期现代国家的兴起- 黑死病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文艺复兴的起源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三、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的兴起-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独立运动3.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后果- 国际联盟的建立与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联合国的成立四、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 冷战的起源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美苏冷战的背景-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 冷战期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核武器竞赛与军备控制- 冷战时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3. 冷战的结束与后冷战时代的挑战- 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新兴问题与全球挑战五、全球化与当代世界1. 全球化的进程与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文化全球化与全球传播-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革命- 生物技术与医疗进步-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3. 当代世界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应对策略请注意,这个总结只是一个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进行填充和调整。
人民版课标知识点精粹必修二
人民版课标知识点精粹之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
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
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 P10②田庄手工业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③官营手工业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④私营手工业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 期末复习全册必背知识要点归纳
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2、生产资料所有制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3、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体现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重要性、作用a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突出贡献。
b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国有经济a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b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a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依法治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b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主体健全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2)非公有制经济(常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地摊经济等)•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也有失误和挫折。
★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
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
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1、思想基础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结果是: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时间:1978年12月
3、★主要内容有: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3)经济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4、改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召开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
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四、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
(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创办乡镇企业;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3)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到1987年,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①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③乡镇企业的创办,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
体制。
②所有制上: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上: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
体达到小康水平。
3、★基本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点)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线)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面)。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
2、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