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的制备与应用

合集下载

微乳的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微乳的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综 述微乳的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张蕾,周庆华,吕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微乳是一种制备简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液滴粒径小于100nm 的特殊乳状液,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提高药物贮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且增加疗效。

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制备方法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乳;中药;表面活性剂中图分类号:R9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7)06-0037-03收稿日期:2007-09-06 修回日期:2007-10-25作者简介:张蕾(1977-),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药用物理化学。

微乳(micromulsion )是由H oar 和Schulan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1],目前公认的最好定义是由Danie 2less on 等人[2]提出的,即“微乳是一个由水、油和双亲性物质组成的、光学上各相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通常微乳为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液滴粒径一般为10~100nm ,而乳状液一般大于100nm 。

与普通的乳状液相比,微乳在多方面具有优势:是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质点很小且大小均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放置长时间不分层、不破乳,即使放在100个重力加速度的超速离心机中旋转数分钟也不会分层,而宏观的乳状液则会分层;油Π水界面张力可降至超低10-3~10-4mN.m -1,甚至不可测量,而普通的油Π水界面张力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仅可从70mN.m -1降至20mN.m -1。

按照微乳结构中油、水比例的不同将微乳分为三种:水包油型(O ΠW )、油包水型(W ΠO )和油水双连续型(bicontinue )。

1 微乳的形成机理关于微乳形成机理的理论有多种,目前较为成熟的有以下三种。

界面张力理论[3]认为在微乳的形成过程中界面张力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的加入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很多甚至达到负值,从而使油水界面自动扩大而形成微乳。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微乳液的定义和特点微乳液是一种由水和油相组成的胶体系统,其中水相被包裹在油相微粒中,粒径一般在10-200纳米范围内。

微乳液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微乳液由于其小颗粒尺寸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可以在常温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渗透性:微乳液的微粒尺寸与皮肤细胞相当,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使药物更有效地吸收。

•透明度: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使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微乳液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表面活性剂可将水相和油相结合形成微粒。

微乳液的形成过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说明:1.胶团生长阶段:在水和油相混合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聚集并形成胶团。

2.胶团束聚合:胶团在界面上自发地形成束,这些束能进一步纳米化为微乳液的胶束。

3.胶束的稳定:由于胶束表面的增加,胶束会带有亲水头和疏水尾部,从而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系统。

3. 微乳液的应用3.1 药物传递微乳液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微乳液的小颗粒尺寸和高渗透性,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作用效果。

微乳液在口服、皮肤贴敷和注射等药物传递途径中都有应用。

3.2 食品工业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乳化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供更好的均匀分散性和稳定性,改善食品质感和口感。

3.3 化妆品由于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渗透性,因此在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

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乳液、防晒霜等产品的基础配方,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性和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

3.4 农业领域微乳液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作用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液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溶剂法、高能搅拌法和研磨法等。

•溶剂法:将油相和水相溶于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慢速加入高效搅拌器进行搅拌和乳化,最后去除残余的溶剂。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微乳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可以实现粒径小、分散性好的微乳体系。

它广泛应用于油田、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中。

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微乳体系主要由水相、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

在选择表面活性剂时,需要考虑其亲水性、疏水性和稳定性等因素,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油相。

通常情况下,选择具有相互溶解性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可以提高微乳体系的稳定性。

2. 配制微乳体系:将所选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相,使用搅拌器进行搅拌。

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搅拌速度和时间的控制,以保证微乳体系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 调整微乳体系的性质:在制备微乳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一些调整。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浓度、pH值和温度等因素来改变微乳体系的颜色、流变性质和稳定性等。

4. 精细调控微乳体系的粒径:微乳体系的稳定性和应用效果直接受到粒径的影响。

因此,在制备微乳体系时,可以采用一些精细调控的方法来控制微乳颗粒的粒径。

常用的方法包括超声波处理、高压均质和离心浓缩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微乳体系的粒径,并提高微乳体系的稳定性。

5. 评价微乳体系的性能:制备好微乳体系后,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性能评价。

例如,可以对微乳颗粒的粒径分布、体积分数和稳定性进行测试,以确定微乳体系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

综上所述,微乳技术的操作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配制微乳体系、调整微乳体系的性质、精细调控微乳体系的粒径和评价微乳体系的性能等步骤。

通过合理操作可以制备出粒径小、分散性好的微乳体系,为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应用

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应用

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应用——轻纺网企业新闻2008-4-7 0:00:00来源:中国国际美容网微乳液最早由Schulman和Hoar在1943年提出,它的理论和应用发展极为迅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三次采油、洗涤去污、催化、化学反应介质和药物传递等领域中。

微乳液通常是由水、油与表面活性剂和中等链长醇混合,能自发地形成透明和半透明的分散体系,也可利用极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不加醇的条件下得到。

微乳液与普通乳状液相比,具有特殊的性质:界面张力小,通常为10~-5N/m—10~-9N/m胶束粒子很小,直径约为10nm—100nm 热力学更稳定,能够自发形成,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经高速离心分离不发生分层现象外观透明或近乎透明。

1.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关于微乳液的自发形成,历史上提出了许多理论:如Schulman和Prince等的负界面张力理沦、Schulman与Bowcoff的双层膜理论、Bobbins等提出的几何排列理论及Winsor等发展的R比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以Winsor的R 比埋论更为完善。

R比理论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出发,认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定义为R=(Aco—Aoo—Aii)/(Acw—Aww—Ahh)。

式中Aco 和Acw分别为油、水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内聚能,Aoo和Aww分别为油分子之间和水分子之间的内聚能,Aii为表面活性剂亲油基之间的内聚能,Aww为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之间的内聚能。

微乳液体系中可以分为4个类型WinsorI、WinsorII、WinsorIII和WinsorⅣ。

WilsorI,R<1,是水包油型微乳液WinsorII,R>1,是油包水型微乳液WinsorⅢ是I和II的中间相,R=1,为中相微乳液,是双连续相结构。

其中WinsorI.WinsorⅡ、WinsorⅢ为三相体系,在加入合适表面活性剂时可以形成WirierⅣ,为单相体系,是WirierⅢ的特殊形式。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到各种清洁洗涤剂、染发剂、化妆品等等,这些产品中常常涉及到一种叫做“胶束”的物质。

胶束是由一种特殊的分子组成的微观复合体,它能在水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体系,化学上也称为表面活性剂。

胶束的形成是由于水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其形成了一个分层结构,分子在水中被包络住,从而形成了双层结构。

在此基础之上,表面活性剂分子又能够通过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的作用,使这些分子在水溶液中强制聚集起来。

这种聚集形态就是胶束。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性质,胶束在溶液中可以将油性物质纳入其中,从而实现清洗、乳化、去污等作用。

微乳液是一种进一步的胶束形态,在加入了较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之后,在油、水、表面活性剂三相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体系。

微乳液是具有均匀、细小的粒子尺寸、高度透明、高稳定性、成本低廉和易于制备的液晶体系,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医药、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胶束及微乳液在乳化剂、分散剂和清洁剂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胶束还可以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

胶束分子的外层呈极性,内层为非极性,非常适合将生物体中的非极性分子分离出来,从而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采用微乳液对水溶性的药物进行包封,不仅能提高药效,而且可减少其副作用。

胶束及微乳液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如溶剂交换法、自发形成法、混合溶液法、反相法等。

其中最为简单、高效的方法是混合溶液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以油为核心,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加入适量的水,且将溶液加热搅拌,让胶束分子形成并稳定下来。

总而言之,胶束及微乳液是一种新型的体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不断拓展和深入的。

相关研究需要我们多方面吸收专业知识,努力深挖探究,以推动其应用范围的拓展。

《微乳化技术及应用》课件

《微乳化技术及应用》课件

提高石油的采收率
01
微乳化技术可以将表面活性剂 和其他化学剂以微小的液滴形 式分散在石油中,降低油水界 面张力,提高石油的流动性。
02
微乳化技术可以改善油藏的润 湿性,提高油藏的渗透性,从 而提高石油的采收率。
03
微乳化技术可以降低石油中的 杂质含量,提高石油的质量和 纯度。
降低燃料的毒性
微乳化燃料能够降低燃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如硫、氮等,从而减少燃烧 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的微乳化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 场的青睐。Βιβλιοθήκη 感谢观看THANKS
农药和医药行业
在农药和医药行业中,微乳化技术主 要用于制备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 和药物制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
在医药领域,微乳化技术还可用于制 备靶向药物、纳米药物等新型药物制 剂,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通过微乳化技术,可以将农药或药物 包裹在微小的液滴中,从而提高药物 的靶向性和稳定性,减少药物对非目 标生物的毒性。
燃料和石油工业
01
在燃料和石油工业中,微乳化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燃料的燃 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02
通过微乳化技术,可以将燃料或石油与水进行混合,形成稳定 的微乳液,从而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和降低废气排放。
03
在石油开采中,微乳化技术可以用于提高采收率,通过将采出的 石油与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形成微乳液,提高石油的流动性,从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01
02
03
微乳化技术能够将药物 溶解或分散在微小的液 滴中,形成稳定的药物 体系,防止药物的水解 和氧化等降解反应。
微乳化药物具有较高的 表面能,能够增加药物 的分散度和溶解度,从 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

微乳液的制备

微乳液的制备

微乳液的制备
微乳液是一种介于胶体和溶液之间的分散体系,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化妆品、药物、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1. 溶媒法
溶媒法是一种将油相溶解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形成微乳液的方法。

首先将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均匀,加入所需的油相,搅拌混合,直到形成均匀的微乳液。

2. 高压均质法
高压均质法是将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通过高压均质机进行
剪切混合,形成微乳液的方法。

在高压均质过程中,由于剪切力的作用,油相和水相之间形成小颗粒,最终形成均匀的微乳液。

3. 过渡态法
过渡态法是将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通过添加过渡态剂,使其形成微乳液的方法。

过渡态剂是一种能够促进油相和水相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通过加入过渡态剂,可以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以上是微乳液的三种制备方法,具体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以保证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 1 -。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been summarized.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收稿日期:2003-12-16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提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

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

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

微乳的制备方法

微乳的制备方法

微乳的制备方法微乳是一种特殊的分散体系,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要制备微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呢!首先得选好原料呀,就像做菜得挑新鲜的食材一样。

表面活性剂可是关键角色,它就像是个和事佬,能让油和水这两个“冤家”好好相处。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有不同的性格,得根据你的需求来挑选。

还有助表面活性剂,它就像是表面活性剂的好帮手,能让微乳更加稳定。

然后呢,就是调配的过程啦。

这就好比是调鸡尾酒,比例得恰到好处。

油、水、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要是比例不对,那可就糟糕啦,微乳可能就出不来或者不稳定呢。

想象一下,你小心翼翼地把各种成分依次加入,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搅拌的时候可得温柔点,别太粗鲁啦,不然微乳会“发脾气”的哟!有时候可能一次就成功了,但有时候可能得反复尝试,就像解一道难题一样。

在制备的过程中,温度也很重要哦。

就像人对温度有不同的喜好一样,微乳也有它适宜的温度范围。

温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影响微乳的形成和性质。

所以要像照顾宝宝一样,时刻关注着温度的变化。

还有哦,制备的环境也不能马虎。

要干净、整洁,不能有灰尘杂质啥的来捣乱。

不然它们混进去了,微乳可就不纯净啦。

哎呀,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制备微乳挺不容易的呀?但当你看到那一瓶瓶均匀、稳定的微乳时,你会觉得一切都值得啦!这就像是经过努力种出了美丽的花朵一样,那种成就感简直无与伦比。

所以啊,要想制备出好的微乳,可得有耐心、细心和恒心。

别嫌麻烦,每一个步骤都认真对待,就一定能得到让你满意的微乳。

怎么样,是不是想自己动手试试啦?赶紧行动起来吧!。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微乳液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在材料科学、化工工艺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乳液法的原理,并探讨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2. 微乳液法的原理微乳液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微乳液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表面活性剂选择在微乳液法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地降低油相和水相的表面张力,并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2 油相选择油相是指在微乳液中的非极性溶剂,通常是有机溶剂。

合适的油相选择能够提供适合的环境条件,促进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

2.3 能量输入微乳液法需要通过能量输入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通常可以采用机械搅拌、超声波处理或高压均质等方法来提供能量输入,以实现纳米粒子的制备。

3. 微乳液法的应用微乳液法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材料科学微乳液法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颗粒等。

这些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在催化、光学、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3.2 化工工艺微乳液法可以用于调控反应过程中的粒子大小和形状,从而改善化工工艺的效率和产品品质。

例如,在聚合反应中,微乳液法可以控制粒子大小和分散性,提高聚合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3.3 生物医学微乳液法在药物输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微乳液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将药物有效地封装进纳米粒子中,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生物成像,如荧光探针的传递和MRI对比剂的制备。

4. 结论微乳液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以及适当的能量输入方式,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质的纳米材料。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液是一种光学透明,低黏度和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物分散体系,通常由两亲物质(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如多羟基化合物、短链和中链醇)在油水界面所形成的界面膜所稳定。

根据分散特性和油相与水相的比值,微乳液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水包油(O/W ),双连续和油包水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W/O )。

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组分的量,微乳会自发地形成。

O/W 液滴的存在可能是微乳液中油的质量分数低的特征。

相反,W/O 液滴的存在可能是微乳液中水的质量分数较低的一个特征。

微乳液液滴的尺寸约在10~140nm 范围内。

当体系中水和油的量相当时,可能产生双连续相微乳液。

在这种情况下,摘 要:微乳液自60年前被发现以来,由于其良好的外观、热力学稳定性、高溶解能力和易于制备等优点,它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化妆品在内的多个领域。

此外,微乳液可以增强其负载物质的皮肤渗透性。

微乳液可分为3种类型:O/W型,双连续型和W/O型。

当体系中油、水和两亲物质的比例适当时,即可自发形成微乳液。

这些适当的比率可以在相图的微乳液区域中找到。

在局部应用中,微乳液的功效与微乳液类型密切相关。

微乳液的表征通常需要结合几种实验技术获得的数据来完成。

为了提高产品的功效和稳定性,许多化妆品以微乳液的形式存在,其中包括皮肤护理、秀发护理和个人护理等。

并且,为了提高产品功效和降低毒性而开发了一些新材料。

应用于化妆品微乳液配方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微乳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其在化妆品配方中的新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制备;表征;化妆品用体系中存在一个由表面活性剂稳定的、净曲率为零的、且连续波动的界面,使得油和水都以连续相的形式存在。

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Hoar和Schulman率先引出了微乳液的概念。

他们通过向乳白色的乳液中不断添加一种中碳链醇,获得了一个澄清的单相溶液。

Schulman等人随后将其命名为“微乳液”。

从那时起,微乳液已被用于许多领域,例如燃料、清洁剂、农用化学品、食品、药物和化妆品等领域。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微乳液的概念及特点 (3)2.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重要性 (4)二、微乳液的基本理论 (5)1. 微乳液的分类 (6)溶剂型微乳液 (7)乳液型微乳液 (9)2. 微乳液的制备原理 (10)3. 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10)三、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2)1. 护肤品中的应用 (13)保湿剂 (14)精华液 (15)防晒剂 (16)抗衰老剂 (18)2. 护发品中的应用 (20)洗发水 (21)护发素 (22)3. 口腔护理品中的应用 (23)口腔清洁剂 (24)口腔护理精华 (25)4. 其他领域应用 (27)化妆品原料 (27)化妆品添加剂 (28)四、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研究进展 (29)1. 微乳液稳定性研究 (30)2. 微乳液配方优化 (32)3. 功能性微乳液的研究 (33)4. 生物技术在微乳液制备中的应用 (34)五、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挑战与展望 (36)1. 安全性问题 (37)2. 环保性问题 (38)3. 成本控制 (39)4. 创新与发展趋势 (41)六、结论 (42)1.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重要作用 (4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4)一、内容概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化妆品行业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微乳液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妆品原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优势,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当前化妆品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乳液是一种由油相、水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稳定分散体系,具有“油包水”型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微乳液既具有油性的优点,又具有水性的优点,如易于涂抹、易吸收、亲水性及稳定性等特性。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护肤产品: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的基质成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保湿性。

微乳液还可以作为活性成分的载体,提高护肤品的功效性。

将维生素E、植物提取物等活性成分包裹在微乳液中,可以使其更有效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护肤作用。

以鼠李糖脂制备微乳液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以鼠李糖脂制备微乳液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第36卷第5期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V ol 36, No 5 2020年5月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ct. 2020文章编号:1001—7631 ( 2020 ) 05—0466—07 DOI: 10.11730/j.issn.1001-7631.2020.05.0466.07 以鼠李糖脂制备微乳液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骆宇璐,孟 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摘要:为了开发微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面向化妆品应用的微乳液,通过鼠李糖脂-角鲨烷-甘油-水微乳体系的伪三元相图绘制和理化性质的测定得到优化后的微乳液基底。

在此基础上研究微乳精华护肤品,通过理化性质测定、稳定性分析、主观评估和功效评价,最终得出鼠李糖脂微乳精华的最佳配方。

结果表明:制备的鼠李糖脂微乳液澄清透明,为O/W型微乳液,粒径可接近44 nm,Zeta电位约为-31 mV。

鼠李糖脂微乳精华稳定性良好,且能明显提升皮肤中的水分值,改善皮肤弹性。

研究结果表明鼠李糖脂适合用于制备化妆品用微乳液载体。

关键词: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化妆品中图分类号:Q546 文献标识码:A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包含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合成的一类具有表面特性的两亲性分子。

其中,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低毒性、可生物降解、生态安全、极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以及独特的生物活性等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

由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上述优良特性,普遍被认为在化妆品工业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2]。

鼠李糖脂是一种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菌体发酵而来的生物表面活性剂[3],表面性能良好,中性水溶液中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1 mmol/L[4-5],比常见的化学离子表面活性剂低近1~2个数量级(如常温下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为8.1 mmol/L,月桂酸钠的CMC为24.4 mmol/L)[6]。

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中药微乳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摘要:目的阐述近年来中药微乳制剂的应用进展。

方法归纳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微乳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机理、处方设计及制备、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结果微乳已广泛渗透于各种给药途径的中药制剂。

结论微乳在中药制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乳;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但化学成分较复杂,多种活性成分因分子质量大、溶解性差等问题,导致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阻碍了中药在临床等方面的应用。

微乳(microeinusion)是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比例下自发形成的低黏度、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粒径一般在5-100nm之间。

与传统中药相比,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中药的有效提取部位或复方药利用微乳制剂技术制备粒径小于100nm的分散体系后的中药不仅大大增加了药效,增强了稳定性,加强了靶向作用,还降低了不良反应;1.微乳1.1微乳及其特点1943 年Hoar 首次提出微乳概念,1959 年Schulman 采用染色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证实了微乳的存在[1]。

微乳因其增加药物吸收和提高药物疗效的作用,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5]。

微乳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呈各向同性的半透明或透明液体,热力学稳定。

②可以同时增加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有利于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

③药物分散性好,具有靶向性,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④可以延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时间。

⑤对于易氧化、易挥发或易水解的药物,采用微乳化后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增加处方的稳定性。

1.2微乳的分类按结构分,微乳主要有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和双连续型。

一般来说,O/W 型微乳可作为疏水性药物的载体,增加脂溶性药物和水难溶性药物溶解度;W/O 型微乳适用于易水解的药物,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在胃肠中的分解,而且延长了药物的释放时间,起到缓释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微乳液的性质及应用

微乳液的性质及应用

混合两个微乳液
反应物B
形成沉淀
Hale Waihona Puke 优点:▪ 无需借助复杂的实验装置,易于实现
▪ 便于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组成
微 乳 液 法 制 备 纳 米 粒 子 工 艺
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无机反应应用举例
种子辅助微乳液合成BaCrO4纳米粒子
微乳体系:
NaCrO4/NaAOT/Ba(AOT)2/异辛烷
(W/O)
与油、水混溶性
微乳液的性质——三元微乳体系的相图
三元微乳体系的相图
微乳液相行为
油相 水相
油相
WinsorⅠ
双连续相 水相
Winsor Ⅲ
油相 水相
单相微乳液
WinsorⅡ
Winsor Ⅳ
二、微乳液的主要应用

日用化工:上光蜡,化妆品,洗涤产品 三次采油


医药:微乳化注射药剂
农药:微乳化农药
胶团溶液
极稀溶液
稀溶液
CMC浓度下的溶液
大于CMC浓度的溶液
表面张力
CMC浓度下的溶液
cmc
cB
表面活性剂显著降低溶液表便面张力!!
微乳液的发现与形成——乳状液
乳 状 液
乳状液的特征:
1. 多相体系,至少存在两个 相; 2. 至少存在两个液相;
3. 两个液相必须不互溶;
4. 至少有一项分散于另一项 中;
乳状液-中空纤维膜
萃取不受热力学平衡限 制,但液膜不稳定
Striping
Feed
EM Striping
EM
EM
Feed
Striping
EM
EM
Striping

微乳及其在药学中应用

微乳及其在药学中应用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原理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和水的作用。表面活性剂 能够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使油水两相得以均匀混合。同时,表面活性剂 还能够形成胶束,将药物分子包裹在其中,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水 在微乳中起到分散剂的作用,它能够使微乳在体内迅速分散和溶解。
二、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 学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基 本概念和原理
微乳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药物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液体药物制剂,直 径通常在10~100纳米之间。通过高速搅拌或挤压制备而成。自微乳给药系统则 是指药物以微乳的形式自发形成,具有自发分散和稳定储存的特性1]。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原理主要基于表面活性剂和水的作用。表面活性剂 能够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使油水两相得以均匀混合,同时形成胶束包裹 药物分子,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水在微乳中起到分散剂的作用,使微乳 在体内迅速分散和溶解^。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例如,盐 酸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学应用进展
引言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提高药物溶解度、 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已引起广泛。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微乳和自微乳给 药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技术和解决方 案,最后对它们的药学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进行分析。
二、微乳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药 学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药学应用现状
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多种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 炎药物、抗生素等。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这些给药系统能够增强药 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微乳和自微乳给药系统还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可以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清除率^。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微乳液是一种由亲水性和疏水性物质组成的胶束体系,具有较小的粒径和高度分散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乳液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乳液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微乳液制备工艺1. 乳化法制备微乳液乳化法是制备微乳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和乳化剂以适当比例混合,通过剧烈搅拌或超声处理,使其形成胶束结构。

乳化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性广泛等。

2. 相转移法制备微乳液相转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微乳液制备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改变体系的pH值,使非极性有机相转移到水相中,形成微乳液。

相转移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是能够制备出稳定的微乳液,但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3. 辅助催化剂法制备微乳液辅助催化剂法是一种较新的制备微乳液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入辅助催化剂,如金属催化剂、酶等,来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辅助催化剂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效率高,但对催化剂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

三、微乳液的应用研究1. 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微乳液在药物传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微乳液的高度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用于传递一些难溶性药物,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用作药物辅助剂,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释放。

2. 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微乳液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微乳液可以用于制备护肤品、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其高度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同时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

3. 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微乳液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反应的改进上。

微乳液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用于染料、颜料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颜料的色彩饱和度和染色效果。

四、微乳液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们对绿色、高效、精细化生产的要求增加,微乳液在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法 : 取相同体积的微乳液 2 , 份 同时分别加入苏丹红 成的自由能及其相转变的条件而支持热力学理论。 染料 和亚 甲基蓝染料溶液各 2 , 观察 , 滴 静置 如蓝色的扩散速 这些理论 因其各 自 限性都不 能完整地解释微乳 的形 成 局
度大于红色 , 则为 WI O型微乳 ; 反之则形 成 OW 型微乳 ; I 二者 速度相同 , 则为双连续型微乳液 。 2制备方法 电导法 : / 型微乳应带 电荷 , O型微乳应不带电荷。 OW W/ 21HL . B法 按文献【 定方法恒温 2 。测定 。 慨 0c 表面活性剂 的 H B值对微乳 的形成至关重要 , L 一般认 为 折光率 : 粒径 : 采用粒度分布仪测定微乳粒径。 表 面活性剂的 H B在 47 L ~ 时可形成 W/ O型微乳 , 1 ̄0 在 42 时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8 01 卷第 8 期
4 1
乳处方 , 考察 5种吸收促进 剂对 吲哚美辛原药及微乳 的促渗作 参 考 文 献 用。 结果表明, 微乳 中 Ce rh r H6 rmop o 0与 L bao 的比例为 1 『] or ,c uma Tasaetw tri— idses n: R a rsl : 1 aT P S hl n JH.rnprn ae—n o i ro s H l p i 2时 , / 微乳 区最大。 OW 月桂氮酮是 吲哚美辛微乳的最佳透皮促 teoepti hdo mi l [ .a r,9 312 12 . h loa c yr— e l JN t e 14 5 (0 ) h ee ] u 进剂 , 用量为 5 %时渗透 速率 为(3 22 0w ・ -h 4 累 [ D ne snI Ln ma . h e nt no com l o J 7. +. )ga 2 -2h 2 ail o , ld nB T edf io f r us n[ . 5 3 m .1 ] s i i mi e i 】 C l is n uf e ,9 13 3 1 o o dS r cs 18 :(9 ) ld a a 积渗透量 可达 10  ̄ / 70 g m。 c 朱 晓亮等[ 1 7 1 绘制伪 三元相 图考察 不 同( 面活性 剂, [] 通过 表 3吴顺 琴 , 李三鸣 , 国斌 . 及其在 药剂 学中的应 用阴. 赵 微乳 沈 助表 面活性剂 ) 值对利多 卡因微 乳 区形成 的影 响 , 根据微乳 区 阳药科 大学学报 ,0 3 2 ( )3 1 3 5 2 0 ,0 5 :8 — 8 . 面积大小选择 制备利多卡 因微乳 的最 佳 K m值 ,测定 利多卡 [ 陈华兵 , 4 ] 翁婷 , 杨祥 良. 乳在现代 药剂 学 中的研 究进展 田. 微 2 0 ,5 8 :0 — 0 . 因微乳 的粒径 大小及粒径分布范 围 ,测定利多 卡因微乳 的理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0 4 3 ( )5 2 5 6 化特性 , 对利多卡因微乳 的形态 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 【] 5寇欣. 乳给 药 系统的研 究进 展 [. 微 J 天津 药学 ,0 5 1 ( ) ] 2 0 ,7 6 : 张建春等【选用油酸正丁酯租 肉豆蔻酸异丙酯作 为油相 , 49. l 8 1 聚山梨醇 酯作 为表 面活性剂 ,正 丁醇和正戊醇作 为助表面活 [ 陈宗淇 , 闽光. 体化 学[】 6 】 戴 胶 M.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95 18: 2 4. 性剂 , 在制备三元相 图的基 础上 , 考察 微乳 的组分对微 乳形成 34 —3 5 的影 响 , H L 用 P c法测定微乳 中环磷酰胺 的含量 。 [ 顾惕人. 面化 学[ . 7 ] 表 M] 北京: 学 出版社 ,9 98 — 2 科 19: 9 . 8 张琰等【 用 V l 5为表面活 性剂 , 醇类作 助表 面 [ 张正 全 , o2 p 短链 8 ] 陆彬 . 乳给 药 系统研 究概 况【 . 国医药工业 杂 微 J中 】 活性 剂与不同的油相 , 用伪 三元相 图法筛 选微乳处方 , 采 研究 志 ,0 13 ( ) 3— 4 . 2 0 ,2 3 : 9 12 1 表 面活性 剂、助表面活性剂及油 相等因素对微乳 区形成大小 【】 才 武 , 丽 霞 . 乳 液 的 微 观 结 构 、 备 和 性 质 【 . 西 民 9蒋 张 微 制 J广 ] 的影 响, 考察 了甘 草酸二铵微乳 的稳 定性。 族 学院学报 ,9 8 4 4 :0 3 . 1 9 ,( ) — 3 3 陈菡等【通过溶解度实验 、 嘲 处方 配伍 实验和伪三元相 图的 【O崔正 刚. 乳化技 术及 应 用【 .匕 : 国轻 工业 出版社 , l] 微 M] 京 中 j 9 绘制, 以乳化时 间、 色泽为指标 , 筛选 油相 、 表面 活性剂 、 助表 1 99. 面活性 剂的最佳搭配和处方 配比 ,结果发现葛根 素在微乳 中 [1李干佐 , 1] 郭荣 , 秀文. 乳液的形成 和相 态【. 王 微 J 日用化学工 ] 业 ,9 9 5 :0 4 . 18( ) — 5 4 的溶解度最高可达 7 .1 / 。 71mg mL 5微乳制剂的缺 点 [2 ̄ - , 1] 平 马晓晶 , 陈兴娟 . 微乳液 的制备及 应用【. 学工程 J化 ] 尽管在提高生物利用度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 但其存在 的问 师 ,0 ,0 ( ) 1 6 . 20 1 12 : — 2 4 6 题不容忽视。首先 , 微乳 中使用高浓度 的表 面活性 剂和助表 面 [3杨锦 宗, 1] 兰云军. 乳状 液制备技 术及其发 展状 况【 . 细 微 J精 ] 活性 剂 , 它们大多对 胃肠道 黏膜有刺激性 , 对全身有 慢性毒性 化 工,9 5 1 ( ) 一 1 1 9 ,2 4 : l . 7 作用 。 因而一方面应努力寻找高效低毒 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 [ 】 , . 1 张琰 刘梅 甘草酸二铵微乳制备 工艺研 究[解放军药学学 4 J 】 活性剂 , 另一方面可采用改 良的三角相 图法研究微乳形成 的条 报 ,0 8 2 ( ) 4 — 5 . 2 0 ,4 2 : 8 10 1 件 。通过优化微乳 的工艺条件 , 寻找用最少 的表面活性剂和助 [5I 1]  ̄家药典委 员会.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京: s 匕 化学工业出 20. 4 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的方法 。另外 , 通过外力 如高压乳匀机促 版 社 。0 5附 录 4 . 使微乳形成 减少表面活性剂和助表 面活性剂 的用量也 是一个 [6廉 云飞 , 1] 李娟 , 平其能 , 严菲. 美辛微乳的制备及 经皮吸 吲哚 有效的办法 。 其次 , 微乳稀释往往会 由于各相 比例改变 , 使微乳 收研 究[ . 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0 5 3 ( ) 4— 5 . ] 2 0 ,6 3 : 8 1 1 1 破坏 。因此 , 口服或注射后 , 乳被大量的血液和 胃液稀释 后 , 『7朱 晓亮, 微 1] 陈志 良, 国锋 , 李 曾杭 . 多卡 因微 乳的制备及 电镜 利 如何保持微乳性质和粒径的稳定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阁 o 观察[ . 医科 大学学报 ,0 62 ( ) 1 - 1. J 南方 ] 2 0 ,6 4 : 5 5 7 5 6总 结 [8张建春 , 1] 李培 勋 , 王原 , 陈鼎继 , 徐凤玲 , 黄旭 刚. 酰胺微 环磷 微乳 作为一种 新 的药 物载体 , 定 、 稳 吸收迅 速完 全 , 能增 乳制剂 的研制[ 中国 医院药学杂志 ,0 3 2 ( ) — 1 J ] 2 0 ,3 1 : 1. 9 强疗效 , 降低毒副作用 。其 口服、 注射 、 鼻腔 给药 、 给药均 [ 】 透皮 1 陈菡, 9 钟延强 , 鲁莹. 素微乳 的制备[. 葛根 J药剂学 ,082 ] 20 ,6 有很大潜力 。随着研 究的不 断深入 , 微乳在药剂学领域将有更 ( ) 0 . 3: 0 2 广 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 到广泛应用 ,必将 成为一种重 要的药 [0应娜 , 高通 . 2 ] 林 微乳的研 究进展及应 用叨海峡 药学 ,0 8 2 2 0 ,0 () 2— 2. 9 : 6 18 1 物传递系统 。
水二相界 面扩大而形成微乳。界 面膜最初为平板状 , 由于膜两 入量 , 只需最低 限度加热 。 侧压力不 同, 而向膜压高 的一侧弯 曲形成油包水( o) w/ 型或水 3鉴 定 与 质量 评 价 方 法 【 4 1 性状 : 透明或略带乳光的溶液 , 偏光显微镜下无双折射现象。 包油( / 型微乳: ow) 两侧膜压相等 时形成 层状 液晶。另一种胶 离 心法 : 用 3 0 f i 心 lm n后 , 采 0 O/ n离 a r Oi 观察离心 后是否 束增溶理论则认为 ,微乳是油相和水相增溶 于胶 束或反胶束 透明 。如仍维持澄清 、 明则可判定 透 中, 溶胀到一定 粒径 范围内形成的 , 增溶 作用是微乳 自发形成 分层及是否仍维持澄清 、 的原因之一。M ke e 等人呗0 uh ̄ e 利用热力学方法求算微乳形 为微乳。
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增加 疗效 。本 文从微乳的制备方法和在 药剂学 中的应 用情况进行综述。 并且
关键 词 : 乳 伪 三 元相 图 制 备 微
中图分类号 : 5 R9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8 0 4 — 2 17 — 3 12 1 0— 0 0 0 1
机理。
可形成 OW 型微 乳 ,在 7 1 时根 据工艺条件可 形成可转相 4应 用 实 例 / ~4 廉 云飞等 以油酸 、rm rh r H 0 Lbao 和水组 成 Ce op o R 6 、a r l s 的微乳。通常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H B值很高, L 需要加入中 等链长 的醇作 为助表 面活性 剂或加入 H B低的非离 子表面 微乳系统 ,通过伪三元相图确定 0 微乳 区并筛选 出最佳微 L
微¥, ime l o ) 由 H a 和 S h l 1m c mus n 是 ( i or cua n在上 世纪 四十 活性剂进行复配 , 经过试验得到各种成分间的最佳 比例[ 9 1 。非 B值对温度很敏感 ( 在低温时亲 年代提出的『 目 l 前公认的最好定义是 由 D n - s n 1 , ai l s 等人喂 离子表面活性剂 可根据其 HL e eo 出的 , 微乳是一个 由水 、 和双亲性 物质组成的、 即“ 油 光学上各 水性强 , 在高温下亲油性强 ) 的特点进行确定 。 随着温度升高 , 相同性 、 热力学上稳定 的溶液体系” 。 含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的体 系会 出现各种类 型的微乳 。当温度 通常微乳为澄清 、 明或半透 明的分散体 系 , 透 液滴粒径一 恒定 时可通过调节非离子表 面活性剂 的亲水基 和亲油基 的比 般为 1~ O n 而乳状液一般大 于 10 m。与普通的乳状液 例达到所要求 的 H B值n。 0 lO m, 0n L 0 1 相 比, 微乳在多方面具有优 势: 力学稳定 的分散体 系 , 是热 质点 2 . 度 扫描 法 2盐 很小且 大小均匀 ; 具有很 高的稳定 性 , 放置长 时间不分层 、 不 当体 系中油的成分、 水体积 比( 油一 通常为 1 、 )表面活性剂 破乳 ,即使放在 10 重力加速度 的超速离 心机中旋转数分 与助表面活性 剂的 比例和浓度确定后 ,如果体系中盐度 由低 0个 钟也不会分层 , 而宏观的乳状液则会分层 ; 水界面张力可降 至高增加 , 油/ 往往会得到 三种状态 即 wisr0 型微乳液和剩 no( ; no W/ 至超低 1- 1 ̄ N・ ~ 甚至不可测量 , 03 0 m m , — 而普通 的油, 面张 余油达到平衡状态 )WisrⅡ ( O型微乳液和剩余水达到 水界 力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仅可从 7 mN・l 0 n 降至 2 r i~ 0 N・ 。 a n 平衡状态 )Wi o ( ; n rm 双连续型与剩余油和剩余水 达到平衡 s 『。 l 1 水溶液 中的表面活性 按照微乳结构 中油 、 比例的不 同将微 乳分为三 种: 水 水包 状态 )1这是 因为 当体系 中的盐量增加 , 油型( , 、 0 Ⅳ)油包水型 ( O) W/ 和油水双连续型 (i niu ) b ot e 。 c n 剂和油受到“ 盐析 ” 作用而析离 , 同时盐压缩微乳的双电层 , 斥 液滴容易接近 , 含盐量增 加 , OW 型微乳进一步增 使 / 微乳是 由油相 、 相、 水 乳化剂及 助乳化 剂在适 当比例 自 发 力下 降, 形成 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 系统 。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可 溶油 的量 ,导致微乳液 中油滴 密度下 降而上浮 ,从而形成新 若改变组成 中其他成分 , 如改变油或醇 的含 用于 口 服液体制剂 、 经皮给药制剂 、 眼用制剂和注射剂 中, 主要 相 。对于扫描法 , 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 ①呈各 向同性 的透 明液体 , 热力学稳定 , 且 碳数也能造成 三种结构类 型微乳液之间的相互转换㈦。 可以过滤 , 易于制备和保存。②可同时增溶不 同脂溶性 的 药物。 23利用乳化设备制微乳 . ③药物分散性好 , 利于吸收 , 可提高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 ④可延 微乳 的制备是一个 自发乳化 过程 , 所需设备少 、 能耗小 。 长水溶性药物的释放时间。⑤ 对于易水解 的药物 , 采用油包水 但 自发制备微 乳同时也 具有诸如微乳配方确定 困难及使 用的 型微乳可起到保护作用 。⑥低 黏度 , 注射时不会引起疼痛 。 大量表面活性 剂 、助表面活性剂对产品性能具有许多不利影 响等缺点。随着近年来 乳化装置性能 的不断改进和新的乳化 1形成机理 微乳形成机理的理论有多种 , 目前较 为成 熟的有 以下三 设备 的问世 , 使得依靠乳化设 备制备乳 化剂含量少 、 性能更佳 的微乳成为可能。 目前 比较有效 的乳化设备是高压均化器和 种。 界 面张力理论『 曰 认为 在微乳 的形 成过程 中界 面张力起着 微射流乳化器。 日 本有人[ 1 3 1  ̄高压均化器调制微乳 , 发现使用 重要作用 ,由于乳化剂 和助乳化 剂的加入使油水界面张力 降 其他乳化装置不能调制 的微乳液 ,通过使用 高压均化器则成 并且 由于高压均化器 的使用 , 面活性剂 的用量 大幅 表 低很多 ,甚至 达到 负值 ,从 而使 油水界面 自动扩大而形成微 为可能; , 乳。S hl a cum n和 Picr r e ̄为 : n  ̄ 油相和水相间存水 、 油膜 两个界 减少 。微射流乳化器是利用微射 流乳 化技 术 ,采用 连续式混 分散 、 乳化 的办法 , 制得相体稳 定、 粒子细微 均一的精 细微 面( 又称作双层膜 )加入 的助乳化剂 能在油水 二相间进行分 合 、 , 配, 促进 了乳化剂在油水界 面之 间形成 稳定的界面膜 , 并使 油 乳。同常规乳 化技术相 比 , 以大大 降低乳化剂 、 可 分散剂的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