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化学说概述六经⽓化学说是以《素问》五运六⽓理论研究《伤寒论》⽽形成的学说,主张六经病即是风热⽕湿燥寒六⽓之病。

提倡此说的代表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

所谓⽓化,即是脏腑经络之⽓的运动变化,⽓化说源于《素问》五运六⽓理论,以天⼈合⼀的整体观、恒动观来审视⼈体的⽣理和病理,⽤六经经⽓的“开”“阖”“ 枢”来阐释⼈体⽓⾎的运转,⽤“标”“本”“中⽓”来阐述⼈体脏腑、表⾥的联络关系。

⽓化说⽴⾜于脏腑经络,⽽较脏腑经络说更突出强调了五脏六腑、表⾥上下的相互联系。

五脏六腑皆有精⽓,散溢于经络⽽为经⽓,经⽓根于脏腑,经⽓的运动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反映。

所谓“开”“阖”“枢”,表达的是⼈体经⽓的三种运动状态。

开,即是经⽓向上、向外的运动状态;阖,即是经⽓向内、向下的运动状态;枢,即是经⽓在表⾥上下的枢转。

三阳之中,太阳为开,布散卫⽓;阳明为阖,通降腑⽓,少阳为枢,调和表⾥上下之⽓;三阴之中,太阴为开,布散精微;厥阴为阖,收敛精⾎,少阴为枢,枢转阴⾎。

三阳以阳⽓为本,三阴以阴⾎为根。

“开”“阖”“枢”阐述了⼈体⽓⾎的基本运动⽅式,⽽标本中⽓理论则强调了脏腑、阴阳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微旨⼤论》云:“少阳之上,⽕⽓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之标也。

本标不同,⽓应异象。

”标本中⽓理论包括“标⽓”“本⽓”“中⽓”三个基本概念。

标⽓,即是三阴三阳,标识脏腑经络阴⽓、阳⽓的相对盛衰。

本⽓,即是脏腑经络本⾝的功能体现。

中⽓,亦称中见之⽓,是与本⽓相互表⾥之⽓,中⽓盛,则标本之⽓阴阳协调⽽⽆病,中⽓有病,则易影响标本之⽓,使其产⽣阴阳的偏盛偏衰。

太阳与少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

标本中⽓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资助,⼀定条件下亦可出现相互转化(“从化”)。

黄元御六气治方思想探析

黄元御六气治方思想探析

黄元御六气治方思想探析胡谦;方向明【摘要】方剂本质乃基于病机、药性基础上的药物选用,病机之本本于五运六气,病机明、药性谙,则百病莫逃.黄元御认为六气之变为百病之纲,六气应人又有标、本、中气之别,故治疗宜明六气之标本中气之从化.以《四圣心源》中所载方剂为例,结合《素问》等经典论著疏明黄元御六气治法的遣方择药思想.【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3)003【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黄元御;病机;六气治法;治方思想【作者】胡谦;方向明【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一代宗师黄元御(公元1705年-1758年),名玉路,以字行,号玉楸子,著述颇丰,凡11种,薪传灵素运气经旨,化以六气治法方药,阐发仲景六经精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又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黄师谓:“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盖外感内伤,无非六气之变,此为百病之纲,而杂病之传变则为感伤之目。

十二经统于六气,一经病则一经之气现,而无过司化之气与从化之气彰,故以六气偏见与主气旺衰释病变原委,合于方药则是纠偏复衡、抑旺扶衰之理。

《四圣心源·六气治法》载六气治方,以仲景六经辨其方则茫然无适,以运气法轨推之则拂晦明义,笔者就此初探一程,求教大方。

1 六气之标、本、中气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外感内伤,总此六气。

且此六气乃司化主令者,《四圣心源·六气从化》曰:“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天地气交以为人,六气应人则有标、本、中气之别。

黄元御理论阐述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解·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偏见本气衰旺》

解·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偏见本气衰旺》

解·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偏见本气衰旺》此刻我们在啃最硬的骨头——六气(六气实为一气运动变化),六气这是黄元御体系的基础,也是黄元御体系中最难以理解的,这一部分涉及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运动论,黄元御认为《伤寒论》以六经立法,而六经统于六气,所以必须明白六气的性情规律!《四圣心源》是黄元御写完《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之后高度凝练出来“解内外百病,原始终要”的,乃黄元御“诸书之会极”,“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六气了彻,百病莫逃。

”上一期我分享了《六气从化》的,简单介绍了六气的名目以及“主气”“从化”的概念。

这篇文章仅仅让大家了解到了六气的概念,但六气意义及性情规律我还没有分享,那么今天我们就谈谈六气的意义在哪。

ps:红色、粉色字体为原文,蓝色字体为我的注解,给中医小白看的1.六气可昭示六经病位!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正常情况下,人身阴阳调和则不病,不病的状态就是“感受不到”。

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的,如果你感受到了心跳,那绝对是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的感觉;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呼吸的,如果你感受到了自己的呼吸,那你绝对是呼吸系统出了毛病。

六气也是如此,它们之间彼此相生相化,且周流不息:厥阴木生,少阴火长,太阴土化,阳明金收,太阳水藏;如环无端、周流不止。

一旦一气起病,那就会显示出本气的特点: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

2一气为何独见?六气生理状态下是相生相制衡的,若一气偏盛独见,必然因为其他的气偏虚造成的。

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我强了就要报复曾经欺负我的,那些从前被我欺负的小弟,我更要加倍的去欺负),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我变弱了,那些曾经被我欺负的小弟趁我老弱开始报复我,那些原本就欺负我的老痞子趁我病,更要我命)。

谈谈黄元御的一气周流

谈谈黄元御的一气周流

谈谈黄元御的一气周流一气周流这个道理,是由黄元御的提倡,才让后人感觉它的重要!黄元御是谁?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家,从医20余年。

穷一生之精力,致力于为民众治病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在学术上力倡贵阳贱阴,崇脾胃,重六气。

他有本流传最广的书叫《四圣心源》。

这四圣就是指的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位大家。

中医如此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医的辨证体系太多了,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还有我们现在有的提出了体质辨证,出现各种流派,如易水派、火神派、滋阴学派、温病学派,还有我们现在提倡的中西医结合流派。

这些内容把我们中医人弄的焦头烂额,其实我也一样,呵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从经典里才能找到医学的“源头活水”,道德经上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住万物上,我们就会处于被动状态,我认为有智慧的人应该掌握三或者二,或者是有能力的人去掌握一。

同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的中医越来越没落,为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文化断层,也不仅仅是中医和西医之争,不仅仅是人民生活节奏快,环境的变化,更关键的是我们的路子走偏了,我们中医的方向失去了最源头的探索。

而黄元御先生的出现我认为犹如一剂清醒剂,让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知道了怎么去认识疾病的根源。

治病必求于本。

什么是本呢?比如说失眠,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如何辨证,是痰蒙清窍,是肝血亏虚,以及什么阴虚阳虚肾虚等等名词,所以我们就感觉到辨证的繁琐,所以一旦繁琐不知所措的时候,用药就不外乎龙骨、牡蛎、磁石、朱砂、酸枣仁、夜交藤、百合之类的药物,当然在我们临床应用的时候它有效果,可是有的时候效果很差。

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体系它是以自身本气为主,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出发,外邪只是一种诱因。

我们内经上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人生病都是自身正气不足,邪干于内所引起的。

他的理论体系就是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讲解--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讲解--PPT课件
阳明本气--燥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指的是大肠、胃的燥化功能, 即对水谷精微的充分吸收,并产生相应的阳热,旺盛机能, 维护组织。
三、标本中气及其从化
少阳本气--火
“少阳之上,火气主之”:少阳运行气液、疏泄肠胃 的功能,都离不开阳热,而且气为阳属火,火能生热。所 以称为“本火标阳”。
三、标本中气及其从化
经气——五脏元真所化,发于六经。随三焦气化布散了周身 的精微物质,蕴含着较大能量,包括气、血、精、津、液五 种。
二、三焦———人体一身气化之枢纽
唐容川言“三焦者,人身之膜隔也”。内有微孔络脉,为五脏六府经气 转输,上下通降,外内出入的一身气化之枢纽,通主全身气化。
三焦下根于肾,上通于肺,系诸于五脏六府,外连于腠理,主通行气液, 升达命火,推动激发一身脏腑经络的气化。
四、开阖枢(门户模型)--经气转输规律
太阳、太阴为开,言营阴卫阳之出表卫外。 太阳经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在上焦肺脏的宣发功能推动下布
散于周身肤表皮毛的,这主要通过三焦气化的途径来实现。 太阴所生的营血津液的转输敷布,主要是通过心脏布散血气津液
的功能来完成的。 《灵枢·决气》言:“上焦(主要指心肺)开发,宣五谷味,熏肤、
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柯韵伯也言:“营卫行于表而实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
营卫病则心肺病矣。”
四、开阖枢(门户模型)--经气转输规律
阳明为阖,言其维护阳热于肠胃,完成受纳腐熟水谷、传导 排泄糟粕的功能。性属燥金,赖肺气清肃下行。脾可通过转 输津液以助阳明之燥化。
厥阴为阖,言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相火蕴含其内, 受其疏泄调节,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要。肾主闭藏, 以助厥阴之阖。
四、脏腑经络实质--“气化结构”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李玉宾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以来,注解者众,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元御《伤寒悬解》对仲景伤寒,剖析明了,纲举目张,观之灿若星辰,谓之悬解,名副其实也。

《伤寒悬解》详剖缕析,大而备矣,而黄氏仍感意犹未尽,乃将《伤寒悬解》之精意,抽出概而言之,著成《伤寒说意》,言其要义者也。

《悬解》读熟,则《说意》自出,黄氏反复言之者,当亦为方便后学计也。

仲景《伤寒》,详于方证而略于说理,是以后人不得门径而入。

黄元御三年研读,恍然而悟。

医理明彻,则洞若观火,条分缕析,伤寒解矣。

《伤寒悬解》明于说理,高于他人多矣。

黄元御首先在驳斥王叔和的伤寒例中,提出了本气为病的观点:“病传阳府则为热,病入阴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这就为《伤寒悬解》全书的结构确定了主线,传经传变规律皆以本气为主,不随外邪而改变。

《伤寒说意》所谓“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不以风寒温热而异同也”,正是此意。

对伤寒传经这一千古悬案,黄元御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从六经气化的角度指出,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

伤寒中风,不传藏府则有之,无不传经之理。

阴阳和平,藏府可以不传,经无不传之理。

六经经证,总统于太阳一经,凡中风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桂枝,伤寒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麻黄。

惟入藏入府,则阴阳偏胜,愈期不齐,而法亦百变不穷矣。

黄元御从经络藏府的角度来区分传经与否,外在经络则必传有定期,解而有时,入藏入府则传无定期,解无定日。

这样整个伤寒论的篇章结构就此判然分明。

阳明篇皆言府病,其经病,皆有府证也。

三阴篇皆言藏病,并非经病也。

少阳经证,乃藏病府病之连经,而非止经病也。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府,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藏。

对于伤寒传经不解而入藏入府的原因,黄元御也做了明彻的阐释。

人之本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虚之人藏阴内盛而为寒,阴虚之人经阳外盛而为热,是传府传藏之由来也。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黄元御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想!四圣心源经典语录!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药观点偏于温阳,反对苦寒。

三,祛邪药物,实际上取消根本在于自身正气,正气足,则能耐受药力发挥作用,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顺着仪器这边的方向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四,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五,一气周流的本质,升上去变温热为阳,降下来便寒凉为阴,都是这股气而已。

六,仪器的规律是升已而降,降已而生。

循环往复,变化不已,而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子时,阳动,水气开始动开始升,七八点钟成了木气,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适合天地万物,升降沉浮实际上也是气的变化形式,四季是中土之气的变化。

七,一气的动力是下焦的元阳,肾中之阳,后天一气,根源在中土。

八,木气不能升太过,因此要金克来降。

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其根源在于中土这股气,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还是要靠四象,五脏各种功能。

中士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

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外在表现。

戊土气降,表现出来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九,阴出阳,血变成气,阳入阴,气变成血。

一个人血虚,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左脉细,虚、气虚,右部寸脉偏软,虚,也要健运中土。

十,气聚成形。

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就是指甲,筋。

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

王四进经方讲座-19-六气解之少阳

王四进经方讲座-19-六气解之少阳

王四进经方讲座-19-六气解之少阳下面咱们介绍六气解之少阳,是按照六气的顺序走的,不是按照六经的顺序走的。

从春天厥阴到君火,再到少阳相火。

寅申对冲合化少阳相火,申为西方偏南土金之位,在天为阳气入阴之方,阳气要从申位往下降。

主令在七月,中藏庚金、壬水、戊土之气,所以说戊土下降金气才能下降,它有主降点。

在立秋节后其乃肃杀,金气往下降敛土、水才能封藏,到秋天雷就不响了。

万物收成,叶落归根,阳气由此下降到地下黄泉之中,入到水里变成坎阳。

养一个冬天,以为第二年春天万物生发之根本。

寅乃东方偏北木位,阳气从这里开始生发。

主令在正月,中藏甲木、丙火、戊土之气,主升达,立春节后三阳之气开始往上升,所谓三阳开泰。

所以仲春之月雷乃发声,春天才开始打雷,少阳之气萌动。

土暖木发,阳气由地下黄泉升达地上而化木火。

寅申二气对冲则阳气由申而入,降敛蛰藏,以养根基。

由寅而出黄泉,借木气发泄,遂化为火。

甲木是阳木,也就是乔木大树,是木生化火之象。

上面开的花有火象,然火与热不同,热就是少阴之气,是水火相交之气。

火是阳从阴出,阳气从阴水里面出来,附木则明,借木气而发达。

少阳之气从水底上升而发草木,以生花咢。

梧桐树就是少阳化火之象,中间是空的,凡树木皆内有白膜一层,由白膜通达阳气上下。

树内白膜属申金,树尖的树叶属寅木,花咢乃寅申合化,开的花就是木生化火的象。

黄元御说得简单不太好理解,咱们要把这个道理说明白。

长夏之后申金降敛,秋气肃杀。

秋天是把水火收下来了,燥气当令就把水脉定了,就不能发大水了。

天气开始凉降,闭敛以外,大雪封藏于上。

万物随阳气潜藏而蛰伏,下面就特别温了。

有一位病人家庚位有个大窨子想填掉,我说你家就这么一个财口,千万不能填掉。

他家的女孩就在东屋睡,长得很漂亮,如果是个男孩子长大可能出军官,他说里面确实冬暖夏凉。

君相二火各主春夏之时令,一个挨着一个来了,阳气开始盛了。

地下的相火与太阳射下的阳气会合,这就是相见为离。

天气由温成热,热极生暑,则少阳主暑气,万物茂盛。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渊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独特形式,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信任和青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内经》和《伤寒论》两部经典著作。

其中《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四大医书之一,几乎成为了中医历史上气象学的代表性著作。

其内容是以“六经气化”为理论基础,对伤寒病的病因、病程、病证和治疗方法进行分类和阐述的。

伤寒学说是中医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中医理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伤寒学说以脉证为主,通过六经气化学说阐述肝、心、脾、肺、肾、胃六脏的疾患。

各种疾病都是由于体内六脏之气的失调而引起的,因此伤寒学说强调了医生对气机的了解和掌握,而气机调理则成为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探究其渊源与发展,并对其在中医学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三、研究内容(1)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渊源。

(2)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发展历程。

(3)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在中医学中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全面收集《伤寒论》和相关古籍文献,对其中六经气化学说相关内容进行分类与比较分析。

(2) 古代学者研究:阅读古代学者对于《伤寒论》六经气化的理解和解释的文章,以及古代医生对于伤寒病的治疗案例的记录。

(3) 临床实践:通过研究六经气化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其意义。

五、论文结构(1) 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综合相关文献,考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渊源与发展。

(3) 理论分析:从世界观、气象学出发,考察六经气化学说内涵的指示内容。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病例,深入探讨六经气化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及其疗效。

(5) 结论:对本文研究的结果和发现进行总结,提出对六经气化学说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摘要】《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案例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进行介绍。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

而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

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

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

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六气标本中气说略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

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2014-12-04 09:22:00《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刘渡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六经气化《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详细信息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引用】六经气化图

【引用】六经气化图

【引用】六经气化图庐阳先生六经不仅是伤寒中的核心概念,实际上也是经络和气化理论的总纲。

六经体系很独特,其中既有三才的要素,也有阴阳的内涵。

六经既不同于五行,也不是来源于周易八卦。

其术数实质我尚未找出最终的答案。

不过从内经有关开合枢及三阴三阳的描述中进行整理,时至今日,终于能给大家画出一个完整的气化轮廓图。

接着来说这幅图。

从图中可以理解六经的主要理论。

1 什么是开合?阳明的气化特点和太阳有什么不同?简而言之,“开”“合”是两种不同的气化方式。

开是指开放式的气化,比如把衣服凉在外面,过半天水分蒸发后干了。

衣服中的水变成了蒸气,这是开的气化。

蒸发气化后吸走了热量,局部温度会降低,所以开的气化是散能的,故而“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开则散,气化是通过表皮和肺的散出。

故太阳主表和肺和毫毛玄府。

还有一部分“升已而降”,流动到膀胱,分化清浊,下利而出。

故太阳下应膀胱。

开的气化强调通透,比如晾衣服要撑开来,如果卷在一起就不容易干。

故太阳的病证多与阳气收缩有关,要用麻黄、桂枝等把阳气撑开,则于病有利。

合的气化与此相反。

合是指封闭的气化。

比如煮饭,总是要把盖子盖好,否则热量跑了,水干了饭还不熟。

合的气化中,热量是向内渗透的,因此它不是能量的发散状态,而是聚合状态。

在能量集中作用下,改变物质原有的性质,使其分解或解离。

所以阳明对于人体的消化是有极为重要意义的。

合的气化使能量聚合,故而是人体能量最高的气化状态,经脉中也体现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能量的聚合则有利于热量会聚,故而总体说阳明本身是偏热的一条经。

阳明气化之后,产生两个效应:水气会逐渐排出,称之为“津”,故而阳明主津;经过气化,水液流失后,内质变燥,因而“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阳明的脏器最直接形象的就是胃,人体消化的第一口大锅;其实,心、胞宫、鼻肺等都有阳明的介入,阳明的气化并不局限在胃。

阳明的气化注重封闭性,和内在的能量压力,炮姜、灶心土等都是直走阳明的药物。

阳明起病有两头:一头是封闭太过,造成“坚化”,如便秘口渴等,如同象我们煮饭煮焦了,这就是所谓的“正阳阳明”;二是封闭不及,漏了气,化物不利,引起腹泻脘胀等,这是所谓的“太阳阳明”;另有单纯火力不足引起的化物障碍,称为“少阳阳明”。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共27页文档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共27页文档

1.3、人体生理机能的运行模式 即脾胃升降机制:
➢ 前面提到的黄氏“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的理论结构,演化气机“左升右降”机制来阐述 人体脏腑生理病理变化。
➢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精神》提到“培养中气, 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 则精密而神安矣”
二、病理观念上的基本理论
一生著作
•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 • 《难经悬解》、《伤寒悬解》、 • 《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 • 《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等11部专著。
《四圣心源》
全书分十卷。前四卷谈基础理论,后六卷谈具体疾病,包 括杂病,七窍、五官、外科疮疡、妇科经产等。
黄元御的学术特点: “天人合一,一气周流”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 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 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 ——《四圣心源·卷五·杂
病解上》
➢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 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
➢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 。
提出从本气为病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发生,创立“一气周流, 土枢四象”理论来阐述人体结构模式,用“左升右降”理 论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 临床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对脾 胃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有更加独特认识。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研究
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以标本中气、亢害承制、胜复郁发等气化理论全面系统阐释伤寒六经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征,是《内经》运气气化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理论高度统一的思维体系。

黄氏认为,六经从六气,伤寒六经病皆六气气化之病。

黄氏六经气化思想,以气一元论的整体性为基础,是六经的生理病理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气化的统一,描述了六藏六腑、十二经络等六经生理结构在时间尺度下六种状态的变化规律。

黄氏将“一气周流”和“气郁为病”作为六经气化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特征。

将运气理论中的胜复郁发过程与六经病证发生发展过程相统一,以亢害承制作为六经气化的内部机制。

黄元御尊经重典,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皆精研而有深功,对诸子百家、《易经》以及《道德经》等儒学道学经典靡不精熟。

因此,其以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功夫,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原理进行条分缕析的阐释,其中多有独到之处。

当前中医学界对黄元御学术的研究多集中在扶阳和中气等局部,而对其特色鲜明的六经气化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因此,随着学界以及民间近年来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研究的升温,亟需对居于黄氏学术核心地位的六经气化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进一步挖掘,以促进六经气化的研究和相关临床应用。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对黄氏六经气化的相关著作进行整理、分析,全面阐释其六经气化思想的具体内容。

梳理总结黄元御对标本中气理论、亢害承制理论、胜复郁发等相关运气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究黄氏应用运气理论对《伤寒论》六经本质、六经传变等问题以
及方证药物的解析。

并进一步分析黄氏六经气化思想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论文主体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黄元御研究六经气化的方法和该思想形成的背景。

由于黄氏尊经重典的思维特点,其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的注释和解析主要采取“以经解经”的方法。

黄氏注释经典总以阐明义理为要,不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注释。

其论述有详有略,往往于医理关键之处,不厌其详,务必使义理圆融、文意通达。

黄氏重视对运气气化和伤寒六经理论的提炼总结,试图建立一个以六经气化理论为基础,简单、统一而普遍适用的医学原理。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等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时代背景,对黄氏建立统一的六经气化理论的思维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释黄元御六经气化思想的学术特点。

其学术特点主要包括运气气化部分和伤寒六经理论部分。

运气气化部分主要包括黄氏对标本中气、亢害承制、胜复郁发、客主加临等运气气化理论的观点。

伤寒六经理论部分主要为黄氏对《伤寒论》六经本质、六经传经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黄氏通过将运气气化理论和伤寒六经理论相结合,提出六经气化一气周流的基本生理特性和六经气郁为病的基本病理特征。

黄氏认为六经从六气,一气统两经。

因此,在标本中气从化中,黄氏把一气所统之同名两经的从化关系置于首要地位。

至于少阳太阴从本、厥阴阳明从中、少阴太阳从标从本的规律之所以然,黄氏认为这是由六气在中气四象中所居的位置决定的。

少阳太阴居中故从本,厥阴风木和阳明燥金居于左右,而木为水火之中气,燥
为寒热之中气,故厥阴阳明从中。

少阴太阳居于水火之两极,故从标从本。

六经传经是基于经络脏腑等生理结构的病气之传,本质上是六气循环在不同层次上的气化之病。

黄氏将风伤卫、寒伤营的病理过程与运气气化中的胜复郁发过程相统一,将其作为六经气化失常的基本病理过程。

六经气化原理的简单性和六经病相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根源于六经气化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六气气化作用彼此叠加、客主加临,导致了六经病相的复杂性,复杂现象统一于简单性原理。

因此,黄氏得以将六经气化原理应用于伤寒方证和药物的分析之中。

在六经病的传变中,人体主气是传经方向的决定性因素,黄氏引入“祖气”的概念来说明主气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是黄元御利用六经气化理论对药性理论的统一。

主要以黄氏药性著作《长沙药解》以及《伤寒悬解》、《伤寒说意》等相关著作为考察对象。

黄氏将药性理论统一于六经气化理论,论述药性不离人体生理病理,其特色就在于将理法方药相融合。

黄氏在《长沙药解》中将伤寒论使用的药物按土、木、金、水火分为四篇,本部分分别选取四篇中的典型药物进行药性分析。

以彰明药性理论与黄氏六经气化思想的统一性。

第四部分是应用六经气化思想对《伤寒论》方证的解析。

论述以《伤寒论》六经分篇顺序排列,分别选取六经中每一经的典型方证进行解析,尤其注重对证候机理的解析。

通过黄氏六经气化思想对仲景组方思路和组方原理进行探讨。

本部分共选取10个典型方证,先列相关方证原文,然后对证候机理进行解析,最后对重点方证所体现的运气气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

第五部分是黄元御六经气
化思想在温病疫病方面的创造性发挥。

其温病疫病专论《四圣悬枢》是六经气化应用于温病疫病的典范,是寒温统一研究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而且对于温病疫病的临床诊治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该书对《伤寒论》的发挥颇多,在温病传经、病因、治法、方药等方面都体现了黄氏六经气化思想。

第六部分通过对黄元御医案的分析,进一步阐述其六经气化思想在临床的应用。

本部分选取黄氏四则典型医案进行分析。

黄氏灵活运用六经之间的标本从化规律,根据一气周流的生理特点和气郁的病理特征,首先确定正邪交争之处也即气郁的位置,进一步根据亢害承制的内部机制分析六气失衡的原因,并确定病邪的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使六气能够彼此交济,归于平和。

研究结论: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首次全面、系统总结黄元御六经气化学术思想的形成、特点和应用。

彰明《内经》运气气化理论和《伤寒论》六经理论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对伤寒论六经辩证体系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黄元御在精研《内经》运气气化理论和《伤寒论》六经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完善、系统的六经气化思想。

通过标本中气、亢害承制以及胜复郁发等运气气化对伤寒六经本质、六经传经进行系统化的解析。

并对六经欲解时、膀胱气化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为这些中医理论中的焦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元御根据其六经气化思想,创造性地完成了温病疫病学的重要著作《四圣悬枢》,并由其传人验之于临床。

可见,六经气化理论是相对统一并普遍适用的中医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