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_多维度_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_中美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及启示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形态与布局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述,旨在探讨其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以宏观层面为主,主要关注国家区域空间布局和城市体系结构。
这一阶段的研究以空间规划为基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宏观分析和空间模型构建,探讨城市之间的关系和整体发展趋势。
然而,由于当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研究结果较为宏观和抽象,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变化和机制探究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向微观层面转变。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要素分布。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城市空间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建模。
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以及交通流动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认识。
此外,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的加剧,大量新兴城市的崛起也给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尽管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数据问题。
尽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数据收集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有限,我们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机制。
其次是理论问题。
当前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阶段,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机制解释。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的生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关系。
最后是规划和政策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我们需要将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相结合,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品质提供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形态参数在中国的研究
城市形态参数在中国的研究摘要:城市形态学参数,有组成城市形态元素的一组变量组成,用来监测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以应用于城市设计。
对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宏观的稳定性和微观的动态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形态参数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共识,对城市形态参数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形态参数;综合参数参数,字面上理解是可供参考的数据;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数。
它一般有一组数据或变量组成,用来控制随其变化而变化的其他的量。
参数大多时候作为一个选项应用在机械、医学、游戏和软件等的设置或维修上。
随后,建筑学借鉴计算机技术,应用参数来进行设计,即参数化设计。
清华大学的徐卫国教授把参数化设计称作―人脑的黑箱生形过程‖,认为―参数化设计将引领未来的建筑方向‖。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和建筑学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近年来在规划设计方面也开始借助计算机技术,应用一些设计和制图等方面的软件进行规划图的设计和效果图的展现。
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参数的。
特别是在城市形态学领域,要预测城市形态的未来走势,就必然要求对城市的生成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演变规律。
而在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时,就需要几个或是一组参照物来进行对比,此时,参数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无论是设计创造的,还是自发生成的,一旦形成了城市,它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形态。
它的形态可以是规则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自然形状,但组成它的形态的基本元素却是大体相同的。
这就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有利于城市形态学参数的形成。
城市形态学参数,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城市形态学的参数。
当前,在中国的规划界,虽然有很多学者已经运用形态学的观点对城市进行研究,但是,还没有学者明确的提出和定义城市形态参数。
本人对城市形态参数定义–有组成城市形态元素的一组变量组成,用来监测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可以应用于城市设计。
它具有宏观的稳定性和微观的动态性。
中国学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利用城市的土地、建筑、河流、交通等组成部分,从建筑学、城市美学、景观学和生态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形状和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到现代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1.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单中心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资源利用高效,但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多中心城市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多中心城市模式将城市分为若干个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分散了人口和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也带来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
为了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 增加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
城市形态学
• Building – Building Plan, Elevation, Architectural Style
Original Function Period of Origin
Town Plan Analysis
• Width, Depth and OrientatBiblioteka on of Plot Patterns
• 英国的研究重点是城市物质形态 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社会经济原 因
M. R. G. Conzen
• Townscape • Fringe Belt • Burgage Cycle
Townscape – Town Plan, Building Fabric, Land Use
• Town Plan – Street-block System, Plot Pattern, Building Arrangement, Site
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的形成与发展
南昌市城市形态研究——基于分形理论的开题报告
南昌市城市形态研究——基于分形理论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城市形态研究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
其城市形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本文拟基于分形理论,对南昌市的城市形态
进行深入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意义
南昌市的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城市形态的变化将对城市规划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
本文研究南昌市的城市形态,可以揭示其城市规划的实际效果,并为未来城市
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基于分形理论,可以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南昌市的城市形态,
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本文拟研究南昌市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道路系统
等方面。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分形分析是种新型分析方法,在
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遥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采用分形分析方法,将
南昌市的城市形态分为多个层次,并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城市形态和规划的内在规律。
四、预期研究结果
本文预期将详细分析南昌市城市形态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南昌市城市形态变化的原因
和机制,为南昌市的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此外,本研究可能还将为其
他城市的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从而推动城市规划研究的发展。
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以哥本哈根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15-06 收稿日期 2023-04-18摘 要 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于各年龄层中。
作为公共生活的载体,城市环境与居民的日常行为联系紧密,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玩耍可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疾病,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可玩城市空间塑造的意义更加深远。
从建筑到街区,从街区到城市,居民可玩的城市空间应随着空间尺度的进阶而丰富。
哥本哈根从20世纪初开始建设小型儿童游戏场,如今发展到综合性的超级公园,对可玩城市空间的探索有着丰厚的经验。
基于空间理论,梳理哥本哈根可玩城市空间的发展脉络,以尺度进阶的视角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上可玩城市空间的设计要点,从不同维度分析其营造案例,为我国可玩城市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 城市空间可玩性 空间尺度 建筑 街区 城市Abstract then we analyze its construction case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search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layable urban space in our country.Keywords Playability, Spatial scale, Building, Block, City多尺度可玩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发展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ulti-scale Playable Urban Space: A Case Study of Copenhagen《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1]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研究综述及本土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2-0001-04 收稿日期 2023-04-14摘 要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已经在西方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对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遗失、管理混乱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该文试图通过以中微观层面出发的康泽恩城市形态学为理论基础,对其产生、发展及在中国的实践研究展开论述,重点分析谷凯、怀特汉德针对平遥古城展开的形态学研究,探讨该理论在中国的可适性与发展困境,为中国的历史城镇保护、城市边缘带演进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
关键词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 研究综述 本土化Abstract Conzen urban morphology has formed a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west,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oss and management chao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take Conzen's urban morphology from the micro leve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ttempt to discuss its gene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China. We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of Pingyao Ancient city by Gu Kai and Whitehand, and discuss theKeywords Conzen urban morphology, Research review, LocalizationReview赵 瑞 | Zhao Rui郝占鹏 | Hao Zhanpeng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建设、旧城区改造、乡村振兴等城市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城市风貌评价理论知识图谱建构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城市风貌评价理论知识图谱建构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人工智能概述 (3)1.2 城市风貌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4)1.3 人工智能在城市规划中的潜在应用 (5)2. 理论基础 (6)2.1 人工智能技术介绍 (7)2.2 城市风貌的维度与评价标准 (8)2.3 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10)3. 知识图谱建构框架 (11)3.1 研究目的与意愠 (12)3.2 技术路线与流程 (13)3.2.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15)3.2.2 知识抽取与建模 (16)3.2.3 知识扩展与融合 (18)3.2.4 图谱评估与优化 (19)4.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风貌评价的关键技术 (20)4.1 数据挖掘与特征提取 (21)4.2 语义理解与模式识别 (23)4.3 知识推理与决策支持 (24)5. 城市风貌评价中的知识图谱应用场景 (25)5.1 场景一 (27)5.2 场景二 (28)5.3 场景三 (29)6. 示例应用案例分析 (30)6.1 案例一 (31)6.2 案例二 (32)6.3 案例三 (34)7. 结论与展望 (35)7.1 结论综述 (36)7.2 未来研究方向 (38)7.3 实际应用与政策建议 (39)1. 内容描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城市风貌评价理论知识图谱建构”这一项目旨在构建一个全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知识图谱,以提供对城市风貌进行多维、高效评价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该知识图谱旨在通过整合城市规划、建筑美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知识,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城市风貌评价的准确性和操作便捷性。
在此基础上,该图谱不仅应具备高度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使得新的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能够无缝集成,还应能在人工智能算法的辅助下,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并进行自我学习与优化。
通过将人工智能置于知识图谱的核心,还可以预见性地对城市的未来风貌进行模拟与预测,为城市规划者和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
居住空间三维形态的多尺度研究r——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居住空间三维形态的多尺度研究r——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周鹏;潘悦;王丽;彭玉玲;刘文祥【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8(037)003【摘要】应用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基于三维地形分析和三维景观格局分析的思想,建立三维景观格局测度体系,从八象限和道路网络单元尺度,测度武汉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极值景观、均匀度景观、起伏景观、三维容量景观、密度景观和集聚景观的三维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市主城区居住立体形态发展方向性特征呈东南—西北(NW-SE)斜向分布;(2)主城区居住三维空间呈"多中心跳跃式"的景观格局,4个"热点集聚中心"的空间异质性受经济中心、交通区位和开敞空间的影响显著.【总页数】6页(P69-74)【作者】周鹏;潘悦;王丽;彭玉玲;刘文祥【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3;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3;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3;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3;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9【相关文献】1.街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以北京三里河四个居住小区为例 [J], 李东泉;李贤2.居住空间三维形态的多尺度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J], 周鹏;潘悦;王丽;彭玉玲;刘文祥3.城市活力测度及其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J], 姜奕帆4.城市基本公服设施数量与多样性空间配置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J], 刘合林;郑天铭;聂晶鑫5.基于年龄结构的综合医院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J], 余珮珩;陈奕云;汤坤;余梦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建筑学领域的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1 西 方 城 市 形 态 研 究 的 背 景 和 概 况
相对于西方国家 , 我国城市“ 现代化” 进程 出现较晚, 当代有关城市研究 也主要源 自西方相关理论体
收稿 日期 : O8 5 1 2 O—0 — 6 作者简介 : 蒋正 I 17 一 )男 ,  ̄(9 1 , 山东青 岛人. 博士 , 讲师 , 从事城市设计研究. - a : i gh n l n l 3 6. O L 主要 E m i j n z e g a g 6 @1 3 e T l a i I
gon r u d,a d t e I t r a in lS mi a n t i il . Co s q e ty,t e m an s u y me h d n h n e n t a e n ro h s f d o e n e u nl h i t d t o s
mu hitrs fr df rn jr,Ge ga h , c i cu e i ln ig n o il— c eet om i ee t o s n f ma o rp y Arht t r ,Ct pa nn ,a d S c o e y o
g . Th s p p r i to u e t l- a c r a o m e e r h wih t e a c ie t r ak Y i a e n r d c s IayFr n e u b n fr r sa c t h rh t cu e b c —
人类学家列维 ・ 施特劳斯将城市描绘为 : 自 在 然和人工的影响下 , 人类意图最复杂的体现. 城市形态
作 为城市 诸 多问题 的外 在表 现 , 吸引 了不 同学 科 的 学者 从 不 同 的角度 对 其 进 行 识 别 和 剖析 , 括城 市 规 包
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研究
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研究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理解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城市形态的几何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1. 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城市规划和设计从传统的单一功能要求逐渐转向多功能、高效能的要求,对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和量化成为重要课题。
2. 城市形态的几何特征城市形态的几何特征是指城市空间的形状、分布、大小等方面的表征,为了研究城市形态的几何特征,需要对城市的形状、分布进行量化和描述。
常见的城市形态几何特征包括城市用地的形状复杂度、边界形状指数、空间分布的规则性等。
3. 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方法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方法是指对城市形态进行量化和描述的方法。
常见的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方法包括分形维数、熵、空间结构指数等。
其中,分形维数是一种常用的城市形态评价指标,可以从几何角度描述城市用地形状的复杂程度。
4. 城市形态的几何量化方法城市形态的几何量化方法是指通过数值计算和统计分析来量化城市形态的方法。
常见的城市形态的几何量化方法包括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遥感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影像、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城市形态的相关指标。
5. 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的应用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城市形态的几何特征,可以发现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发展规律,进而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分析城市的形态复杂度和空间分布的规则性,可以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提高城市的空间效率。
6. 结论本文对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城市形态的几何特征及其量化方法。
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对于理解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和城市地理环境等与城市相关的地理现象。
在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对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城市环境与资源的利用等问题。
二、城市形态城市形态研究城市的空间形状和组织结构。
城市形态可以通过街道、建筑物、绿地和水体等要素的分布和组合来描述。
常见的城市形态类型有点状城市、线状城市、辐射状城市、网状城市、圆状城市等。
城市形态与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城市形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和地理条件。
三、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布。
城市结构可以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指的是城市内各个层次之间的空间分布,包括地下空间、地面空间和高层空间等;水平结构则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分布,如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城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内部组织和功能配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城市生命周期城市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起始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城市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实际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了解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五、城市系统城市系统是指由多个城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城市系统的研究关注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性,以及城市网络、城市间人才流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和农村土地的开垦,土地利用变化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这种变化不仅会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评价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1. 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和原因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分为在地类上、牧业、林木和建设用地上四种类型。
在地类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影响。
牧业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由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
林木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由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政策措施等因素影响。
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由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因素影响。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对温度、湿度、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土地和空气污染等。
为了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可以采用指标体系的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景观格局评价指标包括景观分布、形态、特征、多样性等指标;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指标;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包括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资源调节、营养循环等指标。
采用这些指标可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
3. 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的应用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两个方面。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土地利用变化评价可以为农村资源契约、土地整治计划、旅游开发、城市化进程等提供科学依据,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和可持续。
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土地利用变化评价可以为国家生态红线的划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改善等提供依据,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4. 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的发展趋势随着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模型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
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摘要:利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将城市进行规划,可以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能为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依据。
因此,本文对城市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城市形态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结构;战略规划引言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经过一段的稳定发展之后,为了能够使城市的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改革措施,并且应受到各个地区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
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不仅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完善,同时也能将城市的规划现状进行完善,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加具有灵活性和战略性。
然而我国的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战略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更加科学。
1.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的现状及分析根据我国的国情而言,所谓的战略规划虽然没有列入法定规划之内,但是也已经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角度进行规划实施。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来说,其最主要的工作重点是对城市空间的未来发展、城乡之间的空间结构、地区性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城市的功能定位等方面进行构建。
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区域的的形态、产业机构的现状、城市空间的结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分析。
大部分的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一般都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对城市的结构建设进行粗略的定位,然后再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所有的内容进行细化,从而为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结构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依据。
然而在实际规划过程中,我国空间战略规划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了管理体系和先进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对管理体系而言,由于空间战略规划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所以在落实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导致空间战略规划的作用和价值一直不能得到认可。
对先进技术而言,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制定明确的空间战略规划目标,并且还要确保发展方向能够与战略规划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为社会经济规划与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关于可持续城市形态的探讨_介绍_设计城市_迈向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_
要系统 同心环路和较低容量的公交作 为辅助 第二系统 城市增长可能会集 中在主要射线上 林奇认为星形城市比 核心城市的规模和面积会更大 因为它 拥有更广阔的开敞空间 而且随着城市 的增长还在扩大 规模有限的星形城市 可以具有良好的视觉印象和整体社区感 由于密度较低 有较多的开敞空间 因 而具有一定的弹性 楔形绿地的优势在 于能直接到达中央核心地区 但实践中 很难使楔形地带保持为连续的绿色空间
作者认为人 交通和舒适之间的相 互关系成为影响城市结构的基本因素 城市结构应该体现 3 个基本要求 可达 性(accessibility) 邻近性(proximity)和 功能混合 (functional mix) 他指出 公 共交通是城市中到达服务和基础设施的 有效和经济的形式 可以减少拥挤和污 染 以位于住宅和工作场所步行距离之 内的公交车站为中心 形成一种最基本 的城市单元 邻里
下面将笔者认为全书有价值的内容 分为 6 个部分予以概要介绍
1 提出可持续城市形态和结构的标准
作者依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类需 求体系 提出了可持续城市形态和结构 的标准 见表 1
2 对可持续城市微观结构的提出及 讨论
作者关注城市地区及其在特定城市 形态下的作用 以及它们与交通网络 节 点位置与供应中心的关系
良好的生活和工作场所 合理的收入 教育和培训 交通和通讯 服务和基础设施
2 安全和保护
无论在视觉或功能方面环境都是有序的并得到控制 没有污染和噪音的环境 没有恶性事件和犯罪的环境
3 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城市是人民植根于此 孩子能找到朋友的地方 使人产生归属感
4 良好的印象 地位和声望
使人产生自信心和力量 提升人的地位和尊严 为个人提供机会营建自我空间
论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
论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第一章前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是城市独特的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研究不仅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重点,而且也成为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城市空间的特征城市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包括城市地面、室内、地下以及大气层等。
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密集性。
城市空间交通流量大,建筑物密集,垂直发展程度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考虑密集性的问题,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二)多元性。
城市空间包括居住、商业、工业、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要考虑空间的多元化和复合性。
(三)动态性。
城市空间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如城市扩张、街区重建、公共设施改造等,因此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适应城市空间动态变化的需求。
(四)分散化。
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空间日益向外扩散,形成分散化的趋势,因此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重视分散化的问题,避免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浪费。
第三章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特征。
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外围环带的逐渐扩张。
城市在不断扩张过程中,城市外围环带也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层次和半径延伸。
(二)城市断面形态的变化。
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断面形态和宽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城市中心区的变化。
城市中心区不断演变,新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建立,原有建筑逐渐更新。
(四)城市森林化程度的提高。
城市森林化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也要重视城市森林化的问题。
第四章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之间紧密相连,二者互为表现和制约。
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空间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城市空间的特征和规划布局可以影响城市形态的演变和建设,如城市密集化可以促进城市纵向和水平发展,城市中心区的重建可以改变城市的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Vol.27, No.2国际城市规划47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genda of Urban Form Studies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on Urban Form Studies in the USA and China刘志丹 张纯 宋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中美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及启示Liu Zhidan, Zhang Chun, Song Yan引言城市形态(urban form )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以及开发模式[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有关城市形态及其测度的研究在美国重新受到高度关注[2]。
随着美国城市物质建成环境的日益成熟,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的美国规划研究兴趣转向了社会、人文和经济等方面,体现出浓郁的社会关怀(social-care )特性。
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城市土地利用粗放蔓延式的发展模式开始受到批判——从城市形态的视角来看,蔓延式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包括拥堵的交通、过度的能源消耗、高额的公共服务、低水平的户外活动以及冷漠的邻里交往等。
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积极寻求应对蔓延的规划策略。
由此,城市形态的话题重新引起了城市规划领域的兴趣,并成为城市精明增长和新城市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石[3]。
可以认为,关注城市形态的目的在于探求如何塑造精明的城市形态,从而营造良好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健康及环境友好的方式生活。
同时,研究城市形态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公共政策来抑制蔓延式城市形态,提升城市整体的可持续性[4]。
中国城市在1980、1990年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上世纪中叶美国城市迅速蔓延中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土地粗放利用、城市无序发展、大面积用地功能单一、配套设施缺乏等。
虽然与郊区独立住宅占主导的欧美城市相比,中国城市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紧凑的,然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蔓延,却为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形态研究,在1980、1990年代大量引入西方经典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实践不断发展,目前分别集中在城市地理学、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空间无序蔓延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精明城市形态的寻求,重新引起了美国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形态的研究兴趣。
本文综述了美国和中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文献,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态研究目前主要分别集中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尚未进行跨领域的研究。
而从过去20多年美国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趋向于多尺度下的多维度形态识别,即可分为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等五个维度,分别对应大区域、大都市区、次区域、社区和街区等五个尺度。
这些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成果对制定城市公共政策有直接相关意义。
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不仅可以为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供启示,也将为21世纪中国城市塑造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literature on urban form in both China and the USA. Based on the review in China, it shows that research on urban form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s on fields such us urban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The review in the USA reveals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nd policy-oriented agenda. Research involves five disciplines: landscape ecology,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neighborhood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these disciplines are in correspondence to five scales: regional, metropolitan, sub-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 and blocks. Recent progress on urban form research in the USA will not only shed light on research contents, but als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healthier and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关键词:城市形态;多维度;多尺度;公共政策Keywords: Urban Form;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ulti-scale Analysis; Public Policy作者:刘志丹,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zhidanliu111@ 张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 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zhangch@, zici0723@宋彦,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副教授。
ys@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建筑与城市设计等领域,但这些领域之间尚缺乏关联。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定性研究,基于分形的空间分析方法在1990年代初才由城市地理学者引入中国城市研究中,并随着GIS技术的普及而发展。
在中国和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城市形态的概念不尽相同。
中国研究通常侧重物质空间——即理解为中文语汇的“形(状)”与“(状)态”的结合,关注城镇空间的结构、内部用地的形状以及景观的状态。
相对而言,西方学者的研究则赋予城市形态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除了物质空间形态,也关注社会、经济、环境、景观等,并跟踪审视公共政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由此,借鉴美国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有助于扩展城市形态研究,促进适应中国城市的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对美国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的综述,从景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社区以及城市设计五个维度来探讨有关城市形态研究的最新进展,从而尝试为提高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也为未来中国城市以更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西方传统的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形态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的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形态话题研究的新一轮浪潮,是在受到新城市主义的思潮影响,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将关注焦点从社会关怀重新转向城市物质空间本身,并以此对长期以来蔓延式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4]。
而在此之前,西方对于城市形态的研究有着多源性。
按照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可以分为:以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基因形态(morphogenesis)分析为基础的市镇规划研究(town plan analysis)[5,6];以美国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用地以及社会空间分布分析为基础的城市功能结构(urban structure)研究[7-9];以上世纪中后期城市设计和建筑领域对城市意向、心智地图以及文脉分析为基础的环境行为研究[10];以及以西方马克思学派基于资本积累与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联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等源流[11]。
具体来说,市镇规划研究形成了城市形态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代表人物出自英国的康泽恩(Conzen)学派。
他们以传统中世纪欧洲城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规划单元(plan unit)为基本分析单位,以抽取其基因形态片段的方法,关注规划单元组合而形成的形态区域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形态演变。
这一学派提倡城镇边缘带的发展应保持与中世纪时期城镇中心一致的基因形态,这对欧洲历史文化城市保护的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5,6]。
城市功能结构研究,与上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兴起密不可分,尤其以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7]、霍伊特的扇形模型[8]以及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型[9]等三大经典城市结构理论为代表。
他们以城市内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经济学理论,根据土地利用以及社会文化属性,抽象辨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以及多核心模型等经典城市功能结构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学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些理论也受到一些批判,被认为对城市空间的抽象太过于绝对化,在美国之外的城市不一定适用。
环境行为研究随着上世纪中期人们对良好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追求而增多,代表研究者包括凯文·林奇(K. Lynch)、亚历山大(C. Alexander)以及阿普利亚得(D.Appleyard)等。
林奇在《城市意向》中,认为人们通过路径、边界、面域、节点和地标等五个要素获得对城市构形的整体印象,他认为良好的城市形态应具有多样性、可渗透性、可达性、可识别性、灵活性与活力等要素[12]。
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采用数学与计算机辅助的方法,将巨型复杂的建筑和设计形态用系统化、结构化的符号描绘出来,形成建筑自身的语汇[13]。
阿普利亚得在《宜居街区》(Livable Street)中,以认知地图方法研究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及其原因,借此分析人性化的邻里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10]。
这些研究的进步之处在于将城市环境与人的行为及其心理活动关联起来,并且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描绘和分析城市环境。
这也对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设计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然而,也有学者批判认为,这些用数学、符号对于城市形态的描绘容易陷入程式化套用的歧途。
政治经济学对城市形态的研究,注重解释城市形态形成与社会资本运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戴维·哈维(David Harvey)以及约翰·罗根(John Logan)等为代表。
他们以资本循环理论解释城市景观的变化,认为建成环境的形成是资本积累固化的结果。
罗根提出了“增长机器”(growth machine)理论,认为当政府意识到可以从城市景观的变更中得到潜在好处时,就会与当地房地产商联合起来,通过加速城市形态演变来获取促进经济增长的益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