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工程基础》.ppt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绪论 ppt课件
• 根据偏差的大小和
方向调节进水阀门的 开度,即当实际水位 高于要求值时,关小 进水阀门开度,否则 加大阀门开度以改变 进水量,从而改变水 箱水位,使之与要求 值保持一致。
图1p-p1t课件水箱水位的人工控制系统原理图11
实例一 水箱水位
2、自动控制:
当实际水位低于要求水位时,电位器输出电压值为正,且 其大小反映了实际水位与水位要求值的差值,放大器输出信号 将有正的变化,电动机带动减速器使阀门开度增加,直到实际 水位重新与水位要求值相等时为止。
✓ 将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适当地结合在一起,通常比较经济, 并且能够获得满意的综合性能。
ppt课件
36
2、按系统性能来分
线性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元器件的静态特性为直线,能用 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出与输入关系的系统。线性系统的主 要特点是具有叠加性和齐次性。
本课程研究线性定常系统(或称为线性时不变系统、自治系 统),简单涉及非线性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特点:系统输 入量按预定程序变化。
ppt课件
38
4、按系统内部传输信号的性质来分
连续系统,各部分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 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各部分输入-输出关系的系统。
离散系统,某一处或多处的信号以脉冲序列或数码形式传递 的系统。 离散系统也有线性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离散系统、定常 离散系统和时变离散系统之分。
ppt课件
8
引言
一、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军事、航天领域 火炮、雷达、跟踪系统; 人造卫星; 宇宙飞船。
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 轧钢过程; 工业窑炉;石油化工; 水泥建材;玻璃、造
纸等 三、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
自动灌溉;农产品质量检测等。 四、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
方向调节进水阀门的 开度,即当实际水位 高于要求值时,关小 进水阀门开度,否则 加大阀门开度以改变 进水量,从而改变水 箱水位,使之与要求 值保持一致。
图1p-p1t课件水箱水位的人工控制系统原理图11
实例一 水箱水位
2、自动控制:
当实际水位低于要求水位时,电位器输出电压值为正,且 其大小反映了实际水位与水位要求值的差值,放大器输出信号 将有正的变化,电动机带动减速器使阀门开度增加,直到实际 水位重新与水位要求值相等时为止。
✓ 将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适当地结合在一起,通常比较经济, 并且能够获得满意的综合性能。
ppt课件
36
2、按系统性能来分
线性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元器件的静态特性为直线,能用 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出与输入关系的系统。线性系统的主 要特点是具有叠加性和齐次性。
本课程研究线性定常系统(或称为线性时不变系统、自治系 统),简单涉及非线性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特点:系统输 入量按预定程序变化。
ppt课件
38
4、按系统内部传输信号的性质来分
连续系统,各部分的输入和输出信号都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 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各部分输入-输出关系的系统。
离散系统,某一处或多处的信号以脉冲序列或数码形式传递 的系统。 离散系统也有线性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离散系统、定常 离散系统和时变离散系统之分。
ppt课件
8
引言
一、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军事、航天领域 火炮、雷达、跟踪系统; 人造卫星; 宇宙飞船。
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 轧钢过程; 工业窑炉;石油化工; 水泥建材;玻璃、造
纸等 三、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
自动灌溉;农产品质量检测等。 四、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
第一章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PPT课件
u=0,电机停止转动。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1.1 控制系统的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人的有目 的的活动
具有控制
功能的机 器
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对比
测量 比较 纠正偏差
活动 测试机构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取物 眼、耳 大脑 手、脚
火炮打敌机 雷达
指挥仪 随动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1.1 控制系统的原理
2
主要参考资料
❖ 1. 教材、讲义
❖ ()
❖ 2.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 3.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四版)学习辅导与题解》,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4. 自动控制原理 导教·导学·导考 刘慧英主编 西北工业
大学出版社。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学习参考资料
2.实验总学时:4(2次试验,CAD中心)
3.授课内容:教材 1、2、3、4、5、6章
4.
实验 (试验指导书)
控制工程基础 2012,2
8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9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第一章 绪 论
1. 控制系统的原理 2. 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4. 控制理论的发展
二、自动控制
1、定义
第一章 绪论
一个或一些被控物理量按 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没有人直接参予的情况下,使生产过程和被控对象的某些物 理量准确地按照预期规律变化。
一般地说,如何使被控量按给定量的变化规律而变化,是 控制系统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1.1 控制系统的原理
二、自动控制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1.1 控制系统的原理
第一章 绪论
人的有目 的的活动
具有控制
功能的机 器
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对比
测量 比较 纠正偏差
活动 测试机构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取物 眼、耳 大脑 手、脚
火炮打敌机 雷达
指挥仪 随动系统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1.1 控制系统的原理
2
主要参考资料
❖ 1. 教材、讲义
❖ ()
❖ 2.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教程.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 3.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四版)学习辅导与题解》,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4. 自动控制原理 导教·导学·导考 刘慧英主编 西北工业
大学出版社。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学习参考资料
2.实验总学时:4(2次试验,CAD中心)
3.授课内容:教材 1、2、3、4、5、6章
4.
实验 (试验指导书)
控制工程基础 2012,2
8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9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第一章 绪 论
1. 控制系统的原理 2. 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4. 控制理论的发展
二、自动控制
1、定义
第一章 绪论
一个或一些被控物理量按 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没有人直接参予的情况下,使生产过程和被控对象的某些物 理量准确地按照预期规律变化。
一般地说,如何使被控量按给定量的变化规律而变化,是 控制系统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
《控制工程基础》2012,2
1.1 控制系统的原理
二、自动控制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件第1章
数字化的输入指令脉冲对应数字化的位置输出
控制装置发出指令脉冲驱动步进电机,控制工作台的移动 量。
对工作台的实际移动量不作检测。
20
(b)有反馈——采用伺服电动机
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为轴上的转角或转速,以带动控制对象。
检测装置随时测定工作台的移动量,反馈到输入端,与控制
指令的期望值比较,根据工作台实际移动量与期望值之间的 偏差决定控制动作,达到消除偏差的目的。
34
拉氏变换是将时间函数f(t)变换为复变函数F(s),或作 相反变换;是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工具。
时域(t)变量t是实数,复频域F(s)变量s是复数。变量s 又称“复频率”。
拉氏变换建立了时域与复频域(s域)之间的联系。 应用拉氏变换: (1)求解方程得到简化。且初始条件自动包含在变 换式里。 (2)拉氏变换将“微分”变换成“乘法”。
程序控制系统:系统的输出按预定程序变化。 开环或闭环系统,如:数控机床、全自动洗衣 机等
24
3.按线性性质分类
线性控制系统:系统由线性元件组成,由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叠加性和齐次性是线性系统的特征。
线性定常系统:线性微分方程的各项系数为常数。 线性时变系统:线性微分方程的系数是时间的函数。 非线性控制系统:由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非线性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系数与自变量有关。
研究对象:
——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研究的是机械工程技术中的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即输 入或激励)作用下,从系统一定的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由
其内部的固有特性(即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所决定的特性)所 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
1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件
二、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按其有无反馈作用和反馈作用 的方式可分为三类: 1、开环控制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 3、复合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
如果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之间没有反 馈作用,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过程不发 生影响时,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 统。 图1-5是数控线切割机的进给系统.
二、控制理论的发展
4、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出版了 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 讯的科学》一书,他揭示了无论机器系统、生命 系统甚至社会和经济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共同本 质的特点,它们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反 馈这三个要素来进行控制,这就是控制论的中心 思想。1950年伊万斯(W.R.Evans)提出的根轨 迹法提供了寻找特征方程根的比较简易的图解方 法,至此,形成了完整的经典控制理论。
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概念和术语的含义说明
• 输出量(或称输出信号、被控制量):是指控制系统中需要
加以控制的物理量。系统的输出量常用符号xo(t)表示。 • 输入量(或称输入信号、给定值、给定量):是指输入给控 制系统用以控制输出量变化规律的物理量它作用于系统输入端 ,直接地或间接地表示系统输出量的期望值(给定值)。系统 的输入量常用符号xi(t)表示. • 扰动量(或称扰动信号):指那些能使输出量偏离预定要求 (期望值)的意外干扰因素。 • 反馈量(或称反馈信号):是指把输出量取出并直接或经转 换以后送回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进行自动控制的一整套设 备或装置。通常由控制器(控制装置)和被控 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被控对象是指系统中需要加以控制的机器、设 备或生产过程; 控制器是指能够对被控对象产生控制作用的设 备的总体。 控制系统的任务就是使被控制对象的物理量按 照预先给定的控制规律变化。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ppt课件
16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五、本课程参考书
杨叔子主编 版社
朱骥北主编 胡寿松主编 董景新编著
王积伟编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机械设计制造(教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 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瞬态响应与误差分析 系统的频率特性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二、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理论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为经典控制论发展时期。经
典控制论的内容是以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为基 础,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的分析 和设计问题,对线性定常系统,这种方法是成 熟而有效的。
12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实现控制的三个基本步骤
•不论采用人工控制还是自动控制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一是要检测被控制量的实际值; •二是被控制量的实际值要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出 偏差值; •三是要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再去消除偏差。
• 总结:检测偏差,消除偏差
23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五、本课程参考书
杨叔子主编 版社
朱骥北主编 胡寿松主编 董景新编著
王积伟编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机械设计制造(教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 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瞬态响应与误差分析 系统的频率特性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二、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理论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为经典控制论发展时期。经
典控制论的内容是以微分方程、传递函数为基 础,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的分析 和设计问题,对线性定常系统,这种方法是成 熟而有效的。
12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实现控制的三个基本步骤
•不论采用人工控制还是自动控制都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一是要检测被控制量的实际值; •二是被控制量的实际值要与给定值进行比较得出 偏差值; •三是要用偏差值产生控制调节作用再去消除偏差。
• 总结:检测偏差,消除偏差
23
为 了 规 范 事 业单位 聘用关 系,建 立和完 善适应 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事 业单位 工作人 员聘用 制度, 保障用 人单位 和职工 的合法 权益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概述.pptx
闭环系统的控制部分一般包括测量元件、比 较元件、放大元件、执行元件等。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执行元件受被控对象的功率要求和所需能源形式以及被 控对象的工作条件限制,常见执行元件:伺服电动机、液 压/气动伺服马达等;
测量元件依赖于被控制量的形式,常见测量元件:电 位器、热电偶、测速发电机以及各类传感器等;
P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Kp>1
开环增益加大,稳态误差减小;
幅值穿越频率增大,过渡过程时间缩短; 系统稳定程度变差。只有原系统稳定裕量充
分大时才采用比例控制。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 Kp<1
与Kp>1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正好相反。
3、PI控制(比例加积分控制)
ut
K
p t
Kp Ti
0t
d
U s s
K
p
1
1 Ti s
其中Kp、Ti 均可调。调节Ti 影响积分控制作用;调节 Kp既影响控制作用的比例部分,又影响积分部分。
由于存在积分控制,PI控制器具有记忆功能。
(t)
1
0
t0 t
u(t)
PI控制
Kp
只有P控制
0
t0
t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Gc
j
K
p
1
jTi jTi
c 0
0
dB
0 0 未校正
0°
H(s)
-20 已校正
-20
-40
'c c -40
()
-90° -180°
(c) ('c) (rad/s)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若原系统频率特性为L0()、0(),则加入P控制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执行元件受被控对象的功率要求和所需能源形式以及被 控对象的工作条件限制,常见执行元件:伺服电动机、液 压/气动伺服马达等;
测量元件依赖于被控制量的形式,常见测量元件:电 位器、热电偶、测速发电机以及各类传感器等;
P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Kp>1
开环增益加大,稳态误差减小;
幅值穿越频率增大,过渡过程时间缩短; 系统稳定程度变差。只有原系统稳定裕量充
分大时才采用比例控制。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 Kp<1
与Kp>1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正好相反。
3、PI控制(比例加积分控制)
ut
K
p t
Kp Ti
0t
d
U s s
K
p
1
1 Ti s
其中Kp、Ti 均可调。调节Ti 影响积分控制作用;调节 Kp既影响控制作用的比例部分,又影响积分部分。
由于存在积分控制,PI控制器具有记忆功能。
(t)
1
0
t0 t
u(t)
PI控制
Kp
只有P控制
0
t0
t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Gc
j
K
p
1
jTi jTi
c 0
0
dB
0 0 未校正
0°
H(s)
-20 已校正
-20
-40
'c c -40
()
-90° -180°
(c) ('c) (rad/s)
第六章 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若原系统频率特性为L0()、0(),则加入P控制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共81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2、传递函数确定
(1)对实验测得的系统对数幅频曲线进行分段处理。即用斜率 为20dB/dec整数倍的直线段来近似测量到的曲线。
(2)当某处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斜率发生变化时,此 即为某个环节的转折频率。①当斜率变化+20dB/dec时,可知处 有一个一阶微分环节Ts+1; ②若斜率变化+40dB/dec时,则处 有一个二阶微分环节 (s2/ 2n+2s/n+1) ③ 若斜率变化 20dB/dec时,则处有一个惯性环节1/(Ts+1);③若斜率变化40dB/dec时,则处有一个二阶振荡环节1/ (s2/ 2n+2s/n+1) 。
系统开环的对数幅频特性:
n
L() 20 lg A() 20 lg[ Ai ()]
n
20 lg Ai ()
i 1
i 1 n
Li ()
开环相频特i性1 :
n
() G( j) i ()
由此看出,系统的开环i对1 数幅频特性L(ω)等于各
个串联环节对数幅频特性之和;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开环相频特
性 等于各个环节相频特性之和。
即用斜率为 20dB/dec整数倍的直线段来近似测量到的曲线。
绘图制4-1系7 统纯开微环分2对环数节幅的频Bo特de性图曲线的一般步骤:
2
(2) 将各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分别画于半对数
极坐标图在 时,在实轴上的投影为实频特性 ,在虚轴上的投影为虚频特性
对数相频特性横轴采用对数分度,纵轴为线性分度,单位为度。
曲线。
对数幅频特性的纵轴
为L(ω)=20lgA(ω)采用线 性分度,A(ω)每增加10 倍,L(ω)增加20dB;横坐 标采用对数分度,即横 轴上的ω取对数后为等 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系统随变化的规律也就完全确定。就是说,系
统具有什么样的频率特性,取决于系统结构本身,与 外界因素无关。
控制工程基础
4.1.2 频率特性的求法
频率特性的求法有三种 1.根据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把输入以正弦函数 代入,求其稳态解,取其输出的稳态分量与输入正 弦的复数比即得系统的频率特性。
2.根据传递函数求取,将传递函数G(s)中的s用j 替代 ,即为频率特性G(j)。
控制工程基础
4. 频率特性分析
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对不同频率的稳态响
应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 频率特性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用实验的方法
获得。这对那些不能或难于用分析方法建立数学 模型的系统或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需要解闭环特征方程。由开环频率特性即可研 究闭环系统的瞬态响应、稳态误差和稳定性。
达形式,记为:
G( j) | G( j) | e jG( j) A() e j() (4-3)
控制工程基础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由于频率特性G(j)是一个复变量,因此它还可以写成实部
和虚部之和,即:
G(j) Re() jIm()
(4-4)
式中Re()是G(j)的实部,称为实频特及物理意义
系统的相频特性定义: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之差随频
率的变化,记为()。 幅频特性A()和相频特性()统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记作 G(j)。频率特性G(j)是一个以频率为自变量的复变函数, 它是一个矢量。如图4-2所示,矢量G (j )的模|G(j)|即为系 统的幅频特性A();矢量G(j)与正实轴的夹角∠G(j)即为 系统的相频特性()。因此,频率特性按复变函数的指数表
控制工程基础
频率特性G(j)的物理意义
(2) 频率特性随频率而变化,是因为系统含有储能元 件。实际系统中往往存在弹簧、惯量或电容、电感这 些储能元件,它们在能量交换时,对不同频率的信号 使系统显示出不同的特性。 (3) 频率特性反映系统本身的特点,系统元件的参数 (如机械系统的k、c、m)给定以后,频率特性就完全确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f (t) C dy(t) ky(t) dt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
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Y (s) F (s)
1/ cs
k
1
1/ k Ts 1
k
式中 T=c/k=1(s),K=1/k=1/10=0.1(m/N)
系统的输出为
Y
(s)
G(s)
•
F(s)
1/ 1
k Ts
•
s
F 2
控制工程基础
4.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系统在正弦函数输入作用下的稳态响应称为频率响应。
线性系统传递函数为G(s),输入正弦信号:x(t)=Xsint,
则系统的稳态输出即为频率与输入的正弦信号相同,只 是幅值和相位与输入不同。
控制工程基础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线性系统在正弦函数输入下的稳态响应记为:
2
a Ts
1
bs d
s2 2
式中a、b、d为待定系数。求出其值,并取拉氏反变换得:
控制工程基础
x(t) 1/ k F sin( t arctgT ) 1 2T 2
A()F sin[ t ()]
Y sin[ t ()]
系统的幅频特性为:
A() Y 1/ k 0.1 F 1 2T 2 1 2
y(t)=Y()sin[t+ ()]
(4-1)
研究频率响应的意义:当信号频率变化时,幅值Y()与相位 差()也随之变化。
系统的幅频特性定义: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之比,记
为:
A() Y ()
X
(4-2)
它描述了在稳态情况下,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幅值比随频
率的变化情况,即幅值的衰减或放大特性。
控制工程基础
虚部,称为虚频特性。在机械测试技术中,实频特性和虚频 特性又分别称为同相分量和异相分量。
如图4-2,显然有:
A() | G(j) |
Re2
(
)
I
2 m
(
)
() G(j) arctan Im() Re( )
(4-5)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例4-1 机械系统如图4-3所示: 弹簧刚度系数k=10N/m,阻尼 系数C=10N·s/m ,输入幅值为 1N的正弦力,求两种频率下 即:f(t)=sint和f(t)=sin100t时, 系统的位移y(t)的稳态输出。
控制工程基础
4. 频率特性分析
4.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4.2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4.3 系统的频率特性(Nyquist图,Bode图绘
制) 4.4 频域性能指标及其与时域性能指标的
关系 4.5 频率特性实验法估计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工程基础
4. 频率特性分析
频率特性分析法是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分析与 研究系统特性的方法。 频率特性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它在频率域 里全面地描述了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即系 统的特性。 频率特性在有些书中又称为频率响应。本书中频 率响应是指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输出。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会看到,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 是两个联系密切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所以f(t)=sin100t时的稳态位移输出为
y(t) 0.1 sin(100t 89.4) 0.001sin(100t 89.4) 100
系统频率特性 G( j) | G( j) | e jG( j) A() e j()
系统的位移幅值随着输入力的频率增大而减小,同时位移的相 位滞后量也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
系统的相幅频特性为:
() arctg(T ) arctg()
控制工程基础
所以当f(t)=sint (即 =1)时稳态位移输出为
y(t) 0.1 sin( t 45) 0.07sin( t 45) 2
当 =100 rad/s时
A() 0.1 0.1 m / N
11002 100
() =-arctan100≈-89.4°
控制工程基础
频率特性G(j)的物理意义
(1)频率特性表示了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的 “复现能力”或“跟踪能力”。在频率较低时,
T<<1时,输入信号基本上可以按原比例在输出端
复现出来,而在频率较高时,输入信号就被抑制而 不能传递出去。对于实际中的系统,虽然形式不同, 但一般都有这样的“低通”滤波及相位滞后作用。
统具有什么样的频率特性,取决于系统结构本身,与 外界因素无关。
控制工程基础
4.1.2 频率特性的求法
频率特性的求法有三种 1.根据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把输入以正弦函数 代入,求其稳态解,取其输出的稳态分量与输入正 弦的复数比即得系统的频率特性。
2.根据传递函数求取,将传递函数G(s)中的s用j 替代 ,即为频率特性G(j)。
控制工程基础
4. 频率特性分析
频率特性分析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对不同频率的稳态响
应来获得系统的动态特性。 频率特性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可以用实验的方法
获得。这对那些不能或难于用分析方法建立数学 模型的系统或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需要解闭环特征方程。由开环频率特性即可研 究闭环系统的瞬态响应、稳态误差和稳定性。
达形式,记为:
G( j) | G( j) | e jG( j) A() e j() (4-3)
控制工程基础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由于频率特性G(j)是一个复变量,因此它还可以写成实部
和虚部之和,即:
G(j) Re() jIm()
(4-4)
式中Re()是G(j)的实部,称为实频特及物理意义
系统的相频特性定义: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之差随频
率的变化,记为()。 幅频特性A()和相频特性()统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记作 G(j)。频率特性G(j)是一个以频率为自变量的复变函数, 它是一个矢量。如图4-2所示,矢量G (j )的模|G(j)|即为系 统的幅频特性A();矢量G(j)与正实轴的夹角∠G(j)即为 系统的相频特性()。因此,频率特性按复变函数的指数表
控制工程基础
频率特性G(j)的物理意义
(2) 频率特性随频率而变化,是因为系统含有储能元 件。实际系统中往往存在弹簧、惯量或电容、电感这 些储能元件,它们在能量交换时,对不同频率的信号 使系统显示出不同的特性。 (3) 频率特性反映系统本身的特点,系统元件的参数 (如机械系统的k、c、m)给定以后,频率特性就完全确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f (t) C dy(t) ky(t) dt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
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Y (s) F (s)
1/ cs
k
1
1/ k Ts 1
k
式中 T=c/k=1(s),K=1/k=1/10=0.1(m/N)
系统的输出为
Y
(s)
G(s)
•
F(s)
1/ 1
k Ts
•
s
F 2
控制工程基础
4.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系统在正弦函数输入作用下的稳态响应称为频率响应。
线性系统传递函数为G(s),输入正弦信号:x(t)=Xsint,
则系统的稳态输出即为频率与输入的正弦信号相同,只 是幅值和相位与输入不同。
控制工程基础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线性系统在正弦函数输入下的稳态响应记为:
2
a Ts
1
bs d
s2 2
式中a、b、d为待定系数。求出其值,并取拉氏反变换得:
控制工程基础
x(t) 1/ k F sin( t arctgT ) 1 2T 2
A()F sin[ t ()]
Y sin[ t ()]
系统的幅频特性为:
A() Y 1/ k 0.1 F 1 2T 2 1 2
y(t)=Y()sin[t+ ()]
(4-1)
研究频率响应的意义:当信号频率变化时,幅值Y()与相位 差()也随之变化。
系统的幅频特性定义: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幅值之比,记
为:
A() Y ()
X
(4-2)
它描述了在稳态情况下,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幅值比随频
率的变化情况,即幅值的衰减或放大特性。
控制工程基础
虚部,称为虚频特性。在机械测试技术中,实频特性和虚频 特性又分别称为同相分量和异相分量。
如图4-2,显然有:
A() | G(j) |
Re2
(
)
I
2 m
(
)
() G(j) arctan Im() Re( )
(4-5)
4.1.1 频率特性及物理意义
例4-1 机械系统如图4-3所示: 弹簧刚度系数k=10N/m,阻尼 系数C=10N·s/m ,输入幅值为 1N的正弦力,求两种频率下 即:f(t)=sint和f(t)=sin100t时, 系统的位移y(t)的稳态输出。
控制工程基础
4. 频率特性分析
4.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4.2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 4.3 系统的频率特性(Nyquist图,Bode图绘
制) 4.4 频域性能指标及其与时域性能指标的
关系 4.5 频率特性实验法估计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工程基础
4. 频率特性分析
频率特性分析法是经典控制理论中常用的分析与 研究系统特性的方法。 频率特性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它在频率域 里全面地描述了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即系 统的特性。 频率特性在有些书中又称为频率响应。本书中频 率响应是指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输出。 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会看到,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 是两个联系密切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所以f(t)=sin100t时的稳态位移输出为
y(t) 0.1 sin(100t 89.4) 0.001sin(100t 89.4) 100
系统频率特性 G( j) | G( j) | e jG( j) A() e j()
系统的位移幅值随着输入力的频率增大而减小,同时位移的相 位滞后量也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
系统的相幅频特性为:
() arctg(T ) arctg()
控制工程基础
所以当f(t)=sint (即 =1)时稳态位移输出为
y(t) 0.1 sin( t 45) 0.07sin( t 45) 2
当 =100 rad/s时
A() 0.1 0.1 m / N
11002 100
() =-arctan100≈-89.4°
控制工程基础
频率特性G(j)的物理意义
(1)频率特性表示了系统对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的 “复现能力”或“跟踪能力”。在频率较低时,
T<<1时,输入信号基本上可以按原比例在输出端
复现出来,而在频率较高时,输入信号就被抑制而 不能传递出去。对于实际中的系统,虽然形式不同, 但一般都有这样的“低通”滤波及相位滞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