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
建筑与自然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一个人工环境是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环境而存在的。

基于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注意建筑的使用寿命,更需要注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体现建筑自然资本的同时,提高建筑整体功能与运行形象。

做好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研究,也是符合人与自然整体关系的重要体现,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也体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一、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
对地球生物圈而言,人类从生存需求入手,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与利用的过程中,自然要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就促使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完善,到现在,利用自然因素中特有的机理与特质对其进行机器设备的硬性控制,才能达到体现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柔化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边界,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建筑设计方面,其屋顶与外墙起到了分隔室内室外的作用。

对建筑室内空间来说,屋顶与外墙的存在保证了建筑室内空间的安全性,也体现了建筑的使用性能。

相对于生物,建筑的屋顶与外墙就好像是生物的表皮,它保护着内部的所有职能实现,也传递着外界水、热、植物等自然要素。

在进行建筑表皮设计时,利用自然要素进行界面上的柔化,意味着把建筑表皮向着可呼吸、可变化与可更新的方向设计。

一方面,自然要素的功能化表达可以让整个城市更多地体现绿色自然。

在当下的城市中,大量的钢筋、水泥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常见面貌,大量的天然水体、绿色植被的生存空间都被压缩与剥夺了,这直接影响到了生态环境。

在此时,对城市中数量巨大的建筑屋顶与墙面进行自然要素的引入就可以体现城市与自然的互融。

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原先建筑的冷硬来说,自然要素设计手法的纳入可以提升建筑的亲和度,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提高建筑的宜居度,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而建筑自然要素本身的特点也会提升建筑屋顶与墙体的热容与热阻,可以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

如引入植物的绿色屋顶可以降低太阳辐射造成的巨大能源消耗,而植被墙面、引入气流的双层屋顶、双层幕墙,引入水体的水幕、水墙等可以直接降低建筑的热效应,起到冬暖夏凉的调节作用。

二、建筑要素的环境融合设计
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建筑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筑自身环境在设计时就应全面地考虑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组成建筑的整体与其构成部分都要充分地呼应自然环境要素,在保障建筑物职能全面实现的同时,体现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因此,要对建筑自身环境进行科学的设计,提高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入度,同时在进行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时,应尽量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以达到建筑与环境间共同发展的目的。

建筑边界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分割线。

与传统意义上划定建筑用地范围的建筑红线不同,这里的建筑边界是指广义视角下建筑与自然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边界是通过蛮横而生硬的方式把建筑与自然分隔开来,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

而随着人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只有与自然建立起亲密的合作关系,把建筑作为与自然交流的重要媒介,才可以体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效应。

基于此,建筑在设计时,应立足于周围环境的情况,结合场地所处的条件,与当地的地形、文化形态进行结合,实现建筑向环境的渗透,保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响应自然规律的建筑设计
(一)柔性空间应体现有机的概念
作为建筑的根本作用,它是人类为寻得安全、舒适居所而建造的。

生活中的建筑都是体现着长、宽、高三维静止空间,而立足于自然的建筑设计,应体现出多维而动态的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建筑都是立足于个人需求所进行的设计,居住条件越完备,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疏远。

而柔性空间是以温和态度使建筑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在这个理念下,人与自然是相互交融的。

有机的概念正来自于充斥于建筑空间内的自然因素。

为了在柔性空间中更好地体现有机的概念,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运用空间渗透的方法进行综合。

如对于空间进行安全性与私密性的功能设计,在保证空间与自然的柔性互动的同时,保证建筑的私密性与安全性。

接下来,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来说,建筑所处的地方其气候不同,则其柔性空间的有机概念表现也不同。

湿热地区利用自然进行通风散热,而严寒地区则利用土质资源进行保温。

(二)设计形态应体现自然
建筑空间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与社会性行为的实现,在进行建筑形态的设计时,这是最为体现建筑设计才华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出建筑个性的地方。

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形态应顺应自然形态,通过自然力量与现代技术推进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如使用环保材料,高科技加工后的纯天然材料等,还可以进行自然空间的模拟,仿生等,进一步提升建筑与自然的互融性。

但在设计中,自然要素会成为建筑形态设计中的主要掣肘,自然光与气流对于建筑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敘。

而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对自然光与气流的运行路径进行重点设计。

如设计好巨大悬挑且波浪般起伏的建筑屋顶、可旋转的风帽等都是响应自然要素运行轨迹的结果。

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有效达成建筑基本功能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提高建筑对于自然的利用度,保障建筑内部的运行也是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这样的设计也就体现了自然,达到了更高的生态效益。

(三)不可忽视的建筑防灾设计
对于建筑防灾来说,灾害是指自然或者人为的危害。

它包含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个方面。

对于像火山爆发、洪水肆虐、地震等不可抗自然力带来的灾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强灾前的监测预警机制、灾时的防范应急措施以及灾后的营救重建工作。

而对于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疫病滋生、战争、犯罪等由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不适当行为和有意为之的贪婪欲望造成的人为灾难通过人类自我约束意识的增强和技术方法的改良是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其影响的。

目前而言,现代建筑通常是以增加材料硬度,提高结构强度来进行防灾设计。

这对于建筑施工来说,直接增加了其成本投入。

应以提高建筑构件与建筑结构形体的柔韧性入手,来全面提高建筑的整体性与面对灾害的缓冲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国内现行的绿色建筑相关设计施工规定来说,过于强调建筑物本身对于人类居住的要求,没有意识到建筑与自然要素间的融合与相互关联。

因此,要想做好自然与建筑的互融设计,应深入了解自然与建筑间的关系,深入进行自然要素对建筑的融合与利用,从发现自然要素的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做起,为我国绿色生态建筑提供相关的规范。

总之,对于建筑生态效益而言,自然与建筑的互融在于立足于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建筑环境自然本质的发掘,把人类的意识与活动与自然发展运行的规律统一起来,体现在建筑设计中的各项目细节中去,最终达到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少宏.与环境互动的建筑构造之探讨[D].台湾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李亚楠.自然与建筑的融合方式[J].產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