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2期河南林业科技
Vol.39No.22019年6月Journal of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2019
收稿日期:2019-05-15
三门峡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崔维
(三门峡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
通过对三门峡地区古树名木现状及地方政府部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提出当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提供参考。关键词:古树名木;调查;保护;三门峡中图分类号:S 78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2630(2019)02-0036-02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3省交
界处,总面积10496km 2
,平均海拔300~1500m,有河南省最高峰灵宝老鸦岔垴,海拔2413m。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呈现“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地貌特征,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同时,三门峡又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虢国文化、道家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类型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由于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三门峡有着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区域内乔木灌木树种近900种,森林覆盖率达50.72%,是河南省林业大市。古树名木是森林植被中的珍稀资源,它历经千百年来的沧桑存活至今,弥足珍贵,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活的文物”、“绿色古董”。作为文化载体,地域风情的重要内容,对了解古代气候,人文生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三门峡地区古树名木现状及地方政府部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使之更好的造富子孙后代,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1三门峡古树名木基本情况
1.1三门峡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及分布
按照国家林业局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三门峡市古树名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市尚存古树名木1169棵(不含渑池古杏群和灵宝古枣群),其中国家1级古树327棵,占总数的27.97%;国家2级古树310棵,占总数的26.52%;国家3级古树530棵,占总数的45.34%;名木2株,占总数的0.17%。
全市现存古树名木在植物类型上以乔木类居多,如皂荚、银杏等;有常绿的,如柏树、松树等,也有半常绿的如橿子栎等,而大部分为落叶树种如国槐、栎树等。在地域分布上,三门峡市的古树名木遍及全市各地,山区、丘陵、河谷等均有生长,以山区为最多。生长在村镇、路旁、宅院、寺院的古树多为人工栽植,而众多的野生古树或独居或形成群落植根于人烟稀少的深山野林中,鲜为人知,如分布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
垴海拔2413m 以上的千年杜鹃树等[1]
。
另外,经调查了解,位于渑池县果园乡李家村的古杏树群共有97株,其中1级古树1株,2级古树26株,3级古树70株,主要分布在大园子和任家沟两个自然村。目前,这些古杏树挂果率仍然很高,大树单株产量可达200kg 以上,最小的单株产量也在120kg 以上。位于灵宝市大王镇老城村和后地村的大枣古树群,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古
第2期崔维:三门峡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37
枣林,现保存完好,结果率很高,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共有古枣树数万株,其中大部分为1级古树。由于灵宝古枣林种植历史悠久,并且大规模地保存下来,具有非常高的经济、生态、文化价值,已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
1.2三门峡古树名木的主要特征
1.2.1乡土树种居多
三门峡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古树多以国槐、皂荚、栎树、柏树、松树等较常见。在1169棵古树名木中,国槐527棵,占总数的45.1%;皂荚171棵,占总数的14.6%;栎树153棵,占总数的13.1%;柏树76棵,占总数的6.5%;松树17棵,占总数的1.5%。上述5个树种合计占比达80.8%,这些树经过长期的自然驯化,具有良好的水、土、气候适应性,树体抵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强,因此,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能经受住各种袭扰破坏,幸存至今。
1.2.2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
古陕州的甘棠树,因召公曾在树下决断刑狱、处理政务而流传下“甘棠遗爱”的美名;灵宝市故县镇的“救曹神槐”,因东汉末年救曹操免于马超追杀而得名;渑池县天池镇张吕村的“槐圣”,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巡在树下休息,看到古槐的雄姿随口封为“槐圣”;灵宝市川口乡洼里村的9棵橡子树和1棵枹榆(榉树)被称为“九象一豹”,据传唐代韩湘子在此取水倒入长安城的枯井内变成甘甜可口的玉液琼浆,人们为纪念韩湘子,在“九象一豹”之地修建大殿,名曰“湘子殿”。
1.2.3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古树能保存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易于得到人们的管理和保护。如普查出的老核桃、老柿树等有较高的产果量,皂角先前可用来洗涤衣物,国槐可采摘槐米入药。尤其是渑池县果园乡的古杏树群、灵宝市大王镇的明清古枣园是群众生活的经济来源,反映出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
1.2.4富有鲜明的豫西特色
作为豫晋陕3省交界之地,伏牛山、小秦岭、崤山等坐落其间,并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使三门峡环境、气候、地形等具有独特性,孕育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3],分布特色明显。如卢氏县汤河乡的红豆杉群落、瓦窑沟乡高河村的原始森林、灵宝市涧东村的古楸树、小秦岭保护区的灵宝杜鹃、秦岭冷杉、冠云山的野海棠林等,无不体现了豫西地区的林木特色。2三门峡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2.1完善制定地方古树名木管理保护办法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河南省有关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河南省《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三门峡市实际,制定了《三门峡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三门峡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三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具体实施保护工作的护林员签订《古树名木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相关奖惩制度,使古树名木管护责任进一步明确到位。
2.2筹措和争取资金
积极筹措和争取专项资金对部分古树进行围栏挂牌,对一些生长条件较差的古树,采取护砌填土方式改善立地环境,增加营养吸收面积,促进古树复壮。同时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逐步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的协同机制,引导人们认识古树、亲近古树,培养民众爱护古树就是热爱家园、传承历史的思想情怀,树立保护古树就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神圣职责。
3三门峡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3.1资金不足
三门峡作为河南林业大市,古树名木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实施保护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政府部门在该方面的资金安排严重不足,申请难度大,缺少有力的制度保障。保护古树名木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把古树名木保护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或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基金,作为保护古树名木的有关费用。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认养古树名木和资助古树名木的养护以及开展冠名保护等活动。
3.2技术力量薄弱
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专业队伍和技术力量普遍匮乏。古树一般在某一环境生活了成百上千年,且大部分进入了老龄期,生长势减弱,根系生长力减退,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下降。部分树干、树枝腐烂干枯,若不及时进行专业细致的保护复壮措施,有可能很快死亡。由于三门峡地区的古树大部分位于偏僻的山区,按照古树名木保护属地
(下转第51页)